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诗歌显著的风格是什么呢?精辟81条

高适的诗歌创作风格

1、高适诗歌创作风格上受左思影响吗

(1)、高适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抒情,以饱含着强烈感情的语言,率直地表现诗人的深刻感受。诗中汹涌奔腾的感情,既峰峦迭起,又一气贯注,感情的洪流愈泻愈强,毫无衰减,如骏马注坡,不可羁勒。 

(2)、高适的诗歌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直发胸臆,以景衬情,这才是好的诗歌。

(3)、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在初、盛唐之交,四人齐名,他们又都是江浙一带人,这一带在古代也叫吴中,因此人们称他们为“吴中四士”。

(4)、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唐代大臣、诗人。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将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为“边塞四诗人”。

(5)、日轮:日形如轮,指太阳。南北朝庾信《镜赋》:“天河渐没,日轮将起。”霜戈:指闪闪发光的戈、矛等兵器。

(6)、★献县失踪男孩没有消息!沧州又一10岁男童失踪,爸爸正在池塘打捞,妈妈哭盼孩子回家!

(7)、南北朝齐永明年间,有一大群文士集合于竟陵王萧子良左右,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文学史上称“竟陵八友。”《梁书·武帝本纪》:“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高祖(萧衍)与沈约、谢朓、王融、萧琛、范云、任昉、陆倕并游焉,号曰‘八友’。”这些人中,沈约、谢朓、范云都是一代文人。

(8)、轻萝蔓生,缠绕于山岩峭壁间,还时不时撩人衣裳。

(9)、王孟,指王维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因此也称王孟诗派。

(10)、苏辛是北宋的苏轼与南宋辛弃疾的并称,二人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

(11)、“温韦”是晚唐时期文学家温庭筠、韦庄的并称。他们是唐末诗人和词人,都有很高的地位,成为文人词的奠基者,同时也是花间派两位重要的代表诗人。

(12)、该诗成为杜甫早期诗歌中为数不多的名篇之赢得了后世不绝于耳的称赞。清代浦起龙就评价说:“肚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宋代刘辰翁评论末句有言:“只五字,雄盖一世。”清代的《唐宋诗醇》第九卷则评价说:“四十字气势,欲与岱岳争雄。”全诗风格遒劲峻杰,不仅体现了青年杜甫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也折射出意气风发的盛唐精神,对未来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乐观色彩。此类诗自杜甫以后,国中再无可比肩者。无怪乎明代莫如忠在《登东郡望岳楼》中感叹道:“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

(13)、《河岳英灵集》: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14)、从戎的勇士不怕死,谁知一时竟然获得成功。

(15)、董大:唐玄宗时代著名的艺人董庭兰,善弹琴。大,表示在兄弟中排行第一。

(16)、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境内。这里泛指边远荒漠之地。阵云:言云叠起如兵阵。匝:环绕。

(17)、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之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18)、乐声响起,连绵起伏,刚柔并重。似高山流水,如溪水潺流,令人陶醉。琵琶偏偏今夜奏出了新的曲调,如诗那般幽静,极富有意境,让人沉醉在清幽旷远之中,想象着佳人婀娜的舞姿。此刻诗人的心会随乐曲平静吗?不过乐曲听多了也会乏味的,这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让诗人又怕听、又爱听。哎,北方边患未消除,怎能不心烦呢?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如巨龙卧地,等待腾飞;秋月高照,又免不了秋日凄凉的感觉……雄壮而又悲凉。此时此刻,诗人怀有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但为了老百姓能安居乐业,他多么希望甲兵尽息,哪怕自己再无用武之地呢!

