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不是语录体精辟139条

荀子是语录体吗

1、荀子的语言观是什么

(1)、唐代加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左氏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唐文宗刻石经,加入《孝经》、《论语》、《尔雅》,称为“十二经”。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后形成著名的“十三经”。

(2)、在文学艺术方面,荀子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荀子首先是一个出色的散文家。他主张文章要有文采,讲究语言的锤炼,“语言之类,穆穆皇皇”(《大略》),注重文质并茂,“文理情用,相为内外表里”(《礼论》)。荀子强调“言必当理”(《儒效》),语言文字一定要符合礼义,开后世文学批评“文以明道”的滥觞。荀子的散文不但继承了《墨子》论说文逻辑性强、结构严密的特点,还在体制上、技巧上作了新的探索,把孔孟的语录体散文发展成了独立的长篇巨制式的专题议论文,对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荀子的散文脉络分明,长于议论,论证严密,气势磅礴,善用譬喻,言辞优美。善于用比,是其散文显著的特色之一。如《劝学》一篇,开头便一连用了五个比喻展开论证,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形象生动而又富于逻辑。后面论述学习专心一致的重要性,连用八个比喻,并与对比相结合,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层层剖析,极富感染力。像这样的取譬设喻,引物连类,在荀文中比比皆是。此外,荀子还经常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对于荀子文章的特色,郭沫若作了较高的评论:“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

(3)、      前551-前4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取邑(今山东曲阜)人,是儒家的始创人物,被后世尊为“万世师表",也被称为“至圣"、“圣人"。

(4)、善设机巧,引人入彀,欲擒故纵,无可辩驳。孟子以善变著称,为宣传仁政,他尤善于掌握对方心理,因势利导,把辩论的主题引导到论题上来。《齐桓晋文之事章》等集中体现出这一特色。

(5)、司机一通折腾总算上道,向东行驶十余公里到达贾汪镇,在镇中左转上310国道,虽名为国道,实际路面并不宽,上、下各一条车道,好在路面还算平坦,但车流量很大。可能是因为我担心天黑,略显焦急的神态让司机受了感染,他把车开得很快,一路上几乎见车就超,我也担心出事儿,于是尽量显出悠闲神态欣赏着车窗外的景致。路边的麦田已是一片焦黄,想起自己初次跑山东时麦苗还没有返绿,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而自己的寻访之旅计划越搞越大,开始担心自己会虎头蛇尾。

(6)、荀子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兰陵镇东南5公里处的南王庄村。这趟的山东之行还算顺利,但因为规划的单程路线太过漫长,使得一路上有很多时间都是忙于赶路。而事情往往是越着急越容易出乱,在行走的途中,汽车突然熄了火,在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令我很是心焦,我当然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并非司机所愿,于是任由他在那里打开机盖子来回鼓捣着。

(7)、汉赋是汉代居于正统地位的文学形式,非诗非文,亦诗亦文,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汉赋的远源是《诗三百》,近源是楚辞,同时受到荀赋和战国散文的影响。汉赋可分为京都田猎大赋和咏物抒情小赋。

(8)、其他的,如晁错的政论由荀况、韩非而来;魏晋稽康、阮籍的玄学由老庄之学而来;唐宋古文家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等则极力推崇庄孟,尤学孟子。

(9)、          D.《尚书》《周易》《论语》《孝经》

(10)、   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

(11)、对于荀子文章的气势,张庆利主编的《先秦文学》一书中说:“荀子散文雄浑博大的气势,还源于他强烈的自信。除了孔子和子张外,荀子几乎批评遍了当时的所有学派,认为他们都有所蔽(片面性),而他则要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以便兼而有之。他自称大儒,盛谈大儒的超群绝伦,而对其他儒家各派斥之为‘贱儒’、‘俗儒’,尤其对于子思、孟子学派,更毫不留情地骂为‘呼先王以欺愚者’的‘腐儒’。”

