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的观点是什么唯心主义精辟140条

黑格尔的主要观点

1、黑格尔主要思想主张

(1)、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

(2)、   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道德篇中详细论述了刑事责任问题,并对故意、意图、动机等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而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人的自由意志。自由意志论也是其法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

(3)、由于黑格尔的哲学,使他的美学观点也有头足倒置的问题,但其将辩证发展的观点与其坚信理性的作用等等使美学向前不断进步,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一笔。

(4)、这篇序言使我有机会澄清某些内容,长期以来正是这些内容导致了它的本土读者对拙著的误解。一直以来,我对下笔写作这本书的方法并不满意,因为我是以一种现实的也是批判性的态度来看待当前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接受的。尽管如此,就拙著中说过的东西,我没有遗憾,也从未想要收回相关论断。因为,迄今为止,如下看法仍不证自明,即惟有极少数黑格尔的狂热信徒愿意接受黑格尔有关思维规定的逻辑体系的原初形式。我想要证明,黑格尔对伦理思想的贡献不能遭受同样的命运,因为不管你是否接受黑格尔视为其基础的思辨体系,他的伦理思想仍然鲜活有力,具有鼓动性效果。但我没有料到,拙著的第一批读者们会包含黑格尔的狂热信徒,他们极可能因为我不同意他们以及黑格尔本人视为黑格尔伦理思想之基础的东西,而认为我冒犯了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拙著的接受也会因如下这种(完全错误的)看法而受影响,即认为我决心将黑格尔的伦理思想同他的其余哲学思想隔离开来,并且,想要提供一种有关黑格尔伦理思想的读法,这种读法忽视甚至否定了黑格尔的自我理解。这当然并非我的意图。拙著是以与黑格尔构建其《法哲学原理》一书的同样的体系性方法构建起来的。并且,我对黑格尔的法哲学、伦理哲学、社会和历史哲学的解读已经假定(而根本没有想要质疑),对这些哲学思想的真正解释必须承认黑格尔已将它们作为客观精神的哲学奠基在《哲学全书》中提出的体系基础之上。正是在《哲学全书》中,客观精神占据了独特的位置。那些一方面读我的书,另一方面又将截然相反的意图归结给我的读者是在浪费时间,他们歪曲了对我说过的东西的理解,忽视了拙著中包含的真实信息。

(5)、(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6)、黑格尔早发现了“现代性”实质是理性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Subjectivity)乃是现代性的原则,并且运用“自由”(Liberty)的意识与“理性”(Reason)的反思来解释这种“主体性”,主体性从根本上属于以理性为主导的“意识哲学”。因此,一般认为,“现代性”问题实质上是“理性”带来的问题。

(7)、黑格尔对美学的重要的贡献在于把辩证法发展的道理应用到美学里,替美学建立了一个历史观点,他把艺术的发展联系到“一般世界情况”来研究,即联系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联系到经济、政治、伦理、宗教以及一般文化来研究。他认为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寻的。

(8)、黑格尔把一般与特殊统一起来,是理念的普遍力量转化或显现为特殊的个别人物。

(9)、黑格尔认为,整个真实的世界是一个理念,即所谓的精神,它是由抽象的理念与整个自然对立而统一的结果,精神是高的真实,在黑格尔眼里,即是“神”、“上帝”,“精神”即是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精神世界的统精神在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认识到自己,也即“客观与主观的统精神显现与艺术、宗教与哲学三个阶段”,将当其发展到哲学时,精神也就发展到了顶峰,真实世界也就到达了其终点。

(10)、(2)感性显现。由理念而显现为具体的感性形象,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意思。这里的“显现”并不是指实际实在的存在,而只是将其“现外形”,与存在是对立的,“显现”出来则是艺术作品,而“显现”的目的是什么了?或者说像黑格尔所问的一样:“是什么需求使得人要创造艺术作品呢?”“这种需求有什么内在必然性呢?”他回答到说:

(11)、宋祖良:《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67页。

(12)、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到“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概念得到各种现实世界就很困难了。

(13)、他把哲学史和哲学统一起来,哲学史在他看来是在时间中发展的哲学,而哲学是在逻辑体系中的哲学史。

(14)、它标志着由康德开始的德国哲学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也标志着黑格尔已经成为一位成熟的和独树一帜的哲学家。

(15)、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16)、首先我们从宏观上来看,黑格尔的哲学主要有三个主要特点。这体现出他跟其他哲学家有什么不同,尤其是他跟他以后的哲学家有什么不同。

(17)、此时,黑格尔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仍然认为宗教高于哲学,认为哲学作为反思的思维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无限性。

(18)、在黑格尔看来,概念形式是作为概念本身运动的过程的一种陈述,那么这种方法是没有限制的,因为这个方法本身就是概念的自身运动。这样便可以知道,这种方法就作为概念自身的运动,就具有无限的力量,因为它毫无限制,因而是一种“的力”。作为这种的力量,是没有任何客体所能抵抗的。它是能穿透所有客体的力量。所以,概念本身的形式,即方法,是作为这种力量的灵魂和实体,是作为概念的规定性和概念实在化的过程。

(19)、第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在以往考试末以大题形式出现过,应予以重视。

(20)、感受永远冷峻幽深与澄明(Lichtung)的

2、黑格尔的观点是什么唯心主义

(1)、美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2)、作为普遍性的东西,事实上就是作为纯粹的概念。因为只有作为概念,它便具有这样的纯粹性和单纯性。至于对这个开端的存在缺陷的意识,那就是方法。只有对方法而言,这样的缺陷才是首先被认识到的,并且是在方法中,才是得以被克服的。

