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啥意思?精辟142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是什么意思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1)、特别是清军攻占常熟时,嗣母虽幸免于难,但不愿苟活于世,绝食而亡。她临死前嘱咐顾炎武要保住气节。嗣母绝食自尽的行为,深深震撼了顾炎武。

(2)、1644年3月,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旋即清军入关,定鼎北京,遂挥师南下,开始对整个国家进行血腥的军事征服。

(3)、看看我们郭佳的历史,刘家的汉朝灭亡了、杨家的隋朝灭亡了、李家的唐朝灭亡了、赵家的宋朝灭亡了、朱家的明朝灭亡了、爱新觉罗家的清朝灭亡了,一个个朝代(郑全)你方唱罢我登台,幻起幻灭,勃焉忽焉,但我们口中的“郭佳”(中国)灭亡了没有?显然没有!朝代的灭亡(郑全的覆灭)并未阻断中华民族人种的繁衍和万千家族的延续,也并未妨碍我们幸福地生活在社会主义新时代。朝代更迭、郑全轮替,但中国这个郭佳不光一直安然存在,而且一直在变强,现在已经是全球第二强国了(若按照胡鞍钢教授的说法,已经是全面碾压莓果的“全球第一”强国)。所以,现在的人担心的“亡郭”是杞人忧天,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才是应该担心的。

(4)、若干年后,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中讲:“夫以数千年文明之中国,人民之众甲大地,而不免近于禽兽,其谁之耻欤?顾亭林曰:天下兴亡,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已耳!”

(5)、③叶君健 《自由》三:“这倒不是单纯为了友谊和对您的敬佩,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桑梓的利益,为了匹夫的责任。”(1)

(6)、在他看来,“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中,“明耻”为重要。人有廉耻之心,国家才能形成知荣辱的道德风尚。他还特别指出,廉耻于士大夫阶层来说,尤为重要,并强调“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7)、顾炎武从小就随嗣祖读《孙子兵法》《吴子》《左传》《国语》《资治通鉴》以及朝廷刊行的《邸报》,养成了他关注时事政治、关心现实民生的治学取向。

(8)、③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匹夫出言不逊!”

(9)、这段话的意思是:兴亡有两种,一种叫国家兴亡,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政权的兴亡,老百姓是没有责任的,这种兴亡应该有统治者即“肉食者”来负;但另外一种兴亡叫天下兴亡,如果“亡天下”,即不但国家与政权灭亡了,连种族都灭亡了,这种责任就不仅仅在于“肉食者”,种族中的每一个人(即匹夫)都有责任。为什么?因为“亡天下”的原因是,这个种族的文化消失了,而种族文化传承的责任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10)、有过於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此任物亦必悖矣。荆国之为政,有似於此。

(11)、在顾炎武看来,“郭”就是“郑全”(那时候叫朝代)。那个时代的“亡郭”和现在的“亡郭”根本不是同一个概念。顾炎武的“亡郭”指的是郑全的崩溃、覆灭,等于现在的“政息”;“亡天下”则是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现在我们说的“亡郭”,意思更接近于顾炎武的“亡天下”。

(12)、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关心和参与国事,以负责任的态度来提出意见和看法。

(13)、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帅指的是军队的将领,而与之相对的是匹夫,这样就说明匹夫就是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相当于民众的意思。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有类似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14)、捍卫文化是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责任,因为文化不是d国设定的,文化是每个社会成员意识形态的集合。所以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5)、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於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欲异。口惛之命不愉,若舟车衣冠滋味声色之不同,人以自是,反以相诽。天下之学者多辩,言利辞倒,不求其实,务以相毁,以胜为故。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

(16)、1644年5月,南京的明朝残余力量拥护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政权,年号弘光。顾炎武把恢复山河的希望依托于这个朝廷,受昆山县令举荐任兵部主事。并撰写了《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等文章,提出一整套复兴大计。只是他还未及上任,清军已占领南京,南明弘光政权覆灭。

(17)、孔子出而自言如此。意谓弒君之贼,法所必讨。大夫谋国,义所当告。君乃不能自命三子,而使我告之邪?

