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的十首名诗精辟104条

崔颢著名的十首诗

1、李白出名的5首诗

(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2)、崔颢《黄鹤楼》赋体多,沈佺期《古意》比兴多。好比画家作画,一个用披麻皴一个用大斧劈皴,方法不同而已,用什么都是作画。崔颢的诗才气胜出,沈佺期的诗格律更加标准。

(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也是一片青绿,好一派生机勃勃的画面!很多人来黄鹤楼,大概是被这一句吸引而来。只是可惜,现在的黄鹤楼,既没有阳光下的汉阳树,也没有芳草萋萋的鹦鹉洲,这些已经只能存在于崔颢的这首诗里了。

(4)、(唐)白居易《卢侍御与崔评事为予于黄鹤楼置宴,宴罢同望》

(5)、此词写于1927年春天,这一年将迎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的结果。此前,中共d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不但主张“要缓和反蒋”,还反过来压制工农运动,拒不接受和其他许多同志的正确主张。这样的决策给我d带来严重危机,革命事业也因之受到重创。此时居住在武昌都府堤41号,附近就是黄鹤楼旧址。烦闷之际,他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作词以抒怀。

(6)、崔颢站在黄鹤楼上,感慨的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愁绪;李白站在黄鹤楼边,许的是“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愿望;面对着黄鹤楼遗址以及滔滔江水,坚定了“心潮逐浪高”的志向。三位外地人来到黄鹤楼,居然萌生了如此多的情思!而那些老武汉人呢,他们说自己从来不去黄鹤楼,对于外地人蜂拥而至去爬黄鹤楼的行为也常常感到不解。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老武汉人不爱黄鹤楼吗?

(7)、诗人作诗,一般都是先有主题思想。主题思想往往是偶然获得的,可以说是一刹那间涌现的“灵感”。这个主题思想经过仔细组织,用适当的形象和辞藻写成为诗,然后给它安上一个题目。题目可以说明作品的主题,例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可以不透露主题,例如《登金陵凤凰台》;更简单些,例如《黄鹤楼》。不透露主题的诗题,对诗的内容没有约束。在“黄鹤楼”这样的诗题下,可以用赋的手法描写黄鹤楼,也可以用比兴的手法借黄鹤楼来感今、怀古、抒情或叙事。方虚谷说李白用起语两句咏尽了凤凰台,这是他把这首诗看成咏物诗似的,两句既已咏尽,以下六句岂非多馀。崔颢的四句,李白的两句,都只是全诗的起句,还没有接触到主题。句“尽”或“不尽”,都没有关系,甚至“咏”或“不咏”,也没有关系。作者,尤其是读者,都不该拘泥于诗题。苏东坡说过:“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就是对这种情况而言。例如做一首咏梅花的诗,如果每句都写梅花,绝不说到别处去,这就可知作者不是一位诗人。所以我说,李白以两句概括了凤凰台,在艺术手法上是比崔颢简练,但不能说是咏尽了凤凰台。  

(8)、据一些典籍记载,一个是说崔颢早期作诗“多写闺情,流于浮艳。”另一个是说崔颢“娶妻唯择美者,俄又弃之,凡四五娶”。作诗流于浮艳,固然不好,但我们不能只看他早期的作品,还应看他的后期作品,看他有没有变化。再者,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崔颢只是喜欢美女,那也无可厚非。但如果崔颢真的是始乱终弃,那么也是一个品性恶劣之人。

(9)、《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李商隐的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风格,文辞清丽、意韵深微,有些诗可作多种解释,好用典,有些诗较晦涩。现存约600首,特别是其中的无题诗堪称一绝,而为突出的便是他的爱情诗。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有名的一首寄情诗。总之,此诗乃义山诗中为传诵的名篇,绵缈深沉而不晦涩,华丽而又自然,情怀凄苦而不失优美。(无题诗堪称一绝,喜欢这首诗的人极多)

(10)、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南浦的云在画栋边上环绕飘飞,傍晚时分西山的雨吹打着珠帘。

(11)、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

(12)、布衣诗人邢昉不同意胡应麟的观点,他说沈佺期以唐朝律体写六朝乐府,无可指摘。你批评人家”结句几成蛇足“的观点我不同意:

