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出自哪个报纸精辟114条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什么意思

1、铁肩担道义的下一句是什么

(1)、邵飘萍(1886年10月11日—1926年4月26日),男,汉族,原名镜清,后改为振清,字飘萍,笔名萍、阿平、素昧平生 ,浙江省金华市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

(2)、1912年,杭辛斋被选为众议院议员,将《汉民日报》交给邵飘萍一人主持(这时他还兼任《申报》、《新闻报》的特约通讯员)。他对时局有着惊人的洞察力,早在辛亥时就对袁世凯有入木三分的认识。他在1912年1月写的时评中即指出:

(3)、也想起施一公的回国执教,也耳闻饶毅教授的愤慨与敢言,也目睹钟南山家里的那幅“敢医敢言“的书法作品沉甸甸······

(4)、下联的“文章”是指宣传马列主义,抨击反动军阀统治,歌颂革命和共产主义的文章。“妙手著文章”就是要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宣传革命。

(5)、清·康有为《题刀笔精华》:“铁肩担道义,辣手做文章。”

(6)、嘉靖三十四年,杨继盛书下绝命一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千古流传。其后,虽有李大钊之“妙手”,亦有杨联陞之“庸手”,都难以比肩。我以为,以肩担责,以文警世,“铁肩”与“辣手”齐备,方为吾侪之所向往。

(7)、1919年5月3日晚上,“五四”前夜,是个准备直接行动的不眠之夜,在北大的“五三晚会”上,作为新闻学研究会的导师、《国民》杂志顾问的邵飘萍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他大声疾呼“北大是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他的报纸更是热情地支持“五四”运动。8月,因《京报》屡屡发表揭露、批评政府腐败的文章,被当时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飘萍遭到全国通缉,被迫第二次亡命日本。

(8)、图片来源:《邵飘萍先生之女公子迷迷:(照片)》,叶如音,

(9)、第一次活动的主题是“关爱留守儿童”。烈日里,我们不畏骄阳,迫不及待的将爱传递给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看着稚童们满怀欣喜的握着手里的礼物,我们作为志愿者也体验到了别一样的经历。

(10)、 然而,转念又不得不发问:读书人多柔弱而内敛,何来“铁肩”一说?读书人多含蓄而善迂回,又何来“辣手”一说呢?

(11)、    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12)、邵飘萍青少年时代受到一位比他年长9岁的民主革命者张恭的影响,张恭于1904年创办金华有史以来第一张报纸《萃新报》,邵飘萍正是从《萃新报》获得对报业的初印象。 

(13)、高级定制品牌SamuelWang媒体运营主管,自媒体“原点青年研究所”特约作者,曾发表原创报道文章《晚上八点,在长安区上学的我开始心慌》,累计阅读量1W+,引发西安晚报、西安发布、西电导航等媒体转发和跟进报道,直接推动长安区落实改良驻区高校师生出行难的问题。

(14)、嘉靖三十四年,时任兵部员外郎的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被治罪处死,他书写的绝命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至今流传。1916年9月,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为友人书写此联将“辣”改成了“妙”而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诵甚广。1967年9月6日,杨联陞向恩师钱穆“求字”,恳请钱穆先生书写“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以“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自我警勉;而钱穆先生为杨联陞书写时改为“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两字之改,再出新意,传为佳话。

(15)、“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出自杨联陞的恩师钱穆之手。此联既是对学生的鼓励,也是现代学者对社会个体责任感的体悟。与前三联相比,“双肩只手”没有明显的感情倾向。人皆有“双肩只手”,“双肩”可以是坚实有力的“铁肩”,亦可以是柔弱平实的“平肩”;“只手”可以是犀利老道的“辣手”,也可以是精妙超群的“妙手”,当然,亦可是平平无奇的“庸手”。“双肩只手”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个体的,不论能力高下、不可推卸的责任感。同时,“双肩”与“只手”対举,“双肩”喻指全力,可以理解为责任之重大;“只手”喻指一人之力、独力,可以理解为独立之精神。

