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德古训精辟92条

医学名言名句经典

1、大医精诚八字名言

(1)、 阳虚易补,阴虚难疗。(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虚劳》)

(2)、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3)、阴精所奉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素问·五常政大论》)

(4)、五味之过,疾病蜂起。病之生也,其机甚微。元.朱震亨

(5)、跟张仲景学治肝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6)、做一名医生要有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同时还必须取得病人的信任。——吴阶平

(7)、 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取则焉。

(8)、医生只不过是精神上的慰藉者而已。——佩特罗尼乌斯

(9)、   学医之道,不可不明乎经络。(元·滑寿《十四经发挥·序》)

(10)、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有这样一句批评:&#上帝不是靠仍色子的方式来决定自然规律的&#。遗憾的是在医学领域,上帝处处多都在玩筛子,循证医学就是教医生如何应对这个医学实践的不确定性。

(11)、善摄生者,无犯日月之忌,无失岁时之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

(12)、18)夫医药为用,性命所系,和扁至妙,犹或加思,仲景明审,亦候形证。一毫有疑,则考校以求验。(晋王叔和《脉经序》)

(13)、 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灵枢·大惑论》)

(15)、盖医学通乎性命,知医则知立命。——赵学敏《串雅内编绪论》

(16)、 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痰》)

(17)、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孙思邈

(18)、 证虽重而门类明白者,不须诊脉亦可议方,证虽轻而题目未定者,必须仔细察脉。

(19)、学医业者,心要明天地阴阳五行之理,始晓天时之和不和,民之生病之情由也。——吴谦等《医宗金鉴运气要诀》

(20)、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2、中医医德古训

(1)、 攻不可以收缓功。补不可以求。(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论治篇》

(2)、 临病人于饿顷便处汤剂何敏捷乃尔,要惟有定识于平时,乃克有定方于片刻。

(3)、夫诸病在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与猪苓汤。余皆仿此。汉.张仲景

(4)、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5)、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6)、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7)、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8)、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素问·至真要大论》) 

(9)、我要象蚕一样,将后一根丝都吐出来,贡献给国家,贡献给人民!——林巧稚

(10)、 上焦不治,则水泛高源,中焦不治,则水留中脘,下焦不治,则水乱二便。(明·张介宾《类经·脏象类》)

(11)、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

(13)、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14)、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匮;寒热》  

(15)、凡病目者,非火有余,则阴不足耳。清.程文囿

(16)、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17)、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

(18)、医也者,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清·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

(19)、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纯良,不可信也。——杨泉《物理论》

(20)、注释:阴病(虚证、寒证的统称)指具有萎靡、淡漠、寒冷、下陷、不足等特性的病症;阳病(指具有亢奋、躁动、火热、上冲、有余等特性的病症。此处阳脉可理解为有胃之脉(胃、神、根是正常脉象的三个条件:脉势和缓,往来从容,节律一致,是有胃气;脉跳柔和有力,是有神;脉跳沉取应指,是有根),阴脉可理解为真脏之脉(五脏真气败露的脉象,可见于疾病的危重阶段)阴病虽然正气虚弱但脉有胃气,说明生机不绝,故仍主生;阳病虽表现为实证,而一旦脉露出真脏之象,是胃气将绝之兆,预后不良。总之,无论阴病、阳病,总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3、医者仁心经典名句

(1)、医虽小道,而性命攸关,敢不知慎!张介宾《景岳全书卷之三传中录京师水火说》

(2)、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5)、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师曰:鼻头色青,腹中痛,苦冷者死。一云腹中冷,苦痛者死;鼻头色微黑者,有水气。色黄者,胸上有寒;色白者,亡血也;色微赤非时者死。其目正圆者痉,不治。又色青为痛,色黑为劳,色赤为风,色黄者便难,色鲜明者有留饮。汉.张仲景

(8)、树叶离开枝头是腐烂的开始,行医不守医德是堕落的开端。——佚名

(9)、行医以德为先,服务以诚为本,做人以品为重,做官以廉为先。

(10)、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11)、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君臣佐使,存乎其用。——李中梓《医宗必读用药须知内经之方法论》

(13)、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4)、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5)、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6)、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程国彭

(17)、寒山钟声杳,枫桥千年渡。风卷云舒皆过往,只把诗留住。创业乐无边,挥汗写新赋。待到乘风破浪时,高医潮头铸。

(18)、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9)、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20)、疾有误凉而得冷,证有是非而实非。差之毫厘,损其寿命。——褚澄《褚氏遗书》

4、医学名言名句经典外国

(1)、医者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回春录序》

(2)、   世无难治之病,有不善治之医;药无难代之品,有不善代之人。(南齐·褚澄《褚氏遗书·除疾》)

(3)、 不谋当谋之事,为医之耻;贪求身外之财,从医之危。——巩元

(4)、天邪发病,多在乎上;地邪发病,多在乎下;人邪发病,多在乎中。金.张从正

(5)、生病重要的不是吃药,而是先回到正常的生活里!

(6)、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7)、  ——〔清〕徐灵胎《慎疾刍言;用药》  

(8)、    其下者,引而竭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夫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清.吴有性

(10)、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至真要大论》)

(11)、 (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吐,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在背则冷,在胸则痞,在胁则胀,在肠则泻,在经络则肿,在四肢则痹。

(12)、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3)、注释:燥邪易伤津液,而津液耗伤又易致燥。津液枯涸,肠道失润,则大便秘结。治津枯便秘,切忌妄事攻下,易用“增水行舟”之法。

(14)、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顾仪卿《医中一得》

(15)、医家有割股之心,安得有轻忽人命者哉?——清·程杏轩

(16)、药能活人,亦能杀人,生死关头,间不容发,可不慎欤!——刘昌祁《白喉治法要言白喉症忌服表药》

(17)、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汉·张机《金匮要略》) 

(18)、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19)、 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阳虚者宜补而兼暖,阴虚者宜补而兼清。(明·张介宾《类经·虚损治法》)

(20)、注释:肺在脏腑中的位置高,称为华盖。机体从外界摄入的水饮都经脾上输于肺,然后再布散全身。肺位高,水液至此而下,故曰“水之上源”。临床上将宣发肺气来利水的调节方法形象地名为“醍醐揭盖”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5、经典的医德名言

(1)、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2)、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3)、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

(4)、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 

(5)、  ——〔清〕曹仁伯《琉球百问》  

(6)、 用古人之法,审其用法之时,得其立法之心。学无常师,择善而从。

(7)、  ——〔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8)、注释: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乃“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四肢百骸,脏腑阴阳,皆禀命于心。故曰“人之所主者心”。心主血脉意指脉内血液依靠心气的推动,气能行血;而“血为气母”(血能生气、血能载气),心气的推动又有赖于血液的营养,所以,“心之所养者血”。

(9)、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10)、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素问·至真要大论》) 

(11)、盖医者人命所关,固至难极重之事,原不可令下愚之人为之也。——徐灵胎《医贯砭卷上伤寒论》

(12)、心不欲杂,杂则神荡而不收;心不欲劳,劳则神疲而不入。清.金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中医医德古训精辟9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