(3)、自20世纪以来,现代性问题(Modernity)逐渐成为学界主要批判的问题。“现代性”问题是“理性”导致的,这一点已经无可怀疑。对现代性的批判有一个共识:即认为理性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理性主义原则是现代社会根本的原则。

(4)、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美的概念,在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们剥开唯心主义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合理的内核。正如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所说的:

(5)、这些人的哲学被黑格尔看作主观的反思哲学、需要克服的片面性哲学,因而必须把它们同以总体为基础的“真正的哲学”区别开来。

(6)、设计与哲学ID:PhilosophyDesign

(7)、陈士聪:《从“的神”到“精神”——论黑格尔思想的起源之谜》,《海南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第75—80页。

(8)、既然我们的理解作为一种开端,那造成这种理解的开端,无非就是对于我们这个要去理解的现实的一种开端,一个作为开端到现在的一种结果,也就是不变的存在,即同一性,或者说普遍性,是普遍的形式。因此,既然这个开端仅仅是作为一个纯粹的、普遍的存在,那么它就是一个抽象的、思维的存在,所以它不是现实的东西,而逻辑意义的。因而,作为纯粹的直接性这一规定性,因为抽象性,它便是一个具有缺陷的存在,或者说,作为开端的抽象性就是这个开端的自身缺陷。

(9)、《精神现象学》作为人的意识发展诸阶段的缩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个体发展及人类社会发展两个方面的历史辩证法。

(10)、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并在书中解释到说:“这个概念有两重因素,首先是一种内容、目的与意蕴;其次是表现,即这种内容的现象与实在。且这两方面相互融贯的,外在的特殊的因素显现为内在因素的表现。”也即该定义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理念是内容与意蕴;二是感性显现;三是这两个方面的统就是理性与感性,内容与形式,个别与特殊的统一。可以看出黑格尔成功地将其辩证法运用到他的美学思想的建构中。

(11)、法兰克福时期黑格尔用“爱”表达对立统一的思想到耶拿时期提出“理性”是一种内在的逻辑继承。“爱”已经具备了后来理性辩证法思想的一切特点。“神秘主义只有当其扬弃了直观和直接知识的片面性而上升到概念、理念、思维和精神的高度才能成为思辨哲学,神秘主义的旺盛生机只有当其与逻辑的规定性相结合后才能发展为活生生的辩证法。”②法兰克福时期的“爱”在黑格尔思想中扮演的角色与耶拿时期以后黑格尔的“理性”思想的作用是一致的。“爱就是黑格尔耶拿以后所说的理性——对立统一的思维方法。罗森克朗茨说过,爱是‘理性的类似物’,海谋完全重复了罗森克朗茨的观点,缪勒采用了更简明的表达‘理性——爱’。”③ 

(12)、在这里,黑格尔指出,在这个“意谓”以前,那个作为开始的东西,就是那个被规定为直接性,即,自为之有开始之前的东西,就是那个“自在的东西”。二者是同一的。对这个自在的东西来说,它是一种尚未被规定的东西,因而不是的东西。因为作为的东西,它是一种完全的东西,是一种完全确定的东西,即。所以,这种“自在之有”并不是概念,也不是理念,仅仅是一个抽象的、片面的规定性。所以这个自在之有,仅仅是思维的抽象的规定性,是作为思维的自为存在而被规定出来的东西。

(13)、康德的道德哲学,是指一种纯粹的道德哲学,他排除了一切可能的经验而将此种纯粹认为是先天已阐明的一种道德原则。康德提出的道德法则具有必然性,他说:“如今除非在一门纯粹哲学中,我们无法在其他任何地方找到具有纯粹性和真实性的道德法则,因此,纯粹哲学必须先成立,而且如果没有他,就根本不会有道德哲学。”

(14)、黑格尔认为艺术要有感性因素,又肯定了艺术要有理性因素,重要的是二者还必须结成契合无间的统一体。

(15)、在大学时期的生活和学习,引导他开始研究政治和宗教,并对现实进行批判。

(16)、当然,这种真理初仅仅是表现为一种直接性,这种真理,正是被隐藏于这个直接性之下,或者在它之中。这是需要一个过程,即普遍物实在化的过程,把这个真理给加以引导出来。这样的一种相信,也证明了这样的一种直接性,即,不过是一种“抽象的普遍性”,是一种仅仅是作为一种开端的东西而已。

(17)、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

(18)、对此,康德说:“在概念上,有理性的东西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道德规律为基础,正如全部现象都以自然规律为基础一样。”

(19)、因此,这个普遍的东西纵然是作为抽象普遍性,但就它作为概念而言,按照这个概念自身的真理来考察,它也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它还具有否定性,一个对自身抽象性的一种否定——“是”。作为这个“是”,就是那个作为抽象的东西所要指明的东西,即自身同一关系(抽象的同一性,也就是实在化的根据和中介),这就是我们思维所能够思考和理解的东西。

(20)、理念对生命理念的直接性的扬弃,使得它自身具有灵魂,而是一种主观性的概念,也就是自为存在的,是一种人格。所以,在这一意义上,理念是人的主观概念,是人和人格的普遍性的认识。它们彼此以自身主观认识视域的客体作为客观性对象,这是一种扬弃了个体直接性的灵魂的存在,是普遍性的人格。这时候,主观的认识才具有了“真”,即真理,从而是客观的认识。

