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歌谣精辟101条

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

1、农业生产和天气的谚语

(1)、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2)、雷电声光测天谚语   早雷下大雨,下雨不过晌。雷打天顶雨不大,雷打云边降大雨。响雷雨不凶,闷雷下满坑。急雷快晴,闷雷难晴。雷声像拉磨,狂风夹冰雹。春雷十日阴,冬雷十日寒。东闪空,西闪雨,南闪火门开,北闪连夜来。东南方向闪电晴,西北方向闪电雨。

(3)、★2020年福建省考日益趋近,福建省考历年公共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省考竞争激烈,早日准备,早日上岸。希望广大同学结合2020年福建公务员考试通用教程有效备考。

(4)、雨水农谚: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雨水草萌动,嫩芽往上拱,大雁往北飞,农夫备春耕。

(5)、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四月份雨水多,就会减少旱情,如果雨水少,地就很难耕种。

(6)、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7)、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8)、正月打雷人谷堆,二月打雷牛谷堆;三月打雷麦谷堆。

(9)、晕是日、月光穿过卷层云中的冰晶时,由于折射而形成的彩色光圈。而卷层云通常出现在锋面前部,在它的后面,就是锋面所造成的云雨区。所以,日、月晕的出现,就意味着风雨天气即将到来。并不是说,出现日晕必有雨,出现月晕必刮风。

(10)、小暑农谚:小暑不栽薯,栽薯白受苦。小暑种芝麻,当头一枝花。

(11)、古人归纳总结出许多观天象识天气的谚语。下列与天气变化无关的谚语是(  )

(12)、南风转东风,三天不落空;雨后西南风,三天不落空。

(13)、秋起东风马牛不相及 秋不论,冬起东风雪边天

(14)、九尽杏花开,有水无秧栽,九尽杏不开,有秧无水栽。

(15)、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16)、霜降农谚:时间到霜降,种麦就慌张。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17)、以农历日期来固定的暴,如田鸡暴、重阳暴、端阳暴、正月二十落灯暴、八月初三潮神暴等,每年的日期都不一样。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不管哪一年在或前或后的一二天,总会有一次风雨过程。因为农历三月初三前后正是冷暖空气交汇频繁的时候,蛰伏在土穴中的动物已苏醒出洞,若正好遇上闷热雷雨天气,田野中就会蛙声四起,所以农民称之为“田鸡暴”。

(18)、有雨山戴帽,无雨云拦腰。旱刮东南不下雨,涝刮东南不晴天。鱼鳞天,不雨也风颠。

(19)、“白露日的雨,到一处坏一处”,这句谚语在崇明的流传也极广,因此,每到白露节之前,人们便关心天气变化,只怕当天下雨。在农村还有一条农谚,叫做“白露东风,十个铃子九个脓;白露西风,十个铃子九个空”。劳动人们在长期来的观测中,通过对白露这个关键日子的天气情况来推测下阶段的天气趋势。归结为:白露日吹了偏东风,下阶段雨水就要多,造成棉花烂铃,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脓”;吹了偏西风,下阶段雨水将会减少,晴天较多,对棉花生长有利,所以说“十个铃子九个空”。

(20)、每年6月上中旬开始,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就要进入梅雨期了。因为这时江南的梅子正处于成熟阶段,所以叫它梅雨。也因为这个阶段空气十分潮湿,阴雨天多,日照较少,家里的许多东西容易发霉发黄,所以又称“黄霉天”。

2、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歌谣

(1)、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2)、1983年4月份偏东风达20天,当年的梅雨量达到270mm,梅雨期出现7次大暴雨。

(3)、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乌云脚底白,定有大雨来;低云不见走,落雨在不久。

(4)、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5)、鱼鳞天,是指天空中的云彩像鱼鳞一小朵一小朵排列在天空,在气象上称这种云为高积云,它多产生在低气压的前部,一般表示未来二十四小时后有低气压北上,天空不太稳定,天气将转坏,即使不下雨也要刮风。

(6)、太阳现一现,三天不见面。天上鲤鱼斑,明日晒谷不用翻。夜星繁,大晴天。

(7)、夏天,烈日当空,地面受到强烈的日光照射,使局部地区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并夹带大量的水汽上升,水汽升到天空变冷便凝结成云。这种云叫做地方性的对流云,它的范围不大,又是移动的。对流发展旺盛,便形成带电的雷雨云。这种云在远处打雷下雨,我们就只能听到雷声。在近处也只下场阵雨,一下子过去,雨过天晴,所以“有雨不多”。也称“未雨先雷,有雨不大”。

(8)、大暑农谚:大暑不浇苗,到老无好稻。小暑大暑,淹死老鼠。

(9)、燕子低飞,蚂蚁搬家,鱼儿水面来换气儿,大雨马上就来到。

(10)、说变就变孩儿脸,明明哭闹着,一会变得满脸笑容,甜甜的叫着奶奶。前一刻完成不记得了,这就是一个奶奶经常见到的图面,脸变行太快了!

