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说过的话是什么精辟146条

王阳明说过的话

1、王阳明说过的经典语录

(1)、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2)、其实,无论是在思想的影响还是在事功的建立上,曾国藩都稍逊其偶像王阳明一筹。

(3)、“我以落第动心为耻”故事背景: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4)、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5)、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好的诠释和证明。

(6)、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

(7)、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8)、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曾国藩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无不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是心学大放异彩的世纪。

(9)、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重要、也是有效的方法。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10)、个个人心有仲尼, 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 只是良知更莫疑。

(11)、海涅说: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自欺欺人只能是一时之欢,言行一致才是长久之乐。

(12)、故事背景: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13)、王阳明: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14)、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不是靠志气才成功的。

(15)、1483年,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相当于是在问,人生的价值是什么?

(16)、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7)、王阳明: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18)、所以有善有恶意之动,就是说心从它本体的灵性状态,瞬间向经验现实世界转换,所以心之动它一定是有缘故的,有个第三者出现,那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境或者物。我对着个境,对着个物,然后我心有所动,没有在这个境,没有在这个物构成关系之前,心可以寂然不动,那叫做心本体归于它本相之寂。

(19)、 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20)、源于《静心录之外集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2、王阳明说过的话是什么

(1)、王阳明的这个计谋用两个字就可以概括:造假。他伪造了各种迎接正规军南昌的公文,在这些公文中耀眼的就是正规军的人数,粗算一下,大概有十万人。公文中还声称,约定在本年六月二十日合围南昌城,二十一日发动拂晓总攻。在另外的公文中,王阳明“回复”说,不要太急躁,为了避免重大伤亡,攻城是下策,应该等朱宸濠出城后打歼灭战。他还伪造了答复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在信中,他对两人弃暗投明的态度表示深深的欣赏,并且答应两人,在平定朱宸濠后会给两人升官发财的机会。他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这些造假计谋不以为然,他们问王阳明:“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的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故事背景:

(2)、这个故事,同时告诉了我们修养和做事的秘诀。

(3)、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4)、 一个叫徐樾的弟子,在岸边如信徒朝圣一样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面,王阳明答应了。

(5)、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6)、是非,不用从学者的讲学中去区分,只需从自己的内心去辨别。

(7)、王阳明在庐陵担任县令时,抓到了一个罪恶滔天的大盗。这个大盗冥顽不灵,面对各种讯问强烈顽抗。

(8)、生活中有一种人活得累,就是虚伪的人,在生活中总喜欢说假话,为什么说这种人活得累呢?因为对于这种人来说,当他说一句谎话的时候,他需要用十句甚至更多句的谎话来圆这个场,在生活中我们,自己说了谎话之后,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需要用更多的谎言来圆这个谎。

(9)、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10)、1人有过,多于过上用功,就是补甑,其流必归于文过。

(11)、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2)、释文:没有知道而不去做的人,知道而不去做的人,那是因为不知道。

(13)、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内裤也脱了,一丝不挂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14)、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

(15)、中国有句老话,叫三岁看老。中国的古人,也一向高度强调立志的重要性。王阳明从小立志做圣贤,后来果然成为圣贤,则为此作出了好的诠释和证明。

(16)、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

(17)、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18)、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19)、1496年,他在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无法动用悲伤的表情了,于是都来安慰他。他的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他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光不仅在烛上!”故事背景:

(20)、 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3、王阳明说说

(1)、王阳明在书信中就说的这句话,世事太复杂了,真真假假当是非来临的时候,来到我们身上的时候也不必害怕。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而是做人应该宽恕别人,从内心宽恕别人。以责人之心责己,一个真正的忍者,对待恶骂,打击诽谤,都要承担忍耐。

(2)、官场的内耗,国家的虚耗终使社会积重难返,尾大不掉,表面的繁荣也逐渐成为泡沫,像吹出的肥皂泡,体积越来越庞大,而随着肥皂水的张力到达极限,越来越脆弱,然后一触即破。

(3)、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巨大的潜力,但都被外在的各种诱惑,被自己的欲望和缺点埋没掉了。只有克制住自己种种的弱点,克制住欲望的诱惑,才可能使心灵中的智慧之光显现出来,照耀我们的人生之路。

(4)、王阳明:你死都不怕,难道还会在乎一条内裤么?

