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论相文言文答案精辟134条

刘基论相

1、刘基论相原文及翻译

(1)、父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2)、刘伯温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年)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朱元璋即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曾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

(3)、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4)、这三幅画均名为《授经图》,但尺幅不同、构图方式不同,画面却基本相同,为“刘基一家人”:一家四人坐在石头上,刘基居中,头披角巾,手扶藤杖,正面;在他的左边,看上去年纪稍长者为长子刘琏,右边近刘基者是次子刘璟,居前年少者为长孙刘廌;画面左上,有古木置瓶花作为装饰。

(5)、康熙四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长的一部。

(6)、也正是早早就听到关于淮西帮的作威作福的事,朱元璋才会在不经意间碰到朱暹后特意问朱暹怎么到大内当值的,之后还让朱标查清楚亲卫人员构成情况。四皇子朱棣离宫出走后,朱元璋曾说自他封朱标的几个弟弟为王后就一直有人在嚼舌头,他让自己的儿子替他们去戍边杀贼,又有人不领情。这里说的“有人”应该是指淮西帮,封子为王这事被过分议论后,朱元璋对淮西帮的势力就开始重视了,有意敲打,所以当李善长为犯下大错的蓝玉求情时,就借机敲打李善长。

(7)、朱标急着去见刘基这一举动让朱元璋颇有微词,朱标才进皇宫就被宣到御书房见驾。朱标开诚布公,说他不明白父皇要用胡惟庸是因他是淮西人,还是因资历尚浅。对自己的接班人,朱元璋毫不隐瞒,说既是因为他是淮西人,也是因为他资历很浅,你说得没错,论功、论德、论能,刘伯温都在胡惟庸之上,但若让刘基去了中书,那御史台又该交给谁,朕要到哪儿找一个像他这样功劳又大又不畏权贵的御史中丞去。

(8)、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平反,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

(9)、刘基(字伯温),是浙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

(10)、比如,朱重八所要的“忠”,与刘基所愿意奉行的“忠”,就永远不会是同一种东西。

(11)、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12)、祖刘庭魂,字尚德,十分博学,曾涉猎天文、地理、阴阳、医卜等学问,曾任元朝太学上舍的官职。

(13)、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14)、冯胜等人的这般操作让朱元璋有所不满,说宋国公既要领兵打仗,又要操心他的宫禁。随后对亲卫名单里没有徐达之子允薛、增寿有所好奇,朱标说宋国公当年选人时,排第一的便是允恭,却被徐叔叔推掉了。可见冯胜当初是有拉拢徐达的,但徐达却不买账。面对徐达的独立门户,也难怪李善长当初要建议朱元璋别把兵权都给徐达管。

(15)、在文学上,刘基有近两千首诗、词、赋、骚以及其他文体文收录在《诚意伯文集》中,并流传于世。与宋濂、高启并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16)、主要是弘扬刘伯温文化,并以此为窗口弘扬传统文化福泽大众心田,以刘伯温智慧与文化产业广开财路,以利字为剑气,聚文场之力以明心见性,定精气神以开启幸福之源。

(17)、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刘基黯然辞世。

(18)、后来成为开国大明朝朱元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

(19)、张良,字子房,汉高祖刘邦谋臣,协助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终夺得天下,汉初三杰之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0)、刘基既有雅文学、雅文化的一面,在民间文化中也有巨大影响。俗语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就是把刘基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2、刘基论相文言文答案

(1)、虽然李善长在派系斗争中笑到了后,而且位高权重,位列明朝开国六公爵之首(韩国公)。但这并不代表他的下场比刘基好。

(2)、这位65岁的开国老臣,本已于洪武三年隐居家乡青田,不交友、不接触官府,不谈论时政,只求有一个善终的晚年。然而,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有人告发他看中了谈洋(位于福建浙江之间)这个地方有王气,要在那里给自己搞一块墓地。朱重八勃然大怒,夺了他的俸禄。为求保命,洪武六年七月,刘基仓皇离开青田老家,赶赴南京城,向朱重八磕头请罪,不敢有任何辩解,“惟引咎自责而已”。