(16)、钱穆先生是顺了学生的意思的。而其联更加可贵之处在于“双”与“只”的对举。道义和文章的层次先后一下子鲜明起来:须“双肩”来扛的道义自然是着重,而文章实为道义服务。随着文化教育的逐年普及,能“文章”的人的确越来越多。而若是文章中早已失去了当年杨员外冒死弹劾权官的那般勇气和风骨,留下的不过是徒然一地废纸;甚至将软弱和污浊传扬。首先文章的内容须合乎道义。然而即使篇篇中充斥的都是正义的呼号,却成为“表面文章”,只说不做,也未免落于空洞和贫乏。孔子有云:“有言者不必有德。”如培根这样的哲理大家,对权力名誉、世事万千似是清透,而自己却因深陷荣名泥淖而终身败名裂。“双肩”和“只手”是对青年人提出的更加具体的要求:承担责任须尽全力,而不可仅仅重于“文章”。文章必在道义之下、在道义之中,合为时而作,合为心而发。

(17)、写作过程中有遇到什么问题或是否获得过朋友老师的帮助?

(18)、拼音:tiě jiān dān dào yì

(19)、1926年4月,张作霖悬赏、捕杀邵飘萍,吴佩孚也密令到京缉

(20)、之所以和这一联产生诸多共鸣,许是因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沦为平庸之辈,而欲求不得之果。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需要我们共同承担道义的时代,但也是个缺少梦想信仰、让人“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代。我们都曾是“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少年,但现实降予的苦难,让我们无止境地迁就,而终陷入自欺欺人的罗网。甘于平庸,无力向前,失去了承担道义的胸襟。然而义始终藏于内心深处,使人心中总有突破庸常的冲动与渴望。我们在“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中发觉了一个敢于在逆境中奋进而峭然而立的灵魂。追忆曾经,舔舐伤疤带来的痛感,让这赤子之心更显珍贵。

2、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出自哪个报纸

(1)、中共d员,陕西师范大学2017级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17级新传班团支部书记,研究生第十四d支部书记。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城市学院电气工程专业。本、研期间曾获一等、三等奖学金,积学一等奖学金。

(2)、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3)、此句意思是:用宽厚的肩膀承担正义,担当重大责任,用灵活的手写出精彩美妙的文章,以唤起民众的觉悟。

(4)、1918年10月5日,他辞去《申报》驻京记者之职,创办了著名的《京报》。他在创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中明确的提出了他的办报宗旨,“必从政治教育入手。树不拔之基,乃万年之计,治本之策。必使政府听命于正当民意之前,是即本报之所作为也!”《京报》一开始只有他和潘公弼两个人,无d无派,不以特殊的权力集团为后盾,主张言论自由,自我定位是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就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声望倾动一时。

(5)、1918年10月,邵飘萍促成北大成立了新闻研究会,蔡元培聘他为导师,这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当时《京报》刚刚创立,工作繁忙,但他一直坚持去上每周二小时的课。1919年10月,得到一年结业证书的有23人,得到半年证书的有32人。名单中有不少人是中共早的领袖人物,如、高君宇、谭平山、陈公博、罗章龙、杨晦、谭植棠等等,还有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等人。55人中也有些人终身都从事新闻事业,是中国新闻界的中坚。由此可见其影响的深远。

(6)、活动中,专程从北京赶来的邵飘萍孙女邵克美等邵飘萍后人,捐赠了邵飘萍在京报办公时所用的桌布,以及邵飘萍夫人汤秀慧手迹等文物。

(7)、李大钊撰写的这幅名联,上联中的“道义”是指为国为民的理想和志向,“铁肩担道义”就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

(8)、小编:学长还写过什么文章,可以分享一下吗?

(9)、《铁肩辣手:邵飘萍传》是2006年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汾阳,其实,一部中国的新闻史,或者说一部中国的近现代历史,都是无法绕开邵飘萍这个人的。

(10)、小编:哇,1w+,这可是小编的目标和理想呢,现在,就让小编带着大家一起去向当红推文背后的作者——张楠学长取取经吧。

(11)、明·杨继盛《大明湖铁公祠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2)、市政协副主席刘净非出席仪式,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江涛主持座谈会。来自北京、天津、贵州以及金华等地的10余名邵飘萍直系亲属共同缅怀先烈。

(13)、小编:看到学长的简历,发现学长原来本科读的是电气工程,是一个纯理工科的专业呢,那后来读研的时候,为什么选择新闻这个文科性质很强的专业呢?

