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经典言论
1、荀子经典言论有哪些
(1)、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进一步将其发展为“仁政”学说,孟子坚持“性善论”也就是坚持用“仁政”来治理天下。孔子坚守“仁”,志在小康社会、大同世界;孟子坚守“仁政”,目标在王道乐土、太平盛世。在春秋的社会环境中,孔子是不合时宜的,在战国的形势下,孟子更不合时宜,所以他们注定失败于当时,只能成功于后世。
(2)、不能治近,又务治远;不能察明,又务见幽;不能当又务正百,是悖者也。——荀子
(3)、反思才能取得进步,人要想成长,就要先学会反省自己。反思自己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4)、没有这次会议,皋陶还如囊中之锥,难以脱颖而出。
(5)、对此李斯感到十分不安,他深知自己与韩非在才华上有着无法弥补的差距,如果韩非效忠秦国,他将不再是秦始皇眼前的红人。地位也将不保。
(6)、要想有质的变化就要在量上积累,把小事做好,就是大事。
(7)、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字来。文字的作用大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眞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了,会争着去作那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便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来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的作用的。但仓颉造字的传说,战国末期才有,那时人并不都相信,如《易传·系辞》里就只说文字是「后世圣人」造出来的。这「后世圣人」不止一人,是许多人。我们知道,文字不断的在演变着;说是一人独创,是不可能的。《系辞》的话自然合理得多。
(8)、再聪明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再愚笨的人也有聪明的时候。为人处世要谦逊,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9)、若为入门阅读,10本哲学经典都可选择中华书局“中华经典藏书”或“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版。
(10)、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贵也。——荀子
(11)、察看一个人的外貌,不如用心体察他的心理;体察他的心理,不如考察他做事的方法。
(12)、《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这部书不但显示一个伟大的人格——孔子,并且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节目: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书中说「仁」兼说「义」,分辨「义」「利」甚严;而辩「性善」,教人求「放心」,影响更大。又说到「养浩然之气」,那「至大至刚」、「配义与道」的「浩然之气」,这是修养的高境界,所谓天人相通的哲理。书中攻击杨朱、墨翟两派,辞锋咄咄逼人。这在儒家叫作攻异端,功劳是很大的。孟子生在战国时代,他不免「好辩」,他自己也觉得的;他的话流露着「英气」,「有圭角」,和孔子的温润是不同的。所以儒家只称为「亚圣」,次于孔子一等。《孟子》有东汉的赵岐注。《论语》有孔安国、马融、郑玄诸家注,却都已残佚,只零星的见于魏何晏的《集解》里。汉儒注经,多以训诂名物为重;但《论》、《孟》词意显明,所以只解释文句,推阐义理而止。魏、晋以来,玄谈大盛,孔子已经道家化;解《论语》的也多参入玄谈,参入当时的道家哲学。这些后来却都不流行了。到了朱子,给《论》、《孟》作注,虽说融会各家,其实也用他自己的哲学作架子。他注《学》、《庸》,更显然如此。他的哲学切于世用,所以一般人接受了,将他解释的孔子当作眞的孔子。
(13)、《论语》《孟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
(14)、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15)、许多人家的中堂里,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大牌位。天地代表生命的本源。亲是祖先的意思,祖先是家族的本源。君师是政教的本源。人情不能忘本,所以供奉着这些。荀子只称这些为礼的三本;大概是到了后世才宗教化了的。荀子是儒家大师。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等,却都加以合理的说明。从那「三本说」,可以知道儒家有拿礼来包罗万象的野心,他们认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可以叫作礼治主义。
(16)、他深情地凝视天上的北斗,君临天下,环视四方。
(17)、舜帝欣赏地望着二让其位的禹,想到禹总理文武百官以来,治理山川河流有功,管理稼穑万物有方,呈现了地平天成的繁荣景象,官僚机构六府三事也井井有条,为长治久安万世太平打下了基础,表现出杰出的德才。舜相信自己的判断:天下若得此贤明之人,何愁不治!
