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经典名句精辟123条

金刚经里面的经典名句

1、金刚经里面的经典名句摘抄

(1)、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2)、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3)、许多人认为我们肉眼看到的就是实相,其实是执着了。佛陀所说的身相,指的是色身,色身是地火水风四大假合,是因缘生灭、虚妄不实的,并非真实永存之身。佛陀的真实法身,等如虚空,五所不在。但是法身无相,凡眼是无法亲见,只有明了五蕴假合的幻相,才能见到佛陀不生不灭的法身。不仅佛身如此,凡是世间所有诸相,都是生灭迁流的相,虚妄不实的。若能了达世间虚妄的本质,就能见到佛陀的法身了。

(4)、南怀瑾:经三藏十二部所说的也都是教育法。教育法只限于教育法,教育的目的是使你懂得那个东西,如果抓住老师的教育法当成学问就错了。

(5)、四句偈,《佛学大词典》:“四句偈指由四句所成之偈颂。佛书所载偈颂,由四句组成者,字数多寡不拘。四句偈往往能涵盖经论佛法之要义。

(6)、当你愉悦时,你要想,这愉悦不是永恒的。 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7)、南怀瑾:佛教化救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心里并没有说某一个众生是我度的,绝没有这个观念。

(8)、张载是著名的易学家,他认为,“天地之心惟是生物。”这里的“天地”,是指自然界。显然,“天地之心”指天地创生万物的力量,其中似乎体现出天地的一种心意。但应注意,生物之心是天地所固有的,无需人来“立”,否则将不恰当地夸大人的力量。据此,张载“为天地立心”的“心”,一定是不同于“天地”生物之“心”的另一类“心”。对此,当时的二程兄弟看得很清楚,说张载《西铭》“立心,便达得天德”,认为《西铭》是要为社会确立精神价值。 其实,“为天地立心”的“心”,正是指人的精神价值,进而“为天地立心”就是要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礼、乐等道德伦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张载在其著作《经学理窟》的《气质》、《义理》以及《正蒙》的《诚明》等篇中,对“立心”的涵义、方法等内容有不少具体的论述,如果视而不见,对“立心”的理解就会脱离张载本人的言说脉络,流于臆解。归纳张载的看法,所谓“立心”就是“立天理”(仁孝之理)之心,因为天理“能使天下悦且通”,从而使“天下”(社会)乐于接受仁、孝、礼、乐等道德伦理价值。如此看来,“为天地立心”的意涵很清楚,其重点既不在自然观,也不在认识论,而在精神价值论。

(9)、  世界上懂得布施{奉献)的人是富有的人,人们往往贪图别人给予自己,这其实是贫穷的想法。一个人自呱呱落地,到小学、中学、大学,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给予,究竟又有几个人想到自己给予了别人多少呢?日常生活中我们给予别人的一个微笑,一句悉心的问候,一句善意的劝告,一点力所及的帮助,都是可以给人以启迪和帮助的,有时甚至是让人终生难忘的。

(10)、当年当虚云大师被人用手枪指着太阳穴时,结果情节反转比电影还精彩……

(11)、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将修行和现实生活相结合,法法是心,尘尘是道。随缘修行,随机参禅证悟,所谓“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行住坐卧乃至吃饭穿衣、生活工作、游山玩水,无不是参禅悟道。如果离开现实生活而寻道觅法,反而会离道更远。

(12)、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3)、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他说真正的修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过去不留。

(14)、南怀瑾:学佛的第一步,学到身见忘掉了……要真正内在身心皆亡,达到无我才对……但是有了一个人无我,还有一个法在喔!后要法无我……到了法无我,叫做人法二无我,到达了就成佛。后连空也空,空也不存在。

(15)、▍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16)、南怀瑾:无实,没有个东西;无虚,但是不假的。所以形而上的道理,真正的佛法,不真不假,也就是金刚经的中心重点,这里已经全部点出来了。

(17)、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18)、感恩释迦牟尼佛,为我众生说此甚深无上般若妙法!