(14)、既然心怀大义,“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其实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当再也无法忍受幻梦沦为庸常,我们学会了将平凡的事做到,来伸张自己平庸而不平凡的义。我们看到,就算是外来务工,也能借一篇《我是范雨素》,以坚强姿态掠过每一位共鸣者的天空。就算是搬砖砌墙,也能够以分毫必究、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赢得世界技能大赛之冠。我们或许成不了莫言、屠呦呦,但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泥人张、刷子李。成为名人大拿不再是毕生追求,但这不代表昏恹和委顿。相反,放下因仰望而酸痛的脖颈,用脚掌重新感知这片平凡的大地。排除冗杂的内心让目标更加清明,方可以更坚定地在平庸之路上奋走,追逐力所能及的远方。而脚踏实地的虔诚才可以让梦想的信徒走向缥缈的圣地,走向不凡。

(15)、杨继盛(1516年6月16日-1555年),字仲芳,号椒山。直隶容城人。明朝中期著名谏臣。

(16)、“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不仅是钱穆先生对学生的劝勉,更是以铁肩和辣手为前体的民族精神应有的崭新姿态。每一个普通的人都不可或缺,重行动而非夸夸其谈。“文章”应作为实干的反思与推扬,只有如此,肩才能扛起千钧之重,文章才成为文章,社会在这样的精神下稳步前行,直到“绝命联”再次演变出新的含义。

(17)、联想到当下的时政,港独分子正想方设法的脱离祖国,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不择手段。如果不是这么一群可爱的人,我们正在饱受国家分裂的痛苦。而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便有了光。

(18)、于是,我将目光投注于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才发现:每当社稷有倾覆之危,民族有危亡之境,读书人总是冲在“战火”的一线,他们必筑精神“铁肩“在前,他们必斥”辣语“于笔端。古有比干冒死力谏传承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的精神;今有“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的豪情壮志;鲁迅的杂文如”投枪“”匕首“,文章也就成了反动派害怕的武器;忘不了闻一多的”后的演讲“;还记得朱自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刚强——原来,读书人有属于自己的信仰。

(19)、杨继盛的“铁”“辣”风骨,寄寓了士人面对官场黑暗的不屈和愤慨;李大钊的“铁肩”“妙手”,展现了中国革命者的智慧和担当。钱穆的“双”“只”智辩,道明了个人对于道义与文章的价值判断。但是,我喜欢依然莫过于杨联陞的“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只因他有平庸之下的凛然大义。

(20)、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

3、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作文哪年考的

(1)、1936年,向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成长的历史,说到:“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

(2)、“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的光”!

(3)、自杨继盛写下绝命联,该联几经后人修改,形成了各有千秋的精神内核。

(4)、《图画时报》,1929年/第580期/第1页

(5)、“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李大钊的这一联掷地有声的勉语,正是他自己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无产阶级的革命前途无限忠诚,为在我国开创和发展共产主义运动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永远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辉典范。

(6)、时间流转,到了现代的中国。鲁迅先生这位读书人,在黑暗的时代踽踽而行,为心中道义,毅然弃理弃医而从文,以铁肩负民族之重任,以辣手骂醒整整一代之国人。斯人以往矣,但他的灵魂,他的信仰,他的铁肩辣手给我们整个民族留下了百年甚至将会绵延千年的感动。

(7)、学长:以前可能杂文和评论比较多,之前参加红网的“红辣椒”全国评论大赛,集中写过一些文章,但我觉得我更欣赏班级一些同学的文章,他们的更能针砭时弊,很值得我学习。后面的话,会有一篇关于长安县大学城发展思考的文章发出来,应该会蛮有意思的。(小编和同学们已搬好小板凳坐等发表惹~)