(18)、“今欲国耻之一洒,其在我辈之自新……夫我辈则多矣,欲尽人而自新,云胡可致?我勿问他人,问我而已。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19)、“匹夫"的意思你只是个“布衣",老百姓一个;“老匹夫"的意思是你到年老的时候你也只能娶一个老婆,说白了还是平头老百姓。懂吗?匹夫等于平民。

(20)、这得从明末清初“天崩地解”的时代背景谈起。顾炎武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正值明王朝日渐衰弱,清政权强势崛起的动荡时期。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啥意思?

(1)、①《左传·昭公六年》:“匹夫为善,民犹则之,况国君乎?”

(2)、不管山有多高、云有多厚,也挡不住太阳升起、阳光普照。

(3)、完整版:(石国鹏老师——北京四中国际校校长,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4)、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5)、所以目前看来,咱们的制度依旧强大,所以西方的制度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但是咱们的文化,还有待复兴,咱们的宗教,基本是稀碎。所以面对西方文化和西方宗教的入侵,就显得被动。

(6)、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务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者,有司也;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故曰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邪;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夫成功名者,此先王之千里也。

(7)、因此,他提出“风俗者,天下之大事”,认为“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在他看来,维持世道人心既需要经济基础和制度支撑,更需要道德引领与规范。因此,“保天下”就要净化整个社会的风俗道德。

(8)、他走遍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一边考察山川民情,结交志同道合的学者,徐图复国大计;一边探求学问,著书立说,寻求经世致用的救国救民之道。把实现民富国强的殷殷期盼写进《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等巨著中,以期“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

(9)、原著原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先来帮大家翻译成现代文:

(10)、①元刘时中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堪笑这没见识街市匹夫,好打那好顽劣江湖伴侣。”

(11)、——话说欢愉夜短,寂寞更长。春宵一刻值千金。当你美人在抱,云里雾里,欲仙欲死,浓情蜜意,缠绵不尽时,你会喜欢明天吗?不会!正相反,你会憎恨鸡叫,你会希望夜变得很长很长,恨不得一年365天全都是黑夜!

(12)、能够抵御西方文化入侵的,只能是咱们自己的某种文化,而不能是制度,也不能是宗教。抵御西方制度的可以是制度,抵御西方宗教的可以是宗教。抵御西方文化的只能是文化。

(13)、匹夫这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意思。我们可以从褒义和贬义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4)、处置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赴国统区与蒋介石斗智斗勇,艰难推进民主进程;开国前夜,秉笔起草《共同纲领》,筹备开国大典,组建政务院,运筹抗美援朝,编制“一五”计划;

(15)、②宋 苏轼 《潮州修韩文公庙记》:“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16)、②《韩非子·有度》:“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17)、释义 在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

(18)、⑤明 冯梦龙 《东周列国志》:“子鱼能为我代言,乞念先君一脉,愿留性命,长为匹夫死且不朽。”

(19)、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於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20)、①《晋书·刘隗传》:“夫嫡妻长子皆杖居庐,故 周景王 有三年之丧,既除而宴,《春秋》犹讥,况龛匹夫,暮宴朝祥,慢服之愆,宜肃丧纪之礼。请免龛官,削侯爵。”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是什么意思

(1)、《老年文摘》分为标准版和大字版,内容一样。

(2)、作为贬义词的匹夫。孟子是很喜欢骂人的,在孟子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故事。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但齐宣王给自己找理由说,我这个人有毛病,就是喜欢勇猛。孟子说你那个勇,无非是看见不喜欢的人和别人打架而已,这不是大勇,而是莽撞的人。所以,匹夫就成了莽撞的人的意思。

(3)、这一思想的产生,与顾炎武的家学传统和个人经历密切相关。顾炎武江苏昆山人,出生于江东望族,还在襁褓中时,就被过继给未婚早逝的堂叔顾同吉为嗣,由嗣祖和嗣母抚养长大。

(4)、③汉 班固 《白虎通·爵》:“庶人称匹夫者,匹,偶也,与其妻为偶,阴阳相成之义也。”