(3)、这三幅古画,是怎样流传至今,后殊途同归到温州的?经后人从画面题跋及温州乡贤日记中考证,略可还原这一曲折“历史故事”。

(4)、淮西派是以朱元璋的同乡为主力,李善长为该派首领。而浙东派是以刘基马首是瞻。在朱元璋的眼皮子底下,淮西派和浙东派你来我往,都得不亦乐乎。

(5)、元朝末年,群雄并起。朱元璋起兵后,刘基秉承天意,出山投靠,并终助朱元璋成就帝王之业。

(6)、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四月癸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7)、随后,朱元璋问朱标,你是龙凤元年生的吧,龙凤元年,胡惟庸啊是那一年投奔我的,是那些投奔我的人里资历浅的。朕也不知道怎么回事,这些日子,经常想起老人来,耿再成、朱文逊都是早早跟了朕的,还有跟着刘伯温一起投奔朕的浙东的叶琛叶夫子等,可他们落在了乱兵手里啊,都没能看到我称帝。朕老了,朕不想让自己的老兄弟们再为难,也不想让你的将来太为难,只要他们闹得不过分,朕真的不想再穷究下去了,你的这个老父亲求求你了还不行吗,留几个人,让朕的将来啊有陪着朕一块儿说说话的可成?

(8)、以上讲的是为啥写刘伯温的成分不多,可能就是人物过于多了,不可能每个都浓墨重彩,作家也不是的,只能有所偏重了。

(9)、刘琏,刘基长子,生于1348年(元顺帝至正八年),1377年(明洪武十年),与胡惟庸的d人起冲突,被胁迫堕井而死。

(10)、虽然刘基深谙君臣之道,但过于刚直的性格以及“决胜千里之外”的能力还是被夺得天下之后的朱元璋所忌讳,终没有逃过“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

(11)、刘基早已看出来,朱元璋口头上虽然说要招揽人才,人才是国之宝,但招贤也罢,纳谏也罢,万变不离其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的统治地位和利益,保住自己的家天下,保住朱氏王朝。

(12)、在学习中,研读诸子百家,尤其对天文,地理更加特别的爱好!

(13)、点评:出自《绝句·人生无百岁》。明代诗人唐伯虎曾言「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意蕴相似。

(14)、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

(15)、例如,历史记载,周瑜是一个心胸宽广的人,正史上也没有被气死的描述。再如,有史记载,所谓火烧战船,是因为曹操的北方士兵在南方水土不服,普遍生病,士气下降,曹操自己烧毁了战船脱离战场。

(16)、至正二十年(1360年),被朱元璋请至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各个击破建策,被采纳。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并建议朱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却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17)、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刘基被朱元璋授予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但面对疑心很重的朱元璋,足智多谋的刘基却因说话办事过于直接,终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不久之后不得不辞官回乡。

(18)、中国要造多少艘航母,才能对抗美国?专家一个数字振奋人心

(19)、灭陈友谅、张士诚之后,天下既定之时,朱元璋对刘基的不满,已经流露出来。

(20)、吾将谓白面书生,不识时务。不久而栝苍附,朕已还京。

3、刘基论相百度百科

(1)、朱棣篡位后,对朱元璋时期的政策多有否定,后来明孝宗赐给“诚意伯刘公庙”一块“翊运祀碑”,让刘基神话从此有了皇权的加持。

(2)、聪明的刘基到了半夜,两寸厚的书就能背记了。道长感叹不已,说:“真是一个天才也!”他随手打开一座石室,引刘基入内。刘基看到室中有各种各样的书,他异常激动。于是,道士将石室之书连同刘基带来的四卷天书一并讲论。经过道长的悉心传授,刘基终于弄懂了四卷兵书与石室之书的要旨。下山前,道长告诉刘基,他就是当年授兵书于汉张良的九江黄石公也。

