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一)(二)
1、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
(1)、刘:你是在怀疑自己。他都说到“难道”了,那么在反问句中我们经常说到“难道”,这个就是一个反问句。那“岂”的意思就是——
(2)、生2:我是从第二句看出来的,“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不能久也”。
(3)、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
(4)、刘:其实呀,古人的书是这样写的。我们带着刚刚摇头晃脑,拉长声音的感觉来读读,注意读得慢一点,这样才不会读错。
(5)、而且,我们木头马的这本书还配有免费的有声伴读,一文一码,专业配音员深情朗读,给你身临其境般的听觉盛宴!
(6)、刘:我们不仅要读对,读顺,还要读懂它的意思。现在,老师给你们时间,你们结合注释,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如果有不懂的字词可以圈起来。
(7)、朱熹生来就是块读书的料,自幼在书海里泡着,如鱼得水。朱熹甚至根据自己一生读书的经历,写出了流传千年的《读书之法》。
(8)、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了志向就一定不会甘心做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有了见识就能明白学无止境,不敢稍有所得就自满自足,像观海的河伯,像观天的井蛙,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的人就一定没有做不成的事情。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9)、(3) 指名说理由(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意即可)
(10)、暑假预习:语文1-6年级(上册)必背课文整理
(11)、刘:乱读就是“漫浪诵读”,这是一个不好的学习态度,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12)、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3)、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14)、(举例造句):我们要学古人读书三到的学习方法。
(15)、居敬持志:指读节要有专心平静的心境和坚定久远的志向。
(16)、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7)、刘:老师刚刚巡视的时候呀,发现圈住“余”字的同学不止一个。
(18)、本书收录有112首古诗词、15篇文言文,以及1首的现代诗。
(19)、生:却只漫浪诵读, 生:遂能认真诵读
(20)、(英文):becleverandeagertolearn
2、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1)、刘:对呀!他从读书的方法引导了学习的方法。还有?
(2)、刘:正确!看来玩这些游戏是要有技巧的。你们能不能重复一下,我们刚刚出现的的诗句吗?
(3)、导语:很好,同学们能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来读懂古文,真了不起!
(4)、(英文):becleverandeagertolearn
(5)、 ②练一练:按提出观点、阐明理由两部分来仿写一篇小古文。
(6)、刘:这是能提高我们的的阅读速度,这是个好方法。其实呀,古人也有很多很好的读书方法,今天呀,我们来学习新课,看古人是怎么读书的?
(7)、a.漫浪诵读是随意朗读。那么怎么样的朗读可以称之为漫浪诵读呢?你能不能用一些成语、谚语、俗语来形容一下。
(8)、(举例造句):唐春早心灵内秀,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刘绍棠《蛾眉》一
(9)、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这里,则眼睛也看不仔细,既然心思和眼睛都不专心致志,却只是随意地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就算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重要,心已经到了,眼能看不仔细、嘴能读不正确吗?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来自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来自曾国藩)
(11)、生2:我从后一句看出来:只要读书读了很多遍,认真地读了好多遍,就会记得很好。
(12)、曾国藩提出的读书的“三有”你是怎么理解的?
(13)、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问题,但并没有什么益处,不如去学习。
(1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大智慧。
(15)、著紧用力:指读书要抖搂精神,下苦功夫,化大力气。
(16)、结语:是的,作者就是通过反面、正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心到急)是正确的。板贴:阐明理由。
(17)、循序渐进:指读书要按照书本的逻辑体系和学习者的智能水平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
(18)、虚心涵咏:指读书要仔细认真,反复研磨,反复体会。
(19)、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20)、刘:记得“余”在古文中是“我”的意思。除了“余”字,古文中还有哪些词语是有“我”的意思呢?
3、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拼音
(1)、古:gǔ,声母是g,韵母是ǔ,读作第三调。
(2)、收藏|暑期中小学各阶段体育锻炼指南,家长请收好!|含动图
(3)、刘:对吗?反应真快,可对吗?正确的答案应该是“黄河远上白云间”。
(4)、预设:急:(古义:要紧、重要)(今义:着急)
(5)、师:心不在此, 师:心若在此
(6)、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7)、能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阅读经验等方法读懂小古文,并初步体会古今义的异同。
(8)、《古人谈读书》由三篇文言文构成。第一篇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给人以警醒。
(9)、这三句话都出自《论语》。《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学生对话和行为的一本了不起的书。自古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可见《论语》不仅能够指导我们怎样去读书、生活、为人、处世,还给国家的管理、社会参与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10)、生1:读书不仅要用眼睛来看,还要用嘴巴来说。
(11)、第二则翻译: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如果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12)、《古人谈读书》所提到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3)、生1:要用心在这里,如果心不在这里你就听不进去。
(14)、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思想不集中,就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重要。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眼睛,嘴巴的应用怎么会不到位呢?
