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诗词特点精辟144条

徐志摩的诗特点

1、徐志摩的诗具有什么特点

(1)、把一个女人的亲吻放在一切伦理价值之上,实在是一个大胆浪漫的夸张!《志摩日记》在一九二五年八月十九日记载着:“须知真爱不是罪(就怕爱不真,做到真的义才做到爱字),在必要时我们得以身殉,与烈士们爱国,宗教家殉道,同是一个意思。”“同是一个意思”,也许是的,但是在伦理价值上,能等量齐观吗?

(2)、A、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3)、先来看徐志摩的外在形式,主要是谈格律方面的创新,徐志摩诗歌的格式简单但却变化多端,从而衍生出了许多的美感。

(4)、▲一排左起:王文显、张歆海、徐志摩、张彭春,二排左起:辜鸿铭、泰戈尔,三排右为清华学校校长曹云祥。

(5)、新月社一些成员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及其它种种原因,纷纷聚集到上海。

(6)、徐志摩思想之复杂早有定论。他的本性是浪漫的不受拘束的。因此,他的思想并无一恒一观念,这就造成他的诗歌内容斑驳陆离,瑕瑜互见。关于他的诗歌内容也正是他成为当时及后人争议的聚点。个人认为,如果说现代诗的本质就是诗人穿越现实去获取内心清白、坚守理想高贵(传统诗是建筑于理想尚未破裂的古典主义时代的。),那么,对徐志摩诗歌内容我们就可以更好更公允的的看待了。

(7)、中国的新诗是在古典传统的土壤中,浇灌着西方文化的水生长而成的,而新月派则是系统地注意到传统的影响并致力于将古典传统与西方诗歌技法融合,实现古典诗词现代转型的早的诗歌团体,其中徐志摩的诗歌作品则是将其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瞩目的诗歌成果。徐志摩是在康桥留学之时才进行诗歌创作是事实,但作为一个自小受过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民国知识分子来说,完全忽略古文和传统对诗人创作的影响是很不应该的。

(8)、的确是,想飞是人人有的愿望。我小时候常做梦,一做梦就是飞,一跺脚就离地一尺多高,再一扑通就过墙了,然后自由翱翔在天空里,适意。有时在梦里飞不起来,飞到三四尺高就掉下来,怎样挣扎也不中用,第二天早晨醒来便头痛欲裂。这样想飞的梦,我足足做了有十年八年之久。虽说这只限于梦,虽说这只是潜意识的活动,但也影响到我的思想。我译过巴利的《彼得·潘》,是一部童话,也是只有成年人才能充分赏识的童话,里面的那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彼得·潘,真是令每一个成年人羡杀而又愧杀的角色!这一部《彼得·潘》撩起了我对童年和纯洁天真的向往。其实哪一个人在人生的坎坷路途上不有过颠簸?哪一个不曾憧憬那神圣自由的快乐境界?不过人生的路途就是这个样子,抱怨没有用,逃避不可能,想飞也只是一个梦想。人生是现实的,现实的人生还需要现实的方法去处理。偶然做个白昼梦,想入非非,任想象去驰骋,获得一时的慰安,当然亦无不可,但是这究竟只是一时有效的镇定剂,可以暂时止痛,但不根本调节。人生的路途,多少年来就这样地践踏出来了,人人都循着这路途走,你说它是蔷薇之路也好,你说它是荆棘之路也好,反正你得乖乖地把它走完。所以想飞的念头尽管有,可是认真不得。如果真以为诗是有翅膀的,能把诗人带起到天空,海阔天空地俯瞰这乌烟瘴气的人间世,而且能长久地凭虚御空,逍遥于昊天之上,其结果一定是飞得越高,跌得越重,血淋淋地跌在人生现实的荆棘之上,像徐志摩那样!这也是一切浪漫诗人的公式,不独志摩为然。

(9)、④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富于想像力,自然也容易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浓艳。《她是睡着了》、《半夜深巷琵琶》、《秋月》都写得妩媚朗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在病中》一口气连用七个比喻(博喻)形容病中的心情、一瞬间的回忆。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水中的青荇、斑斓的星辉……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10)、②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认为"一首诗的秘密也就是它的内含的音节的匀整与流动";音节是诗的血脉。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徐志摩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手法,《雪花的快乐》里“飞扬、飞扬、飞扬”的连用,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在用韵上,他多方采用西洋诗押韵的方法《先生!先生!》用随韵(AABB),《为要寻一个明星》用抱韵(ABBA),《他怕他说出口》用交韵(ABAB);使诗韵在和谐中显出变化。

(11)、新诗就是以这种散文化的语言是符合表达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现代人的现代性体验的,而且也是和新诗的大众化密切相关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新诗的语言虽然是大众化的白话文,但并不意味着新诗的语言就缺少美感。古典诗词从它的生成来看,主要是文人文学;而新诗则不仅仅是属于少数文人的,而且也是属于大众的。新诗的产生与大众的要求,与读书和教育的大众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12)、词藻华美,风格明丽。徐志摩的诗思富于想象力,表现为文词的丰富,词藻的华丽。夕阳中的金柳、潭底倒映的彩虹……织成了色彩明丽的画面,使《再别康桥》别具一种温柔纤丽的风情。 

(13)、徐志摩在诗歌方面的创作成就与性格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纯净、真实、热情的他具有了天才诗人所具有的一切气质。他从小生活富足,虽然以后家境慢慢衰落,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也就是少时的无忧无虑造就了他的性格,再加上传统的教育和留学的经历都为他在诗国的腾飞插上了翅膀。反过来说,他归国后的生活轨迹很大程度上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的性格体现在他的行动之中,徐志摩的所做所为就如他的诗歌一样惊世骇俗。而徐志摩对爱情的执着就注定了他的痛苦。而这种痛苦使他在诗歌里得到了充分的宣泄,也成就了他的诗名,也是他诗歌中成就高的。