3、黑格尔的主张

(1)、在中国,黑格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中有影响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正在得到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2)、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3)、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代表。

(4)、艺术表现的普遍需求所以也是理性的需求,人要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作为对象,提升到心灵的意识面前,以便从这些对象中认识他自己……这就是人的自由理性,它就是艺术以及一切行为和知识的根本和必然的起源。

(5)、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第13页。

(6)、   黑格尔认为,观念分为逻辑、自然和精神三个阶段,其中精神阶段又历经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精神三个环节。而客观精神的抽象法、道德、伦理则构建了法哲学体系结构,其中的抽象法又包括三个环节:所有权—契约—不法。所谓不法,是指“特殊意志是否与自在地存在的意志(唯有通过特殊意志才获得实存)相符合,乃是偶然的事。特殊意志既然自为地与普通意志不同,所以它表现为任意而偶然的见解和希求,而与法本身背道而驰———这就是不法”。可以看出,法是根据个体的自由意志而产生的一种普遍性的真理,与这种普遍性真理相一致的行为即为合法行为,而个体行为若根据其特殊意志与普遍性真理的要求相违背,即为不法。简言之,不法是对法的否定,是个体意志对法的意志的违背,也即特殊意志对普遍意志的违背。黑格尔对法与不法的认识突出体现了其辩证法的精髓。他认为“不法是法的假象”,法与不法是一对对立统一的概念,自在的法即普遍的意志,为特殊意志所规定,是法的本质,它与非本质的现象相对应发生于偶然性阶段,现象即在不法中进而成为假象。既然不法是一种假象,是不符合本质的定在,那么其即是对法的否定,有了不法,法才能通过对其否定而获得自身的肯定。如果没有法的否定面“不法”,那么,法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正是在匡正不法中,法的存在价值才得到了充分体现。

(7)、   黑格尔认为,犯罪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危害性。一方面犯罪对受害个体的人身、财产权利造成破坏;另一方面,也对社会造成了侵害。黑格尔从市民与社会的关联上界定了社会危害性,并作了如下论述:“市民社会中的所有权和人格均得到法律上的承认,并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所以犯罪不再只是侵犯了主观的无限的东西,而是侵犯了普遍事物,这一普遍事物自身是具有固定而坚强的实存的,因此产生了一种观点,把行为看成具有社会危害性。”由此可见,犯罪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侵害,个体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成员个人的侵害即是对全体的侵害,犯罪不仅仅影响直接受侵害个体的定在,也对整个市民社会的观念和意识造成冲击,因此这种对普遍的事物造成侵犯的事实,即是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也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自在地是一种无限的侵害行为,它必须根据质和量的差别予以衡量。因为这种定在体现在本质上被规定为对法律效力的观念和意识,所以对市民社会的危险性就成为它的严重性的一个规定,或者也是它的质的规定之一。”由此可见,黑格尔以市民社会为视角对犯罪的本质特征进行界定,从而得出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具有质的规定性这一结论。相同的行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性是不同的,这种观点无疑是正确的,并对我们今天界定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意义重大,是对犯罪的真理性认识。黑格尔敏锐地捕捉到外部客观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发掘出市民社会对于犯罪的决定性意义,进而对一般民事侵权行为与犯罪行为进行了区分,指出二者在社会危害性的规定性上存在差别,因此一般民事侵权多为物权的权属争议,不需要动用刑罚这种暴力,而犯罪则是对整个社会的侵害,其对市民社会的危险性体现了其严重程度,因此对犯罪行为必须处以刑罚。

(8)、“形而上学”现在一般被当成贬义受到批判,但是批判它的那些人自己也免不了陷入其中,因为你只有用形而上学才能批判形而上学,你一批判,你就陷入另一种形而上学,你也就成了一个形而上学家。除非你对它置之不理,但是你不理它,它也可以不理你,你还是批不倒它。黑格尔的这个形而上学的整体结构,按黑格尔的观点是在《哲学全书》中反映出来的,包括三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实际上都是属于逻辑学的展开,黑格尔把它们称为应用逻辑学。

(9)、黑格尔分析性善与性恶时,指出:“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1)每一个就其特殊性说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或者(2)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和普遍实体说的人,是的尺度。”同时认为,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是真正认识自已,又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已当作目的,这里面包含着特殊的东西。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稿》,贺麟等译,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27页,62页)

(10)、方法,必然被理解为概念本身的规定及其内在关系。所以,要考察方法就必须在概念本身的规定及其关系中去考察。方法既然作为概念运动过程的规定性,那么就要被理解为一个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事实上就是要具有开端及其过程、结果这三重环节的事物。

(11)、(1)理念。通过黑格尔的哲学可以看出,整个世界都是“理念”所“自生发”出来的。因此,美与艺术也必然是理念自我认识与实现的一个方面,是理念所创造出来的。所以,美的本质即是理念。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开篇即这样写到:

(12)、《小逻辑》附了1818年黑格尔任柏林大学哲学讲席教授的开讲辞。由于聘任发生在战争之后,黑格尔在开讲致辞中不无缘由地感叹:

(13)、但是,这个普遍的、构成开端的东西,在这个方法中,并仅仅是抽象的东西。也就是说,在开端中,它也是作为一种客观的东西。而开端作为客观性,只是因为这个作为开端具有的抽象普遍性,被认为是一种总体,这个总体是一种“尚未被规定的总体”,或者说,这个总体的形式还没有被建立起来,只是一种这种自在存在的,也就是尚未被以规定性的方式所呈现的,因而没有达到它本身的自为性——现实性。

(14)、对于有限物自身的“有”,是不需要任何别的演绎的。所以,这个“有”是适合作为定义(“有”,也就是Sein,在这里应该理解为“是”),作为定义所包含的抽象物。对这个定义而言,只是说“这个事物就是这个事物自身”,也就是对于“A=A”而言的定义形式,这指向的都是“抽象的自身关系”。事物之所以是事物自己,只是因为它是它自身,具有自身确定的规定性。这是一种同义反复。

(15)、第哲学承认现实,并且要说明现实的道理。哲学被认为是与日常经验、国家立法和朴素的宗教意识相对立的,超凡脱俗、打倒一切宗教迷信以及批判一切既有的政治秩序。黑格尔认为这是一个很坏的偏见,哲学并不是与政治、伦理、经验和宗教相对立的,哲学应该承认这些精神形态,并且从这些精神形态中汲取力量,进而说明这些现实的精神形态的真理。一些哲学理论之所以走向与现实的精神形态对立,是因为把哲学仅仅理解为抽象的范畴,而没有从范畴转到概念,进而上升到理念。黑格尔的哲学承认这些现实的因而也是有限的精神形态,这也意味着黑格尔并不把哲学视为一种脱离有限性、现实性和经验性的无限性,而是深入各种有限的精神形态之中,譬如经验、政治与朴素宗教意识等,认识并从中汲取力量,也就丰富了无限的哲学内容本身。儒家哲学讲究“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大体与之类似,真正的学问是包含了丰富的有限性的无限性,而不是脱离世俗现实谈论高远之道。

(16)、要从现实的果实得到“果实”这个抽象的观念是容易的,而要从“果实”这个抽象概念得到各种现实世界就很困难了。

(17)、马克思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已主义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种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种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就消失。......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相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因此,不能把道德是否崇高作为评判道德优劣的标准,而就看他是否科学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的诸种利益关系。”

(18)、这部著作的重要意义和它出版后遭到的冷遇形成鲜明的对照。

(19)、因此,不能够一味地否认理性、批判传统。本文试图厘清导致现代性的理性是什么,进而探究怎样在保留传统理性优越性的基础上解决现代性难题。就解决现代性弊病同时又保留“主观理性”的优点而言,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具有借鉴作用。

(20)、GeWilhelmFriedrichHegel

4、黑格尔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1)、第把握规律与认识、规律与真理的区别。规律指的是事物自身具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内在的本质必然联系,具有客观性。真理则是对规律的认识,属意识领域。

(2)、然而,伴随着启蒙时代的到来,个人的“主体性”被高扬。人们拒绝把理性继续看作个人必须无条件服从的具有客观必然性的高法则,而是要求把理性规定为人的本质属性。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这种转型要求“把理性从个人之上的共同体返回到个人自身,强调个人的‘主观理性’,而非‘客观理性’构成人与社会的价值源泉和根据”④。由此,理性从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理性转向了强调个体性的主观理性。 

(3)、通过这段话,可知理念之所以要显现为感性形象,完全是由于理念内在的需求的必然性,也有哲学家将黑格尔的这种观点看作为上帝为了彰显自我本身的美,是从神学的角度解读,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在黑格尔眼里,理念即是那全知全能的上帝。

(4)、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5)、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西方自古以来强调能动性的哲学家不少,喜欢用火来打比方的也不少,他的能动性与其他哲学家都不同,他强调的是把它纳入纯粹理性和逻辑化,把能动性逻辑化。这种能动性不是一种神秘的、不可把握的、偶然的,而是一些逻辑化的、可以学习可以掌握的。神秘主义的高哲学是不可教的,它讲究悟性、慧根,这就是神秘主义。

(6)、伦理思想黑格尔集以往西方伦理思想之大成,特别是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伦理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伦理思想体系。

(7)、艺术作品却不仅是作为感性的对象,只诉之于感性领会的,它一方面是感性的,另外一方面却基本上是诉之于心灵的,心灵也收到它的感动,从它得到满足。

(8)、黑格尔分析性善与性恶时,指出:“因为人是不定的和多方面的:(1)每一个就其特殊性说的人,偶然的人,可以作为尺度;或者(2)人的自觉的理性,就其理性和普遍实体说的人,是的尺度。”同时认为,只有认识到了灵魂的理性部分,才是真正认识自已,又说:“智者们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是不确定的,其中还包含着人的特殊的规定;人要把自已当作目的,这里面包含着特殊的东西。在苏格拉底那里我们也发现人是尺度,不过这是作为思维的人,如果将这一点以客观的方式来表达,它就是真,就是善。”(黑格尔《哲学史讲演稿》,贺麟等译,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27页,62页)

(9)、青年黑格尔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现代性的危机,人们所信仰和服从的以理性建立的知识价值体系在现代化的冲击下不能继续作为人们的安身立命之本。近代以来的启蒙“理性”强调有一个内在于主体的法则,这个法则过分强调理性的禀赋,一方面认为客观的外在世界是不可知的“物自体”,另一方面又认为在道德实践领域,人们只需要尊重理性的意志实践而不必尊重客观的现实生活。这种“主观理性”因为其性、强制性的法则而被遵守,然而“每一个应当、每一个命令作为普遍性的概念无疑表明其自身是异己的东西”①。理性的夸大导致主体与客体、理性与生活对立。在追求统一与自由的黑格尔看来,这是不可容忍的。

