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威格生平介绍简介精辟89条

茨威格的简介与作品介绍

1、茨威格作者简介作品

(1)、他似乎陷入一个写作的危机,实际上他是登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他可以居高临下地俯瞰自己过去的作品。他赢得了一个相当大的距离,可以不带偏见相当客观地评论自己的作品,就像评论别人的创作一样。他花了三年时间,在集中精力从事翻译的同时,深入生活,学习写作,创作了他初的中短篇小说。

(2)、严寒酷暑两相宜,送教大成煦如春——记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骨干教师送教大成中学

(3)、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在他的传记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有人在风雨中抱紧自由,茨威格选择在历史中抱紧自由。在《良心反对暴力》中,他以如椽之笔,生动而又真实地再现了十六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片断。宗教改革家加尔文在日内瓦清除了天主教专制统治的影响,却建立了新教神权政治的独裁,压制所有信念,西班牙神学家、科学家塞尔维特因此被判处火刑。

(4)、茨威格为何选择自杀?这是超脱还是觉悟还是绝望?我想答案就在他生前后的一部作品里,也是他的自传——《昨日的世界》。他在扉页里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哲学家对自己的要求是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而对文学家来说,只能深入这个时代。昨日的世界,法西斯的世界,是茨威格深陷其中的世界。他努力抗争,而一人之力终究无法逆转所谓的时代潮流,激流勇退后他无力面对家园沦陷的沮丧,只能将自己与沦落的文化分隔开来。

(5)、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年11月28日—1942年2月22日),奥地利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6)、投稿、转载、合作请发邮件至:theysaid@1com

(7)、离开了欧洲,初到巴西彼特罗波利斯,茨威格夫妇的生活安排得颇为舒适悠闲。白天写作,晚上散步,或者夫妇对弈。茨威格当时正好在起草《象棋的故事》,便买了一本棋谱和绿蒂一起把著名的棋局演示一番,以便了解下棋的诀窍和棋手的心理。

(8)、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后终于愈来愈不安。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际,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的尸体。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个石墓。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9)、斯蒂芬•茨威格擅于描摹人的心理活动,以刻画人物心理活动与戏剧性时刻的命运转折见长。他的传记文学作品主要是两大部分,一类是文学家传记,其传主有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荷尔德林、克菜斯特、尼采、卡萨诺瓦、司汤达、列夫·托尔斯泰等;另一类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反抗宗教思想统治的卡斯特里奥、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等。

(10)、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发表《致外国友人的信》;

(11)、ISBN:978-7-5117-3191-3

(12)、1942年2月22日,在完成了后一部小说《象棋的故事》后,茨威格与第二任妻子绿蒂在巴西的家中自杀。在绝命书中,他感激巴西给他带来的美好,但后,自己的力量还是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于是,他决定不失尊严地结束生命。

(13)、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4)、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北京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语文2013年6月第10次印刷中选入了课文(第十三课)《我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选入(第四课)《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下册第21课《伟大的悲剧》。

(15)、茨威格本来踌躇满志,这是一个初露头角的青年作家惯有的心情。但是他有足够的自知之明,能够客观地分析和比较自己的作品和名家的杰作,找出差距。他还太稚嫩,太肤浅,必须学习学习再学习。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他把一本几乎已经完成的长篇小说付之一炬,并且下定决心,先不忙着写作,而是听从德默尔的忠告,先通过翻译向名家学习,再从事写作,尤其不要贸贸然动手写长篇。

(16)、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7)、从少年到青壮年,甚至到老年,托尔斯泰一直都是长相平平,混在人群里找都找不出来。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什么不合适。

(18)、我看过的这些里面,如果说我推荐的,其实就是两本。估计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要推荐哪两本了。

(19)、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后接触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研究和翻译过法国波德莱尔和魏尔伦、比利时凡尔哈伦的诗歌。(2) 

(20)、作者介绍: 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

2、茨威格生平介绍简介

(1)、无处释放的“力比多”能量形成了其享乐、放纵的性格和人生观,并导致了在逍遥自在的人中,她是逍遥的;在挥霍无度的人中,她是挥霍的,在香艳风流和卖弄风情的女人中,她是风流、有意卖俏的。

(2)、除了《人类群星闪耀时》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两本为广大读者所知的两部作品,在这套《茨威格精选集》中还收录有小说集《昨日之旅》(包括《情感的迷惘》《旧书商门德尔》《昨日之旅》等八篇),《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包括《雪中》、《出游》、《艾利卡·埃瓦尔德之恋》等八篇),《象棋的故事》(包括《看不见的藏品》《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象棋的故事》等共八篇),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以及作家和历史人物传记《三大师传: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三作家传:卡萨诺瓦、司汤达、托尔斯泰》等八部茨威格代表作品。