(14)、  再次,从美学追求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怀。徐志摩是一个追求个性解放的诗人,他执着地坚守文学的“文学性”。作为“新月诗派”的主将,他尊崇闻一多提出的诗歌要有“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三美的艺术原则。他身体力行地贯彻“新月诗派”的诗学主张。然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这位近乎天才的诗人提供了大量的艺术灵感和创作方法。从徐诗的整体审美意蕴来看,是传承了“婉约词派”的风格特点。徐志摩诗歌正是在这种婉约与花间的气息中透露着现代美的爱情思想和人文精神。就美学风格而言,徐诗中大量诗作都弥漫着一种忧伤的氛围,这从他所喜欢运用的一些意象中也能体现出来,例如,他对柔波、雪花、杨柳、夕阳等这些充满柔弱和浪漫色彩意象的运用就很有“婉约词派”的特色。这些意象对于诗歌意境的创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例如,柳永的《少年游》,全词以灞桥为中心,以伤离为主调,以杨柳、夕阳、秋光、蘅皋、阳关、兰桡兴起,反复渲染,拓展深进,写景抒情,怀古伤今,羁旅伤离,香婉凄切。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对“夕阳”、“金柳”等意象的运用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可见,徐志摩诗歌中的古典主义情结是根深蒂固的。可以说,在徐志摩的诗歌中,意象已经和情感思想深深地融合到一起了,这样的融合使诗歌意境达到了物我合一的状态。这种高度的融合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得到了的统从而使其到达了诗歌的至高境界即“无我之境”。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徐志摩对中国古典诗词境界的深刻领悟。

(15)、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如《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白莲”、“琴弦”等富有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沙扬娜拉》中心意象是一朵不胜娇羞的水莲,用以状写日本女郎温柔多情的神态,贴切传神。《婴儿》用产妇对腹中的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

(16)、徐志摩在《猛虎集·序文》里说:“我的笔本来是不受羁勒的一匹野马,看到了(闻)一多的谨严的作品我方才憬悟到我自己的野性;但我素性的落拓始终不容我追随一多他们在诗的理论方面下过任何细密的工夫。”如此洒脱自由,纯真性灵,也只有徐志摩了。

(17)、徐志摩自小接受了较为完整的古文教育,有着深厚的古文创作功底。他的古文基础来源于私塾和杭州府中等学校教育,相比而言,家庭并没有过多给予他文学上的熏陶。事实上在晚清新旧文化过渡的阶段,私塾里的古文教育深深影响了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徐志摩虽没有专业的家庭古文教育背景,但实际上周围的氛围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徐志摩的审美选择和文化底蕴。

(18)、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真挚地独抒性灵、追求个性解放是徐志摩诗歌的基本艺术个性。他的诗歌特别是其中影响很大的抒情诗,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平,其突出特点在于:

(19)、1928年,徐志摩在经历种种挫折、痛苦与思索后所作。徐志摩一直在追求理想与美的状态,但他的爱情却永远处于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圣洁高贵之中,一旦接触到实际,幻想归于破灭。

(20)、徐志摩在诗歌的结构上是独具匠心的,撇开内容单从形式上看,他的诗歌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比较整饬的方块形,这一点上与闻一多是一致的,闻一多的诗歌体式结构绝大多数都是严整的豆腐块,这可能是他们受古典诗词的影响,讲求句式、字数的整齐划一。再一种就是长节的矩形块,隔行退格的形式(或多行退格),一般退一格或者两格。第三种是每行齐头,只是从后面看多有参差,形成一个错落的美感。第四是每句均后错一字,形成倒阶梯状。

2、徐志摩诗词特点

(1)、徐志摩是徐家的长孙独子,因家境富裕,他从小过着舒适优裕的公子哥般的生活。当时的不少名人都是他家的亲戚,如沈钧儒是徐志摩的表叔,金庸是徐志摩的姑表弟,琼瑶是徐志摩的表外甥女,徐志摩还与厉麟似、钱学森也有亲戚关系。良好的家庭背景,让徐志摩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

(2)、徐志摩于1897年1月15日(清光绪二十三年十二月十三日),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家世代经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更是清末民初的实业家,早年继承祖业,独资经营徐裕丰酱园。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合股创办硖石第一家钱庄——裕通钱庄,后又开设人和绸布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硖石首富。

(3)、1922年秋,徐志摩回国石破天惊地发表了《徐志摩离婚通告》,立即成了头号新闻,成了中国离婚第一人。一句“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将恩师梁启超的规劝置之脑后,活得认真执拗、潇洒自在。

(4)、从整体上看,徐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鲜活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或传达了一种感情或象征了一种精神或者势力。但无疑都是美好的意境空明清新而深远,这就使得他的多数作品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共鸣属文学理论的范畴,是文学接受的高阶段,是作者、作品与读者一种心灵的契合,从而体现作品的力度,使人的人格实现提升,而徐的诗的意境就拥有这种强大的力量。他的诗歌不单单是所谓古代诗歌中的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而更多的是渗进了一种强烈的抒情,其有很强的抒情感染力,读后韵味无穷。

(5)、徐志摩诗作融合东西诗的艺术精华,营造出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意象,以此丰富了新诗的艺术世界。如《沙扬娜拉》中以“不胜娇羞的水莲”比喻日本女郎的神态,既写出其楚楚动人,又写出其纯洁无暇。总之,徐志摩善于在瞬间的灵感袭来中捕捉事物的特点,赋予其以丰富的内涵,化为充满诗意的意象。

(6)、但目睹了欧洲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不公与黑暗、工业文明对自然环境的摧残,徐志摩成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反工业文明主义者,他开始关注工人阶级与劳苦大众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听到庐山牯岭一带的开山石工们痛苦的疾呼,为其创作《庐山石工歌》,但这只是贵族的俯视视角的人道主义的关怀与同情,在其他大部分诗歌中,徐志摩仍然关注的是自然的美景、情感的转折与精神的自由,创作艺术上则更加亲近中国古典的审美趣味与创作理念。区别于以理性为标准的“古典主义”与以抒情为主的“浪漫主义”,此处的“古典”指美学范畴上以静穆和谐为追求的中国古典传统,“浪漫”则指一种感情特征明显的性格倾向。徐志摩的情感特征则表现出彻底的浪漫色彩,性格冲动,处事全依据性灵好恶,任性天真,在和张幼仪的离婚案中甚至不惜反驳恩师梁启超的规劝,回信道:“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7)、一首好诗往往是意境深远的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作品。一个好的诗人往往是心包万千,神游八方,情感丰富,物我共融,不受时空限制的。徐志摩就是这样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也是如此。读徐志摩的诗歌,可以将读者一下子带入他的诗歌意境中。诗人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统统展现在你的面前。在这人与人,物与物,情与情构建交织而成的意境里,我们将会被深深地打动,仿佛一瞬间就被诗人带入到或是凄婉哀转,或是情思澎湃的精神世界里。

