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出自什么精辟85条

言必信行必果出处

1、言必信行必果出处是哪里

(1)、由此可知,断章取义是不对的,就这句话,把我们骗了多少年啊。

(2)、·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3)、所以,“信”在我们以上所引的孔子言论中,指的是进入“人的层次”所引发的各种性质的“诺言”,因此,才存在“能不能守信”的问题,进而引发“该不该守信”的问题。

(4)、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5)、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6)、我们一起知行合开出季布一诺千金的“金花朵”!

(7)、孔子回答说:“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奉命出使各国,很好地完成任务,这样的人就可以叫作‘士’了。”

(8)、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9)、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踁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0)、我们认为,正因为朱子与孟子处于“同一‘学术’档次”,所以,他才对孟子“赞赏有加”,进而把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置于了“五经”之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一种不可原谅的本末倒置!

(11)、杨绛:孔子是一位可敬可爱的人,《论语》是一本有趣的书

(12)、实际上,这句成语早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子路》里的“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13)、《墨子·兼爱下》:"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

(14)、所以,在孔子那里,做为人所做出的各种诺言(包括政治上的和朋友间的等所有方面),都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问题——义。

(15)、·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16)、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广泛传播,其正确含义竟不知所踪了。

(17)、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是我们这所学校师生言行的基本准则。

(18)、孔子观念中的“士”,首先是有知耻之心、不辱君命的人,能承担一定民族使命的人。其次是孝顺父母,服从哥哥的人。再次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至于当权者,孔子认为是器量狭小的人,根本算不得士。孔子所培养的就是具有前两种品德的“士”。

(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20)、无论从任何角度还是任何意义上讲,回到孔子自身去探究孔子要表达的“意义”,才是正确的途径与方法。

2、言必信行必果出自什么

(1)、正确理解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涉及到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判别逻辑,以及之所以做出这种结论的道德观念依据。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在内在联系上加以贯通,才能准确理解孔子的真实意图。

(2)、是一个成语。信:守信用;果:果断,坚决。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3)、其实,孔子并不是认为说话诚实守信,行为追求结果是不对的,他否认的是那些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贯彻言行的做法,做出这种事的人是小人。

(4)、《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5)、言必信,行必果,久要不忘平生之言,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者,盖有之矣,我未见之也。

(6)、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7)、陈国有个叫叶公的人对孔子说,他们那里有个正直的人,父亲偷了别人的羊,儿子去告发。叶公本来期待孔子夸一下这位大义灭亲之人,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孔子的回答是这样的:我们那里正直的人不是这样,“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就是父子俩相互包庇。可见,孔子称赞的这种人就不是“言必信”。

(8)、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9)、译文:孔子说:“找不到行为合乎中庸的人而和他们交往,一定只能和勇于向前及洁身自好的人交往!勇于向前的人努力进取,洁身自好的人不会去做坏事!激进的人勇于进取,耿介的人不做坏事。”

(10)、很明显,孔子的这句话是带有贬义色彩的,怎么回事?言而有信之人为什么会是小人呢?

(11)、《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2)、由上引可见,除了我们正在讨论的“言必信,行必果”和有子的“信近於义,言可复也”外,孔子及其弟子所有的这些言论,都是从正面(即正向意义上)肯定“信”的。也就是说,无论任何人,都要以信来“立身”和“处世”!这是毫无异议的结论。

(13)、一个人要言行一致。说了就要去做。只说不做是不讲信用的人,是缺乏高素质的表现。

(14)、孔子很无奈地道:“唉!他们都是一些器量极小的人,算什么东西呢?”

(15)、白话释义: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16)、孔子弟子对信的理解如下(均出自《论语》相关篇章):

(17)、所以,尽管孔子为《易》作了七种传,而且,周易64卦本身就是谈论阴阳五行的,但是,孔子连“五行”二字都没有提及!可见,孔子根本就不承认“五行学说”的“合法(此“法”为“天地之道”)性”。换言之,孔子认为“五行”根本就不是什么“常”,更与“信”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

(18)、这些对比,应该说,让我们可以从中领会到的是:所谓“小人”,一方面,他们只是一些对“义利”关系进行判断和取舍时的“重利轻义”之人;另一方面,孔子强调的只是其胸怀的狭隘和品性的低俗。所以,这种“小人”还谈不到普通意义上所说的“坏人”的程度。

(19)、宗族里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也称赞他尊敬兄长,这是中士。

(20)、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3、言必信行必果出自哪

(1)、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2)、《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3)、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

(4)、但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容许自己抱有“哎呀!我当时说错了,所以我可以不做了”的侥幸心理,知错就改毕竟是下策了,总是“狼来了”的人终究是难以在这社会上立足的。

(5)、如果“大人”不是与“小人” 相对称的大人,那么,孟子所说的“大人”是不是孔子在《易传》中所说的“大人”?如果是指《易传》中的大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文言》传),我们要问的是,为什么要把这么高层次的人拿到这里来去对照孔子“谈士”的“言必信,行必果”的小人行径呢?这种对比有什么“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吗?