(8)、“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出自历史学家杨联陞之手,题干中解释:此联为向恩师钱穆“求字”而来,取“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之意自我警勉。与前两联相比,此联是自勉联,态度谦逊。从“铁肩”到“平肩”,少了文人的狂傲之气与决绝之态;从不凡到平庸,强调的是作为芸芸众生一员、小人物的使命与信念。

(9)、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不得不谈。他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

(10)、第二次活动在大丰看守所进行,旨在“同庆建军佳节,共叙鱼水深情”。在众心助困的带领下,我们踊跃报名,展开了一场令人难忘的文艺演出。演出结束之后,我们参观了兵哥哥的宿舍以及训练场地。走过他们奔跑的痕迹,体会着他们不惧艰难的的信念,我内心感慨万千: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11)、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被刺客暗杀。邵飘萍就指出“有行凶者,有主使者,更有主使者中之主使者”,矛头直至袁世凯。他仗义执言,毫无顾忌地抨击当局:“呜呼!内务部。呜呼!内腐部!”“人但知强盗可怕,不知无法无天的官吏比强盗更可怕。”并声言“报馆可封,记者之笔不可封也。主笔可杀,舆论之力不可蕲”。

(12)、郭汾阳,笔名散木,1956年出生,山西定襄人。1977年考入山西大学历史系,曾在博物馆、文物局等处工作。1985年调入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系从事中国革命史等课程的教学,现在浙江大学法学院任教。

(13)、“妙手”即精妙的笔法。以之所写文章,不光包括批判,也包括记叙、描写、讴歌等多种内容,显然拓宽了文人的视野,赋予了更为全面多样的职责。

(14)、邵飘萍的一生,始终在记者的岗位上秉笔直书,不畏强暴,“铁肩辣手”中所包含的铁骨铮铮、辛辣无情的意义,成为邵飘萍的写照。邵飘萍的命运也成为那个时代几乎所有像他一样能够如实报道新闻的记者的共同命运。邵飘萍同称为“萍水相逢”的林白水,都是历史上记者的典范。

(15)、于古之焉或史书中结识了众多读书人,我发现他们的文章乃至生平都贯穿了一种情怀,正如杨继盛的留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我想,这就是读书人的信仰。

(16)、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17)、四种版本,皆能体现贯穿于民族的历史中的挺拔风骨。何以钱穆先生一句为佳?随着时代的变迁,首先是李大钊道了一声“妙”。于是“辣”中饱含的“一去不复还”的悲壮之情变得欣喜得多了,转而是革新派对于创造新时代的美好愿景。然而“妙”字却对“著文章”的人设立了门槛:须是才高八斗不可了。是否普通甚至低卑的人便仅需要安于木然、缩头蔽尾?是钱穆一联“双肩”“只手”道出了“不”!杨联陞的“平肩庸手”联实也着重于此,无论是“平肩”抑或“双肩”,“庸手”抑或“只手”,都起到将努力层面从能力转至意愿的作用。时代的脚步从未停止;从怀着必死之志发声,到身怀“妙”笔的有学识之士的付出,终是渴望每一个人的声音和努力的,这当是社会进步和意识觉醒的又一次实现。

(18)、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起到了重要作用。

(19)、就拿《阿房宫赋》与《六国论》来言事,他们的作者为了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以铁肩担起道义,以辣手针砭时弊,不惜触怒帝王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如果没有这份信仰,怎来这份勇气呢?“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此联作者杨忠慰公也为了心中道义,愤而上奏弹劾严篙后慷慨赴死,用生命诠释了铁肩辣手,用生命诠释了读书人的信仰!