(18)、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19)、回想当年隆重的禅让大典上,恢弘的尧乐《咸池》回响于天地之间、苍茫之中。在尧帝的主持下,舜虔诚地祭拜上天,祭祀天地四时、山川诸神,开始行使帝权。登基第二个月起,舜帝就开始到东方巡视,祭祀东岳泰山,协调日月四时,统一音律和度量衡,制订礼仪规范、礼物规定等。之后,又南巡到南岳衡山,西巡到西岳华山,北巡到北岳恒山。后回到太庙,设礼向尧先帝报告。可谓风尘仆仆行,殚精竭虑为苍生。
(20)、说明在真理、道义与君令、父命相矛盾时要服从前者,意在强调唯“道”、“义”是从的理念。
2、荀子 经典
(1)、译:即使有一种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2)、一个人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成就肯定不会高。人当志存高远,有较高的理想目标才能促使人不断奋进。
(3)、联想和思考的开放。考生在写作过程中的联想和思考,主要体现在对客观环境和主观意愿对人的影响的事例认知方面,一方面考生可以鉴古知今,如“孟母择邻”的故事,王羲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方仲永的案例,卧薪尝胆的故事、在闹市读书等。另一方面,还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言论材料。如《荀子·劝学》里写道:“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查尔斯·B.劳斯(美)所说的,成功不在于时间地点环境,而在于人自己。”等。总之,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可以借鉴的内容很多。
(4)、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这个故事虽然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眞的。《春秋》只是鲁国史官的旧文,孔子不曾掺进手去。《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阙、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公元前七二二——四八一);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书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书中虽用鲁国纪元,所记的却是各国的事,所以也是我们第一部通史。所记的齐桓公、晋文公的霸绩多;后来说「尊王攘夷」是《春秋》大义,便是从这里着眼。
(6)、到了孔子时代,赋诗的事已经不行了,孔子却采取了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训学生做学问的工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拉出末句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化,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进展了文化——文化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所以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又说诗可以鼓舞人,联合人,增加阅历,发泄牢骚,事父事君的道理都在里面。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那个「志」便指教化而言。
(7)、===========================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9)、译:有两个版本:我能理解别人言辞中表现出来的情志趋向,我也善于培养我的浩然正气。(教科书)我善于言辞,后同前。
(10)、一个人如果目标定得过低,成就肯定不会高。人当志存高远,有较高的理想目标才能促使人不断奋进。
(11)、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序例》及卷三十六《伪孔安国序》。
(12)、舜帝把目光停留在稷身上,说:“稷啊,百姓饥馑,你负责社稷事务,主抓农业,教人们播种各种谷物吧!”然后转向契,说:“契啊,现在百姓不亲,人伦关系不顺,你任司徒,负责对民众进行道德五常的教育吧,注意要以宽厚为本噢。”
(13)、译:出自先秦《荀子·非相》。赠人以有益之言,比赠人以金石珠玉更显珍贵。说明有益的建言对他人事业人生的助益作用。
