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古诗五言句
1、端午5言古诗
(1)、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湛湛江水兮,上有枫。
(2)、我内心惆怅,还有谁在端午节追悼屈原?过去的事不要评论衡量,屈原忠义气节,可与日月相比。读完了《离骚》总能感到悲伤。
(3)、舞袖拂秋月,歌筵闻蚤鸿。—— 唐 · 李白《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
(4)、(《九歌·山鬼》)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山鬼》)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
(5)、挼丝团金悬簏簌,神光欲截蓝田玉。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鬼母秋郊哭。李商隐晚唐时期有成就的诗人,与杜牧合称“小李杜”,除了在近体诗上的研究接近或者说不次于杜甫和王维等前辈之外,李商隐的另一项成就是骈体文的写作,据说晚唐时期在那些官吏和士大夫中开始流行骈体文的奏义和书信,因为骈体文讲究用典,要求词藻华丽,因此李商隐曾经为那些官吏和士大夫代笔写了大量的骈体的奏议和书信,只是大部分都已经流失。
(6)、这首词是北宋绍圣二年(1095),苏轼在贬到惠州的第二年时所写。这首词的上阕写的是端午节沐浴兰汤的风俗。主人公是一位女子,炎夏里微微的轻汗透过了她衣裳的绿色薄绸,而她沐浴过后的兰汤因为漂融着洗下的胭脂,显得十分香腻。词的下阕则写到了上文介绍过的端午节缠五色丝线和挂艾符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是说作者希望与这位佳人能够相守千年。因此有人说这首词中的“佳人”就是苏轼的侍妾朝云。
(7)、 相比楚地民俗来,更触动苏轼的是屈原那深入人心的精神品格,因此他不是在纪实性的叙写中展开作品,而是付之以精神史的追溯。投饭和竞渡不是呈现为娱乐化的热闹的民俗场景,而是祭祀与追怀的真正仪式,伴有“悲”、“哽咽”、“哀叫”等强烈的情绪活动。作者一再用反衬的笔法来强化议论的力度,如屈原赴死之决绝与世人眷怀之不绝,如事之无凭与人情之殷切,富贵之短暂与声名之无穷,世人之澌灭与屈原之不朽,终以“大夫知此理,所以持死节”一联贯之,屈原持志之高洁与自己的无限景仰之情,都不待言而自喻。
(8)、实在勇敢啊富有战斗力,始终刚强啊没人能侵犯。
(9)、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10)、朗诵者的朗诵作品要是在《声动新疆》,谢绝一稿多投。文稿如系原创作品,请提前告知。
(11)、苏子瞻云:学诗当以子美为师,有规矩故可学。退之于诗,本无解处,以才高而好尔。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尔。学杜不成,不失为工。
(12)、粽(zòng)包(bāo)分(fēn)两(liǎng)髻(jì),艾(ài)束(shù)著(zhuó)危(wēi)冠(guān)。
(13)、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只是三湘被辽海阻隔太过遥远。
(14)、旧(jiù)俗(sú)方(fāng)储(chǔ)药(yào),羸(yíng)躯(qū)亦(yì)点(diǎn)丹(dān)。
(15)、脂砚斋在第二回评价娇杏和香菱时,埋伏的正是林黛玉和贾探春的结局。
(16)、手拿干戈啊身穿犀皮甲,战车交错啊刀剑相砍杀。
(17)、五言律诗同属于近体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其雏型是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因此,综上所述,作为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是不可能写出七言绝句或五言律诗的。
(18)、北宋治平(1064-1067)年间,欧阳修在任参知政事时,受朋友邀约到家中做客,即席写下了这首《渔家傲》:
(19)、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译文到处采撷艾蒿、蒲草繁忙,谁家的青年男女,准备过端午节?五色丝带缠绕着手臂唱歌跳舞。
(20)、“红香绿玉”得名自怡红院栽植的西府海棠的红艳和芭蕉的翠绿。红和绿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基本审美,大红大绿一直到现在都受推崇。而“依红偎翠”自来便是富贵的象征。“红香绿玉”代表了贾宝玉置身温柔富贵乡的满足和得意,透着纨绔子弟不思上进的意思。
2、端午古诗五言律诗
(1)、“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的诗人,今天终于暂时放下了满腹的忧愤,融入了节日的欢快气氛之中。瞧,他先吃了两角的粽子,再在高冠上插着艾枝。然后又按照依旧俗,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忙完这些事情,含着微笑喝起酒来了。
(2)、 此词是陈与义在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所作,这一年,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一带。这首《临江仙》所反映的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在端午节凭吊屈原,旧怀伤时,借此来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词一开头,一语惊人。“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陈与义在两湖间流离之际,面对现实回想过去,产生无穷的感触,他以互相映衬的笔法,抒写“榴花不似舞裙红”。
(3)、第二十八回贾元春赐节礼,薛宝钗与贾宝玉一样,林黛玉与三春一样,清楚无误的传达出贾元春对钗黛二人的态度。《红楼梦》一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很多表达都是提前埋伏。元春在所有人没住进大观园之时,作者透过元春改“香玉”,就是对第二十八回赐节礼元春表态的埋伏。
(4)、又如佩戴五色丝的习俗。东汉应劭《风俗通》云:“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除了挂在手臂上,五色丝还可以悬在门上或床帐等处。
