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个人资料详细个人资料
1、巴金的个人资料,和作品
(1)、从一个设想,到一代作家共同呼吁,再到筚路蓝缕中梦想实现,中国现代文学馆从创立到发展,可见巴金和他的朋友们强大的行动能力和践行自己信念的不懈努力,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践行理想的一个成功样本。
(2)、此为首部以“海派”命名的雅俗共赏的海派文化专题研究读物,内容以名家撰写为主,立足近代以来发生在以上海为主要(或相关)背景的人、事、物,涵盖往事展现、人物研究、影像解读、名家日记书信披露以及对近现代、当代文化现象思考。全书图文并茂,以更加综合的视角进行文化解读,以期进一步推动海派文化的研究、传承与弘扬,旨在打造都市文化风向标。
(3)、马来西亚简称大马,地处东南亚地区,距离中国比较近,所以在马来西亚人口组成中,有超过20%的华人。
(4)、由此可知,巴金与孙道临谈《寒夜》的时间是1984年12月19日。
(5)、(24) 罗荪1981年6月28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6)、而针对的两位保镖阿兹拉和西鲁的审判,警方找到了84位证人,这其中就有人见过他们直接带走了阿雅,而且对于检方所指控的,他们在森林里用炸药将阿雅杀害的事实,他们也并没有提出反对。
(7)、张伟,上海图书馆研究馆员,从事近代文献整理与研究逾30年,长期耕耘于图像文献和城市文化史等领域,相继主持“上海年华”“民国电影”“国际名流与近代上海”等多个学术项目。
(8)、本文作者:周立民,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9)、“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出自诗歌《一代人》。送分题
(10)、巴:我也很高兴,上一次说起,我就觉得很好的,难得你有时间。
(11)、 黄裳:《拾落红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
(12)、 南开大学档案馆馆藏人事档案查良铮卷之《高等学校教师调查表》(1953/6)、《历史思想自传》(1955/10)、《我的历史问题的交代》(1956/4/22)、《关于查良铮问题的复查意见》(中共外文系总支,1979/4/21)等
(13)、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14)、12月7日 巴金在给穆旦的信中谈及近况,又说“蕴珍逝世前也常谈起您和运燮同志,她也没有忘记在昆明念书的那一段生活。一转眼,三年过去了。我已经把她的骨灰接回家里。她的声音和相貌一直在我的耳边和眼前。您上次带来的糖就是她生前爱吃的,要是她能活到现在,那多好!很感谢您亲切地谈到她。”
(15)、不论是哪一方面因素影响为重,实际的结果是,张天翼辛苦准备长达五个月的巴金论文,不再继续。……这篇本来可对巴金创作及思想有益的文字,似乎终于未能完成。
(16)、8月12日 巴金在给杜运燮的信中询问是否知道穆旦的情况。
(17)、孙:昨天我去看,很多年轻人在那儿都很安静,也是二轮电影院了,挺安静的。说明青年人能理解。
(18)、经过对残骸细致的检查,除了2处枪伤之外,还发现了炸药的痕迹。
(19)、躺着读书,线装本。我依旧躺在南窗下的沙发上,在据说是一百五十年来四十度以上高温天数多的这个夏季,翻读《前尘梦影新录》。环境让人躺平,炎热使人力不从心。差不多半个世纪前,黄裳曾这样写道:“近以病闲,追忆亡书,写为此录,旧目不存,但凭记忆,兴至即书,不复诠次,多记故事,亦及估人。留待他年,亦海上书林掌固矣。又偶得片纸,记群书行格、序跋、印记,亦为写入,不嫌覙缕。惟求书虽勤,读书日少,过眼烟云,多未终卷,遂不能校雠异同,论其得失,随笔书之,殆亦赏鉴之支流,不足以言著述。徒以寒士青毡,聚之匪易,青镫夜永,时复上心,聊书所忆,驱我寂寥。一卷既终,漫书末简。甲寅夏至前一日镫前记。”(第171页)过眼烟云,不仅于书吧;闲中寂寥,正合回忆。那是一个盼着点什么,又茫然不知所向的岁月吧。幸好有书,还有剥夺不去的记忆。我也是幸好有书,支持着走过这样的苦夏。