(14)、爱情婚姻需要忠贞,誓言之所以称为誓言,是因为不可轻易改变。诺不轻许,允之必践。
(15)、罗根泽《战国策作于蒯通考》及《补证》(《古史辨》第四册)。
(16)、各国均有各国的史书,如果不烧毁其他国家编篡的史书,那么其他国家的人就会追忆他们先祖的事迹,怀念往事。
(17)、(释义)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但比水更冷。
(18)、 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19)、“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讲述的是天理,不遂人的意志而发生剧烈的改变,只是按照着基本的原理发展,这是基本的规则,也是真正地以物质为基本一致的观念的一条基本的法则。
(20)、皋陶设计的这些法律制度,强调了司法公正与审慎司法的原则,层次严谨、逻辑严密,严而不酷,疏而不漏,在社会上推广效果很好。
3、《荀子》10句经典名言
(1)、译:不把半步、一步积累起来,就不能走到千里远的地方,不把细流汇聚起来,就不能形成江河大海。
(2)、不沉迷过去,也不担忧未来。事情来了就去做,时机来了就要把握。不要为了没有意义的事情烦恼,生活在当下。
(3)、当年禹受舜之命治理江淮水患时,婚娶三天就出发了,后来因任务繁重过家门而没有回家。孩子出生了,禹也没有顾得上回家看一眼。由于兢兢业业地治水,业绩明显,赢得上上下下的称赞。
(4)、德行出众的人,成为君子;有才无德人,只能是小人。有德无才,不过是庸人,有才无德却可能是坏人。
(5)、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6)、识字是教育的初步。《周礼·保氏》说贵族子弟八岁入小学,先生教给他们识字。秦以前字体庞杂,贵族子弟所学的,大约只是官书罢了。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他也统一了文字;小篆成了国书,别体渐归淘汰,识字便简易多了。这时候贵族阶级已经没有了,所以渐渐注重一般的识字教育。到了汉代,考试史、尚书史(书记秘书)等官儿,都只凭识字的程度;识字教育更注重了。识字需要字书。相传古的字书是《史籀篇》,是周宣王的太史籀作的。这部书已经佚去,但许愼《说文解字》里收了好些「籀文」, 又称为「大篆」,字体和小篆差不多,和始皇以前三百年的碑碣器物上的秦篆简直一样。所以现在相信这只是始皇以前秦国的字书。「史籀」是「书记必读」的意思,只是书名。不是人名。
(7)、推荐书目:杨朱无书,伪书《列子》中有《杨朱》篇,未必可靠,聊胜于无。其言行尚见于《孟子》《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杨伯峻《列子集释》(中华书局)可收。
(8)、(释义) 善于学习的人会追根朔源,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实干的人能探究其中的疑难困惑。
(9)、没有人能一口气吃成个胖子,路要一步步走,事要一件件做。再难的事,也是从简单开始的,再大的事也有小的方面。
(10)、荀子发挥了孔子的“礼”,他主张以礼统法,明德慎罚,反对教化论,教育、教化之外要设定法律。荀子的思想中包含着很多法家的成分,所以儒家的老师教出了法家的弟子,李斯、韩非子都成了法家重要的代表人物。
(11)、老子《道德经》一书,为中华道术之源,天下武学之祖。正如王重阳论《九阴真经》(《九阴真经》,盖出于道家老子,其下册第一句即是:“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庄子为能善用老子者,故其书正大光明,妙入微毫。韩非用老子,直如黑风双煞乱练真经下册(韩非更重老子《德经》)、西毒逆练真经,倒行逆施,无所不用其极,故其书恐怖灰暗至极。老子可谓无辜。
(12)、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
(13)、虽然被称做书,但在当时都是制成竹简或木简。竹简、木简价高,因此后收集到的并不多。此外,虽说全部烧掉了,实际上朝廷的库存里也只有一部分。此举更多地意在限制儒家书籍在民间传播。
(14)、以戏弄他人为乐,是道德败坏的表现。太过沉迷于某一事物,就会丧失斗志。自身的意志要符合道才能安宁,别人的言论也要符合道才能让人接受。
(15)、内因与外因齐飞,努力为未来着色。从小的方面来说,在学习上我们应当参考傅玄和曾国藩穿越时空的谆谆教诲,发奋自立,珍惜当下;从大的方面来说,放眼长远,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只是走过了人生的短短一段旅程,更应接续奋斗,为未来打下基础,在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中实现自己的理想。