(12)、战国秦汉之际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朱熹说:“《礼记》只是解《仪礼》”(《朱子语类•卷八十七》)。《礼记》虽然只是解说《仪礼》,但由于涉及面广,影响超出了《周礼》和《仪礼》。

(13)、如果说《论语》属纯语录体的散文,那么《孟子》则在语录体中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如果说《墨子》在语录体中夹杂着质朴的政论,那么《庄子》则开始了专题性的阐发和议论。

(14)、《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儒学“十三经”之是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中国早的叙事文学鸿篇巨制,相传是鲁君子左丘明为解释孔子所修的《春秋》而著。

(15)、内容主要是阐发《诗》《书》精神和孔子思想,传播王道仁政,不合于连横合纵、以攻伐为右的形势。《孟子》文章虽然是语录体,但多以论辩形式展开,属于典型的论辩文,特别讲究论辩的气势和技巧。

(16)、          C.《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7)、《荀子》是荀子所写的融通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各家学术思想的著作。《荀子》以严谨的结构、透彻的论述、生动的语言,对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8)、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明嘉靖十二年顾春世德堂刻六子全书本

(19)、《汉书》是部纪传体断代史,东汉班固撰。体例基本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废去“世家”,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传,共计一百篇。

(20)、同样,詹安泰也注意到了荀子文章中说理的特色,詹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中评价说:“荀子是长于说理的,每篇就题发挥,作长篇的议论,和《论语》《孟子》等书不同。他的学问很广博,各家著述,都曾过目,且又游学稷下,对于稷下大师们的学说,想也浸淫研究过,撮取各家精华,独成一家。所以他对于诸子都表示不满,作《非十二子篇》,一一骘评,谓诸子‘饰邪说,文奸言,以枭乱天下’,便是说明他自己的绝不是邪说、奸言和枭乱天下的东西了。他是如此自负的,因此,他的议论比较着实,而以说理严密取胜,每有所论,必‘持之有故,言之成理’,有时愤疾过甚,不觉言出偏激,然而,以诸子来论,他还是比较着实的。”

2、荀子是不是语录体

(1)、所以很好理解,每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是希望自己具备更多美好的品质的。

(2)、楚辞的作家都是楚国人,作品都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所以叫做“楚辞”。楚辞著名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又称为“骚体”,是中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的源头。

(3)、《左传》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思想上重礼、重民,具有进步的历史观。艺术上开创了编年叙事的多种手法,长于描述战争;行人辞令温文尔雅,委婉含蓄,幽默生动,贵曲忌直;刻画出一大批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

(4)、影响所及,先秦诸子散文对后世作家的启迪如一条红线贯穿上下。期间,直接促进了两汉散文和辞赋的发展。

(5)、2,不是一个学派的集体著注,而是一个学者的个人论文集.

(6)、(四书)《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据说分别出于曾参、子思、孔子、孟子,称为“四子书”或“四子”,简称为《四书》。

(7)、汉乐府本来是汉代的音乐机构,是当时的“中央合唱团”。汉初只有乐府令,汉武帝时建立乐府机构并向民间采集歌谣,配合乐曲演奏。魏晋以下人们将汉乐府采集配乐的歌诗统称为“乐府”,“乐府”成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

(8)、南宋朱熹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汇集为一套经书刊刻问世,认为《四子》是《六经》之阶梯,提出阅读次序:“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9)、(精析)A王安石主张文章应“有补于世”“以适用为本”。

(10)、   名况,字卿,赵国郇邑(今山西安泽)人。

(11)、《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文学理论专著,南朝梁朝刘勰著。全书十卷五十篇,分上下两编,各二十五篇。刘勰继承并发挥儒家的文艺思想,把原道、征圣、宗经作为理论核心,贯穿始终。