(3)、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4)、后来他又创作了《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文:良知反对暴力》,此书出版于1936年,当时德国纳粹分子已经全面展开排犹和迫害进步人士。

(5)、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他的回忆录《昨日的世界》(1942)、小说《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长篇传记作品《巴尔扎克》都在作者死后先后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遗稿中又发现了一部长篇小说的手稿《富贵梦》。

(6)、大学二年级时,茨威格到柏林去学习了一个学期,主要时间不是用在课堂里听讲,而是用来认识社会,认识人生。

(7)、他没有德国作家故弄玄虚的通病,没有玩深沉的“哲理思考”,也没有为卖弄渊博而故意生造出来的古怪词句。茨威格这种纯正真切平易近人的风格,是他赢得读者的主要原因。在广大读者心目中,茨成格既是个杰出的艺术家,又是个能给人以慰藉、启迪的朋友。

(8)、1934年,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9)、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与妻子服毒自杀

(10)、在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一个男子在41岁生日当天收到一封没有署名和地址的信,这封信出自一个临死的女人,讲述了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也就是收信的男人,却始终对此一无所知。这是一个关于暗恋的故事,却塑造了一位深情、自尊、内心强大、自由追求爱情的女性形象。

(11)、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伟大的悲剧。

(12)、茨威格自己也曾说本书“未标出的副标题应当是:小说家的心理学”。他进一步指出这三位小说家中的每一位都有自己的领域:

(13)、于是,格鲁西坚决地回绝了。已经是这么小的队伍了,还要再分一次。不行,这可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他的任务是追击普鲁士的部队,心无二用。他拒绝去做不符合皇帝命令的事情。军官们沮丧地沉默着。他的周围出现一阵沉默。在这沉默中,不可挽回地流逝了那决定性的一秒钟—这是后来用词语和行动都再也无法抓住的。威灵顿胜利了。他们继续前行:热拉尔和旺达姆(Vandamme)生气地握着拳头。格鲁西也变得不安了,他越来越没有把握:很奇怪,普鲁士人还没有出现,很可能他们已经离开了开往布鲁塞尔的方向。不久以后,侦查员报告了可疑的迹象,他们的撤退转成了直接开赴战场。现在全速赶去增援皇帝,那也还来得及,但是格鲁西还是越来越焦急地等着信使,等着皇帝让他回军的命令。但是,没有任何消息。只有对面越来越远的沉闷炮声滚过颤抖的大地:这是滑铁卢的铁骰子。

(14)、《象棋的故事》具体地体现了“内向写作”的特点。他以一个棋手博士的自述来讲述了一个人的经历。作品对博士面对孤独的抵抗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作了详尽、精辟的描写。如果说心灵是一口井,那社会就是一个巨大的黑洞,茨威格让读者通过这口井,窥见了整个的黑洞。

(15)、这封信是一个对爱情忠贞不贰的痴情少女的绝笔。一个十三岁的少女,情窦初开,暗恋着邻居青年作家。五年后她重返维也纳,每天到他窗下等候,只求委身于他。被他误认为卖笑女郎,也绝不向他暴露身份,绝不向他呼救求援,默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担、社会的歧视、贫困的折磨和疾病的摧残。她一生念念不忘这段恋情,直到他俩爱情的结晶,由她独自抚养的儿子得病夭折,她自己也身患重病即将辞世之际,才写下这封没有具名的长信,记述了这则近乎荒诞却又真实,令人叹为观止的悲惨故事,而故事的男主人公却对此一无所知。

(16)、在他们看来,天底下重要的,莫过于那些柔美的,然而比时代的轰隆声更富有生命力的音响;当一个韵脚和另一个韵脚搭配得妥帖时,便会产生一种无法形容的动感,这种动感虽然比一片树叶在风中落下来的声音还要轻,但它却能以自己的回响触及遥远的心灵。

(17)、1900年,已有200首诗歌问世;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哲学;

(18)、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

(19)、以文学之名立树人之志——记第九届全国校园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文学教育交流大会

(20)、1928年,茨威格到苏联旅行,在那里他的作品通过高尔基(MaximGorki)的努力出版了俄语译本。同时他写作传记,他受弗洛伊德(Freud)的思想影响,偏重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他曾经写了巴尔扎克(Balzac)、狄更斯(Dickens)、陀思妥耶夫斯基(Dostojewski)等人的传记。1929年他完成《旧书商门德尔(Buchmendel)》。1930年茨威格将他的作品《精神疗法(DieHeilungdurchdenGeist)》题献给爱因斯坦。