读《前尘梦影新录》,我尤感黄先生是藏书家、爱书家,也是一个读书家,虽然他自谦“读书日少……多未终卷”,但是这些札记中不难看出他对某些书的细部或关节的注意,非当年细读不能如此。如谈《邗江三百吟》,他特别提到:“此竹枝词之俦,纪扬州一地风土人情……于时扬州繁盛甲天下,所记时尚,乃绝妙民俗资料。忆有咏一丈青者,即《红楼梦》中晴雯所用之物,以为绝好资料也。”(第121页)他对很多问题是有眼光和超前意识的,比如搜书不避残卷,可知这不是一个为藏书或贩书而聚书的人。他甚至说有时是为了“书影”:“余买书不弃丛残,往往一书缺一二册亦收之,意在书影也。庚辛之际,旧书如潮而至,佳本为书估所得,残本弃于还魂纸厂,无力多收,亦无地贮藏。无已,姑取一二叶留其面目而已。”(第14页)看来,他后来能写《清代版刻一隅》这样的书也并非偶然。谈及“书影”,也让我颇为振奋,这也许能证明做一本《黄裳书影录》也不单单是玩一玩的事情。
(20)、1月穆旦夫妇从美国留学归来。16日,时在广州的穆旦填写了《回国留学生登记表》,“国内重要社会关系”一栏,第一位所填为巴金,“与本人关系”为“友人,并曾代出版创作诗集”。查现存档案,日后穆旦所填写的各类表格材料,国内社会关系一栏基本上均填有巴金。
2、巴金简介及作品简介
(1)、根据警方的调查,发现阿兹拉和西鲁跟受害人阿雅之间根本就没有交集,他们甚至都不认识。
(2)、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3)、关于英若诚执导的《家》。1982年8月,英若诚应邀到美国密苏里大学戏剧系讲学,校方希望他为该系排练一出中国戏,“写于一九四一年,首演于抗战时期重庆的《家》应该说是我国‘五四以来优秀话剧剧目的代表作之一。把这个戏介绍到国外去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他带领戏剧系的学生排演了巴金原著、曹禺编剧的《家》。1982年10月,英若诚执导的《家》在密苏里州堪萨斯城的海伦剧院表演艺术中心演出,“不少观众为剧中人瑞珏、鸣凤、觉新、觉慧的命运流下了眼泪”,“好几位演员获得了当年全美国大学会演的表演奖,看过这次演出的人觉得,这些演员虽然绝大多数是欧裔的人觉得,但行动举止却很有中国气派”。1984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播映了由上译厂译制的英若诚执导的《家》。巴金提到英若诚执导的《家》时说,“开始看觉得滑稽”,的确如此,徐迟在《在密苏里(堪萨斯)大学城》中回忆,“去年,英若诚已试验过,导演过一部巴金原著、曹禺改编的《家》,也是美国人演中国戏。我曾在电视屏幕上一瞥,没有看下去,心中颇有怀疑。外国人能不能演出中国戏里的中国人?虽听说曹禺称赞过,我总不信”。巴金坦言,乍看觉得滑稽,“可是后来慢慢看,就不觉得,就习惯了。导演很花功夫”,由此可知巴金对英若诚执导的《家》还是认可的。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曹雷也曾提到,“这部戏在美国上演时被摄下录像,在当地电视台播出过。英若诚将录像带回,交给我们,让我们把所有对白配成华语,再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尽管美国的演员穿着中国的长衫马褂,乍看有点滑稽,但是,他们把握人物很细致到位”。
(4)、另外,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话中,还就《寒夜》的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
(5)、巴金是1955年7月22日签约租下武康路113号房子的,8月9日,他付房租税。那么,他是哪一天迁入武康路的呢?目前资料都没有显示,比较含糊的说法是9月中旬。从以上水、电、煤的各项过户收据判断,他迁居的具体日期应当是在9月17日或18日这几天。
(6)、巴:所以主要是控诉生活在那个社会,满肚子的痛苦,满肚子的牢骚。
(7)、马来西亚警方详细地梳理了阿雅的人际关系,再加上阿雅表妹奥云琪提供的消息,很快找到了嫌疑人阿都拉萨·巴金达(AbdulRazakBaginda)。
(8)、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故事,我是长风,我们下期见!