(11)、庄稼播下,丰收肯定是农民们一年中大的夙愿。这句谚语意思是:如果节气无误,风调雨顺,那么稻米丰收,但是米价也会随之比较便宜。二月二当天,如果春雷乍响,预示这一年收成很好。在现代人中看来,这句话可能并不科学,在今天的农业活动中也并不适用了。

(12)、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天上扫帚云,三天雨降淋;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天上堡塔云,地下雷雨淋。

(13)、④农业气象预测预报方面,如“槐树不开花,晚田不归家”;“夏天不热,五谷不结”。

(14)、小寒农谚:小寒若是云雾天,来春定是干旱年。小寒人不寒,改变冬闲旧习惯,一早一晚勤动手,管它地冻九尺九。

(15)、以上这四句农谚都是古人通过长期的劳作结合天气总结出来的,您认为古人说的在理吗?您还知道哪些农谚呢?期待您的分享!

(16)、在古代没有天气预报,判断有没有雨,会通过晚霞来判断,你们村里的老辈人是不是也会根据晚霞来判断天气呢?老话有“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说法。我们如果在四月份里经常更够看到火烧云的话,说明近期有可能不会下雨或者雨水比较少。

(17)、清明农谚:清明雨星星,一颗高粱打一升。清明冷,好年景。

(18)、积雪融化之后留在田里灌溉农作物,冬天储备了更多的养分,长势良好,来年粮食丰产,农民们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19)、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

(20)、    民间流传的农业气象经验,语言简练,一般以歌谣的形式表达。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断认识气象与农业的关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加以提炼编成谚语,流传应用。由于通俗易懂,便于记忆,深受广大农民喜爱,世代流传,不断丰富。中国古代农学家,如贾思勰,徐光启的著作中部曾大量引用农谚。辑录中国古代农业气象谚语的主要古籍有《田家五行》、《卜岁恒言》和《中国百科全书》等。收集、总结农业气象谚语对推进和发展中国农业气象科学是有意义的。

3、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或歌谣

(1)、白露农谚:白露割谷子,霜降摘柿子。白露田间和稀泥,红薯一天长一皮。

(2)、2002年4月偏东风由27天,当年的梅雨量达到24mm,也较常年明显偏多。

(3)、与广大的内陆不同,崇明四面是水,濒临江海,长期来沙洲之间又互相隔离,即便现在,崇明、长兴、横沙三岛也仍然未连成一体。这种环境造就了崇明三岛气象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全市的气象预报,可能与岛上就有出入。这对农业、渔业生产的影响非同小可。所以产生了千百年来崇明岛自成一体的天气谚语,并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口耳相传,延续至今。

(4)、这句谚语是农民们广为流传的一句农谚,意思是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雪覆盖在庄稼上能够保暖土壤,同时雪水融化之后留在土壤里浇灌庄稼,对农作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5)、后来,大妈当奶奶了,带着孙女,才切心的体会这谚语为什么春天天气比喻为孩儿脸了。

(6)、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穿上棉。东北风,雨太公。

(7)、②气象和农业关系方面,如“伏里有雨多种麦”;”稻秀暖、麦秀寒”。

(8)、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十雾九晴。

(9)、小麦是北方人食物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原料,可以制成面粉,做成馒头等面食。这句谚语意思大概是:如果一年中种植大麦前寒冷的时间太久了,那么小麦就不用种下去了,即使是种下去根也是生不了的。

(10)、夜夜刮大风,雨雪不相逢;南风若过不下就阴天。

(11)、在古代缺乏应对自然灾害的手段,也没有天气预报来预警。所以,古人一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都会举行祭祀活动,祈求“老天爷”的保佑。除了虔诚的祭祀,古代农民也会根据长期的劳作和多年的农耕经验,结合天气总结出了农业收成和天气变化的一些农谚和俗语。

(12)、这句农谚大意是说,如果四月二十三日这天不下雨,那么今年有可能会闹饥荒。如果,这天下大雨就会大丰收,如果下小雨就会欠收,不下雨就会绝收。四月来雨好使牛,傍晚莫见火烧头古人留下来的农谚也是有地域性的,但是大多数都是出至黄河流域,这个地区常年都会春旱,也是古代人口比较多的地区,留传下来很多农谚。四月份的农谚大部分都和雨水天气有关系,下雨的多少和收成有着决定性的关系。