(5)、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6)、这句话出自《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十二岁到东北上学,在这里他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国的一些情况,也初步看到了国弱民穷受欺凌的国内现状,当听到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统治的消息后,在学校率先剪去象征清朝臣民的辫子。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可谓耳熟能详,妇孺皆知。学生时代写作文,这句话出镜率不是一般地高,而是相当相当高。

(8)、作为褒义词和中性词的匹夫。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帅指的是军队的将领,而与之相对的是匹夫,这样就说明匹夫就是普通人普通老百姓的意思。相当于民众的意思。大思想家顾炎武也有类似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里的匹夫就是老百姓的意思。

(9)、成功的事情容易彰显功德,失败的事情没有功德可以彰显,于是彰显的只能是道德。

(10)、因此,顾炎武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1)、《老年文摘》每周2期,4开16版,全年102期。

(12)、咱们会认为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但是难道朱元璋不是民族英雄么?仔细想肯定是,但是咱们一般不这么说。

(13)、②《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匹夫,造言欺我,合当斩首!”

(14)、“匹夫”,早是指成年男人,后来又作为单个人的统称,于是有了“平民”“庶民”之含义。

(15)、我们应该清楚:郑全≠郭佳。当然,顾炎武时代,“郭佳”这个词还没有出现。

(16)、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汉语词语,意思是指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责任。兴亡:兴盛与衰亡。匹夫:普通老百姓。指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平民百姓也都有责任。

(17)、后来梁启超把这句话概括成八个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8)、凡先王之法,有要於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益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19)、③《说唐》第十六回:“这老匹夫,合当要死,待我出去斩了他。”

(20)、深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握好六个方面的辩证因素

4、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指的是谁

(1)、夫,音扶,下“告夫”同。三子,三家也。时政在三家,哀公不得自专,故使孔子告之。

(2)、首先,“保国”和“保天下”息息相关,维护社会道德和文化传统以保天下,是“保国”的基础。其次,“保国”和“保天下”的责任主体不同,“保国”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而“保天下”是捍卫民族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风气,每位普通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世界上有亡国的事,也有亡天下的事,二者并不是一码事。亡国与亡天下怎么区分呢?我说,如果一个国家的皇帝换人易姓了,国家也改国号了,这就叫亡国。如果是仁义不行,以至于率领禽兽之师杀人,人与人相互残害,这就叫亡天下。所以,要先保天下,然后才保国家。所谓保国家,这应该是那些享受荣华富贵的皇帝和大臣们的事。所谓保天下,才是黎民百姓责无旁贷的事情。”

(4)、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孙中山《孙文学说--行易知难》第七章:“吾国人果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人人当自奋矣。”

(5)、血淋林的现实:31张人性与爱图片,看到后1张惊呆了!

(6)、这么说太抽象,就好比在这次疫情中,基本上趋势也就这样了。可以看出来,以下国家和独立关税区,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越南,台湾,香港,澳门,还有一部分东南亚国家,疫情控制远比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要好的多,无论这些地方使用或者严苛,或者怀柔的抗疫措施,都比西方所有国家好的多。这跟经济,人口,地域,环境,体制,都没有必然的联系,的理由就是,这些地方同属儒家文化圈,拥有一种共同的“文化集体无意识”,具体表现就是,政府的强制措施和建议,被民众理解和执行的程度很高,政府为了落实这些措施和建议,付出的行政成本很低。

(7)、⑥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若国朝之制,满汉平等,汉人有才者,匹夫可以为宰相。”

(8)、解析:“匹夫”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今天,都有中性和贬义两个基本意项,只不过使用频率不同而已。

(9)、这个话题暂且不展开,广莫觉得,这一章内容,体现的是梁启超化用顾炎武的那八个尽人皆知的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0)、成子,齐大夫,名恒。简公,齐君,名壬。事在《春秋》哀公十四年。

(11)、匹夫匹妇,各有品德。为人一世,都有或多或少的修养。

(12)、朝,音潮。是时孔子致仕居鲁,沐浴齐戒以告君,重其事而不敢忽也。臣弒其君,人伦之大变,天理所不容,人人得而诛之,况邻国乎?故夫子虽已告老,而犹请哀公讨之。

