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歌精辟137条

二十四农民节气谚语歌

1、农民节气歌谚语歌

(1)、立夏:立夏插秧日比日,小满插秧时比时。小满:小满天赶天,芒种刻赶刻。

(2)、千百年的经验积累告诉人们,只要坚守规矩,勤于劳作,就会有饭吃、有衣穿,先人就是用这些经验去把握这个世界,去安排我们的生活,他们既没有忐忑不安,也不是自大、自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有了这种自信,由此产生出勇气、力量和毅力,随处可见,数不胜数。

(3)、二月:惊蛰闻雷米似泥,春风有雨病人稀,月中但得逢三卯,到处棉花豆麦佳。

(4)、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5)、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芒种至夏至这半个月是秋熟作物播种、移栽、苗期管理和全面进入夏收、夏种、夏管的“三夏”大忙高潮。

(6)、“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名录

(7)、1)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8)、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我国过去是个农耕社会,劳动了一年的人们,利用立冬这一天要休息一下,顺便犒赏一家人一年来的辛苦。

(9)、对传统技艺类遗产,已有较多项目入选,当务之急是普及《公约》理念,完善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抓住振兴传统工艺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深化生产性保护。非遗作为精神资源,其主体要素是传承人,还包括生产者、传承者、传播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等,内涵方面,遗产作为文化传统具有稳定性、保守性特点,仔细梳理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中医药炮制类非遗门类的生存状态,借助已经展开的传承人群研培,在项目所在地建设工作站并对部分非遗项目依托研培高校设立实验室,围绕提高传承能力,探索单个项目的深度保护、多个非遗项目的综合性保护、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有效融合的保护模式等等。外延方面,适应其作为文化产品的特性,以传统工艺振兴为起点,适时将生产性保护拓展到民俗、民间文学和戏曲等生存困难的非遗门类,加大对传统戏剧、舞蹈、音乐和曲艺等艺术生产的扶持力度。

(10)、梳理二十四节气,有助于认清中国文化的理路,对于传承这份遗产有着深远的意义。二十四节气不仅承载着天文气象、农桑工艺、自然博物、幼学算术、饮馔养生等传统知识和民间智慧的代际传承,同时也是信仰礼仪、诗词歌赋、说唱戏文、时令谚语、民间美术、棋艺书画等文化表达形式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当代中国人文化创造的灵感源泉。

(11)、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12)、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13)、我们人工创造的都市文明,始终是在大自然的世界中存在着的,人类还是得学习尊重大自然,不能完全倚靠我们人工改造的东西,这是我们需要克服的思路。只要我们还想去亲近自然,“二十四节气”就是值得我们保护到未来的遗产,它作为一种文化,是中国人思考和自然之关系的结晶,无论对今天还是未来的中国人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14)、二十四节气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彰显了我国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所蕴含的大众智慧和文化合力,更彰显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和底蕴。这种优秀文化不仅是当前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有力基础。

(15)、 由于节气比较多,人们为了方便记住这些节气,把它编成了诗歌。  (1)读一读:幼儿以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二十四节气歌,体会它们所代表的气候节律。 

(16)、袂食五月粽,破裘仔不通放。(未过五月节,天气尚未稳定。)

(1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暑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8)、 反应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的节气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19)、中国古人极其敬畏自然,且道法自然,对节气重视。“作为世代传承的自然时间观,二十四节气将天象、物候、人事统一组织到一个井然严密的时间秩序之中,长期发挥着指导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社会文化功能,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既是中国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20)、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2、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歌

(1)、二十四节气萌芽于殷商时期的阴阳合历,从春秋到明末,中国天文学形成独立体系,包含100多种历法,成为时令节气的依据,记载始自战国后期的《吕氏春秋》,成熟于秦汉年间并完整记载于《淮南子》。作为集天文、物候、农事和民俗于一身的丰厚遗产,富含谚语、歌谣、传说等多类型民俗遗产,又有传统生产工具、器具、工艺品等载体,还有相关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空间文化类遗产等。将一年四季十二月对应天干地支、周易中的卦象和古乐十二音律,每一种解释都涉及对天、地、人关系的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神灵的身影亦可从《山海经》或《尚书》里窥见,文化内涵丰富;每个民俗元素背后都有丰富的形成史,揭示中国人独有的宇宙观、生活态度和哲学态度;每一种物象背后都是诗意生活的画卷,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都可领略其丰富源流。

(2)、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3)、春分:春分秋分,昼夜平分。春不分不暖,夏不至不热;秋不分不凉,冬不至不寒。不春分在前,斗米斗钱;春分在在,斗米斗豆。春分前后,大麦豌豆。……

(4)、这是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的现象。但所说断雪断霜的日期,各地不同。大凡纬度愈北,断雪断霜的日期就愈迟。例如断霜的平均日期,南京在三月十八日,北京要到四月十三日。