3、茨威格作品精选

(1)、茨威格自杀之前,德国法西斯上台,纳粹分子陷入狂热状态。他们焚烧进步作家和犹太作家的书籍,以表示对法西斯主义的信仰,对元首的忠诚。大批进步人士,犹太血统的知识分子和科学家、作家受到迫害,关进集中营,或被迫流亡国外,德国国内一片白色恐怖。

(2)、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3)、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借道士张瑶星之口,喝斥了国破家亡后恋念未消的侯方域和李香君:“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他不断么?”茨威格也不局限于写情情爱爱,他的现实眼光与家国情怀同样令人感佩。由于犹太人的身份,在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茨威格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1942年,茨威格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4)、整本书之思辨读写——2019年中学语文批判性思维教学现场会

(5)、04 在创作中,以古喻今,寄托和表达和平主义理想与人道主义情怀茨威格始终忠于自己的和平主义理想、人道主义情怀和世界公民信念,他是自由理念和人道精神的追求者和殉道者。他希望通过传记文学创作,寄托和表达和平主义理想与人道主义情怀。

(6)、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7)、1929年,历史人物传记《约瑟夫•福煦》;

(8)、二是一系列历史人物传记,其中包括四百年前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拍案而起、反抗宗教改革家卡尔文思想统治的瑞士勇敢学者卡斯特里,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和18世纪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内特等。无论是叙述传主的生平,还是评价其地位与功过,不管是刻画其心理与行为,抑或是描述其命运与得失,都是从人道主义出发,肯定自由理念和人道情怀,抨击思想禁锢和专制独裁,表达了茨威格爱人类、爱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

(9)、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10)、回来的路程危险增加了十倍,在前往极点的途中只要遵循罗盘的指引,而现在他们还必须顺着自己原来的足迹走去,在几个星期的行程中必须小心翼翼,不能偏离自己原来的脚印,以免错过事先设置的贮藏点在那里储存着他们的食物、衣服和凝聚着热量的几加仑煤油。但是漫天大雪封住了他们的眼睛,使他们每走一步都忧心忡忡,因为一旦偏离方向,错过了贮藏点,无异于直接走向死亡。况且他们体内已缺乏那种初来时的充沛精力,因为那时候丰富的营养所含有的化学能和南极之家的温暖营房都给他们带来了力量。

(11)、“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12)、   茨威格初登文坛时,是个才气横溢的抒情诗人,接着又以剧作引人注目。早在大学时代,茨威格已先后发表了两部诗集,《银弦集》和《早年的花环》。作为作家,茨威格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13)、1933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14)、格鲁西思考了一秒钟,而这一秒钟造就了他自己的命运、拿破仑的命运和世界的命运。在瓦尔海姆(Walhaim)农舍里的这一秒钟,决定了整个十九世纪的走向,这个决定就取决于这样一个完全循规蹈矩、完全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物的唇齿之间,取决于他那双因为神经紧张将皇帝那份要命的圣谕揉得皱巴巴的手!—这也算是不朽之举了!假如格鲁西现在拿出足够多的勇气,能够相信自身的判断以及其他明显迹象而不再听命于皇帝的圣旨,法国可能就会得救了。但是这个顺从的人总是服从规定好的指令,从来不去听从命运的召唤。

(15)、发表于1941年的《象棋的故事》是斯蒂芬·茨威格生前创作的后一部小说,同时也是他中篇小说的代表作。这部作品集中地体现了茨威格在中短篇小说创作及叙事手法上的一些典型特点和技巧。

(16)、而这孩子可是我的命根子,因为他是你的骨肉啊,他是你,又不再是你。你这个幸福的无忧无虑的人,我一直不能把你留住,我想,现在你永远交给我了,禁锢在我的身体里,和我的生命连在一起。这下子我终于把你抓住了,我可以在我的血管里感觉到你在生长,你的生命在生长,我可以哺育你,喂养你,爱抚你,亲吻你,只要我的心灵有这样的渴望。你瞧,亲爱的,正因如此,我一知道我怀了你的孩子,我便感到如此的幸福,正因如此,我才把这件事瞒着你:这下你再也不会从我身边溜走了。

(17)、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储存在这里的煤油太少了,他们必须精打细算地使用这为必需的用品燃料,他们必须尽量节省热能,而热能恰恰是他们防御严寒的惟一武器。冰冷的黑夜,周围是呼啸不停的暴风雪,他们胆怯地睁着眼睛不能入睡,他们几乎再也没有力气把毡鞋的底翻过来。但他们必须继续拖着身子往前走,他们中间的奥茨已经在用冻掉了脚趾的脚板行走。风刮得比任何时候都厉害。3月2日,他们到了下一个贮藏点,但再次使他们感到可怕的绝望:那里储存的燃料又是之少。

