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经典佛经
1、佛教经典总集
(1)、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进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2)、26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
(3)、《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只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4)、地藏菩萨有很多传奇故事流传民间,但可信的要数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它宣扬孝道,劝诫人们自律,改恶从善,弘扬大愿地藏精神。
(5)、6心若有尘天地窄,眼中无物众生亲。内心如果平静,外在就不会有风波。
(6)、接下来的故事就更好玩了,五祖半夜给惠能传法,然后连夜把惠能送走了。惠能南下,很多和尚为了衣钵去追杀惠能,惠能找了个地方躲了十五年,才出来弘法。很快惠能名声大振,有不少修行人觉得自己修行很高,就过来踢场子,但一个个都被惠能三下五除二给撂倒了,众人对他服服贴贴的!
(7)、老和尚一听,心想:哎呀,这个小子不得了,根性很好,值得好好培养!
(8)、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曾暂舍菩提之心,正念思维萨婆若境,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入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著。以本大悲,处于居家。以慈心故,随顺妻子。于菩萨清净道,无所障碍。菩萨虽在居家,作诸事业,未曾暂舍一切智心。--《大方广佛华严经》
(9)、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大方广佛华严经》
(10)、佛教"四依法",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陀
(11)、《佛说大吉祥陀罗尼经》《佛说大吉祥天女十二名号经》
(12)、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佛说八大人觉经》
(13)、譬喻:以譬喻来宣说法义,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14)、佛法在人间,是度人向善度己向善,你读经,你心里面不会起恶念,自然就“诸恶莫作,诸善奉行。”今天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学佛必读十部经典佛经, 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希望大家有时间可以一一阅读将受益匪浅!
(15)、亦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小无量寿经》、《小经》。后秦鸠摩罗什译。1卷。该经称佛向舍利弗等说西方极乐世界功德庄严,执持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此经在北传佛教界流传甚广,与《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一起,为净土宗三经之一。有多种异译本。
(16)、按照佛教的派别来分类,可以分为小乘佛教三藏、大乘佛教三藏和密宗三藏。
(17)、到了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8)、但对于佛教里说比较了解的,一个是玄奘大师,一个是惠能大师。
(19)、23好丑现前,心安如海,妄想都尽,无诸逼迫。出缠离障,永舍苦源,名入涅磐。
(20)、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佛说四十二章经》
2、佛教 经
(1)、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2)、佛教经典。简称《观经》。与《阿弥陀经》、《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部经。宋畺良耶舍译。另有异译一种,已佚。此经进一步发挥了《无量寿经》的净土思想,叙述释迦牟尼佛应韦提希夫人之请,在频婆娑罗宫为信众讲述观想阿弥陀佛的身相和极乐净土庄严的十六种观想方法(十六观)。
(3)、小伙子感激不尽,接下银子,安顿好母亲,就奔湖北黄梅而去。
(4)、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佛说八大人觉经》
(5)、1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6)、相比《金刚经》,《心经》却是很好理解了,主旨都在「五蕴皆空」上,当你理解了这四个字,也便理解了《心经》,理解了我们作为一个感性的动物,我们痛苦快乐的源头都在哪了。这源头就是「五蕴」啊,就是「色受想行识」,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平常看到的一切感受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做的一切意识到的一切都是空的,就不会有苦厄了啊。
(7)、如果把释迦摩尼创立佛教和张道陵创立正一盟威道(天师道)放在一起来说道教的创立的时间是不对的。
(8)、《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了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干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9)、《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佛告诉舍利弗尊者,在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诸佛国土,那里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个世界里面,有佛名阿弥陀佛。现在正在说法,普度众生。这个世界的环境,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七宝池、八功德水、四色莲华、七宝楼阁、黄金为地都是七宝做成。风吹罗网,常作天乐,众鸟齐鸣,皆演法音,众生闻是音已,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说:微风吹动,行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10)、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11)、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莫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关。
(12)、普贤王菩萨这个偈子,多读会惊醒自己珍惜光阴,也会渐渐放下一些对俗乐的沉迷,而注重于思想和心灵上的成长,加强对修学领域的专注与奋进。
(13)、狭义之契经(不含口述),迄今已译且见於文字者,大小乘共约八百部,另有秘密部五百七十部(含不属於经者)。
(14)、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15)、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16)、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
(17)、未发现梵本,亦无藏译本,但在中国新疆地区曾发现维吾尔文译本的残片。日本学者高楠顺次郎应马克斯·缪勒之请,据现行本译成英文,与《阿弥陀经》等一起,载《东方圣书》第49卷。
(1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流行。
(19)、佛曰,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若人慈悯妻子者,若人爱念丈夫者,必有增益,则无损耗。
(20)、现在敬录奉上佛法偈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华严经)。佛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曰,净心水器,莫不影显,常现在前,但器浊心之人生,不见如来法身之影。
3、佛经十大经典
(1)、未诵前,漱口,澡手。当净三业,若三业无亏,则百福俱集。三业者,身、口、意也。端身正坐,如对圣容,则身业净也。口无杂言,断诸嬉笑,则口业净也。意不散乱,屏息万缘,则意业净也。
(2)、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4)、想想是如此,今朝容颜老于昨晚,离生命终点又近了一天。且昨日之悲喜亦随昨天而去,斯有何乐?
