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美一句话
1、心经美一句话感悟
(1)、快到中午了,钓鱼的人陆续回家了,他们有的笑容满面满载而归,有的淡淡一笑,收获不多。我叫爸爸买些面包来吃,不回家了,继续钓。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的鱼篓里渐渐热闹起来。
(2)、在理解这句话之前,我们必须记住圣学一个基本观念:
(3)、为名利尽抛宠辱,清纯似儿时天真的童贞,朴实如父辈耕耘的沃土,只有心情平静的人方能视见“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悠闲,听闻“荷风送秋气,竹露滴清响”的天籁,感受那“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空旷。陶渊明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能够吟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绝句;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一个人,所以他在谪居时仍能悠然自得的写出《醉翁亭记》。
(4)、高速高频的无形无相的能量——一切的存在之物之相都是短暂不真的,所以做人不要太认真太计较。
(5)、这一个咒很短,人有疾病一念,都可以好了······
(6)、佛陀亲传调节癌症的方法!转发胜造七级浮屠!
(7)、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园觉经。
(8)、我和这个世界不是真实存在的?那我和这个世界到底算什么?
(9)、三世诸佛: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觉悟的人;阿是无的意思;耨多罗是上的意思;
(10)、给爱说对不起,对自己说没关系,我还有回忆。
(11)、古人说“道不可说,一说就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12)、在行的同时,还要在认识上下功夫,就是空字。
(13)、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所言法者,谓众生心)、(一切法皆从心起)
(15)、生命里总有一个故事,想讲述却难以开口,就这样在心底,渐渐谱成了曲。人就是这样,得不到的永远向往,失去了的,才会觉到珍贵。所谓的,得失、情缘、风景、驿站,都在时光的尘烟中,慢慢淡散。虽然,有些事情放下很难,但是,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终究会走远。
(16)、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17)、所以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而存在;而同时,虽然一切物质其本质上虽然都是以虚无的意识能量状态存在,但在现实中以我们很粗陋的视觉功能所看到的,却是一个个不同的形相。因此可以说,“色本质上是空,空表相上是色”,或者更直观的说,物质和虚空本来当下就是一个。两者是一体两面,色空不互为体相,不可单独言说的。
(18)、一个涟漪想要占有另一个涟漪,不是很可笑吗?大家说呢?
(19)、心不住在往事的牢笼,就能走出挫折、困难的迷雾,真正获得自由。
(20)、而生活中,因名利斤斤计较,为得失耿耿于怀,看似是被生活折腾,其实都是自我折磨。
2、人心的佛系句子
(1)、由此可知,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2)、(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3)、平台收到累计参加共修报数为13327人次,随喜大家共修功德!
(4)、因此可知,《心经》就是『佛性经』,是在讲『佛性』的经。
(5)、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6)、在《心经》上“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才是完整的一段,这一段略说了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的《十二因缘》中开始“无明”,与结束的“老死”两个名词,十二因缘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就是人的一生一世的十二个状态与过程,前世从无明逆数也是老死,后世在老死后又从无明开始,这就是前世、今世、后世,三世轮回。无无明,或无行,或无识……无老死,不管在哪一状态了生死,就是不再进入轮回,就是佛的状态。用阴阳五行来说,就是不在五行内,已得道成仙之人。这就是学《心经》的意义,通过修行了生死而成佛。
(7)、《心经》是佛经的浓缩版,许多都是简略中间的重复,比如:“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要完整的说也还可以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