(19)、因为世界的真相本来就是无常的,所以允许一切现象“如是”存在、“如是”发生、“如是”变化,不去对抗,以一颗博大的心去包容天地,接纳万有,这样又哪里会有痛苦呢?

(20)、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金刚心总持论》“四句偈论第四”殊师利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

2、金刚经 经典名句

(1)、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2)、南怀瑾:譬如电灯,电风扇,把开关一打开,这个电来了,但是看不见电,只感觉到光,感觉有风,电来了没有?来过了,好像没有来,它又消散了。电去了没有?去了,好像没有去,再发动它又来了,它是不来也不去,不生也不死。

(3)、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

(4)、是叫我们不要住在色相上布施,不要有对象的观念。譬如说要做一点功德,出一点钱,或者救济一个人,然后说救济了某一个人,那是住相布施。

(5)、用现在的观念说,佛永远在你这里,永远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这里。所以后世我们中国有一首诗,描写得好: 

(6)、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7)、南怀瑾:凡是你有什么境界,都是假的;凡是你修得出来的,不修就没有了。若见诸相非相,你就见到佛了,见到佛的法身了。

(8)、这三部经在佛教里的地位恐怕是突出的,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有道是:成佛的法华,开彗的楞严,富贵的华严,而被称之为经中之王的是《法华经》。说《法华经》是诸经之王,是佛金口玉言,在《法华经》里多处提到,特别是有一处打了10个比方来说明,随摘几段如下:

(9)、如果把身空掉,亦即色身突破,灵知灵觉的心就现起。以诸根具有六结使(毛病、结缚)言,动、静、根、觉、空、灭等「空身」即是破「动、静」二尘及「根」之结使。空身后,随之而起的是心的灵知灵觉,进入「觉」的结使中。以身空后起心的觉知,其灵通力仍显现在此阶段。

(10)、上至帝王将相,名流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百姓之家,无不推崇《金刚经》、奉持《金刚经》,历经千年,这部经典已经深深的融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11)、▍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3)、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14)、于高级班讨论六祖所言:「何其自性,本来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无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自性本来自己就清净的,无生灭的;本自具足,无动摇的,接着是神通变化,能生万法。

(15)、▍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6)、空身方面解释较简单,只从理念上去抛弃色身认为不干净、假合、虚幻不实在,但要藉此幻身来修空身。

(17)、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8)、▍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19)、「复观自心,非生非灭,圣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

(20)、▍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3、金刚经经典名句经文

(1)、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2)、第四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3)、   佛法在哪里?不一定在佛经上啊!世间法皆是佛法……所以大家不要把学佛的精神和生活与现实人生分开。

(4)、一个人追求财富,当财富积累到一定身家,被财富所迷,骄傲放纵了,结果后续投资失败破产,反欠了巨额外债,挺而走陷,坑蒙拐骗,身陷囹圄的不在少数……他们的执着,使他沦为金钱的奴隶。

(5)、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我先证明而为上首(除了有“妙莲华”外,“佛知见地”也与《法华经》里说的一大事因缘一样,说“佛之知见”)

(6)、南怀瑾:这就是学佛的精神,换句话说,不要被一切现象骗了,或迷惑了……大乘菩萨走大乘的路,应该离一切相,发起求大彻大悟菩提之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为“无上正等正觉”)

(7)、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佛法,本具自持,明心见性,一旦觉悟,法也就不不再需要了,何况那些与佛法

(8)、南怀瑾:离开了一切的相就是佛,这是真正的佛。

(9)、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10)、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为了众生修行及开悟众生而假设的方便之法,不可以执取,般若的实相,是无法以语言诠释的。执着实有的菩提可得,也不可执着没有菩提正觉,落于有和空,都是错误的。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没有一定的法名为菩提,一切贤圣,也都是依寂灭的无为法而修,因证悟的深浅不同,才产生有三贤十圣等阶位的差别。