(16)、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17)、记载那些说辞的书叫《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汉书》本传里记着他「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篇,号曰《隽永》」,大约就是刘向所根据的底本了。蒯通那枝笔是很有力量的。铺陈的伟丽,叱咤的雄豪,固然传达出来了;而那些曲折微妙的声口,也丝丝入扣,千载如生。读这部书,眞是如闻其语,如见其人。汉以来批评这部书的都用儒家的眼光。刘向的序里说战国时代「捐礼让而贵战争,弃仁义而用诈谲,苟以取强而已矣」,可以代表。但他又说这些是「高才秀士」的「奇策异智」,「亦可喜,皆可观」。这便是文辞的作用了。宋代有个李文叔,也说这部书所记载的事「浅陋不足道」,但「人读之,则必乡其说之工,而忘其事之陋者,文辞之胜移之而已」。又道,说的还不算难,记的才眞难得呢。这部书除文辞之胜外,所记的事,上接春秋时代,下至楚、汉兴起为止,共二百零二年(公元前四〇三——二〇二),也是一部重要的古史。所谓战国时代,便指这里的二百零二年;而战国的名称也是刘向在这部书的序里定出的。
(18)、世上没有穷人,只有懒人。只要一家人手脚麻利,勤快节俭,日子都会过好,只有怕苦怕累,好逸恶劳的,才会越过越穷。
(19)、桓谭《新论》作《汉书·艺文志》自注作五十七。
(20)、会议结束,舜帝感慨万千地对禹和皋陶说:“像你们这样正直能干的大臣,是朕的左膀右臂。朕要治理好天下,需要像你们这样的助手。让我们紧紧地团结起来,为民造福吧。”
4、荀子的言语
(1)、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2)、譬如,皋陶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立者。用系统的道德理念约束人的行为,用完备的礼仪制度规范社会秩序,从德行中引申出仁政,从礼制中提炼出法治,这是皋陶的贡献。君德、臣贤,方能民安、世治。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一个字:“仁”。皋陶思想萌发于尧、显绩于舜,正是因为皋陶对仁政的提炼与倡行,才有了《尚书》所说“德自舜明”、《史记》所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的局面。皋陶的思想被孔子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儒家理论学说乃至中国先秦以降古代封建王朝治国理政思想的基础。
(3)、译:百姓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为轻的。
(4)、三传之中,公羊、谷梁两家全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公、谷以解经为主,所以咬嚼得更利害些。战国末期,专门解释《春秋》的有许多家,公、谷较晚出而仅存。这两家固然有许多彼此相异之处,但渊源似乎是相同的;他们所引别家的解说也有些是一样的。这两种《春秋经传》经过秦火,多有残阙的地方;到汉景帝、武帝时候,才有经师重加整理,传授给人。公羊、谷梁只是家派的名称,仅存姓氏,名字已不可知。至于他们解经的宗旨,已见上文;《春秋》本是儒家传授的经典,解说的人,自然也离不了儒家,在这一点上,三传是大同小异的。
(5)、所谓礼义,就是对地位高贵的人要尊敬,对年老的人要孝顺,对年长的人要敬从,对年幼的人要慈爱,对卑贱的人要给予恩惠。
(6)、(解析)本题考查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是儒家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其教育思想主要有:①在人性论上提出了“性善论”,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善性;②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③在教育内容上提出道德教育,教育方法上提倡“盈科而后进”,即指学习和教学过程要循序渐进;④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的三准则。A、B、D三项正确。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是荀子的教育思想,C项排除。
(7)、人一旦被欲望控制,欲望就像深谷,深不可测,多少东西都填不满,他会诱使你一步步走向深渊。
(8)、原句: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巨涂则让,小涂则殆,虽欲不谨,若云不使。