(3)、《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

(4)、其实,朱元璋早就开始防着淮西帮了,只不过表现不明显,不露痕迹的拿徐达开了刀。马皇后出场,朱元璋吃着马皇后做的饭时曾跟马皇后说,自打他称吴王以后,李先生(李善长)、刘夫子(刘基)就一再说不可让某一武将独掌兵权,所以他才让徐达卸了差事,不再执掌帅印,这也是为了保护徐达。其实采纳李先生、刘夫子的建议只是顺势而为,文臣里的头目李善长是淮西人,如果武将里的头目也是淮西人徐达,那老朱家的江山也太不安全了。而李善长如此建议,搞自己老乡徐达,是因为不想让徐达在他之上呀,徐达一下来,他才能成为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呢。

(5)、或许是亲眼确认刘基已是风中残烛,洪武八年三月,朱重八终于允许刘基返乡。他抓住后一个打击、折辱刘基的机会,写下一份冷漠、充满了语言暴力的“允许归老诏书”。

(6)、在军事上,刘基在大的战略方针以对及时局的把握有着别人所没有的才能。

(7)、管仲,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8)、点评:出自《五月十九日大雨》。俗话说「风雨过后有彩虹」,这首富含哲理的七言绝句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9)、为刘基一家画像的画家徐易,字象绍兴人,是明晚开创肖像画“波臣派”的曾鲸(1568~1650)弟子(曾琼字波臣,因此被称为“波臣派”)。这幅画上他描绘的刘基祖孙四人像,各具年龄、性格和气质,表现了刘氏一门研读经学,从容进退的气质。

(10)、过了几天之后,刘伯温一直不能上朝,于是就派人禀告朱元璋,说自己吃了胡惟庸御医的药之后,身体就变得很差。

(11)、刘基的主动来京,暂时保住了他和家人的性命。但朱重八没说可以回乡,他也只能继续待在南京城,时刻准备好,迎接朱重八突如其来的各种羞辱。比如,回京后的第二个月,朱重八就小题大做,以“不陪祭而受胙”(不参加祭祀活动却分享祭祀用的肉),把刘基拉出来点名批判,说他“学圣人之道”,却如此这般不检点,哪有半点符合“礼”;点名批完,又从侧面插刀,说武人不懂礼,他们不去参加祭典却吃了胙肉,倒是不必责备。

(12)、张良,秦末汉初出色的谋士、大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曾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叔父项伯,使刘邦得以抽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役中终究夺得全国,帮助吕后扶持刘盈登上太子之位,被封为留侯。他通晓黄老之道,不眷恋权位,据说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逝世后,谥为文成侯。《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点评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13)、明代淡洋,地处瓯、闽之间,是盗贼集中处,当年方国珍就是从这里起兵反叛的。刘基因此委托儿子刘琏上奏,建议在这里设置巡检司加以控制。这次,胡惟庸终于找到报复的机会,他马上指使大臣弹劾刘基,说刘基觉得淡洋有君王之气,打算谋为自己的墓地,但当地百姓不同意,刘家因此借设置巡检司来为难当地百姓。

(14)、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

(15)、徐达长女徐妙云也很聪明,人如其父,懂得借见马皇后之机以为徐达义子讨差事为名,让朱元璋知道徐家没父子兵,降低朱家对徐达的猜忌、怀疑,还顺便表现了自己,让朱家认可她这个未过门的四儿媳妇。正是徐达父女都是聪明人,朱元璋放心让徐达在外征讨王保保,也更加认可了徐家这门亲家。

(16)、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近来,(我们的)伏兵阻截消灭他们,是很容易的。天老爷认为“后举者胜”,树立威势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

(17)、       台湾大健康学院院長,大健康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华亚健康世界总会总会长,医学管理博士、教授赖正國:提出了以“痊愈”为诉求的体系,“不医、不药、非珍、非疗”的理念。倡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以正邪不两立,扶正祛邪致中和。他提议两岸共同建构“两岸刘伯温健康联盟”,让更多人有所收获。

