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娄山关历史
1、贵州遵义的娄山关是黔北第一隘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初中央红军曾在这里与敌军展开两次激烈的争夺战,并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为新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2、接下来,我们主要说的就是第二次的娄山关战役。第二次娄山关战役就是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中的二渡赤水的一部分。
3、中革军委为了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追击敌军,夺取娄山关。
4、创作原因:《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5、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注释):〔咽(yè页)〕在这里读入声。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从头越〕重新跨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他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娄山关:遵义市之北,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烈:猛烈,强劲。长空:辽阔的天空。碎:细碎。咽:声音阻塞低沉。漫道:莫道。
6、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决定北渡长江到四川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途经习水土城时,遭到川军阻截。
7、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重要的人物之《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具影响100人之一。
8、(培训)深圳市光明区规划土地监察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性教育活动
9、感悟娄山关战斗精神,带着老人的期盼与英雄的嘱托,接下来的“长征路”,记者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10、采编:黄磊核校:董海川
11、从为什么有两次娄山关战役到党史上的“通道转兵”,再讲到长征途中“担架外交”的故事。诗词背后,和党史有关的历史事件一一呈现。从党史讲到诗词,再从诗词回归党史,诵读声在桂子山上回响,一场充满了文化气息的党史微课让观众意犹未尽。
12、杨氏从此开始控制播州(遵义古称),长达数百年。在明朝万历年间,播州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明朝派二十多万兵马终平定播州。攻下娄山关的是有“明末第一猛将”之称的刘綎,他后来战死在萨尔浒之战的战场上。平定播州杨应龙后,朝廷曾改娄山关为“太平关”,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为娄山关。
13、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
14、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15、后一句写夕阳。“如血”是说夕阳像鲜血那样殷红。它点出了红军胜利越关的具体时间,还使人通过这一壮丽的图景联想到红军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16、通过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17、从此长征,不断取得胜利。
18、娄山古名不狼山,逶迤数百里,主峰大娄山,俗称笋子山,海拔1576米。主峰上的关口,即为娄山关,南距红花岗区50千米。娄山关是黔北第一险隘,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明军曾与播州士兵在此激战。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曾在此击溃黔军,再取遵义城,这是红军长征以来第一次重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手迹《忆秦娥•娄山关》被镌刻在关侧大理石碑上,还建有张爱萍手书的“娄山关战斗纪念碑”。欢迎您到此领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词意。
19、亲自带兵以急行军在2月26日下午抢占娄山关,接着几天,又在娄山关周围歼敌二个师,取得了自从惨败湘江,损失一半人马以来的长征途上的第一个大胜利。这首词,应该是作于2月26日左右。
20、关上千峰万仞,重峦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
二、娄山关历史战争故事
1、娄山关又名娄关、太平关,是大娄山脉的主峰,海拔1576米,娄山关上千峰万仞,重崖叠峰,峭壁绝立,若斧似戟,直刺苍穹,川黔公路盘旋而过,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自古被称为黔北第一险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2、为了迅速摆脱这种不利局面,中央红军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2月24日,红军攻占了关北的桐梓县城。此后,决定由红三军团军团长、政委率部二克娄山关。
3、释义: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4、为中共中央在黔北遵义建立新战略根据地,主力部队在遵义休整和遵义会议的,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团第二师第四团率部追击,向北逃窜的敌军,夺取娄山关,以防御川南之敌向遵义进犯。