(19)、永嘉四灵是当时生长于浙江永嘉(今浙江温州)的四位诗人:徐照、徐玑、翁卷、赵师秀,形成于中国南宋中叶的诗歌流派,代表南宋后期诗歌创作上的一种倾向。因彼此旨趣相投,诗格相类,工为唐律,专以晚唐贾岛、姚合为法,谓之唐体,字号中都带有“灵”字,而温州古为永嘉郡,遂称之为“永嘉四灵”。

(20)、晚唐诗人皮日休、陆龟蒙的并称。皮日休为苏州从事,陆龟蒙是苏州人,他们时相唱和,诗作数量很多,合编为《松陵集》,这是皮、陆并称的一个由来。

2、高适诗歌显著的风格是什么呢?

(1)、“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流派,他们既无共同的组织,也无共同的宣言,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流派。

(2)、另外,当时的唐朝虽然很强大,但是也存在一些社会矛盾,高适看到了天宝后期唐朝政治腐败的现象,所以自然也在诗歌中有所体现,《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等诗句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3)、全诗开篇就呈现出一作边塞题材诗歌中少有的平和氛围,这主要是通过前两句的实景描写表现的。在笛声和月色中,边塞一片祥和,弥漫着一种柔和明朗的氛围。下面两句写的是虚景。在这里,诗人写到了”落梅“,即古代笛子曲《梅花落》。在茫茫的宁静夜色中,《梅花落》曲子借着风传满关山,构成一种深远的意境。

(4)、赏析:“红”与“绿”字用得好,形容词用作使动词,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变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5)、文章由品鉴彭州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标明来源出处!

(6)、天宝十三载(754),杜甫在长安,四十三岁,向朝廷进献《封西岳赋表》,并将家室由洛阳移居至长安城南少陵塬旁杜城。至秋,关中长安一带阴雨连绵六十余日,农田尽毁,农屋房舍倒塌不可计数,至冬关中大饥。但作为宰相的杨国忠做法是:“取禾之善者献之,曰:‘雨虽多,不害稼也。’”而此时的玄宗竟“以为然”。更有甚者,“扶风太守房琯言所部水灾,国忠使御史推之。是岁,天下竟无敢言灾者。”(《资治通鉴》)在这样的宰相和皇帝的情况下,百姓的生活之悲惨是可以想象的。此次淫雨,对杜甫的生活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在《九日寄岑参》中写道:“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沉吟坐西轩,饮食错昏昼。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吁嗟呼苍生,稼穑不可救。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又如在《秋雨叹·其二》中写道:“阑风长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直?”在自然灾害面前百姓是渺小的,在昏君和佞臣面前黎民更如鸿毛。杜甫此时此刻在长安由于“淫雨害稼”而至的物价飞涨致使生活更加艰难,以至于不久就无奈的将妻儿送出长安,至奉先(今陕西蒲城县)就食。

(7)、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应该看到,这里并不是游离战争进程的泛写,而是处在被围困的险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写照。“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

(8)、又如《瑶池》借周穆王讽刺唐代皇帝们求仙,《随师东》借古事影射朝廷东伐李同捷。

(9)、而苏轼首先在理论上破除了诗尊词卑的观念。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10)、怪石嶙峋,壁立于旁,偶有突兀之角伸出路旁;

(11)、南朱北王,即清代学者朱彝尊和王士祯的并称。

(12)、该诗的所指是什么至今仍无定论。钱谦益认为:“举青海之故,以明征南之必不返也。不言南诏,而言山东,言关西,言陇右,其词哀怨而不迫如此。”诗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句,应该和天宝十载唐帝国用兵南诏有关。据《资治通鉴》所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这个事件是一个纯粹的军事事件,但对大唐的国内影响却是重大的,这个时候宰相杨国忠又是怎么做的呢?“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但也有观点认为是该诗讽刺唐帝国对吐蕃的用兵。无论诗中所指是什么,从整体来看,此诗所关切的并非某一场具体的战争,而是泛指天宝年间大唐王朝的穷兵黩武、暴力开边政策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这种政策的严厉批评,对人民被肆意驱使甚至抛骨绝域的深切同情。此种状况,杜甫的精神产生了巨大的苦闷、激愤和失落,这直接影响了他个人心理和诗歌关注的内容,对他以后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3)、三为长安三年时期,此时李白供奉翰林,人生无尽得意,享尽物欲,但在皇宫里他又了解到高层权力者的各种丑态,有抨击骄奢淫逸的诗,有应答诗,多为狂放不羁,愤世嫉俗,傲视群贵。