(8)、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北京大学教授。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南京大学教授。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北京大学教授,兼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乘“济南号”邮政飞机北上,途中因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

(9)、徐志摩是一位在中国文坛上曾经活跃一时并有一定影响的作家,他的世界观是没有主导思想的,或者说是个超阶级的“不含d派色彩的诗人”。他的思想、创作呈现的面貌,发展的趋势,都说明他是个布尔乔亚诗人。他的思想的发展变化,他的创作前后期的不同状况,是和当时社会历史特点关联着的。

(10)、今天是他的87周年纪念日,让我们透过其诗文,

(11)、情中见景。这种意境的创造方式,往往是直抒胸臆。有时不用写景,但景却历历如现。《为要寻找一颗明星》是比较纯粹的抒情诗之这首诗歌不是现实世界的誊写,而是感觉领域的探索。在这首诗里,拐腿的瞎马、骑手、明星、荒野、天空、黑暗,这些具体的意象全不指向实在的生活内容。凡是这些景物总会在被理解后消失,然后被诗人的某种情感替代,这使得诗歌情中见景,景中有情,使诗歌达到了通常文字难以达到的境界,这也是徐志摩诗歌的独到之处。

(12)、据后来张幼仪回忆,当徐志摩和狄更生在一起的时候,“他是那样快活,完全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神采奕奕,声音飞扬,肢体动得迅速而奔放”,此外徐志摩对浪漫诗人拜伦推崇备至,当成自己的模范,这也成了批评界定义徐志摩为“浪漫主义诗人”有力的依据之一。离开欧洲回国的时候徐志摩的态度早已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当年留学欧美徐志摩有着实业救国的抱负和在政坛上有一番作为的想法。

(13)、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投稿:投稿作品均须通过编辑审定后,方可在平台刊发。作品15天内没有采用的,说明作品文本不适宜刊发,请投往他处。优秀作品刊登在中国诗歌报纸刊。投稿统一邮箱为zgsgb2@1com

(14)、情景并茂。这一类是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在这里达到了浑然一体的程度。《再别康桥》可谓是这一意境类型的力作:“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诗人对康桥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把眼前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15)、这首诗中,诗人就以冷漠平板、甚至嘲讽与戏谑的口气,来解读经典文化意象“大雁塔”,以传达出他对崇高、严肃进行消解时的快意。韩东的这首诗中,反映了现代诗人对传统语言模式的颠覆。这样“先锋派”诗作则一反“朦胧诗”宏大、英雄、美感、崇高的常调,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现象与实际存在中来。他们主张诗歌与“生命”联系,认为“诗到语言为止”,从而显示出“反文化”、“反意象”、“反英雄”的后现代主义诗歌倾向。。

(16)、可见徐志摩的一切行为选择是以内心情感喜好为内在动因的,这种浪漫的性格间接导致了他不幸的人生遭遇,但也成就了其诗歌创作的抒情特征,这是徐志摩浪漫的一面。他的诗歌语言流淌着恣肆的情感,却区别于郭沫若一派奔放的行文,向典雅节制的方向靠拢,与中国传统的和谐静穆的美学特征相似,这是徐志摩表现出的古典的一面。那么,徐志摩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原动力与助推力是“浪漫”的,而创作方式则是“古典”的,“浪漫”与“古典”成为其诗歌创作文本的两个特征。如果跳过文本从徐志摩性格以及行为去理解的话很容易将徐志摩误认为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毕竟徐志摩深受拜伦、雪莱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又在生活情调上表现出明显的“小资情调”,但这种看法显然是忽略了新月派的理论主张以及徐志摩的诗歌文本而言。

(17)、他说:“爱情是我甘愿为之献身的宗教”,在有灵气、有才情的女子身上寄托了对“爱、自由和美”的理想追求,把对于爱情的幻想留给了林徽因,把激情和浪漫交给了十里洋场的陆小曼,唯独把所有的冷漠和残忍赐给了包办婚姻的张幼仪,多情薄情亦深情。

(18)、英子、踏雪飞歌、无名小卒、洁心、韩晗、胡冬梅、木木、怡凡、英杰、梅香寒林、憬悟、魂落秋砚、一蓑烟雨、聚散无萍、冲击天花板、贾成恒、董戈平、碧海孤帆、香雪、落笔清风、舟儿、带刺的玫瑰、涟漪似梦、王才干、不倒翁、蒋江华、阿丑、梧丹梦、李巨、杨慧、静子、九月菊花、白向洋、牛仔很忙、胡石、柳汀、孤独松、王景安、沛彧、涓水

(19)、徐志摩还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我国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他的诗字句清新,韵律谐和,比喻新奇,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美,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

(20)、徐志摩悄悄地走了,正如他悄悄地来。有人说,他活出了真自我,一切心理与行为皆为“爱、自由和美”而生,爱恨分明;甚至也为自己选择的爱情和婚姻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3、徐志摩的诗有哪些特点

(1)、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尤其是文学方面的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2)、他会站在雨中等彩虹;常走几里路去采几茎花;费尽周折去看一个朋友说两句话;坐长途火车去乡间拜哈代;抛弃博士学位到英国拜罗素为师;甘冒社会之大不韪争他的恋爱自由……