(5)、据传说赛龙舟的习俗也是和屈原有关的。屈原投江后,人们划船来救他,就形成了赛龙舟的习俗。南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隋代杜公瞻注云:“按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
(6)、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五月五日》,借屈原以抒发他的“不遇”情怀。
(7)、——《九章·怀沙》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卜居》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
(8)、——《九歌》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9)、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__边贡《午日观竞渡》
(10)、译文: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11)、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2)、与朝云同过端午节,天长地久,白头偕老。《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13)、《端午日赐衣》杜甫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14)、故去的人已看不见,新结交的朋友又在之外。
(15)、死者却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却在之外。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16)、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7)、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18)、关于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前面说的吃粽子、赛龙舟,其实还有许多。比如浴兰汤。这个习俗流传久远。《大戴礼记》云:“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荆楚岁时记》甚至称五月五日为“浴兰节”:“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但这里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等花草和草药。古人认为这种风俗可以祛除病疫和邪气。
(19)、往日一心只想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
(20)、 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
3、关于端午五言古诗七句
(1)、(《离骚》)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离骚》)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2)、关于七夕节的诗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故人不可见,新知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4)、除了这几种习俗,端午节还有斗百草、饮菖蒲酒等习俗。宗懔在《荆楚岁时记》分别记载了这两种风俗:“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草之戏。”斗草有不同的形式,或者以对仗的形式报花草的名称,多者为胜;或者以叶柄相绕,断者为负。后一种斗草的形式实际上一直流传到了现代。《荆楚岁时记》又载端午节饮菖蒲酒的习俗:“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当然也是为了避邪祛病的目的。
(5)、——《国殇》杂申椒与菌桂兮,岂维纫夫蕙芷!——《离骚》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九章·抽思》魂兮归来!——《招魂》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6)、端午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农历的“五月五日”除了叫“端午”,还有“重午”、“端阳”、“浴兰节”等名称。
(7)、其实,像端午节这样古老的节日,其起源是多源的,其习俗也是在历史中逐渐层累而成的。而一代代关于端午的诗词,也不断增加着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今天,我们在传承原本习俗的同时,其实也在不断为端午增添着新意,而这个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端午节,也会继续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绵绵不绝。(西安交通大学中文系讲师中华好诗词第四季擂主、总决赛四强李明)
(8)、其实,据现代学者考证,端午节的起源更为古老,本与纪念屈原、伍子胥等人无关。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端午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指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都和古代百越民族的龙图腾崇拜有关。古代长江中下游的百越民族以龙为图腾,他们“断发文身”来模拟龙形,以避免伤害。《汉书》记载:“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象龙子,故不见伤害也。”他们将粽子投到江河中是为了祭祀龙神;而将舟船刻画成龙形在水面竞渡,也是对龙的图腾崇拜。后世关于屈原、伍子胥等人的传说都是逐渐融入到端午节的习俗中来的。