(13)、自此,这一口号成为唤起国人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强武器。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追求,也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14)、可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八个字是梁启超的原话,是从顾炎武的话里提炼、概括出来的。梁启超的意思很明显:天下(中国、中华民族)要兴旺发达,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不能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这依赖于每一个人的思想革新与进步。(梁启超口中的“天下”传承顾炎武,意思仍然和《大学》一致。这里再补充一点,“中华民族”这个词好像也是梁启超的。我记忆有点模糊了,读者可以去求证。)

(15)、《左传.桓公十年》:“匹夫无罪,怀璧有罪”,是一种表示身份低微的自谦。

(16)、未婚守节的嗣母王氏出生于书香门第,性格刚强,有着良好的文化教养,常给顾炎武讲述岳飞、文天祥、于谦等忠臣义士的故事,教导他做一个忠于国家民族的人。

(17)、古人所说的“匹夫”,有三个含义。早,“匹夫”与“匹妇”相对,指“一对夫妇”中的男人。逐渐,“匹夫”用来指非贵族,就是“平民”、“庶人”,有“微贱”之意。再后来,“匹夫”用来骂人,意为“独夫”,表示轻蔑。

(18)、为学要坚持“博学于文”的道德准则,有所作为。“博学于文”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认为,君子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再用礼约束自己,就不至于离经叛道。

(19)、④清 昭梿《啸亭杂录·书光显寺战事》:“余素以豪杰待王,今乃知王直匹夫耳!”

(20)、顾炎武认为,魏晋风流名士崇尚清谈,“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导致儒家主流价值观崩溃,从而导致“国亡于上,教沦于下”。他深感明末心学空谈误国,明朝灭亡与社会各阶层未尽到道德伦理责任有关,因而借谈正始之风,反思明朝灭亡原因,发出了“亡国与亡天下奚辨”之问。

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思是什么

(1)、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2)、                  大字版

(3)、一般来说,认为这一章讲的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故事,这也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甚至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很大程度上是靠一代又一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物事迹来传承的。比如岳飞,文天祥。

(4)、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和“天下”常被作为同义语使用。但顾炎武认为,“国”和“天下”存在本质差异,“亡国”和“亡天下”不能混为一谈。在他看来,如果整个民族礼义丧失,道德沦丧,文明堕落,将天下不保。

(5)、从小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求索救国救民真理;拒绝蒋介石委任要职,发动组织指挥上海工人运动和南昌起义,实施战略大转移,力主进d中央领导核心;

(6)、“匹夫”这个词在褒义和贬义上的引用可以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我们做事不能逞匹夫之勇,必须尽匹夫之责”。

(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8)、若干年来,当我们说话、写文章引用这句话的时候,其实是把“天下”和“郭佳”划等号的,认为二者意思完全相同,“天下”和“郭佳”不过就是一个人的两个名字而已。

(9)、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的繁荣要依靠公民的意识。

(10)、周礼规定:人和人不是平等的,人是有三六九等的,作为平民阶级是允许有老婆的,但只能一夫一女人,不允许娶多个女人,所谓“匹夫匹妇"。

(11)、1657年秋,45岁的顾炎武开始了长达25年的“北漂”生涯。因崇尚儒学,他北上首站直奔山东,游崂山,登泰山,拜孔庙,寻觅名胜典籍,抄录墓志铭,查阅地方志,真正做到“行路,读万卷书”。

(12)、此联为明东林d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13)、咱们古代所说的天下,指的就是这个文化层面的东西,也只愿意认真和拥有相似文化的地方和国家交往,这些地方和国家,和中国一起,构成了地理层面的天下。

(14)、今天的人们理解此话,大概都是认为,凡国家大事,普通百姓都有不可回避的责任。爱国,干预国家事务,对普通百姓而言都是理所当然的责任甚或义务。

(15)、他认为,培养良风美俗,既要培养孝悌忠信,又要注重礼义廉耻,还要崇名节、尚厚重。而改变社会道德风气人人都有责任,每个人都要从自己做起,身体力行。为此,他大声疾呼,个人立身处世要坚持“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准则。

