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
1、二十四节气的知识点
(1)、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二十四节气的泛称。节气一般是按农历算出来的。
(3)、寒露——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渐有寒意。这一天一般在每年的10月8日。
(4)、立冬:为冬季开始的节气,这时黄河中下游地区即将结冰。
(5)、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6)、 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冬至日白昼短,因此古人分称之为日短至。
(7)、这个节气表示“立春”以后气候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所以叫惊蛰。这个时期过冬的虫排卵也要开始孵化。我国部分地区进入了春耕季节。
(8)、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
(9)、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10)、早在春秋战国时代,我国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重要的节气。这八个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后来到了《淮南子》一书的时候,就有了和现代完全一样的二十四节气的名称。这是中国历史上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早的记录。从考古中发现的出土文物考证,中国西汉时期就已经采取节气注历了。汉代著作《周髀算经》一书,就有八节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大都表示气候变化,物象差异,与农业结合得十分密切。因此,当时从八节二十四节气上就可以掌握季节的变化,决定对农作物的适时播种与收割了。
(11)、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主要是讲天气开始变暖了,“七九河开,八九雁来”。雨水一般在阳历的2月19日前后,不一定降多大的雨,所以俗语才说“春雨贵如油”。
(12)、小满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甲为小满,万物长于此少得盈满,麦至此方小满而未全熟,故名也。”这是说从小满开始,大麦、冬小麦等夏收作物已经结果,籽粒渐见饱满,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满。小满,太阳黄经为60度。它是一个表示物候变化的节气。所谓物候是指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飞禽走兽,按一定的季节时令活动,这种活动与气候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他们的各种活动便成了季节的标志,如植物的萌芽、发叶、开花、结果、叶黄、叶落、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繁育、迁徙等,都是受气候变化制约的,人们把这些现象叫做物候。
(13)、霜降:秋天的后一个节气,含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每年阳历10月23日前后,地面上散热很多,温度骤然下降到0度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地面或植物上直接凝结形成细微的冰霜,形成漂亮的“树挂”或“草挂”。霜降节气是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复发的高峰期,应多食栗子、葡萄和冬瓜。
(14)、冬至(WinterSolstice),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2个节气。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短、夜晚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15)、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在天文学上有重要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春分时节,我国除青藏高原、东北、西北和华北北部地区外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这时节,气候温和,雨水充沛,阳光明媚,我国大部分地区的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清明时节一到,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这就是“清明”得名之由。“清明”的含义是气候暖和,草木萌动,杏桃开花,处处给人以清新明朗、欣欣向荣的感觉。此时气候清爽温暖,万物“吐故纳新”,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16)、小寒:此时正值“三九”前后,大部分地区开始天寒地冻,但还没有到达寒冷的极点。
(17)、秋分:秋分与春分这一天一样,太阳又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等长。秋分这天处于整个秋天的中间,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秋天。
(18)、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19)、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20)、谷雨:每年的4月20日或21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2、二十四节气百科知识
(1)、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孟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2)、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2日之间。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3)、春天,肝阳上亢的老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昏眩,这就是祖国传统医学所说的"春气者诸病在头"。老年慢性气管炎也易在春季发作,饮食防治方法是多吃具有祛痰、健脾、补肾、养肺的食物。
(4)、 春分为每年公历3月21日前后;表示昼夜平分。这两天昼夜时长相等,春分把春天分成两段。
(5)、雨水:雨水是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二个节气,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
(6)、所以古时候又把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阳运行到北的一日。过了夏至,太阳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昼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
(7)、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处暑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天气到了尾声,暑气渐渐消退,由炎热向凉爽过渡。由于受短期回热天气(俗称“秋老虎”)影响,处暑过后仍有持续高温,真正凉爽一般要到白露之后。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
(8)、夏至、冬至:是指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已经来到。又因夏至日的白昼长,冬至日白昼短,因此古人分别称之为日长至和日短至。夏至为每年公历6月22日前后;冬至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
(9)、小暑、大暑、处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还未达热,大暑才是热时节,处暑是暑天即将结束的日子。它们分别处在每年公历的7月7日、7月23日和8月23日左右。
(10)、 寒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属于秋季的第五个节气,表示秋季时节的正式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11)、斗指戊。太阳黄经为150°。这时夏季火热已经到头了。暑气就要散了。它是温度下降的一个转折点。是气候变凉的象征,表示暑天终止。
(12)、小满:每年的5月21日或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13)、小暑:每年的7月7日或8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14)、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寒露节气后,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
(15)、二十四节气之首,也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万物生长。
(16)、谷雨——雨水增多,大大有利谷类作物的生长。公历每年4月20日前后为谷雨。
(17)、这一时节天气过暖并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因为气候过暖,麦苗会提前返青,但“乍暖还寒”“倒春寒”的天气会让返青的幼苗遭遇冻害,停止生长或者死亡。对农事来说,这个时节要防范大风、寒潮以及干旱,要注意倒春寒影响。
(18)、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19)、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11月22或23日,太阳到达黄经240°,此时称为小雪节气。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逐渐降到0℃以下,但大地尚未过于寒冷,虽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此时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冬。黄河以北地区会出现初雪,提醒人们该御寒保暖了。
(20)、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从天文角度反应太阳的转折点的;
3、二十四节气的小知识
(1)、进入典型的夏季,天气相当炎热,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收、夏种、夏管统称“三夏”。芒种这一天,人们在耕播种作的空余,忙里偷闲,有“送花神”的习俗。