(3)、此外,以阶级意识形态的角度将徐志摩看成一个完全的西洋“摩登诗人”的看法也是偏颇的,是对徐志摩诗歌及其思想的误解,实际上徐志摩早在离美赴英期间就已经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其工业环境产生厌倦和排斥。在徐志摩看来西方的问题在于工业的生产方式使人的异化问题突出与资本剥削的阶级问题尖锐,而中国的问题则在于几千年封建毒害使国民的思想僵化为一团没有生气的死水。他期待西方冒险的精神可以传入中国,激起国民对音乐、绘画、雕刻等艺术的激情与热爱。

(4)、1931年的今天,他似乎预言到了自己的宿命。他曾在《想飞》里说:“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飞:超脱一切,笼盖一切,扫荡一切,吞吐一切……”

(5)、志摩主要成就在写诗和散文上,是新月诗人的典型代表,曾担任北大教授,其诗文不仅在当时,就是在如今也极具影响力。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的诗是民国时期文坛的一股清泉,他的诗集中西之所长,柔美,清新自然,感情细腻,意境深远,音韵和谐,颂扬理想徐志摩代表作;表达对爱情、自由、美的追求;擅长细腻的心理捕捉、缠绵的情感刻画,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对后来的现代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代表作除了《忘了自己》《偶然》等等,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现代诗佳作,《再别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6)、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做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做英雄/然后下来/走进这条大街/转眼不见了/有关大雁塔//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

(7)、徐志摩是著名当代诗人,也是新月派诗歌的领军人物和现代诗歌文坛上一位颇具才情的诗人,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诗作的艺术魅力却深刻地影响着新月派的产生以及消亡。徐志摩早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特别生留学于英国剑桥大学,这才开始了诗歌创作。徐志摩本身是一个拥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在西方教育的洗礼下,加上深受雪莱、拜伦等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在与英国贵族名流交流的过程中,深受拜伦、雪莱等诗人的影响,奠定了其浪漫主义诗风。徐志摩的一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他生前曾出版过《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和《猛虎集》三部诗集,其中《再别康桥》更是被当作现代诗歌的典范。他逝世后又由陈梦家编写陆小曼作序出版了诗集《云游》。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读他的诗歌让我感触深的就是:他善于在诗歌中创造各种美。徐志摩通过对诗歌各种艺术美的创造,使他的诗歌作品的风格独树一帜,并因此具有了一定的美学价值。

(8)、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9)、1924年5月,徐志摩陪泰戈尔访日期间所写,是长诗《沙扬娜拉十八首》(赠日本女郎)中的后一首。沙扬娜拉即日语“再见”的音译。

(10)、1924年他在文学上大展才华时,感情却被林徽因无情斩断。四年后,他与陆小曼热烈深情,却也坎坷多舛,生活上的困窘,感情上的挫败,事业上的挫折,让这个纯真赤诚、自由洒脱的灵魂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与迷茫。

(11)、徐志摩是民国文坛的一颗明星,他不仅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还在散文方面独树一帜,卓有成就。徐志摩的散文多品有很多,大多收录在他的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自剖》和《秋》中,其中徐志摩《落叶》是他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

(12)、后,从语言特色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结。“诗”自古以来就是和“歌”联系在一起的,在古代,诗歌是可以吟唱的,从诗经到汉乐府再到唐诗,都是十分重视诗的音乐性的。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的“盛唐之音”中这样说:“一切都是浪漫的,创造的,天才的,一切再现都化为表现,一切模拟都变为抒情,一切自然、世事的物质存在都变而为动荡情感的发展历程。……然而,这不正是音乐么?是的,盛唐诗歌和书法的审美实质和艺术核心是一种音乐性的美。”徐志摩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更是对这一核心作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他的诗歌善于把混响、音调、节奏等多种语言因素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悦耳动听的效果。一方面,他重视韵律的和谐,注重韵脚的安排,例如在《再别康桥》一诗中,每一节的第二句和第四句都押相同和相似的韵。而各小节的韵脚又都不相同,这样在整齐中有变化,读起来就朗朗上口,而且也便于作者表现自己不断变化的情绪和心境。另一方面,他善于运用重复手法来加强诗歌的感染力,且运用得恰到好处。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作者就反复使用“飞扬,飞扬,飞扬,”将自己快乐的心情十分形象地传达了出来。徐志摩把诗歌的音乐美与同情感相结合,使诗真正做到了把情感音乐化的绝妙境地。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浓厚诗歌传统的国度里,“律诗”是其主要诗式,因此,我们从徐诗对诗歌格律和音乐美的追求中,不难看到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重要影响。由此可见,徐志摩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我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色是不可分离的。

(13)、胡适曾说:“那样的死法也许只有志摩配。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新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

(14)、实际上徐志摩自小就显示出惊人的古文天分并在读书期间创作出不少优秀的古文作品,他写给亲友的信件也多由古文或者文白交杂的语言写成,古文是徐志摩进行文学创作的根基与习惯。直到留学英美期间徐志摩受了西方人文主义与浪漫主义熏陶,思想得到另一种文化的启蒙与影响而发生了改变,但有意思的是他在留学前期更感兴趣的是政治经济,所以有关文学创作的直接影响几乎是在后一年的康桥大学上学期间完成的。

(15)、徐志摩在《偶然》一诗中通过对画面的精心描画,融情入景,以象明志,使景、情、理融为一体,形成了丰厚的意境。

(16)、③章法整饬,灵活多样。徐志摩作为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十分讲究诗形和章法: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韵脚都各有变化,不太拘泥,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再别康桥》每节四行,隔行押韵;三行稍短,大抵六字,二四行稍长;大抵八字;诗行有规律地长短错落,又大段整齐、匀称。

(17)、①构思精巧,意象新颖。徐志摩常用奇特的想象、比喻,造成新奇、美妙的意象,用暗示委婉含蓄造成新颖、美妙的意象。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以"雪花"自称比那飞扬的雪花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执着追求真挚爱情和美好理想的心声。《她是睡着了》以丰富的想象,描摹意中人的睡态,连续用星光下的"白莲"香炉里的"碧螺烟"喧响的"琴弦"翻飞的"粉蝶"四个富有浓郁诗意的物象,营造出美妙的意境。《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地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理想的向往,构思不落俗套。