(9)、毛氏有两个人:一个毛亨,汉时鲁国人,人称为大毛公,一个毛苌,赵国人,人称为小毛公;是大毛公创始《诗经》的注解,传给小毛公,在小毛公手里完成的。郑玄是东汉人,他是专给毛《传》作《笺》的,有时也采取别家的解说;不过别家的解说在原则上也还和毛氏一鼻孔出气,他们都是以史证诗。他们接受了孔子「无邪」的见解,又摘取了孟子的「知人论世」的见解,以为用孔子的诗的哲学,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便是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其实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倒是说要看全篇大意,不可拘泥在字句上,与他们不同。他们这样猜出来的作诗人的志,自然不会与作诗人相合;但那种志倒是关联着政治教化而与「诗言志」一语相合的。这样的以史证诗的思想,先具体的表现在《诗序》里。
(10)、「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古代朝廷大事,多在春、秋二季举行,所以记事的书用这个名字。各国有各国的春秋,但是后世都不传了。传下的只有一部《鲁春秋》,《春秋》成了它的专名,便是《春秋经》了。传说这部《春秋》是孔子作的,至少是他编的。鲁哀公十四年,鲁西有猎户打着一只从没有见过的独角怪兽,想着定是个不祥的东西,将它扔了。这个新闻传到了孔子那里,他便去看。他一看,就说,「这是麟啊。为谁来的呢!干什么来的呢!唉唉!我的道不行了!」说着流下泪来,赶忙将袖子去擦,泪点儿却已滴到衣襟上。原来麟是个仁兽,是个祥瑞的东西;圣帝、明王在位,天下太平 ,它才会来,不然是不会来的。可是那时代那有圣帝、明王?天下正乱纷纷的,麟来的真不是时候,所以让猎户打死;它算是倒了运了。
(11)、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原本已经是战国时代的东西了。关于礼,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那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礼古经》已亡佚,《仪礼》和《周礼》相传都是周公作的。但据近来的研究,这两部书实在是战国时代的产物。《仪礼》大约是当时实施的礼制,但多半只是士的礼。那些礼是很繁琐的,踵事增华的多,表示诚意的少,已经不全是通乎人情的了。《仪礼》可以说是宗教仪式和风俗习惯的混合物;《周礼》却是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那些制度的背景可以看出是战国时代;但组成了整齐的系统,便是著书人的理想了。
(12)、汉景帝时,鲁恭王为了扩展自己的宫殿,去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着「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字。那时恭王肃然起敬,不敢再拆房子,并且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家的主人孔子的后人叫孔安国的。安国加以整理,发见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歆想将《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歆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今古文之争。
(13)、他那一套「四书」注实在用尽了平生的力量,改定至再至三;直到临死的时候,他还在改定《大学·诚意》章的注。注以外又作了《四书或问》,发扬注义,并论述对于旧说的或取或舍的理由。他在「四书」上这样下工夫,一面固然为了诱导初学者,一面还有一个用意,便是排斥老、佛,建立道统。他在《中庸章句序》里论到诸圣道统的传承,末尾自谦说,「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其实他是隐隐在以传道统自期呢。《中庸》传授心法,正是道统的根本。将它加在《大学》、《论》、《孟》之后而成「四书」,朱子自己虽然说是给初学者打基础,但一大半恐怕还是为了建立道统,不过他自己不好说出罢了。他注「四书」在宋孝宗淳熙年间(公元一一七四——一一八九)。他死后朝廷将他的「四书」注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他果然成了传儒家道统的大师了。
(14)、(释义) 年少时如果不学习,年长了就没有才能;年老时如不教育后辈,死后就不会被怀念。
(15)、荀子是战国儒家后一个集大成者,持“性恶论”。
(16)、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
(17)、雷海宗《中国通史选读》第二册(清华大学讲义排印本)。