(8)、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9)、因此,在这个自性的真空里,是不存在物质形态的;不会有任何的感受、思想、行为和意识存在;没有我们的眼见、耳闻、鼻嗅、舌尝、身受、意识这些概念存在;没有颜色、声音、香气、味觉、触受、佛法的这些名相存在。
(10)、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多的梦面对未来。
(11)、“是”还是:这,的意思。“诸”是多个的意思。“是诸法”的意思是:这些法。哪些法?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识、五蕴。
(12)、说,在这里是广为宣讲、宣传、推广、普及的意思。
(13)、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14)、故事虽然夸张,却是我们日常的真实写照。话还没说完,事情还在发生,我们就坐不住了,情绪就上来了。
(15)、“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6)、知道了真相,所以心中再无对任何美好的人事物的妄想与牵挂,因为没有牵挂,没有得失心障碍,因此也没有由此产生的各种担心、恐惧、害怕的负面情绪,从此抱着无所求之心,
(17)、浪花是海上的奇景,可她更像一位舞蹈家,她能使人抛开烦恼,尽情地欣赏。
(18)、色,指一切有形有相之物质;空,这个空相对色而言(有形有相的物质),是指无形无相的气能量;
(19)、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在《心经》里面叫做众生法。我们都是从众生法开始修。
(20)、一位中国高中女生在美国为500名师生演讲佛法,老师感动落泪
3、心经美一句话是什么
(1)、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2)、明白了真相,所以,一切的变体(所有相):五蕴(物质,身体,感受,思想,行为,意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包括眼睛看到的有形世界以及头脑意识到的无形世界,从能量从根本上讲是没有的。
(3)、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深刻的真理是简单普通的真理。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才是高明的。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4)、不相干的事,一个没当回事,一个瞎想事,终结果天差地别。
(5)、意思是开悟成佛的人,必须依靠关闭六根、独处静心的方法,澄心遣欲,到达一念不生之境,才能证取无上智慧,到达彼岸,觉知一切不过是能量以及能量波动的幻化的真相,能如此的话我们会得到什么呢?
(6)、这是因为诸法皆空,(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四谛、六度都是空性),所以不要执着,要彻悟到空性。
(7)、但是纸上所画的任何东西又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会慢慢褪色腐朽消失,甚至被火一烧,又变成了初的样子:
(8)、然后不同的人对豪车会产生买或者不买的行为这是行;为什么买又为什么不买?如果买怎么买?钱不够怎么办?怎么赚钱来买?做什么事情来赚钱?这就是识。
(9)、昨天报数人数明显增加感恩大家支持参与共修让我们数量和功德不断增长.阿弥陀佛
(10)、整句意思为:这个方法很好,所以要去宣说、宣传、推广、普及这个方法、这个教导、这个咒,让所有的人都知道,都赶快去实修。
(11)、人通过六根接触六尘,摄受信息(眼睛看色,耳朵听声,鼻子闻香,嘴巴尝味,身手碰触,意识总结),心对这些信息进行识别并产生相应的觉知与意识,在这种意识支配下又产生了各种创造性活动即身语意的造作。
(12)、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真,静默才是美,生命里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13)、大家网上看再生人的视频就知道。因为能量不灭,波动永在。
(14)、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在于修心。这就需要系统次第的闻思修行,不但要在道理上彻底通达,而且还要进行实际的修持,获得真实的感悟和体会。有了这些修行,才能真正认识那面具下的自己,证悟生命的实相,获得真正的解脱。
(15)、女人不管再贤惠有母性,但骨子里都是一个孩子。不要总希望她多么为你着想,多么会体贴你的感受,多么以你为中心。她也希望可以象孩子一样任性,希望有个人像宠孩子一样宠她爱她,照顾她关心她,而不只是像孩子一样向她索取关爱和宽容。
(16)、一个人遇到事物时,难做到不动心。而这种“动心起念”的来源,就是人的妄想执著。同时,一个人在“动心起念”时,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得到与失去、烦恼与幸福、爱与恨当中反复颠倒徘徊。要想去掉自己的这些东西,就必须要学会克制自己的心。
(17)、请长按以下链接,点击“选择复制”,再点击“打开”即可直接填写
