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登高古诗词的意思和赏析
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作为小学生应该明确,修辞手法,是鉴赏诗歌时重点需要鉴赏的对象之掌握了古诗词的鉴赏方法,便能够更的对古诗词进行鉴赏。下面就为广大的小学生整理了12中修辞手法及鉴赏示例,建议家长为孩子收藏,并让孩子认真阅读。
3、沈德潜云:昔人谓两联俱可截去二字,试思“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成何语耶?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4、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能表现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作。
5、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6、悲对秋景感慨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7、《登高》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颠沛夔州时期所作,其时安史之乱虽然平定数年,但关河以东局势越发混乱,肘腋之间宦党日强朝纲日废,后庭方寸吐蕃弄强回纥嗜欲,天下大势实在悲观。杜甫满腔爱国热情,一身耿骨义气,不但客寓夔州,而且沉疴日起,惶惶终日,自认重见社稷光耀朝纲振奋天下益安苍生乐享,怕是此生无望他生未卜,其萧索落寞悲愁苦涩可以想见,正是这种绝望孤寂悲苦无端的心境,在767年那个秋天,直接催生出千古七律第一的《登高》。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答案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8、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9、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10、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1、⑴诗题一作《九日登高》。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选自《杜诗详注》。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12、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3、况且秋高,落木无边,伤时忧世,困病缠身,凡此种种,诗人慨以当慷,挥洒义气,志出八荒之表,神游六合之外,昂然举首顶天立地,吞吐天地的气魄胸襟,去日无多,尤不忘国难之伤,几近乎超人,突然转而为一杯酒感叹,平实亲切,自然真挚,既没有堂堂大言的矜夸,也没有飘飘高世的自许,而是一个平常的多病老人。这婉转跌宕的收笔,不更显得六句奔雷之势一句黍离之情的难能可贵吗?不更显得伟大的诗心生自一个普普通通的平常人的惊心动魄与一往情深吗?这一句想要喝酒不可得的慨叹,宛如劫火度尽后的山青水碧,轮回出落后的鼻直眼横一般,每读一次都让我深深地感动,每读一次都让我重新品味太白固不可及,至如少陵又何尝可及的绝望慨叹。
14、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15、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16、夔州人当时可能没有想到,一位以诗为生命重要的追求的作家,一旦获得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会做出多少美丽的事情。杜甫在夔州虽然只住了不到两年,他的诗歌人生却出现了又一个创作高潮。据统计,他在夔州创作了四百三十余首诗歌,约占其全部传世作品一千四百余首的三分之一。而且杜甫夔州诗不仅数量多,艺术上也达到了诗人诗歌创作的高峰。作为“诗圣”,杜甫的这些作品无疑已成为夔州诗乡奉节诗城的重要支柱。闻一多曾赞美杜诗是“四千年文化中庄严、瑰丽、的一道光彩”,那么其中有一缕美丽的丝霞就是在夔州织成的。这一缕丝霞不能不首推写于767年秋天的《登高》——这首被后世推举为天下第一七律的不朽诗篇。
17、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8、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19、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20、身在作客悲秋,我常到处漂泊;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登高台。
二、登高这首古诗的意思
1、⑶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2、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3、C.“塞上长城”比喻能捍卫的人物;“空自许”意即不认为自己是这种人物。
4、B.“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5、C.诗的尾联,采用反问递进句式加强语气.“此情”总揽所抒之情,“成追忆”则与“思华年”呼应.
6、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
7、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8、⑥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9、⑹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10、C.《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上阕写赤壁的壮丽,联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下阕写人物事迹,抒发了对古代英雄的向往和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感慨.
11、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12、诗歌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13、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14、A.《登高》写于杜甫经历“关内大饥”和辗转流离之后的一个重阳节.