(9)、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__苏轼《浣溪沙·端午》
(10)、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杜牧晚唐时期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唐晚期诗风多柔糜,然杜牧之诗多以峻峭矫之。杜牧于近体诗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七绝,他能将静态的景物描绘出动态的灵性,穿插适当的思想情感,能引人共鸣。此外杜牧还有较高的书法造诣,他的草书就如同七绝一样动静结合,飘逸潇洒。
(11)、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寄朱锡珪》这首唐代诗人贾岛的一首五言律诗之一。
(13)、第七十回南安太妃来贾家选人“和亲”看中了贾探春。奈何就像第五十五回王熙凤说探春,对方嫌弃她庶出不要。贾家当时情况危急,贾元春在宫中地位也跌到谷底。贾雨村在第七十二回降职谋求自救,提议用林黛玉代替贾探春出嫁。贾元春得皇帝同意下旨林黛玉与贾探春二女效仿潇湘妃子娥皇女英同嫁。契合第六十三回林黛玉的“芙蓉花签”所借的昭君出塞典故“莫怨东风当自嗟”。林黛玉远嫁不久后去世,探春“命运两济”,接替林黛玉做了王妃(林黛玉远嫁为本人根据原文线索推测)。
(14)、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15)、——《九歌》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九歌》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16)、——《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世溷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17)、文后:限于篇幅原因,除了上述十位大家之外,就不再一一列举了。其实,中华几千年传统诗词文化孕育了成千上万诗人,其中佼佼者也是不计其数,我辈学诗者倘能窥得其中的一点精髓亦能终身受益。
(18)、没有人理解我的心情,只有在树荫底下乘凉。《端午即事》(宋)文天祥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19)、良辰当五日,偕老祝千年。__权德舆《端午日礼部宿斋有衣服彩结之贶以诗还答》
(20)、端午突遇风雨天气昏沉阴暗,汨罗江上无人凭吊逝去的屈原。
4、端午古诗五言句有哪些
(1)、“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2)、对西湖来说,晴也好,雨也好,对西子来说,淡妆也好,浓抹也好,都不改其美。用西施之美来形容西湖之美,独具匠心,为西湖之美定论。高启提到写诗,可能大家会一致认可唐诗,的确唐诗代表了近体诗尤其是律诗的高成就,不过唐诗之后不乏著名诗人,除了上面提到的宋诗代表大文豪苏轼之外,这位明代的诗人也许大家并不熟知,可人家只是凭借一首诗就被咱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评价为明代伟大的诗人,大家大开脑洞想一想哦,毛主席的诗词那是什么水平?被他盛赞为明代伟大的诗人,而且据说他老人家还特意用朱笔在伟大两个字下面划了一道红线!
(3)、“重五”即五月五日端午节。陆游所居的山村风物静好,榴花红艳繁盛。“粽包分两髻”是说粽子分出两个角来。粽子是有角的,因此也曾叫“角黍”。“艾束著危冠”同样涉及了端午节佩戴艾符的习俗。“危冠”本是屈原戴的那种高高的帽子。屈原在《涉江》中云:“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在诗中用此典也是对屈原的致敬吧。“旧俗方储药”,涉及了端午节的另一个源远流长的风俗,即采药。《礼记·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荆楚岁时记》中亦载端午日“采杂药”的风俗。“羸躯亦点丹”则涉及端午节以雄黄点额的习俗。清带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古人认为用雄黄酒涂抹在人身上是可以驱邪避毒的。“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尾联的两句写诗人在忙完了一天的事情之后,面对着合家欢聚的筵席,不禁发笑。诗人陆游为什么发笑呢?我们知道,他本是有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的,而如今却“心在天山,身老沧州”,只能面对着日常生活中的节庆筵席,因此不能不作一苦笑了。
(4)、(《九章·涉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5)、贾岛出生于平民家庭,门第寒微。所以他早年行事率不可考。传说他30岁前曾数次应举,都不得志。失意之余,又迫于生计,只好栖身佛门为僧,取法名无本。
(6)、《浣溪沙·端午》(宋)苏轼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7)、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译文五月五日是端午节,你赠与我了一枝艾草。
(8)、 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9)、译文:五月初五那一天是端午节,你送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又在之外的遥远之地。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岂料三湘相隔又如此遥之可及。
(10)、第十九回贾宝玉和林黛玉讲“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明确“香芋”就是“香玉”就是林黛玉。贾元春将贾宝玉选择的“香玉”去掉,本就代表对宝黛爱情的反对。
(11)、这首诗开篇点题,将时间限定在“重五”(五月初五),将地点定格为“山村”。此时此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有的只是节日的气氛,有的只是淳朴的民风。更何况,石榴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盛开了呢!此情此景,怎一个“好”字了得!
