独坐敬亭山
1、独坐敬亭山哪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孤独的心情
(1)、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2)、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3)、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4)、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5)、有时他还把大胆的夸张与鲜明的对比结合起来,通过加大艺术反差,加强艺术效果。李白擅长的体裁是七言歌行和绝句。李白的七言歌行又采用了大开大合、跳跃宕荡的结构。
(6)、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奉召入京,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诋毁,于天宝四年间又被排挤出京。从此他又开始了以梁园为中心的十载重新漫游时光,浪迹南北,思想极度苦闷。
(7)、仰望天空,只见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一片白云也慢悠悠地越飘越远,四周一片寂静。
(8)、她完全不想占领春芳,听任百花群艳心怀妒忌将她中伤。纵然她片片凋落在地,粉身碎骨碾作尘泥,清芬却永留世上。
(9)、正午一到,我便又去山中静坐,会鸟,会树,会风,会诗。
(10)、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11)、《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
(12)、景区入口矗立敬亭山石门坊上,刻有楚图南的题字和李白、的诗作。穿过门坊,但见尊身挎剑、仰望青天、气韵非凡的李白塑像静立在昭亭湖畔。沿着林荫小道,直达双塔风景区,这对幸存的北宋古塔,好似两个忠诚的卫士。由双塔而上,穿过梨园、桃林,由古坊拾级而上,步完竹海小径,山中道路崎岖,盘错的树根,纵横的丫枝横拦着山道,掩映在古滕老树中的“绿雪茶社”飘出阵阵清香。盘山而上,登临太白独坐楼。登山途中,姹紫嫣红的杜鹃花团团簇簇隐约于山崖间。登上山顶,极目四眺,东北方的南漪湖烟波浩淼,水天共色;山下水阳江蜿蜒曲折,百舸争流;南望江城如画,烟市风帆;北瞰田畴一片“一览无际”。
(13)、李白诗歌的另一个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是抓住事情的某一特点,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加以大胆的想象夸张。他的夸张不仅想象奇特,而且总是与具体事物相结合,夸张得那么自然,不露痕迹;那么大胆,又真实可信,起到突出形象、强化感情的作用。
(14)、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写得十分生动。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
(15)、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尽管"鸟"和"云"都不理会我,我仍然站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觉得敬亭山似乎在望着我,虽然它不说话,我和敬亭山谁都看不够谁。
(16)、诗人李白,大家都知道,他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
(17)、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意思是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18)、他笔下的形象不是客观现实的直接反映,而是其内心主观世界的外化,艺术的真实。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之一是把拟人与比喻巧妙地结合起来,移情于物,将物比人。
(19)、早听说上敬亭山的人很多,上网一查,前一天人数已经突破十万。出差宣城的一个周末,我无暇领略水阳江的芳容,径直登车赶到敬亭山。果然,车到敬亭东大门时,已经进不去了。无奈之下,只好迂回到侧面小路,没想到也是游人如织。
(20)、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写诗人看到眼前之景,触景生情,使他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群鸟都高飞远去了,就连的一片白云也不肯停留一下。我站在这高高的敬亭山上,感到无比寂静。诗人认为都在厌烦我,体现了诗人及其孤独。
2、独坐敬亭山的作者
(1)、⑴ 敬亭山:在如今的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
(2)、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他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
(3)、《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4)、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惟/唯)
(5)、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6)、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7)、伟大的诗人运用不朽的文字,营造出辽阔的意境,将个人的情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引起了不同历史时期读者的共鸣。读者徜徉在诗海,顿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所欲言,而又非我之能言”。
(8)、“众鸟”、“孤云”这种动的意象与“敬亭山”这种静的意象相反并置,时间和空间的维度里仅仅出现了量的变化,而心理的维度却产生着质的变化: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往往对“逝去”,对“消散”有着特殊的敏感。
(9)、这首诗是诗人李白创作的五绝之也是诗人表现自我精神世界的佳作。