(12)、但我们要要注意到这四个主题并不是在《孟子梁惠王》这一篇里面出现,它在后面的篇章里面还会不断地出现相关的论述。所以我们读《论语》和《孟子》的时候有一个办法:就是在读的过程中把每一章的主题作一个简要概括,越读到后面,你就要不断地把它重新做整理,用“主题”把分散在不同篇章里面的章句“整理”起来,以便于对整个主题全面理解。

(13)、(鹰潭分校) 刘老师13970180085

(14)、全书思想文风大体一致,虽有记言痕迹,但已是讲究结构的专题论文。用寓言说哲理,生动形象,其文辟阖,仪态万方。

(15)、咨询热线:18170143112(赖老师)

(16)、(精析)A《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

(17)、比如《孟子》里面讨论“孝顺”的问题,它不是有某一篇章专门讨论这个问题,它是在不同篇章里面都零零散散地提到了。如果你在一开始读的时候就把关于这一主题的内容归纳到一起,那么对“孝顺”的理解就会方便了。

(18)、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一《四书集注》四书”之名始立。

(19)、游国恩在这里对先秦散文作了整体分析,他将先秦分为三个时段,而后称只有《荀子》和《韩非子》的出现,才是先秦散文的高阶段。对于荀子的作品,陈骙在《文则》中说:“自有《乐论》《礼论》之类,文遂有论。”这段话正表明了荀子在文体上做出的贡献。而王文清则在《先秦文学研究》一书中予以了如下的总结:“从先秦议论说理散文的形成过程来看,只有到了《荀子》,通篇议论,有论点,有论据,结构完整,标题为本篇内容的概括,显示出作者自觉的写作目的,标志着论说散文的形成,正式以‘论’为题,从而成为后世‘论’这种文体的鼻祖。”

(20)、其实,从社会学和哲学角度综合考虑,人性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属性,通俗点说,“人性”与“兽性”相对。

3、荀子经典语录

(1)、儒家的六部经典的合称,又称为“六艺”。即“五经”加《乐经》,《乐经》失传,实际流传的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种经典。

(2)、记载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二百二十九年的历史,开创断代史先例,影响于其后的封建正史。写西汉中期以前人物多因袭《史记》,而思想体系属于儒家正统,是非观颇异于《史记》。史料翔实,语言整饬,而文学性远逊于《史记》。

(3)、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

(4)、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

(5)、(九江分校) 江老师18160721987

(6)、中华传统文化|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孟子篇

(7)、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8)、“中华·敬德读书会”由敬德书院与中华书局联合创办

(9)、相传龙马驮“河图”出现在黄河,上古伏羲始作八卦,文王演《周易》,周公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六十四卦卦象及相应的卦名、卦辞、爻名、爻辞等组成。

(10)、记载从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的历史。《史记》人物传记开中国史传文学之先河,树传记文学之高标。求实精神、人物刻画、抒情色彩和悲剧意识等,都体现了历史与文学的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散文史上一座无人企及的丰碑。