(6)、成语例句: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从来是言必信,行必果。

(7)、显然,在孔子眼里,“公务员”队伍中的“第一等”是“德才兼备”的士,第二等是品德好但能力不强的士,第三等则是不懂权变的墨守陈规的士。

(8)、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9)、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0)、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人,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要符合义的要求即可(或者:只要做到“合义”即可)。

(11)、后半句“学季布,诺千金”是借用诸子百家时期季布“一诺千金”的典故,来通俗易懂的事迹解读什么是“言必信,行必果”,同时用世人对季布“一诺千金”(知行合一)的高度评价来印证“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生理念给我们人生会带来营养。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成为到“季布”、才能达到“一诺千金”的高度赞誉。

(12)、千百年来,孔子这句名言被人们视为君子诚信典范,甚至成为许多人座右铭。

(13)、言必信,行必果的近义词:言而有信说话守信用。《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元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只要小娘子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言信行果见“言必信,行必果。”

(14)、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15)、言必信,行必果,令行禁止,是我们这所学校师生言行的基本准则。

(16)、可见,不仅普通的“诺言”,即便是“盟誓”,由于这是一种受到胁迫的“信”,所以,是完全可以不遵守的,因为“神不听”。

(17)、叶公语孔子曰:“吾d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d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18)、这句话出自孔子弟子编写的记录孔子言论的《孔子•子路》,具体原文如下:

(19)、在这里,相当于子夏“代替”孔子间接回答了“什么是学”的问题。在子夏看来,“贤贤,事父母,事君,交朋友”四项就是“学”。

(20)、译文:子夏做了莒父地方的长官,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贪图小利。急于求成,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小利则办不成大事。”

4、言必信行必果是出自哪里的

(1)、就是我们要能够判断是非黑白,要具备清晰的分辨能力,谨言慎行,你要说切合实际的、可操作的话,然后才能说我做的,做我说的。

(2)、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3)、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4)、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5)、由此可以看出,孔子重“信”准则,有个“正道”前提,如果离开“道”"德"这个大原则,就不是真正的信。

(6)、另一方面,义是与利相对举而言的,“小人士”为了“生存”,是不敢不“言必信行必果”的。即便是就今天的情形而言,如果不遵循“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准则,在相互间的“利益交换”中,“小人士”是无法“混”下去的。尤其是今天的“商品经济”社会,没有“信(契约精神)”是寸步难行的。

(7)、所谓“赤子”,按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古时“尺”与“赤”通用,幼儿仅有“尺把”高,故称“尺子”,即“赤子(成人以“丈”测量,故称“丈”夫)。

(8)、·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9)、我们认为,孟子关于“言信行果”逻辑的论证没有任何意义!而且,不但没有意义,反而造成了逻辑上的“进一步”的“混乱”。

(10)、《论语・卫灵公》中,孔子指出:“君子贞而不谅。”

(11)、在《史记·孔子世家》中就有一个实例(《孔子家语·困誓》中也有记载,不过更加详细而已):

(12)、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13)、一个领导干部要取得群众的信任,必须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14)、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15)、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如果没有恒心,就不可以做巫医。’这话说得好哇!”《周易》说:“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行,有时就要遭受羞辱。”孔子又说:“(这句话的意思是叫没有恒心的人)不要占卦罢了。”

(16)、典故:有一天,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才可以叫作‘士’?”

(17)、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8)、于是,孔子和他们订下盟约,蒲人就从东门放走了孔子。

(19)、言必行行必果,读音:yánbìxìn,xíngbìguǒ

(20)、在《论语》中,孔子对与此处所谈之信有关的言论如下(为减少篇幅,省略了所出篇章的加注和“子曰”字样):

5、言必信行必果啥意思

(1)、言归正传。有子的解释比孟子的要合情合理而且合乎逻辑。相比之下,孟子的解释反而是越说越乱,而且,这种解释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孔子的原义与原意。

(2)、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的?”孔子说:“说话一定要诚信,做事一定要坚定果断,这虽是耿直固执的小人,但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现在那些执政的人怎么样?”孔子说:“哎!一班器量狭小的家伙,算得了什么呢!”

(3)、·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4)、此句原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里子贡和孔子的对话。

(5)、我们在往期多篇文章中已经指出,孔子的仁与义大体上可以对应于老子的道与德。孔子之所以用义取代了老子的徳,完全是出于“自立门户”的需要。所以,理解孔子的义的含义与内容,可以仿照理解老子的德的含义与内容来比照进行。这就意味着,义与徳的核心内涵是它的本体论含义。在它由形上层次进入形下层次的时候,其概念表述是存在本质差异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什么精辟8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