(18)、此时,徐志摩也与陆小曼结婚并移居上海。徐志摩四处访友,奔走联络,与闻一多、胡适、邵洵美、梁实秋、余上沆、张禹九等在上海环龙路环龙别墅办了新月书店,由胡适任董事长,余上沆任经理,后由张禹九接任。同年,徐志摩也出国游历英、美、日、印等国。

(19)、总之,徐志摩抒情诗的艺术成就和独特贡献:抒写性灵的率真、纯挚,追求意象的新颖,音乐美等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提高了五四新诗的美学品味和读者的欣赏水平。

(20)、徐志摩诗作融合东西诗的艺术精华,营造出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意象,以此丰富了新诗的艺术世界。如《沙扬娜拉》中以“不胜娇羞的水莲”比喻日本女郎的神态,既写出其楚楚动人,又写出其纯洁无暇。总之,徐志摩善于在瞬间的灵感袭来中捕捉事物的特点,赋予其以丰富的内涵,化为充满诗意的意象。

4、徐志摩的诗特点和感受

(1)、  徐志摩诗歌的古典美。在20世纪中国诗歌史中,徐志摩的诗歌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法引领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一次重要变革。在这里,我们不仅领略了欧美诗歌艺术的精湛手法,同时也看到了西方浪漫主义与中国古典主义的结合。徐志摩是五四后典型的新派诗人,通常所谓英美诗歌形式中国化的新诗人。他对“古典”仍然采取了相当开放的态度,并没有谈“古”色变的狭隘与偏见。他既尊崇古希腊、罗马文艺和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又崇尚中国古代李白等大诗人。他崇尚的仍然是古典的艺术精神。可以说,有着欧美留学经历,向往自由和美的徐志摩将中国古典主义的的情怀和西方浪漫主义的优美进行了十分的结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他遵从了闻一多的三美的理论,即所谓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但又有自己独特的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他对各种诗体的尝试,他认为每一种诗体都有其合适的内容来填充。其中典型的是他对十四行诗体和散文诗体的尝试及突破。徐志摩诗歌的很多方面的发展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他敢于突破古典的抒情方式,并糅入西方的各种思潮,还大胆的创造新的体式,敢为新诗开拓新的格律,意境优美、唯美。

(3)、古典诗词的意象一般来说都是抒情性的,而且它传达的是抒情主体与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的,而新诗的意象则是多样化的,不但有抒情性意象,还有的是变形性的,是象征性的,暗示性的。中外诗人都重视意象比如日本的俳句,就喜欢借用中国古典诗词(特别是唐诗)的意象建构方式,有的甚至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象模仿。再比如英美意象派诗人对我国传统诗歌理论中的“意象”之说也感兴趣,但庞德等诗人所谓意象,即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此言其实只说对了一半,因为他没有说出理智与情感依附于何物上。但从庞德的意象主义名作《在地铁站里》一诗,可看出,意象本是一个个充满着各种艺术与情感张力的词语,它通常是各种感觉的交融移转,也可以是抽象与具体的结合。简单地说意象就是作家的情感、心绪、意态和形象融合体的表象。就是黑格尔说的,“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我国现代诗人尤其重意象的营构,认为意象是诗歌基本的元素,诗歌正是因为有了意象才能有立意深远、虚实相间、气韵生动的感人的艺术氛围。新诗的意象是以现代生命意识为中心的事物形象,是独特的个体面对外在世界的心理印痕,是私人化的生命直觉体验,是“现代生命意识中人语与世界的新的关系的确认”。所以,在新诗中,除了传统的抒情性意象,还有的戏剧性的意象和叙事性的意象,这些意象或夸张,或变形,或暗示,或象征,它们传达了人与生活、社会、世界的和谐,还传达着人与生活、社会、世界的紧张对立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关系,还有的表达着人与生活的断裂,以及无奈、无助、迷惘等等情绪。如北岛的《迷途》:

(4)、1924年徐志摩爱恋上了富有才情的陆小曼,于12月30日写了这首诗。他这一生,不慕虚名,只恋风月;不求富贵,唯愿相守,为情爱舍弃家世而独居,更不惧流言碎语。

(5)、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美国时改名志摩。曾用过的笔名有南湖、诗哲、海谷、谷等。浙江海宁硖石人。现代诗人、散文家,新月派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6)、1928年3月,徐志摩一边在光华大学,东吴大学,大夏大学等校担任教授工作,一边又创办了《新月》月刊。同年11月6日,作《再别康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新月》一共出刊四卷四十三期。

(7)、素材来源: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或依法处理。

(8)、  首先,从思想倾向性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结。纵观整个中国诗歌史,“抒情言志”的诗歌传统早在先秦就已经流传开来,历代文人墨客大都会将心中的喜怒哀乐诉诸笔端。徐志摩在这一点上也不例外。诗人在20世纪20年代怀着满腔热情回到祖国时,目睹的一切却与心中的理想相差甚远,因此,他开始绝望悲苦,写下了《灰色的人生》、《谁知道》等诗歌来抒发自己这种复杂的心情。这与我国古典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屈原有着精神本质的联系,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二人心中的郁郁情结是相通的,他们都怀着美好的理想,想要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然而,现实的残酷性让他们不得不停下脚步来思考。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促使他们将内心的苦闷诉诸笔端。可以说,徐诗中的爱国情怀和批判精神与屈原《离骚》的思想倾向是一脉相通的。我们从中不难领略出中国传统文人及其文化精神对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影响。

(9)、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善于创造意境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都具有梦幻般的意境之美。在表现诗歌关于“情景交融”这一文学特征方面,徐志摩做得出色。“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王国维说:“文学中有二元焉:曰景,曰情。”意境创造就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的艺术。由于他直接关系着意境的生成,所以古人在这方面研究得透彻。情景交融有三种不同的类型,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0)、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哪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地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流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做人的交代。这皮囊要是太重挪不动,就掷了它,可能的话,飞出这圈子,飞出这圈子!