(14)、竹林七贤指的是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先有七贤之称。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今修武一带)竹林之下喝酒、纵歌,肆意酣畅,世谓七贤,后与地名竹林合称。

(15)、代表作有《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蓟中作》《九曲词三首》等。这些诗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并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16)、应该说杜甫少有诗才。他七岁便能作诗,只是存留到现在的杜甫少年时期的诗作大多已经亡佚了。因其有才,加之受其先辈(其先祖可追溯至晋代名将杜预,且后世子孙累世为官,祖父乃初唐文章四友之一的杜审言,官至修文馆直学士)光芒的荫泽,他在少年时期可谓是意气风发,甚为得意。这一倾向在其早期诗歌中已有流露。在东都洛阳考进士不中之后,杜甫开始了第一次的齐赵之旅,并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年)或稍后写下了可视为其登上诗坛标志的诗作《望岳》,时年杜甫二十四岁。而此时此刻,与其同时代的孟浩然四十八岁,李颀、王昌龄四十七岁,常建四十岁,高适、王维三十六岁,李白三十五岁,储光义三十一岁,且都已经名满诗坛了。他在《望岳》中写道:

(17)、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18)、天子怒:《战国策·魏策》:“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19)、名词。名词在古代诗歌中主要表现为一些典型的意象。在抓名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那些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及多个意象叠加的现象,因为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前三句用九个名词(意象)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的凄凉画面。再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句中(温庭筠《商山早行》)共写了六种景物:鸡声、茅店、月亮、脚印、小桥、霜,本联纯用名词组成诗句,将六种景物作意象的叠加,如一个特写镜头,营造出特定的意境。

(20)、此诗前两句实写,后两句虚写,写法独特,文字优美,意蕴无穷。在诸多的唐代边塞诗歌中,独树一帜,堪称佳作。

3、高适的诗歌创作风格有哪些

(1)、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多广泛的,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2)、高适(700-765),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郡(今河北景县)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诗句优美,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高常侍集》。

(3)、天宝十一载(752),杜甫在长安,四十一岁。暮春时节暂归东都洛阳。至秋,高适随哥舒翰入朝,杜甫同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等人游曲江,登慈恩寺塔,杜甫作《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4)、其称号及所指人名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5)、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深刻、想象丰富、艺术性强的一部分: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前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

(6)、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其中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7)、或抓住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或微物,深入开掘,使之具有更高的概括性和典型性。

(8)、清初广东诗人屈大均(番禺县人)、陈恭尹(顺德县人)、梁佩兰(南海县人)的合称。三人居里邻近,时相过从,在创作上互相推重,在当时岭南地区享盛名。

(9)、★尸体在出租屋院子挖出,一人自投罗网,另一嫌犯在辽宁被抓......沧州这个大案详案情披露

(10)、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

(11)、这首诗几乎具备了边塞诗所有的内涵。既有对男儿自当纵横天下的英雄气概的赞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一方面是对战士浴血奋战而忘我精神的颂扬,另一方面则是对将领帐前歌舞作乐的不满。既不讳言征战的艰苦,又不失奋发激昂的高亢基调,苦难与崇高的对照,更增添了出塞征战的慷慨悲壮。故此诗虽多用偶对,却不以文采华丽见长,而是纵横顿宕,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