(18)、一位年过富有高雅的英国寡居女人C太太,旅人们对饭店发生的风化案发起激烈的争论之后,向“我”倾诉了因扰她一生的二十四小时经历:当年,也就是她丈夫去世的第二年,四十二岁的C太太独自一人来到蒙特卡罗,空虚寂寞的她在赌馆里迷上了一位嗜赌如命的年轻人。短短的二十四个小时里,C太太对这位年轻人产生了波澜起伏的情感变化,从一开始只是好奇那双具有无限魔力的手,到急切挽救站在死亡边缘的他,再到意乱情迷失身于他,后来疯狂到不顾一切地想要和他远走天涯。可是,C太太一厢情愿的牺牲并没有让这个年轻赌徒洗心革面,换来的却是当众的侮辱和情感的欺骗,这样的结果使得C太太之后的人生蒙上了羞愧、痛苦和自责的阴影。

(19)、AberdiesesKindwarallesfürmich, waresdochvonDir,nochmalsDu,abernunnicht mehrDu,derGlückliche,derSorglose,denichnicht zuhaltenvermochte,sondernDufürimmer–so meinteich–mirgegeben,verhaftetinmeinemLeibe, verbundeninmeinemLeben.NunhatteichDichja endlichgefangen,ichkonnteDich,DeinLebenwachsen spüreninmeinenAdern,Dichnähren,Dichtränken, Dichliebkosen,Dichküssen,wennmirdieSeele danachbrannte.Siehstdu,Geliebter,darumwarich soselig,alsichwußte,daßicheinKindvonDirhatte, darumverschwiegichDirs:dennnunkonntestdu mirnichtmehrentfliehen.

(20)、因此,每交易一段时间之后,再回头去看看你就明白,你的认知已经进步了。

4、茨威格作品集

(1)、一个人的肌肉缺乏锻炼,以后还是可以补偿的;而智力的飞跃,即心灵中那种内在理解力则不同,它只能在形成时的决定性的那几年里进行锻炼,只有早早学会把自己的心灵大大敞开的人,以后才能够把整个世界包容在自己心中。

(2)、茨威格对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学说感兴趣,作品擅长细致的性格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遭遇和心灵的热情的描摹。

(3)、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一个对幸福极其渴望的茨威格,更读到了一个主观意识强烈的茨威格,确切说这不是一本自传,而是一本吐露自己心声的记录本。

(4)、B博士在精神上所遭遇的痛苦与折磨比肉体上所受到的摧残更为严重,这种伤害也更为持久,几乎是毁了一个正常人的一生。B博士的遭遇深刻地批判了纳粹法西斯的不人道及其暴虐。这其实也反映了茨威格在流亡的过程中所经受的精神遭遇。是茨威格内心痛苦的挣扎与独白。

(5)、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初的一部。

(6)、在《茨威格精选集》的装帧上,特别设计了一个黑白分明的的函套,线条和色块构成几何图形,素雅美观。

(7)、1905年,发表了专著《魏兰》;1906年,第二部诗集《早年的花环》问世;1907年,第一部诗剧《泰西特斯》发表,次年上演;1910年,发表专著《艾米尔·瓦尔哈伦》。(3) 

(8)、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彼得罗波利斯(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9)、而第二处场所,即B博士被关起来的小房间,则人为地把各种社会关系切断,B博士处于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话,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倾听。这种空间就犹如投入荒无人烟的孤岛,远离各种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而更为可怕的是这样的空间几乎是一片空白的。除了床、一张小沙发、脸盆等几件可见的用具,什么东西也没有,没有笔没有纸,没有任何可以帮助思维思考的东西。四面都是空白的墙。

(10)、1920年,与离异并带有两个孩子的温德尼茨结婚,创作《三位大师》;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11)、尽可能搜集所有可能得到的传主材料,并对材料保持存疑态度,用公正客观的态度追根溯源,挖掘事实真相;

(12)、《三作家》又名《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传记代表作品之为托尔斯泰、司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

(13)、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3) 

(14)、寻找和表达美的元素——《兰亭集序》诵读指津

(15)、他带我们走进那个物质文明突飞猛进、文化艺术空前繁荣而社会政治动荡不安的时代,领我们认识举世闻名、才高八斗且不同流派的大师们,从而,我们越发认识到他比谁都追求人性,渴望和平,也同他一起对那个时代感到悲痛绝望,无力回天。