(11)、这几行诗是纪实的,志摩临死前几年的生活确是濒临腐烂的边缘,不是一个敏感的诗人所能忍受的,所以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跑到北平。谁又想得到希望有“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的人,竟根本丧掉了生命,永远不能得到机会呢?

(12)、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13)、从形式上看徐志摩诗歌具有内在外在高度统一的美感

(14)、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15)、徐志摩强调诗的音乐性,善于把握每首诗的“诗感”去寻找相应的诗律,通过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造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如《再别康桥》开头四行反复使用“轻轻的”,极富节奏感。于音韵上,徐志摩善于采用西洋押韵的方式,表现出多种押韵方式,如《雪花的快乐》中的随韵(AABB),《去吧》中的交韵(ABAB)。

(16)、徐志摩作为近代著名的诗人,其成就不可低估,但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存在着几个致命的硬伤.太注意诗歌的形式,有时过之而不及,造成内容服务与形式;渲染的情感太柔弱,是个人纤弱灵魂的呻吟。在此,本文仅就徐志摩诗歌内容作一浅探。

(17)、人谁不求庸德?人谁不安现成?人谁不怕艰险?

(18)、从成立新月社到逐步形成一个文学流派——新月派,历时约十年,徐志摩始终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19)、B、 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20)、闻一多讲诗歌格律时谈到了三美,在徐志摩的诗歌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和贯彻。茅盾曾批评徐志摩的诗歌《不知道风在哪一个方向吹》中说到:“我们能够指出这首诗歌形式上的美丽,章法很整饬,音调是铿锵的。但是这位诗人告诉了我们什么呢?这就是很少一点了。”但是诗歌并不是以传达内容的多少、优劣论成败的,作者在这首诗歌里更多的是表达了一种心情,这是一种感情的传达。诗歌所承载的内容应该是多方面的,特别是抒情诗,对感情的传达的丰富程度和真实程度反而是一首诗歌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准。

5、徐志摩的诗的特点风格

(1)、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给人以美

(2)、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3)、可以说,新诗的意象是复合性、多样性与现代性的统某种意义来说是现代人生活的复杂性造就了新诗意象的复杂性,现代的复杂的,甚至喧嚣的、紧张的、无奈的生存环境造就了现代新诗复杂的情感空间和复杂的意象世界。

(4)、敬请关注中国诗歌报四大微刊:中国诗歌报(中诗报)平台、天安门文学平台、中诗报朗诵中心平台、中诗报诗词创研中心平台

(5)、这样,既使情感得到了深沉的表现,避免了情感的滥化与表面化,又使自己的人生洞见得到了形象化的传达。

(6)、景中藏情方式。在这一类意境创造中,作家藏情于景,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虽然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得情深意浓。如《月下雷峰影片》“我送你一个雷峰塔影,满天稠密的黑云与白云;我送你一个雷峰塔顶,明月泻影在眠熟的波心。深深的黑夜,依依的塔影,团团的彩云,纤纤的波粼——假如你我荡一只无遮的小艇,假如你我创造一个完全的梦境!”仅短短八句,其浓郁的诗意表现出了他卓越的构思手法。由于诗人自我的切入,写景不再成为复制或呈现,写景即写诗人之景——“完全的梦境。”在切入之时,现实的我抽身离去,自我的情感看不见了,个人的经历、思想看不见了,闪耀于读者眼前的是自然之美的形体和光辉。整首诗的韵律就是情感和思想的旋律。这首诗在写景但更是在写情。

(7)、徐志摩强调诗的音乐性,善于把握每首诗的“诗感”去寻找相应的诗律,通过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造成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如《再别康桥》开头四行反复使用“轻轻的”,极富节奏感。于音韵上,徐志摩善于采用西洋押韵的方式,表现出多种押韵方式,如《雪花的快乐》中的随韵(AABB),《去吧》中的交韵(ABAB)。

(8)、可见徐志摩在英美留学之前接受了系统的古文训练,有着良好的文言写作基础和专业素养,并且由于祖母的原因,他对中国佛教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极为深厚的情感与依恋。在此基础上徐志摩出国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与熏陶。在英美留学期间徐志摩结交了许多朋友,这些朋友的艺术观也深刻影响了徐志摩的创作,他和推崇浪漫派与古希腊文化生活的狄更生结下深厚的友谊,两人经常一起喝茶交谈。

(9)、人们看待徐志摩及其创作总是把他与新月派连在一起的,认定他为新月派的代表作家,称他为新月派的“盟主”,这是因为新月派的形成直至消亡,都与他发生着密切的关系,他参与了新月派的整个活动,他的创作体现了新月流派鲜明特征。

(10)、新诗对意象的变形美的追求,是新诗终有效传达诗人生命信息和生活内涵的必然。

(11)、新诗与古典诗词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新诗在音乐美的构造上,一般不追求外在的表达,而追求内在的隐含。诗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有外在的形式美,诗是情感流动的产物,但诗人的情感流动恰如河流,有缓有急,有起有伏,外现在语言上,即是诗行的排列与音韵的选择。现代新诗中,许多都特别讲究一定的格式或韵律,当然这不是古典诗词中的格式或韵律,而是因为新诗利用了汉语语言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有规律等相当形式鲜明的节奏,以强化诗人的情感,使之有了可朗诵性。五四时期的新诗中,有许多作品特别具有音乐美。如“新月派”诗人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的诗,还有闻一多的诗都挺注重押韵的,都具有音乐节奏的美感,很适合朗诵。艾青、李瑛等诗人的现代诗歌不像古典格律诗歌那样严守现成的格律,也没有徐志摩诗歌等的相对讲究的押韵,因而表现为更为自由的、内在的韵律美。

