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望无际中一的读音精辟86条

一望无际的一是第几声

1、一望无际的拼音是什么呢

(1)、一定(yīdìng)(形)规定的;确定的。

(2)、站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真使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2 “一”字用在第四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 例如“一个、一册、一步、一次、一面、一夜中的一都读第二声。

(4)、tiāncāngcāng,yěmángmáng。

(5)、释义:“一”字独用、作为词或句子的后一个字使用时,读本调第一声(阴平),如“一九”、“统一”、“一一得一”等。

(6)、(释义):江南地方狭窄,不像中国,如果田间条畅,那么一览无余,所以弯弯曲曲,便不可预测。

(7)、我终于站在沙滩上看到了我梦寐以求一望无际的打海。

(8)、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广阔的原野。

(9)、《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但见江烟沙岛,一望无际。”

(10)、表达意思:释义为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辽阔。

(11)、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圆顶帐篷。即今蒙古包。

(12)、清姚莹 《康輶纪行》:“上大雪山,积雪甚厚,一望无际,滑险异常,人马数蹶。”

(13)、注音时也是一声。但在普通话读音时需要变调。它只有合成词时,受到后字的读音影响,读时才变调的。

(14)、一直(yīzhí)(副)①表示顺着一个方向不变。②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③强调所指的范围。

(15)、在四声字前读二声,如“一半”“一定”“一望无际”等。

(16)、阴山:阴山山脉,起于河套西北。横贯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

(17)、遥,读音为yáo,属于形声字。“遥”的基本含义为远,如遥远、遥望。

(18)、在日常使用中,“广”也常做形词,表示广阔,宽阔;分布广;辽阔,如广通。

(19)、近义词:一马平川、无边无际、漫无边际、广阔无垠、广袤无垠。

(20)、“广”,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guǎng、ān、yǎn,早见于秦朝小篆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

2、一望无际中一的读音

(1)、魂魄归徕,无远遥只。(只:语气词,无实义)——《楚辞·大招》

(2)、出处:出自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十一回,“王胡子出去,领着鲍廷玺,捏手捏脚,一路走进来。看见花园宽阔,一望无际。”

(3)、遥闻深巷中犬吠。——《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但见江烟沙岛,一望无际。”

(5)、常用词有:“一个、一册、一步、一次、一面、一夜、一阵、一日、一半、一片、一句、一份、一代、一路、一定、一切、一再、一向、一样、一带、一味、一概、一致、一贯、一部分、一会儿、一块儿、一下子、一瞬间”等。

(6)、大片的菜花一望无际像大海似的,成群的蜜蜂忙得不知早晚。

(7)、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8)、(3) 又如:遥天(远天);遥祭(向着远方而祭祀);遥领(间接治理,由远处控制监督);遥遥华胄(指远古时候的名门后裔);遥心(心向远方);遥目(远望);遥仰(对远地的人表示敬仰)

(9)、(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

(10)、(形声。从土,艮(gèn)声。本义:边际,尽头)

(11)、反义词:咫尺之间、近在眉睫、一衣带水、近在咫尺。

(12)、人的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就很快会转变成信念。

(13)、tiānsìqiónglú,lónggàisìyě。

(14)、单用或在词句末尾前读一声,如“总论”“第一”“感情专一”等。

(15)、在四声字前读二声,如“一半”“一定”“一望无际”等。

(16)、(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江左地促,不如中国,若使阡陌条畅,则一览而尽,故纡余委曲,若不可测。”

(17)、一望无际的大海,有时像千军万马一样雄伟壮观,有时像凶猛的巨人一样可怕。

(18)、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地域辽阔。

(19)、(出自):现代王朔《浮出海面》:“四周已不见人头,只有此伏彼起的蓝色波涛,一望无垠的汹涌海面。”

(20)、出自 宋·苏轼《杭州谢上表》:“凛然威光,近在咫尺。”

3、一望无际中的一是什么意思

(1)、“宽”,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普通话读音为kuān,早见于金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宽”的基本含义为横的距离大,范围广,与“窄”相对,如宽广、宽阔;宽的引申含义为使松缓,如宽心、宽衣。

(2)、出自欧榘甲《新广东》五:“ 福建与台湾,相隔一衣带水。”