(16)、茨威格所写的书籍很有益处,茨威格不愧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俄国作家高尔基评)(11) 

(17)、利用精神分析学,对传主进行细腻多姿的心理分析;

(18)、阅遍纷纭终淡然,披尽黄沙始到金——工作室迎接市中期评估小记

(19)、“爱祖国,战疫情——春天的颂歌”线上大型朗诵会

(20)、他们怏怏不乐地在阿蒙森的胜利旗帜旁边插上英国国旗一面姗姗来迟的“联合王国的国旗”,然后离开了这块“辜负了他们雄心壮志”的地方。在他们身后刮来凛冽的寒风。斯科特怀着不祥的预感在日记中写道:“回去的路使我感到可怕。”

5、茨威格的简介与作品介绍

(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自愿入伍,被委派从事战时新闻服务。战争的进程和他的朋友,法国作家和平主义者罗曼·罗兰(RomainRolland)对他的影响使他越来越反对战争。1917年,茨威格第一次在服役期间休假,并写作戏剧《耶利米(Jeremias)》来反对战争。后来他退役,搬到了中立国瑞士的苏黎世,在那里作为记者为维也纳《新自由报(NeueFreieZeitung)》工作。

(2)、柏林之行开阔了茨威格的视野。他生活在富裕的维也纳市民阶层,来往的都是有教养有地位的上层社会男女,何尝接触过被社会唾弃,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物,何尝认识过那些离经叛道、用自己怪异荒诞的艺术作品来和现存社会抗争的现代派诗人和艺术家,又何尝了解社会的阴暗面、臭气冲天的阴暗角落。他走进那些未来派的俱乐部,接触到他从未打过交道的酒鬼、同性恋者和吸毒分子等遭到社会摒弃的人,接触到一个他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世界。人生是那样的广袤无垠、光怪陆离、五光十色,有光明有黑暗,有善有恶。更重要的是善中有恶,恶中有善。一切闪光的并非全是金子,而一切乌黑的也并不全是粪土。他于是懂得了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懂得了文学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当时初次接触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卡拉玛佐夫兄弟》就是深刻的典范。茨威格深思了。

(3)、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

(4)、《热带癫狂症患者》小说集1922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雨润心田》、《奇妙的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月光巷》

(5)、如果你想生活得轻松愉快,那么你好去巴黎,尤其是当你年轻的时候!光是在巴黎东游西逛就已经是一种乐趣,同时也始终像在给你上课,因为所有的一切都向每个人开放:你可以走进一家旧书店,浏览一刻钟旧书,店主人不会发出怨言和嘀咕。

(6)、北京大学德语系教授张玉书评价道:“作者(茨威格)以广博的历史知识和重点集中的细节描写,使这些事件摆脱浓重的历史迷雾,形象生动地突显在读者面前……茨威格写得凝练,但并不枯燥,材料建材适度,描绘精确,把千钧一发的紧张瞬间写得可信而又真实。茨威格满腔热情地歌颂人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使人振奋,故事写得集中、生动、文笔优美,虽是真人真事,却写得精彩紧张,和虚幻的小说相比,自会因真实确凿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既介绍了历史知识,阐述了人生哲理,又让人得到艺术享受,这是茨威格雅俗共赏的读物之一。”

(7)、《三大师传》是茨威格用心理分析的方法撰写的第一部传记著作,虽然关于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三篇传记在写法上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利用精神分析学对心理分析的方法却是贯彻始终的。

(8)、看茨威格的小说时,你觉得他洞察人心,他那细腻的眼光貌似透视了从来隐秘的不为人知的精神领域。曲折的心路历程在他笔下便是泾渭分明的小径,拨开主人公情感的迷雾,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他们每一次身不由己的转折,能像感知突如其来的暴雨一样捕捉到他们将落未落的眼泪,也像接受强风的吹拂一般面对他们声动山河的心跳。

(9)、夜,神秘莫测,清凉静谧,暑热消退,喧声尽逝。少年的心里可并不平静,青春在骚动,激情在翻腾。朦胧的渴望,无名的惘怅驱使他在林间徘徊,在树下踯躅。突然间一道白光,一缕轻纱,一片浮云,从天外飞来一个仙女,从夜空降落一个女神,像朦胧的夜色一样虚无缥缈,似真似幻,飘然而至,倏然而逝,只留下荡气回肠的回忆,怅然若失的怅惘。这意外的艳遇,销魂的时光,激情如火,柔情似水,像一阕迷人的夜曲,诗意盎然,动人心弦,汇成小说《夜色朦胧》的主旋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茨威格生平介绍简介精辟8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