谐音式歇后语
1、谐音式歇后语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1)、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成为“歇后语”。
(2)、其实啊,在我对朋友的“三有”标准“有情有义有趣”中,“有情有义”可能更多地是体现在当你需要朋友帮助的时候,而“有趣”则贯穿在我们人际交往的全部过程当中。
(3)、皮皇帝的妈妈——皮太(谐音字为“皮太后”→“皮太厚”)
(4)、我们追溯歇后语,追其渊源,注其含义,不过是想让我们如今能体会的乐趣,长久的流传下去,令后人欣赏。
(5)、扁担吹火——一窍不通单赁主观想象处理(比喻什么都不懂。)
(6)、可不论它出现在那里,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歇后语从古至今带给我们的欢乐,从来不可否认。
(7)、 (2)各小组选1位代表进行班级大闯关。(随着闯关,显示答案)
(8)、歇后语:守着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9)、我们在看,“骰子”的骰这个字是什么偏旁?偏旁是骨头的“骨”,这说明古代的骰子往往使用骨头做的,红色的点深深地嵌入骨头做的骰子,来比喻入骨的相思。你说这样的比喻绝妙不绝妙?
(10)、1和尚分家——多事(谐音字为“寺”→“事”)
(11)、荞麦窝里扎锥子——奸(尖)对奸(尖);棱对棱
(12)、和尚打伞--------无法无天
(13)、孔夫子搬家——尽是输(谐音字为“书”→“输”)
(14)、1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适宜(谐音字为“郑何氏”→“正适宜”)
(15)、 (3)交流汇报生活中常见的谐音歇后语。
(16)、主题虽然明确了,但这首词并不那么容易读懂。就比如这一句吧:“玲珑骰子安红豆”,为什么要把红豆安在骰子上呢?骰子是什么我们都知道,就是赌博的一种工具。打麻将的时候要用到它,在酒吧里也经常会用来作为赌酒的游戏工具。单看“玲珑骰子安红豆”这一句,我们是没办法读懂温庭筠的用心的,不知道他为什么要把骰子和红豆相提并论,因为这两样东西平时看着实在没有任何共同点。但是我们再仔细回忆一下对骰子的印象吧?见过的人应该都记得,骰子的表面一般是白色的,面上刻的点一般是用红色居多,所以“玲珑骰子安红豆”其实是把骰子上的红点比作了红豆,而玲珑指的是骰子那种晶莹明亮的质地。
(17)、盐店里谈天 —— 闲得没事做(咸得没事做)
(18)、鸡啄蚂蚁——正适宜(谐音字为“食”→“适”)
(19)、这样看来,才华真正是幽默的底色啊!真正有才的人,开起玩笑来才不会沦为粗鄙恶俗。 就像苏轼说的那样,对于聪明的人来说,嬉笑怒骂都可以写成好文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提到诙谐有趣的时候也这样说过:“‘谐’雅俗共赏。……在一个集会中,大家正襟危坐时,每个人都有俨然不可侵犯的样子,彼此中间无形中有一层隔阂。但是到了谐趣发动时,这一层隔阂便涣然冰释……”
(20)、 上联:因荷而得藕。下联:有杏不须梅。
2、谐音式歇后语分类
(1)、水仙花长得十分像蒜,而蒜有不开花,所以水仙不开花,难免就有装蒜嫌疑。因此“水仙不开花——装蒜”,按照其生活习性,进行逻辑推理,就能知道其后半句是什么。
(2)、10唐僧的书——一本正经(谐音字为“一本真经”→“一本正经”)
(3)、谐音歇后语,则是在逻辑式歇后语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
(4)、1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谐音字为“一黏一黏的苦”→“一年一年的苦”)
(5)、歇后语:土地老爷的内脏——实(石)心实(石)肠
(6)、如此,骂人的达到了骂人的效果,而听话的人也知道别人在骂自己,从而收敛自己的不好行为。
(7)、 小组讨论,填写使用谐音的注意指南。
(8)、 大年初一翻黄历——( )
(9)、这么看来,骂人的歇后语多是跟现实的逻辑情况十分符合,所以才会有简单易懂的道理。
(10)、1西瓜地?Y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11)、歇后语: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12)、 观察闯关题,发现歇后语的某些秘密。
(13)、炉子翻身——倒霉(谐音字为“倒煤”→“倒霉”)
(14)、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他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说:“此田不予张三种。”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
(15)、炒咸菜不放酱油 —— 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16)、蜘蛛拉网——自私(谐音字为“自丝”→“自私”)