(11)、《金刚经》是译介早、流传广、影响深的经典之一。这部经跟中国人特别有缘,念经者,喜欢念金刚经;讲经者,喜欢讲金刚经;注经者,喜欢注金刚。

(12)、如果菩萨在心中还有对自我的执着、对他人的执着、对众生的执着、对生死的执着,那他就不是菩萨了。

(13)、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4)、你所需要的是从他人回到自己,终找回自己。

(15)、其次是第二层次的理解,即使理解了字面意思,它背后隐藏的深刻思想智慧,也难以体会,你可能知道它的字面意思,但是它表达的这种思想却无法感受和深切的去领悟,也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应用。

(16)、(佛又说):“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不可量,不可数那么多的大世界七宝,用来布施,另外若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发悟得无上智慧之心的,持此经乃至四句偈等,自己接受经义并坚持依经义而做,并为别人讲解,这个人的福德比前者(布施者)的福德多。应当如何为别人讲解呢?不被任何相所束,随动而动,随静而静,动静自如,随遇而安。佛就象这样外动心不动(动不主动动)。

(17)、南怀瑾: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18)、我们如果抱持这样的观念去看待万事万物,就不会执着,就不会有痛苦。

(19)、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说:不读《楞严经》,不知修心迷悟之关键;不读《法华经》,不知如来救世之苦心;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家之富贵。有道是,成佛的法华,开彗的楞严,富贵的华严,而被称之为经中之王的是《法华经》。

(20)、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金刚经10句经典名言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3)、▍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我们崇尚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南无阿弥陀佛

(5)、一切因缘聚合的现象、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就像梦幻泡,露水闪电一样,随瞬即逝,无常变化的。

(6)、普会大众,天龙八部,有学二乘,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皆得本心,远尘离垢,获法眼净。性比丘尼闻说偈已,成阿罗汉。无量众生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又和法华是一样的,众生当下听懂当下证果成就,低了是阿罗汉,高了能到大菩萨,不要修,听懂的当下成就,《法华经》里8岁的龙女甚至当场听懂当场成圆满佛,和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真是绝无仅有)

(7)、南怀瑾:这是佛法的精神,它不像其他的宗教,否定自己以外的宗教,佛法是承认一切的宗教,一切的大师,乃至到了华严境界,连一切的魔王邪王都对了一点。

(8)、历经南北各朝、直至唐宋元明清,《金刚经》所带衍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了。

(9)、应该无任何执著的升起清净心,真正的清净心,不是有个光,有个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声香味触法。真正的修行,应该随时随地无所住,坦坦然,物来则应,去则不留。

(10)、「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令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悟法空,四句偈也。」

(11)、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12)、「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

(13)、这四句话是说,世界上的一切有作为,有造作的因缘聚合而生的事物(包括一切物质、事件、现象、精神意识等),都像梦幻一样,看着真切,实质是虚幻的;也像泡沫映照出的影子一样,虽然华丽,却很脆弱,一转眼就会破裂消散;又好比露珠,虽然晶莹剔透,十分美丽,却不能持久,终会消于无形;又如闪电般不可捉摸,转瞬即逝。我们应该用“如是”的态度去看待世间万法,允许和接纳客观事物以其本来的样子和特性存在,尊重和接受事物本无常这一真相。

(14)、翻译:一时,佛在印度舍卫国,祇陀太子与给孤独长者共同供养佛说法的花园,名叫祇树给孤独园里面,和有成就的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一起。正当吃饭的时候,世尊穿上袈裟,拿著饭碗,到舍卫大城去乞食。在城中,不分贵贱贫富,挨家挨户的要饭,然后回到原来的地方吃饭。饭后,收拾袈裟饭碗,洗脚,放置座垫,便盘坐在座位上。