(11)、与荀子的认识论相联系的是他的以正名为目的的逻辑思想。战国末期,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名辩思潮,各家各派纷纷加入了这场大讨论中,荀子也积极参加了这场名辩争论。针对当时“圣王没,名实慢,奇辞起,名实乱”(《正名》)和“擅作名以乱正名”(同上)的情况,荀子在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正名学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正名主张:“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实辨,道行而志通,则慎率民而一焉。”(同上)他认为,统治者通过“制名”,使名实相符,就可以统一人民的思想,使人民遵守法度。荀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制定名称的原因是“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同上),制名是关系到国家治与乱的大事,“此所为有名也”(同上);不同名称制定的根据是“缘天官”,天官必须与各自的对象相接触,然后心再加以验证,“此所缘而以同异也”(同上);名称的命名是“约定俗成”的,但要做到“稽实定数”,“此制名之枢要也”(同上)。荀子建立的一套完整的逻辑学说,对我国古代逻辑思想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12)、在性恶论的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他的政治论。荀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一个“四海之内若一家”(《王制》)、“天下为一”(《王霸》)的中央集权制国家,“隆礼”、“重法”是其政治理论的核心内容。荀子认为,礼可以制约人们的情欲,自觉约束人们的行为,它不仅是一种使“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富国》)的伦理道德等级制度,更是治国之根本,是一种高的政治纲领。“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议兵》)“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强国》),礼的作用重大,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只有隆礼,才能治国。“礼义生而制法度”(《性恶》),礼是治国治民之本,而法则是必不可少的手段,“隆礼至法而国有常”(《君道》),荀子主张治理国家必须礼法并重,要做到“尚贤任能”、“赏功罚过”,严刑重罚。在治理国家的方法上,荀子不像孟子那样重王道贱霸道,而是王霸并重,“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天论》),认为二者只是层次不一样。与此同时,荀子批评了孟子的“法先王”,言必称“三王”的复古思想,明确提出要“法后王”,“百王之道,后王是也”(《不苟》)、“法后王,一制度”(《儒效》),强调要从现实生活中去考察过去的历史,而不要盲目崇古。在经济上荀子提倡以农为本、开源节流、节用裕民、上下俱富的富国论思想。

(13)、分校地址:袁州袁州区秀江东路1号明月大桥店

(14)、其中《左传》是古文经学,用史实解《春秋》,《公羊传》和《谷梁传》是今文经学,重在解释《春秋》的微言大义。

(15)、国学网站:www.minglunshuyuan.cn

(16)、(精析)B根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知,儒家向往的大同社会的主要特征是“天下为公”。其他三项都是“天下为公”的表现。

(17)、荀况是儒家学派的后起之秀,其代表作品《荀子》使议论文从语录体的维谷走向专题性的论说文。

(18)、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19)、战国中期代表两部:《孟子》、《庄子》。语录体仍旧通行,普遍采用对话形式。

(20)、   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城)人,被称为“亚圣”。扬“仁政”、“王道”的主张,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4、荀子说过的话

(1)、--------- ------------ -------

(2)、在这里,东坡提到了荀子的弟子李斯,李斯正是焚书坑儒的主持人。东坡说现在细看荀子的著作,就不用奇怪李斯为什么会到秦国去任职,因为他执行的正是荀子的观念。因为这一点,东坡对荀子颇为贬斥,而对于荀子的性恶论,东坡更为不满:“子思、孟轲,世之所谓贤人君子也。荀卿独曰:乱天下者,子思、孟轲也。天下之人,如此甚众也,仁人义士,如此其多也。荀卿独曰:人性恶,桀纣性也,尧舜伪也。由是观之,意其为人,必也刚愎不逊而自许太过。彼李斯者,又特甚者耳。”子思和孟子历代被奉为贤者,但荀子却说,使得天下大乱者,正是子思和孟子的观念,所以东坡认为,荀子是位刚愎自用的人,李斯则更为变本加厉。

(3)、在一定程度上,“性恶论”与此并不完全冲突。

(4)、(上饶分校) 王老师18070302014

(5)、语录体和论说体大的区别在于,语录体篇和章的安排一般没有特别的逻辑性,而论说体就需要一个完整的系统。比如你今天要编一本书,写一本书,首先你要想这本书整个的结构是什么。从开头到结尾,我们得有一个前后的统一性。比如《荀子》开篇就是《劝学》,第一篇就讲学习的重要性,然后第二篇讲修身,一篇一篇往下讲,就是系统地阐述荀子的思想,所以你就可以按照这个逻辑顺序来系统地了解他的思想。

(6)、《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7)、《论语》:主要是记孔子言行的书,有孔子弟子所记.语言接近口语(师生谈话录),没有过多修饰.