(18)、忍辱期间,刘基写有一篇题为《二鬼》的寓言,将自己比拟为一只被天帝误会的鬼(该寓言的写作时间存在争议,此处是笔者的判断)。天帝(暗指朱重八)派了飞天神王率五百夜叉,拿着金绳、铁网来抓鬼,然后将之关在铁栅之内,给衣穿给粥喝,惟独不许这鬼“突出笼络外”,因为天帝担忧这鬼脱了牢笼,将会“踏折地轴倾天维”(暗指刘基被污蔑寻求有王气的墓穴),将地轴弄断,将天维推到,掀起大风波。刘基在寓言里说,天帝多虑了,这只鬼如今所求,不过是“不寒不馁长乐无忧悲”,有衣穿有饭吃就很开心满足,这只鬼还相信,只要安静待在铁栅之内,终有一日天帝会“息怒”,会“解猜惑”,那时,鬼就可以离开铁栅,回到天帝身边,“依旧天上作伴同游戏”。

(19)、首先,刘伯温并不是文臣领袖,在朱元璋的文臣序列中有一个刘伯温绕不过去的人物,那就是李善长。李善长是“淮西集团”小圈子里的人物,在朱元璋还没有正式发迹之时便已经投入了朱元璋麾下,与朱元璋的亲近程度、资历等等都远在刘基之上。长期以来,李善长都充当着朱元璋“幕僚长”兼“行政主管”的角色。早在朱元璋还是吴王时,李善长就已经充当了类似于“宰相”的职务。明王朝开元建国之后,李善长以功绩居文官之首,被封为韩国公,成为了公爵中的文臣。李善长既然是文官之首,中书左丞相之位当仁不让。因此,有李善长在,无论如何也是轮不上刘基的。

(20)、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受牵连,被朱元璋灭了三族。

4、刘基论相表现了刘基怎样的优秀品质

(1)、《出师表》中那句“此诚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的表白,虽在政治上愚昧可笑,但很符合普通中国人知恩图报的美德标准。

(2)、       中華傳統整復協會創會長,中華協進會創會長、香港同際中聲中英總會永遠會長、國際中醫中英读會會長、世界國際健康管理學會理事長、台灣世界眷林健康聯盟續會總會長、世界手法醫學聯開副主席陈秋隆:用“奇恒之腑”概论,说明人体的器官生理功能与地气阴阳及天相应,概括了奇恒之腑与预测与六爻养生,及六爻调节末病养身心法。

(3)、第二幅画是徐、陈《授经图》的临摹作品,作者费丹旭。该画纵7厘米,横50厘米,落款为“授经图,徐易写像,陈洪绶画衣冠。道光二十九年(1849)己西冬十月,西吴费丹旭摹。”引首有赵之琛篆书“刘诚意伯授经图”,落款为道光己酉嘉平赵之琛题”。费丹旭绘于1849年十月,赵之琛题于十二月。

(4)、等到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

(5)、第三名:获取全国如烹小鲜——兴汉三杰之首张良

(6)、刘伯温,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参加策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华夏等军事大计。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建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刘基佐朱元璋平全国,论全国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方案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屡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我们”。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全国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7)、刘基高兴,拿着兵书四卷,回头就走。待他走出洞外,石壁复合如故。

(8)、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方略,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9)、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我将要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马上会倾倒。

(10)、“学术醇深,文章古茂”“运筹帷幄”回到问题,刘基到底是怎样的人?

(11)、七世祖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12)、在人们熟知的“赤壁大战”故事中,诸葛亮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策略家,而周瑜则是年轻气盛的小伙子。事实上,当时的诸葛亮才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周瑜不仅在资历上比诸葛亮深很多,年龄上也比诸葛亮年长6岁。

(13)、因为朱元璋起兵时,为掩盖出身卑微,大量编造个人神话,自称外祖父是宋朝皇帝的随扈,通巫术,以凸显自己才是反元的正宗。为了称帝,他自称此前一年曾受道教天神指点,受赠“绛衣、冠履、宝剑”等神物,理当得天下。

(14)、冲突的结果,是朱重八的屠刀,战胜了刘基的信念。刘基为了活命,不但要卑躬屈膝去践行朱重八那些关于“忠”的鬼话、浑话与屁话,还得忍受朱重八对自己政治理念的直接羞辱。“胙肉事件”中,朱重八的点名痛骂,切入点正是刘基的“谓之以礼,则不可以为私也”——你不是成天讲君臣相处要遵循“礼”、“不可以为私”吗?如今你不去参加祭典、却堂而皇之吃起了胙肉,这不是“私”是什么?你所谓的“礼”又在哪里?