(15)、修行的人,要明白,修行就是去掉自身的妄想执著。只有去掉妄想执著,才能见如来。就像明白了水变成水蒸气,或者云变成了水,目的不是为了执著于这种变化。而是要明白,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发生变化的是我们的心。

(16)、▍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17)、真正的佛不认为自己是佛,真正的圣人,不认为自己是圣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个佛法的观念存在,你已经著相了,说得好听是著相了,不好听是著魔了。

(18)、偈语附缀于佛经的一些读后感或修行的实践中得到的体悟写成的语句。因为多为四句组成,兼具文学的形式与内容,朗朗上口,尽管不是佛经的主要内容,也成为与佛经相提并论的典故。

(19)、这是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品中的一个偈子。为了更好理解这个偈子,我们来看一下这一品全文。

(20)、进一步来说,空性证到以后,就要去掉空性,所说一切法亦要灭除。如来所说经教佛法中,言及宗教,宗是体,教是手段。回过来观,开始修行以来,所学的佛法,无非是释迦牟尼佛方便所说。人有何毛病,佛即说何法以对治其病,有小乘思想,就说小乘法使其遵行,如讲戒律、守戒规范等。因缘成熟后为使其转为大乘,就演说大乘法,故三藏十二部经,都是方便法门、引导诸人进入一乘教的法门。

5、金刚经中的经典句子

(1)、所讲的是色、声都不能见道,也就是整个金刚经上所讲的不能著相。学佛法著相了,就不能见得法身。人相、我相、众生相、寿者相是四大原则,任何的著相,都不能见得法身,所以说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都错了。

(2)、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3)、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好的观心法门。

(4)、名相,耳可闻者曰名,眼可见者曰相。我们一般都会认为我们眼睛里看到的、耳朵里听到的,就是实实在在的感知和现象,其实它们只是名相而已。就像我们的名字一样,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并不是这个人本身。所有皆是名义上的相,并不是事物的本来。因为事物本来也是虚妄不实的。

(5)、首先第一层次的理解,是它字面意思难以理解,如果古文功底差,对佛教经典不是太熟悉的话,很难理解字面意思。

(6)、执着分别,是我们凡夫的通病,如果还有分别执着,那就算不上菩萨了。我们凡夫之所以有无量无边的烦恼,就是因为我执我见,有分别心。无论别人对我如何,无论遭遇什么境界,如果能把“我”去掉,只作为一个旁观者,那就跟看电影电视剧一样了,还有什么需要计较的。

(7)、禅宗讲“直指人心”,当我们明白了所有的法,都是直指人心,目的是为了让这颗心,达到清净,远离颠倒梦想,就会知道,那些法,都是佛所“筏喻”。当一个人的心,远离了一切颠倒梦想的时候,就会明白,修行过程中的所有悟道,都要抛弃掉。

(8)、《金刚经》里有句著名的话: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佛说,世间我们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不是真实的存在,都是假相,都是虚妄不实的,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因为一切都是假相,都是空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要借假修真。

(9)、学佛人的定心丸!中央电视台播放:要全面贯彻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0)、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1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12)、南怀瑾:学佛的人发心度一切众生,救了这个世界一切众生,心中一概不留,认为是应该做的事,这就是菩萨道,是菩萨发心。

(13)、南怀瑾:佛说法是真实的,不说假话,说的是老实话,实实在在,是什么样子就说什么样子。

(14)、如果你不给自我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 正因你自我的内心,你放不下。

(15)、南怀瑾:若心有住,可以训练意识专比较能够宁静,但是认为这个有相的……所以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这是好的观心法门。