(10)、可以看出,黑格尔关于美的概念,在根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我们剥开唯心主义的外壳,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合理的内核。正如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中所说的:

(11)、(5)宋祖良.青年黑格尔的哲学思想(M).湖南教育出版社,19 

(12)、黑格尔在耶拿时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变为体系的一个转折点。

(13)、(13)陈士聪.从的神到精神———论黑格尔思想的起源之谜(J).海南大学学报,2015 

(14)、(节选自《哲学和我们的时代:读黑格尔》导论篇。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15)、“道德在中国人看来,是一种很高的修养。但在我们这里,法律的制定以及公民法律的体系之中即包含有道德的本质规定,所以道德既表现并发挥在法律的领域里,道德并不是单纯地独立自在的东西;但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律、规律、命令的规定,所以中国人既没有我们所谓的法律,也没有我们所谓的道德。但当中国人如此重视的义务得到实践时,这种义务的实践只是形式的,不是自由的内心的情感,不是主观的自由。”

(16)、由此可知,我们对开端是存在一个信念的,就是认为在这个开端里面存在那个“是”。在表面上,这个“是”是藏在这个开端内容的后面,事实上是我们相信存在这样的开端,随后,我们才可能去找寻开端展开之后的所谓的内容。所以,我们是先有这样的信念,随后才在这个信念下,去寻找这个信念的内容——开端的内容。

(17)、对这个形式推论而言,它的大前提是“方法-客体”,因此它是一个直接的规定,并不同于从前那个推论,是作为一个事先建立的、有待证明的前提。也就是说,对这个前提而言,在这里“方法-主体-客体”,对这个前提而言,它是作为定义、分类……等等知性规定所呈现的、在作为主观当中的客观事实。

(18)、不过就具体地解释而言,这种比喻的确显得更为复杂。但是,如果只是抽象地、并且也只想停留在此理解黑格尔,却仍然以傲慢地姿态批判黑格尔,那么借齐泽克的话,这个人需要一剂疗效显著的通便剂。

(19)、对于理念而言,客观认识是的确定性,作为真理的“是”。这个“是”,乃是高的存在,是可以评判一切的确定性,作为一种常在的同一性而存在。它是全部真理。既然哲学的对象和内容是真理,那么在这里,理念便显示为它自身就是这个真理,就是全部的真理,是哲学的对象与内容。因此,逻辑学就是理念的生成史。

(20)、(1770-1831)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

5、黑格尔的主要理论

(1)、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

(2)、第三大特点建立在前两个特点之上,那就是逻辑、认识论和本体论“三统一”,在他那里这些被归结为一个东西。逻辑就是理性,通常讲的是形式逻辑,但是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形式逻辑,它是认识论。所谓认识论就是它给你一条线索,你按照这条线索进行认识,才能把握真理。形式逻辑不讲认识论,它只要逻辑上是正确的,至于对象如何它是不管的。而黑格尔的逻辑不是单纯的形式逻辑,但和形式逻辑有关,它本身是辩证逻辑。辩证逻辑的特点是:它既是逻辑又是认识论。

(3)、至于马克思的道德观,也曾受到基督教神学道德观、康德自律论道德观、黑格尔客观唯心论道德观等等的影响,但终与他们分道扬镖,确立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历史唯物论基本原则。在《神圣家族》一书中说:“既然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那就必须使个别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类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166页)

(4)、黑格尔对这种哲学趋势的评价是热情有余、根基不足。这些思想家以为不通过深沉的劳作,利用一些简单的知识,加以奇怪的拼凑就能够直接达到美妙的哲学之境。

(5)、黑格尔认为哲学或者理性有义务为个体意识建立物。物就是古希腊以来形成的具有普遍性的“客观理性”,“客观理性”是坚持一种性、外在性的法则。这种法则或者说存在“即的东西,即精神,即理性”⑥。理性把“按照健康人类知性的通常熟知形式而被限制物提高到物了,理性表现自己为否定的物的力量”⑦。思辨理性扬弃了主观理性的二元对立而达到了的同一性,思辨理性即的同一性。是一个客观的知识整体,是一个整体性的体系,是一个认识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中,物的任何一个部分同时是整体,因为部分的存在与作为整体的密不可分。主观理性是的一部分,“的同一性把处于对立之中的主体与客体加以扬弃,并在自身内将其把握”⑧。部分之外还有部分,每一部分受到其他外在的部分的限制,因为限制而孤立,只有与物相联系才能扬弃自身的孤立。“在理性的自我产生中,形成客观的总体。这总体是一个自身负荷并完成了的整体,不在自身外有根据,而是由自己在它的开始、中间和终点上都有了根据。这样的整体表现为诸命题和诸直观的有机体。理性的任何综合和与之相适应的直观,两者在思辨中统一。”⑨ 

(6)、黑格尔哲学是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体系。

(7)、方法的开端就是对于概念而言的开端。既然方法作为概念本身,那么其开端便不具有任何的预设性,因此,它的开端就是直接性。这里存在一个矛盾,即,既预设方法没有“预设”,因而这个开端便是具有抽象普遍性的意义和形式。所以,这个开端是思维的抽象(并非感性直观的表象,是思维内在的直观),是逻辑意义的开端。这就是纯粹的“有”。