(20)、据介绍,市文物局此前已两次收到邵飘萍后人捐赠的遗物与照片,共计95件。其中不乏珍贵的邵飘萍与夫人祝文秀的生活照,以及邵飘萍生前使用的怀表、烟嘴、毛笔等文物。

4、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理解

(1)、题干中共出现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四个不同版本。四个版本的对联,共同强调的是“肩担道义”与“手著文章”。“担道义”意味着挑起弘扬道德与正义的重担。“著文章”意味着抒发己见。“担道义”是目标,“著文章”是方式,个体以“著文章”的方式实现承担民族、国家、社会“道义”的目标。

(2)、我相信一颗宽阔的心、勇敢的心、敢于先行的心配得上这世间的辽阔和雄壮。

(3)、其中有一些统计的数据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4)、多少读书人,为了信仰,为了理想,为了真理,把生命写成了铁骨铮铮,用忠诚穿越了时空。中国文人前赴后继层出不穷的突然“跨界”“力挽山河”“捐躯国难”的“心外无物,知行合一”的走出了自己别样的人生,走成了中国历史上成了一道壮美的风景。一个个名字,直立着向我们走来:掉书袋的辛弃疾变成了金戈铁马模样,和蔼的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变成了慷慨激昂的前行者,炮火中的西南联大的师生转战茅屋草房、树底山腰,知识传承也是斗争······没有什么比“爱国”的信仰,更能凝聚起中国人的团结——原来,读书人的信仰,让他们都成了一座座丰碑,让人瞻仰!

(5)、时代记录着一切,尽管云淡风轻的背后都曾是人言可畏,抑或血雨腥风,但”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精神却如明灯长亮于暗夜。

(6)、1913年8月10日,浙江当局以“扰害治安罪”及“二次革命”嫌疑罪,查封《汉民日报》馆,逮捕邵飘萍。他后来自述“忽忽三载,日与浙江贪官污吏处于反对之地位,被捕三次,下狱九月。”还曾遭到过暗杀。因为反袁入狱、三进三出,出狱后只得到日本暂避,在法政大学学法律、政治。同时,为国内的报纸写评论。他还组织了“东京新闻社”,反对袁世凯卖国。

(7)、邵飘萍从此走上一条自资独立办报的艰辛道路。其言论既不受外国通讯社的左右,又不受军阀操纵,排除各种干扰,开创了20世纪中国独立的新闻事业。他大书“铁肩辣手”四个大字(取自明朝因反对奸臣严嵩被残杀的杨椒山的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将“妙”字改成了“辣”字)悬于报社墙上,勉励同人。他主张新闻记者是“布衣之宰相,无冕之王”,是“社会之公人,是居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第三者”,报纸应该监督政府,还应该教育民众、唤醒民众。80多年前,他就是在这些思想支配下,把《京报》真正办成了人民大众自己的喉舌(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8)、学长:阅读量并不能代表什么,这个阅读量也是原点的同事们在我加盟前,一点一点积累而来的,是他们应得的成就。我感触的是长安区的反应,发文一周左右长安县有了官方反馈和动作,延长了公交运行时间,加开了高校3号线,还召开了专题会议,积极落实永康书记“行政效能革命”的号召,有这样一个有事就办的新气象,这在以前的长安县是看不到的,是很大的进步,我印象很深刻。

(9)、* 平仄拼音来自AI,仅供参考;诗句韵脚有多个的时候,对比全诗即可判断。

(10)、阅遍无数先贤古仁人,读书人的这份信仰,将永远流传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永远烙印在中华民族的意志上,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中!真英雄本色,真名士风流。

(11)、创办者邵飘萍是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也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12)、郭松龄在日本关东军和张作霖的联合夹攻下,兵败被杀。邵飘萍把事件的真相公诸于世,引起了北方民众的反日、反张运动,张作霖他们这才对他恨之入骨,要枪毙邵飘萍!

(13)、是的,千年岁月,抹不平铁肩的棱角;万载光阴,掩不了辣手的文章。生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不仅要以青年之“铁肩”担国家之“道义”,还要以青年之“辣手”醒世人之迷梦。非如此,不足以时代的疾病,不足以缔造更好的未来。

(14)、学长:这一篇文章是我加盟原点后的第一篇,当时团队老大要求报选题,我就报了这个长安区公交问题。一来是我就身处长安区,是长安区通勤的参与者,二来我也对社会问题的选题比较感兴趣,就在选题会上提了出来,觉得可以做,有影响力可以挖掘,就顺水推舟把这个选题作下来了。