(17)、10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谐音字为“引起公粪”→“引起公愤”。)
(18)、仔细揣摩,一个人躺在棺材里了,还要伸手要这要那的,可不就是死了都还在要钱。
(19)、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
(20)、 注:“下大雨”谐音“夏大禹”,大禹治水有功受禅让继承帝位,国号夏;“麦子”谐音“墨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创立墨家学说:“灌种”谐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大臣;“早高地“谐音”高帝”,即刘邦;“田禾”谐音“田何”,西汉易学家;“必干”谐音“比干”,商纣王的大臣。
3、谐音歇后语歇后语
(1)、扁担挑灯笼——两头明(比喻双方都公开。或指双方眼力都好)
(2)、1鸡脑袋上磕烟灰——几头受气(谐音字为“鸡”→“几”)
(3)、“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这两句用桃核的形状,来表达失恋的遗憾,真是绝妙的比喻。正是因为这两句实在是太传神了,后来宋代的大诗人黄庭坚还忍不住东施效颦一下,将这两句进行了改写,改成这个样子:“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说实话,黄庭坚也是一个大才子,但他这几句词改得实在是蹩脚得很,太俗太赤裸裸,比起温庭筠的含蓄来,简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4)、甚至是四大名著,每本书里的歇后语,都大有不同。
(5)、 上弦的月亮——( )
(6)、1猴子学走路——假惺惺(谐音字为“假猩猩”→“假惺惺”)
(7)、长行的本义是一种棋局——长行局,可是“长行”从字面上又可以引申出远走高飞的意思,因此“共郎长行”翻译过来便是我要和郎君你一起远走高飞,不离不弃啊。
(8)、 春天的杨柳——( )
(9)、狗长犄角——洋气(谐音字为“羊”→“洋”。)
(10)、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11)、他参加的几次比赛,都是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了。
(12)、刘备借荆州 路人皆知
(13)、怎么样?你是不是觉得这位词人温庭筠真是匠心独具呢?我们通常读到的相思词似乎都是悲悲切切、缠缠绵绵的,像李白的《长相思》:“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即便温庭筠自己,其实也是很擅长写那些缠绵悱恻的相思词的,例如他的《梦江南》:“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14)、沿着这样的思路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首词的前两句:“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我们就知道了,原来这首词处处都是谜语、处处都是隐语、处处都是一语双关啊!
(15)、打灯笼搬石头——照办(谐音字为“搬”→“办”,“照搬”→“照办”。)
(16)、1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谐音字为“青”→“清”)
(17)、 拉胡子过河——( )
(18)、歇后语,和诗文一样,也是我国一种传统的语言表现形式,但和诗所代表的高雅不同,歇后语更多的,是一种俗文化。
(19)、磕瓜子磕出臭虫——什麼人都有。(什麼仁都有)。
(20)、《战国策》中说:“亡羊补牢,未为迟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歇后语形式。
4、谐音式歇后语有哪些
(1)、 一个墨斗弹出两条线-思(丝)路不对
(2)、 (2)在文中作批注,从对谐音歇后语的构成和书写规则的发现切入。
(3)、 (1)自读教材中5组谐音歇后语,1分钟速记,同桌互背。
(4)、而且它在古时被人们用来骂人,其实也是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征,即凡事不用说的太明白,否则让自己落了下乘,而一般的人又都懂歇后语后半句是什么,所以点到为止就知道自己究竟哪里不对。
(5)、因为很多歇后语要是没有足够的知识,或者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不见得能接出后半部分。
(6)、两首《新添声杨柳枝》讲到这里,我们对温庭筠的幽默和才华应该是有所领略了,也许我们还情不自禁会想象当年的酒宴上,才子们争先恐后地行酒令、填新词,乐手歌女们即席演唱的盛况,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点憧憬呢?