(2)、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更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到了立秋,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落叶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气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3)、 小暑为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小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刚开始热的时候。
(4)、清明:含有天气晴朗、草木萌发之意。此时气温渐暖,草木发芽,大地返青,也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5)、斗指丑,太阳黄经为300°。大寒就是天气寒冷到了极点的意思。大寒前后是一年中冷的季节。大寒正值三九刚过,四九之初。谚云:三九四九冰上走。
(6)、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7)、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8)、“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无端风雨,未肯收尽余寒。”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笔下的立春。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正如词人所描述的,即使在江南,也是余寒未尽,对于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天并没有真正到来。
(9)、寒露: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明显转凉,早晨和夜间地冷露凝。我国的大部分地区开始进行秋收秋种。
(10)、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11)、霜降是秋季的后一个节气,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
(12)、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个时节阳光明媚、树木生长、生机勃勃。
(13)、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史记·太史公自序》的“论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气等概念。汉武帝时,落下闳将节气编入《太初历》之中,并规定无中气之月,定为上月的闰月。
(14)、惊蛰就是春天的第一声惊雷,所谓“春雷惊百虫”,惊蛰时节,春雷始响,蛰伏于地下冬眠的蛰虫被雷惊醒,纷纷破土而出。
(15)、霜降:立降时天气已冷,开始有霜冻了,所以叫霜降。
(16)、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每年的6月5日左右为芒种。芒种火烧天
(17)、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视为气温升高的开端。此时万物生长旺盛,欣欣向荣。
(18)、“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
(19)、夏至长、秋分是中间、冬至短、春分是中间;
(20)、大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大暑是热的时候。 处暑为每年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指天气转凉,炎热的夏季已经结束、隐藏起来。
4、24节气 知识
(1)、立秋:我国习惯上作为秋季的开始,预示着天气转凉,植物结子,秋收季节即将来临。但立秋后暑气并未散尽,还有气温较热的“秋老虎”在后头。
(2)、斗指甲。太阳黄经为195°。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日多,且气温更低了。所以,有人说,寒是露之气,先白而后寒,是气候将逐渐转冷的意思。而水气则凝成白色露珠。
(3)、第二类是反映气候特征的。直接反映热量状况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五个节气,它们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暑的程度以及暑热即将过去等都很确切。直接反映降水现象的有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此外,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虽说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也反映出温度逐渐下降的过程,和每个节气温度下降的程度。先是温度开始降低,水汽凝露较多;以后温度下降更甚,不仅露更多,而且凉起来,但还未结冰;后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从农业生产上看,这三个节气的热量意义大于它们的水分意义,具体而生动。
(4)、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
(5)、小雪:小雪气温下降,开始降雪,但还不到大雪纷飞的时节,所以叫小雪。
(6)、“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土地逐渐化冻,耙耢保墒就提上重要日程,备耕春耕陆续开始。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肥、兴修水利,开始春耕准备。在温润的南方多地,人们紧抓“冷尾暖头”及时下种。
(7)、芒种:指有芒的麦类和蚕豌豆等夏收作物,在这个节气里即将成熟,也到了采收留种时。我国南方也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8)、立夏:表示春去夏来,行将进入火势的夏天。此时万物生长愈加旺盛,欣欣向荣。田间治理日益繁忙。农谚曰日:“立夏三朝遍地锄”。
(9)、在气候学中,春天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当平均气温上升到10℃时,在物相上即为冬季结束,春季开始。按照这个标准,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春季多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
(10)、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
(11)、小雪、大雪——开始降雪,小和大表示降雪的程度。小雪在每年公历11月22日,大雪则在12月7日左右。
(12)、小暑、大暑:都是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是刚开始热的时候;大暑是热的时候。小暑为每年公历7月7日前后;大暑为每年公历7月23日前后。
(13)、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14)、大寒:是一年中冷的一段时期,相对于小寒来说,标志着严寒的持续和加剧。《三礼义宗》日:“冷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15)、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16)、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四季的开始。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具有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17)、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惊蛰没到雷先鸣,大雨似蛟龙。
(18)、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
(19)、-------------------汉服同袍网-------------------
(20)、处女座,出生于公历8月24日-9月23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处暑到秋分。其中处暑大约在8月22--24日,白露大约在9月7--9日。
5、二十四节气知识介绍图片
(1)、 惊蛰为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惊蛰:动物冬眠叫入蛰,复苏后叫惊蛰,古人认为,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故曰惊蛰。 清明的日期为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
(2)、冬至标示着北半球的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
(3)、是夏季的开始,从此进入夏天,万物生长旺盛。习惯上把立夏当作是气温显著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4)、“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上半年来六二下半年是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多相差一两天。”这首中国人熟知的“节气歌”,暗含了二十四节气的先后顺序,是按照公历计算的。
(5)、摩羯座,出生于公历12月22日-1月20日,基本对应于二十四节气的冬至到大寒。其中冬至大约在12月21--23日,小寒大约在1月5--7日。
(6)、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
(8)、小满:指夏季的农作物开始结穗,但颗粒尚未饱满,正在成熟期。
(9)、雨水节气标示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雨雨水和谷雨、小满、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进入雨水节气,我国北方阴寒未尽,一些地方仍下雪,尚未入春,仍是很冷;南方大多数地方则是春意盎然,一幅早春的景象。
(10)、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为270°。寒冷的冬天来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11)、芒种:芒种时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过了这个时候再种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同时,“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麦、大麦等,“种”指种子。
(12)、“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事”。立春花信为:一候迎春、二候樱桃、三候望春。
(13)、小雪、大雪:入冬以后开始下雪,小雪、大雪表示落雪的程度。天气越冷雪就越大。小雪为每年公历11月22日前后;大雪为每年公历12月7日前后。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二十四节气百科知识精辟9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