(12)、徐志摩的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另外,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并取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13)、  因此,徐志摩的诗歌创作在继承中国传统诗歌因子的同时将其与西方诗歌的艺术品格进行了的结合,并且超越自身,将诗歌的艺术品位进行了全面的提升。在徐志摩的诗作中,爱情诗占了相当一部分的比重,这可能更多的是他对爱情的真挚以及对女性细腻的情感。自古以来,女人都会被自然而然地和水联系在一起,从《诗经》中的名篇《蒹葭》中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到《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再到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都体现了我国古典主义诗词中对“水”这一意象的女性情结阐释。而徐志摩的古典文化知识底蕴以及他生长在江南水乡的经历,都使他对“水”这一意象有着特殊的情感。例如,他在《再别康桥》中,对“波光里的艳影”、“康河的柔波”、“水草”等意象的描写。徐志摩对这一意象的偏爱与成熟运用体现了他对这一传统文化情结的谙熟及中国古典文化对其诗歌创作潜移默化的影响。

(14)、新诗之所以为“新”,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新诗的情感是现代人的情感,现代的意识,现代人的体验,现代人观照生活的方式。前已述及,诗歌是抒情艺术,是表现艺术,它表现的是人的内在世界,人的情感,人对生活的内在思考与心灵体验。有人说“诗是心灵的火花”,指的就是诗具有强烈的情感。新诗无疑是抒情的艺术,它的主要的特点就是“抒情性”。更何况中国诗歌有一个抒情的传统,我国古代有“诗言志”,“诗缘情”之说,这与外国人认为“诗是强烈的感情的自然流露”和“愤怒出诗人”等观点是一样的。新诗的现代情感和现代意识是强烈的,如郭沫若的《女神》就是典型的现代意识、思想的奔泻。再如“朦胧诗”代表诗人北岛的《回答》、舒婷的《神女峰》、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都是现代意识的表达,它们传达了现代人的社会思考、爱情观、价值观、女性意识和时代意识,等等。又如韩东的《有关大雁塔》:

(15)、徐志摩诗歌的意蕴美。意境,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是我国传统诗歌美学理论的核心和高的美学原则。早在南北朝时期,刘勰就提出过“神与物游”的艺术要求。所谓“意”,是诗人的思想与情感;“境”,是指诗人用以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与画面,即情感客观化,对象化。“意”是诗的生命,“境”是附在“意”上的外壳,是表现诗人主观情感的工具。诗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借助具体形象的描绘才能得到生动的抒发,而具体的形象又因诗人思想感情的熔铸而获得强烈的美感力量。诗的意境创造就是要求“意”与“境”这两个方面的结合,强调诗人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境的高度统一融合。古人云:“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一切景物皆情语”。这些艺术经验道出了“意境”的美学真谛。

(16)、新诗的语言大体有三种:一种是抒情性的语言,一种是象征性(哲理性)的语言,还有一种是叙事性(叙述性)的语言。抒情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感性的情绪、情感,抒情性新诗往往是以情感为线索的,其内在的结构是情感结构。象征性的语言主要是表达抒情主体的形而上的思考,即理性的思索与哲学的观点。而叙事性语言呢,则一般描绘的是事象,是生活细节,是直接的行为方式,叙事性新诗往往有时间线索。有些新诗以以上一种语言为主,而兼其它两种,有些新诗则是一种语言。比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一诗,用的就是哲理性语言,而他的《三代人》则用的叙事性语言。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里就用的是抒情性语言和叙事性语言。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冯至的《蚕马》和当代诗人王家新的《临海的房子》、于坚的《0档案》、西川的《厄运》等等,就是以叙述性语言为主,诗中均有人物和故事成分,有的甚至还有人物的对话。而卞之琳的《断章》则是形而上的哲理语言,好像与抒情和叙事都不怎么沾边。

(17)、  也许是由于徐志摩的诗歌大都是以爱情为主题内容的,似乎与那个“启蒙、救亡”的时代有些格格不入,所以徐志摩在很多时候是被当作“颓废诗人”来阐释的。其实,徐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十分关注社会的,他是带着真诚的人道主义情怀去关注底层民众的。徐志摩的这些诗作的思想性是值得肯定的。一直以来,徐志摩是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关注社会,阐释人生的。他的诗歌在形式上注重自由,追求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在这点上,他与“诗仙”李白有着一脉相承之处,李白历来都被称为“天才型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充满奇特的想象,以豪放飘逸的风格、变化莫测的想象、清水芙蓉的美对后来的诗人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徐志摩的那些表现民生疾苦的诗作,则与“诗圣”杜甫有着某种相似。例如在《叫化活该》中,他这样写道:“行善的大姑,修好的爷,”西北风尖刀似的猛刺着他的脸。“赏给我一点你们吃剩的油水吧!”一团模糊的黑影,挨紧在大门边。“可怜我快饿死了,发财的爷,”大门内有欢笑,有红炉,有玉杯;“可怜我快冻死了,有福的爷,”大门外西北风笑说:“叫化活该!”我也是战栗的黑影一堆,蠕伏在人道的前街;我也只要一些同情的温暖,遮掩我的剐残的余骸——但这沉沉的紧闭大门:谁来理睬;街道上只有冷风的嘲讽,“叫化活该!”在这首诗中,他将穷苦乞丐的凄惨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让人不难联想到杜甫的著名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20世纪初的中国,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诗人的精神感到无比压抑,但他没有愤怒,更多的是同情和悲悯,他将自己的人道主义情怀浸透在字里行间之中。穿越历史时空,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忠君恋阙”的大诗人杜甫在表现人民疾苦的时候,也没有愤怒的呐喊,而是怀着悲悯的情怀去感慨。也许在诗歌的表现手法上,徐志摩和诗人李白更为接近一些,然而,在这些表现人生疾苦的诗作上,他与杜甫诗作的思想内涵还是比较相像的。由此可见,徐志摩的诗歌无论从表现手法还是思想倾向上都能从我国古典主义诗歌中找到渊源。

(18)、以《再别康桥》为例,其押韵,韵脚为:来,彩(ái);娘,漾(iáng);摇,草(áo);虹,梦(óng);箫,桥(áo);来,彩(ái).每节押韵,逐节换韵,音律和谐.