(12)、高适对当时和后世诗歌创作影响深远。在继承发扬现实主义风格方面,他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边塞诗人中风格鲜明,成就斐然;在题材的广度、深度上超越了前人;在七言歌行创作上,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交往很广,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对其评价甚高。其诗多首入选当朝殷璠《河岳英灵集》、芮挺章《国秀集》、韦庄《又玄集》、韦毅《才调集》。殷璠在《河岳英灵集》里称赞高适说,“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13)、《自淇涉黄河途中作》是一篇抨击时政的现实作品,是高适从淇上渡过黄河归至梁宋时创作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描述了作者渡黄河途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背井离乡的感慨,蕴含着诗人爱国忧民的情怀。境界阔大,慷慨苍凉,情感复杂。

(14)、凝练、简洁、幽默、诙谐、质朴、自然、清新秀丽、生动形象、有节奏感、有音乐美、有艺术感染力、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委婉、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美、恬淡、凄美、明快等

(15)、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16)、“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开篇二句,诗人就将一个装配齐备,身跨战马,奔腾如飞的勇士形象突兀地推到读者面前,使诗歌一开始就具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显得奇警迅猛。此诗起调显然受到曹植《白马篇》的影响,但不同的是《白马篇》在“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的突起之后,却以慢笔插入“借问谁家子”以下大段铺陈,写“游侠儿”的生平和高强武艺。高适却将这些一概摒弃,快人快语,一腔豪气,一泻到底。所以,四句再从“天子怒”“将军雄”两方面予以渲染。这样,勇士的赴敌就更理直气壮。再加上“将军”的雄武,愈发增加了胜利的信心、立功的热望。开始四句,痛快豪壮,层层蓄势,已将勇士的形象渲染得气势如虹,这样就使下文“快战”场面的出现水到渠成。

(17)、高适的诗有一种苍劲之感,充满了边塞情怀。这与他在边关生活过,心中充满保家卫国的思绪有关。但这首诗展示了他的另一种风格,与其他写边塞生活的诗不太相同。

(18)、“沈宋”是初唐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合称。他们所创作的五七言近体诗标志着五七言律体已趋于定型。

(19)、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114页.

(20)、看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才促使了《燕歌行》主题的变化。

4、高适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1)、边塞诗人,以描绘边塞风光、反映戍边将士生活为主。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人,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其中以高适、王昌龄、岑参、王之涣四位善于边塞诗创作,作品较为出名,因此史学上并称他们为“四大边塞诗人”。

(2)、韦刘是指唐代中期的诗人韦应物和刘长卿。他们的诗多描写山水田园,被看作“山水诗派”。

(3)、元嘉三大家指的是南朝时期活跃在文坛的三位诗人:鲍照、谢灵运、颜延之,他们在注重描绘山川景物、讲究词藻的华丽和对仗的工整方面有相互类似之处,被称为“元嘉三大家”。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4)、赏析:野竹与云气相接,这本是一幅静景,但诗人用一个“分”字,就有了动的意味,使人联想到随山冈徐徐移动的云雾,不断从野竹梢头飘过的情景。一线泉水,凌空飞泻,这本是一幅动景,但诗人用一个“挂”字,就由动化静了,它使人想到山峰的陡峭和山泉垂直落下的图景。化静为动,又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5)、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6)、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7)、塞外,浓郁的月色笼罩大地,征战沙场的战士伴着寂静的月夜遥望着千里之外的家乡……

(8)、副词。副词常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以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巧妙地使用副词,常能使诗歌的内容变得深刻。如“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尽”字,写出了戍边将士一无例外的思乡之情。又如“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杜荀鹤《山中寡妇》)一句中的“犹”和“尚”字,深刻地揭示了由于战争的破坏,桑林伐尽,田园荒芜,而官府却不顾人民的死活,照旧逼税和“征苗”的严酷的社会现实。

(9)、李商隐咏史诗的成功之处,在于注意构思的凝练、取材的精当,巧妙地将历史与现实融合在一起,或用假想之辞创作出带有虚构色彩的场景,突破史实局限,更深刻地揭示讽刺对象的本质。