(15)、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16)、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

(17)、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18)、刘基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章氏为朱元璋所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19)、刘基还看穿了一个可怕的事实——朱元璋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要像刘邦一样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扫除障碍,铺平道路。他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些同自己共同打下天下,威重望高,甚至功高盖主的老臣宿将。自己百年后,子孙们难以镇住他们,这成了他的一个心病。所以,朱元璋从一个在战争中不嗜杀人的人,而一变为滥杀无辜、诛戮重臣,大开杀戒的人。

(20)、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猫善捕鼠及鸡。

5、刘基论相文言文

(1)、其刘伯温出身“浙东士子集团”,这些人来自朱元璋对手张士诚的辖区,却在朱元璋麾下效力。而且,这些人在“敌占区”拥有着庞大的人脉关系网,甚至不少人还有元王朝的科举、官僚背景。实际上,刘基本人便是元王朝的进士,并且曾经在元王朝出仕为官。因此,朱元璋对这些人仅仅是使用,却从来没有真正信任过。除此之外,出身“浙东士子集团”的这些人很多都有着中国古代文人的通病,那就是恃才傲物,刘基亦不能免俗。刘基多少有那么点儿目空一切的味道,对于朱元璋麾下那些草寇出身的文臣武将一直是不太看得上眼的,甚至连朱元璋本人,恐怕内心里也未必就瞧得上。朱元璋在开疆拓土之时要用他们,自然是能容忍的。但是,开元建国之后,广阔的国土给朱元璋提供了庞大的“后备干部”储备,朱元璋还能容忍吗?很难!因此,朱元璋称帝之后不可能对这些人有多亲热,甚至还有刻意打压的意思,任用刘基为相,自然也就不可能了。

(2)、刘基娶富氏,封永嘉郡夫人。继室陈氏、章氏,章氏为朱元璋所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为陈氏所生,二女为章氏所生,适吴彪、沈安。

(3)、大基里地区有一座叫“讲善堂”的祠堂,就是专门供奉刘基的。在韩国的王室图书馆里,保存着好几类跟刘基有关的历史图书,可见刘基的影响是超越国界的。

(4)、然而,正因为刘基有将相之才,有过人之能,但不是淮系,不是朱元璋的心腹亲信,又是由元朝阵营投靠过来的,朱元璋对他的夸奖,只是空头的褒扬,实则置之不用,却重用(胡)惟庸等一班小人。

(5)、其刘基虽然是“运筹帷幄”之才,却不是独当一面的行政人才。建议建议、谋划谋划或许在行,真要是独当一面充当行政大员,就有些勉为其难了。而且,刘基的性格也不适合充当行政首脑,行政事无巨细纷繁错杂,往往需要变通、需要妥协。但是,从刘基在元王朝出仕期间的表现来看,他缺乏的恰恰就是这一点。不变通、不妥协,几句话不对版直接尥蹶子、辞官不干了,这不是独当一面的行政人才应有的表现,更何况是执掌行政中枢的宰相?不得不说,朱元璋是知人善任的。御史中丞、太史令,太适合刘基了。这两个职位要的就是刚正不阿、不妥协不变通,否则御史言官、史官的意义何在?因此,刘基自身的性格也决定了他成不了宰相。

(6)、刘基因此深感不安,在洪武六年忙忙地上南京向皇帝解释。没想到刘基到南京后一病不起,一时朝野上下流言四起。洪武八年(1375)三月份,皇帝下旨送他回家。一个多月后,刘基去世。