(3)、(解释):际:边。一眼望不到边。形容辽阔。

(4)、(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地域辽阔。

(5)、“一”字用在第一声(阴平)、第二声(阳平)、第三声(上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四声(去声)。

(6)、1 一”字独用、作为词或句子的后一个字使用时,读本调第一声,如“一九”、“统一”、等。

(7)、fēngchuīcǎodīxiànniúyáng。

(8)、(释义):一眼望不到边,就像有千里那么远一样。

(9)、在日常使用中,“遥”也常做形容词,表示时间长,如遥夕、遥久。

(10)、一向(yīxiàng)(名)过去的某一段时期。

(11)、“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

(12)、一同(yītóng)(副)表示同时间同地点做某事。

(13)、表达意思:意思是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地域十分辽阔。

(14)、无边无际( wúbiānwújì)形容范围极为广阔。际:边缘处。

(15)、出自 清·钱采《说岳全传》第66回:“白茫茫一片无边无际,原来是太湖边上。”

(16)、登上山头,展现在我面前的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17)、清姚莹 《康輶纪行》:“上大雪山,积雪甚厚,一望无际,滑险异常,人马数蹶。”

(18)、川:指平原。敕勒川,大概因敕勒族居住此地而得名。

(19)、(6) 通“姚”。妖艳;美好 。如:遥冶(姚冶;艳丽);遥艳(妖艳)

(20)、他从一个寻花问柳的人转变成了一个安分守己的人。

4、一望无际的一为什么读一声

(1)、(解释):览:看;余:剩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

(2)、改换方向、位置、形势、情况等:~身。~脸。~换。~移。好~。向左~。向后~。~败为胜。由阴~晴。转变。

(3)、chìlèchuān,yīnshānxià。

(4)、(示例):一望无垠的蓝色大海,令人心旷神怡。

(5)、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亦作“一望无边”。

(6)、我站在山头看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心胸无比开阔。

(7)、释义:“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

(8)、一望:指目力所及的距离;际:边际。一眼看不到边际。形容辽阔。

(9)、出自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四回:“一望无际,似有千里之遥。”

(10)、倚沼畦瀛兮遥望博。——《楚辞·招魂》。注:“遥,远也。”

(11)、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12)、发一声调的是以数的身份存在的,发二声调是与一字后面相邻字是发四声时,比如一下,下是四声,一就发二声。

(13)、(1)一衣带水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īyīdàishuǐ,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

(14)、一的声调共有三个声调。所以一的声调区分是应该好好掌握的。一的三个声调分别是一声调,二声调和四声调。

(15)、(2)近在咫尺,读音是jìnzàizhǐchǐ,形容距离很近。咫尺:很近的距离。

(16)、“一”字独用、作为词或句子的后一个字使用时,读本调第一声(阴平),如“一九”、“统一”、“一一得一”等。

(17)、荔枝的颜色是深红色的,没过几天就转变成暗红色,再变成土黄……白居易曾经说荔枝是: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

(18)、把一方的物品、信件、意见等传到另一方:~达。~交。~送。这封信由我~给他好了。

(19)、出处:出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在鄱阳湖旁边的一座大山上,太阳刚刚出来,把一望无边的湖水照得金光闪闪。”

(20)、在一声、二声、三声字前时读四声,如“一般”“一齐”“一手遮天”。

5、一望无际中的一的拼音

(1)、译文:辽阔的敕勒川在阴山脚下。天空像一座巨大的帐篷,笼盖了整个原野。苍天辽远空旷,草原一望无际,微风吹倒了牧草,露出了藏在草中的牛羊。

(2)、茅盾 《子夜》十七:“四面一望无际,是苍凉的月光和水色。”亦作“一望无边”。

(3)、际,普通话读音为jì,“际”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壁会也。从阜祭声”。“际”字基本含义为交界或靠边的地方,如:无边无际;引申含义为彼此之间,如:人际关系。

(4)、例句:田野上,麦苗返青,一望无边,好像绿色的波浪;那金黄色的野菜花,在绿波中闪光。

(5)、释义:广阔,看不到边界,常用于形容大草原。

(6)、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一望无际中一的读音精辟86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