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教育子女的格言
1、林则徐教育孩子的两个名言是什么
(1)、这既是林则徐自己的行为标准,也是他教育子孙的原则。他时常要求子孙们要尊崇儒家“仁、义、礼、智、忠、信、孝、悌”的思想,修身养性,砥砺奋进。他曾写过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2)、一个人对待兄弟姐妹尚且不能和睦交好,谁能相信他会对朋友真诚友好呢?这样的人又如何交下真心的、有益的朋友呢?所以朋友再多又有什么益处,多是泛泛之交、酒肉朋友罢了。真到了事上,没人会管你。
(3)、“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即是时运不济之时。运气也是一种实力,此时应该注重加强身心修养,提高自身实力,则时机自然送上门来。“妄求”即是乱求,孜孜以求本不属于自己的时机,反而忘了反身自求,此时即使得到了机会,也会很快失去。
(4)、好人品带来好人缘。人品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周围人的爱戴、尊敬和感激,于是便攒下了人缘,有了好人缘做事必定如鱼得水。
(5)、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6)、课程运用国学精髓易经、道德经、儒学三种不同的思维与视野,为打造幸福人生提供智慧支撑。讲座分为:国学智慧是幸福人生的源泉、易经对幸福人生的启迪、儒家思想对幸福人生的启迪、道家思想对幸福人生的启迪,思想剖析融入生动例子,智慧之光闪现。
(7)、(人物春秋)打手、舵手、推手:蒋经国的一生
(8)、1842年8月,他启程赴新疆伊犁,临行前写了一首诗:
(9)、诚实的人从来讨厌虚伪的人,而虚伪的人却常常以诚实的面目出现。——斯宾诺莎
(10)、诚实,像我们所有的节操一样,应当分成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类。消极的诚实便是西卜女人那一种,在没有发财的机会时,她是诚实的。积极的诚实是每天受着诱惑而毫不动心的,例如收帐员的诚实。——巴尔扎克
(11)、对孩子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耐心、老实地作出回答。
(12)、点评:儒家把“人”等同于“仁”,认为人之为人,在于为仁。仁者何也?善也!天地正气,人心仁善,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运行、万物生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果心存不善,逆天而行,无疑是自取灭亡。“风水无益”,即谓如若为人不善,多行不义,其不仅上愧祖宗,更是下损子孙。所谓心存不善,无好后果。若因一己之不善,害祖宗声誉,殃及子孙,岂不是罪加一等,十恶不赦?!
(13)、林则徐告诫后人,要明事理、知进退,志向远大,不为个人小家算计,而是要服务国家社会。进中知退,退中知进,预存退归之心,而后才能作奋发有为的进取之计。不为追求私利而干进,不为留恋权位而徘徊,不要顾虑个人体咎(利益得失)而退缩。
(14)、所以养生之道,重在护养元气;不惜元气,医药无益。
(15)、1845年9月,林则徐得到朝廷重新起用,奉召回京候补,11月以三品顶戴署理陕甘总督。1846年4月,授陕西巡抚。林则徐赴陕西上任不久,西安、同州、凤翔一带发生了多年不遇的大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一时粮价飞涨,灾民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而此时“刀客”蜂拥而起,一些走投无路的饥民纷纷加入“刀客”,劫富济贫,社会治安面临严峻考验。林则徐提出“拯饥民,治奸民”的工作思路,在赈灾救灾上,他一方面积极奏请朝廷对灾区缓征钱粮,另一方面下令各地开仓平价销售粮食,稳定粮价。对无力购买粮食的极贫户和老弱病残者,官府负责收养。仅西安地区就收养了三四千人。当时,很多灾民纷纷屠杀耕牛以度饥荒,林则徐得知后,便命各地方官收购耕牛,鼓励各地富户,质押耕牛,还动员地主豪绅向灾区捐献钱粮,救济灾民度过饥荒。林则徐还从源头做起,广泛征询意见,筹划兴修关中水利,引水灌田,缓解旱情。并要求各地官府征用无钱买粮的民工参与水利工程,以工代赈。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灾民生活有了着落。