(8)、就内容说,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表现精神或“真实”的;三者的不同只在于表现的形式。

(9)、这些工作占据了精神上的一切能力,各阶层人民的一切力量,以及外在的手段,致使我们精神上的内心生活不能赢得宁静。世界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驰骛于外界,而不遑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自怡于自己原有的家园中。

(10)、因此,学界对现代性弊病的批判往往集中于批判导致现代性弊病的“理性”。这种做法源于尼采,他强调生命与意志的重要作用,反对理性主义至上的原则。尼采认为要解决现代性问题首先就要打破理性的束缚,他试图以非理性的“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来改变理性作为一切规范和原则而带来的弊病。然而,尼采只是局限于对“传统理性”提出批评,而没有提出如何能够重建理性的问题。其实不仅仅尼采,大多数批判现代性问题的学者都只是停留在批判的阶段,而没有提出重建理性。陈嘉明教授认为:“这些对工具理性的批判,一般而言,都是纯粹否定性的,也就是说,它们只是停留于批判的立场上,而没有提出建设性的方案。”①然而,理性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并非全是消极意义而没有积极作用——理性的“祛魅”和对主体的尊重是现代人进步的重要特征。

(11)、真正的黑格尔传统中的历史是有逻辑的,从低到高有一个逻辑的层次,历史的发展与逻辑结构是同步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是重视的,恩格斯甚至说黑格尔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是一个不亚于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马克思的唯物主义继承自费尔巴哈,而辩证法就是从黑格尔那里改造吸引过来的,其精髓就是历史和逻辑一致的观点。通常讲辩证法的人不太强调这个方面,但实际上这正是辩证法的一种根本的表现方式。

(12)、陈爱华:《黑格尔理性概念的自我否定性》,《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5期,第96—99页。

(13)、所以,对真理来说,概念不仅是一个由方法所达到的外在规定性,而且是这个外在的规定性作为客观的东西建立在主观之中,也就是由这个方法所在概念的同一中建立起来的东西。概念成为了主体与客体在认识方式的同一性,其自身的普遍性也就是普遍认识,就是理念自身。

(14)、“就个人的道德生活而论,我们看见一方面精神的原则在内心中无限有效,而另一方面有粗野、暴虐、不羁的欲望与之对立。个人由一个极端落到另一个极端,由粗野的放肆不羁、野蛮、自我意志这一极端落到弃绝一切、压制一切嗜好、情欲等等的另一个极端。关于这点,十字军就是做好的例证。其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的原则只是在他们内心中的抽象原则,并且人的现实性还没有受到精神的陶养。——精神与情欲的现实界中的对立情形和方式就是这样。”

(15)、麻木而冷漠的民众,是专制政体稳固的群众基础。

(16)、“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主观理性”能力的发挥,一方面人们实现了“人为自然立法”,并把人从自然的支配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实现了“人的上帝化”,并把人从社会生活中控制着人的异己力量,诸如传统偏见、宗教迷信、思想中解放出来。但是主观理性的夸大导致个体的人与普遍的法则之间产生对立,“生活世界统一性”受到挑战。“所谓‘生活世界统一性’是指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某种共同的纽带形成的生活世界的整体性,亦即通过某种普遍承认和一致接受的方式相结合,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和结合的共同体。”①主观理性的膨胀导致个体与普遍性对立,生活世界的统一性被打破,现代性的弊病随之产生。 

(17)、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

(18)、黑格尔这一时期还发表了一些批评康德、费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

(19)、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20)、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命令的道德原则。命令是无条件的,而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性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了客观实效性。可是,康德又同时认为:“命令只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在此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只有当个人超脱了感性的束缚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用自由的观念来指导行为,那么这种道德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贺来:《“关系理性”与真实的“共同体”》,《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第22—44页。

(2)、里夏德·克朗纳:《论康德与黑格尔》,关子尹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3)、“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法则之间的对立是“现代性”问题产生的根源。要克服“现代性”的弊病就要求对“理性”重建。但是学界对于“理性”的重建往往没有脱离“主观理性”以“主体”作为根据的局限。要重建理性必须:一方面超越主观理性的主体性,另一方超越客观理性的普遍性。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实现了主观理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思辨理性是对“理性”的重建并且是对现代性弊病的回应。

(4)、黑格尔《逻辑学》“有论”的“有—无—变”部分译文及相关解读

(5)、但黑格尔哲学却在发挥自己的作用,启发当代人的思想。

(6)、黑格尔对于自然美的轻视是从“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美的定义所产生出来的。

(7)、①意识,②自我意识,③理性,这3个阶段属于主观精神;④精神,即客观精神;⑤精神。

(8)、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9)、好久没有写文章了。近浏览了一遍黑格尔《逻辑学》的后一节“理念”,有了些新想法和观点,因此写了几篇随记,于是我整理了一下,发表于此。这里,主要是为了澄清常人对黑格尔的习惯性误解。譬如像齐泽克比喻的那样,理念不是贪得无厌的饕餮之徒,企图把什么东西都吞入体内,而是更像一种观念的“便秘”。