(8)、《荀子》已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是专题论文。(    )

(9)、《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10)、(解析)《庄子》已开始摆脱语录体,部分篇章已是专题论文,其特点是以寓言说理,将思辨与形象融为一体,文中的人与神、问与海、蛙与鳖、鹏与鸟等。

(11)、战国中期:《孟子》 《庄子》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12)、“三言”属于宋、元、明三代短篇小说的选集,“二拍”则是凌切蒙初个人的创作。(    )

(13)、《荀子》是荀况的作品集。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238年之间。他是孟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几部经典《易》《诗》《礼》《春秋》都经过他的传授,其著名弟子有李斯、韩非、浮丘伯、毛亨等人。

(14)、②作《孟子》七篇,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

(15)、《清忠谱》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戏曲文学及戏曲表白艺术的特点。(    )

(16)、第二阶段是战国中期,代表作是《孟子》、《晏子春秋》、《庄子》,文章逐渐由语录体发展为对话式论辩文与专题论文。

(17)、儒家文化在封建时代居于主导地位,《十三经》作为儒家文化的经典,其地位之尊崇,影响之深广,是其他任何典籍所无法比拟的。高统治者不但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无一不依从儒家经典。儒家经典施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了解和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能不阅读《十三经》。

(18)、孔子是当时社会上博学者之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19)、与孟子的主张相比大的不同点在于,孟子主张“性善i仑”,荀子主张“性恶论”。但荀子的深刻性体现在并非停留在消极地认识人的本性恶,而是从人的本性即自然生存欲求的角度,进而指出“化性起伪”的主张,即强调教化、重视礼法,强调通过道德教化逐渐去除人性中的“恶”,主张通过礼法赏罚制度(法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来维持社会秩序。虽然“性恶论”与孔孟主张不同,但人性本恶需要教化改变,通过教化让人向善,从而让社会有序,这个根本目的与孔子渴望恢复周礼、社会有序和孟子主张仁政爱民、社会有序是殊途同归的。

(20)、在《孟子梁惠王》这一篇里面大概涉及到四个主题:尚义好仁 保民而王;与民同乐;交邻之道;举贤任官。

5、《荀子》是语录体吗

(1)、《国语》记史上限起于西周的穆王,极少篇章比《左传》早出二百多年。《国语》与《左传》的主要区别是:《国语》是国别体,而《左传》是编年体;《国语》长于记言,而《左传》长于记事。

(2)、《庄子》:有的仍含有辩驳的影子,但有些篇章带有驳论,论辩,对答,正面阐明自己的观点.开始演变为专题论文,中国的论文真正地确立了.

(3)、《国语》中国早的国别体史书,一般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全书按地理方位自西而东,由南往北,排列八国之语: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共二十一卷,其中《晋语》独占九卷。

(4)、第二阶段:《孟子》 《庄子》 语录体向专题论文发展

(5)、根据史料,普遍认为孟子以上理论的出发点是向善论,强调“人性向善”,而非“人性本善”。

(6)、“性善论”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意思是,人会同情苦难、憎恶邪恶、恭敬待人、明辨是非。

(7)、《周易》也称为《易》、《易经》,列于儒家经典之首。《周易》是占卜之书,外层神秘,而内蕴哲理至深至弘。作者应是筮官,经多人完成。内容广泛记录西周社会各方面,具有史料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学价值。

(8)、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

(9)、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具有划时代意义。汉唐是《五经》时代,宋以后是《四书》时代。

(10)、不少人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我们处理棘手的问题时,脑海里常常忽然冒出一个邪恶的念头,甚至会把自己吓一跳,赶紧重新考虑正确的处理方案。

(11)、为什么给荀子的文章做出如此高的评价呢?王文清在其专著中总结出了三点,第一点为:“长于论辩,其文大都是论题鲜明,长篇大论,必畅所欲言、发挥尽致而后已,说理透彻,结构严谨,逻辑周密。《荀子》的每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都有明确的论旨,突出的中心,而且用概括性、鲜明性的标题点明主题。”而王文清所言的第二点,也是强调荀子的文章“比喻繁复”,比如《劝学篇》中就连续使用了四十多个比喻,王文清认为:“用一连串的比喻,不惮其烦地反复阐明某一道理,正是荀子习用的说理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变抽象为具体;变艰深为浅近;并且通过多次类比反复,加强了说服力。”

