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著名的几首诗
1、
(1)、不过在后来传颂的过程中,被梁启超改成了现在的版本。虽然看似梁启超版本的诗作更有气势,写得也更有水平,但是原诗版本一样也很霸气,同样值得我们一读。
(2)、这其中就有谭嗣同,他未接受别人的逃亡劝告,毅然决定留了下来。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直言道:“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谭同始。”
(3)、《报刘淞芙书一》:然而家更多难,弱涕坐零。身役四方,车轮无角。
(4)、按:显然“今则日本变为洋俗,而琉球墟矣”系与后文数句相并列,则此句前之分号须改为句号或冒号而将英法、俄、朝鲜前之句号改为分号。
(5)、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无力回天(名词解释)
(6)、“去留”的“去”字,这里是指一种行为趋向,意为“去留下”,“去留得”,没有很实在的意义。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据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现在的普通话一样,下面这种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辅助另一个动词构成一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而这个动词词组或动词短语的含义大致就是后一个动词的含义,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么”等等。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7)、《思篇》第三:……强自绳律,俾昭著之。文晦涩难晓,其理不合,转疑张子之疏
(8)、第三句,是谭嗣同英雄主义的宣言:我的选择,是横刀向天笑,选择留,选择死亡,选择笑对死亡。。。每次看到这一句,我要流泪。。
(9)、按:此处系泛称(书中正式当作《濬轩府君家传》),可删书名号。
(10)、风雨如磐,山河破碎,望门投止,人海茫茫,何处再寻张俭墓?
(11)、在某天夜里,谭嗣同见到了袁世凯,谭向袁出示了光绪帝给他们的密诏,而后谭问袁,救不救光绪帝?袁说,一定要救。而后袁回到天津,他把谭嗣同跟他的谈话告密给了荣禄,而荣禄当夜进京,立即将此况报告给了慈禧太后。
(12)、当时绝少伤心客,今日犹多袖手人。肝胆皆抛一何烈,可能碧血醒斯民。
(13)、至初六日,变遂发。时余方访君寓,对坐榻上,有所擘划亦称“擘画”,而抄捕南海馆(康先生所居也)之报忽至,旋闻垂帘之谕。君从容语余曰:“昔欲救皇上既无可救,今欲救先生亦无可救,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虽然,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足下试入日本使馆,谒伊藤氏,请致电上海领事而救先生焉。”
(14)、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15)、本文札出的30条校读笔记,一些疏误比较明显,然而遗憾的是,较中华增订本后出的整理本,绝大多数沿袭未改。笔者感觉到,重新整理一部更为准确的《谭嗣同集》实数必要,也越发感觉到古籍文献之标点整理工作没有止境。当然,其中不少意见不够成熟或过于吹求,但本着为传世文献整理本精益求精略尽绵力的初衷,不揣浅陋发表出来,期待得到方家指正。
(16)、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其所著的《仁学》,是维新派的第一部哲学著作,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
(17)、在这极其危险的关头,多人劝谭嗣同逃出京城,他都一一拒绝,按照《国闻报》上的记载,他慷慨地说:“丈夫不做事则已,作事则磊磊落落,一死何作惜!并且外国变法无有不流血者,中国以变法流血者,请自嗣同始!”谭嗣同说大丈夫做事就要光明磊落,他认为外国的变法没有不流血的,而为中国变法所死者,他想做这第一人。
(18)、按:当补间隔号作《明史·宣宗纪》。岳麓本已改。
(19)、这第一句写的是“去”,去的事,去的人。谭嗣同在狱中想起他那些逃亡的维新派战友,内心也希望他们也能像张俭一样,望门投止,能受人保护。因为他有这个愿望,所以他“思张俭”。
(20)、译文:这位英气勃发的少年骑马登上半山间的潼关古道,任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西风吹散,吹远,飞入滚滚的云涛里。
2、
(1)、按:核民国年间许啸天整理《谭嗣同集》作:“然不窒,且惩亦不能不忧不惧……然不极,且研亦不能尽性至命。”中华增订本本已觉察断句有误,于上句改为“然不窒且惩,亦不能不忧不惧”,惜下句未一并改正,而这一疏误也被岳麓本沿袭。当改为:“然不窒且惩,亦不能不忧不惧……然不极,且研亦不能尽性至命。”
(2)、这位狱卒名叫刘一鸣,此人说自己不识字,但他却看到谭嗣同神情自若地每日拾煤渣并在墙上作诗;而林旭则十分安静,时不时地微笑;康广仁痛苦不已,因为他觉得事情是哥哥康有为所做,但却抓自己来顶罪。三天后,就有人将他们从监狱中押出,康广仁觉得要被砍头了,于是哭得更厉害。但刘光第因为在刑部工作过,知道审犯人的程序,他劝康不要哭,告诉他这不是去砍头,只是去提审。然而当他们走出监狱时,却直接出了西门,刘光第立即就明白了,出西门就是要斩首,而此时他们完全没有经过审讯和定罪,这让刘十分地愤怒。
(3)、留一一指作者自己。政变发生,作者就做了牺牲的准备,并在劝梁启超出走时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指光绪帝)"。
(4)、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5)、后面一句明显与前一句是矛盾的。上来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摆明了“我要死给你看”。然后又说“去留肝胆两昆仑”,说逃亡与不逃亡都很伟大。前面一句刚说了“思张俭”,逃亡会造成亲友遭受迫害,转脸就说逃亡很伟大。这不是矛盾吗?