(7)、刘基的父亲叫刘爚,传说他的父母心肠好。一日,一位化作癞头乞丐的白鹤仙师来家乞讨,他们不仅不嫌弃,给他饭吃,而且还上山采来草药,为其医治烂头脓疮。白鹤仙师感念他们的善良,就告诉他们将先人的尸骨埋在家后面的五峰山脚下,日后必出将相之才。在仙人的帮助下,刘爚将祖先的尸骨埋在了山脚下。三年后,刘爚的妻子生下了刘基。

(8)、南明弘光政权覆灭后,明臣黄道周、郑芝龙等奉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立了隆武政权;与此同时,张国维、张煌言等奉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鲁王监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也与明总督何腾蛟结合抗清。

(9)、太祖接着问胡惟庸,刘基又回答道:“丞相好比驾车的马,我担心他会将马车弄翻。”太祖于是说道:“我的丞相,确实只有先生你合适了。”刘基谢绝说:“我太疾恶如仇了,又不耐烦处理繁杂事务,如果勉强承担这一重任,恐怕要辜负皇上委托。天下何患无才,只要皇上留心物色就是了。这几个人确实不适合担任丞相之职。

(10)、第六名:神机妙算天地间——大明朝军师刘基(刘伯温)

(11)、鹤田老人,即端木国瑚(1773~1837),字子,号鹤田,青田人。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官至内阁中书。他博通经史,与魏源、宗稷辰、吴嵩梁等传为道光时代“薇坦五名士”。

(12)、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每个作家对于每一个历史人物都不是全部都清楚的。

(13)、还有一次,明太祖呆在内殿,正在吃烧饼。刚吃了一口,内监忽报国师刘基来见。太祖用碗将烧饼盖住后,将刘基召進内殿。礼毕,太祖问道:“先生深明数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 刘基掐指算了算,应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龙咬一缺,此食物也。”打开碗,果然如其所说。

(14)、父刘炝,字如晦,是一位饱学之士,官职是遂昌教谕。

(15)、“温州一家人”《授经图》,由端木百禄收人徐、陈本开始,衍生出费丹旭摹本和任淇重书本三个版本,后都归入温州博物馆,也是值得庆幸和高兴之事。

(16)、“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

(17)、端木国瑚的儿子端木百禄是宗稷辰的女婿。端木百禄,字叔总,字小鹤,号梅长,又号石门山人,晚年流寓瑞安,以卖画终。其孙端木显祖,家藏不少都由他散出。

(18)、        温州市鼓词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继宁;温州理工学院副教授,心理咨询师(高级)温州市心理咨询协会副秘书长王俊华;以及两岸著名高校、研究团体知名专家,有志于刘基文化、康养文化、国学传承的高校学生和社会青年等共同参与本次活动。作为活动撰稿人,本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19)、范蠡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后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自号陶朱公。家事、国事、天下事,无不精通;娶西施,于从政,于从商,得心应手,堪称千古奇人。

(20)、中国自古以来从不缺少派系斗争初生的大明王朝,刚刚打跑了蒙古人,解决了外患,内部斗争就开始了。说的具体点,就是派系斗争。

(1)、刘基认为,陈友谅骄气冲溢,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其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的时机,诱敌入伏,一举重创之,灭其锐气。刘基说:“天道后举者胜,吾以逸待劳,何患不克,莫若倾府库,开至诚,以固士心,伏兵伺隙击之,取威制胜,以成王业,在此举也”。

(2)、点评:出自《北风行》。诗人着力描写天气环境恶劣,守城的士兵耳朵都快要被冻掉了。而将军在帐篷里虽然身披貂鼠大衣,但是却愁思满怀,可能是恶劣天气打乱了他的军事计划吧。

(3)、卿善为忠者,所以不辩而趋朝,一则释他人之余论,况亲君之心甚切,此可谓不洁其名者欤!恶言不出者欤!

