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做人经典句子精辟121条

孔子的做人名言及解释

1、孔子的做人名言及解释是什么

(1)、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2)、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论语》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意思是:聪明而好学,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5)、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6)、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7)、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以重乎?死而后已,不以远乎?”(《论语·泰伯》)这可以说是对孔子的不老精神的真实写照。正因为孔子晚年具有这样的青春心态,所以他才可以达到“不知老之将至”的道德境界。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yǐ)。”

(9)、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0)、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1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2)、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1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孔子《论语》

(14)、出自《论语·子路》。刚,刚强。毅,果断。木,质朴。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此指语言谨慎。近,接近。刚强不屈、果决坚毅、质朴诚实、言语谨慎,做到这四条就差不多接近“仁”了。

(15)、而这句:“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怎么理解?

(16)、怎么样才能做到“仁”呢?这并不是古希腊意义上的“智慧”属于更高的维度的,人无法获得,人只能“爱”,也不是把“智慧”变成一个神圣的实体。孔子的“仁”是爱生养自己的人,自己生的人,要和自己一起生娃的人,以及同胞亲戚之间的血缘联系的爱以外,也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尽好自己本分。孔子曾经对于自己弟子曾参说过,“吾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忠就是“诚”的意思,对自己诚心,对别人诚实,不自欺也不欺人;“恕”就是推己及人,自己不希望别人骗自己就不去骗人,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严酷冷漠,自己就不对别人严酷冷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恕”就是别人做不到要能够理解,我做好自己问心无愧就行了,“尽人事听天命”。孔子喜欢的学生颜回问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了一句至理名言,“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仁,天下归仁”这句话经常遭到很多误读,认为孔子是恢复古制的保守派,其实这句话还有后半句更为关键,“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能不能达到仁完全取决于我自己,和其他人有什么关系,我忠于自己的内心就好了,外界一切关系都是我的内心“投影”出去的,我努力克服我自己身上的毛病,“有之改之无则加勉”,努力以圣人(周公)为楷模,向贤人(优秀的人)学习增益其所不能,如果是个人的私欲导致的就要克制、自律,人人都这么想,大家不埋怨社会,也不抱怨天理,天下不就归仁了。而人要想的“克己”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孔子说,“人之过也,各归于其d,观过,斯知其仁矣”,解决办法就是留心自己和别人所犯得的错误,把这些错误进行内观和旁观,各自进行分类和总结,研究清楚了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坚持对的,去掉错的。孔子自己曾经谦虚的说,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三个月时间在“仁”的状态,具备了超长的稳定性的,用现在的话说已经形成了一个“氛围场”了,甚至连自己在这方面都要向颜回学习。孔子觉得一个人的“心性”是可以调整的,修炼的,只要调整到一个和谐的状态,仁就自然达到了,这也就是所谓“我欲仁,斯仁至也”,只要你真的想,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其实仁是能够获得并且能用好仁的,完全不需要在意外面的条件是否具备,以及是否有人为的干扰。

(17)、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18)、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19)、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20)、释义:孔子说:不学会礼仪礼貌,就难以有立身之处。

2、孔子做人经典句子

(1)、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下等的了!“

(2)、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3)、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论语》

(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7)、释义: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优点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孔子《论语》

(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10)、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11)、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12)、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1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4)、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孔丘

(16)、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8)、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19)、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20)、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3、孔子说的名句关于做人

(1)、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孔子

(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3)、 君子求之于自己,小人求之于别人。具有君子品行的人,遇到问题先从自身找原因,而那些小人,出现问题总是想方设法推卸责任,撇清自己,从不会去反思检讨自己,从自身找原因。

(4)、 孔子提出君子有九思,涵盖了个人道德修养的各种规范:看要想到看明白没有、听要想到听清楚没有、神态要想到是否温和、容貌要想到是否恭敬、言谈要想到是否诚实、处事要想到是否谨慎、疑难要想到是否要求教、愤怒要想到是否有后患、见到有所得到要想到是否理所该得。孔子要求自己和学生们一言一行都要认真思考和自我反省,是否做到温、良、恭、俭、让、忠、孝、仁、义、礼、智等等,清代学者刘宝楠由此说:“君子严于所思,而约之有此九端,盖凡言行,莫能外矣。”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论语》

(6)、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孔子的名言100句及解释,希望喜欢!