(5)、5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需心药医。心若正时身亦净,心生还是病生时。
(6)、佛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佛说四十二章经》
(7)、佛曰,观诸众生,是佛化身,观于自身,实为愚夫,观诸有情,作尊贵想,观于自身,为童仆想,又观众生,作父母想,观自己身,如儿女想。出家菩萨常作是观,或被打骂,终不加报,善巧方便,调伏其身。
(8)、未诵前,已诵后,俱要对圣像前合掌三礼。如无佛像,对经、对空礼拜亦可。
(9)、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10)、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太上感应篇》
(11)、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佛说八大人觉经》
(12)、淫心不除,尘不可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3)、该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才能把握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该经宣说以无所得为方便,以大悲为本,修行菩萨六度、十二禅、三十七道品等普度众生、庄严国土的大乘思想,并以般若一法通贯三乘道乃至密乘道。
(14)、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园觉经。
(15)、于是老和尚把小伙子安排到后院打杂去了,具体工作是破柴踏碓,也就是舂米的工作。这一干就是八个月!
(16)、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
(17)、而“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一句,且不说修道那么高远的境界,吾辈凡夫俗子,不如意时读一读,就算只能解其深意两三分,再深重的烦恼,也能得到释怀些许。
(18)、佛教典籍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按照其所载内容来分类,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玄奘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19)、宗派不同佛经的内容是有很大差异的。因此就形成了三个大藏经系统。大藏经是佛教的说法,其实就是佛教所有经典的汇编。三个大藏经系统内部又有不同的版本。比如汉传佛教当中汉文大藏经和日文大藏经就有一定的区别。能够收入大藏经,基本上就可以理解成广义的佛经了。
(20)、定慧品第四。主要介绍定慧一体,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指出本宗法门: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并对这三句话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4、重要的三部佛经
(1)、慧远大师,法名释慧远,俗姓贾氏,男,(334年-416年),山西雁门郡楼烦县人(今山西原平大芳乡茹岳村人)人,历史上著名高僧之是佛教宗派(净土宗)的开山祖师、创始人之庐山白莲社创始者。
(2)、随顺世缘无挂碍,涅槃生死等空花。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念佛无难事,所难在一心。一心亦无难,难在断爱根。--《省庵大师不净观颂》
(4)、都是聪明人啊,就像打暗号一样!五祖问惠能准备好了没,惠能说准备好了,就差一个老师了。老和尚用拐杖往碓子上敲了三下,转身背手而去!惠能马上就明白了:哟,有戏!祖师爷是让我三更的时候到他那里去呢!