(12)、(精析)C汉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在汉代发展成熟。

(13)、(赣州分校) 赖老师18170143112

(14)、对于这段话,周振甫在《中国文章学史》中评价说:“《劝学》篇是劝人学习的,是属于论说文,但这篇的写法,有它的特点。一是多用博喻,即不是抽象说理,是引用好多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一个道理。”这段评价是从修辞特色来做出的说明,而在修辞手法上,周振甫又称:“在《劝学》篇这一段里,荀子讲的意思,一是‘学不可以已’,讲了这句话,接下来就引了五个比喻。二是讲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又引了三个排比格,一个引用格,四个对偶格。用比喻是加强形象;用排比,是加强气势;用引用,加强说服力;用对偶,使文辞整齐而有力。这样用多种修辞格来加强形象性和说服力,就成为《劝学》篇的写作法了。”

(15)、荀子的认识论是建立在进步的自然观基础之上的,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反对孟子的“良知”、“良能”、“万物皆备于我”的说法,而继承了孔子“学而知之”的认识论思想。荀子首先肯定了人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客观事物是可以被认识的,“凡以知,人之性;可以知,物之理也”(《解蔽》)。他认为人们经过不断地努力学习、实践,依靠外界客观条件就能获得丰富的认识。那么人是如何认识事物的呢?荀子认为人的认识过程要经过“天官意物”和“心有征知”(《正名》)两个阶段,即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天官)首先同外界事物进行广泛的接触,再经过心的“征知”,即把获得的各种现象分析、综合,才能得到全面的认识。他告诫人们在认识过程中要防止各种片面性,克服那种“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解蔽》)的毛病。荀子特别重视“行”的作用,强调人的认识仅得到“知”是远远不够的,“行”才是认识的归宿和终点,“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儒效》),荀子的这种知行统一观在哲学史上具有深刻的意义。

(16)、(抚州分校) 王老师18070302014

(17)、论点明确,结构完整,说理充分,逻辑性强,标志着说理性散文的新成就。而法家学派的经典作品《韩非子》则善于集中论题,揭露矛盾,驳难对方,推论事理,切中要害,具有高度的分析综合能力。其中,大量寓言故事和历史传说的运用又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8)、主导思想属于纵横家,以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取代儒家的伦理道德说教,是自西周以来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解放。《战国策》的语言铺张扬厉,夸饰渲染,侃侃而谈,娓娓动听,具有纵横捭阖的雄辩气势,对后世的说理散文和辞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第一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变“学在官府”为“有教无类”,井倡导因材施教”等开明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影响到整个民族。

(20)、荀况撰《荀子》二十卷,清嘉庆九年姑苏聚文堂刻十子全书本,书牌

(1)、《孟子》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作家传户诵的书。就像我们的教科书一样。

(2)、第一阶段是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代表作有《论语》、《老子》、《墨子》、《孙子兵法》,文章多为语录体或为简明的议论短章。

(3)、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其中“经”的地位高,传”“记”之,《尔雅》又次之。  

(4)、《孟子》是一部记载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

(5)、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的合称,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其中《史记》是贯通多个时代的通史,《汉书》以后都是断代史。后来加上《清史稿》,合称为“二十五史”。

(6)、《荀子》是一部兼容法家思想的儒家著作,基本上是荀子自撰。西汉刘向整理编订为三十二篇,定名为《荀卿新书》。唐代杨倞为之作注,改称《荀卿子》,宋以后始称《荀子》。清王先谦为之作注,成《荀子集解》。

(7)、荀子的思想在后世引起了广泛的争论,这些争论正说明了他的思想价值所在。然而从文章角度,他的作品也有其独特的价值在。例如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的批判》中所言:“荀子是先秦诸子中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之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者。”