(15)、  尼采说:“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美好”,而我以为,“会当凌绝顶”才对得起庄严生命给予的责任和时代发展给予的期待。“会当凌绝顶”不是为了走在谁人之上,而是将世界纳入胸襟;不是期待那“一览众山小”的独尊,而是思考并了解“以天下为己任”的意义。

(16)、1909年,邵飘萍大学毕业回到故乡金华,在他的母校教历史、国文。这是他一生中安定的一段日子。他在教书之外,主要的工作是为上海的报纸写通讯,成为《申报》的特约通讯员。他酷爱新闻事业,对报业怀有特殊的感情,有“新闻救国”之志。

(17)、邵飘萍从小接受了“子曰诗云”的中国传统教育,从小就显露出过人的才气,13岁的时候考中了秀才。随后来到浙江高等学堂师范科,也就是今天的浙江大学就读,接受了西方科学、政治文化的教育,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由于晚清动荡的局势,使邵飘萍热衷于了解时事,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报纸。其中,梁启超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了邵飘萍和他的同学们。从小接受八股文写作的邵飘萍对梁启超恣意奔放的文体以及点评时事的勇气敬佩不已,还刻意模仿梁启超的文体进行写作。当时报纸上经常讨论救国之道,热血的知识分子各抒己见,主张“科学救国”、“实业救国”或者“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用现代文明拯救中国。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邵飘萍萌发了“新闻救国”的思想,立志献身新闻事业,依靠报纸舆论,干预政局,改变祖国悲惨的命运。于是,“新闻救国”也成为他一生追求的理想。

(18)、1916年9月的一天,李大钊的一位朋友请他题写一副对联。他想起了这副楹联,于是奋笔疾书了“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十个大字,与朋友共勉。

(19)、邵飘萍是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的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20)、学长:主要的数据就是所有公交的通勤时间,还有一方面是长安区的大学生通勤人数。前一个在网上,APP上都很容易找到,我花了一天时间整理。而后一个我在教育厅网站上找到的统计年鉴,里面有详细数据。

5、铁肩担道义出自哪篇报纸

(1)、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杨继盛进士及第,通过自己努力,已官至兵部员外郎。但他不懂得趋炎附势,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因直言敢谏,被贬为狄道典史。狄道,即今甘肃临洮。当时番汉杂居,“鲜有知诗书者”,杨继盛谪贬狄道后,首要兴学弘文,建起超然书院,据说此联即为书院所题,至今山麓之间,仍可见其墨迹石刻。

(2)、《北京晚报》发表《京报馆被封》的消息后,北京各界(特别是新闻界)立即组织营救。张学良出面接见13名代表时,竟毫无隐晦地说:“逮捕飘萍一事,老帅和子玉(吴佩孚)及各将领早已有此种决定,并定一经捕到,即时就地枪决。”军阀早已有必杀之心,所以那一天各方的奔走均无效。

(3)、《京报》创刊时,邵飘萍特意写了四个大字“铁肩辣手”挂在编辑室正面的墙上,以自勉和激励同事。“铁肩辣手”取自明朝杨椒山的著名诗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邵飘萍将“妙手”改为“辣手”,以此反映了他胸怀真理、不畏强暴的倔强性格和办报宗旨。

(4)、细品过往,我们总是在匆忙中赶路;回首往事,却忘记了来时的路。

(5)、新闻编译社社址在北京南城珠巢街。该通讯社规模很小,只有几个工作人员。主要编译外电,也采写一些北京通讯,每晚总有一二特殊稿件。每晚7时左右以油印或复写方式发稿,外埠邮寄,本地由社员骑自行车分送。每次发稿几十份。本社较有独立性,且消息迅速。记者效率极高,发稿迅速,稿件普遍为各大报社采用。

(6)、值得注意的是,题干设定的写作任务有二:一是要求考生选择并明确喜欢某一版本的理由,考生当审辨思考,在辨析异同之中说清喜欢某一联的缘由;二是阐述观点与态度,考生当通过比较与选择展示观点态度、挖掘现实意义、体现作者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7)、李大钊撰写的名联:“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原是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所作,李大钊只是在原对联上改了一个字,明代文化名人杨继盛,因抗御强暴、反对权奸严嵩,而惨遭严嵩杀害,杨继盛就是在临刑前写下名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8)、李大钊同志和其他无数先烈光荣地倒下去了,但是他们的牺牲没有使中国革命停止,相反,中国革命在牺牲者的血泊中继续前进,直至获得伟大的胜利。作为中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和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大钊同志的业绩将永远受到中国人民的追怀和崇敬。

(9)、             力扶泰山,笔遣义怀

(10)、小编:说到近很火的事情,大家能想到什么?