(7)、初步学会在一定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谐音歇后语。
(8)、灯盏无油——费心(谐音字为“费芯”→“费心”。)
(9)、木匠推刨子——抱(刨)打不平;专管不平事;直来直去
(10)、癞虾蟆跳水井——不懂(谐音字为“噗咚”→“不懂”)
(11)、 林黛玉葬花——( )
(12)、歇后语: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13)、1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谐音字为“荤荤沉沉”→“昏昏沉沉”)
(14)、怀里揣马勺——诚心(谐音字为“盛”→“诚”)
(15)、不过,即便是少,我们在生活中又会不自觉地经常用它,比如歇后语。
(16)、 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朝,但其实歇后语早在先秦时期就已产生。那么“歇后语”为什么叫做“歇后语”呢?这是因为歇后语往往将一句话拆分成两部分来表达某个含义,前半部分是比喻或隐喻,后一部分是意义的揭示,就如“引子”与“谜底”一般。在一定的语意环境中,人们往往先说前半部分,“歇”去后半截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因此称它为“歇后语”。
(17)、 (2)组内互改:互相朗读,提出修改意见,品一品歌后语在语境中是否用对了地方。
(18)、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方言,当然也就有自己的歇后语。
(19)、歇后语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20)、不知道你听明白了没有呢?其实像这样用谐音来编歇后语的方式,我们平时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的,比如说,外甥打灯笼——照舅(旧),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所以井底点灯——深烛(嘱)伊就是谐音式的歇后语。将蜡烛放到井底去——深深地叮嘱她。
5、谐音式歇后语手抄报
(1)、二白 咸菜煎豆腐——有言(盐)在先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2)、你这个手法,真是飞机上的喇叭——高(鸣)明。
(3)、第一句“井底点灯深烛伊”。为什么要把灯一直点到井底下去呢?哈,这句词好玩极了,我们得把它当成一句歇后语拆开来理解,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也就是谜面是“井底点灯”,那么后半部分的谜底是什么呢?是“深烛伊”,这个蜡烛的烛谐音“嘱咐”的“嘱”,“伊”就是他的意思了。“深嘱伊”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深深地再三叮嘱他。
(4)、扁担无钩——两头滑(比喻圆滑,怕负责任,碰到问题绕道走。)
(5)、一说到中国的文化,很多人一定会说到的就是四大名著、唐诗宋词等等,又或者就是各个朝代的主流文学。
(6)、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像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7)、当然,少被提及的原因不是因为它们有多下里巴人,而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显得不是那么另类,自然也不是那么值得学习了,这类文化典型的代表就是歇后语。
(8)、张飞妈妈姓吴——无(吴)事(氏)生非(飞)
(9)、如果有人问我,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做朋友,我对朋友的要求可能标准有点高,但我想我的答案应该会让很多人表示赞同吧。我愿意和“三有”的人做朋友,哪“三有”呢?有情、有义、有趣!
(10)、1公鸡戴帽子——官上加官(谐音字为“冠”→“官”。)
(11)、除了这句歇后语之外,还有一句很经典的骂人歇后语,比如“猪八戒照镜子”,后面的谜底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了,就是“里外不是人”。
(12)、 (1)举例赏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五霸”——“近闻齐桓采松香,锯断秦木留楚桩”
(13)、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14)、 欣赏有趣的谐音现象,体会谐音的妙处。
(15)、顺带说一句,温庭筠也像侯蒙一样,是个著名的“丑星”,他甚至因为自己的丑还被别人安了一个外号叫做“温钟馗”。钟馗是传说中能捉鬼的神,自己长得也和鬼一样丑。
(16)、钟馗嫁妹——鬼混(谐音字为“鬼婚”→“鬼混”)
(17)、双手插进靛缸里——左也难(蓝),右也难(蓝)
(18)、司马昭之心 有借无还
(19)、 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如果要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还不行,得先送给他一只鸡。
(20)、比如,有人说“水仙不开花”,一些没有见过水仙花的,或者单纯见过,但不知道其本来的的生长特征的,基本上是答不出来下半部分的。
(1)、唢呐里吹出笛子调——想(响)不到一块;想(响)的不一样
(2)、其实,古代有很多的文人都善于用风趣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调节聚会中的尴尬气氛,成为生活中一剂快乐的调味品,甚至是诙谐幽默地化解人际交往中的危机和风险。
(3)、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引子”,起一种谜面作用,而后半部分是谜底。说白了,就是让人们根据前半部分的内容猜测后半部分的内容。