(8)、全省统一咨询热线:400-966-2799

(9)、(萍乡分校) 曾老师18879985766

(10)、《荀子》共有32篇,系汉代刘向编定,原称为《孙卿书》或《孙卿子》。后经过唐代杨琼的订正注释,始定名为《荀子》,前26篇为荀卿自著,《大略》以下的六篇是门人纂辑的荀子语录。

(11)、《西厢记》的故事早源于唐代李复言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

(12)、(解析)西厢故事早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

(13)、(解析)本题考查人文常识。根据李梦娇老师主编《常识速记口诀88条》中“四书”:中学论子(中学轮子)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可以秒杀该题。

(14)、南北朝时期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的轶事小说,原名《世说》,又名《世说新书》,宋代以后才改称今名。全书原八卷,梁朝刘孝标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为三卷,分为“德行”、“言语”等三十六门,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是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反映了门阀世族的思想风貌,保存了社会、政治、思想、文学、语言等方面的史料。刘孝标注征引繁富,引用书籍达四百余种。

(15)、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16)、《墨子》:此书也是墨子弟子所记.文章质朴,较少文采,但逻辑性强,善于运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步.

(17)、《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儒家经典“十三经”之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篡而成,主要记载孔子与其弟子及当时人的对话,也有弟子互相谈论他们所听到的孔子的言论。

(18)、荀子见解独特,在儒家思想中可谓自成一说。正因为他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又批判性地吸收了诸子各家的理论主张,所以,形成了一些有特色的自然观、道德观、历史观。

(19)、《孟子》:实则仍为语录体,但《孟子》是当场纪录,作者就是孟子.是一本集体著作,其中大量采取对话,双方都有所辩驳,大大促进了散文向论文体发展.

(20)、这样,便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空前繁盛的“百家争鸣”局面。其流派之多,风格之异,为中国历代所未有。先后出现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家(据《汉书·艺文志》),可谓五光十色,众彩纷呈,从而导致了先秦诸子散文的繁荣。

(1)、西汉时期,荀子影响不及孟子,但地位和孟子不相上下,大体上是荀、孟并尊。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荀子和孟子并为《孟子荀卿列传》,认为二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刘向在《孙卿新书叙录》中说董仲舒曾“作书美荀卿”,还认为与二人同时代的诸子中,只有荀、孟是尊孔的。司马迁和刘向对荀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到了东汉,荀子的地位就不及孟子了。扬雄尤尊孟子,对荀子只以“同门异户”(《法言·君子》)作一轻描淡写,虽未作贬斥,然而对待荀子和孟子的态度已经有了不同。到了王充作《论衡》时,荀子的地位就低于孟子了。唐代以降,荀学受到了世人的重视。韩愈在《读荀子》中认为荀子“大醇而小疵”,“与孔子异者鲜矣”,虽然不及“醇乎醇者也”的孟子,但基本上对荀子进行了肯定。杨倞则第一次为《荀子》作注,认为它“羽翼六经,增光孔氏”,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同时期的柳宗元、刘禹锡、杜牧等人对荀学的弘扬都作出了贡献。宋明时期,由于荀子的思想与理学家们的理论格格不入,理学家们便对之大加排斥,认为他“大本已失”(程颐语)、“全是申韩”(朱熹语),荀子遂被打入了冷宫。明中叶后期,随着思想的解放,才有人把荀子从冷宫中解禁出来,为之翻案。比如归有光就对荀子进行了充分肯定,他说:“当战国时,诸子纷纷著书,惑乱天下,荀卿独能明仲尼之道,与孟子并驰。顾其为书者之体,务富于文辞,引物联类,蔓衍夸多,故其间不能无疵,至其精造,则孟子不能过也。”(《荀子叙录》)思想大师李贽也对荀子大加褒扬:“荀与孟同时,其才俱美,其文更雄杰,其用之更通达而不迂。”(《荀卿传赞》)二人都认为荀子的成就不在孟子之下,甚至有些地方超过了孟子,评价甚高。在他们的努力下,荀子渐渐引起了世人的注意。有清一代,理学式微,荀子逐渐为世人重视,特别是乾、嘉时期,对荀子的校注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荀学步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清末由于政治的原因,有人对荀子大加非议,甚至有“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谭嗣同《仁学》)的说法,但荀学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