(10)、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内容、风格的成熟。

(11)、李商隐早期的政治诗指陈时局,语气严厉悲愤,又含有自我期许的意味,很能反应他当时的心态。

(12)、《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词,通过描绘孤独的生活和抒发相思之情,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宛转曲折,清俊疏朗。

(13)、高适与李白等人交往甚密。天宝三年,高适隐居梁宋,与李白、杜甫同游宋州琴台,成为文坛上的一段佳话。

(14)、高适(700年—765年),汉族。唐代边塞诗人。字达夫、仲武,景县(今河北省衡水)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少孤贫,爱交游,有游侠之风,并以建功立业自期。20岁西游长安,功名未就而返。开元20年去蓟北,体验了边塞生活。后漫游梁、宋。天宝三载,与李、杜同游梁园,结下亲密友谊,成为文坛佳话。天宝八载(749年),经睢阳太守张九皋推荐,50岁应举中第,授封丘尉。十一载,因不忍“鞭挞黎庶”和不甘“拜迎官长”而辞官,又一次到长安。次年入陇右、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为掌书记。这是他生活的转折点,以后仕途遂顺,创作渐稀。安史之乱后,曾任淮南节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节度使等职,官至渤海县侯终散常侍,世称“高常侍”。有《高常侍集》等传世。永泰元年(765年)卒,终年65岁,赠礼部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早年曾游历长安,后到过蓟门、卢龙一带,寻求进身之路,都没有成功。开封禹王台五贤祠即专为高适、李白、杜甫、何景明、李梦阳而立。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15)、高适的《燕歌行》开篇就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这样的句子展现了一种驰骋疆场的豪杰气,让人感觉仿佛看到了旌旗招展、鼓角争鸣的壮阔场面。而“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等诗句则主要描写的是战争的场面,这几句诗写的是面对强悍的敌人,唐军的伤亡十分惨重,于是,在士兵疲惫不堪的时候必须退兵,但是即使战局如此不利,唐将却依然还是歌舞升平,十分昏庸无能。

(16)、还是先来看高适吧,高适所创作的《燕歌行》之所以存在着题材上的巨大变化,这和高适本人的创作风格是分不开的,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的代表人物,在唐朝高适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唐朝国力相对来说比较强大,很多人的心中都存在通过戍边立功而封侯的想法,而高适被封为渤海侯,他是唐朝为数不多被封侯的诗人,在他的诗歌中自然大量体现了不畏艰险、戍边卫国的思想。

(17)、数词。数词不只可以写出事物的数量,它在诗歌中的巧妙使用常收到出人意料的表达效果。如“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己《早梅》)中的“一”字的使用即为传神之笔。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将“数枝”改为“一枝”,齐己便称郑谷为“一字师”。“一”是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得此梅不同寻常,紧紧地扣住了题目“早梅”。

(18)、含蓄深沉,意在言外。《贾生》深寓作者对晚唐统治者佞佛信道以求长生,而不恤国事的讽刺和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

(19)、开元中,高适与诗人王昌龄、王之涣齐名,还与颜真卿、张旭、岑参、储光羲等艺术家、诗人经常交游。

(20)、塞下曲:汉乐府《横吹曲》有《出塞》《入塞》,多写边塞的战斗生活。唐代新乐府之《塞上曲》《塞下曲》均来源于此。

5、高适作品风格

(1)、《燕歌行》写于高适第一次出蓟门时,是以乐府古体写的一首时事诗,可以说是“旧瓶装新酒”。杜甫创作了新体乐府,比如说《兵车行》《丽人行》,高适是以旧体乐府写新的时事。通过古今对比、平行对比、前后对比,来表现边塞诗的丰富情感和内容。这首诗时空不断转移,多次换韵,平仄相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句,以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军中将士矛盾,也揭示了战争失利的根本原因,可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相媲美。这首诗是边塞诗的杰作,今天我们来读它,感到高适的思想太深刻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高适诗歌显著的风格是什么呢?精辟8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