(9)、回国后的阿雅就迷上了蒙古歌手麦戴,这位麦戴当时是蒙古著名乐队“黑玫瑰”的主唱,曾是无数蒙古少女的偶像,或许是阿雅的颜值也惊艳到了麦戴,麦戴被他这位女粉丝给迷住了。
(10)、我想,仅仅用“高风亮节”来称赞巴金这样的行为可能远远不够,巴金虽然稿费收入较高,甚至在中国作家中属于少数高收入的作家之但是,至少从20世纪50年代起,他就不断地资助亲人和朋友,乃至不相识的读者。
(11)、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谢文芬在《我与对台广播》中回忆,“1984年初,我们收到高雄听众来信,说听了对台广播的长篇小说《家》十分喜欢,希望重播,并倾诉了对巴老的喜爱之情……几经努力,到上海第三天,也就是3月14号,在医院见到了巴老……这次采访中,巴老谈了他的作品与创作,谈了他在国外的感受,以及回忆他1947年到台湾旅游的情况。我还征求了巴老对我们组录《寒夜》的意见,巴老主张由孙道临录音。至此我们动手准备,在《寒夜》的录音之际,于同年12月19日,孙道临同志和我们一起第二次采访了巴老。他们交谈了《寒夜》的创作以及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对多个人物的认识。《寒夜》录出来后,正巧我到上海组录春节节目,1985年2月16号第三次见到巴老,我们带去部分录音,巴老十分称赞孙道临的录音,巴老还谈了对当代文坛的看法和对青年作家的期望。”由此可知,巴金与孙道临谈《寒夜》的时间是1984年12月19日。
(12)、《巴金和孙道临谈》这篇文章之前并未出现在研究巴金先生的基本文献中,本文作者宫立老师对这篇文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访谈中提到的若干史料略作梳理,补充了巴金研究资料,丰富了研究素材。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谈到了巴金先生针对“外国人能不能演出中国戏里的中国人?”谈了一些自己的观点,也针对1955粤版《寒夜》与1984版《寒夜》谈到了一些艺术改编与呈现方面的问题,巴金谈到,“电影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嘛,我不干涉。你们既然已经搞好了,就先拍起来。艺术上怎么处理我不管,你们自己搞吧”。此外,还针对《寒夜》的修改与版本变迁以及《寒夜》的人物形象、感情基调作了说明,“它不是悲观的书,它是一本希望的作品,黑暗消散不正是为了迎接黎明!”