(13)、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日落红云升,则日是晴天。

(14)、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先下牛毛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馒头云,天气晴(淡积云)

(15)、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 

(16)、立秋前后为什么会有“秋啦啦”呢?这是因为大暑和处暑这一时期正是太平洋副惹高压带控制华东地区的时候,日照足,天气热,吹的大多是东南风或南风,这种风会带来大量的暖湿空气,在太阳的照射下不断的蒸发上升。当水汽蒸发上升到一定高度时,遇到冷空气就会凝结成水滴,从空中飘落下来。立秋前后,阳光照射强烈,气流波动较大,水汽的蒸发忽快忽慢,上升得水汽与冷空气交流有先有后,所以天空出现的云状成条条块块,俗称“造桥云”。谚语说“造桥云,雨淋淋”。这种雨不会大,下得时间也不会长,所以崇明谚语又说“云里雨,吓小鬼”。“秋啦啦”有时一天会出现几次,给生产生活和出行带来一定麻烦。

(17)、在明末的《沈氏农书》中也有:“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的说法,我们现在来看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另外,在《天工开物》中也有;“无灰不种麦”的说法,说明燃烧后秸秆形成的小灰有利于杀灭病菌和虫卵,如果,没有小灰长势得不到保障,还是不要种麦子了。

(18)、 小寒时节,中国大部分地区已进入严寒时期,土壤冻结,河流封冻,加之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天气寒冷,人们叫做“数九寒天”。在中国南方虽然没有北方峻冷凛冽,但是气温亦明显下降。

(19)、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20)、雨后刮东风,未来雨不停;南风怕日落,北风怕天明。

4、关于农业或天气方面的谚语

(1)、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蚂蚁垒窝要下雨。

(2)、小暑西南风,十冲干九冲,黄鳝问泥鳅,哪有卧泥沆。

(3)、日落之处,乌云接驾,这乌云实际是一种低云,颜色黑,说明西方的或西南方、东南方的阴雨正在迅速移来。

(4)、冬至是一年中要进入寒冷的时候了,隆冬就从这时开始。古时候,劳动人民从生产、生活实际中,根据气温的变化,从冬至日开始,每隔九天作为一个转换,从12月22日到12月30日为头12月31日到第二年的1月8日为二以下类推,共定十个“九”。这样,12月22日开始到第二年的3月21日,共三个月。这三个月的气温变化是从寒冷开始,渐渐降至一年的低温度。继而又由冰天雪地渐渐转向草长莺飞,春回大地。为了便于记忆,崇明祖先把这个“九”,编成了“九九歌”,十分顺口好记。其内容是:头九二犟汉不出手;三九廿梧桐山吹得笔直;四九中心腊,河里冻煞老绵鸭;五九家家吃点冻豆腐;六九泥里出芦刺;七九补袜两头搭;八九黄狗讨荫地;九个抖个抖;九九加一麦苗绿油油,耕牛遍地走。

(5)、老话说“三月怕三四月怕初一。”,这里的“三七”指的是农历三月初三月十七和三月二十七。古人认为,这三天下雨,对庄稼的长势是有利的;古人认为,农历四月初一还在下雨,那么整个春天都会下雨,和雨季连在一起了,影响庄稼的生长。

(6)、蚯蚓路上爬,雨水乱如麻,蝼蛄唱歌,天气晴和字串4

(7)、1999年4月偏东风由24天,当年的梅雨日达38天,雨量达816mm,创百年历史高纪录。

(8)、立夏农谚:夏至雨来临,一点值千金。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9)、由于中国南北地域跨度大,所以,同样的小寒节气,不同地域会有不同的生产农事。

(10)、雷声绕圈转,有雨不久远。东边日出西边雨,阵雨过后又天晴。南风头,北风尾。

(11)、云盖住山顶,叫“山戴帽”。云层挡住山腰,可见山顶,叫“云拦腰”。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拦腰的云,一般都是由于夜间冷却生成的地方性云。云层不厚,当太阳升高后,云也就消散了,所以“云拦腰”未来是晴天。

(12)、西北来云无好货,不是风灾就是雹;黑云是风头,白云是雨兆。

(13)、早怕东南黑,晚怕北云推。日落西山一点红,半夜起来搭雨蓬。七月北风及时雨。

(14)、落雨落得慢,近日雨不散。天上灰布云,下雨定连绵(雨层云)雨打五更,日晒水坑。

(15)、Copyright©2014-2022 心语文化

(16)、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燕子低飞蛇过道,蚂蚁搬家山戴帽。一场春雨一场暖。

