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的古诗赏析
1、古诗《雨》的诗句
(1)、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2)、赏析:古老的城镇官道边,树木枯黄,菊花绽放,已入深秋,秋风阵阵,秋雨连绵,本来是举家团聚的日子,没想到却要告别家人。
(3)、-韦应物《滁州西涧》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4)、译文: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5)、唐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释义:夜间的春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风声显得缠绵柔美,像弦乐伴奏。可是,雨打风吹花易落,那撒落在地上的花瓣,该有多少呢?
(6)、这首词,情真意切、哀婉动人,深刻地表现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囚徒之悲,生动地刻画了一个亡国之君的艺术形象。正如李煜后期词反映了他亡国以后囚居生涯中的危苦心情,确实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且能以白描手法诉说内心的极度痛苦,具有撼动读者心灵的惊人艺术魅力。此词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
(7)、尾联为抒发个人的情感。此诗还有一个艺术特点是每一句都流露出对这场及时雨的喜悦之情,但却通篇不用一个“喜”字。
(8)、赏析:昨夜我在朦胧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
(9)、宁波天童寺联:花繁柳密处能拨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可立定才是脚跟
(10)、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11)、晓瞧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唐·杜甫《春夜喜雨》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
(12)、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3)、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14)、通观全诗,诗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况变化的瞬间,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争喧的鹊鸣、低沉的雷声,构成了多层次多角度、气势恢宏的绚丽景观。诗中虽未着一个“情”字,但喜悦之情早已透过写景叙事的字里行间喷涌而出,全诗清丽雄浑、奇趣横生。
(15)、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17)、 颔联“墙头语鹊衣犹湿,楼外残雷气未平”里,诗人的视线,由于鹊叫自然地由仰视转为平视,描写由形为主转声为主。“犹湿”,既写出雨后初晴,又表现了鹊的情态活泼可爱。下句,随“残雷”的低响,描写形声兼顾转以写声为主。“气未平”三字写雷声不甘于立即销声匿迹。这一联,鹊能“语”又有“衣”,雷能“残”又有“气”,运用了拟人手法,使诗句富有生气。清脆的鹊语与低沉的残雷形成对比,和谐一致,交织成一首雨晴时大自然的交响曲。
(18)、这首七律描绘了酷暑雷雨过后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感受雨后新凉的舒畅喜悦的心情。
(1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20)、我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黄莺在幽深的树丛中啼鸣。
2、《雨》古诗词
(1)、愁见滩头夜泊处,风翻暗浪打船声。——唐·白居易《浪淘沙》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热复明。
(2)、你看它多么“好”!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
(3)、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坐在船上,久久不愿回家)―――张志和《渔歌子》
(4)、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6)、——出自明代唐寅的《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译文:深闭房门隔窗只听雨打梨花的声音,就这样辜负了青春年华,虚度了青春年华。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7)、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8)、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潋滟的水光中晴天是如此的美好,空蒙的山色里雨天也是如此的奇丽)―――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0)、“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代志士仁人的心声,是南宋时代的民族正气。
(11)、潜:暗暗地,静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12)、——杜牧《江南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渭城朝雨邑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唐:韩愈
(15)、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玉铛缄札何由达,云罗一雁飞。
(16)、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17)、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这里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18)、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王维《栾家濑》
(19)、仙台初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韩翃《同题仙游观》
(20)、清·恽格:连夜深山雨,春光应未多,晓看洲上草,绿到洞庭波。
3、雨的古诗词鉴赏
(1)、风调雨顺的好年景,可以想见的丰收喜悦便在心底发芽,在眉梢开花;再听啾啾鸟鸣似更悦耳,青青小桃娇嫩得可爱,洁白的梨花点缀丝雨。寥寥数语,确是一副美妙得让人心要融化的喜悦场景。