(18)、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9)、《心经》有云:“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0)、既然以上这些都不存在,所以也就不存在眼睛所看到的空间以及思想所意识到的世界等十八种界限了(十八界为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界,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识界);不会有无明愚痴存在,甚至连无明愚痴这个概念都没有。
4、三种人不能抄经书
(1)、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只要修此静心观心的法门。皆可获得无上的正等正觉,实现真正彻底的解脱。
(2)、但是功效大不大,它是决定在你对三宝信心跟菩提心上边。这个自己要去衡量。如果你说你要念经念咒要功效大的话,赶快把信心提起来,赶快把菩提心发起来。但是,“赶快”又不是凭口讲的,“我赶快发菩提心了!”发不发得起?看到人家受苦,你是不是情愿代他受呢?这个恐怕不会了。不要说我们,难陀,佛带他到地狱里去看看。看见把罪人叉进去,丢在锅里煎,啊!痛苦得不得了。后来,看到一个大锅,空的,他就问佛,怎么回事?佛说:你自己问。他就问那个狱卒:“这个锅怎么空的了?”狱卒说:“人间一个难陀,他爲了天上的享受,修行,修行了升天,升天好之后,享受享完了,到这裏来了。”他就赶快跑开了,只恐怕知道他是难陀,把他马上叉进去了。那就是害怕了。这个菩提心就还没有真正生起,真正生起了,那你爲一切众生代苦也不怕了。但是,他那个时候是开始信佛,他的出家是看到天女的好才出家的,他当然这个时候还差一点。但这一次看过之后,他知道恶道的苦以后,真的发心修行了。这就是说,真正的修行的人,念咒、念经,菩提心、信心生起来,不是一句话就可以生起来的。我们天天在念《五字真言》,菩提心、菩提心……天天在发了,到底你发了没有,我们说天天念,天天念,就是叫你发的程度,一点点积起来。
(3)、有多少为什么没有答案,有多少承诺没有将来。
(4)、从古到今,起烦恼的事情其实很简单,看起来社会现象林林总总,像万花筒一样令人眼花缭乱,归结到根源上,只是财色二字。
(5)、无常是一种自然规律,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要面对各种无常,人生就是在上演一出出无常的戏。如果认清了这一点,无常降临时,就会多一分勇气与淡定。
(6)、即是。所以明心就是见性。而《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提及:
(7)、观,左边一个又,右边一个见,又见,时时见,天天见,表示这个方法我们要天天修、时时修才能到达智慧彼岸。这个观不只是眼睛看的意思,而是指我们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与六尘(身外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的接触;
(8)、在喝水的过程中,感受到水的清凉,不会产生火的感觉,这是舌识界。味界、舌界、舌识界,各有界定。
(9)、有时候,失望到一定程度后,反而会开出一朵花来,那朵花的名字叫,无所谓。
(10)、怎么样观察到五蕴皆空呢?色法不会孤立的生起,受想行识亦复如是。都是有条件的,不是孤立的,这是空的第一个含义。
(11)、例如一缸水,你用手搅动平静的水面,就会荡起一圈圈的涟漪,涟漪这个相是你给水施加了力,水产生波动而生起的,你不搅动,涟漪就没有了,水(能量)本质没有变,水不仅可以产生涟漪,还可以根据环境温度变化有各种变相。例如冰及水蒸气。
(12)、整句经典的意思是:像阳光照破黑暗,像明镜返照容颜,在那个时刻瞬间洞见到这个物质世界以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感受到的一切,以及据此所产生的感受、思想、行为、意识都不是真实存在的,都是能量的波动显化,我们的肉身及世间一切有形之物其实都是流动不拘的能量在不停的振动而已。
(13)、不会有生、老、病、死的现象,甚至于连生、老、病、死的概念都没有;没有苦的概念存在,所以也没有所谓的人生八苦、集聚无常、生灭涅磐、求道成佛这些方便引导度化的八万四千法门;没有智慧名相概念,也就无所谓能证得智慧或是让智慧圆满了。由此自性宁静清净。
(14)、佛曰,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顺夫,若人慈悯妻子者,若人爱念丈夫者,必有增益,则无损耗。
(15)、必须要在行上达到一定的境界,才能够真正运用自如。如果没有达到境界,那么知与行就会脱节,产生距离。
(16)、下面的一句:是诸法空相,是把色受想行识,前面单独讲的五蕴又总结到一起,诸法,还是五蕴。是诸法,是,指的就是前面说的色受想行识。说的还是五蕴皆空。但在这里描述了一下空是怎么一回事: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换成现在的语言大体是这个意思:“照见”我们的物质世界和思想意识(五蕴)都是空,就能从痛苦烦恼中解脱出来。
(17)、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18)、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些软硬件统称:法。所以佛家的法,和小说里佛法无边、降妖除魔不是一个概念。
(19)、“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20)、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5、心经美一句话图片