(17)、“秋啦啦”尤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比较大,因为这一时期正是棉花、水稻生长的旺季,若逢伏旱严重的年份,则对缓解伏旱,对各种作物、特别是对棉花的生长十分有利,农民说“未秋先秋,棉花罗朵像绣球”,就十分形象。

(18)、农民种植农作物受到天气影响大,冬天若是从小雪节气就开始飘雪,那农民们可要高兴坏了。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天气冷的早冻死了大部分害虫,农作物产量就能提高了。

(19)、处暑农谚: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20)、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处暑有雨十八江、处暑无雨干断江。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5、有关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

(1)、在北方,大部分地区田间已经没有太多的农活,都进行歇冬,主要任务是在家做好菜窖、畜舍保暖,造肥积肥等工作。在南方,要注意给小麦、油菜等作物追施冬肥,做好防寒防冻、积肥造肥和兴修水利等工作。

(2)、寒露农谚: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

(3)、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4)、下面分享4句根据天气情况,预判年景的农谚,只做为参考了解,我们来看看这些古老的农谚还有没有道理了。四月初一是晴天,高山平地任开田这句古老的农谚很多农民朋友都是听过的,也比较容易理解。这里的四月可不是我们现在的阳历四月份,古代农民种地都是看农历的,指的是农历四月份。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如果农历四月初一是个晴天,预示着后期的雨水将会很多,无论是高山还是平地都是适合耕作的,说明年景比较好。

(5)、乌云拦东,不下雨也有风。乱云天顶绞,风雨来不小。

(6)、春季是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会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春霜不隔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冷空气势头强不强,降温幅度大不大;二看西南地区有无暖湿空气东移,且速度快,就能维持两个以上晴好天气。谚语“霜后被风连晴天,霜后东风一日晴,霜后南风连夜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7)、春起东风雨绵绵,夏起东风并断泉;秋起东风不相提,冬起东风雪半天。

(8)、清早宝塔云,下午雨倾盆。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东风下雨,西风晴。

(9)、早晚烟扑地,苍天有雨意。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重雾三日,必有大雨。

(10)、冬至农谚:冬至刮北风,注意防霜冻。冬至落雨星不明,大雪纷纷步难行。

(11)、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12)、民间解释:东方、南方出现彩虹,说明天晴了,都是好天气,西方出现彩虹就要下雨。专家解释: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尤其是雷阵雨后。东方出现彩虹,就说明东方的云水汽丰富,水滴也大。在北半球,除了台风这种天气系统以外,其他天气系统都是自西向东影响我省。所以东方出现彩虹,雷雨就远离我们这儿了。同样道理,西方出现彩虹,主要的天气系统还是自西向东影响我省,如果不下雨就怪了。而南方出现彩虹,就说明雷阵雨在南侧,已经偏南移,所以就会出现高温、少雨、干旱的情况。

(13)、烂“落苏”(即茄子)多,烂铃(指棉花)也多。

(14)、农谚已经流传很久远了,在很多古书中都有记载,像明末的《沈氏农书》、《天工开物》以及《便民图纂》、《田家五行》《朝野佥载》、《齐民要术》、《盐铁论》等等。

(15)、这句话的大意是说,如果四月初八是个晴天,预示着后期雨水一定多,粮食就会获得丰收。反过来,如果四月初八这天下雨,后期干旱的天气就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影响庄稼的生长。在古代靠天吃饭,灌溉条件很差,庄稼得不到充足的水分,就会造成减产。农田管理不能正常进行,为了给作物浇水,缓解旱情,不停地用水车取水,把水车嘴都踏断了,四月大落大收,小落小收,不落则绝收这句农谚也是根据四月二十三这天的下雨情况来判断收成的,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是需要古人多年的的观察和经验才能总结出来。

(16)、农谚的形成和当时社会背景有一定关系,在古代劳动农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力,这些生产中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所以,这种实际生产中总结出来的农谚,对农民劳作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17)、在崇明流传的暴,一年中大约有近20个。暴是一种自然现象,过去由于群众缺乏科学知识,无法解释这种天气现象,于是有些暴就带上一些迷信色彩,如民间流传八月初三的潮神暴,以为是海神在发脾气。当然对大气韵律活动所引起的天气变化现象,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弄清原因,有待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18)、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星星眨眼天要变。

(19)、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20)、天上豆荚云,不久雨将临;天上铁砧云,很快大雨淋。

(1)、早晨地罩雾,尽管晒稻谷。早阴阴,晚阴晴,半夜阴天不到明。蚂蚁垒窝要下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农业生产或天气方面的谚语、歌谣精辟101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