(4)、散了朝后,朱标赶紧跑去诚意伯府看刘基,对刘基未能拜相表示歉意,说他父亲不过是在大战期间(徐达等淮西人士在大漠和王保保交战)安抚淮西罢了,先生拜相是迟早的事。没想到刘基很淡定,他跟李善长一样早就看清朱元璋在下什么棋,对自己没能拜相反倒觉得是好事,说如今的这个中书省啊,那就是一口大棺材,不去也挺好。

(5)、兴云作雨的神龙离去后,池塘水满,草色之中万蛙齐鸣。

(6)、其实,朱元璋对刘基的“性刚嫉恶,与物多怜”表面赞扬,心颇非之。刘基这种性格和为人,与九五之尊的皇帝朱元璋就格格不入了。刘基也早已看出了这一点,为全身远害,在他的晚年不得不取之以明哲保身之策。

(7)、从以上的事迹可以看出,刘伯温的死可能是朱元璋默认或者授意的,因为刘伯温嫉恶如仇,与胡惟庸早年就有不和,让胡惟庸送药,无异给他加害刘伯温提供了方便。

(8)、      投稿邮箱:liubowen77@1com

(9)、其次,刘基和朱元璋的关系并不亲近。与李善长、胡惟庸这些“淮西集团”小圈子里的人物不同,刘基是外来户,并不是朱元璋起家的班底。他是在朱元璋发迹之后才投效麾下的,因此与朱元璋关系并不亲近。至少在朱元璋心中,他只是“部下”而不是“老部下”,一个“老”字,区别太大了,这一点想必体制内的人都深有体会。在“胡惟庸案”发生、朱元璋废除“宰相制”之前,宰相(丞相)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握有实权的,强势的宰相甚至会掣肘、甚至威胁皇权。这么一个异常重要的位置,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必然是“老部下”李善长而不是“部下”刘基。

(10)、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

(11)、但如果我们把这层神圣的光环拨开,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他和每个朝代开国的谋主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只不过因为武王伐纣这件事影响太大了,所以姜太公就被神化的很厉害。再加上历代文人对他的吟诵,姜太公的形象就越来越高大。

(12)、历史上的刘伯温虽没有传说中的神乎其神,但其在文学和军事上都有很深的造诣。

(13)、也就是说,明初封功臣为公、侯、伯三级,刘基为后一级,俸禄则更无法理解,一般公1000至2500石;侯1000石至1500石;伯700石至1000石。虽然当时米的石数给足,但刘基的俸禄若与洪武十三年时相比,其俸禄数额仅只是五品官员的俸禄标准。

(14)、七世祖刘延庆,曾任北宋宣都统少保,累官至镇海军节度使。靖康之难发生,在于领残部逃离时,死于敌人箭下。

(15)、➤ 大建大美,同心同享!温州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免费体验赶紧报名!

(16)、刘伯温在元朝至顺年间举进士,经史通达,尤其擅长于象纬之学,当时的人把他比作诸葛亮在世。

(17)、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18)、胡惟庸一下明白了,陛下让朱暹送李善长出宫,是要提醒各位诸侯要约束家人,别再干些侵夺粮田等不良勾当,还知道这次拜相是自己,而不是刘基。可这又让他不明白了,既然陛下明明在敲打淮西的文武,为什么还要让他这个淮西人为相,而不是浙东人士刘基?李善长告诉他,陛下要敲打的是淮西的武将,既然是要敲打武将,那自然得先褒赏淮西的文官了。

(19)、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在讨论民供问题时,朱元璋就摆出自己要宽民的意见,并在谈话中批评刘基的想法,以示自己的爱民。刘基后不得不进行检讨:“臣愚所不计,此上下兼足之道,仁政之本也。”

(20)、电视剧《山河月明》里徐达挂帅出征讨伐王保保后,其出征前所兼任的中书省事务按例不能再兼,对接任中书省事务的人选,太子朱标的中意人选是刘基(字伯温),并在朱元璋拒绝韩国公李善长为大将蓝玉求情后,向皇帝老子推荐了刘基。但朱元璋却有意让中书省参知政事胡惟庸为右相,并在问完朱标任何人为右相合适的第二天就下旨提拔胡惟庸。这让看得不是很清楚的朱标迷惑了,一散朝就气着去安慰刘基,待回来后朱元璋表明心迹,这才知道自己老子的用意。

