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耻下问的出处精辟129条

不耻下问出自于哪里

1、不耻下问的意思及出处

(1)、出处:《论语·季氏》:“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 

(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3)、从这个角度看,恐怕西方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才是孔子的知音,因为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我知道的就是自己的无知。谦虚到骨子里去了,难怪雅典人说,苏格拉底是有智慧的人。

(4)、原意是勉励并帮助别人做好事。后用以表示帮助别人实现其愿望,成全别人的好事的意思。

(5)、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6)、(解释):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

(7)、(出处)“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子路》)

(8)、还有一个就是学的时候,要抱着一颗别人会随时请教你的心态,一个知识你有没有搞明白,就看你能不能给别人讲清楚。

(9)、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快乐。

(10)、出处:《论语·卫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11)、(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12)、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3)、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4)、出处:《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15)、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16)、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由于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17)、其实后边还有一句“何有于我哉?”,我自己做到了多少呢?

(18)、(出自):《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业;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19)、(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20)、(出自):《论语·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2、不耻下问的出处

(1)、(解释):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

(2)、(出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3)、出处:《论语·卫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4)、出处:《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5)、(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6)、从图片上的字形来看,虽然写法略有不同,但都是用一只大手去抓一个、戴有头饰的女人的形象。其中个别字形中的手像是拿着杖械,表示抢亲除了用手之外,还要靠力量和武器。由此可知,“敏”这个字或许来源于古代的“抢亲”。抢亲必须迅速、敏捷而有头脑,而敏字的字形和字义都具备了这些条件。“敏”与妻子的“妻”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甲骨文中也时有混用:“敏”是抢亲的过程;“妻”是抢亲的结果。

(7)、(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

(8)、(解释):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

(9)、(出处)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也!”(《子罕》)

(1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敏行”可以说是一件事情成功的重要,正如《论语》中所讲“敏则有功”,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只有勤勉、敏捷才能提高办事效率,才容易成功。

(11)、(出处)“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12)、(出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3)、所以,这句话说的是一种读书态度,对待学习需要真诚,只有你自己知道某一个问题是不是搞懂了,要真实的面对自己的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14)、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15)、出处:《论语·乡d》:“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16)、(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硬,内心虚弱。

(17)、(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18)、(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19)、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20)、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3、不耻下问出自哪本书

(1)、(出处):《论语·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2)、(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3)、(解释):苗:指庄稼出苗;秀:庄稼吐穗开花。指庄稼出了苗而没有抽穗。比喻人有好的资质,却没有成就。

(4)、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5)、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6)、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7)、      13969057247张老师 

(8)、解释:循循:有次序的样子;善:善于;诱:引导。

(9)、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10)、(出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

(11)、解释: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到没有一点缺点。

(12)、(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3)、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14)、出处:《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5)、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16)、(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17)、成语解释 不耻:不以为耻辱;下问:降低身份请教别人。不以向比自己学识差或地位低的人去请教为可耻。形容虚心求教。

(18)、(解释):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

(19)、孔子根据政治的需要,提倡道德政治,即“为政以德”的主张。他认为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政事是极其重要的。如:

(20)、(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4、不耻下问的上一句是啥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于《论语·述而》“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这是孔子一句谦虚的话,说这种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默默记住学习的内容,学习知识不厌烦,教导他人不知疲倦),我有哪一样呢?

(2)、(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3)、出处:《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4)、《论语》是孔子弟子记录孔子日常言行的文集,成书于战国初期。《论语》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其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教育原则等。

(5)、要知道在孔子那个时期,人与人之间还是有明确的等级界限的,士农工商分的很明确,所以才有“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个说法。一个贵族很难会主动跟一个农民请教问题,而孔子提出了“不耻下问”,打破了世俗的学习偏见,这是很难得的。

(6)、(出自):《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7)、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8)、出处:《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9)、因为在孔子看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就好比你这门功课厉害,不代表其他功课也比得过别人,要想学有所成,就要向不同的人学习。

(10)、子贡问道:“为什么给孔文子一个‘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勤勉而好学,不以向他地位卑下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11)、(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2)、(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13)、(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14)、出处:《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15)、出处:《论语·卫灵公》:“道不同,不相为谋。” 

(16)、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7)、(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1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翻译过来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19)、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20)、出处:《论语·乡d》:“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5、不耻下问的出处和意思

(1)、意思是年轻人往往能够超过老一辈,是可敬畏的。畏:畏惧。这里指敬畏。

(2)、(解释):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3)、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4)、出处:《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出自):《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6)、(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7)、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8)、解释:表面上表示尊敬,实际上不愿接近。也用作不愿接近某人的讽刺话。

(9)、(解释):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

(10)、(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11)、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12)、(出自):《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13)、出处:《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14)、(出自):《论语·为政》:“见义不为,无勇也。” 

(15)、(出处)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

(16)、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7)、(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8)、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9)、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指六十岁的代称。

(20)、(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1)、除此之外,“敏”还是达到“仁”的重要因素之也就是“敏而仁”。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能行的五者是什么呢?孔子回答说:“恭、宽、信、敏、惠。”这里“敏”是勤勉的意思,孔子的“仁学”绝不是什么停留在口头上的夸夸其谈的学问,而是需要在现实中努力去做,奋力去行,逐步实践。如果没有勤勉的行动,又怎么能完成这样一项重任呢?

(2)、出处:《论语·子路》:“刚、毅、木、讷,近仁。” 

(3)、(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4)、这篇文章中古人读书的经验主要来自五年级的小古文《古人谈读书》,能被选入课本,一定是有它的道理。我们先看看第一篇,主要出自于《论语》。

(5)、(解释):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6)、(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7)、(解释):器:工具。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重要。 

(8)、(出处)“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路》)

(9)、(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0)、(解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11)、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12)、(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13)、解释: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他的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

(14)、(解释):成仁:杀身以成仁德;取义:舍弃生命以取得正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15)、(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16)、解释:搞帮派,但是不团结。指坏人为谋求私利勾结在一起,做事没有原则、背弃忠信。

(17)、用在我们学生身上就是,终身学习,学无止境。绝不是说出了学校就不用学习了,现在这个时代,知识日新月异,一段时间不学习,你就会落后。

(18)、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9)、出处:《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20)、(出自):《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 

(1)、(出自):《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2)、(出自):《论语·季氏》:“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3)、(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4)、(出处)《论语·为政》:“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5)、出处:《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

(6)、(解释):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

(7)、(出自):《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8)、《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其主要特点是语言简练,浅近易懂,而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行动中展示人物形象。

(9)、(出自):《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不耻下问的出处精辟1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