(10)、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命令的道德原则。命令是无条件的,而且把这种行为本身看作是客观必然性的,与其他目的没有关系。如果随着这种道德法则的普遍性,那么,这种法则就具有了客观实效性。可是,康德又同时认为:“命令只有一项,即是仅依据你能同时医院它成为一项普遍法则的那项准则而行动。”在此又提出了一个自由的概念,这也是命令可能发展的条件。只有当个人超脱了感性的束缚成为理智世界的成员时,用自由的观念来指导行为,那么这种道德才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1)、那个可以被言说、可以被表述出来的内容,是作为纯粹之物,这样的纯粹的东西,是对于思维而言的,也不过是一种“意谓”,即作为思维中可以称谓的,也就是“是”。所以这样的一种意谓,是作为一种现实,这种现实是作为对意识的一种“否定”,或者说,是“作为呈现出来的东西的无意识为根据的东西”。我们说不出它的根据,或者说,这个根据就是我们意识的那种确定。

(12)、《精神现象学》是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部纲领性巨著。《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以前的哲学家们的哲学研究成果,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版标志着黑格尔和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

(13)、比如说法国哲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后现代等等,通过关注这些思潮发现,它们都有黑格尔的根基。比如海德格尔、德里达等等他们的著作、思想里面都可以找到黑格尔的一个深的传统。在英美,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法哲学又开始引起了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重视。至于在大陆学术界,他们对黑格尔历来都是重视的,大学里的康德黑格尔哲学是作为传统经典课开的。

(14)、(11)陈嘉明.理性与现代性———兼论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建构(J).厦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15)、这就是主客体的对立,在认识论层面的。显而易见的是,作为两端的主体和客体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对这个“主体-方法-客体”而言,因为没有建立一个完全的同所以这个推论依然只是一个形式的推论。所以,这个方法就是形式推论的总体和内容。

(16)、赵林:《黑格尔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页。

(17)、结合到这种理想的冲突,黑格尔提出了他的著名的悲剧论。

(18)、哲学就是帮助你调理、改良、提高自己的眼光的学问,就是改变你自身、而不是改变你的环境的学问。

(19)、(7)黑格尔.费希特与谢林哲学体系的差别(M).商务印书馆,19 

(20)、你循着这条逻辑线索不仅是逻辑上正确,而且是跟对象相符合或对象与你的思想相符合,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以往的形式逻辑都只是思维与思维的关系、观念与观念的关系,但是黑格尔的逻辑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再一个,它又是本体论,他的逻辑又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他的逻辑就是本体论、就是客观世界的结构。但它不是表面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世界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客观世界有很多现象,千变万化,由各种直观、感性的东西表现出来,在这底下有一个逻辑的本质在支配着它,这是真正的客观世界。

(1)、所以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历史、逻辑、自由、实践这些东西都是结合在一起的,这就是它的一个重要特点。黑格尔由此建立了一个是无所不包的体系,因此他被称为严格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家。西方经常在争论到底谁是后一个形而上学家,每个哲学家都想摆脱这顶帽子。但其实西方的形而上学是摆脱不了的,这是西方哲学的命运。

(2)、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黑格尔自己的哲学就标志着精神的结束。黑格尔是很狂妄的,他认为整个自然界、人类精神和社会的发展,包括人类的全部艺术、宗教和哲学这些精神生活,都是为了产生出他的哲学所做的准备,他的哲学一出来,就把一切都终结了,他把握到了真理。他就是上帝的自我意识,上帝在他身上意识到了自身,他把自己当作了上帝本人,或上帝的代言人。

(3)、这一对立,如同批判哲学所认为的——“是”是作为“自在之物”那样的一种“根据”,是完全独立于、完全不能被思维所认识的东西。这就是康德意义的认识论。

(4)、黑格尔也因其作为马克思及其哲学和政治传统的先驱在历史上有重要意义,这些传统都想把握黑格尔的思想。据说,马克思传统的大部分都陷入到了一种贫瘠的教条主义,无法进行严格的自我批判,而据马克思本人讲,国际工人运动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有此种自我批判。如今,马克思的思想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都被忽视了,这部分是因为这种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版本是极其贫乏的,部分也是因为马克思自身指定的政治追随者在实践上失败了,并且,部分也因为在西方国家中(尤其是在我的国家中),许多人对马克思抱有一种盲目的和令人生厌的仇恨心态,这些人宁愿无视真理,也不愿承认马克思在每一件事情上有其正确的一面。不消说,资本主义国家越是忽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就越有可能复归到马克思在其著作中所描述的那种不人道的剥削体系。

(5)、  黑格尔关于刑事责任的根据在于意志自由的主张集中反映了前期古典学派的观点,由于个体的意志自由,使人的意志不受因果法则的支配,而是可以重新开始因果序列。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意志自由论的提出将个体从神权的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强调人的理性,认为个体是自由的、独立的存在,承认个体的自我支配能力,体现了对人格的尊重,具有历史进步性。然而,黑格尔认为人具有的意志自由,而的意志自由是不存在的,人虽然具有自由决定的能力,但其意志受素质和客观环境的制约,黑格尔的观点无限扩大了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作用,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色彩。

(6)、黑格尔认为外在现实世界是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对象;人在认识和实践之中,就在外在现实世界打下了人的烙印,人把他的“内在的”理念转化为“外在的”现实;同时,人作为心灵,就是他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总和,也就是和外在世界由矛盾对立而转化成的统一体。

(7)、《法哲学原理》产生于19世纪上半叶,当时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性远不如英、法。弱小的德国资产阶级面临国内外强大的封建势力,表现出典型的两面性:一方面有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另一方面,又屈服于封建势力的压力,使其革命行为带上了改良的色彩。