(5)、6)乌云飞上山,棕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6)、六月绵被拣人甲。(六月身体虚弱,尚须盖绵被。)

(7)、雷打蛰,雨天阴天四九日。(惊蛰日鸣雷,雨或阴的天气会有四九日之久)

(8)、27)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9)、此外,人们往往根据芒种的气候,来判断芒种过后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下各地农谚都说到了这些影响:

(10)、28)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风雨。(傍晚,西北天上有乌云,半夜有风雨。)

(11)、芒种,又被叫作“忙种”,是农民播种下地为繁忙的时节,从各地谚语中就能看出来:

(12)、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小暑前后,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进入雷暴多的季节,亦须注意预防。小暑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春夏养阳”。所以人们在工作劳动之时,要注意劳逸结合,保护人体的阳气。

(13)、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14)、24)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5)、26)乌云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乌云近日)

(16)、四一落雨空欢喜,四二落雨有花无结子。(四月农作物忌长雨,收获不多。)

(17)、六月:三伏之中逢酷热,五谷田禾多不结,此时若不见灾危,定主三冬多雨雪。

(18)、7月7日前后是小暑,天气开始炎热。小暑前后,北方开始收割冬、春小麦等农作物。大暑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人和小孩,不停摇小扇。

(19)、3)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无。(夏天早来,却因涸早,晚冬收获减少。)

(20)、立夏:每年的5月5日或6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3、农民节气谚语歌怎么写

(1)、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2)、20)立夏小满雨水相赶。(梅雨季节雨水多。)

(3)、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二十四节气歌谚语6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4)、立春:每年的2月4日或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5)、19)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

(6)、3月20日前后为春分,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清明清明节,雨纷纷,家家忙着去上坟,祭先烈,祭亲人,从小就要懂孝顺。

(7)、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8)、1月5日前后为小寒,天气一天比一天冷。大寒大寒正值“五九”,屋里火炕暖悠悠,一家人,坐一起,一口饽饽一口肉,谈今年,谈来年,越谈越觉有奔头。

(9)、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10)、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

(11)、四月芒种雨,五月无焦土。六月火烧埔。(芒种日下雨,五月多雨,六月久旱。)

(12)、春季的三个月,是推陈出新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这个季节人们应该调整好作息,宽松着衣,适当散步,使精神轻松愉快,保持体内的生机。春季是保护肝脏的好时机,可适当食用些易消化的高蛋白食物,如鱼类、蛋类、乳类、动物肝脏、豆制品等。

(13)、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晨下雨,午後阴转晴。午後下雨,就会到半夜。)

(14)、梅雨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有较多的记载,《初学记》中引南朝梁元帝《纂要》云:“梅熟而雨曰梅雨。”意思是说,江南的梅子熟了,而此时正值雨季,梅雨因此而得名。在这连绵的雨季中,人们总是容易多愁善感,不少文人都留下了描写梅雨的诗句,如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颇有些苍茫愁绪凝于诗中;赵师秀《约客》则以动写静,使得雨夜的清寂与等人时些许的焦虑之间形成了张力,耐人寻味。

(15)、2月18日前后为雨水节气,天气开始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惊蛰雷敲鼓,轰隆隆,敲醒睡觉小虫虫,小虫虫,乐坏了,争着抢着跑出门。又是唱,又是跳,大家见面闹哄哄。

(16)、说个子来道个子,正月过年耍狮子。二月惊蛰抱蚕子,三月清明坟飘子。四月立夏插秧子,五月端阳吃粽子。六月天热买扇子,七月立秋烧袱子。八月过节麻饼子,九月重阳捞糟子。十月天寒穿袄子,冬月数九烘笼子。腊月年关四处去躲帐主子。

(17)、5)落霜有日照,乌寒着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18)、22)晚雾即时收,天晴有可求。(夕暮添雾易散,翌日天晴有望。)

(19)、1)云势若鱼鳞,来朝风不轻。(鳞云重叠,翌朝必起大风。)

(20)、(2)高达编著:《二十四节气谚语新编》,安徽文艺出版社,2007年1月。

4、二十四节农民 谚语

(1)、二十四节气对中国人数千年的熏陶,中国人都知道,只有按照节气时令才能不误农时,只有按照春种、夏管、秋收、冬藏的规矩才能有饱腹之物。各个节气必须恪守相应的规矩,违规不守矩都会受到惩罚。比如“清明一到,农夫起跳”就是说这个季节还不插秧,今年就要绝产,颗粒无收。又如“立冬不起菜,必定要受害”。不守立冬起菜的规矩就会有大的损失。

(2)、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3)、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到2天。

(4)、11)田蠳若结堆,戴笠穿棕蓑。(田蠳群聚群飞乃雨兆。)