(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0)、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2)、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13)、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4)、出自汉·戴圣《礼记·表记》。病,使人为难,责备。愧,使人羞愧,讥笑。不以自己所能去责备人,不以他人所不能去讥笑人。此言君子修身的原则,即要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15)、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6)、 君子光明磊落,心胸坦荡,小人则斤斤计较,患得患失。君子心胸开朗,思想上坦率洁净,外貌动作也显得十分舒畅安定;小人心里欲念太多,心理负担很重,就常忧虑担心,外貌动作也显得忐忑不安。坦荡之人不为事扰,面无惧色依度而行;戚戚之人心扰于事,形容枯槁于事。“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自古以来人们所熟知的一句名言,许多人常常将此写成条幅,悬于室中,以激励自己。

(17)、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8)、 由于哥哥司马桓魈“犯上作乱”,司马牛感慨自己明明有兄弟,但兄弟却都叛乱,均非仁义之人。他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劝慰司马牛,说只要行君子之道,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那就不必发愁自己没有兄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9)、后:“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简单来讲就是虽然不知到人生的命数,但是定要知道生活的意义,目标是什么,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有德行的人。

(20)、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人并没有很准确认识孔子。尽管教员尽管有着反封建政治任务压顶(建国后农村地主乡绅权力盘根错节、分布式保存),但是还是肯定大于否定的尽量持中的意见。不过自从五四以来,很多人认为孔夫子是已经被打倒的封建思想或者孔夫子就是教人做官的教书匠,甚至成为中国国民性罪魁祸首了。其实要这么看到的话,其实也无损于孔子巨大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毕竟这种声音也不算稀奇或者有什么建设性了。这篇不准备系统讲孔子思想或者脉络,因为要写下去的话,一本书恐怕也讲不完,而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解读孔子,对于我们重拾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一个人同时对于孔子和教员都不了解并且带着某种有色眼镜的话,那他的历史主体性是缺乏的,对脚下的土地和人民,以及中华民族的文化感觉就会是空乏的,就像两只脚踩在空中,或在飘云端,如果甚至都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那就是更大的问题了!

4、孔子的做人名言及解释

(1)、出自汉·戴圣《礼记·文王世子》。乐曲,是用来修养内在的;礼仪,是用来修正外在的。

(2)、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1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3)、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

(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国内很多人由于受黑格尔对于孔子评价的影响而看轻孔子,黑格尔认为孔子只是讲了一些世俗做人做事的道理,仅此而已,甚至怀疑孔子是否是哲学家。这其实反映出了黑格尔哲学本身是超出一个真实的人类生活世界完全是停留在理念世界进行逻辑建构,黑格尔实际上是一个哲学术语包装的神学家,压根没有办法落地到人世间而具备可操作性;黑格尔哲学体系是以精神(上帝)作为源点而不断生发出自圆其说的知识大厦或哲学版的创世纪神话,当人类知识以充分的考古、科技、新兴生产方式获得更多领域专门知识的时候,就会发现黑格尔所谓精神现象学更多是一种“自嗨”产物。其实应该这么看,正因为黑格尔评价不了孔子,这才是黑格尔,这才是孔子。这也充分说明任何试图以西方某位大师的判断来佐证中国圣贤的历史地位,本身其实在做无用功。

(7)、“不知老之将至”的不老精神,主要含义是指年老心不老,身病心不病,人死名不殁。清代汉学家刘宝楠释曰:“‘不知老之将至’者,言忘身之老,自强不息也。”(《论语正义》卷八《述而》)所谓“身老心不老”,用三国曹操的话说,就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孔子年虽耆朽而心灵不老,依然“笃信好学,死守善道”(《论语·泰伯》),孜孜以求。

(8)、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9)、就我自己理解来看,孔子思想至今并不过时,虽然不必刻舟求剑生搬硬套,但是他对弟子的教诲其实依然对于现代人是没有违和感的。就拿他得意的“仁”学来说,“仁”是单人旁加“二”字,一个人需要处理的是自己与内心之间的关系,两个人就需要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有两个人,就一定有人际关系;甚至可以说一个人出生就是面临着“两个人”——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要不人是怎么出生的?所以,孔门学说基本上就是从人伦中的“孝”开始讲起来的。开篇孔子弟子有若(有子)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中国人虽然是很重视学习的,但特别强调的是,先做人再做事,这个是从孔子那里就开始的,“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文的内容也是孔子定好的内容“六艺”——诗、书、礼、射、御、数,还在晚年专门编撰了《诗》、《书》、《易经》、《春秋》等典籍用于弟子学习。

(10)、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1)、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12)、小不忍则乱大谋。意思是: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