(19)、徐志摩在我国新诗发展史上,曾经产生过一定的影响,他为新诗的发展进行过种种试验和探索。他的诗歌有着相当鲜明的独特风格,并有一定的艺术技巧。

(20)、他说:“没有女人,哪有生活,没有生活,到哪里寻找诗、寻找美?我生来就爱美,美在哪里,在自然,自然中美的是什么,是女人!女人是上帝得意的作品。”如此天真性灵的,宝玉之后曼殊,曼殊之后尚有徐志摩。

(1)、新诗与古典诗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新诗的语言追求舒放自由的散文美。新诗的散文美,第一体现在其语言的散文化,新诗的语言是白话,即口语语言,是日常生活中人们能经常运用的语言(即使是书面语,也一般是明白晓畅的)。第二体现为新诗的句行排列的散文化,古典诗词的语言整齐,常常要求对仗、对偶,特别特别是律诗和绝句,句子的字数有古定要求,排列规整,而且上下句完全对仗。新诗的句行排列比较自由,如它的诗行一般不太整齐,有的像“楼梯”,许多新诗的诗行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是诗人故意断开的词语或者词组的上下排列,还有的甚至是不整齐的“图像诗”。如当代诗人昌耀的短诗《斯人》,这首诗的句行排列和标点符号的运用,与古典诗词有着很大的差异:

(2)、徐志摩的诗歌在白话诗歌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某些方面具有开创之功,首先是在诗歌格律方面,很多都是值得现代诗人去借鉴和学习的,在一些方面,让后辈是无法企及的,在当时倡导诗歌的格律对于防止诗歌的散文化,寻求新诗歌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方面功劳是不可磨灭的。还有他的诗歌的优美意境,唯美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美的遗产,他有才华,他的诗歌充满着性灵,但是他并不放纵自己的才华,他只是尽情的去展示,并且有节制,放开但又不放纵。他就是这样创造着美的遗产,那一首首优美的诗歌就这样如溪流般的不经意间已在你的胸膛里流成了河流。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相信他的诗歌一定还能够继续流传下去,成为近代文学宝库中璀璨的明星。

(3)、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

(4)、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他在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等手法。《再别康桥》开头的短短四行中,三次反复“轻轻的”,造成缠绵中不乏轻快的韵律,在节奏感之外平添了旋律感。用韵上和谐中显出变化。

(5)、传统回归现代文学的路途并不是顺利的,80年代“寻根文学”浪潮在审丑的美学理念里失去方向,又在市场浪潮的冲击下偃旗息鼓;值得安慰的是,后起之秀的20世纪70年代生的个别作家已经在有意地向传统靠拢。所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传统古典文学不应该有楚河汉界,如果一味将现当代文学放置在西方文学的理论体系中去研究,那么接下来再多的“寻根”运动也无济于事。中国新诗也应该放置在整个诗歌发展史的构成中去考察。实际上如今已经形成的一致看法是中国现代新诗和古典传统有着直接的密不可分的承接关系,尤其是五四初期的现代新诗有着明显的文白交杂的语言特征和讲究格律的文体特征。在新文学草创期,新月派与以郭沫若为代表的创造社的两大诗人群体成为两座瞩目的诗歌成就“高峰”,正如朱自清所说,“现代中国诗人,须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但郭沫若的诗歌气质显然更为奔放浪漫,沿袭了先秦楚辞和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的狂放不羁的浪漫文风,而新月派徐志摩、朱湘的诗歌与之相比则更为内敛、克制、典雅,更具有中国古典传统的蕴藉的审美特征。

(6)、往往那诗人头脑中的灵光一闪,经过诗人的加工之后,便会成为一首绝唱。徐志摩同泰戈尔一样崇尚性灵。徐志摩的性灵还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冥冥中像是个预言,让人感到惊讶。死亡是每个诗人都深深思考过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但是徐志摩这样能在生前绘声绘色的描写自己死亡的人,还是不曾见到过的。

(7)、从新月社的成立及至新月派的形成和它的主要活动,他确实是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新诗发展曾经起过一定的推动和影响作用。但是,他们过分地追求形式和格律,又走向歧路,尤其是徐志摩到后期思想和创作都发生危机。

(8)、格律方面,徐志摩的探索阻止了新诗过于散漫、内容流于肤浅空泛之弊,从而使内容更有节制、思想更有深度

(9)、林徽因写悼念文章说:“志摩的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

(10)、章法整饬,灵活多样。他的诗虽以四行一节式较多,但从整体上看,节式、章法、句法等都各有变化,讲究诗形而能不为其束缚。整饬中有变化,呈现出灵活多样的体式。

(11)、徐志摩和林徽因在英国时相恋,然而回国后,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物是人非事事休,当爱已成往事,一切皆偶然。相传徐志摩再次遇到林徽因时,便作了此诗。

(12)、  其次,从诗歌意象看徐诗中的古典主义情怀。在徐志摩为数不多却堪称经典的诗作中,用各种各样的意象来负载他的情感和思想是徐诗一个十分重要的艺术特色。而在这众多的意象当中,“飞”和“水”这两个意象可以说是具有古典情怀和表现意义的。徐志摩不同于其他诗人,他总是充满激情,而且天生好动。他的这种天生好动,让他对“飞”这一意象情有独钟。“飞”这一意象有着很深厚的思想意义,直接的意义就是它让人有一种自由翱翔的感觉,它给人以宽阔、豁达的审美意蕴。例如,在《雪花的快乐》中,诗人在全诗四节中,用了九个“飞扬”,足以见得诗人对这一意象的挚爱。他将自己比作雪花,在半空中“潇洒”。由此,我们也可以深深地感觉到诗人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众所周知,徐志摩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主要是受西方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欧美的留学经历,使诗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西方的民主与自由的思想,这也成为他后来追求自由、爱与美的基础,这是西方文化对徐志摩及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影响。然而,从古到今,“飞”这一意象也备受我国浪漫主义诗人青睐。早在先秦时代,庄子就在《逍遥游》中表现了鲲鹏展翅的宏大境界。诗人李白更是对此意象偏爱有加,“飞流直下三千尺”等著名诗句都表现了“飞”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恢宏、豪迈的内在底蕴。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

(2)、

(3)、

(4)、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徐志摩诗词特点精辟14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