(16)、父亲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了林则徐,为他以后待人接物奠定了基础。林则徐为官后,一直保持着淡泊、仁爱、勤奋的品性。后来的历史也一一证明了,林则徐始终坚持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自己的人生信念,秉持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生操守。
(17)、元气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消耗起来很容易,补却很难,而且多损伤于后天。元气受损,纵然吃再多的贵重药物和珍稀补品,也是没有用的,只能治标而不能治本。
(18)、林则徐在给长子林汝舟的家书中,对正在朝中为官的儿子进行了为人处世的劝诫,大意是说,走在人生路上,如同海上行船,其中的危险与复杂,往往是言语难以形容的,唯有做到自己小心谨慎、低调淡泊,才能尽可能减少风浪的威胁,切不可贪图官位虚名,结交不良之友,变得虚华起来,一旦有闪失,不仅自己遭殃,还会连累家人。
(19)、信用是难得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的言行而失掉。——池田大作
(20)、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2、林则徐对子孙教育名言
(1)、三生慧福孰能兼,占尽韶华颇不廉。悟彻优昙天女散,不如趺坐一枝拈。
(2)、以钦差大臣赴任广东后,时人纷纷向林则徐道喜称贺。然而,肩负民族和国家重任的林则徐并没有因为一时的荣宠而得意。赴任之后,除了政事上兢兢业业,林则徐时刻不忘教导家人。他在广州时,特意写信给自己的夫人,核心就是要约束儿孙,一定要恪守家风,他叮嘱道,务嘱二儿须千万谨慎,切勿仰仗乃父的势力,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同时,他还亲书对联,悬挂在总督府衙的厅堂里,以供自我警醒。“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既是林则徐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对子孙的勉励:胸襟要开阔,私欲却要收敛。
(3)、林则徐四岁时便被父亲带到私塾中发蒙。有人认为小孩读书过早会对以后的成长不利,林宾日对此的解释是:“非欲速也,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此教术之因材而施者耳。”意思是说,他之所以把林则徐很小便带到学校,并非拔苗助长,而是觉得自己儿子聪明,是因材施教。为了更好地教育儿子,他还将一些好友邀请过来做儿子的老师,这些人中不乏在朝廷做官之后隐退者,他们传授的知识自然就不局限于书本,而更多关注于社会现实,讲的是经世致用的学问。
(4)、清朝重臣林则徐五十四岁的时候,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5)、人类被予了一种工作,那就是精神的成长。——列夫·托尔斯泰
(6)、中医认为,“元气足,病自无”,元气是人体的根本,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
(7)、从《析产阄书》中还可看出林则徐严谨和节俭的家风。他在书信中谆谆教诲儿子说:“惟念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并须知此等薄业,购置甚难,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之子孙矣。”林则徐的父亲虽为私塾教师,但是林则徐姊妹八人,家庭人口众多,全家一日三餐常常难以为继,林母经常瞒着丈夫,偷偷地帮助有钱人做些针线活,弥补生计。林则徐每天到私塾上学之前,都会先把母亲姊妹的工艺品拿到店铺寄卖,放学后,再到店铺收钱交给母亲。贫苦的童年和严格的家教,使他日后升至高官时都保持清俭的习惯和察民疾苦的作风。所以他在《析产阄书》中,用韩愈的话,教育儿子要辛勤节俭,不要迷惑心智,忘记了当初的贫穷和艰苦,而形成奢侈放荡的不良风气。
(8)、“秋膘”您得这么贴:“姑姑筵”,蒋介石、宋美龄、张学良都馋这口!