(18)、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而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19)、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20)、译:只要肯努力去做,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大圣人。
5、荀子的至理名言
(1)、第二段:本段是荀子针对秦昭王"儒无益于人之国"问话的回答。荀子说,儒是法先王、隆礼义的人,他们做王公则能使政治分明,信义达于四海;居穷巷,则可使民俗淳美,人人向化,所以儒者对于国家是有用的。
(2)、说罢,舜帝长时间注视皋陶,这位尧帝时期就担任理官的贤臣,端座前排,恭敬地仰望舜帝,目不斜视。
(3)、一位面色如削瓜的先圣,屹立在历史先河遥远的源头。他像一尊文化符号,历经4000多年风尘的磨洗依稀泛亮,身后的长河汩汩滔滔,两岸葱茏……
(4)、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5)、这样咬嚼出来的意义就是所谓「书法」,所谓「褒贬」,也就是所谓「微言」。后世看重这个。他们说孔子修《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笔」是书,「削」是不书,都有大道理在内。又说一字之褒,比教你作王公还荣耀,一字之贬,比将你作罪人杀了还耻辱。本来孟子说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那似乎只指概括的劝惩作用而言。等到褒贬说发展,孟子这句话倒像更坐实了。而孔子和《春秋》的也就更大了。后世史家推尊孔子,也推尊《春秋》,承认这种书法是天经地义;但实际上他们却并不照三传所咬嚼出来的那么穿凿傅会的办。这正和后世诗人尽管推尊《毛诗传笺》里比兴的解释,实际上却不那样穿凿傅会的作诗一样。三传,特别是《公羊传》和《谷梁传》,和《毛诗传笺》,在穿凿解经这件事上是一致的。
(6)、第一段:本段以周公为例,阐述了大儒的作用。作者认为,大儒进则可安天下,行则能明礼义,不愧为受人景仰的圣人。
(7)、筮法袭用卜法的地方不少。卜法里的兆象,据说有一百二十体,每一体都有十条断定吉凶的「颂」辞。这些是现成的辞。但兆象是自然的灼出来的,有时不能凑合到那一百二十体里去,便得另造新辞。筮法里的六十四卦,就相当于一百二十体的兆象。那断定吉凶的辞,原叫作繇辞,「繇」是抽出来的意思。《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繇辞有属于卦的总体的,有属于各爻的;所以后来分称为卦辞和爻辞。这种卦、爻辞也是卜筮官的占筮纪录,但和甲骨卜辞的性质不一样。
(8)、被焚毁的书籍主要是与思想言论有关的,例如《诗经》,儒家以及诸子百家的书等。史书则只保留了秦国自己编篡的史书,而其余各国的史书都要全部焚毁。但所幸医学以及农业方面实用性书籍得以逃过一劫。
(9)、为什么让孩子学国学,这是我听过好的答案!
(10)、当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后学在印度的荒野中谈论佛法时,与之同时代的中国哲人们,在谈论什么?他们的思想,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有什么深远影响?先秦“诸子百家”时代,是中国思想为辉煌的顶峰。胡文辉先生戏仿“梁山泊英雄排座次”,写过一本妙趣横生的《现代学林点将录》。无奈先秦诸子虽称“百家”,大多因兵燹、禁书失传,真正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大约仅十来家。
(11)、《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说是「鲁君子」,《汉书·刘歆传》)说「亲见夫子」,「好恶与圣人同」,杜预《春秋序》说是「身为国史」。
(12)、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13)、译: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14)、他说,古来有小学大学。小学里教洒扫进退的规矩,和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的。大学里教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道理。所教的都切于民生日用,都是实学。《大学》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程子说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就是为此。这部书里的道理,并不是为一时一事说的,是为天下后世说的。这是「垂世立教的大典」,所以程子举为初学者的第一部书。《论》、《孟》虽然也切实,却是「应机接物的微言」,问的不是一个人,记的也不是一个人。浅深先后,次序旣不分明,抑扬可否,用意也不一样,初学者领会较难。所以程子放在第二步。至于《中庸》,是孔门的心法,初学者领会更难,程子所以另论。