(10)、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和自己的怀才不遇,但更是自己的坚定,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11)、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12)、⑶ 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 独去闲:独去,独自去。 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13)、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14)、我们常了解一首诗的真正内涵和诗意,就会习惯性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生活背景。
(15)、敬亭山和我对视着,谁都看不够,看不厌,看来理解我的只有这敬亭山了。
(16)、敬亭山自唐代以来,登临日隆,历代修建的楼台亭阁、寺庙宫观、摩崖石刻等风景名胜多达五十余处。然几经兵燹,树木古迹几乎毁坏殆尽。但宋代双塔、古昭亭坊、虎窥泉等名胜古迹,历经沧桑,得以幸存。双塔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七年敬亭山成为省级风景名胜区,一九九六年又建成国家森林公园,成为赏诗怀古、宗教礼拜、休闲娱乐、观光度假、亲近自然、怡情养性的好去处。
(17)、也就是说,这期间的诗人已经历了长期漂泊的生活,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对当时社会的利弊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孤傲的个性使他无法容于当时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安慰。
(18)、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旧唐书》记载李白为山东人。
(19)、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这两个词对“独”有意境上的烘托作用。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20)、⑶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3、独坐敬亭山的诗意解释
(1)、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多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2)、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山上有敬亭。
(3)、这首《独坐敬亭山》便是此在漫游期间——天宝十二载李白客居宣城时所作,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时,已将近十年……
(4)、诗的开头常突兀如狂飙骤起,而诗的中间形象转换倏忽,往往省略过渡照应,似无迹可循,诗的结尾多在感情高潮处戛然而止。
(5)、敬亭山拥有绵延的山峦、潋滟的水光、烂漫的山花和悠闲的白云。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游敬亭山》有诗赞美:“兹山亘百里,合沓与云齐”、“绿水丰涟漪,青山多绣绮”。李白一生七次飘然敬亭山,更是发出“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千古绝唱。敬亭山遂因谢朓,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诗名成为名齐五岳的“江南诗山”,敬亭山声名鹊起,饮誉海内外。
(6)、他曾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第一次漫游,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7)、“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8)、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9)、⑴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北。《元和郡县志》记载:“在宣城县北十里。山有万松亭、虎窥泉。”《江南通志》卷一六宁国府:“敬亭山在府城北十里。府志云:古名昭亭,东临宛、句二水,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
(10)、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11)、敬亭山属黄山脉,东西绵亘十余里。有大小山峰六十座,主峰翠云峰。敬亭山山势呈西南——东北走向,坐拥一峰、净峰、翠云峰三天主峰,高峰翠云峰海拔三百二十六米。周围六十余座山头如鸟朝凤,似众星捧月簇拥在一峰周围。敬亭山虽不高,但在此丘陵地带拔地而起,远看满目清翠,云漫雾绕,犹如猛虎卧伏;近观林壑幽深,泉水淙淙,显得格外灵秀。
(12)、译文:寂寞无主的幽梅,在驿馆外断桥边开放。已是日落黄昏,她正独自忧愁感伤,一阵阵凄风苦雨,又不停地敲打在她身上。
(13)、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之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
(14)、敬亭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系宣城文化魂之所在,位于安徽省宣城市北郊,水阳江畔。原名昭亭山,西晋时为避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敬亭山。
(15)、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6)、敬亭山风景区规划总面积二十一平方公里,其中核心景区面积十三平方公里,拥有四大景区:双塔景区、独坐楼景区、一峰景区和宛陵湖景区。诗、佛、茶、酒为四大文化特色。名胜古迹多汇于双塔景区和独坐楼景区,并建有山门牌坊、古昭亭茶社、绿雪茶社、太白独坐楼、怀英亭、皇姑泉等水榭歌台。佛教净土宗弘愿寺、禅宗广教寺亦座落在核心景区内。