(6)、作者用“百里”和“孤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春天里邠州的美丽迷人,如此远近交替、视听结合的写作手法,即使盛唐的王维读到此诗,也会为其点赞。
(7)、②通眉:眉毛很长,两眉孔乎相通连。唐朝诗人李贺是通眉,谭嗣同也是通眉。
(8)、(15截止)雨巷诗社有奖诗歌月赛第3期开赛启事
(9)、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10)、九月二十五日,谭嗣同、杨锐和林旭同天被捕,刘光第听到消息后主动投案,而在此之前,清廷已经逮捕了康广仁和杨深秀,这六人被关在了刑部监狱。王五得知后,贿赂了狱卒一些钱财,所以能给谭嗣同送一些饭菜,同时他跟谭秘密商议劫狱之事,但谭仍然拒绝王的提议。
(11)、关于在狱中的情形,黄秋岳的《花随人圣盦摭忆》中有《狱卒谈六君子及三忠》一文:“谭在狱中,意气自若,终日绕行室中,拾取地上煤屑,就粉墙作书。问何为?笑曰:‘作诗耳!’可惜刘不文,不然可为之笔录,必不止‘望门投止思张俭’一绝而已也。林旭秀美如处子,在狱中时时作微笑。康广仁则以头撞壁,痛哭失声曰:‘天哪!哥哥的事要兄弟来承当。’林闻哭,尤笑不可仰。既而传呼,提犯人出监,康知将受刑,哭更甚。刘光第曾在刑部,习故事,慰之曰:‘此乃提审,非就刑。毋哭!’既而牵自西门出,刘知故事,缚赴市曹处斩者,始出西门,乃大愕。既而骂曰:‘未提审,未定罪,即杀头耶?何昏愦乃尔!’同死者尚有杨深秀、杨锐,无所闻。惟此四人,一歌、一哭、一笑、一詈,殊相映成趣。”
(12)、变法失败后,谭先生有三次机会可以免于杀身之祸但为何……
(13)、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乏,请自嗣同始。
(14)、前面一句表达了谭嗣同赴死的决心的原因。思张俭,是因为张俭在逃亡过程中投靠了不少亲友,结果这些亲友都因为收留张俭而被朝廷迫害。待杜根,是因为自己留下来或许有机会保存性命。(请自行搜索这两位名人的事迹。)所以,谭嗣同不逃跑,是因为不想连累别人,也心存侥幸能够得以幸免。这首诗写在狱中的墙壁上,就是写给狱卒看的,希望狱卒能像对待杜根一样对待自己。在内心深处,谭嗣同是不想死的,但是也不想逃亡,以免波及自己的亲友。所以,后一句诗应该是颂扬狱卒申明大义,保全忠良。(有拍马屁的嫌疑)
(15)、后两句两句转而从高空俯瞰,“一百里间春似海,孤城掩映万花中。”诗人就像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他先展现出近景,然后又将镜头推向远处,广阔的原野上春深似海,春意浓浓,令人赞不绝口。
(16)、谭嗣同早年曾在家乡湖南倡办时务学堂、南学会等,主办《湘报》,又倡导开矿山、修铁路,宣传变法维新,推行新政。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领导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33岁,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17)、有如此愿以身殉法的豪情,也难怪乎他会在狱中墙壁上题诗一首《狱中题璧》:
(18)、理解这两个字的本义重要,下面我们一句句看:
(19)、《学篇》第五十五:是以战守之方,强弱之形,离合之情,纵横之势,无不与今异;今则日本变为洋俗,而琉球墟矣。英、法横噬,而越南、缅甸诸国不祀矣。俄日益富强,凌逼中国,而中国之边境削矣。朝鲜臲卼二强国间,潜事俄国,而中国之声教斩矣
(20)、古籍文献整理,稿本固然重要,然而亦不能盲目迷信。这是因为:写本文献到底是否为原稿未易擅断,有可能是过程中的改订稿,或写呈友人交流之件;即便是原稿,只能体现作者撰述初的情况,对于著作后来成熟并渐趋稳定的形态则未能体现;作者的后期修改、增删、调整所体现出的文字差异,是研究作者思想发展变化的重要材料,同样值得重视。为此,以完整的光绪初刊本为底本重新整理“旧学四种”就越显必要,笔者也在同伴协助下进行了这一尝试。此次整理过程中发现一些以往整理本(以1981年中华增订本为代表,与光绪丁酉原刊本对读)中尚有完善余地之处或可进一步商榷之处,谨条列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3、
(1)、君既系狱,题一诗于狱壁曰:“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盖念南海也。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春秋三十有三。就义之日,观者万人,君慷慨神气不少变。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君呼刚前曰:“吾有一言!”刚去不听,乃从容就戮。呜呼,烈矣!