5、这首词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6、会议希望有关方面积极关心支持平蛮入播历史文化研究和娄山关历史文化研究工作,通过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挖掘桐梓特色历史文化,争取把黔北地区独有的土司官文化、娄山关文化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桐梓特色历史文化名片。会议建议有关方面组织建立桐梓历史文化研究会,加强对桐梓特色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
7、为了革命大事,掌舵必须主席。
8、其部将娄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娄姗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为表兄共戎高岩子,时称娄珊梁关。
9、日期:2022年5月10日
10、据《明史纪事本末》载,万历年间,总兵刘与播州土司杨应龙曾激战于此。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
11、毛主席一首《忆秦娥•娄山关》勾起我们许多回忆。娄山关又名太平关,是川黔交通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战役第一战发生在1935年1月9日,第二战发生在遵义会议之后的1935年2月25至28日,由同志率红三军团对敌作战,歼敌59师和93师大部,将敌人赶到乌江以南,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大捷。娄山关战役使红军摆脱了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粉碎了蒋介石企图在川、滇、黔边区将红军一举歼灭的梦想。自从遵义会议确立了毛主席的领导地位,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才使红军从失败不断走向胜利,直至取得全国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所以说,没有“七一”就没有“八一”,没有“八一”就没有“十一”,这是历史,是先烈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
12、明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二月,明朝廷派官兵都司王之翰率兵进剿,被杨应龙军击败,血染娄山关。第二年(1594年)春,四川派遣参将郭成,总兵刘承嗣统兵征剿杨应龙,败于娄山关以南白石口,全军覆没,仪郭成身免。其后杨应龙聚万兵马进攻四川,血洗綦江。
13、更喜前进战旗,真正所向披靡。
14、后来,国民党调集四十万兵力扑向遵义,妄图聚歼红军。为了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接连四次强渡赤水河。在第二次强渡赤水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回师东进,二渡赤水,重占娄山关,再占遵义城。由此,拉开了娄山关战役的序幕。
15、这首词题目中的娄山关又称娄关、太平关,建立在险峻的山峰之间,位于贵州遵义北大娄山的高峰上,是贵州北部进入四川的重要隘口,离遵义城约60公里。娄山关地势极为险要《贵州通志》说它“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四川与贵州的交通孔道。此处群峰攒聚中通一线地势十分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娄山关一役关系着中央红军的生死存亡。
16、铮铮铁骨不惧刀枪,熊熊壮志不畏铁索。在动乱战争的年代,站在真理这边的人总是势微且痛苦。他们努力追寻自由与平等、民主与科学,却总受到暴雨的击打与雷鸣的侵袭。尽管他们被囚禁,被鞭笞,被放逐,被抹灭,失去家人,失去伙伴,失去自由的空气,失去正常的生活,但是从未放松过对共产主义信念的追求。这群“生活”在国民党高压禁锢下的人多达1220位,我们对其中的一些人并不陌生,罗世文、宋绮云、宋振中“小萝卜头”、杨虎城、黄显声、马寅初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追忆之人。
17、采访后,肖开基告诉记者,他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来到这里,了解娄山关战斗,了解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红军战士,还有那留存在娄山关记忆里经久不变的军民鱼水情!
18、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九月,永宁土司奢寅周起兵反明,陷重庆,其中将扶国祯,破桐梓、夺娄山关、占遵义。
19、娄山因娄山关而得名,有此一说。据《桐梓县志》载,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太原杨端应朝廷之募,率领娄、梁、赵等七姓族乡人收复播州,撵走南诏势力,分土世袭。其部将娄殿邦分地世守其土,子娄姗与另一个将军梁宗理之子梁关为表兄共戎高岩子,时称娄珊梁关。后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年久讹称娄山关,以此得名。娄、梁二姓族谱也有相似记载。可见,娄山关并非因娄山得名,而娄山是因娄山关得名。PS:但也有另一说,关名的来历,源于古代对娄山山脉的称谓。因为它是大娄山脉的主峰。但这种说法,没有历史出处。
20、如今娄山关这里也是沟通南北,连接贵阳、重庆的交通要道,川黔铁路和兰(兰州)海(海口)高速G75崇溪河至遵义段(崇遵高速)从娄山关附近穿隧道而过,如今穿过娄山关隧道只需要几分钟车程,川黔国道则是沿山间谷地穿过关口。如果有朋友自驾走过这条路,就能深刻体会到娄山关有多险,可以想象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况下,这样的险关是多么地易守难攻。
