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注音版
(1)、越国的国王勾践率领大军攻打吴国,吴国的国王夫差率领军事迎战。双方大战于夫椒。结果是越军大败,勾践战败逃到会稽山,被吴军包围。
(2)、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3)、(4)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胶鬲起初贩卖鱼和盐,西伯(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来他又辅佐周武王。
(4)、入则无法家拂士 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
(5)、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7)、 到了老了,就没办法修了。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叫你诵经,眼睛不好使。做义工呢,腿脚不好使。这个老了要怎么修,很难。年轻就要好好修。
(8)、商纣王酒色财气太甚,荒淫无度,大兴土木,后毁于酒池肉林;
(9)、人常常会犯错误,这样之后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阻塞,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上,怨恨吐露在言语中,才被人所知晓。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以及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或是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会走向灭亡。
(10)、故天将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1)、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12)、筑墙时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捣土,使其坚实。版:筑土墙用的夹板。筑:捣土用的木槌。
(13)、 科学研究人类普遍有忧患意识,几乎没有完全乐观派。为什么?只有忧患意识才能生存下来,才会努力。那些天生乐观派都被大自然的残酷斗争物竞天择,基因被淘汰了。剩下都是忧患意识的基因。
(14)、原来贩卖鱼和盐,曾被周文王举荐给商纣王,后来又辅佐周武王。
(15)、即管仲,本是辅佐公子纠的臣子,后来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齐桓公)的斗争中失败,管仲成为罪人被押解回国,齐桓公知道他有才能,让狱官放了他,并任用他为相国。
(16)、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17)、 《汉书》有言:“安不忘危,盛必虑衰。”魏征曾说:“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当个人生活富足事业繁盛时,一定不要忘记穷苦落魄的处境,一定不能忘记创业的艰辛曲折;处顺境而不忘逆境之艰,沐安闲而不忘险危之恐,这样才能激励自己不断奋进,努力拼搏,事业才能蒸蒸日上,生活才会日渐美好。
(18)、(21)衡于虑:思虑阻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9)、
(20)、文章开头,作者一连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在困难忧患中崛起的事例,来证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这个推理过程属于逻辑学上的归纳推理,即由前面六个特殊的事例,归纳出后面带普通意义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说明了前面六个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艰苦的环境,一方面给人们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些困难,坚定、振奋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不断克服困难,求得生存的过程中增加了聪明才干。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理解。
(2)、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忍:使……坚忍。使动用法。)
(3)、C.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4)、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5)、 人类的发展,也是一部忧患意识的历史。尤其人类文明,科技发展。比如医学,你看为什么要发展医学,就是人类不安全。发展科技,也是人类不安全。人吃的都是要靠自己种,很少山上采了直接吃。不仅稻谷自己种,还要去皮,还要煮熟。这就是人类生存的不容易。
(6)、“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春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它好的注册。那时,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何能得以复国?
(7)、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 世俗人,上班赚钱,很多事情都不得自由。做业务要看客户脸色,做老板要考虑公司,做员工也有业绩压力。没有压力就没钱。你看跑外卖的,跑的飞快,也不过是多赚钱养家糊口而已。
(9)、学习文言文要随时注意积累。请写出例句中加点字的词义,将下面的积累卡片补充完整。(3分)
(10)、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忧患的思想,只有抱着这样一种态度,自己的学业就会有成,自己的事业才会成功!
(11)、
(12)、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13)、商纣王,后主刘禅,整天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就是死于安乐例子 。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是要我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困难中觉醒,在挫折中奋起。时时有忧患意识,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国亦如此,家亦如此,人亦如此!
(1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6)、舜(是)从田野间被任用的;傅说(是)在为人筑墙时被选拔的;胶鬲是在(贩卖)鱼盐时被举用的;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的;孙叔敖是从隐居海滨被任用的;百里奚是从集市上被举拔的。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某个人,—定会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做事受到干扰和阻挠,(通过这些)来使他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以此)不断增长才干。
(17)、困难如弹簧,你弱它就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让困难拜倒在自己脚下。做一名勇敢地驾驶生命之舟的船长,与惊涛骇浪展开搏斗,逆境是阻挡弱者的大山,是磨练强者的熔炉,更是砥砺锋芒的磨刀石,我们应该磨出自己的真才实学。
(18)、A(A项“其”:都是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
(19)、一个退休老干部,年轻时饱经风霜,现在过上好日子后整天只想怎样养生,如何享受,终堕落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人做出这些行为的原因何在?原因在于他心中没有忧患做支撑,结果就像那些鹿一样败下阵来,终被社会淘汰。
(20)、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1)、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发出忧叹的声音。发:表露。声:指忧叹之声。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4)、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任:
(5)、C项“之”: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标志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论点的?