(16)、孟子是很喜欢骂人的,在孟子的文章中有这样的故事。孟子劝齐宣王行仁政,但齐宣王给自己找理由说,我这个人有毛病,就是喜欢勇猛。孟子说“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你那个勇,无非是看见不喜欢的人和别人打架而已,这不是大勇,而是莽撞的人。所以,匹夫就成了莽撞的人的意思。

(17)、在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何读书的时候,他斩钉截铁的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励志名言。

(18)、意为国家之事的兴亡,保护国家不致被倾覆,是帝王将相文武大臣的职责,与普通百姓无关;而天下大事的兴盛、灭亡,每一个老百姓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19)、他们的天下观,也是从文化的角度区分的,比如所谓的皿煮世界,自由世界,基督教世界,伊斯兰世界,土耳其的泛突觉主义,以前的社会主义阵营。这就是他们理解的,他们的天下。只不过如同他们不在咱们的天下里一样,咱们也不在他们的天下里。

(20)、后来,梁启超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爱国思想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个字。这八个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成为激励中华名族奋进的力量。

(1)、顾炎武认为,“有耻”是个人行为的底线。因为知耻才能自觉羞愧,自觉羞愧才能恪守礼义,恪守礼义才能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也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价值基础所在。

(2)、④唐 刘德仁 《长门怨》诗:“早知雨露翻相误,只插荆钗嫁匹夫。”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早是在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中提出的概念,背景是清军入关。原句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4)、此话出自明代“三大儒”之一的顾炎武,原话载于其著作《日知录·正始》。其原话是:

(5)、思维再发散一下,不仅仅咱们中国有这样的天下观,其实全世界都有。只不过跟咱们不一样而已。

(6)、顾炎武继承了这种治学方法,但他提倡的“文”,范围更为宽泛,既指文章、文字,更指待人接物、立身处世之道,既指自然科学知识,更包括实践知识。在他看来,治学的终目的就是经世致用。只有认真学习“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的知识,才能做“有益于天下”的有为之事。

(7)、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时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为治,岂不难哉?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共同的信念。

(9)、国,为了方便行文,就叫国家好了。这是一个具象的概念。指的是政权,疆域。这是一个非黑即白,没有灰度的概念。按照顾炎武的逻辑,国家的兴旺,是当官的,是食肉者的责任。在实际运用中,这一条原则也是清晰的。比如说,日本鬼子打进来的时候,沦陷区的老百姓,只要不接受伪职,不做检举揭发等伤害本国的事,滞留在沦陷区生活,并不会被称为汉奸。在当代,一个人只要不是当官的,用正常手段改换国籍,也不会被称为汉奸,卖国,叛国。

(1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今天的国人借以表达匹夫之志的口头禅。但可惜的是,说这话的人,并没有几人真理解这话的真实含义。

(11)、“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2)、每一个身上,有两种基因(DNA),一种是生物基因,另一种就是文化基因。前者传承个体,后者传承民族。一个民族(种族)的兴旺发达和传承久远,依靠的正是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民族要振兴,中华民族要伟大复兴,正是要传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几千年传承不辍的传统文化,这是民族赖以发展、复兴、壮大的基础——顾炎武的思考是深刻而令人振聋发聩的。今天读来,依然具有现实和警醒的意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弘扬,我们责无旁贷!

(13)、贬义词:独夫,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

(14)、清末民初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华民族再次面临亡国灭种的严重危机。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梁启超根据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论述,提炼出大家都能听懂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八字名言,号召国人救亡图存。

(15)、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

(16)、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7)、②宋 苏轼 《留侯论》:“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18)、天下兴亡,“匹夫”怎样才能“担责”?在顾炎武看来,明朝亡国教训在于先“亡天下”然后“亡国”,而“亡天下”根本原因在于,士大夫寡廉鲜耻,丧失德行气节,导致士风世风败坏。

(19)、詈词。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

(20)、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古)

(1)、所以顾炎武看到满清依然愿意尊重儒家文化,就认为天下没有亡,只是国家亡了而已。

(2)、原文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保天下者,匹夫与贱与责焉耳矣”。意思是说,保卫国家是帝王大臣,有权有势的人谋划的事,保天下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