(12)、 这首诗能充分体现贾岛尚意的特色,贾岛诗所写之景常常并非盛唐诗人那种对自然或沉浸或相融的描绘,亦即贾诗在写景中少了情的因素,而采取远观的态度对所描绘的景致进行意念上的再加工,使之符合某种非凡的审美体验,使读者可以对其进行直接的审美观照,进而获得超人意表的审美感受。
(13)、南朝吴均《续齐谐记》即如此说:“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由此可见,初的习俗是用竹筒来贮米投到水中,和后来包粽子的方式不太一样。那么如何由“竹筒贮米”演变到以菰叶包粽的呢?《续齐谐记》记载道,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欧回见到有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对欧回说:“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彩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这个自称屈原的人说,投下的竹筒中的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掉,因此他建议用菰叶将竹筒堵上,用彩丝绑好,这两样东西是蛟龙所惧怕的。这就是后代用菰叶包粽子的雏形吧。
(14)、 下片写端午佳节相互致贺,端午节各地的习俗。彩线轻轻的缠绕在红色的胳臂会上,在发髻上挂着绿色的符录。“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描写了端午节的习俗;“佳人相见一千年”,则是对爱情的深深祝福。
(15)、第贾元春去“香玉”,代表其喜欢薛宝钗,不喜林黛玉。
(16)、盛开如火的石榴花好像也在笑话我,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一样仰慕屈原卓然不群的清醒。
(17)、这时的帆船已经在水底了,波涛传达了屈原的意思。
(18)、(《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离骚》)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9)、何意更觞昌歜酒,为君击节一长歌。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
(20)、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5、端午 五言诗
(1)、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2)、——《离骚》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九章·抽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乘龙兮辚辚,高驰兮冲天。
(3)、 这是一首描写端午佳节情景的小词,体现了人们对爱情的渴望和祝福。
(4)、贾元春将“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主要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5)、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__陆游《乙卯重五诗》
(6)、(《离骚》)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离骚》)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舞剑过人绝,鸣弓射兽能。—— 唐 · 杜甫《故武卫将军輓歌三首 二》
(8)、 关于端午节的诗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9)、全词是篇民俗诗,充满了浓郁的古老民俗气息,是研究端午民俗形象而珍贵的资料。
(10)、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__苏轼《浣溪沙·端午》
(11)、——《九歌》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离骚》薄暮雷电,归何忧?——《天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12)、我曾经听说对木雕神像祈求幸福,试着向艾人祝福啊!明明是忠言,却不被楚王采纳,后落得个沉江而死的下场,但是留下的文章却像星星一样永垂不朽。再倒一杯昌歜酒?为屈原而击节歌唱吧!每年端午节都会下雨刮风,像是为屈原喊冤陈情。
(13)、佳人相见一千年。译文微微小汗湿透了碧色的细绢,明日端午节用芳兰草沐浴。
(14)、出征不回啊往前不复返,平原迷漫啊路途很遥远。
(15)、日(rì)斜(xié)吾(wǔ)事(shì)毕(bì),一(yī)笑(xiào)向(xiàng)杯(bēi)盘(pán)。
(16)、一首《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语言朴素却韵味无穷,千百年为世人所传唱。
(17)、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腻布满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红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灵符)斜挂在耳下的黑色发髻上。
(18)、——《离骚》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九章·涉江》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离骚》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19)、(屈原写端午节的诗句一)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20)、“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在欢乐中暗藏着多少伤感,在闲适中流露出多少无奈啊!这首诗语言质朴,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浮现在我们眼前,感受在我们胸间。
(1)、(第十六回)彼时宝玉尚未作完,只刚做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改了罢。”
(2)、——《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九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3)、在长江一带人们常月下垂钓,空旷的原野火点燃了风。
(4)、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李贺李贺被称为诗鬼,是唐朝诗人中的另类存在,因为父亲的名字里有一个“晋”字,因此被人举报不能参加进士科考,但韩愈很赏识他并且还专门写文章为其鸣不平。后来在韩愈的推荐下做了一个专门管理死人丧仪的小官,也正是因此李贺的后期诗作中自然充斥一丝鬼气。
(5)、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6)、 “烧”字表现了在诗的意境营造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贾岛诗中对于燃烧状态的表现就颇能反映这种特色。
(7)、南宋宁宗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71岁的陆游在家乡绍兴隐居。这一年的端午,他写了一首五言律诗:
(8)、——《九章·涉江》曾不知路之曲直兮,南指月与列星。——《九章·抽思》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9)、埋住两轮啊绊住四匹马,手拿玉槌啊敲打响战鼓。
(10)、《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苏轼肩舆任所适,遇胜辄留连。焚香引幽步,酌茗开静筵。微雨止还作,小窗幽更妍。盆山不见日,草木自苍然。忽登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深沉既可喜,旷荡亦所便。幽寻未云毕,墟落生晚烟。归来记所历,耿耿清不眠。道人亦未寝,孤灯同夜禅。
(11)、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三湘相隔的比较远。
(12)、——《九章·涉江》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衣沧狼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渔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13)、江南一带吞掉了楚国的一大片,闽山在大海从中。
(14)、我欲于谁论许事,舍南舍北鹁鸠喧。译文都说作是为了赠汨罗江,作为当今的快乐又奈何。
(15)、(《九章·涉江》)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九章·涉江》)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九章·涉江》)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16)、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7)、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译文龙舟竞赛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载哪里还能回还啊?国破身死现在还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端午三首》(宋)赵蕃谩说投诗赠汨罗,身今且乐奈渠何。
(18)、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见,新知外。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9)、尝闻求福木居士,试向艾人成祝呵。忠言不用竟沉死,留得文章星斗罗。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端午古诗五言律诗精辟11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