三、娄山关历史天气
1、娄山关战斗胜利结束后,写下了的《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娄山关酒53度的酿制选用山泉水,上等的高粱.白酒坛历史久,能很好地把白酒的香气发散出来,娄山关酒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好白酒,好白酒源自好味。
3、息烽集中营:一个诉说悲壮历史的地方
4、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忆秦娥·娄山关》中的一阙,词中的“雄关”即娄山关。娄山关号称“黔北第一险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我们今天就聊聊这座雄关。
5、意义:娄山关是遵义的天然屏障,红军夺取娄山关,彻底打破了敌人企图将红军压迫在娄山关以北、长江以南狭窄地带而消灭的美梦,振奋了红军将士长征胜利的信心,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6、“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重创黔军4个团,取得了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仗,因此有人称娄山关是历史上中国革命的转运之关。”史晓波说,夺下娄山关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此时战士们的士气备受鼓舞,成为红军长征路上的重要转折。
7、由湖北广播电视报、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联合主办的“百年党史诗情回望”献礼建党100周年《诗词党史》微党课自4月15日首推后,反响强烈。5月19日下午4点,《诗词党史》微党课第二课《忆秦娥·娄山关》在华中师范大学模拟联合国会议室震撼开讲。
8、娄山关上红军当年留下的战壕遗址。(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9、2月28日,随中央军委纵队登上娄山关,极目四望,欣然作笔,写下该词。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的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这首诗词。
10、此词写于1935年2月,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11、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紧张激烈,通过描写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借以表现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12、会议就相娄山关历史文化和旅游开发展开了专门讨论。参会人员不拘形式积极发言,就平蛮入播历史文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对有的历史存疑或争议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理清了一些历史节点,在诸多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与会者还就如何加强平蛮入播历史文化工作研究和旅游发展提出了建议意见,并对加强娄山关历史文化研究提出了开创性的想法。
13、关口西侧广场,在庄严肃穆、巍巍耸立的红军纪念碑前,同志们献上花篮,面向党旗,高举右手,庄严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词。同时,办领导把生日贺卡送到本月过政治生日的同志手中,共同为他们庆祝了一个特殊的生日。
14、娄山关也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遵义会议开始前,中央红军与国民党军展开了多次斗争,终以我军歼灭黔军两个团而告终,为遵义会议的召开提供给了宝贵的战争资源,史称第一次娄山关战役。第二次娄山关战役发生在中央红军二渡赤水之后,此次战役正式拉开了遵义战役的序幕,为我军向黔西向东发展革命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娄山关经过了两次大战役,被载入了中央红军革命历史史册,两次战役的胜利,帮助中央红军实现了挥师北上的伟大战略计划。
15、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16、1935年1月7日红军长征途中占领遵义。贵州军阀王家烈、候之担闻讯,慌忙调兵遣将,在娄山关一带设防,以保老巢。
17、伴随屏幕上“遵义会议”珍贵的历史影像掠过,党史专家王建国教授和大家一起重温了遵义会议前后那段动人心魄的历史。“由黎平会议、猴场会议一系列会议构成的遵义会议不是谁心血来潮的产物,而是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酝酿,水到渠成的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意义非凡的伟大会议,而娄山关大捷则是红军长征途中重大的历史转折。娄山关一战,一改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红军处处被动的局面,第一次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遵义会议之后,更是确定了新的战略路线和在党和军队中的领导地位。娄山关大捷则证明了遵义会议精神的正确性,开始了“从头越”的新征程,极大地鼓舞了红军的士气。”
18、新建“娄山十景”之一的长空桥。(中国军网记者杨凡凡/摄)
19、可以自驾,娄山关下有停车场。从停车场爬到娄山关顶也就20分钟左右。不过爬完娄山关推荐去观景台看看,观景台在另一个山头,有公路通,走路要2个小时左右。