(2)、这一天正是清明佳节。诗人小杜,在行路中间,可巧遇上了雨。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可也是气候容易发生变化的期间,甚至时有“疾风甚雨”。但这日的细雨纷纷,是那种“天街小雨润如酥”样的雨,—这也正是春雨的特色。这“雨纷纷”,传达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这“纷纷”在此自然毫无疑问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的;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还有一层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实际上还在形容着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行人”,是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那么什么是“断魂”呢?在诗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绪方面的事情。“断魂”,是竭力形容那种十分强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现在外面的很深隐的感情。在古代风俗中,清明节是个色彩情调都很浓郁的大节日,本该是家人团聚,或游玩观赏,或上坟扫墓;而今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是复杂的。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春衫尽湿,这又平添了一层愁绪。因而诗人用了“断魂”二字;否则,下了一点小雨,就值得“断魂”,那不太没来由了吗?—这样,我们就又可回到“纷纷”二字上来了。本来,佳节行路之人,已经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所以说,纷纷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绪,—甚至不妨说,形容春雨,也就是为了形容情绪。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里情在景中、景即是情的一种绝艺,一种胜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接着写行人这时涌上心头的一个想法: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要紧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路的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在语法上讲,“牧童”是这一句的主语,可它实在又是上句“借问”的宾词—它补足了上句宾主问答的双方。牧童答话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我们看《小放牛》这出戏,当有人向牧童哥问路时,他将手一指,说:“您顺着我的手儿瞧!”是连答话带行动—也就是连“音乐”带“画面”,两者同时都使观者获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诗人手法却更简捷,更高超:他只将“画面”给予读者,而省去了“音乐”,—不,不如说是包括了“音乐”。读者欣赏了那一指路的优美“画面”,同时也就隐隐听到了答话的“音乐”。 “遥”,字面意义是远。然而这里不可拘守此义。这一指,已经使我们如同看到,隐约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酒望子”来了。若真的距离遥远,就难以发生艺术联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妙就妙在不远不近之间。《红楼梦》里大观园中有一处景子题作“杏帘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这里体会脱化而来,正好为杜郎此句作注脚。“杏花村”不一定是真村名,也不一定即指酒家。这只需要说明指往这个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就够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诗只写到“遥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费一句话。剩下的,行人怎样的闻讯而喜,怎样的加把劲儿趱上前去,怎样的兴奋地找着了酒店,怎样的欣慰地获得了避雨、消愁两方面的满足和快意……,这些,诗人就能“不管”了。他把这些都付与读者的想象,为读者开拓了一处远比诗篇语文字句所显示的更为广阔得多的想象余地。这就是艺术的“有余不尽”。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这些,都是诗人的高明之处,也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继承的地方吧! (周汝昌)
(3)、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4)、-----杜牧《清明》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5)、怪不得没下雨他们就张开了伞,原来他们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啊。
(6)、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365633936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认为在此之前李商隐已有过巴蜀之游。也有人认为它是寄给“眷属或友人”的。从诗中所表现出热烈的思念和缠绵的情感来看,似乎寄给妻子更为贴切。
(7)、通过以上对诗句的分析,不难看出,杜甫是按这样一条情感思路来构思行文的,即盼雨——听雨——看雨——想雨。俗话说,“春雨贵如油”,不错的,对于这珍贵如油的春雨,众人皆盼,诗人亦然。
(8)、雨水节气来,春暖花开时。春天雨中的风景,只有内心怀春的人,才能感受到细腻的画面感,才能真切体会到“润物细无声”的极度美好。唐张志和这首词,因为雨水,因为春天,因为闷骚,传唱千年。
(9)、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10)、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11)、(漫谈古今)历史上有哪些充满讽刺意味的事?
(12)、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释义: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1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14)、《月令七十二侯集解》:“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15)、首联、颈联都描绘雨晴的景象,首联写天空。“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中的“天缺西南”写西南方的天已露出了蔚蓝,标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面的清平湛蓝来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纤云不动”,写白云纹丝不动。“小滩横”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同横在江面的小滩。这两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绘实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对实景加以形容,两个比喻前后照应,使二句之景融为一体,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富于立体感。
(16)、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唐·杜甫《兵车行》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7)、中国古代的皇帝都特别看重农业。新旧《唐书》及《贞观政要》中均记载了唐太宗关心农业的事迹。此诗前六句均写景物,用词生动且令人感觉诗中所描述的景象栩栩如生。
(18)、-文天祥《过伶仃洋》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王禹偁《点绛唇》粉蝶双双穿槛舞,帘卷晚天疏雨。
(19)、往事如烟,人生苦短,“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当诗人伤春、悲秋、离愁、别恨、寂寞、无奈之时,雨飘然而下,成了契合文人失意与愁苦的自然物象,具有了特定的感情内涵。这样的例子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
(20)、唐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释义:一位垂钓的老渔者,坐在悠闲自在的船儿上,钓肥肥的鳜鱼,老渔者穿着用棕制作的蓑衣,戴着箬笠编制的斗笠,在斜风细雨的天气里也不回家,因为他被着初春的景色所迷住了!