(13)、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代表作《家》
(14)、(23) 郑荣来:《中国现代文学馆筹建处正式成立,前往祝贺,巴金赠巨款和大量藏书》,《人民日报》1982年10月17日第1版。
(15)、 高波:《穆旦〈诗八章〉后的“隐情”》,《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
(16)、不过失踪事件可大可小,为了尽快找到本国国民阿尔丹杜雅,蒙古驻泰国大使馆赶快核实了有关她是如何失踪的。
(17)、这篇本来《人民文学》10月要用的稿子,张天翼断断续续,从8月后期一直到10月中旬,才终于“竣工”,赶在该刊11月号上发表出来,题目:《代邮——谈题材和写作品》。这个硬性的写作任务,是可知影响到写作巴金论文的一个直接原因。可其实,外在的环境,似乎也是不易说清的影响因素。在这篇文章写作前后,仅从日记看,譬如10月23日:“下午在大楼开d员大会,听(邵)荃麟、(严)文井、(郭)小川作检查。小川讲一半,明日下午续。”24日:“下午续开d员大会。小川检查完。”26日:“下午参加中心组会,为荃、井、川的检查提意见。”邵荃麟、严文井、郭小川是张天翼熟悉且担任相当职务的同事。他们的情形对张天翼应该触动颇深吧?后来的日记中,作检查的人,增加了肖三(萧三)、楼适夷、陶萍、沙鸥、陈白尘等。字里行间隐约可知,这是“整风”活动部分,该是庐山会议后的余响吧。
(18)、巴金同志是中国共产d的亲密朋友、著名的无d派爱国民主人士。
(19)、“‘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其根本要义是爱人,也就是尊重人、关心人。他把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将其确定为人们的道德观念,这是很了不起的。当时还没有佛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在那样的年代,孔子就认为人类会在未来建立理想中的和平社会,这就是我现在要思考的,要写的。”
(20)、此时调查人员已经意识到,这起案件不简单,背后很可能会牵涉到马来西亚的高层。
3、巴金简介秒懂百科
(1)、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本来这起案件的线索是很少的,连阿雅的入境记录和机场监控都被人为删除了,理论上,调查是很难进行下去的。
(2)、 ——听沈卫威谈胡适
(3)、我谈起已故女作家罗淑,惋惜她生前写得太少了。巴金说他手头好像还保存有罗淑的几封信,应该有个单位来搜集这些东西,包括别位作家的资料,都应放在一起,好让人们来研究。我说可以考虑把原稿先在报刊上发表,巴金以为:“那倒不一定,只要有人管起来就好。”(2)
(4)、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次婚姻又是草草的结束了,即使她再次为丈夫生了一个孩子。
(5)、2006年10月20日,一位年轻女子奥云琪(音译)BurmaaOyunchimeg赶到了蒙古国驻泰国大使馆报案,说她表姐在马来西亚失踪了,由于蒙古国在马来西亚没有设大使馆。
(6)、为了稳住这颗炸弹,巴金达答应给她50万美金作为封口费。
(7)、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的史料,是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这是作者有意识地留存下来以供人研究和阅读的文字;另外一种史料则是“无意”史料,指档案、文件、私人信件及其他文献、文物,这是当事人无意中留下的痕迹。
(8)、1月 萧珊将自译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题赠给穆旦;在此前后,赠送的译著还有屠格涅夫《奇怪的故事》《阿细亚》等。
(9)、1月9日 穆旦被天津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三年管制。周与良回忆称:受管制之后,“主动不和几位好友萧珊、杜运燮等去信,怕给人家找麻烦。”
(10)、 易彬:《从新见材料看回国之初穆旦的行迹与心迹》,《扬子江评论》,2016年第5期
(11)、因此阿雅的家人也提起了上诉,并且对马来西亚政府以及巴金达,纳吉提出了高达1亿令吉(2400万美元)的索赔,用以赔偿他们因阿雅的被害而遭受的创伤,可是此诉讼一直被推迟。
(12)、费巩教授名字原来并非原名;复旦师生穿衣打扮不拘小节、落拓不羁,为何后来却“华服盛装,发光可鉴之美少年”;复旦“东宫”为何地;复旦校长章益以“无法通融”回复前任校长钱新之;奔赴延安的宗铮就是复旦集作家与诗人于一身的郭箴一……闻所未闻的历史碎片、不可多得的鲜活史料,尽在复旦大学同学会主办的百年校友刊物《复旦同学会会刊》。