(5)、立秋知了催人困,处暑葵花笑开颜。白露燕归又来雁,秋分丹桂香满园。

(6)、落霜有日照,乌寒著无药。(阴冷天气,虽落霜,如有日照可温暖,否则就冷了。)

(7)、芒种在阳历六月初,此时荼蘼已经绽放,春天的花事至此告一段落,百花凋零败落。

(8)、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9)、“种田无定例,全靠看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大家乐,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垫,处暑动刀镰。白露快割地,秋分无生田。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先封地,小雪河封严。大雪交冬月,冬至数九天。小寒忙买办,大寒要过年。”

(10)、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1)、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12)、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13)、雷打惊蛰前,四十九天不见天。意思就是如果惊蛰前打雷,雨就会不停地下。

(14)、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15)、18)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16)、乌云飞落海,棕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17)、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18)、14)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

(19)、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有多种版本。二十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气象变化的规律,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它将天文、自然节律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20)、乌云飞落海,棕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5、二十四节气农谚民谣

(1)、因二十四节气发源于黄河流域,从当地的气候特点来看,芒种之时梅雨尚未到达,因此农人要趁着梅雨尚未来临之际,抓紧时间把成熟的麦子收了,把晚谷、黍或稷等夏播作物给播种下去。这样当梅雨来临,成熟的麦子不会受梅雨的侵害而在田里沤烂发霉,刚种下的夏播作物也能充分得到雨水的滋润,茁壮成长。赶在梅雨到来前该收的收,该种的种,这便是谚语所说的“龙口夺粮忙”了。

(2)、秋分:秋分秋雨天渐凉,稻黄果香秋收忙,碾脱粒交公粮,山区防霜听气象。

(3)、立春:立春春打六九头,春播备耕早动手,一年之计在于春,农业生产创高优。

(4)、十一月:初一有风多疾病,更兼大雪有灾难,冬至天暗无雨色,明年定唱太平歌。

(5)、四月:立夏东风少病遭,时逢初八果生多,雷鸣甲子庚辰日,定主蝗虫损稻禾。

(6)、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7)、八月:秋风天气白云多,到处欢歌好晚禾,怕此时雷电闪,冬来米价贵如何。

(8)、7)四月廿六海水开目。(入夏之後,海水浪潮渐大。)

(9)、6)闪烁的星光,星下风会狂。(星光闪烁,夜虽晴,有大风。)

(10)、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

(11)、红云日出生,劝君莫出行。(日出时,有红云是台风兆。)

(12)、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13)、反了春,是立春之后下雨的意思。立春在阳历二月初,这正是全年冷的时候。冷天下雨,因为潮湿关系,所以觉得格外冷。

(14)、三月: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15)、此外,这一时节产梅子,因此便有煮梅的食俗,这一食俗在夏朝就有了。煮梅的方式也比较简单,或是加糖,或是加盐,比较讲究的还会加上紫苏;在北方,用乌梅与甘草、冰糖、山楂一起煮,便可以制成著名的消夏饮品酸梅汤。

(16)、秋谚:六一雷压九台。(六月一日鸣雷,该年台风少。)七一雷九台来。五月蝶,讨无食。(五月花季已过。)六月拢无巧,七月顿顿饱。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云布满山底,透暝雨乱飞。雷打秋,晚冬一半收。(立秋日如有雷,晚冬(二期稻作)收成不好。)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红柿若出头,罗汉脚仔目屎流。(红柿出,已是秋天,天气转凉。)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八月八落雨,八个月无焦土。(八月八日下雨,占长雨。)七徛八倒九斜十落。(金牛宫顶的小七星,天亮时,每月在天上的位置。)九月起风降,臭头扒佮掐。(九月秋天风乾燥,臭头会痒,喜抓痒。)乌云飞上山,棕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乌云飞落海,棕蓑盖狗屎。(满天乌云飞向海边,表示转晴,不须雨具。)

(17)、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谚语吧,谚语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总结。都有哪些经典的谚语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歌谚语,欢迎大家分享。

(18)、冬节在月尾,卜寒正二月。(冬节在月底,冬天不会冷,会冷在次年一二月间。)

(19)、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中国古代农业灌溉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于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直到现在,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

(20)、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人认识世界的时间知识体系,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它不仅是黄河中游农业地区的时序指南,它同时也是中国多民族、多地区的时间坐标,是中国人的自然哲学观念的生动体现,甚至还是海外华人与故乡历史文化发生联系并强化文化认同的文化时间。

(1)、《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全国北方地区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还没有成熟,所以叫小满。

(2)、“梅雨”一词在诸多文人眼中或许存有诗意的浪漫,但对于广大民众来说,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人们来说,或许就意味着可大可小的灾难,因为它又称“霉雨”。这灾难往重了说,若梅雨长期徘徊于某一个地区,于该地而言极有可能会引发洪水灾害,而于其他地方而言可能会有干旱发生。若往轻了说,长期暴露于潮湿空气中的事物若是不通风,便容易发霉发臭,洗好晾晒的衣物总是给人潮湿的感觉,不易晾干,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梅雨季节给人以一种湿嗒嗒、黏腻腻的不适感,湿气入体则易致病。南方地区的一句谚语则颇为生动地反应了梅雨天气时人们的状态:

(3)、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4)、21)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5)、聚焦丨8年前被11所美国名校拒绝的高考状元,如今怎么样了?