(15)、 划好节奏后,读给旁边的同学听一听,比较一下谁划的节奏更准确。
(16)、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17)、告诉我们读书的方法,眼、口和心三者结合,眼要一心一意的看到,口要大声读到,心要专心致志地思考,这样读书就会事半功倍。
(18)、预设:谓(注释、查字典) 谓:告诉、说。 谓:叫做
(19)、凡书册,须要爱护,不可损污皱折。济阳江禄,书读未完,虽有急速,必待掩束整齐,然后起。此为可法。
(20)、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我们要不耻下问,还要勤奋努力、实事求是,这样才是真正的聪明才智。
4、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断句
(1)、(出处):宋·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紧。”
(2)、我不是天生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勉地去探求它的人。
(3)、朱熹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举例造句):唐春早心灵内秀,敏而好学,学而不厌。★刘绍棠《蛾眉》一
(5)、下载版|语文1-6年级(上)全课时预习单(预学案设计)|导航
(6)、导语:学到这里,你肯定有很多话想说(得到什么启发?)
(7)、我们不知道子路犯了什么错或者说错了什么话,这是教训子路说的话。孔子学识渊博、平易近人,但是对学生还是很严厉的。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啊!你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高的智慧。换句话说,不懂的事不要装作自己懂,否则就是真的愚蠢。的确是这样,读书学习就是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
(8)、(英文):becleverandeagertolearn
(9)、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0)、刘:这些难懂的的词语我们都理解了,那这篇文章的大意,谁能说一说?
(11)、刘:那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漫浪诵读”的情况?
(12)、采荷一小语文教师。三尺讲台,二十余载,一如既往:辛勤耕耘,用爱心、细心、责任心唤起学生的信心、家长的放心。
(13)、《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原文如下:
(14)、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哪一到重要?从课文中哪一句话看出来。指名答,板书:心到*
(15)、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16)、(3)竖版读:在古代,文字都是竖着写在竹签上的,竖版的古文你会读吗?指名读。
(17)、第一部分是《论语》中关于读书的言论,第二部分选自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训学斋规》。
(18)、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孔子告诉我们正确的读书态度应该是——生齐背《论语》,这节课让我们深入第二则古文,看一看朱熹又告诉我们哪些读书方法?
(19)、今天教《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教学流程如下:
(20)、凡写文字,须高执墨锭,端正研磨,勿使墨汁污手。高执笔,双钩端楷书字,不得令手揩著豪。凡写字,未问写得工拙如何,且要一笔一画,严正分明,不可潦草。凡写文字,须要仔细看本,不可差讹。
5、古人谈读书(一)(二)注释
(1)、刘:他的词语也很丰富。还有吗?(无人回答)
(2)、朱熹为什么认为三到之中,心到重要呢?请同学们再默读文言文,用波浪线划出朱熹认为“三到之中,心到急”的原因。
(3)、刘:好,孩子们,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发现?
(4)、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则不会甘心居于下等;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5)、刘:这篇课文呀有两篇文言文,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请大家翻开书本,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可以多读几遍,开始吧!
(6)、c.做练习单,理清文本表达方法(心若在此时可以自由发挥,鼓励不同的表达方法)
(7)、刘:好了,同学们,“尝”字也有很多同学们圈了起来。
(8)、刘:这篇文章我们已经理解了,我们能不能尝试背诵出来?会背的孩子闭上眼睛,直接背出来,不会背的孩子允许你稍微看看提示。
(9)、第二则意思: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
(10)、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1)、生3:我从第三行,读书不能读错一个字,不可以读少一个字,也不可以添加一个字,不能倒着来读。
(12)、《古人谈读书》的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孔子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第二部分是朱熹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第三部分是曾国潘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13)、导语:是啊,朱熹的一生中,70年有40多年在读书、讲学,写了很多关于读书方法的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篇。
(14)、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5)、第二篇是由南宋著名的朱熹诗人写的文言文,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到、口到、眼到。光只是做到其中一个是不行的。如果读书时没有认真,心思不在书本上,那眼睛就没有仔细的看,心和眼都不专心,却只是随便读的话,那么就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也不一定能长久。
(16)、刘:从刚刚的小游戏看得出来,我们班的同学是博览群书的。平时你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有哪一些好的读书方法,能跟大家分享一下吗?
(17)、作品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
(18)、刘:应该是“曾经”的意思。在文言文中,有一些字的意思跟我们现在是不一样的。古人用“尝”代表“曾经‘,我们现在很多的词都不一样,要注意积累。
(19)、刘:好,老师想问你,“漫浪诵读”是什么意思?