(13)、听到解缙随口吟出的打油诗,大家笑得更欢了。

(14)、《黄鹤楼》是唐代诗人崔颢创作的一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此诗描写了在黄鹤楼上远眺的美好景色,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即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15)、(大诗兄评)初夏时令,我们无法回避的是这个“梅子”。梅子是果梅的果实,它跟冬末春初开放的观赏梅花是近亲。古诗里经常会出现“青梅竹马”的词句,青梅就是梅子还没有成熟的样子。上海世纪公园里有一处梅花区,这个时节,金黄色的梅子一定落得满地都是,惹人喜爱。

(16)、三国时期的黄鹤楼只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shù)的“军事楼”。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成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

(17)、关于第一之争,清代张世炜在《唐七律隽》中说:

(18)、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杜甫的《登高》: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历来杜甫的《登高》,是公认的古今第一七律。

(19)、(宋)苏轼《李公择求黄鹤楼诗,因记旧所闻于冯当世者》

(20)、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2、王勃的十首名诗

(1)、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大诗兄评)梅子黄了,梅雨天来了。夜晚,静谧,能够听到不远处公园池塘中传来的蛙声。

(3)、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因而被人们推崇为写黄鹤楼诗的绝唱。

(4)、那么,为什么我们总是乐此不疲的去别的地方旅游,即便是舟车劳顿、疲惫不堪,即便后看到的风景还不如自家门前的风景好看呢?因为我们要去看的从来都不是风景,而是想体验新的生活。

(5)、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在《初白庵诗评》评价此诗:

(6)、细细的枣花落在衣衫上/村南村北响起了纺丝的声音/我的二大爷/他推着小板车/在大柳树下/卖自家地里种出的黄瓜

(7)、打南边来了一个官人/他好像酒喝多了/路还很长/这是一个令人昏昏欲睡的午后/他只想讨一杯茶水/敲响了不知谁家的门

(8)、人传此诗是拟《黄鹤楼》诗。设使果然,便是出手早低一格。盖崔第一句是去,第二句是空,……今先生岂欲避其形迹,乃将“去”、“空”缩入一句。既是两句缩入一句,势必句上别添闲句,因而起云:“凤凰台上凤凰游”,此于诗家赋、比、兴三者,竟属何体哉?  

(9)、由此,我们可以做出结论:李白此诗,从思想内容、章法、句法来看,是胜过崔颢的。然而李白有摹仿崔诗的痕迹,也无可讳言。这决不是象沈德潜所说的“偶然相似”,我们只能评之为“青出于蓝”。方虚谷以为这两首诗“未易甲乙”,刘后村以李诗为崔诗的“敌手”,都不失为持平之论。金圣叹、吴昌祺不从全诗看,只拈取起句以定高下,从而过分贬低了李白,这就未免有些偏见。 

(10)、胡人正牧马,汉将日征兵。露重宝刀湿,沙虚金鼓鸣。

(11)、“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不但故人离去之后再也没有回来,黄鹤也没有再回来,千百年来,只能看见悠悠白云在黄鹤楼顶上飘荡。

(12)、崔颢《黄鹤楼》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是难得的佳作,《鹦鹉洲》和《龙池篇》都略微逊色一些。

(13)、自从唐汝询否定了“白云”之后,还有人在讨论“白云”与“黄鹤”的是非。于是金圣叹出来助阵,在《选批唐才子诗》中,极力为“黄鹤”辩护。他说:  

(14)、译文:一旦成为贬谪之人,就像贾谊到了长沙,日日西望,望不见长安,也望不见家。黄鹤楼上传来了一声声《梅花落》的笛声,使这五月的江城又见到纷落的梅花。

(15)、一次,朱元璋约解缙一起钓鱼,皇帝一条都未钓到,解缙却钓了好几条,见朱元璋面有不悦,解缙乐呵呵地为朱元璋送上一首打油诗:

(16)、这首诗和崔颢《黄鹤楼》相似,同样是三个相同的意象连珠而发,一首写3个黄鹤,一首写3个鹦鹉。同样是上半首古体,下半首律体。

(17)、后人评价杜甫得诗人之体,此言甚善。杜甫的《秋兴》八首,是七律的体现,尤其第一首更是广为流传。

(18)、这首诗当真了不得。岳阳楼有《岳阳楼记》给它作宣传,作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自然也有,那就是崔颢的《黄鹤楼》。

(19)、第一句谜底为“无檐”,即无盐;第二句“无算”即无蒜;