(1)、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2)、当你读懂了《心经》里的这三句话,就有了改变人生的神秘力量,必将福气盈门。
(3)、没有苦集灭道四圣谛,(五蕴法是诸法之母。五蕴既无,四谛亦空。无四谛,要超越声闻乘的境界)
(4)、万物为泡,意如野马,居世若幻,奈何乐此——法句经
(5)、这个『心』,当然也是指『佛性』。是佛性、是那个造化才能造出一切,《涅盘经》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众生依自己的佛性造出一切;但有些众生是没有头脑的(六根不具),依然能造出一切,可知这个『心』并不是头脑之意,头脑、意念无法造出一切(仅能造出部分)。总之,依自己六根染六尘的不同而造出不同的果。
(6)、一个人,无法直接达到这一步。想要达到这一步,必须在生活中,逐渐地看淡一切,看空一切。但是这种看淡看空,指的是对自身的各种欲望、各种执著的放弃。并非是看空事物本身,也不是与人断绝缘分。
(7)、修养功夫就是这个。念佛、拜佛、打坐、数息等等都是为了这件事,都是为了要在具体的引诱面前能够把握得住。
(8)、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是苦难重了、事情大了,走不出来。其实,是我们的心还困在过去。
(9)、蕴,聚集的意思。五蕴指的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所感受到的无形能量所聚集而形成的一切阴成形之物
(10)、有位哲人曾说:“世上没有跨越不了的事,只有无法逾越的心。”
(11)、整句经典意思是:知道了五蕴皆空的真相和本质,就知道我们所遭遇的一切的苦难和痛苦的感受也都是虚幻不真,是不断生灭,不持久的,无常的。
(12)、所以,永明认为佛讲空这个概念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站在能量与物质这个角度来说,这里的空指的是我们感知不到的无形的气能量,是相对物质而言的,是无形无相的有,不是什么都没有;
(13)、两句话也可以这么说:色受想行识,不异空、空不异,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14)、天地之道,简易而已。人生苦短,诸事不想太复杂,简单生活。人生这部大戏一旦拉开序幕,不管你如何怯场,都得演到戏的结尾。成长过程中大的挑战在于有些路段,只能自己寂静地走,快乐工作、简单生活才是幸福生活,人要懂得知足常乐,所有的哀伤、痛楚,所有不能放弃的事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个过渡,你跳过了就可以变得更精彩。
(15)、中国的儒家,孟子讲“食色性也”,食和财有关,色就是女色,这就是人的天性、人的本性。人在这个地方有所突破,苦厄就可以超越。超越了苦厄就能到达彼岸,就是波罗蜜多。所以彼岸就在此岸,要在行字上下功夫。
(16)、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高的道理往往是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17)、《心经》有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18)、我们尊重原创。《国学》所推内容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告知,我们会立即处理!
(19)、他气若游丝,仍喃喃道:“大师,我是被冤枉的,如何释怀,那个人把我的人生都毁了。”
(20)、人生无常,凡事先放一放,置身事外想一想,于喧嚣处不慌张,拥挤处不迷茫,福气也就来了。
(1)、海公上师经常说的,中间念咒的时候,是刃上加钢,这是刀口紧要的关头,偏偏一念咒了,叭,抽小解去了,抽小解不是真抽小解,外边去耍一会。我看到**寺有些人,甚至于抽大解,大解抽好了,回去呢,还在那里冲壳子,这个就是不想念经,说个老实话。反正这个地方念咒了,不念了,就是停下来休息了。这个错误的不得了。自己放弃自己的权利,可惜,我看到这些人可惜。
(2)、不过一盏茶的功夫,短短四行字,就能让一个人,有这么大的情绪起伏。
(3)、是故(所以)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4)、佛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5)、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6)、形象描述:你(眼根)看到一辆豪车(物质),眼睛把豪车的信息(形状款式颜色等)输入到大脑这是受;大脑对信息进行识别,产生这是一辆豪车的思想观念这是想(心起相);
(7)、开始讲:照见了五蕴都是空,一切的烦恼痛苦就解脱了。之后,又把五蕴拆开了再详细讲:色就是空,空就是色,色跟空是一体的,谁也离不开谁。讲完了色蕴,接着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是这样。这四蕴也是空,也离不开空,和空是一体的。这两句话总结起来,说的还是五蕴皆空。
(8)、出狱后,他终日不开心,总是骂骂咧咧:“我真倒霉,人生好的年华,都在大牢里荒废了。我吃了那么多苦,那个陷害我的家伙,就算把他千刀万剐,也难泄心头之恨!”