(20)、这篇短文层次清楚,共有三个层次:第朱熹说的读书“三到”指什么?第“三到”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第“三到”中哪个重要?我们作文中也要弄清楚文章段落层次的关系,层层深入。
(1)、《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称五经,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2)、我曾经说,读书有三到,分别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认真看,心和眼既然不专却只是随意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记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重要的。既然心已经到了,难道眼和口会不到吗?
(3)、而且,我们木头马的这本书还配有免费的有声伴读,一文一码,专业配音员深情朗读,给你身临其境般的听觉盛宴!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6)、《古人谈读书》这篇课文由三篇文章组成。这三篇文章都是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的。第一篇选自《论语》,是对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解读;第二篇是朱熹的名篇,介绍的是读书的方法;第三篇是曾国藩的文章,曾国藩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并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证明三者对读书人来说缺一不可,重要。
(7)、导语:是啊,心如果不到,眼、口怎么能到呢?下面请大家拿出练习单,来写写读书时心不在此的情况,然后再仿照着写一写“心若在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呢?
(8)、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9)、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10)、师:心既到矣 师:心不到矣
(11)、(2)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朱熹提出的读书观点是什么?(自由表达,意思答对即可)
(12)、刘:好了,孩子们,这篇文章大概的意思我们了解了。其实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这样你还能把它读通吗?试一试!
(13)、刘:同学们,你们在读书中有没有注意到这些词语。这些都是古文中特有的词语,这些都是语气词,如果你们把它们读好,相信你们能读得更有味道。你们看——
(14)、是的,鲁迅先生也和你们一样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把朱熹的读书方法写在自己做的书签上,时刻提醒自己读书时不仅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还做到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用心思考,所以他的一生完成了很多巨著。小朋友们也可以在书签上写一句你认为好的读书方法来提醒自己,可以是这节课里学的,也可以是课外读到的关于读书的句子;可以提醒自己,也可以送给同学、老师、家人。
(15)、刘:老师想问你们,这”三到“能调换顺序吗?
(16)、《训学斋规》是朱熹写的一篇启蒙读物,其中对儿童的生活起居、行为礼节、家务劳动、读书写字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规定。
(17)、人:rén,声母是r,韵母是én,读作第二调。
(18)、《古人谈读书》由三篇文言文构成。第一篇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有关论述,给人以警醒。
(19)、我曾经说读书讲究“三到”,即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和眼既然没有专注统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那么一定不会记住,就算记住了,也记不长久。这三到中,心到重要。若心神集中了,眼和口还会不集中吗?
(20)、(解释):敏:聪明;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1)、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2)、《古人谈读书》这一段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也就是说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是重要的,说明我们在读书,学习的时候,不仅要仔细看,认真读,更重要的是用心学习,把学习态度放到第一位。
(3)、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
(4)、读:dú,声母是d,韵母是ú,读作第二调。
(5)、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6)、聪明而又爱好学习的人,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或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7)、(1)齐: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8)、生5:要背诵的时候,要多读几遍,读得朗朗上口,不会忘记。
(9)、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清)袁牧
(10)、孔子与《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历代统治者称为圣人。《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11)、收藏|2022全书单来了:小初高12年分级阅读,5个系列,自由选择
(12)、(1)反馈: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13)、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1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5)、古人谈读书其二翻译: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心思和眼睛既然不专心致志,就只是随意的诵读,那么一定无法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紧要。心既然已经到了,眼睛和嘴巴也会到。
(1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清)王豫
(17)、朱熹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读书和教书,提出过许多精辟的见解。“读书有三到”提出了“口、眼、心”在读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又对三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心到急”强调了“心”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和“注意力”的重要作用,告诉我们读书必须专心。
(18)、统编教材三上第七单元第二课《读不完的大书》
(19)、结语:通过借助工具书、借助注释读懂文言文,这是个好方法。
(20)、从《论语》中,我明白读书除了勤奋努力、专心致志外,还要“不耻下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不断向别人学习,オ会真正地成长。
(1)、论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教师补充:这篇小古文朱熹是用第几人称写的,你从哪个词可以知道?(余),平常古文中常用“吾”表示我。
(3)、重点指导长句子的断句: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则/眼不看仔细”、则“记/亦不能久也”两处为难点)
(4)、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5)、把学过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
(6)、书:shū,声母是s,韵母是ū,读作第一调。
(7)、b.巩固因果关系:现在请你用上“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说心到急的原因。
(8)、生6:我从倒数第二句知道,读书不能牵强去背,不然记不住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精辟148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