(11)、邵飘萍(1886~1926),男,汉族,浙江东阳人,革命志士,民国时期著名报人、《京报》创办者、新闻摄影家,中国传播马列主义、介绍俄国十月革命先驱者之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是中国新闻理论的开拓者、奠基人,被后人誉为“新闻全才”、“乱世飘萍”、“一代报人”、“铁肩辣手,快笔如刀”等。1926年因发表文章揭露张作霖统治的种种黑暗,而被张作霖杀害。有“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之称。

(12)、“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出自明代著名谏臣杨继盛之手。杨继盛因上疏弹劾严嵩,遭诬陷下狱。下狱后,遭酷刑而不屈,终为严嵩所害。本联为杨继盛在狱中自挽的绝笔联,铿锵有力,是他为人的写照,也显示出了中国古典士大夫以道义为己任、不畏权势的荡荡襟怀与铮铮铁骨。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出自近代学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之手。当时,李大钊为劝友人章士钊不要倒向北洋军阀政府,将杨继盛联中的“辣”字改为“妙”字,并手书此联赠与章士钊。结合李大钊的身份与时代背景,本联除了是传统知识分子人格追求的写照,“担道义”还意味着救亡图存,“著文章”还多了宣传远大的理想和进步的政治主张、追寻真理、唤醒民众的意味。在这版的对联中,有对友人的鞭策、亦有对自己的期望,可以说显示了现代知识分子追求真理、救国救民的使命感。

(13)、《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一篇报告文学,以纪实文学的手法诠释了学者王克煜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人生经历,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一个自强不息、勇于学术研究的学者的精神风貌。

(14)、道义:旧谓道德义理,现指道德正义。辣手:老辣之手。谓作文老练而有锋芒。

(15)、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同志备受鼓舞,连续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新纪元》等文章和演讲,热情讴歌十月革命。

(16)、在得知文章阅读量高和得到相关部门关注后的心情怎样?

(17)、  今年暑假,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加入了大丰众心助困这个志愿者组织,并且参加了两次活动。

(18)、学长是什么时候开始想到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心慌)的,契机是什么?

(19)、《新闻学报》,1940年/第1卷/第4-5期/第25页

(20)、《上海画报》,1926年/第107期/第2页

(1)、感染无数人的投笔从戎:”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豪情,感慨文天祥千回百转的《指南录后序》,现在才有一点理解杜甫一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踌躇——原来,读书人的信仰早就穿越时空,让人仰望。

(2)、1911年,辛亥革命后杭州光复,杭辛斋受命筹办《汉民日报》(杭辛斋(1869—1924),浙江海宁人,1898年,涉康、梁案曾遭清廷拷打,险被杀头。1905年参加同盟会,赴京办《白话报》,因触犯权贵被禁。在报界很有影响)。他知道邵飘萍经常写些地方通讯,两人一见如故,当即聘邵为主笔,共筹《汉民日报》。11月18日,即杭州光复后的第11天,《汉民日报》就出版了,经理杭辛斋、主笔邵飘萍。他从此进入新闻界,开始了他15年的终身报业生涯。

(3)、义,是对个人价值的探求,也是为实现社会价值而付诸行动。所谓“平肩担道义,庸手著文章”,即是“平肩亦可分担道义,庸手犹当勉著文章”之义。这是文人在时代背景下对自身能力诉求不满,是在明了能力局限后的自我解嘲,更是在解嘲后燃起的信心与大义。文人即使在文字干涸无力的境地,仍然葆有对大义清醒的认识和不懈追求。所以动心魄,承肩担,感性灵,勉手笔。