(15)、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16)、(释义) 一个人能具备敦厚的品德,在于他日积月累,坚持不断地按照礼的原则行事;一个人能具备豁达大度的品德,在于他普遍地推行礼的原则,处处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一个人能具备高尚的品德,在于他真正把礼的原则发扬光大;一个人能具备英明的品德,在于他切实地把礼的原则融化在了自己心中。
(17)、《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论语》里虽有「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的话,但另一个本子作「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所以这句话是很可疑的。孔子只教学生读《诗》、《书》和《春秋》,确没有教读《周易》。《孟子》称引《诗》、《书》,也没说到《周易》。《周易》变成儒家的经典,是在战国末期。那时候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大约受了他们的影响,才研究起这部书来。那时候道家的学说也盛行,也从另一面影响了儒家。儒家就在这两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倒是藉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这种新解释存下来的,便是所谓《易传》。
(18)、东汉和帝时,有个许愼,作了一部《说文解字》。这是一部划时代的字书。经典和别的字书里的字,他都搜罗在他的书里,所以有九千字。而且小篆之外,兼收籀文「古文」;「古文」是鲁恭王所得孔子宅「壁中书」及张仓所献《春秋左氏传》的字体,大概是晚周民间的别体字。许氏文分析偏旁,定出部首,将九千字分属五百四十部首。书中每字都有说解,用晚周人作的《尔雅》,扬雄的《方言》,以及经典的注文的体例。这部书意在帮助人通读古书,并非只供通俗之用,和秦代及西汉的字书是大不相同的。它保存了小篆和一些晚周文字,让后人可以溯源沿流;现在我们要认识商、周文字,探寻汉以来字体演变的轨迹,都得凭这部书。而且不但研究字形得靠它,研究字音、字义也得靠它。研究文字的形、音、义的,以前叫「小学」,现在叫文字学。从前学问限于经典,所以说研究学问必须从小学入手;现在学问的范围是广了,但要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也还得从文字学入手。《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19)、君子自己贤能而对他人的疲弱无能也能容忍,自己机智而对他人的愚蠢也可容忍,自己知识广博而对他人的浅薄也能予以宽容,自己道德纯粹而对他人的道德不高也能宽容。
(20)、释义: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1)、不慕往,不闵来,无邑怜之心,当时则动,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治乱可否,昭然明矣。
(2)、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3)、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4)、禹插话说:“所言极是,但是如何才能做到这样呢?”
(5)、英美吉特生《英国民歌论说》。译文据周作人《自己的园地歌谣》章。
(6)、《荀子》一书今存三十二篇,除少数篇章外,大部分是他自己所写。他的文章擅长说理,组织严密,分析透辟,善于取譬,常用排比句增强议论的气势,语言富赡警炼,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7)、皋陶由此对禹的德行由衷地敬佩,他到了禹治水的地方,召集当地民众,说:“长者们啊,贤人们啊,禹做的事是关系你们生命财产的大事,你们要支持他,服从禹的领导啊!”“你们要不听禹的话,不支持他治水,作为法官,我会用刑法来惩罚你们的。”
(8)、下臣事君以货,中臣事君以身,上臣事君以人。
(9)、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子
(10)、“还有,我们要建立一个重要的治国理政理念,那就是要德与法相结合啊!”