4、
(1)、“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随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
(2)、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3)、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虞美人·听雨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 一个抗金人士,被闲居杭州,夜听春雨,不胜唏嘘,明朝卖花,恢复中原的理想如同泡影。
(6)、京城大道上空丝雨纷纷,它像酥油般细密而滋润,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近看时却显得度稀疏零星。这是一年中美的季节,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春末。
(7)、——唐·常建《三日寻李九庄》客行逢雨霁,歇马上津楼。山势雄三辅,关门扼九州。
(8)、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9)、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10)、春雨来了,在苍茫的夜晚,随风而至,悄无声息,滋润万物,无意讨“好”,唯求奉献。瞧,听雨情景作者体察得多么细致,就连春雨洒洒,静默无声也被诗人听出来了。
(11)、趁雷雨后的微凉睡个安稳的好觉,赶快吟几句奇诗回报雨后的新晴。
(12)、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唐·白居易《杨柳枝》早蛩叫复歇,残灯灭又明。
(13)、赏析:寒雨没完没了下了一整夜,滴滴答答汇成了一股淙淙的细流。说明寒雨下的时间之长,诗人增添的新愁又多了几分。
(14)、江雨靡靡江草齐山色空蒙雨亦奇山雨欲来风满楼雨过天青云破处却话巴山夜雨时大雨落幽燕白雨乱珠跳入船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5)、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16)、明汤显祖《闻都城渴雨·时苦摊税》:当知雨亦愁抽税,笑语江南申渐高。释义:皇上您也应当知道,雨不下来,是雨也害怕而今的捐税呀!当年的申渐高不就笑着这样给他的主子解释过这种现象吗?
(17)、——杜甫《春夜喜雨》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18)、元·卢挚:春来南国花如绣,雨过西湖水似油。
(19)、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水澹澹兮生烟。
(20)、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5、
(1)、喜诗人用一个“好”字来盛赞“雨”。在现实生活中,“好”也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来赞雨,真的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而对大家一再的慰问与相询,我不禁想起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2)、屋外的雨,不停的落在叶子已经枯黄的树上;屋内灯上,灯火照耀着满头白发的老人,作者描写自已独居荒野,感叹叶黄人老,不由悲凄万分。现今常用此句来形容人老颜衰的凄凉愁苦。
(3)、南定楼在泸州州治,对江负山。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而在这风横雨狂之时,随着萧萧风声,透过森森雨幕,但见重岩叠嶂,百川千流,奔腾呼啸,竞赴眼底。因其风劲雨骤,更觉山重水复;而山洪奔涌,又衬出风紧雨急。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这两句在表现手法上从瞬息即变的景物之中,抓取了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写景如此,始可称工。
(4)、 春气散为雨水。今日之时重温以“丽景”写“哀恸”的“须溪”春诗,不觉潸潸而落的也是雨水么?
(5)、颈联用叙事抒发雨睛的喜悦。“尽取微凉供稳睡,急搜奇句报新晴”写雨后微凉引起睡意,雨后新晴牵动诗情,但诗情胜过睡意。“尽取”“微凉”“稳睡”“急搜”“奇句”“新晴”这六个带修饰语的词,使两个记事诗句具体可感。“供”字写自然给人的提供,“报”字写人对自然的报答,这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
(6)、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7)、现代作家鹏鸣评曰:在陈与义许多抒写日常生活睛怀的诗篇中,常常可以看到既新颖精巧,又显得自然清丽的特点。
(8)、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
(9)、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宋代志南的《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译文: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沾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
(10)、 白居易的“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11)、尾联是想象中的雨后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12)、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13)、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唐.王维.《山居秋暝》)
(14)、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辩,浊泾清渭何当分。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绸,想许宁论两相值。
(15)、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6)、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17)、春天走在白堤上,澹澹的湖水就在你的脚边,你仿佛走在水面上;初春的柳枝如烟如雾,如丝如缕,飘拂在你的脸上,使你心中涌生无限温柔无限爱,你像在梦境、在仙境。当春天走在白堤上时,你就更能体味到诗人写这首诗时的感觉和心情了。
(18)、 每年春节,很多年不管多忙大年都往家奔去,因为许多相见成为了不能见。
(19)、注释: 清明: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约在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欲断魂:指心里忧郁愁苦,就像失魂落魄一样。 遥指:指向远处。 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 赏析:清明节,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祭祖扫墓的习俗。可是诗中的“行人”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然而“行人”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于是,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清新、明快。(朱丽云) 《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0426№g〕