(4)、1920年回国。9月17日,《京报》复刊。他办报既重视外交、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容,关注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也依靠社会力量,办了好多种附刊,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在《京报》的周围既有鲁迅、钱玄同、孙伏园、黎锦熙等大学者,也有张季鸾、焦菊隐等当时还没有名气的青年人,可谓人才济济。

(5)、1915年12月袁世凯称帝,上海新闻界电邀邵飘萍回国。他于当月下旬匆忙返回祖国,参加反袁护国斗争。“为《申报》、《时事新报》、《时报》执笔。”

(6)、这几个不同版本的对联,你喜欢哪一个?请写一篇文章,明确你的选择,并阐述你的理由、观点和态度;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7)、在北京创办《京报》的同时,1918年,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及教授徐宝璜一起创立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揭开了我国新闻学教育和研究的序幕。他作为新闻学会的导师,带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包括、邓中夏。1936年的夏天,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借着摇曳的烛光,向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讲述自己成长的历史,说到:“特别是邵飘萍,对我帮助很大,他是新闻学会的讲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个具有热烈理想和优秀品质的人。”作为新闻学会的会员,除听课外还多次去邵飘萍家拜访,聆听老师的教诲。曾说,“我所愿做的工作,一是教书,一是新闻记者。”(《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赏析》)邵飘萍还为后世留下了两本新闻学的开山著作:《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其中,《实际应用新闻学》主要整理了他的新闻学教学讲义的内容,以他自己的采访实践经历为主要内容,融合了一些他去欧美日本考察后的认识,是对新闻采访和写作,记者修养等新闻实践进行理论的概括,这本书立足于实际应用,力求指导记者进行实际采访。《新闻学总论》则论述了报业的性质、任务、新闻学的基本概念、新闻法制观点等内容,还简要地介绍了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如果能够找到这些书,我希望大家都能够认真地去读一读,因为这是一个名记者用自己毕生的经验而写成的,而且应该说,这些书至今为止都很有指导意义。

(8)、当天,邵飘萍直系亲属来到婺州公园的邵飘萍雕像前,祭奠先烈。 

(9)、1916年袁世凯死后,上海《申报》社长史量才聘请邵飘萍为驻京特派记者。《申报》是当时上海第一大报(资格老、销路广),他成为中国新闻史上第一个享有特派员称号的记者。他以一个真正的新闻记者的面目出现在民众之中,深入实际采访,把真实的情况告诉读者,甚至不惜冒生命危险。

(10)、  “双肩担道义,只手著文章”中所传达出来的希望便是“力扶泰山,笔遣义怀”,当真正气浩然。文章著于道义,而对于责任的全力承担是亘久且需要亘久的信念。

(11)、四个版本的对联出自不同人之手,有着各自不同的时代背景。

(12)、邵飘萍被人称为“新闻全才”。北京大官本讨厌见记者,邵飘萍却能使之不得不见,见且不得不谈,旁敲侧击,数语已得要领。如他夜探总理府,虚访美使馆,新闻总是被他抢到。邵飘萍风流倜傥,慷慨豪爽,善于言辞,广泛交游,上至总统、总理,下至仆役百姓,他都靠得拢,谈得来。他重交情,讲排场,经常在酒楼饭馆宴请宾客,以期从客人的谈话中捕捉信息。

(13)、           三明二中高三(15)班赖世超

(14)、1906年他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师范科,学制三年。三年里,邵飘萍读到了《民报》、《新世纪》、《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大开了眼界,并被梁启超的文章所感染。他开始为上海的《申报》写地方通讯,1909年春,省运动会期间,他还和陈布雷、张任天三人一起,在一个图画老师指导下,办过一张《一日报》,这可以说是他报业生涯的开始。在此期间,他受到章太炎、蔡元培、徐锡麟等人的影响,和鉴湖女侠秋瑾曾有书信往来,秋瑾殉难前5天还给他这个青年学子写过一封信。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铁肩担道义 妙手著文章出自哪个报纸精辟11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