(20)、杜甫经历安史之乱的悲惨景象,对国家和人民寄予了深沉的关怀。《阁夜》气象宏大,基调苍凉,能反映杜甫的风格。

3、杜牧有名的诗

(1)、多少大河流贯中国,粤汉铁路、京汉铁路连接南北。向远处眺望,烟雨迷茫,龟山与蛇山隔江对峙紧锁着长江。

(2)、在京师,皇帝与达官贵人们登上席次乘坐高座,手执麈尾,高谈重玄之道。我像浮云一样在吴越游荡,而您却能遭逢圣主,一游丹阙。等您一振高名,誉满帝都之时,再旧来故地,与我一起玩赏峨眉的山月吧。

(3)、此诗接连三联都用“楼”与“水”,而彼此都没有呼应作用,手法还不如崔颢严密。而金圣叹却大为称赞,评云:“一时奇兴既发,妙笔又能相赴。”由此可见圣叹评诗,全靠一时发其“奇兴”,说到那里是那里,心中本无原则。他的《选批唐才子诗》,尽管有不少极好的解释,但前后自相矛盾处也很多。  

(4)、诗佛王维向往并践行与世无争、恬淡自乐的自然田园生活。这首《积雨辋川庄作》是其七律作品的高峰。

(5)、我们都知道黄鹤楼是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那么它是怎么来的呢?这里其实有一个债主与欠债人的故事。

(6)、后二句,二诗同以感慨结束,且同用“使人愁”。二人之愁绪不同,我们已分析过。崔颢是为一身一己的归宿而愁,李白是为奸臣当道,贤者不得见用而愁。可见崔颢登楼望远之际,情绪远不如李白之积极。再说,这两句与上文的联系,也是崔不如李。试问“晴川历历,春草萋萋”与“乡关何处是”有何交代?这里的思想过程,好象缺了一节。李白诗的“三山二水"两句,既承上,又启下,作用何等微妙!如果讲作眼前风景依然,这是承上的讲法;如果讲作山被霎遮,水为洲分,那就是启下的讲法。从云遮山而想到云遮日,更引起长安不见之愁,思想过程,岂非表达得很合逻辑?而上下联的关系,也显得很密切了。萧士贇注曰:“此诗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乎?抑亦自伤谗废,望帝乡而不见,乃触景而生愁乎?太白之意,亦可哀也。”这解释也完全中肯。因怀古而动怀君之思,“三山二水”两句实在是很重要的转折关健。  

(7)、黄鹤楼在武昌长江边,是历史上的名胜古迹。解放后建长江大桥,这座楼已拆除,预备换一个地方重建。因此拆除下来的建筑材料都编号保存,听说近来已在重建。

(8)、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清代诗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卷十三》里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也就是这个意思。

(9)、苏东坡云:”杜诗、韩文、颜书、左史,皆集大成也“。杜甫大量创作七言律诗,令这种诗体在他的手里达到了唐律的巅峰。

(10)、舞爱前溪绿,歌怜子夜长。闲来斗百草,度日不成妆。

(11)、崔颢这首诗有不同的文本。第一句“昔人已乘白云去”,近代的版本都是“昔人已乘黄鹤去”。唐代三个选本《国秀集》、《河岳英灵集》、《又玄集》,宋代的《唐诗纪事》、《三体唐诗》,元代的选集《唐音》,都是“白云”,而元代另一个选集《唐诗鼓吹》却开始改为“黄鹤”了。从此以后。从明代的《唐诗品汇》、《唐诗解》直到清代的《唐诗别裁》、《唐诗三百首》等,都是“黄鹤”了。由此看来,似乎在金元之间,有人把“白云”改作“黄鹋”,使它和下句的关系扣紧些。但是晚唐的选本《又玄集》在诗题下加了一个注:“黄鹤乃人名也。”这个注奇怪,好象已知道有人改作“黄鹤”,因此注明黄鹤是人名,以证其误。这样看来,又仿佛唐代末年已经有改作“黄鹤”的写本了。我们现在所见到的《又玄集》,是从日本传回来。一九五九年由古典文学出版社据日本刻本影印,未必是原本式样。这个注可能是后人所加,而不是此书编者韦庄的原注。《唐诗解》的著者唐汝询在此句下注道:“黄鹤,诸本多作白云,非。”他所谓诸本,是他所见同时代流行的版本。他没有查考一下唐宋旧本,不知道当时的诸本,都作“白云”。他武断地肯定了黄鹤,使以后清代诸家都跟着他错了。此外,“春草萋萋”,唐宋许多选本均同,只有《国秀集》作“春草青青”。从《唐诗鼓吹》开始,所有的版本都改作“芳草萋萋”了。可见这个字也是金元时代人所改。现在我们根据唐宋旧本抄录。

