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古诗合集精辟147条

中秋节古诗诠释

1、中秋节旳古诗词

(1)、境界开阔,轻松愉悦,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格调清新,富有情致,堪称千古绝唱。

(2)、本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3)、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不要辜负了这良辰美景,此时此刻,唯有月亮才是我的知音,渴望乘风归去,在明净的月宫里,把横笛吹得响彻云霄,唤起人们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4)、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苏轼《念奴娇·中秋》

(5)、释义: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6)、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7)、《全唐诗》中有关中秋赏月的诗作确有很多篇,如王建有《和元郎中从八月十一至十五夜玩月五首》、徐凝有《八月十五夜》等,但中秋赏月的习俗,却是早见于唐玄宗时期的历史文献记载。如唐《开元天宝遗事》中有“八月十五日夜,与贵妃临太液池,凭栏望月”的记载。同书还记载有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的记载。

(8)、月亮到中秋节的时候显得比其他时候更加明亮。更加明亮又如何呢?又有多少人知道它所经历的阴晴圆缺呢?

(9)、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0)、以下三大传说,则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型,与知名历史人物和史料记载紧密联系。让我们继续细品吧!

(11)、唐代中秋赏月活动逐渐盛行。按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八《玩月盛于中秋》的说法:

(12)、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怜玉斧修时节。

(13)、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4)、中秋月苏轼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5)、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6)、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7)、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8)、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19)、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苏轼《念奴娇·中秋》

(20)、与唐诗中的“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有异曲同工之妙,慨叹着人月双圆,希冀着“千里共婵娟”。诗句有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达了诗人化悲怨为旷达的美好愿望。

2、中秋节古诗合集

(1)、长风几,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2)、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3)、《彩云追月/中秋》(当代)刘周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凤鸟还巢,更无狼烟寂寞了美婵娟。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云藏潜龙,月隐寒宫云须染彩,月洒光晕彩云追月,云掩秋空月沾凉意,云载清风才现欢欣,又惹愁生此忧谁解?谁是知音?且饮此杯,共语升平良辰易逝何如梦。

(4)、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5)、天上升起一轮明月,都说每个地方都是一样的月色。

(6)、这种月亮“似水柔情”的阴柔妙韵,在唐代以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为主题的边塞诗中,表露得尤其淋漓尽致。诗人们利用这种情结,自如地创造了皎洁的明月和边塞相行相随、相抚相慰的空间美,用明月跨越时空的隔绝,将月亮“人化”成了作者的一种寄托和幻念的阴柔美。于是,古诗中的月亮已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着诗人浓烈的情感意象。静寂之夜,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便是游子月夜思乡的名篇之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平淡处见深情。再来看杜甫的《月夜》:

(7)、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玉液满,琼杯滑。

(8)、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9)、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10)、望月怀远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11)、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2)、碧海年年,试问取、冰轮为谁圆缺?吹到一片秋香,清辉了如雪。——纳兰性德《琵琶仙·中秋》

(13)、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吹度玉门关。

(14)、题中的“十五夜”,结合四两句来看,应指中秋之夜。诗题,《全唐诗》作《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名不详。在唐代咏中秋的篇什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15)、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____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

(16)、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流萤:飞动的萤火虫。

(17)、(1)732道《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记(简答、论述题)大汇总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9)、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20)、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中秋节古诗精选

(1)、    为此《红领巾之高年级》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关于中秋节的古诗句集锦及解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3)、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4)、每圆处即良宵,甚此夕偏饶,对歌临怨。____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5)、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6)、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7)、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8)、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9)、诗诵会比赛结束后,语文教研组组长龙治夷老师对参赛选手们给予了表扬与鼓励,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在传承文化、阅读经典、朗诵水平等方面更上一层楼!在同一轮月光下,涞源职教中心的师生与古人先贤进行的这一场跨越千载、传诵中华经典的时空对话,不仅激发了同学们的诵读兴趣,也使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了真切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等一首首关于月亮、关于思念、关于团圆的诗歌于无形之中悄然走进了同学们心里,诠释了中秋的内涵和底蕴,弘扬了中国传统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引发了同学们热爱祖国博大精深文化的共鸣。本次诗诵会给予了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在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在全校范围内大力宣传普通话,加大推普力度等方面奠定了基础。此外,诗诵会极大丰富了我校的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

(10)、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

(11)、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1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3)、满江红.中秋寄远辛弃疾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14)、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凝视天河两旁的牛郎织女星。

(15)、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诗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两句下字奇险,立意浪漫,于老杜诗中别是一格。

(16)、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中秋见月和子由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17)、况屈指中秋,十分好月,不照人圆。出自宋代辛弃疾的《木兰花慢·滁州送范倅》

(18)、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19)、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

(20)、万古太阴精,中秋海上生。鬼愁缘辟照,人爱为高明。

4、中秋节了古诗

(1)、中秋月晏殊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2)、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3)、想见广寒宫殿,正云梳风掠。____辛弃疾《好事近·中秋席上和王路钤》

(4)、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起身舞蹈玩赏着月光下自己清朗的影子,月宫哪里比得上在人间。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

(6)、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7)、——根据《彩云追月》乐曲填词《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唐)刘禹锡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高山。

(8)、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9)、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南斋玩月王昌龄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10)、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11)、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2)、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3)、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之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14)、(2)武汉大学文学院文学类1998-2018历年考研真题汇编(634和839)

(15)、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16)、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谁家”,就是“谁”,“家”是语尾助词,无实义)。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情痴,手法确实高妙。在炼字上,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全唐诗》录此诗,“落”字作“在”,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17)、释义: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18)、(3)安徽大学文学院2004年-2018年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语言文学基础+阅读与写作)