(9)、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10)、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11)、《心经》的加持力甚大,可以降服妖魔,化险为夷,满足善愿,成就一切功德等。《心经》易于念诵,特别适合初学,自古至今持诵者众,感应事迹数不胜数,感应之大之快不可思议!念诵功德不可思议!《心咒》有咒王之称,灵验无比,上妙,无能及者,具大威力,能伏一切,不为一切之所降伏!
(12)、当然这还是佛教修养浅层次的东西,深层次的东西不仅仅如此,还要有甚深的禅定,获得各种各样三昧,获得能够超越一切痛苦和烦恼的首楞严三昧——坚固的大定。
(13)、所以这句话还可以这么说: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这两句话其实是在解释前面的一句:五蕴皆空。
(14)、这样判断一定是准确的,一定不会起烦恼,一定不会有执着,一眼就把事物看得清楚。所以只有当体即空,我们运用起来才有意义。
(15)、大神,巨大的能量;咒,教导;大明,彻底明白;无上,高级、;无等等,无以伦比,没有比这个更正确的教导。
(16)、我常说一句话,走进佛法、皈依佛陀和建立信仰,好的方式是阅读佛经文本,因为每一句教言是佛陀的亲口宣说,你可知道,佛陀的每一句话是这个世界上宝贵的财富,祂是推动和扩展我们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惟一动力。所以,真正的佛法不是经忏佛事,也不是点灯放生。
(17)、7张父母和子女的真实照片,看到第一张就哭了
(18)、大道至简,人生亦简。简不是物质的贫乏,而是精神的自在;简不是生命的空虚,而是心灵的单纯。大道至简是高的道理往往是简明的,人要学会简单、简朴生活、简捷行事,放下自己的私心杂念,当超出自我欲望的牢笼,当真正忘记自己的思想,忘记自己的意识,进入忘我忘物的状态。
(19)、从这句话可以看出,空相的本质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世间什么东西符合这三个条件?没有。特别是生灭这一项。你可以勉强说,风无形,是不垢不净的,但它有起有止,这就是明显的生灭;有狂风,有微风,这就是明显的增减。然而,心经说“诸法空相”,意思是说所有一切的本质,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反过来推导,就是所有一切现在的面目,都不是它的本来面目。这个比较难理解,因为太颠覆了。但如果你把心放大一点,其实问题也能迎刃而解。何谓把心放大一点?人啊,往往很看重自己,但其实都在小处。看到高山就生敬畏,看到悬崖就生恐惧,如果把人放在浩淼的宇宙中,估计会吓死。
(20)、六识就是认识的能力。认识的对象是六尘。法有一部分是属于主观的。六根、六尘、六识,三个六加在一起就是十八界。
(1)、落在纸上三两语,听在耳中一席话,轻易就能搅扰内心,弄丢自在。
(2)、佛曰,世间大地成为重,父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成为高,父母恩高过于彼。
(3)、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4)、“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即通过观自在的方法,得以“照见五蕴皆空”,得以究竟无得,终悟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5)、色受想行识,五蕴,构成世界、“我”的物质和意识,都是空,都是假相。包括我们遭受的烦恼痛苦。如果能体会到这点,所谓的烦恼痛苦也就不存在了。这就是开始说的: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如果能照见五蕴都是空的,一切的烦恼痛苦都解脱了。
(6)、这便是《心经》中所说的无明心,也就是不明白的心。
(7)、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人心的佛系句子精辟12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