(9)、遵守诺言就象保卫你的荣誉一样。——(法)巴尔扎克
(10)、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本·富兰克林
(11)、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于家庭和睦、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纵观当今的社会,由于家庭结构发生了变化,教育的理智往往被情感所代替。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长辈对孩子倾注了过浓过重的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对孩子的需要,不论是否合理有求必应,处处迁就,而忽略对孩子的人格教育,造成部分孩子骄横跋扈、目无尊长、出言不逊,不知谦恭礼让。林则徐家训“孝亲敬长,睦亲齐家”,要求子弟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善待邻里,这对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和坚守。
(12)、因而命其辞官回家,一边侍奉母亲,管理家务,一边继续读书,要他“多读圣贤书”,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人格和情操,增长才干,一旦有机会,能够做一个有所作为的优秀官员。
(13)、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妄取人财,即是不义。无功受禄,中饱私囊,顺手牵羊,都是不义之举。
(14)、林则徐的三位儿子虽都没至封疆大吏的官位,也没有留下多大的名气,但身为英雄之后的他们,以自己平时的行为举止,为人处事和在官场上的所作所为,无一不是在传承着父亲林则徐的风骨,让林则徐的英雄家风没有泯灭而得以继续传承。
(15)、兄弟不和,交友无益。(兄弟都不和,交友再多也无益)
(16)、永远记住:"你说话语气比你讲的话的内容要重要的多"。
(17)、所以读书必须以行止端正为止规,此不可不慎。
(18)、天时,就是好的时势,站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当前那些风光无限的互联网大佬,无不是在时势中崛起。
(19)、“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
(20)、这样的人,越聪明便越坏事,越能害人害己。《红楼梦》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验证这句话多的常常是乖张之人。
3、林则徐教育子女的名言
(1)、许多人在外交友看似彬彬有礼,坦诚相待;在家里与兄弟姐妹却难以倾心相交,甚至恶言相向;这样的人一定虚伪。
(2)、建一个陈列架,让孩子在上面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
(3)、这正如唐末隐士罗隐所言:“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如若生活放纵奢侈,荒淫无度,虽屡屡行善也枉然无益。达人先自达,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从艰苦朴素开始。
(5)、林则徐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其祖父是个廪生,以教书为生。但到了林则徐父亲林宾日这代,因“家口浩繁”,已是“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了。但林宾日却没有因贫而丧志,仍然日夜苦读,希望通过科举振兴家道。他的文才在乡里颇有名气,但在科场却屡试不第,一直到41岁,因患“眼疾”被迫放弃举业,从此“孜孜于教诲子弟,成就后学之事”。林则徐自幼聪颖,在他4岁时,父亲便把他带到塾馆开始启蒙教育。父亲林宾日“养其廉耻,使达于奇袤;养其天真,庶免于浇薄”的教育理念,“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而使人自乐于向学”的教育方法,“讲授书史,必示以身体力行近理著己之道,罕譬曲喻,务使领悟而后已”的言传身教,以及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气节,造就了林则徐沉毅厚道、正而不谲的品性。林则徐的母亲陈帙也是出身于书香门第,嫁到林家时,林家“家无立锥”,还欠有许多债务,但陈氏无怨无悔,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林则徐从小看到母亲的辛苦,曾提出要为父母分担生活重担,但母亲总是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林宾日夫妇的这种生活态度和志存高远的家风,对林则徐的成长影响很大。
(6)、解释:如果子孙后代像我这么廉洁,留钱给他干什么,他本来就很贤慧和聪明,我把钱和财产留给他反而损害了他奋斗的意志。子孙不如我,那留钱给他,反而使他好逸恶劳,坐吃山空。留的钱越多,他就越是胡作非为,越是增加其过错。
(7)、《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百行孝当先。一个人无论你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头上戴了多少光环,但是如果对父母不孝,所有的荣誉都将黯然失色。“奉神无益”,如果对父母不孝,无论你对神是多么虔诚,多么的敬仰,一切都是假的。
(8)、除非你的话能给人安慰,否则好保持沉默;宁可因为说真话负罪,也不要说假话开脱。——萨迪
(9)、 本书为线装古籍版,高档宣纸三彩印刷,西泠印社出版社发行。书中附有郑显理老师创作的书法作品近50幅,并附精美国画50余幅,图文并茂,装帧精美。为成就事业、教育子女、修炼心态、思考人生、馈赠朋友之思想佳礼,以飨读者。