(2)、这也可见出荀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另外,荀子也和孔子一样强调“正名”,只是荀子在此基础上发展提出了“制名以指实”的思想,强化伦理关系的同时又强调了各行各业各种身份的称谓和名实对应的原则。

(3)、对于荀子散文的特色,张庆利在其主编的《先秦文学》一书中予以了这样的评价:“雄辩的气势,既体现出荀子当仁不让、据理力争的个人禀性,也表现为荀子善用类比、反复申述说明的写作方法。这开创了后世(特别是汉代)政论散文淋漓酣畅风格的先河。”

(4)、二十四史的内容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

(5)、荀子的自然观反映到人性论上,形成了他的“性恶说”,这是荀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基石。荀子批判了孟子天赋道德观念的“性善说”,在“天人之分”基础上提出了“性伪之分”。他认为人的本性“固无礼义”(《性恶》),不像孟子说的那样天生是善的,而是恶的,充满了对物质欲望的渴求。人们的善良行为是后天人为努力的结果,“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同上)。人性虽不可改变,但可以改造,荀子主张“化性起伪”,他说:“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儒效》),要求人们不断地学习、实践来改造本“恶”的人性,实现“性伪合”(《礼论》)。基于此,荀子提出了“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的著名论点,认为人们只要不断地“积伪”,都可以成为像禹一样的人。荀子的性恶论从另一角度论证了人性问题,有其积极的进步意义,但他离开了人的社会属性,仅仅从自然生物性来谈论人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性的本质问题,而是一种抽象的人性论。

(6)、而荀子散文的第三个特点则是词汇丰富,比如《劝学篇》中的如下段落:

(7)、分校地址:月湖区永盛百货步行街川妹火锅旁(啄木鸟楼上)

(8)、中华传统文化|儒家代表人物及其学说—孔子篇

(9)、(解析)李渔的《闲情偶寄》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戏曲文学及戏曲表白艺术的特点,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0)、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11)、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先秦诸子散文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论语》和《墨子》,再是《孟子》和《庄子》,后是《荀子》和《韩非子》。表现在文学上,内容日益铺张,手法日趋完善,逐渐将诸子散文推向了高潮。

(12)、《中庸》和《孟子》的基本观点相近。今本《中庸》经过秦代儒者修改,名篇方式不同于《大学》,不是取首句关键词为题,而是统摄全章内容,以题概篇。

(13)、中国古代大的一部丛书。纪昀、陆锡熊等四千余人编撰,清代乾隆三十七年开馆纂修,经十年始成。共收集图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每部再分大类和细目。内容极为广泛,对整理和保存古代文献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4)、《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孙子思作。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中庸》与《大学》,北宋二程认为《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南宋朱熹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大学》并列,撰写《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四书》之一。

(15)、程苏东,男,1986年11月生,江苏东台人,2007年7月获北京语言大学文学学士学位,2011年7月获北京大学文学博士学位(直博提前毕业),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3年7月留校,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兼任国学研究院、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秘书。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及汉唐经学史。

(16)、但同样身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的荀子,却是“性恶论”的标榜者,换句话说他认为“人之初,性本恶”。

(17)、总部地址:青云谱区井冈山大道1352号华龙福邸3楼

(18)、代表作有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长杨赋》《河东赋》《羽猎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张衡《归田赋》和赵壹《刺世疾邪赋》等。

(19)、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内容的记录,作者应是史官,相传为孔子所编定。《尚书》有两种传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现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荀子是不是语录体精辟13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