(4)、虽然这一类诙谐风趣的词,我们平时读的可能不是很多,但其实词本来就是休闲娱乐的产物。我还举一个例子,不知道你还记不记得,《红楼梦》里薛宝钗填了一阕描写柳絮的《临江仙》词,后两句是这样写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两句将原本显得轻薄的柳絮,一下子就写出了豪情壮志的味道。
(5)、它由劳动人民创造,再在劳动人民中口口相传,终得以流传下来。
(6)、10拉胡子过大街——谦虚(谐音字为“牵须”→“谦虚”)
(7)、鲁还先生7岁入私垫时以“豫山”为学名,因与“雨伞”发音相近,同学们常客取笑他。于是他请求祖父为他改名,改为“豫才”。
(8)、(3)小结:古人讲求谐音避讳。取名时,更是讲究。如果一个姓“于”的人取名“刚”,则会使人一听就想到“鱼缸”。为了避免造成不愉快的联想,使用谐音取名时一要优雅,二要合理,以免产生不良后果。不仅取名如此,有时混淆两个同音词的意思,也会闹出笑话。
(9)、还有一种是谐音的歇后语,它在前面一种类型的基础上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10)、 地主见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11)、和尚的房子——妙(谐音字为“庙”→“妙”)
(12)、 齐、楚、韩、燕、赵、魏、秦“战国七雄”-“七叔舍烟找围裙”
(13)、《旧唐书》中便以提出“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
(14)、因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学的只是主流文化,对于一些如俚语等占比不大的文化,其实我们学习的很少。
(15)、公共厕所仍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16)、1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谐音字为“九文九文”→“久闻久闻”)
(17)、歇后语也不全是俗的,现今的歇后语形式与初的歇后语形式并不相同,后来歇后语在结构上是“比喻——说明”式的,而初的歇后语形式则是对通用成语、成句的省略。
(18)、歇后语:一百斤面蒸一个寿桃——废(费)物点心
(19)、 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前这句话是“见机(鸡)而作。”
(20)、(释义)指距离虽近,却感到像在天边那样遥远。常用来形容很难见面。
(1)、说实话,我第一次读到这首词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脑子简直不够用,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词28个字,可是我都快被他一个接一个的谜语给绕晕了,不知道你是不是也有同样的感觉。我再把这首词连起来重新读一遍:
(2)、 (1)分组选择教材中5句歌后语中的任一句,创设语境,编一个100字左右的小故事。
(3)、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嘴上抹石灰——白说(刷)
(4)、旱烟袋打鸟——不像腔(枪);不是真腔(枪)
(5)、1狗吃黄瓜——错了时(谐音字为“食”→“时”。)
(6)、还有一类,人们也在生活中常用,但因为古时的人们凡事都讲究个含蓄,心中对某个人不痛快,也不会直接明白的说出来,所以歇后语就发挥了骂人的作用。
(7)、牵着羊进照相馆——出洋相(谐音字为“出羊相”→“出洋相”)
(8)、子树——值(直)不得;成不了材;根子不正;难治(直)
(9)、1画上的马——不奇(谐音字为“骑”→“奇”)
(10)、小碗儿吃饭——靠天(谐音字为“靠添”→“靠天”)
(11)、裴諴也是用到了谐音和一语双关,用“莲子”的“莲”谐音“怜爱”的“怜”,用“独房莲子”代指独居的女子,“偷莲”暗喻“偷情”。说实话,如果当时我也在场并且要我做裁判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判温庭筠胜出,因为虽然都是游戏竞赛之作,裴諴的词实在有些低俗,显然温庭筠的词要高雅、高明得多。在这次行酒令的过程当中,温庭筠的另外一首《新添声杨柳枝》后来也成为了经典名作,词是这样写的:
(12)、 耗子跳到钢琴上——( )
(13)、两把号吹成一个调——想(响)到一块来了
(14)、可是,温庭筠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丑和别人的嘲笑,就放弃对自己才华和学养的修炼。温庭筠从青年时代就以才思敏捷、才情绮丽著称,辞章律赋擅名一时,与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并称“温李”。温庭筠的才华高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来说吧,别人参加科举考试都是聚精会神,绞尽脑汁要写好诗赋文章,可温庭筠呢,在考场上潇洒得很。他还有一个外号叫“温八叉”,每次考试,押官韵作赋,叉八次手一篇律赋就洋洋洒洒写成了,所以别人就叫他“温八叉”。唐代考试中的律赋要求很严格,“每篇限以八韵而成,要在音律谐协、对偶精准为工”,可这种难度对温庭筠来说根本就是小菜一碟。他自己考试显得轻轻松松还不算,他还有工夫有余力帮别的考生当免费“枪手”,“多为邻铺假手,日救数人”,一天可以帮邻铺的好几个考生答题。为啥别人憋一天憋不出来,温庭筠却可以一天帮好几个人写呢?就是因为他才情高吗!
(15)、歇后语发展至今,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逻辑推理式和谐音歇后语。
(16)、1怀里揣小拢子——舒(梳)心小苏他爹——老输(苏)
(17)、歇后语是汉语大家庭中一朵宝贵的奇葩,由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与成语、谚语一样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18)、 上联:下大雨麦子灌种。下联:旱高地田禾必干。
(19)、乌龟爬门槛——但看此一番。(但看此一翻)。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谐音式歇后语分类精辟1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