(2)、按:此处非问句,问号当改作句号。古籍文献断句中常见的一种差错就是,未能准确分析句意,而是机械地根据“未”“何”“敢”“谁”等发问词即施加问号乃至叹号,此即一例。
(3)、旧作除夕诗甚伙,往往风雪羁旅中,拉杂命笔,数十首不能休,已而碎其稿,与马矢车尘同朽矣。今见饶君作,不觉蓬蓬在腹,忆《除夕商州寄仲兄》:“风樯抗手别家园,家有贤兄感鹡原。兄曰嗟予弟行役,不知今夜宿何村。”风景不殊,幽明顿隔,呜矣陈言,所感深焉,亦不自知粗放
(4)、另一位清代才子也在大自然中流连忘返,不仅妙笔生花,而且仿佛出自唐人笔端。下面介绍谭嗣同的一首七绝,独具匠心,豪杰笔下自有超凡气概。
(5)、本次诗赛设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三名。
(6)、解释:望门投止一一看到有人家就去投宿,形容人在逃亡途中的惶急形状。张俭一一东汉末年高平人,曾做过东部督邮。因为弹劾宦官候览,被候览反诬为结d营私,被迫逃亡。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性,都冒着危险接纳他。这句是设想出亡的康,梁等人必然会受到人们的救护。杜根一一东汉安帝时郎中,成上书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装进口袋,在殿上摔死。幸而执法人手下留情,载出后苏醒过来。太后派人探视,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后隐身酒肆。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7)、康有为曾经这样赞扬谭嗣同:挟高士之才,负万夫之勇,学奥博而文雄奇,思深远而仁质厚,以天下为己任,以救中国为事,气猛志锐。
(8)、“问鼎”一词据《左传·室公三年》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挥军伐周,向周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鼎即周王朝王权的象征)。以此看来,楚庄王“问鼎”的本意并非鼎的本身,其真正意图是谋位夺权。
(9)、而今我们见到的这首流传甚广的诗,其实是经过了梁启超的修改,因为梁听到谭被杀的消息后十分地悲愤,他写出了一篇《谭嗣同传》,以此来纪念这位为国而死的英烈。
(10)、文雄当代真名士,勇冠三湘伟丈夫。空使头颅悬北阙,何曾得愿启民愚。
(11)、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12)、寥天一阁隐深愁,故国萧萧莽苍秋。长剑难回人系狱,商君已裂敌封侯。
(13)、《赠邱文阶诗》末句夹注:又有“盟心朗似中天月,立脚难于上水船。谗言未免堪销骨,定论终须俟盖棺”之句
(14)、圣朝惯惧杯弓影,新政徒余笔墨痕。太息公车行百载,至今书未入天阍。
(15)、后两句则是表达出了谭嗣同的视死如归。倘若维新友人都能安然脱险,为以后卷土重来打下根基,那么自己即便是面对屠刀,也是慷慨赴死,向天而笑。不管是逃亡避难的,还是像自己这样留下的,都是肝胆相照,就像两座昆仑奇峰一样雄伟壮阔。
(16)、公元1898年,在康有为、梁启超一众维新派人士的建议和提倡下,光绪皇帝下令开展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这次变法本来会对当时朝廷各方面起到改良的作用,但是它也损害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于是遭到了强烈的抵制和反对。
(17)、这首诗出自清代思想家、政治家谭嗣同在狱中所作的七言绝句《狱中题壁》,诗的原文如下:
(18)、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9)、这首诗写得极有气势,已然成为了谭嗣同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中写到的张俭是东汉末年人,他当年因为弹劾宦官侯览而被反污为结d营私,于是他被迫逃亡,但天下人却看重他的品格,都冒着危险掩护他。
(20)、及今累战贫犹病,入彀群氓昏未醒。不独商君空忍死,九原长俟昊天青。
4、
(1)、饮冰能沸儒生血,醒世无留壮士头。凤矩蛰藏君子锐,神倾后辈待其俦。
(2)、《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以下简称“旧学四种”),光绪二十三年刊于南京,包括:《寥天一阁文》二卷(第一种),《莽苍苍斋诗》二卷补遗一卷(第二种),《远遗堂集外文初编》一卷《续编》一卷(第三种),《石菊影庐笔识》二卷(第四种)。是本半叶十六行、行二十八字,有牌记,前两种刘善涵题,后两种唐才常题。这是目前仅存的谭嗣同生前亲自编定并刊行的著述版本,对于研究其生平和思想是难得的史料。
(3)、谭嗣同是戊戌变法时牺牲的六君子之他似乎留下了一个谜语,两昆仑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4)、在著名的“东海褰冥氏三十以前旧学四种”之首《寥天一阁文》中,有一篇《报刘淞芙书一》,这是谭嗣同写给同乡挚友刘善涵(字淞芙)的,在信中,他提到了与乡贤刘人熙(号蔚庐)的学术交流:
(5)、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准备为维新变法慷慨就义的决心,表现了诗人崇高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诗句格调高亢,大义凛然,悲壮慷慨,肝胆照人,是诗人决心选择牺牲,用鲜血为后继者开路的大无畏精神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谭嗣同著名的几首诗【文案65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