(10)、林则徐入仕从政30多年,先后当过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病逝后被清廷追赠为太子太傅,官至一品,每年的养廉银应该在20000两。林则徐多次担任封疆大吏,他分给每个儿子的财产尚不及他一年的“养廉银”多,可见他宦海沉浮几十年,无论是在职,还是流放,都是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官,朝廷发给他的养廉银多数用在了办公经费上,只是拿出一少部分孝敬老人,其为官是何等的清廉!难怪比其稍晚的曾国藩在闻得林则徐家书后,在给弟弟曾国荃的书信中感慨地说:“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11)、《论语》有云:“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围炉夜话》所谓:“百善孝为先。”
(12)、次子林聪彝在三子中“资质钝”,林则徐为他的教育也颇费心思。林则徐辗转各地任职,聪彝留在家乡读书,他到广东任职时,聪彝15岁,不久他写信给聪彝,让聪彝从福州老家到广州他的任所,以广见闻,借资历练。
(13)、林则徐家训内容丰富,其核心思想是教子做人,以德立身,具体围绕着为人处世、做官为学和勤俭持家三个方面展开。
(14)、作为中国近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林则徐教导子女忠孝仁爱、淡泊勤俭。
(15)、出自林则徐《云左山房诗钞》。林则徐以此诗表明节操,决不与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意思是要保持洁净,而不同世俗随波逐流。
(16)、受家族仁爱、勤勉家风的熏陶,林则徐刻苦攻读,终于成为国家的栋梁。1839年,林则徐临危受命,赴任广东查处鸦片。他明察暗访,勇敢斗争,终迫使外国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展示了中国人民不惧外侮的坚强意志,林则徐也由此成为一代民族英雄为后世传扬和敬仰。
(17)、林则徐一生一共孕育有三子,分别是长子林汝舟、次子林聪彝和三子林拱枢。
(18)、原文: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9)、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容乃大千秋几?无欲则刚百世师。比武守疆驱虎豹,论文说理寓诗词。为官首要心身正,盖世功勋有口碑。
(20)、家庭是一个人出生后早接触的社会环境,是子女生活的初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发挥着巨大作用,是铸造人格“脊骨”的关键元素。林则徐家训的形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而是与他的早期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尤其是他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林则徐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4、林则徐教育后代的至理名言
(1)、 学林则徐,学什么?大抵有两条,一是管住自己,二是管教子女。林则徐一生“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严于律己,清正廉明,不敢逾矩。教子更是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有口皆碑。现在一些领导干部,既管不住自己,骄奢淫逸,任性滥权,又教育不好子女,放任放纵,为其狐假虎威、招摇撞骗站台,成为其贪欲无度、非法敛财的代言人和保护伞。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 汉乐府(汉)《长歌行》。
(3)、从为官之日起,林则徐就牢记父亲“不妄取一文”的家教,并奉行终生,他还写下了这一幅有名的对联告诫后代:“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4)、(http://www.bjsjw.gov.cn/)举报专区
(5)、“十无益”的反面,就是“十有益”,前者是我们大的引以为戒,后者是我们好的效行之法。邪道、正道之分,于此分明。所以林则徐《十无益》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不过还是那颠扑不破的六个字:远邪道,走正道。
(6)、由于连日操劳,殚精竭虑,本来身体虚弱的林则徐更是霜上加雪,身体透支,病情加重。1847年1月,林则徐向朝廷告假休息,调理身体。可是道光皇帝没有准奏,只批给三个月假期让他在西安养病,由新任陕西布政使杨以增代理陕西巡抚。养病期间,林则徐在陕西巡抚衙署给三个儿子写了一份《析产阄书》。其中可看出林则徐的为政清廉和悠远的家风。
(7)、林宾日夫妇心地善良,助人为乐,他们的爱心不但施之于自己的兄弟、子女,而且推及到宗亲、乡里和学生。林宾日所教学生,有的因家贫无法赴考,他就以自己微薄的束修,予以资助。甚至出门在外,“遇旅人穷困,每竭赀济之,而已转匮乏,略不介意”。母亲陈氏也同样富有同情心和好施之德,“平日济困扶危,在人若己,必曲尽其心而后即安”“亲族乡d缓急,无不周恤”。宁愿自己“匮乏”,也要周济别人的高贵品格,是林氏家教的又一特点。
(8)、第二个是次子林聪彝,出生于道光四年(1824),比起兄长林汝舟他的人生还要坎坷一些。他是受林则徐影响深的人,同父亲一样,他早年身怀经世之志,曾辑《先儒格言》。不过,他还没能正式的进入仕途大展宏图,父亲林则徐就被贬谪了,于是,在林则徐被罢官后,林聪彝便与父亲来到了当时十分贫苦的伊犁地区,一直陪伴在父亲身边照顾他。后,直到父亲去世,林聪彝才正式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凭借着出色的本领,曾官至海防兵备道,也就类似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员。
(9)、真心行善,并不在多少,才是真正的功德所在。善心,就是功德心。