(5)、诸余罪中,杀业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大智度论》
(6)、复次地藏,若未来世,有诸国王,至婆罗门等,遇先佛塔庙,或至经像,毁坏破落,乃能发心修补。是国王等,或自营办,或劝他人,乃至百千人等布施结缘。是国王等,百千生中,常为转轮王身。如是他人同布施者,百千生中,常为小国王身。更能于塔庙前,发回向心,如是国王,乃及诸人,尽成佛道。以此果报,无量无边。--《地藏菩萨本愿经》
(7)、9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六祖慧能
(8)、看见了吧,这种状况又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从重视文字走到了不立文字。
(9)、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佛说四十二章经》
(10)、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
(11)、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草自靑,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2)、大藏经,广义说为三藏十二部,狭义说“经”(指契经,即佛所说的教法)。
(13)、经藏:梵语音译“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凡所有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根机的佛陀教法,都属经藏。
(14)、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
(15)、又做《大涅盘经》、《涅盘经》。北凉昙无谶译。40卷。该经称释迦牟尼临涅盘前,宣说如来常住,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等教义,对大乘义理进行了总结性的阐述。流传颇广。
(16)、楞严经也是一部有名的破魔大全宝典。尤其是末法时期的种种乱相,佛在本经中,几乎全都说到了!而且讲得十分透彻、明白;并且也指出各种对治之方。因此,本经更是末法时期众生修行不可缺少的一部宝典;依此宝典,末法众生方可于此正法得正信、正知见、正解、正修行,而不被种种邪魔外道所转、所诳惑、破坏。
(17)、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适合现代人读。
(18)、《金刚经》是早期大乘佛教经典,属于《大般若经》的第九会,是宣说般若空义的代表作之一。中国依鸠摩罗什译本为流行本,一般所说的《金刚经》都指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科判则依昭明太子的三十二分法。《金刚经》古来依无著和世亲的论释为中心被理解,尔后由三论、天台、华严、法相、禅、真言等各宗的观点加以理解和发展。
(19)、大家都知道,宗教团体性质的道教源于东汉末年,创始人是祖天师张道陵,比他早一些的太平道都不算,如果以这个作为标准,说是道教的起点,那是不对的,这是宗教团体性质的道教。
(20)、《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净行品》等。
5、佛家经典佛经
(1)、《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2)、“吵什么吵,写的什么玩意儿啊?!告诉你:没!见!性!你们接着念神秀写的偈子!”
(3)、走了一个来月,小伙子终于来到了东禅寺,拜见老和尚忍大师。
(4)、22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5)、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6)、“汝足下出一马驹,踏杀天下人!”(后来怀让禅师出了一个弟子‘马祖道一’,成了一代大宗师,天下修行人都过来请教。)
(7)、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8)、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9)、《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PrajñāpāramitāHṛdaya。藏文:བཅོམ་ལྡན་འདས་མ་ཤེས་རབ་ཀྱི་ཕ་རོལ་ཏུ་ཕྱིན་པའི་སྙིང་པོ།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简称《心经》。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10)、淫人妻女笑呵呵妻女人淫意若何不欲人淫妻女报急将淫念立消磨。
(11)、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
(12)、34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3)、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蕅益大师
(14)、3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寒山诗》
(15)、“哈哈,你这个獦獠之人,又不识字,也要写偈子,真是稀有啊!”
(16)、到了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7)、“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18)、经文中有很多智慧,不只是对于出家修行人有帮助,对我们在家人一样有帮助,这些我接着讲。
(19)、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20)、8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忘。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缘无事可商量。
(1)、“咱们一定有缘。我给你十两银子,你安顿好老母亲,然后去求法吧。”
(2)、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严经》
(3)、应颂:又称重颂,和契经相应,而以偈颂重覆阐述契经所说的教法。
(4)、“十二部经”是将佛陀教法,依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十二种类,又称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
(5)、我观是南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地藏菩萨本愿经》
(6)、《楞严经》被称为“开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
(7)、亦称《大无量寿经》、《大经》。三国时魏国康僧铠译。2卷。该经称佛向阿难等说阿弥陀佛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愿,愿成就极乐净土以接引念佛众生往生。经中还描述了极乐净土的清净庄严及往生条件、往生品级等。流传颇广,异译本甚多。近代夏莲居会集五种译本,合为《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8)、智顗(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俗姓陈,字德安。隋代荆州华容(今湖北公安县)人,祖籍颖川(河南许昌)。世称智者大师、天台大师。
(9)、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10)、拘留孙佛偈:见身无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11)、讲到这里就要退回来谈一谈现存早期佛教史料当中所记载的佛陀著述的情况。和当时的很多著名思想家一样,佛陀也是述而不作。也就是通过直接口头交流的方式来传播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通过文字。佛陀死后,佛教僧团的管理权落到了他重要的弟子迦叶身上。他决定将佛陀生前的教诲通过整理的方式传承下去。于是,佛陀弟子当中记忆力好的阿难承担了这样一个职责,在500名弟子面前背诵佛陀身前所有的重要语录。每一句话都要得到这500人的一致认可才能保留下来。这个过程在佛教当中有一个专门的称呼叫结集。在当时书写材料昂贵且文盲众多的情况下,以背诵的方式传承佛陀的言论,从而间接传承了佛陀的思想。结集这样一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背诵内容的一种集体性的修订。
(12)、《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
(13)、真正的文化在佛家。一偈一颂,往往包含了无尽真理。一字一句里,后面都是精彩典故。
(14)、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
(15)、佛曰,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佛教 经精辟11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