(17)、太多的不愉快让我选择了遗忘过去,很多个温暖的时刻,很多个有意义的时刻,很多个促成现状的时刻都被我丢弃。没有了过去的人,像一片悬在风中打转的叶子,进行着漫长的无根的飘摇。被阳光普照着的敬亭山,有着难以名状的力量,将过去和现在重叠。我坐在离家不远的公园里。园内树木葱茏,绿意盎然,有古旧的石阶、古旧的石座、古旧的石门。那个小小的我静坐在石座上,一如现时的我静坐在石阶上。我张开双臂,拥抱着那个小小的我,报以无限的温柔。
(18)、一时间,记忆的洪闸被打开了,《诗经》《论语》《史记》,唐诗、宋词、元曲,《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那些中学时代走马观花的中国古典文学从记忆库里奔涌而出。这些文学作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从未远去,这让我感到了莫大的安慰。十八岁那年,我迷上了西方文学,此后,庞大的西方名著在我的阅读书单里浩浩荡荡地排列着。我喜欢西方文学中缜密的逻辑思维,喜欢西方文学作品中对个体心灵成长的关注,这一喜欢就是二十年。二十年间,我同自己亲近的传统文学脱节了。没有想到的是,在无助的日子里,独坐山中,从意识里蹦出来陪伴我的是我祖先的文化。先人的文字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价值取向呈现出与我相通的生命,它们给我智慧的启迪,让我懂得曲径方能通幽。我在自己的文化中得到了安抚与滋养。这就像顽劣的孩子,四处游荡,终发现,还是自己的家好。一种归属感袭遍了我的全身。
(19)、诗人笔下,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小桥,并非敬亭山无物可写,因为敬亭山“东临宛溪,南俯城闉,烟市风帆,极目如画”。从诗中来看,无从知晓诗人相对于山的位置,或许是在山顶,或许在空阔地带,然而这些都不重要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20)、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只有一作:唯有)
4、独坐敬亭山古诗
(1)、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
(2)、家住敬亭山附近,我却很少上山。这个七月,我进入了人生黑暗期,带着挣脱不掉的郁结,我逃进了山。坐在石阶上,鸟声、树声、风声轻抚着我的耳膜,我什么都不用想,什么也想不成,只能听,听鸟、听树、听风。所谓快乐、所谓烦恼顷刻间不复存在,一股陌生的但又似曾相识的舒适感在我血液里流淌,我的心获得了宁静。为何独坐此地如此舒心?我侧耳倾听山林的回答,耳边回响的只有鸟声、树声、风声。于是,我听。于是,郁结被天籁消融,绿色击破厚重的黑暗进入我的心。此后,我便日日进山。
(3)、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4)、我祖先的文化,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还有我的过去,它们是我的根、是我灵魂的驻地,是我得以成为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我重新拥抱了它们,痛苦的重力骤然消失,痛苦化作一朵云,飞上天空,飘走了。
(5)、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谁也不会觉得满足,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大的敬亭山了。
(6)、图片来源:网络 责任编辑:文蔓 玉清
(7)、詹锳《李白诗文系年》系此诗于天宝十二载(753年),并认为与《登敬亭山南望怀古赠窦主簿》为前后之作。
(8)、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山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
(9)、后二句言自己和世俗相违,然与敬亭山有情。诗人凝望秀美之敬亭,敬亭亦凝视着傲世之诗人,两看不厌,唯有深情。此写山之有“情”,而衬人之无“情”,乃见遭世态炎凉而愤世之深也。“尽”“孤”“独”“闲”“只有”等词语,正见出“静”字贯穿全诗,更见诗人之孤独也。
(10)、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11)、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绝,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12)、“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薄云离散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它们都似乎有灵性,不愿与诗人为伴,远离诗人而去,只留下一个阔大茫茫的空间,诗人坐在这样的空间之中,更显孤独和渺小。其实,山林的鸟是飞不尽的,云也不会飘游到天外。在诗中,众鸟孤云都离诗人而去,这是诗人情感外射的结果,是诗人有意创造为表现自己的孤独情感的茫茫空间。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李白坐在那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他眼看着众鸟、孤云渐渐飞去,众鸟和孤云都离开了敬亭山,只有他自己依旧坐在那里欣赏着它,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13)、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赞美景物,而是借景抒情,借此地无言之景,抒内心无奈之情。诗人在被拟人化了的敬亭山中寻到慰藉,似乎少了一点孤独感。然而,恰恰在这里,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之情被表现得更加突出。人世间的深重的孤独之情,诗人人生悲剧的气氛充溢在整首诗中。全诗似乎全是景语,无一情语,然而,由于景是情所造,因而,虽句句是景,却句句是情,就像王夫之所说,是“情中景,景中情”。
(14)、这是一首写山有情而表现人无情、借“静”暑以消胸中块垒的诗。此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诗人已经离开长安十年。长期的漂泊,使他饱尝人间辛酸,心身俱疲,看透世态炎凉,更添孤寂之感。
(15)、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独坐敬亭山的作者精辟7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