(7)、有作为的生存产生于忧患。意思是,忧患使人振作、勤奋,因而得生。
(8)、忧患与安乐,既是一对水火不相容的矛盾体,又是一对相生相克的统一体。在忧患中奋斗出安乐,在安乐的消磨中丢失安乐,而又重返忧患。
(9)、人经常会有过错。恒:经常。过,过错、过失。
(10)、第一自然段列举古代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分别指出这六人的人名及身份:⑴舜(农民) ⑵傅说(工匠) ⑶胶鬲(商贩) ⑷管夷吾(囚犯) ⑸孙叔敖(隐士)⑹百里溪(奴隶)
(11)、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
(12)、(22)而后作:然后才能奋起。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所以。 是:这样的。
(1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只有经历坎坷曲折的磨砺,才能奋发图强,生存发展;如果贪图安逸,追求享乐,那么就会难以长久发展,甚至走向灭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为千古警句,对于个人和国家来说都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15)、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16)、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可是他并不消沉、气馁,他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他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17)、(10)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18)、1508年,阳明先生被贬谪贵州龙场,环境恶劣,缺衣少食,瘴毒遍布,跟去的仆人都病倒了,而阳明先生却“未尝一日之戚戚也”。这就是圣贤那份“素其位而行”的力量,不被苦难压倒,不让苦难磨损自己的心志,不管怎样的大风大浪、怎样的大灾大难,都能泰然自若,将苦难变成辉煌,终成就一份大业。
(19)、(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介词,给)
(20)、C.国外患者,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翻译
(1)、第一部分(1-2):举例论证人才必须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2)、有人认为,国歌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危险的时候”应该改掉,因为现在中国的国力强大了,“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请结合这篇课文谈谈你的看法。(3分)
(3)、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4)、这样的人才是天降大任之人,这样的人才是堪当大任之人。
(5)、畎(quǎn)亩;傅说(yuè);胶鬲(gé);拂(fú)乱;拂(bì)士
(6)、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韩愈)以‘是’、‘异’二字论文,然二者仍须合一。若不‘异’之‘是’,则庸而已;若不‘是’之‘异’,则妄而已。”这种主张,实在起于孟子的影响。孟子在提出“生于忧患”这一“是”命题的同时,也提出了它的“异”命题:“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在内没有能干的大臣,时时注意修明法度;没有敢于直谏的贤士,处处提醒国君克己慎终。在外又没有敌国的抗衡、外寇的侵扰。如此安适的环境,首先带来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这是精神上的死亡。紧接着必然是物质上的死亡——“国恒亡”。
(7)、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能显出非凡的毅力,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8)、 欧阳修有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不忘穷困挫折可以发展长久,贪图安逸享乐则会生存难继。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吞吴兴越。吴王夫差贪图享乐,骄奢淫逸,终做了亡国奴。历览前贤家与国,成因勤俭败由奢。作为我们个人,一定要戒除享乐主义,杜绝浪费奢侈,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9)、①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空乏: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11)、借此使他们心里常常保持警惕,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坚强。所以:以此,用它来。动心:使心惊动,使内心警惕。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忍性:使其性格坚强。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强。
(1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14)、A.必先苦其心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5)、(1)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2分)
(16)、译文:用这些办法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不具备的才能。
(17)、必先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18)、生命之天性,人生之目的,奋斗之追求。岂不为安乐,反而是患难乎?
(19)、指做事不能如意。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乱:扰乱。
(20)、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全品中考网
5、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原文及翻译
(1)、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是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加以任用的,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那样的途径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作者认为人要成才必须经历一些磨难,这些磨难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
(4)、把一只青蛙放入盛有凉水的锅中,青蛙自由自在地在水中游弋着。此时开始加热锅中的水,水温开始升高,当青蛙意识到死亡逼近它的时候,它已无力跳跃,终命丧锅中。
(5)、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6)、孟子在《孟子,告子下》篇中阐述: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发现,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并重用,孙叔敖在隐居的海滨地方被起用,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上赎回来被重用。这说明:要做一番大事的人,都要经过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忍饥挨饿,身受折磨。使他经历挫折和失败,磨炼他的意志,激励他的斗志,使他具备常人所不具备的能力……
(7)、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原则。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
(8)、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9)、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0)、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11)、越王勾践,经受奴役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
(1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
(13)、(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4)、(12)劳其筋骨:使他的筋骨(身体)劳累。
(15)、本文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16)、孟子在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围绕客观环境与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系,阐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深刻道理。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17)、秦朝末年,农民陈胜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富贵了的陈胜不仅忘记了少年时的承诺,而且变的贪图享乐,终兵败被杀。
(18)、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19)、春秋时楚国人,曾隐居海滨,后被楚庄王举以为相(令尹),楚国因此富强。
(20)、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先在思想上、生活上、行为上等经受一番艰苦磨练的道理,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为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1)、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2)、(1)选自《孟子·告子下》(《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标题是编者加的。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3)、人恒过 恒:常常。
(4)、(2009年北京市)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完成第10—12题。
(5)、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6)、鱼盐:此处意为在海边捕鱼晒盐。《史记》称燕在渤碣之间,有鱼盐之饶;齐带山海,多鱼盐。
(7)、(1)舜发于畎亩之中(介词,从)
(8)、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9)、下列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10)、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作:
(11)、(19)恒过:常常犯错误。恒,常。过,过失,错失,此处是过失的意思。
(12)、(2010呼和浩特)阅读下面文字,完成9-12题。
(13)、(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精辟11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