(6)、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乱穿衣。(二三月冷暖不定,八九月时寒时热。)

(7)、(请同学来回答)对于古代没铃声,没钟表这些可难不倒我们智慧的老祖先,他们啊!为了准确的把握好时间和季节变化特意设定了二十四节气,大家想认识这些节气、了解这些节气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十四节气。

(8)、立夏:立夏麦苗节节高,平田整地栽稻苗,中耕除草把墒保,温棚防风要管好。

(9)、8月23日前后为处暑,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白露白露一过,磨镰霍霍,披星戴月,忙着收割,收山大车,来往穿梭,拉回粮山,一座一座。

(10)、正月寒死猪,二月寒死牛。三月寒著播田夫。(一二三月的天气都很冷。)

(11)、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12)、秋靠露,冬靠雨。白露勿搅土。(白露这天,不可扰动土壤,以免损害农作物。)

(13)、小雪:小雪地封初雪飘,幼树葡萄快埋好,用冬闲积肥料,庄稼没肥瞎胡闹。

(14)、谷雨:谷雨谷满田。谷雨麦怀胎。谷雨一点雨,河里一条鱼。谷雨有雨多鱼虾。……

(15)、霜降,出无齐,牵牛犁。(霜降时,稻穗长不齐,收获不好。要重新拖牛耕地。)

(16)、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17)、当春与秋没了界限,当四时的律令不再明晰,我们便失去了对生活的思考,失去了对文化的那份坚守。我们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如同一首饱满圆润的诗歌,为春雨渲染出迷蒙凄美的江南春景,为芒夏织出明媚的炎炎夏日,为露秋蒙上扑朔迷离的面纱,为冬雪画下纯洁宁静的图景。“二十四节气”如细针密缕,细腻地缝纫着四时的变化,我们这些穿梭于城市车水马龙间的人们,仿佛也能在这一针一线的连缀中获得片刻的宁静与安详,仿佛也听到了繁花盛放的热闹,也嗅到了扑鼻而来的芳香。 

(18)、乌云飞上山,棕蓑提来披。(满山乌云,定有雨,出门带雨具。)

(19)、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二十四节气表达了人与自然宇宙之间独特的时间观念,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农业灌溉依托于天上降水与地上河流,农耕主要集中于降水充沛与江河水网发达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

(1)、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2)、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冬节在月中,当年冬天很少有霜雪。)

(3)、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4)、经过千百年的实践,中国人在思想当中牢牢地烙印着守规矩,并由此变成一种意识。这种意识不是法令制度约束而成,而是对自然界的尊重,发现观察把握其规律,合理利用而成。不管是中华民族的先人,还是当下之中国人,毫无例外都在骨子里深埋着规矩意识。这种规矩意识是二十四节气给人们带来的巨大精神财富。

(5)、惊蛰:惊蛰黄莺叫,春分地皮干。不过惊蛰节,青蛙不开口。过了惊蛰节,耕回不停歇。惊蛰闻雷,小满发水。……

(6)、冬节在月头,卜寒在年兜。(冬节在月初,年底很寒冷。)

(7)、十月日,生翅,贫弹查某领袂直。(十月白天短,太阳下山快。懒女人工作不完。)

(8)、六月彭祖忌,无风也雨意。(台风季节,没有风也有雨意。)

(9)、风台做了无回南,十日九日湿。(尚有多日下雨。)

(10)、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11)、9)送月雨,後月无焦土。(月底下雨,占下月雨多。)

(12)、春分雨不歇,清明前后有好天。意思就是春分开始了之后,雨如果不停的话,清明节的前后是有好天气的。

(13)、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是故夏礿、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约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社日以祭神为主,并兼有乡邻聚会的意思。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昨”。唐代诗人王驾《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可见古人对祭祀社神十分重视,以后成为风俗流传后代,成为一种祭祀活动,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14)、正月:岁朝蒙黑四边天,大雪纷纷是旱年,但得立春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耕田。

(15)、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16)、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17)、八月大,蔬菜免出外。(八月大〔三十日〕,气候不顺,蔬菜收成不好。)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歌精辟13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