(13)、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编的内部刊物《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85年第五期的作家访问栏,刊有《巴金和孙道临谈〈寒夜〉》,署名雯佳,不见于已出的巴金研究资料。谢文芬回忆道:
(14)、在经历了159天的漫长审理之后,2009年4月9日高等法院裁定阿兹拉和西鲁谋杀罪名成立,判处绞刑。
(15)、阿雅的事要是被捅了出去,肯定会影响他的政治生涯,搞不好饭碗都得丢掉。
(16)、田汉早期戏剧代表作除了《获虎之夜》外,还有《名优之死》。常规题
(17)、当初是拿了500万的封口费,所以才撤下了声明,其实他那个声明是对的。他还强调,只要纳吉依旧当权,就不可能回马来西亚。
(18)、1980年8月15日,巴金访问瑞典归来在北京居停期间又见到姜德明,他再次提起文学馆的事情:“‘原来我也想过,是不是由作家们出一点稿费支持一下,这也是作家们都很关心的事。后来周扬同志说,还是由公家来办吧。’巴老以为只要有了房子就好办了,馆内的书刊杂志,谁若需要提供的话,请出一点手续费就好了。他又说,有个朋友准备写文章要为文学馆呼吁了,让我也考虑写文章。”(3)巴金已与周扬等领导沟通过,此时创办文学馆的想法已趋成熟。
(19)、后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上海电影制片厂陈西禾导演的《家》中饰演过觉新的孙道临,2003年写过一篇短文,除了向巴金表达衷心的敬意和感谢,还表达过遗憾,“上世纪80年代初,经他的同意和编剧叶丹合作改编他的另一部小说《灭亡》为电影剧本,可惜未能投人拍摄”。
(20)、王金声 汤惟杰 朱 枫 沈飞德 邢建榕
4、巴金简介资料大全
(1)、(22) 新华社北京电讯:《中国作家协会召开主席团会议,决定恢复胡风的中国作家协会会籍》,《人民日报》1981年10月14日第4版。
(2)、1979年4月,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在巴黎掀起了一股“巴金热”,极大地促进了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
(3)、这也道出了这些票据作为“无意”史料的历史研究价值,它们的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和一个时代生活和历史的极其重要的见证。
(4)、严洁琼 《女子解放还是女色消费?——早期人体摄影中的中国女性》
(5)、年底 刚留校任教半年的穆旦到西南联大叙永分校教授大一英文,据称,在此期间,结识了外文系新生陈蕴珍(萧珊)。
(6)、黄裳先生赠送本文作者的《珠还记幸》扉页题签
(7)、向他去问康嗣群,不觉得失之冒昧吗?他如不复信呢?而且我不知道他的地址,虽然以他的名震遐迩,只写“上海,巴金同志收”也一定能收到的。(《陶庵回想录》)
(8)、1923年到上海求学,1924年考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1925年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从事社会活动和编译工作。
(9)、1962年8月,率团参加了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八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以后又多次去日本访问。
(10)、散文集《随想录》(包括《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11)、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12)、巴金同志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影响的文学大师之也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出色的翻译家、卓越的编辑家、出版家。
(13)、6月穆旦填写了一份高等学校教师调查表,其中提到所译《文学原理》一书“在译出中,即由上海平明出版社印出。按:本书已印出。”
(14)、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祖国的命运,思念着苦难中的国家和人民。
(15)、第二次听井上靖先生谈孔子是在1984年5月,我随巴金先生赴日本参加国际笔会大会。5月17日下午,应日本时事通信社的邀请,巴老与井上靖先生进行对谈。
(16)、 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