(3)、再来复习一下高中的课文吧。题目叫《察今》,出自于《吕氏春秋》。我觉得这是吕不韦大的亮点、大的成就、大的贡献。说《察今》是高中课文,已经不严谨了。它曾经是,现在已经不是了,原因:被剔除。

(4)、在这里,“天下”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而是指维系社会秩序的文化。在区分“亡国”和“亡天下”的基础上,顾炎武进而阐述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5)、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弒其君,请讨之。”

(6)、为了表明抗清的决心,顾炎武决定改名。他原名绛,字忠清。因敬仰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改名炎武。作为一介书生,他还在家乡积极参加苏州、昆山保卫战。家乡被攻占后,他以精卫填海的精神自勉,立下“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誓言,奔走于太湖流域,积极开展抗清斗争,其间几经磨难,甚至险遭不测。

(7)、进入21世纪,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华传统美德格言》时,据说专门对这八字名言做了一番考证:早在梁启超之前,梁氏好友、维新派另一位思想家麦孟华于1900年就提出这八字名言是顾炎武的话,这就比梁启超早了整整15年。然而,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清初署名“空空主人”写的《岂有此理》一书,作者据说是乾隆中期人,该书写好后迟至嘉庆四年才出版。该书开篇第一句话竟是:“亭林先生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以为至论。”这样看来,“空空主人”才是第一个将顾炎武名言浓缩为八字成语的人!但是,这“空空主人”姓甚名谁,像《红楼梦》中的“空空道人”一样,就无人知晓了。(《老年文摘》第2430期)

(8)、明朝末年,国家政治腐败,经济凋敝,社会动荡不安,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关外于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并在1636年正式改国号为清,觊觎中原富庶之地已久。明朝廷内部却d争持续不断,内耗严重。而日益加剧的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异常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9)、“匹夫”出自春秋时期左丘明《左传·昭公六年》:

(10)、我在其他文章中写过:古人以“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为人生追求;《左传》宣扬:立德、立功、立言;孔子也鼓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言以蔽之:建功立业,好是封侯拜相。王勃感叹: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李广已是太守、将军,只不过没有封侯就很遗憾了,辛弃疾也当过镇江市市长(现代称呼),还有壮志难酬的牢骚,如果到老到死,还是个匹夫(平头百姓),岂不一头撞热馒头而死。

(11)、随着清朝政权的不断巩固,武装反清复明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但顾炎武并未气馁,为了坚守理想,他决定北游,寻找“保天下”的治国良策。

(12)、                    标准版

(13)、如今多数学者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清代大学者梁启超根据顾炎武的这段话概括出来的,见于其《饮冰室文集·痛定罪言》:“……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但1986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名句辞典》,又说这八字名言出自晚清著名小说家吴趼人的小说《痛史》第十回。但吴趼人比梁任公年长不了几岁,又怎么证明是吴氏早于梁氏提出这八字名言的呢?

(14)、“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15)、“正始”是三国时期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正始年间,正处于魏晋易代之际,朝政黑暗腐败。为逃避灾祸,魏晋士人只好消极避世,“清议”逐渐转为“清谈”,玄学开始兴盛,史称“正始之音”。

(16)、清政府入主中原,在顾炎武看来,这不仅是政权上的替代,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断裂,如何保住“正统”文化,成为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

(17)、为人要坚持“行己有耻”的道德底线,有所不为。“行己有耻”出自于《论语·子路》,意思是人要用羞耻之心约束自己的行为。顾炎武把“行己有耻”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

(18)、但是天下,是个抽象的文化概念,是咱们中华民族,以及周围儒家文化圈的几个民族方向性的共同选择,是被荣格称为“文化集体无意识”的那个东西。

(19)、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多指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詈词。犹言家伙,东西。常用来指斥无知无识的人。多见于早期白话。指平常的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0)、学生应该是具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识的一群人。

(1)、①《孟子·梁惠王下》:“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2)、所以说,亡国了,不是老百姓的错,匹夫无责。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啥意思?精辟14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