(16)、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17)、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18)、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9)、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0)、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1)、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2)、▍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3)、首先,“天地”一词并不专指自然界。儒家经典《易传》中有一个关于天、地、人的“三才”宇宙模式,表明古人倾向于把天、地、人看作一个整体。“天地”有“天地之间”的意思,既包括自然界,也包括人间社会,故“天地”一词的确切涵义要根据文本的上下语境加以研判。在“四为句”的语境中,“天地”应当指人间社会,而不是指自然界。有时张载把指称社会的“天地”也称作“天下”,故“为天地立心”也可以称作“为天下立心”。 其次,“为天地立心”的“心”有别于“天地之心”的“心”。“天地之心”一语见于《周易·复卦》。

(4)、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5)、南怀瑾:你讲空也不对,不是佛法,执著有也不是佛法,非空非有也不对,即空即有也不是佛法。

(6)、不管人类怎么变,道没有增加一分有没有减少一分,人类没有多一个有没有减少一个。

(7)、《法华经》从正面以肯定的方式提出宇宙人生本体,《楞严经》从各个侧面,以‘肯定’与‘否定’交错进行,一点一滴一划,一字一句,由浅入深来阐述宇宙人生本体。

(8)、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9)、有两个人看到风吹幡而动,两位和尚争论,到底是风动,还是幡动?刚好他们的争论被惠能大师看到了,当即就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由此两位和尚心中大悟。因为当我们去观察外界的事物,其实都是源自于我们这颗心对它的判断,心若不动,则身不妄动,则一切清净,则身心自在。

(10)、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戏论(与法华一个腔调,把法华楞严之外的经典说成戏论,《法华经》里说的是“蠲除诸法戏论之粪”,不但是是戏论,还是粪,都是通过贬低以前说的法,突出法华楞严的真实了义,不是经王是什么)。

(11)、一切诸相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著于任何形象和境界,一切都会随顺而变。如果能够照见各种现象的空性,便是真正的悟到了佛性。六祖惠能的“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是契合了这个道理。

(12)、宋代公家则以《金刚经》测验僧侣,明成祖因国师临济宗的姚道衍之请,集僧俗二界善知识作《金刚经解》。金刚经以禅宗之大力弘扬,加上士大夫大多尊此经,认为读通之后可以成就佛果。民间则认为本经典有不可思议感应,单纯念诵时也能感召八大金刚护法。

(13)、相传是释迦牟尼佛在祇树给孤独园为须菩提尊者而宣说的经典,南北朝时代的开善智藏大师持诵金刚经多有灵验感应,唐朝以后的僧人,将本经视为阐扬佛性密意的经典。更因为禅宗各祖师的提倡,地位甚高,唐玄宗敕定《孝经》、《道德经》、《金刚经》为三教中重要的经典,亲自为此三经作注。

(14)、南怀瑾:这一切人的心啊,都不是心。他并没有说这一切人不是人心啊!众生的心还不只是人的心,包括狗啊,牛啊,蚂蚁啊,小昆虫这一切生命,都不是心……叫它是心。

(15)、很多时侯,人之所以痛苦的难以自拔,是因为我们不允许自己痛苦反而更痛苦。内心的不接纳,造成了内在的分裂,这种痛苦远远大于失去本身造成的痛苦。

(16)、“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17)、第三句“为往圣继绝学”。“往圣”,也称“去圣”,指历史上的圣人,在张载的语境中具体指孔子和孟子。儒家所谓圣人,其实就是指人格典范和精神领袖。“绝学”,指中断了的学术传统,也就是所谓“道统”。宋代理学家普遍认为,儒家学统或道统自孟子之后便“学绝道丧”,完全中断了,所以要努力加以恢复。张载继承“绝学”,著书立说,却并非照搬前圣,而是力求创新,在他的学说中有不少内容是“六经之所未载,圣人之所不言”的。

(18)、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19)、禅宗大德,六祖惠能禅师,是因为在街边听到有人读诵《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激发了他的佛性,后来,他远赴千里之外去亲近五祖,五祖专为他讲《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于是他才豁然大悟。

(20)、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1)、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2)、▍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3)、一切真正的佛法到了后,像过了河的船,都要丢掉。何况一切不是法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金刚经 经典名句精辟12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