20、会议由娄山关历史文化研讨会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娄义钊主持。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娄必元向参会嘉宾、代表致欢迎词;娄胜霞、、王先郁、杨定刚等领导作了讲话;10位与会代表作了交流发言,20多位参会代表作了讨论发言。筹备委员会副主任梁正乾就大会召开情况作了综述。
四、娄山关历史意义
1、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明朝廷以李化龙总督川、湖、贵三省军务,讨征杨应龙,调集24万兵马,分八路进攻播州。蜀将刘由綦江出兵,攻克虹关,九盘子、捷阵溪、石虎关、直抵娄山关。杨应龙派其子杨朝栋在娄山关上设了13道排栅、挖深坑,凭险守关。刘仰视娄山关叹息。关上箫笙鼓乐,猜拳行令,竟安然无恙。翌年5月,刘间道攀藤爬岩,偷袭娄山关,夺得天险,为平播之役打下基础。
2、遵义会议是党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开始确立的领导路线,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大家纷纷表示,参观遵义会议会址受益匪浅,震撼心灵,思想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净化,对遵义精神和党的艰苦奋斗史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
3、娄山关战役可谓是历史上响当当的战役,是红军长征途中第一个大胜仗。娄山关战役有两次,发生在遵义会议前后。
4、下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片的凄厉悲壮,豪气突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漫道二字展露出藐视艰辛的豪迈情怀。“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
5、后黑神垭一带百姓怀念与娄珊、梁关驻军的鱼水之情,逐将黑神垭更名为“娄珊关”,年久讹称娄山关,以此得名。
6、中心思想: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
7、★遵义市红魂立德教育服务中心★
8、《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
9、“我从小听老师们讲述红军故事,家门口就是红军走过的路。从小每次给革命烈士扫墓后,我立志要当一名军人。在排雷的战场上,我热爱这份职业,热爱这份勋章。在排雷现场,我感受到作为军人的责任与担当。”杜富国说,他希望“记者再走长征路”采访团多多挖掘红军感人故事,弘扬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10、纪念先烈,总结历史,注视着娄山关口西侧山垭的娄山关战役纪念碑,凝视着张爱萍将军手书的“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的行草大字。娄山关前,他们的脚步扬起尘土,他们的故事流传千古。很庆幸,也很感谢,中国人民有这样一群与人民相依相惜,互相扶持的英雄战士;我们也很庆幸,很感谢能到此一游,抚摸遗迹之壁,悲叹战争之痛,瞻仰烈士为民奉献一切之精神。
11、2月25日凌晨,红军向娄山关挺进,在红花园与黔军遭遇,黔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傍晚时分终于把这座雄关控制在手中,使大部队顺利通过,迈向胜利的前程。由于这一仗意义重大,所以诗人心情无比激动,在战斗结束不久即挥笔写下此词。
12、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的遵义会议。
13、景区摆渡车把我们拉到山顶时,大雾弥漫,能见度很低,路上有积雪,树上有冰挂,风飕飕,雨蒙蒙,手冻得有点发麻,估计气温零下3—4度左右。虽然看不到远景,但大家更多是在感受一种壮严,都在想,脚下这块土地,当年曾浸润过多少鲜血,身边这些石头,当年曾经阻挡过多少子弹,眼前这片山谷,当年一定是军号回荡!我们怀着感恩的心,来这里凭吊英烈,重温历史,是要珍惜今天的生活。
14、创作背景:此词写于1935年2月,早发表于1957年1月的《诗刊》上。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
15、1月9日红军以猛烈火力从关南发起总攻。英勇的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奋勇前进,并与敌人展开了白刃格斗,这场战斗经过三个小时,终将敌人击溃,战斗大获全胜。
16、娄山关南距遵义市50公里,在汇川区与桐梓县的交界处,正处于大娄山主脉的脊梁上,是一个沿裂隙溶蚀而成的隘口,海拔1226米,关口周围峭壁绝立,东西两侧是大小尖山耸峙,南北是峡谷(高差为400米),极为险要。古人称此关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易守难攻。茫茫群山之中,作为极其罕见的缺口,娄山关扼守川黔南北之间通道的咽喉,北拒巴蜀,南扼黔桂,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17、附团友钟秉雄参观遵义后写的两首诗:
18、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浓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
19、可以自驾,娄山关下有停车场.从停车场爬到娄山关顶也就20分钟左右.但是爬完娄山关推荐去观景台看看,观景台在另一个山头,有公路通,走路要2个小时左右
20、又称娄关、楼山关、太平关。在贵州省遵义市城区北,遵义、桐梓二县交界处。为大娄山重要隘口。关口海拔 1444 米,两侧山峦均在1600米以上。地势险要,历为川黔交通咽喉,有“黔北门户”之称。现为贵州省入重庆市的要冲。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刘綎征杨应龙分兵间道趋关后,自率大军夺其关,即此。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曾两克此关。关口建有《忆秦娥·娄山关》词碑;其西侧广场竖高11米的纪念碑,正面用大理石镌刻张爱萍题词“遵义战役牺牲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