(17)、 萧荻的《忆萧珊》、陆盛华的《萧珊(陈蕴珍)年表》、张新颖的《穆旦与萧珊》,均刊载于陈思和、李存光主编:《一双美丽的眼睛——巴金研究集刊卷三》,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
(18)、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19)、2005年3月,阿雅和巴金达一起来到了欧洲,他们的此行的表面是旅游。
(20)、出版社和时间空白,预留使用时填写,这是巴金在1980年代初写给出版社的通用信函。巴金一生不曾领过国家的工资,靠稿费生活,这份短简自断“财路”,等于把自己的生活保障都捐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尽管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用金钱来衡量,但是这足以证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在他心中的分量。
5、巴金的百科
(1)、从《海上名人画稿》谈起,回忆了不同时期海派书画市场的种种情形,如晚清民初海上画派的艺术精神及审美观念,改革开放时期海派画家作品成为市场紧俏投资品引起的几则趣事及其背后原因。斯时已逝,斯事犹新。
(2)、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地承担文学馆的规划和筹建工作。
(3)、迁入新居之后,巴金家接待的第一批重要外宾是法国作家萨特和他的女友波伏瓦,时间是1955年10月9日:
(4)、四个月后,巴金正式发出“创办一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
(5)、8月5日 萧珊在给巴金的信中提到:“前一阵子,查良铮来上海一次,常在我家里,那时候吴学夷也还在,我招待了他们几次。”穆旦在上海期间,还见过李来运、周华章、王勉、王道乾、辛笛、靳以等人。
(6)、他通晓英、法、俄、德、世界语等多种语言文字,翻译了十几部世界名著。
(7)、作为现代话剧艺术的第一个社团,《中国现当代文学总结》中的加粗处理十分方便考生记忆。
(8)、骥才,慈城人。著名的小说家。虽然他一直长在北方,但是原籍在宁波。
(9)、除此之外巴金在《某夫妇》、《猪与鸡》、《团圆》等短篇小说中也有对这一题材的优秀运用。
(10)、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代表作《家》《寒夜》《随想录》等。
(11)、“五四”新文学运动本来是知识分子的精英运动,一个大学——北京大学,一份杂志——《新青年》。鲁迅当时是新文学运动的主帅,可是当年鲁迅自己也感觉到,新文学运动的改革基本上只限于精英层次,他的小说都发表在《语丝》《创造》《文学研究》等杂志上,这些杂志基本上都是他们几个朋友自己办的,读者大多数也是大学生,而社会上看的东西还是鸳鸯蝴蝶派。到了二十年代的时候,新文学作家发现如果作品写出来只给自己看,终归是普及不到大众的,对群众不能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他们觉得一定要走向通俗、走向大众。在这个过程中,巴金取得了成功,他的小说内容全是先锋意识的东西,可是他获得了大众读者。特别是巴金的《家》。
(12)、《家》有着巨大的典型意义,它深刻揭示了封建专制主义和封建家族制度的特征、弊端和罪恶,指出了它必然灭亡的命运,是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一座丰碑。
(13)、比较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家人不但没有对判决提出异议,还强调判决中不存在任何政治因素。
(14)、重要体裁的发展历程是川大重点题目。《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结》将五代词专设一章,梳理了其发展脉络和关键知识点,将这一考点一网打尽。
(15)、闻一多称赞《女神》“真不愧为时代的肖子”。拉分题
(16)、除了警方的身份之外,他们还有一个重要的职务,就是当时副首相兼国防部长。
(17)、不仅经济条件好转了,还经常飞马来西亚,很显然,就是为陪伴着巴金达。
(18)、巴:改过一次,改动不大。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说明我都同情。比如说主要人物汪文宣,有些人说他是窝囊废,我说他是个很善良的人。那个社会让这样善良的人,这样好的人,这样的老好人都活不下去,都这样子,说明那个社会应该崩溃了,应该改革了。我的意思就是,通过人物的命运写那个时代,来控诉旧社会。所以,我就说初有些人,我自己也是这样看法,好象这是一部绝望的书,是一部悲观的书,我自己当时也有点看法,有点影响,但是实际仔细想想,还不是悲观的,是有希望的!