(5)、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

(6)、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理解这句话要正确理解“善”、“恶”的概念。天理中有人欲,人欲过度就是恶。比如吃饭是人的正常需求,符合天理,但是要求餐餐山珍海味就是恶。无恶就是善(这与我们平常理解的“善”、“恶”是不同的)。

(7)、 王阳明,被《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称为“千古第一等人”。他官至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释道三家,开创出了堪称儒学新局面的心学,被认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圣人。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经典语录。下面这十句,尤其精彩,堪称说尽了心学高明的境界。

(8)、王阳明: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便能无往而不胜。

(9)、 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10)、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11)、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王阳明的军事能力是的。除了平定宁王的叛乱外,王阳明的剿匪也是的。当时,湘、粤、闽、赣四省交界处有很多土匪,他们盘踞在山林里,势力很大,官府也围剿,但每次都拿这些土匪没办法,前任巡抚还因病辞职,足以看出这些土匪的难缠。

(12)、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13)、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

(14)、王阳明多次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所以他说的“我看满街都是圣人”,是在讥笑王阳明。

(15)、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16)、王阳明认为所谓的“格物致知”,不是朱熹所讲的格天下物,知天下理,而是格私欲,致良知。不管你学习什么,天文也好,地理也罢,造原子弹,飞机大炮也无所谓,重要的事情是“致良知”,如果你学习知识,是为了杀人放火,那就是良知泯没,若是为了造福一方,那才是真正的光明了良知。

(17)、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不管宁静不宁静。

(18)、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19)、融通智慧学网:http://www.glswpx.com/

(20)、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4、王阳明说过的话有哪些

(1)、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2)、东汉名臣杨震,因公事路过昌邑。县令王密是他的旧交,为答谢知遇之恩,王密怀揣十金相赠杨震,杨震拒而不收。王密说:“此时深夜,无人知矣。”杨震正声回道:“岂可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无人知?”杨震的“四知”,不只是对外公正廉明的承诺,更是对自己清正的坚守。

(3)、 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

(4)、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5)、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6)、“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7)、“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8)、1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

(9)、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0)、王艮这句话别有深意,他来拜王阳明为师前就是狂傲不羁的人,拜师后也未改变“傲”的气质。

(11)、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12)、点题:我心由我不由天。只要此心不动,如何都是安然。

(13)、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14)、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15)、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16)、王阳明脸上略过一丝沧桑的笑,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17)、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8)、对此,我们可以对比下现代人。现代人容易犯的毛病之一就是:只看到别人的不好,却看不到自己的不是和缺点。

(19)、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20)、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5、王阳明说过的话是真的吗

(1)、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2)、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视已经三年,王阳明为什么偏偏问他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

(3)、被成功学洗脑多年的中国人应该扪心自问一下:为什么天天读曾国藩还是仕途失意?为什么日夜学胡雪岩仍然一贫如洗?

(4)、良知之外,别无知矣;故“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5)、王阳明在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中,曾用过一个伪造公文的计谋。

(6)、朱子主张知先行后、行重知轻。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虽然继续了朱子重行的传统,但是批判了朱子割裂知行。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乃是由心即理立基,批评朱子也是指出他根本上是析心与理为二。他说:“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

(7)、王阳明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

(8)、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

(9)、仅仅一句话,既说出了一个人应该具有的修养,也说出了教化世人的好方式——以身作则,感化世人。所以别再怀疑和抱怨了,你只是修养不够深,做得不够好。不是这个世间亏欠你,是你自己亏欠了自己。

(10)、从这个原则出发,他对《大学》的解释与朱熹迥异。朱子认为《大学》之“格物致知”是要求学子通过认识外物终明了人心之“全体大用”。

(11)、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12)、对于修养,为什么“他一疑,事就成了”?因为这样的人做不到一心不动,于是就有了被人迷惑和利用的可能。计谋、策略只能应对一事,修养则可以应对一生。前者总是悔之晚矣,后者往往有备无患。

(13)、他的老师吃了一惊,因为从来没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但他还是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

(14)、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15)、(出处)《静心录之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16)、花当然是自开自落的,可是能不能扰动我心,却是由我来决定的。哪怕天崩地裂、洪水滔天、电闪雷鸣、暴雨大作,只要我心中安然,便永远是在桃花源、艳阳天。

(17)、故事背景: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18)、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19)、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0)、释文: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在容貌上下太多的功夫,往往就不能照管到内心了。