(10)、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说古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了别人而读书,即是要博取别人的认可,行为浅薄媚俗。而为了自己的读书,是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却只为了炫耀自身,行止不端,可谓读书无益。
(11)、这样,就不会被所谓“官二代”的教育问题所困扰,不会被“我爸是李刚”的负面新闻所烦恼,更会成就为官廉、儿孙福、口碑佳的美好人生。
(12)、出自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为了国家的利益,无论生死都会去做,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福祸得失而避后趋前呢。
(13)、林则徐一生抱定父亲对他“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的期望,用自己的学问、才能和品德,为国家的兴盛和富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誓言,充分体现了林则徐以身许国、不计个人荣辱的崇高境界和爱国主义情怀。同样,林则徐也是这样教育儿子的。长子林汝舟为翰林院庶吉士时,林则徐特意写信告之:“服官勿贪利禄,勿恋权位……吾儿其牢记之!”他认为,出仕做官不是为了利禄、权位,而是为了报国恤民。后来,当他得知林汝舟在京居官深受官场不良习气影响而过于骄傲圆滑时,便在《训长子汝舟》的信中严厉批评了儿子,并教育他要扎实为政,先学做人,再学做事,而不要贪图官位虚名。甚至在给夫人的信中还反复叮嘱她要管束好儿子,“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严禁家人利用他的权力干预地方事务,为自己谋取好处。
(14)、林则徐50多岁的时候,还写了一个“十无益”。他将一些常被人们看作有益的东西,分别做了界定,也就是说,如果不满足某种条件,一些看来有益的事情,很可能没有益处。我们通过林则徐的界定就会发现,世上没有之物,任何事物的效能都是有条件的。这“十无益”既是林则徐自己的修行标准,也是他教育孩子的原则。
(15)、点评:孔圣人说,古之学者读书为己,今之学者读书为人。意思说古代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自己,今天的读书人读书是为了别人。为人若为父母、为市场、为金钱名利、为工作职业,读书成为一种工具,读书沦为达到他人的目的的一种手段。现在我们要认识到读书不是为了别人而读,读书是为自己而读!为己若何?修学储能,内修仁德,外修礼仪。用现代人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简单说,读书是为了修身正行!如若读了满腹圣贤之书,但依然“行止不端”,学识上是大学生,品行上却是小学生,可谓读书无益,枉读诗书了。
(16)、林则徐的书房里挂着一副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
(17)、“满招损,谦受益。”谦谦君子之道,从来得到世人赞赏。读书博学为何?通古至今,纵横捭阖,修身养性而已。越懂学问的人,越能谦虚做人。若以博学作夸耀之本,心高自傲,咄咄逼人,则只能说尚未领略古人为学的高境界了。
(18)、望子成龙是绝大多数中国父母的期望,林则徐夫妇也不例外。但是,林则徐并不一味追求儿孙做高官,成大名,而是教育他们首先做个好人,“成一拘谨笃实子弟”。
(19)、美国学者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一位具有非凡能力的行政官员,是(道光)皇帝的化身。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手段,但是他的任务是毫无希望的。”
(20)、良心是我们每个人心头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英)毛姆
5、林则徐教育经典语录
(1)、林家人安贫乐道,“藜藿自甘”,但绝非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相反,奋发向上是林家家教的一大特色。林宾日亲笔题写的对联:“粗茶淡饭好些茶,这个福老夫享了;齐家治国平天下,此等事儿曹任之”就是林家守贫砺志的好诠释。
(2)、近日,读到一篇清代人写的《治家格言》:“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财也小,产也小,后来儿孙祸也小。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少胆也小。些微产业知自保,俭使俭用也过了。”家训如白话,不用解读,浅显易懂,与林则徐的家训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字经》里的“子不教,父之过”这句话,以前以为就是子女不好好读书是父辈过错的意思。现在认真研读,感觉别有深意。或许,还应包括子女长大后没有好好做人、好好做事等,父辈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4)、做长辈的应该给子孙后代留下点什么?这是每个做父母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如今社会,不少家长还是认为应该给儿女留下丰厚的物质财富,如房产、钱财等等。林则徐却认为,给儿女留金钱财宝,不如给儿女留美德良言。家训其实就是珍贵的精神遗产,它能教会后世子孙如何做人,给其指明人生的方向,能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林则徐家训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林则徐这种“薄钱财而重德才”“遗产不如遗德”的教育思想可谓光耀于世。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林则徐对子孙教育名言精辟8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