(12)、(大诗兄评)继续梅雨季。“‘梅子黄时日日晴’?上一首《约客》不是说‘黄梅时节家家雨’嘛?”这怎么解释?“呃,看这首诗的样子,大概是快出梅了……”小孩子总是有“十万个为什么”,等着接受考验吧。答案,后文揭晓。

(13)、崔颢的《黄鹤楼》上半首是古体诗,下半首是律体:

(1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黄鹤楼(唐代崔颢所作七言律诗)

(15)、词的上片重在写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浩瀚的江水在中部大地流淌,深长的交通干线贯穿南北。诗人极目远望,长江的辽远壮阔和铁路深长延伸,将祖国大地连贯在一起,充满了对中国大革命形势的忧思。“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这是近景,体现了一种沉重、郁闷的气氛。对革命的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深切感受到四伏的危机。苍茫迷雾中被锁住的大江,与他的心境是相似的。

(16)、明末清初的邢昉被王士祯评价为"布衣诗人第一",他在对《黄鹤楼》和《古意》作了评价:

(17)、一朝向蓬海,千载空石室。金灶生烟埃,玉潭秘清谧。

(18)、这其实是很多人的一个误解。此楼非彼楼。上面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登鹳(guàn)雀楼》,它描述的是山西省永济市的鹳(guàn)雀楼,而非黄鹤楼。所以下次再有人问起的时候,可别再说“更上一层楼”的“楼”是黄鹤楼了,不然王之涣该哭晕在鹳雀楼下了。

(19)、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20)、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看见大雁南飞引起我忧愁之心,远处的山峰又衔来一轮好月。在高入云间的楼上下榻设席,在天上传杯饮酒。醉酒之后兴起了凉风,吹得衣袖随风舞动我们随之而回。

4、崔颢著名的十首诗

(1)、虽然崔颢早期“多写闺情”,但是他后期诗作的风格却变得雄浑奔放。这与其去过边塞之地有关。《河岳英灵集》的编者殷幡说崔颢是“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2)、在读到崔颢这首浑然天成的题诗后,李白钦羡不已,大为折服,为之敛手道:

(3)、这种八句皆对的方式被称为宗楚客体,八句对仗并不难,但是不显得刻意雕饰就有点难了。

(4)、《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首诗是杜甫在夔州寓所西阁夜中所作。《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此诗向来被誉为杜律中的典范性作品,气象雄阔,仿佛把宇宙宠入毫端,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是很有道理的。(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5)、虽说李白游赏完黄鹤楼,诗兴大发之际看见了崔颢题于黄鹤楼上的这首《黄鹤楼》,并感慨一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这个满怀才思的男人并不甘心就此罢休,于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来了。

(6)、趁兴登上了黄鹤楼,远眺眺望汉阳城、鹦鹉洲,兴之所至,欲作诗一首。

(7)、李白的诗,绝大多数也是这样的风格,所以他登上黄鹤楼,看到壁上诗牌上崔颢这首诗,感到自己不易超过,就不敢动笔。但是他还写了一首《鹦鹉洲》,其实可以说是《黄鹤楼》的改名,却写得不好,后世也没有人注意。大概他自己也有些丧气,心中不平,跑到南京,游凤凰台,再刻意做了一首,才够得上和崔颢竞赛的资格。  

(8)、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君行采采莫相忘。

(9)、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10)、传说在崔颢写下有名的黄鹤楼这首七律之后的某一日,唐代另一位著名诗人李白也来到此地,