(1)、王阳明一语道破天机——那只是因为你的得失之心太重,只想要好的结果,恐惧得到坏的结果,于是就蒙蔽了自己那颗本来能泰然处之、平和应对的心。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才是合理的态度。

(2)、1你萌时这一知处,便是你的命根;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

(3)、他还领兵平乱剿匪,用极少的代价闪电般地彻底击败了数倍于己的敌人。作为史上罕见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人,王阳明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经典语录。

(4)、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5)、 古人言:求其上而得其中,求其中而得其下。所以立志一定要高,那样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人生目标,至少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6)、心是宇宙的本体,万物的主宰,安身立命的根据,衡量是非的标准。天地间诸事诸物,举凡纲常伦理,言行举止,成败荣辱,皆不出于我心。

(7)、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8)、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找依靠,老老实实做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9)、这四句话很简单,又很深刻。有个故事阐述了这四句话,有位老农穷吃不上饭了,找到王阳明卖地,王阳明看他可怜,不忍心买他的地,就先借钱给他。后来王阳明游玩时,看到一块风水宝地,他说:“这块地的风水太好了。”

(10)、 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11)、战争总是异常血腥和残酷,不要说士兵,便是身居高位的将军也很容易惊慌失措。东晋成帝朝的左将军司马流,参战前就惊恐,以至于吃烤肉的时候都找不到自己的嘴在哪儿,结果打仗时被杀身亡。

(12)、这就是佛所说的“万法唯心造”。心灵的一切问题,追到根子上,其实都只是心自己的问题。世间种种无论怎样险恶,只要我心不动,便奈何不得我分毫。

(13)、如此,恰需要王阳明心学。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王阳明有诗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正是需要找到自己的定盘针。

(14)、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15)、虽然战果斐然,但王阳明认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

(16)、悔悟是祛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17)、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18)、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地睁开眼,“啊呀”一声。

(19)、王阳明说:“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内裤吗?看来你还是有廉耻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并非一无是处呀!”

(20)、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1)、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寅。

(2)、反过来我们也可以推导,如果一个人眼中看到的全是阴暗,那么其实不是这个世界出了什么问题,而是他的心里没有光明,是他的心态出了问题。看到这点,力求扭转,那么光明便已不远。

(3)、王阳明: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4)、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5)、总有人感叹人心险恶,可王阳明告诉我们,哪怕是罪恶滔天的罪犯,心中也是有良知的。明白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他们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感化。这就是慈悲。

(6)、1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7)、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8)、 徐樾还处于王阳明心学的初级阶段——静坐。他确信在静坐中理解了王阳明心学,得到了真谛。王阳明就让他举例子说明,徐樾就兴奋地举起例子来,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这样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9)、有善有恶意之动。句意:有善有恶是你的思想在活动了;

(10)、感悟:克制自己,是为自己泛滥如河的私欲筑起一道堤坝,势必要固若金汤、滴水不漏。如果留存一点私欲,就如同在堤坝上豁开了一道口子,很容易就造成大坝的决堤。因为这时你整颗心都还是欲望主导的,只是潜伏了下来。所以克己修身,是来不得半点妥协的。

(11)、山里的贼看得见,可以对付,但心里的贼藏得很深,很难破。人的心中有4个贼,大概是名、利、权、色,藏得很深,难以。

(12)、源于《知行录之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3)、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体的界说和理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14)、王阳明认为,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15)、徐樾先是茫然,但很快就兴奋起来,说:“老师我懂了。”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徐樾拜谢而去。

(16)、你自己内心里真实的想法就是真理!天下还有许多不同于你想法的事,难道那就是不同于你想法的道理吗?

(17)、王阳明露出满意的神色,向和尚轻轻地摆手说:“去吧,回家去照顾你的母亲吧。”第二天,和尚离开寺庙,重回人间。

(18)、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脱洒,何等简易!

(19)、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20)、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1)、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2)、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如此,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少走弯路,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3)、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4)、至诚则“无知而无不知”,不必言“可以前知”。

(5)、没有办法判断,因为我们讲善的还是恶的,是在经验世界当中,就是在我们现实实际生活当中,经验价值的相对状态。只是在这个经验世界当中,我们说善的,那才会有一个所谓不善的或者恶的,是相对的。而在那个未发之中的状态,在一个超经验的状态,在一个灵性世界里,实际上你没有办法给它下判断是恶的还是善的。你下了任何一个判断,都意味着对于良知本体的贬损。

(6)、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阳明说过的话是什么精辟14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