(20)、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2)、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叶润林塘密,衣干枕席清。不堪祗老病,何得尚浮名。浅把涓涓酒,深凭送此生。
(3)、霜降 • 古诗词赏析 立冬 • 古诗词赏析
(4)、赏析:乌云开始从皤溪上起来,太阳从西城外的慈福寺阁后沉落下去。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梅子黄熟的时候下着连绵的阴雨,青蛙在青草地和池塘里随处可见。)―――宋·赵师秀《约客》
(6)、大暑 • 古诗词赏析 立秋 • 古诗词赏析
(7)、解释: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明日一早,深幽的小巷便有人叫卖杏花。
(8)、-孟浩然《春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9)、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10)、——唐·崔颢《雁门胡人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瞧。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唐:杜甫
(12)、——宋·秦瞧《浣溪沙·漠漠轻冷上小楼》(3)风雨凄凄,鸡喊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喊胶胶。
(13)、译文: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
(14)、雨好像知道了节气似的,春天下了起来,随着风悄悄的下在夜晚,无声的润泽着万物,小路都黑着,江船上的渔火显得很亮,由此詩人推想,等到早上起来看到雨打湿了的花草,那一定是经过雨的滋润,清新饱满厚重茁壮,开遍了锦官城,所以用了"重"字。
(15)、 -----纳兰性德
(16)、赏析:风雨将春天送走了,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17)、表达的情感: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
(18)、西南方露出蔚蓝色天空映照江面清澄,一如横卧江上小滩蓝天上有一抹微云。
(19)、情绪有时比流行感冒还要欲罢不能地招惹人;微笑可以传染,开心也是。
(20)、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1)、落花飞絮,着雨更显春事阑珊。从室外景色的空虚写到室内气氛的清寂,通首体现出词人静观自适的情调。
(2)、可见,惊喜于春雨的潜移默化,诗人彻夜难眠。颈联紧承颔联,诗人唯愿春雨下个通宵,又恐突然中止,亦喜亦忧,推门而出,伫立远眺,只见平日泾渭分明的田野小径也溶入夜色,漆黑一片,可见夜有多黑,雨有多密。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习习谷风,以阴以雨。
(4)、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唐·白居易《夜雨》巴东船舫上巴西,波面风生雨脚齐。
(5)、(注解):1、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2、共翦西窗烛:翦同剪;在西窗下共剪烛蕊。3、却话:重头谈起。(韵译):你问我回家的日子,我尚未定归期;今晚巴山下着大雨,雨水涨满秋池。何时你我重新聚首,共剪西窗烛花;再告诉你今夜秋雨,我痛苦的情思。(评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6)、宋·王安石: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7)、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1)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8)、微雨是不易察觉的,如何才能把它真切地表现出来呢?诗中描写全向虚处落笔,借助于周围的有关事物和人的主观感受作多方面的陪衬、渲染,捕捉到了微雨的形象。开头两句写傍晚前后微雨刚落不久的情景。霭,雾气。稍,渐渐。微雨初起时,只觉得它随着林中雾气一起浮动,根本分不清是雾还是雨;逐渐地,微雨伴同夜幕降临,它分得了晚间的丝丝凉意。后面两句写夜深后微雨落久的情景。
(9)、风雨交加昏天地,窗外鸡鸣声不息。风雨之时见到你,心里怎能不欢喜。
(10)、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11)、(5)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2)、译: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神奇景象的赞美之情。
(13)、川从陕路往,河绕华阴流。向晚登临处,风烟愁。
(14)、 雨水时节将近,农里虽然还没有“新秧”与“插田”,但四野里绿草已茵茵。随之踏行。
(15)、 其实呢,深入通观这一个幼年丧父、命途多舛的悲苦诗人,因与权臣不合、触忤权贵而仕路坎坷,中年后又亲历丧国之痛而所写诗词常怀国难深重的忧悒。再问:“这山里春花几时开呀?”是诗人在问:自然之春已到,山花烂漫总有时日,而什么时候人心中真有焕发生机的暖春?在他以“丙子送春”象征亡国的凄哀词中,就写下这样的飘零之叹:“送春去,春去人间无路”“春去,尚来否?……叹神游故国,花记前度。人生流落,顾孺子,共夜语。”
(16)、梧桐树,一声一声霰雪鸟的悲鸣,斜斜地掠天而去,我看到你的面容浮现在苍蓝色的天空之上。
(17)、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18)、诗人赞美西湖的春色,并且指出他爱在白沙堤上行走。白堤的两边是水,堤两旁种满了柳树、桃树。
(19)、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20)、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春夜喜雨》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1)、雨过云开,西南的江面清平湛蓝,一如横卧江上小滩的一抹细云一动不动。
(2)、在善于领略自然风光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诗人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
(3)、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昔日到处是香烟缭绕的深邃的寺庙,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雨》古诗词精辟14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