(11)、李白是有天才的唐代诗人,具有仙人的气质。李白写任何形式的诗歌,都可自成一派,达到高水准。这首《登金陵凤凰台》,可谓李白七律的巅峰。

(12)、第三个我们看看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看看有没有另外一首《满江红》的那种霸气侧漏,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13)、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方回(字虚谷)说:“此诗前四句不拘对偶,气势雄大。”(《瀛奎律髓》)李东阳(字宾之)说:“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此篇律间涉古,要自不厌。”(《怀麓堂诗话》)吴昌祺说:“不古不律,亦古亦律,千秋绝唱,何独李唐。”(《删订唐诗解》)以上三家,都注意于诗体。前四句不对,平仄也不很粘缀,是古诗形式。后四句忽然变成律诗。这种诗体,在盛唐时期,还是常见的,正是律诗尚未定型的时期的作品,并不是作者的特点。“气势雄大”,成为“千秋绝唱”,其实与诗体无关。这首诗之所以好,只是流利自然,主题思想表现得明白,没有矫作的痕迹。在唐诗中,它不是深刻的作品,但容易为大众所欣赏,因而成为名作。  

(15)、张世炜说,如果一定要找出一个第一来,这和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的旗亭赛诗有什么区别呢?

(16)、杨慎说"前七子"之一的何景明、薛蕙认为沈佺期《古意/独不见》为第一。那么其他人怎么看呢?

(17)、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既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那种意气风发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在这首诗里,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18)、眼前的景就像是你过腻了的生活,你已经懒得去翻它了。但是新的地方不一样啊,它就像是人生中未知的部分,是你想寻觅的新生活,即便这个新的生活可能也是差强人意的,但你还是不停的去寻找。

(19)、因此,我们在评判一个诗人时,应该联系整体来看,而不应只着眼于局部。

(20)、清代毛奇龄、王锡编著在《唐七律选》中说,《黄鹤楼》如果不能评为第谁的诗能做第一呢:

5、柳宗元美十首诗

(1)、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李白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2)、原诗第一句的“白云”和第三句的“黄鹤”是虚用,实质上代替了一个“仙”字。第二句的“黄鹤”和第四句的“白云”是实用,表示眼前的景物。经过这样一分析,谁都可以承认原作应该是“乘白云去”,而金圣叹却说:“白云既是昔人乘去,而至今尚见悠悠,世岂有千载白云耶?”这话已近于无赖。依照他的观念,昔人既己乘白云而去,今天的黄鹤楼头就不该再有白云了。文学语言有虚用实用之别,圣叹似乎没有了解。 

(3)、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

(4)、译文: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5)、这两首诗,在文学批评家中间引起了优劣论。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搂》为第一。”(《沧浪诗话》)刘克庄说:“今观二诗,真敌手棋也。"(《后村诗话》”)方回说:“太白此诗,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瀛奎律髓》)这是宋元人的意见。顾璘评《黄鹤楼》诗曰:“一气浑成,太白所以见屈。”(《唐音》)王世懋以为李白不及崔颢。他的理由是:二诗虽然同用“使人愁”,但崔颢用得恰当,李白用得不恰当。因为崔颢本来不愁,看到江上烟渡,才感到乡愁。这个“使”字是起作用的。李白是失宠之臣,肚子里早已装满愁绪,并非因登凤凰台才开始感到愁,他这个“使”字是用得不符合思想情绪的现实的。(见《蓺圃撷馀》)徐献忠评曰:“崔颢风格奇俊,大有佳篇。太白虽极推《黄鹤楼》,未足列于上驷。”(《唐音癸签》引)这都是明代人的意见。吴昌祺批李白诗道:“起句失利,岂能比肩《黄鹤》。后村以为崔颢敌手,愚哉。一结自佳,后人毁誉,皆多事也。”(《删订唐诗解》)这意思是说李诗起句不及崔诗,故没有与崔诗“比肩”的资格。但又暗暗地针对王世懋说,结句是好。金圣叹对李白此诗,大肆冷嘲。他说:“然则先生当日,定宜割爱,竟让崔家独步。何必如后世细琐文人,必欲沾沾不舍,而甘于出此哉。”这是干脆说李白当时应该藏拙,不必作此诗出丑。沈德潜评崔诗云:“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这一评语是恭维得很高的。他又评李白诗云:“从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谓摹仿司勋,恐属未然。”这是为李白辩解,说他不是摹仿崔颢,而是偶然相似。以上是清代人的意见。此外肯定还有许多评论,不想再费时间去收集了。  

(6)、熟悉李白与崔颢的朋友都知道,李白早与崔颢较劲时,创作的并不是《登金陵凤凰台》,而是《鹦鹉洲》:

(7)、黄鹤楼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记载。《齐谐志》说:黄鹤楼在黄鹤山上。仙人王子安乘黄鹤过此山,因此山名黄鹤。后人在山上造一座楼,即名为黄鹤楼。《述异记》说:荀环爱好道家修仙之术。曾在黄鹤楼上望见空中有仙人乘鹤而下。仙人和他一同饮酒,饮毕即骑鹤腾空而去。唐代的《鄂州图经》说:费文祎登仙之后,曾驾黄鹤回来,在此山上休息。总之,都是道家的仙话。有仙人骑黄鹤,在此山上出现,然后把山名叫做黄鹤山。有了黄鹤山,然后有黄鹤楼。或者是先有山名,然后有传说。为了附会传说,才造起一座黄鹤楼。中国的名胜古迹,大多如此。但黄鹤是人名,却毫无根据,这个注是胡说。  

(8)、这是李白在黄鹤楼上所吟的两句诗: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中的一句。

(9)、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10)、对现代人来说,崔颢的《黄鹤楼》比杜甫的登高更为普及,我们从小读到的第一首七言律几乎都是这首《黄鹤楼》,不过很多人并不清楚这不是标准的七言律。

(11)、李白和杜甫,一个被称为“诗仙”,一个被誉为“诗圣”,是唐代出色的两位诗人。据说,李白自负文格放达,曾作这首诗嘲笑杜甫拘守格律。

(12)、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

(13)、胡应麟说沈佺期作诗有问题呀,前后如同两个人,起句是名贵的千古骊珠,结尾几乎成了画蛇添足。

(14)、“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老朋友在阳春三月的时候辞别我和黄鹤楼,乘着帆船准备去往江苏扬州。“故人西辞黄鹤楼”一句不只是为了点题,还可能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诗人曾与孟浩然多次来此游玩,此楼留有两人许多的美好回忆。因而一提起黄鹤楼,诗情就忍不住散发出来。又或许是因为黄鹤楼有一个关于仙人乘鹤归去的传说,在李白眼里,孟浩然这次南下,就和仙人乘鹤归去一样洒脱。而“烟花三月下扬州”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于此,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15)、《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本诗从严格意义上说不能算律诗,但它却被后人尊为唐人七律之首。《黄鹤楼》能成为千古绝唱,说明律诗气势、意境更为重要。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也称七律第一!李白所赞叹的珍品)

(16)、(大诗兄评)夏天终于要到来,荷花与莲叶是它的邀请函。乘着天气还不算太热,我们去公园里看卷卷的小荷叶,尖尖的荷花苞,还有飞舞的红蜻蜓。

(17)、在名胜古迹乱涂乱抹,看来古已有之。据说此诗乃清代举人孙维奇一日去安徽姥山游览,发现塔壁上刻着“×××来此”、“×××到此一游”以及一些粗话、脏话等,甚为反感,遂写下一首打油诗予以辛辣讽刺。

(18)、《古意》是乐府诗没有错,但这首诗是用七律的形式写成,而且是一首初唐难得的标准七言律诗:

(19)、崔颢,不知其字。汴州(今开封)人。开元十三年(公元七二五年)登进士第,累官司勋员外郎,天宝十三载(公元七五四年)卒。《河岳英灵集》说:“颢少年为诗,属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鲍照、江淹,须有惭色。”崔颢的诗,现在只存数十首,并没有浮艳轻薄之作,可能已删除了少年之作。《唐诗纪事》说他“有文无行”,似乎他的品德很坏,但到底如何“无行”却不见于唐宋人记载。元代辛文房的《唐才子传》中才有具体的记载,说他“行履稍劣,好蒲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原来只是爱赌钱、喝酒、好色而已。说他“行履稍劣”也还公平,说他“有文无行”恐怕太重了。  

(20)、称杜甫《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的胡应麟,则评价说:

(1)、=============================

(2)、“故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故人已经乘着黄鹤去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这里就只剩下黄鹤楼。这句诗应该是诗人听说了辛氏酒楼和黄鹤之间的故事后有感而发。

(3)、东望黄鹤山,雄雄半空出。四面生白云,中峰倚红日。

(4)、此诗乃是刘禹锡杰出的诗作,后人评价到:似议非议,有论无论,笔着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洵是此老一生杰作,自然压倒元、白。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勃的十首名诗精辟10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