(19)、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20)、比赛中同学们尽情品味诗词中的千古明月,感悟诗词韵味意境和节日文化的魅力,以丰沛的情感诠释了中秋团圆、思乡爱国之情,整场比赛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参赛选手的智慧和团结奋进的精神面貌。

5、“中秋节古诗”

(1)、--(《全唐诗》)《中秋见月和子由》(宋)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2)、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中秋待月陆龟蒙转缺霜输上转迟,好风偏似送佳期。

(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5)、中秋是传统大节,中秋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团圆庆贺。中国节日时间大都与月亮的运动有关,节期以月的弦、望、晦、朔为基准。

(6)、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范成大《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7)、夜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8)、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9)、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10)、帘斜树隔情无限,烛暗香残坐不辞。爱笙调闻北里,渐看星潆失南箕。

(1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作:何时;又恐一作:惟/唯恐)

(12)、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3)、中秋谁与共孤光。——苏轼《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14)、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15)、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16)、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17)、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8)、(3)54个《中国当代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大汇总 

(19)、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摇情满江树。

(20)、斟酌姮娥,九秋宫殿冷。____史达祖《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

(1)、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

(2)、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3)、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4)、点评:明明是自己在长安,望月而遥想鄜州(今陕西省富县)的亲人。但诗歌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这种从对方设想的方式,写出了一家人的真挚感情,经常被后人借鉴。

(5)、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春江花月夜》(唐)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6)、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7)、点评:碧空,水波不兴,月照湖面,寰宇澄澈。泛舟湖上,以长江之水为酒,把北斗星当酒杯,再请天上的星辰万象作为宾客来,和我一起细斟慢酌。此情此境,没有天地物我,不知今夕何夕。这种壮阔、这种豪情,遍观宋词,无以复加。

(8)、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9)、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唐)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10)、练彩连河晓,冰晖压树干。夜深高不动,天下仰头看。

(11)、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12)、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3)、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____慧霖《闰中秋玩月》

(14)、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15)、《中秋》(唐)李朴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刘禹锡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16)、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修治,桂树枝就会一直长,会撑破月亮的。

(17)、目之所及的淮海海水就好似银子般泛着白光,彩色的光芒下,蚌孕育着珍珠。天上的月如果没有人为他修治,桂树枝恐怕会撑破月亮。

(18)、西江月苏轼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

(19)、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20)、星月老师一曲《流水》弹罢,旋律在宽广音域内不断跳跃,仿佛心绪也跟着琴声飞远。曙涛师傅的《良宵引》古琴演奏,更是应时应景地将月夜清风、良宵雅兴演奏的淋漓尽致。

(1)、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嫦娥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2)、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3)、(2)459道《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必记(简答、论述题)大汇总

(4)、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5)、《彩云追月/中秋》 (当代) 刘周 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 人间天上,歌起舞飞旋 凤鸟还巢,更无狼烟 寂寞了美婵娟。 波涌万种缠绵,海底倒映天 不教浮云将月蔽,心想太平万万年 我有霓裳风吹动,水起涟漪歌抚平 云藏潜龙,月隐寒宫 云须染彩,月洒光晕 彩云追月,云掩秋空 月沾凉意,云载清风 才现欢欣,又惹愁生 此忧谁解?谁是知音? 且饮此杯,共语升平 良辰易逝何如梦 。

(6)、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____苏辙《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7)、露气入茅屋,溪声喧石滩。山中夜来月,到晓不曾看。

(8)、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作者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很自然地想到与月有关的神话传说:吃了不死之药飞入月宫的嫦娥,以及月中高五百丈的桂树。词人运用这两则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己任,但残酷的现实使他的理想不能实现。想到功业无成、白发已多,作者怎能不对着皎洁的月光,迸发出摧心裂肝的一问:“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有力地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

(9)、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0)、置身高楼,凭高看去,中秋的月夜,长空无云,显得更为辽阔无边。月亮的光辉从天上照射下来,使秋天的碧空沉浸在一片清冷之中。在月宫的琼楼玉宇上,仙女们乘鸾凤自由自在地来来往往,我向往月宫中的清净自由,秀丽的江山像图画般的美丽,看过去在朦胧的月色里,树影婆娑。

(11)、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夜忆舍弟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1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夜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13)、现在我把天上的明月和身边自己的影子当成知心朋友和他一起起舞,希望愉快地度过如此良宵,邀月赏心,用酒浇愁,但悲愁还在。

(14)、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文天祥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15)、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6)、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7)、《水调歌头》(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18)、“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19)、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20)、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____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2)、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3)、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4)、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颗颗玉珠从月亮下边撒落下来,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带着露珠更显湿润。到现在也不知道天上发生了什么事,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来给予众人的吧。

(5)、“无云镜九洲,团圆夜是中秋。”(唐殷文圭《八月十五夜》)在中国文化里,月亮是夜的灵魂,是精神的、生命的、文化的,是人们独处时的灵魂栖息地,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月升月落,月圆月缺,人生的圆满、缺憾就像月亮一样,故以月寄情,抒发对亲人、故乡的思念。它常常带来一种“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与“融融的相思”,成为情感诉说的对象,所以古诗中的月亮成了古人“思乡”“忆人”的代名词。望月怀远,望月而感,对月抒怀,听月悲秋。客居他乡的游子,以月来寄托深情,成为不可缺少的文学审美意蕴。在存世的大量关于中秋的诗句中,有名的就是唐代诗人李朴的“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中秋》),及刘禹锡的“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八月十五夜玩月》)。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唐代中秋诗句中抒情的佳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委婉地点出了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6)、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中秋月齐已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7)、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没有外出。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持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中秋节古诗合集精辟147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