(19)、好在蒙古驻泰国大使馆向马来西亚警方施压,并表示,这其中可能存在犯罪。
(20)、穆旦在给杜运燮的信中抄录了这首诗,“《友谊》的第二段着重想到陈蕴珍,第一段着重想到你们。所以可以看到,前者情调是喜,后者是悲”
(1)、昨天(10月19日),表姐说是要去见一个人,让她在宾馆等着,临走时还说道,如果晚上12点还没有回来,就赶快去报警。
(2)、1972年11月27日,穆旦在给杨苡的信中写到:“蕴珍是我们的朋友,她是一个心地很好的人,她的去世给我留下了不可弥补的损失……究竟每个人的终生好友是不多的,死了一个,便少一个,终于使自己变成一个谜,没有人能够了解你。我感到少了这样一个友人,便是死了自己的一部分(拜伦语);而且也少了许多生之乐趣,因为人活着总有许多新感觉愿意向知已谈一谈,没有这种可谈之人,即生趣自然也减速。”
(3)、关于北影厂阙文执导的《寒夜》。1984年12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推出了阙文执导,阙文、林洪桐编剧、许还山、潘虹主演的电影《寒夜》,该片后来荣获文化部1985年优秀影片奖,香港第九届电影节优秀影片证书以及法国第38届戛纳电影节荣誉证书。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谈中提到,“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根据导演阙文的回忆文章《巴金谈》可知,为了更好地拍摄《寒夜》,他们特意去医院拜访过巴金两次。1982年12月12日下午,导演阙文与北影当时主管创作的副厂长武兆堤、《寒夜》的责任编辑王陶瑞到华东医院拜访巴金,巴金谈到,“电影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嘛,我不干涉。你们既然已经搞好了,就先拍起来。艺术上怎么处理我不管,你们自己搞吧”,“演员的事,你们自己决定吧。只是汪文宣的演员不好找呀,此人很不好演”。1983年3月26日下午,阙文带着许还山、潘虹、林默予三个主演再次到华东医院看望巴金,巴金在这次谈话中对《寒夜》的主要人物汪文宣、曾树生的形象作了细致讲解,还提到了他创作《寒夜》的意图,“我的思想主要是想通过这三个人的遭遇来从根本上否定国民d的统治。这三个人都是善良的人,他们的差别仅仅是有的更好一点,有的比较差一点而已,而作品的主要矛头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当时社会现象的本质。这就是我写这部小说的用意,也是为什么我要把自己也放到里面的原因。我觉得汪文宣是时代的牺牲品,是整个社会把他毁掉的。他不愿意做任何一点亏心的事情,一点伤天害理的事情。譬如说,小说中我写了汪文宣得了肺病,和他同桌包饭的人写信给他,让他退伙。这是在生活里真有的事情啊。今天,大家都知道肺病已不成为不治之症,但在当时的情况就是那样的。总之,我是借写小人物反映当时社会的本质和特征的”。另外,巴金在访谈中提到的关于《寒夜》的两篇文章,一是1962年6月出版的《作品》新第1卷第6期合刊“作家书简”栏刊发的《谈——谈自己的创作》,一是1981年2月24日香港《文汇报》发表的《关于》。
(4)、我在梳理资料的时候,发现这起案件的资料特别复杂和矛盾,很可能因为这起案件涉及到了太多马来西亚政府部门的利益,所以公布的资料真实性受到高层的意志影响。
(5)、巴:近在日本演过一次,日本朋友写信来说起。
(6)、(21) 巴金1981年2月15日致罗荪信,《巴金全集》第24卷第125页。
(7)、可是有关这起案件的重审工作,至今都没有展开。
(8)、阿雅作为蒙古的名人,在马拉西亚惨遭不幸,其中涉及到了政府高层。
(9)、巴:大概有八种。也许有十多种文字。除了《家》而外,就是《寒夜》翻译的多。《寒夜》在日本有四个译本。
(10)、我希望能在明年初找到弄堂房子或小洋房搬家。我希望靠土地。公寓房子漂亮而不合我的要求。
(11)、2006年10月19日,也就是阿雅出事的那天,她正是去找巴金达讨要说法,想要回属于她的那50万美金。后来她就出事了。
(12)、1961年4月,出席亚洲作家东京紧急会议,并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
(13)、(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巴金简介及作品简介精辟1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