(1)、刘伯温精通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2)、都有他擅长不擅长的人物,有的了解的多一点可能就多写一点,不大了解就少写,免得造成笔误被人耻笑。

(3)、后来,李善长辞官归居,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平日待刘基很好,可刘基仍极力反对,说:“杨宪具备当丞相的才能,却没有做丞相的气量。

(4)、君臣关系,君为主要的一面,“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为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

(5)、        为更好促进刘伯温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两岸传承,12月16日下午,由温州市社科联、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办,温州市刘基文化研究会、台湾大健康学院、浙江刘伯温弘文慧馆、台湾大健康产业研究所承办、温州市国学文化研究会、台北市青田同乡会协办的“第三期两岸刘伯温文化沙龙”活动,以温州为大陆论坛主会场,台湾大健康学院设为分会场,线上线下同步连线的方式,在世界温州人家园如期召开。

(6)、这诏书的遣词造句,全是秦制君王们发明出来的鬼话、浑话与屁话——君王永远正确,即便君王错了,臣子也不许辩解、不许反驳,臣子要用主动认错来巩固君王的永远正确。臣子被君王污蔑,天然没有辩解的权利,否则就是不忠,不忠就该死,且会被剥夺死在家乡、死在家中的权利。秦制之下,只有“国之大体”,没有个人的尊严,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国”(其实就是他朱重八),追求“己是而国非”者,统统要死。

(7)、不幸的是,懂得许多道理的郁离子,在元末乱世中不慎失足,投入到了狙公阵营;而待到他发现朱重八是一位活生生的狙公时,又已是泥足深陷难以自拔,只能在诗作中悲叹“何如坐蓬荜,默默观大运”。

(8)、刘伯温跟随朱元璋四处征战,他曾经很多次像朱元璋进言,而且也帮朱元璋扭转了战场的局势,也可以说朱元璋终能够击败每个地方的对手,刘伯温的功劳的多,也就是因为这样,天下安定之后,朱元璋给刘伯温一个很不错的爵位,有一天朱元璋想看看刘伯温的本事到底有多大,于是他把自己吃了一口的烧饼用碗盖住,然后问刘基这里面是什么,可是没想到这么一点小问题根本就拦不住他,反而让他借此秀了一手。

(9)、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10)、至正十九年(1359),刘基投靠朱元璋,开始辅助朱元璋平定四方,建功立业。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即皇帝位,但刘基却开始了三起三落的七年浮沉生涯。之所以如此,和他的直言进谏的性格分不开,也与他此前曾在元朝为官,后又投靠明朝有关。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十分讲究气节和事君如刘基的行为在战争年代或许并不为人大笔特书,但在求稳的发展年代里,就有人开始诟病了。

(11)、第一幅《授经图》由明代徐易、陈洪绶合绘,竖幅,上有陈洪绶落款:授经图,徐易写像,陈洪绶画衣冠。上有“青田三世,诚意一门。石间几杖,花下琴尊。修然相随者子若孙,邈然追思者徐与陈。乾隆甲寅(1794)夏五月望日,北平翁方纲赞”等题跋。

(12)、在为朱元璋效力的过程中,刘基一贯不争功、不争官、不攫权。即使朱元璋也称赞他“诚意学贯天人,资兼文武,则相才孰有如诚意者。”刘基也不动心,并没有洋洋得意,以功自居,傲视他人。

(13)、在温州文成,有一位伟大人物,有谋略有文才,曾辅佐开国皇帝朱元璋一统江山,建立大明王朝。后人因此将他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即所谓的“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14)、而对李善长这不识相的就着手处理了。朱元璋收到徐达传来的蓝玉在军中欺辱齐王妃(王保保老婆)的事后,十分生气,叫来李善长,想听听这位相国的意见。朱元璋一开始就表明立场,说蓝玉身为一军主将,滥杀无辜,欺凌弱女,视国法如无物,那是扩廓(王保保)王妃,是秦王妃的大嫂,是朕的亲戚啊。说完下令,蓝玉一到北平(徐达让人把蓝玉送回大明政治中心南京养伤)锁拿回京。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刘基论相文言文答案精辟13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