五、娄山关历史编剧
1、为贯彻落实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市委八届四次全会精神,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搞好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参观革命圣地遵义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回顾中国革命的光荣历史,进一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提升思想境界,改良工作作风,充分发挥我办党支部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娄山关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重大的战略转折。
3、红军沿盘山道猛烈攻击,红军二渡赤水后于2月25日攻克娄山关,控制住这座雄关使大部队顺利通过。随后,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2月26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月27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也是长征途中的重大的战略转折。
4、当年红军三渡赤水的地方,现在已经架起了铁桥,赤水河两岸灯火辉煌,游人如织,这里成了网红打卡点。
5、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确立了的领导地位,会后由、、王稼祥组成了军事指挥小组。为了继续长征,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准备于泸州与宜昌之间渡过长江;但遇到阻碍,果断地决定二渡赤水,折回遵义,于是再次跨越娄山关。
6、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7、岭南师范学院共青团2017青马红色之旅第一天走看了息烽与娄山关。学员们亲闻目睹,感慨万千,共产党人不屈不饶,信念比钢铁还坚。全体学员有一次重温了解放战争历史。
8、80多年前的娄山关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有着多年讲解经验的肖开基老人为我们讲述了当年的那段历史。
9、没料到四川辣子们装备精良,人数众多。红军折兵数千,败下阵来。当机力断,决定放弃和张国焘会合的这一长征初始目标,回贵州攻打战斗力薄弱的黔军。这是长征途中的重大的战略转折。黔军企图凭娄山关天险力阻红军,会合川军、滇军和中央军聚歼红军于云贵川交界处。
10、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
11、摄影/黄明珠黄清刘晓颖
12、《忆秦娥·娄山关》是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在《经典咏流传》——致敬英雄的舞台上,这段雁鸣长空、军号声起的红色过往,由传唱人阿云嘎唱响,一曲《忆秦娥·娄山关》引领众人,漫游回高耸入云的娄山关,回到八十多年前激战过后的生死战场。
13、作者:田瑞琦编审:张磊
14、精彩的诗词讲解、鲜为人知的党史故事、穿插着珍贵的历史影像,《诗词党史》微党课带领现场和线上观众一起走进“娄山关”,讲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转折、精彩历史。本次微党课由长江云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达42万人次。
15、遵义市红魂立德教育服务中心
16、因为中国工农红军为遵义会议胜利召开而进行的由南向北攻克娄山关的战斗,以及遵义会议后红军再次进行的由北向南攻克娄山关的激战,两次均取得伟大胜利,红军的英雄壮举写下了光辉的历史。
17、今年,肖开基老人已经81岁了。从1992年以“保洁员”身份来到娄山关,到主动请缨参加义务讲解,他已在这里工作了20多个年头。老人的口头禅是:“回忆当年苦,才知今日甜,这是革命精神带来的甜。”
18、贵州遵义的娄山关是黔北第一隘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初中央红军曾在这里与敌军展开两次激烈的争夺战,并都取得了胜利,第一次,为新的“川黔边新苏区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一个较好的环境基础,为保卫遵义革命中心区的和党中央在遵义召开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二次,揭开了遵义大捷的序幕,赢得长征以来的第一次巨大胜利,展示了遵义会议的曙光。
19、山上的地形复杂,为了从侧面迂回上山,红军只能求助于当地百姓带路。肖开基的哥哥肖开模就是其中的一位带路人。“上山的隐蔽小路只有当地人才知道,得知红军要上山,我哥哥义无反顾地做了他们的引路人。”遵义市泗渡镇幸福村村民肖开基回忆说。那时大概凌晨两三点,肖开模举着火把,一路翻山越岭,穿越一条隐蔽的小路,将红军送到了板桥,从而为侧面助攻主力军提供了巨大帮助。
20、息烽集中营自1938年开始存在了八年。八年,并不是一个多么大的数目,但是在这八年里,有600余条流淌着鲜红热血的生命在此冻结消逝,有600余个具有强烈觉醒意识英魂在此流逝走远。面对阴暗潮湿的关押环境、惨无人道的酷刑和暗无天日的精神折磨,他们都不曾放弃心中的信念与执着,不曾向压迫的势力弯下身躯。深不见底的猫洞掩埋了英雄烈士的白骨,但磨灭不了他们已刻入骨髓的爱国之心;矮小昏暗的反省室压迫了烈士们的身体,却抹不掉他们坚定的信念。他们留下了不畏迫害而发出的阵阵怒喊和不惧残害而日益浓烈的不朽精神。脚踩集中营旧址的黄土,仰望头顶蔚蓝的天空,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些已走远的英雄们,也仿佛听到了他们不屈的呐喊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娄山关历史战争故事【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