(11)、时光一去不回头,你可以用钱买到一切,却不能买回时间。珍惜时间,不要虚度年华,在有限的时光里,做有意义的事。
(12)、推荐书目: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中华书局)可收。张双棣等《吕氏春秋译注》(北京大学出版社)可作入门版本。
(13)、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
(14)、三十一年前的今天,太庙还是这座太庙,北斗还是那方北斗,尧帝把帝位禅让给了他。二十八年的摄政经历,三年为尧帝守丧的静悟,舜帝觉得该有一番作为了。
(15)、舜生于姚墟,往上五世祖都是平民,自小历尽磨难却能以善处世,曾辛勤耕耘于历山,渔猎于雷泽,制陶于黄河之滨,在寿丘制作生活杂品,在顿丘、负夏一带经商。从中不难看到,舜有着艰难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生活积累。舜尽管身处底层,但品德高尚,受人尊敬,他走到哪里,哪里就停止纷争,哪里就谦和相处,哪里就兴盛发达。尧帝风闻舜的故事,就把他当做帝的人选来考察培养。
(16)、好朋友不容易找到,得到了就要珍惜。朋友间相处也有技巧,别太近,太近了容易惹是非,别太远,太远了容易添生分。
(17)、尊重与理解都是相互的,你以友爱之心对待他人,他人才能回报你以爱心。你先尊重他人,别人才能尊重你。
(18)、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在吸收法家学说的同时发展了儒家思想。他尊王道,也称霸力;崇礼义,又讲法治;在“法先王”的同时,又主张“法后王”。孟子创性善论,强调养性;荀子主性恶论,强调后天的学习。这些都说明他与嫡传的儒学有所不同。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反对宿命论,万物都循着自然规律运行变化等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9)、但按照当时的教学方法,主要都是夫子向学生口头传授,书本上的内容反倒是其次的。所以也有人认为焚书并没有什么用。但是秦始皇就是为了做做样子,也把有关思想的书都烧掉了。
(20)、先秦诸子,司马谈分为六家。然六家之中,法家出于儒,名家出于墨,阴阳出于道,实为三足鼎立。道家乃中国文化的灵魂层面,儒家主宰了中国文化的身体层面,墨家为中国文化的头脑层面。韩非言“儒墨”为“显学”;庄子黜“儒墨”,道家实为“隐学”,故先秦诸子少言及道家;道家唯杨朱隐中显,故孟子力拒杨墨。种种迹象,皆示三分之势。儒家非墨,得庙堂之宠而完胜;法家僻儒,开同门相残之先河。墨家武为墨侠、文为墨辩,不得志于庙堂,纷纷下野。故儒墨之争,国之d争也,儒法之争,d人权争也。道家,江湖自由主义者也。
(1)、“人性本善”主要是儒家的观点,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儒家认为人人皆有成为君子的可能。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性始终抱有一种变好或者改造好的信心。
(2)、D.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譬如,皋陶是中国古代法治思想的先行者。他是中华法系的开山鼻祖,面对上古时期的自然异象环生、社会混沌无序,他兴“五教”、定“五礼”、创“五刑”、立“九德”、亲“九族”,建立了上古社会早的纲纪,划定了中国社会早的人际关系原则和行为规范,规整了天人关系、神君关系、君臣关系、臣民关系等,从此天下有“法”可循,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发展。皋陶的伟大之还在于他看到了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力量,法治思想必须体现人道主义、民本思想的道理;看到了于法周延、于事简便、重在执法的道理。“皋陶制典”“獬豸断狱”的故事,体现了皋陶对公正司法与秉公执法的理解。皋陶天生一副法官相。荀子在《非相》中描述“皋陶之状,色如削瓜”,一个面色青绿的法官形象跃然而出,这正是“铁面无私”的由来。作为一个司法文化符号,皋陶被自古以来的监狱奉为狱神,建庙造像以祭,狱吏和犯人都要顶礼膜拜。宋朝的《泊宅篇》里记载:“今州县狱皆立皋陶庙,以时祀之。”皋陶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的“司法鼻祖”。
(4)、善行再小也是有益于他人的好事;坏事再小,也会伤害他人。坏事不要做,做了一点坏事福报就可能离你远去。
(5)、高兴时脱口而出的话,多半不会遵守。生气时口不择言的话,通常不堪入目。说话不能只图一时痛快,说话之前要过脑。
(6)、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7)、(释义) 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这才是真正的君子。
(8)、再聪明的人也有失误的时候,再愚笨的人也有聪明的时候。为人处世要谦逊,每个人都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9)、此以比喻来说明坚守礼仪对于“贵生乐安”的重要性,强调治国安邦不可缺失礼义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荀子 经典精辟1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