(8)、一切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发生联系才能有真实性,才能成为真理。这个整体性的体系包含一切,就是一切,世界的发展在中,世界只不过是自身的展开和显露。本身是普遍性与个体性的统一方面是普遍的、的宇宙大全,另一方面又包含了个体的生命在自身之中。基于此,思辨理性作为一种精神实现了普遍性与主观理性的统一。

(9)、因此,对初的抽象普遍性而言,即,对初的思维所认定的普遍性而言,它是作为对事物自身的“有”而言的一种认定,换言之,在思维中,它认为的这个普遍性是作为“有”的自身关系,也就是自身同一性。尽管这个自身关系,是作为一种抽象的、在思维意义上的“抽象的自身关系”。然而,正是这种抽象,被以普遍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10)、   在黑格尔看来,法学是哲学的一个部门,其哲学理论的特点在于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黑格尔反对自然法理论,不承认人类在自然状态下存在所谓的“自然法”,认为法律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特定的产生发展轨迹,是客观精神的体现,自然界及人类社会的一切事物均来源于一种抽象的“观念”,都是这种理念的表现和外化。而这种观念并不是僵死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状态。整个世界的存在、发展、变化均受到理念变化的制约,其发展是按照正—反—合,即肯定—否定—肯定的方式,形成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黑格尔将“观念”的运动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首先,在逻辑阶段,观念作为一种抽象的思想观念,完全排除物质性,只存在于一般人的抽象思维中,此阶段产生于自然界出现之前。在此阶段,观念必须突破纯粹的概念领域,对自身进行否定。其次是自然阶段。此阶段是观念的客观外化,是理念的异化,具体表现为时间的各种具体事物,即将观念披上了物质的外衣。后是精神阶段。此阶段“观念”本身对自然再次进行否定,从而由客观重新还原为自身,使之再次回归到思维领域,但这种思维已不同于逻辑阶段的抽象思维,而转变为了个人的思维。精神阶段又经历了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精神三个环节。至此,观念在经历了曲折的发展阶段后,又回到了自身,达到完全自觉、完全认识自己的阶段,从而成为更高层次上的思维阶段。上述关于“观念”的三个发展阶段分别对应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及精神哲学,黑格尔对政治、社会、法律、道德等问题的解决即是通过这种辩证的逻辑运动来实现的。

(11)、 王天成:《直觉与逻辑》,长春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12)、“现代性”社会中,一方面受到西方启蒙运动和主观理性的影响,人们强调要继续尊重个体的独立和自由。比如,诺齐克强调“主观理性”就是个人高的价值追求,甚至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都被降为“个体性”的从属地位。国家的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个人的自由,每一个人都要被“当作不可侵犯的个人,不可以被别人以某种方式用作手段、工具、器械或资源的个人;它把我们当作拥有个人权利的人,并带有由此构成的尊严”③。另一方面,有人试图恢复古希腊以来“客观理性”所强调的超越于个性的“共同体”。比如社群主义认为以“主观理性”为基础的价值秩序只会使得人们陷入没有客观标准的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因此,他们认为必须脱离“主观理性”的束缚来建立一种以“客观理性”为基础的追求普遍性和性的道德秩序。

(13)、第一个重要特点是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它突出的特点。

(14)、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

(15)、著名哲学家叔本华(开创了非理主义性哲学的先河)说:人生的两大苦——物质匮乏,精神空虚。其作品也被选为高中生必读经典书目。

(16)、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姚大志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99页。

(17)、黑格尔,1770年8月27日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1831年11月14日卒于柏林。1788年10月黑格尔到图宾根神学院学习哲学和神学。1801年来到了当时德国哲学和文学的中心耶拿,开始了他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一个阶段。1805年获得副教授职。1816年黑格尔到海德堡任哲学教授,开始享有盛誉。1818年普鲁士国王任命黑格尔为柏林大学教授。1822年,黑格尔被任命为大学评议会委员。1829年10月黑格尔被选为柏林大学校长并兼任政府代表。1831年黑格尔被授予三级红鹰勋章,同年夏他的《论英国改革法案》一文发表,因普鲁士国王下令中止,文章只发表了前半部分。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其中包括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3部分)、《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历史哲学讲演录》等等。

(18)、黑格尔的主客观统一观点包含美学中实践观点的萌芽。

(19)、如今对马克思的态度需要的是对其思想,对其资本主义理论进行批判性的重新考察,摆脱二十世纪下半期冷战中典型的教条主义(不论是冷战的哪一极,都有这种教条主义)。这一重新考察的重要内容就是马克思与德国观念论传统的关系,尤其是在终的和确定的形式中,马克思的学说吸纳了黑格尔的哲学,尤其是在形式上吸收了黑格尔的伦理思想。我希望我的这部著作,当它为研究哲学史的中国学者读到时,能推动这一重新考察的过程。

(20)、从黑格尔的哲学我们可以看出,黑格尔是从唯心出发,以理念为世界的第一性,经过理念“自生发”的过程,“生发”了自然,以及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等等。艺术、哲学、宗教、科学、社会制度仅是“精神”的显现,哲学的发展即是真实世界的发展,理念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产生了真实的世界,可黑格尔哲学大的问题即在于,逻辑上的理念如何才能产生现实的物质,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里批判黑格尔所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的观点是什么唯心主义精辟14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