(13)、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论语》

(14)、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17)、释义: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1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9)、在现实社会中,常听到有些刚四五十岁的人说:“我现在年龄大了,事业上不会有什么成就了,就等着死了。”他们借口年龄为自己的意志衰退和懒惰行为辩护,坐失了许多良机。我们把这种病态心理称之为“年老借口症”。其实年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年龄的态度。

(20)、孔子,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兴办私学,突破官府垄断,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孔子做人的名言的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5、孔子说的做人名言警句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孔子《论语》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4)、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 君子向上,通达仁义;小人向下,追求财利。向上即是向善,不断改正错误,追求道义;向下即是不知改过,不知修身养性,日见其颓废。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向上走总是困难的,要付出很多努力;向下走很容易,但结果却是毁掉了自己。

(6)、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7)、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8)、俗话说:人老不服老,赛过老黄忠。黄忠是三国诸葛亮手下的一员大将。当诸葛亮准备派大将去增援葭萌关时,黄忠不因年老而请求出战。诸葛亮说:“汉升(黄忠)虽勇,怎奈年近恐非张郃(曹操手下大将)对手。”黄忠说:“某虽老尚开三石之弓,浑身还有千斤之力,岂不足敌张郃匹夫耶!”说罢取出大刀抡动如飞,又接连拉坏两张硬弓。于是,诸葛亮同意派他和老将严颜同往葭萌关。他们不但打败了张郃,还在天荡山斩了韩浩、夏侯德,在定军山斩了夏侯渊。后来,黄忠与关羽、张飞、赵云、马超同被封为“五虎上将”。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10)、 君子看重的是道义,而小人看重的却是利益。遇到问题或者面临选择,君子会首先以道义的标准去衡量;而小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获利,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问题或者做选择时的大区别。

(11)、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12)、出自汉·戴圣《礼记·杂记下》。时而紧张,时而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国之道。

(13)、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孔子《论语》

(14)、我以为好去评价孔子的方式是去读《论语》,在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心境状态下去阅读至少三遍,把每句话弄懂白话文意思,去身临其境感受孔子及其弟子们生活和对话的状态,只要先带着“同情的理解”视角进入进来才有资格评价,否则只是看了某个所谓“新文化”运动大佬点评或者一些杂音就人云亦云,这样的意见其实不是“批判”而仅仅是“跟风”;真正的独立思考一定是理解之后亲自感受,能否触动自己灵魂,能否对于自己有用,也就是经典本身带给个人体验,学习者要先“批判自己的批判”,方才能够进入到具体的讨论和对话的情境之中,这也是“文献”流传的价值所在。这还不要说,很多经典的条目和语句的解释一直是多重解释的,还在大部分文字的意思理解应该是可以没有出入的。

(15)、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1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7)、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论语》

(18)、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1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论语》

(2)、释义:孔子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3)、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4)、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2) 中国东周春秋时期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出自汉·戴圣《礼记·乐记》。不时,不按时间规律。则,那么、就。疾,指疾病发生。不节,没有节制、不正常。饥,指出现饥荒。寒暑没有规律就会引发疾病流行,风雨不调就会出现饥荒。此言气候条件既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

(6)、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孔丘《论语》

(7)、如果评价一个人的历史地位或者对于其正确认识与否,能够直接影响社会发展走向的话,那足以说明这个人在历史的分量。正如长者对于邓公的历史功绩摆在第一位就是正确评价了教员,如果没有把这个理清楚接下来走什么道路,向何处去的大问题,也会造成人们意识形态上巨大的混乱。其实这些年,教员的历史地位逐渐被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所认识到,知乎上曾经有一个帖子上谁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接近万人留帖子参与大概有80%是教员。这说明,认识一个历史巨人,人们是有一个过程的。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论语》

(9)、引文就不列了,反正就是提他老人家说几句公道话,也不算啥学术论文。

(10)、释义: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点做别人的老师了。”

(1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12)、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3)、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14)、君子:这个词在论语中可以说是“道德修养”高尚的人,也就是特别有德行的人,这是儒家的思想。

(15)、出自《论语·里仁》。父母的年龄,做子女的不能不知道。一来为他们的健康长寿而高兴,一来为他们垂垂老矣而担忧。这是孔子告知天下人如何做子女的明训。

(16)、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17)、出自《论语·雍也》。仁德之人,自己想成事立身,也让别人成事立身;自己想人生顺达,也让别人事业顺达。这是孔子对“仁者”所提出的道德标准。

(18)、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1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20)、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1)、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做人经典句子精辟12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