15、③“门前冷落鞍马稀”(白居易《琵琶行》)诗中的鞍马代“客人”。
16、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17、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8、古诗词鉴赏:《沁园春·雪》—
19、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20、杜甫的七律,如书法中的《兰亭序》,是后人不断学习的楷模,此诗算是楷模中的楷模了。
三、登高古诗含义
1、◎唐宋日历·仅供参考◎
2、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4、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5、“悲”指自然之悲象(秋)、人生之艰难(霜鬓)。自然之悲象体现在诗的前四句,人生之艰难体现在诗的后四句。“独”指诗人独知人生之悲怆,独自承担苦难的情怀。全诗用苍凉的色调,将风急、猿啸、鸟飞、叶落与滚滚江水描写成天地同悲的宏大意境,再引出自己的悲苦、孤独的感伤情怀,全诗既流畅浑厚,又高歌激越。气势磅礴、情景交融,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历来被赞为七言律诗第一。
6、古诗词鉴赏,不仅仅是要掌握古诗词常用的修辞手法,还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词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古诗词鉴赏还要求学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鉴别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我们都知道这类题型是小学生失分显现的重灾区,因此,各位小学生一定要将古诗词鉴赏类型题的解题思路掌握清楚哦。
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8、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9、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10、全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对《蜀道难》不正确的一项是()
12、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回:回旋。
13、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4、D.“出师”指诸葛亮的《出师表》,“伯仲”本指兄弟,这里指可以相比。
15、紧接着杜甫写下了《登高》中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一句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渚清沙白,尽在眼底,飞鸟徘回,举目可及,似乎诗人的心情也因此从天风浩荡的激越中平静下来,但是这种平静不是一种简单的反弹和平庸的失落,继之而起的深沉的压抑感更是让这种悠扬的平静生出一种一默如雷的深邃感和震撼力。无边落木,萧然飘落,道尽了秋意遮天蔽日的苍凉,不尽长江,滚滚而来,道尽了世事蹉跎的沧桑,在尽在眼底举目可及之间,无边不尽陡然而出,直如异军突起,读来不由自主随着诗人一同扩大其心胸,开阔其眼界,不由自主痛感营营小我之渺小,滔滔物议之微不足道。
16、掌握12种古诗词修辞手法,考试不扣分!
17、⑻潦倒:衰颓,失意。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新停:刚刚停止。杜甫晚年因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18、纵观杜甫的一生,年轻时登高,凌云之志正盛;壮年时登高,忧国之思已深;及至暮年登高,只余“艰难苦恨”。恨不能匡君辅国,恨百姓受苦太深。前面的四句环境描写都是为渲染感情而铺垫,颈联写自己人生迟暮,尾联直抒胸臆。全诗浑然一体,后人盛赞其为“古今七律第一”,第一的不是它的文法,而是诗歌中饱含的对时代与个人命运的悲情,其境界与情怀,是其他诗歌难以企及的。
19、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0、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三十五岁的杜甫来到长安,第二年他参加了由唐玄宗下诏的应试,由于奸臣李林甫从中作梗,全体应试者无一人录取。从此进取无门,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这也使他看到了下层人民的痛苦和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
四、登高 古诗意思
1、⑷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萧萧:风吹落叶的声音。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3、阅读王·专注小学阅读5年
4、诗人由秋及人,有感而发,写自己年老多病,拖着残躯独自登上高台,那种异乡怀人的情感喷薄而出,心中苦闷跃然纸上。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6、C.词作以实虚相间的手法来绘景、抒情、达意,忽而写眼前,忽而写想像。
7、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8、当然,耐人寻味的还是全诗后一句。这一句与上一句势成流水,而又对偶颇工。早年我曾为潦倒所惑,以为是诗人刻意渲染自己的愁苦艰难,因此以为是全篇瑕疵。后来得知当时杜甫因肺病刚刚戒酒,新停浊酒杯云云是近乎白描的直书境遇,便对此句有了新的认识。如果说前六句激昂震动,势隐风雷,第七句微言大义,以国运身世为憾,寄意深远,都曾一见之下便深深地震撼了我,那么这一句清新自然,率真质朴,实在不是当初少年如我能够深切体会的。在艰难苦恨繁双鬓的萧索中,不得不因病戒酒,想要借酒浇愁也不可得,这个纯粹个人性的缺憾,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是一个人暮年绝望感伤中的大甚至全部慰籍,这中间的谈言微中举重若轻,无限悲凉,曲笔为之,尽在环中,实在是让人气夺。
9、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不好。
10、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11、 当然,这种尽收天地万象的伟大诗心,并非一味收纳容摄的“贪婪”,而是吐纳自如的挥洒奔放。从悲秋中,我们看到了那磅礴大气的喷放与张扬。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专写此心此身,心是悲秋心,身是多病身,但是身的有崖与心的无限再一次彰显了诗人的伟大与坚贞不屈,百年极言其去日无多,多病极言其每况愈下,但如此情形,其心不侮,尤心系,志念悲秋,恢宏气魄卓然大度不可一言以蔽之。流寓之客,多病之身,尤不能困厄这雄奇壮烈的诗心,江天浩荡,间关,诗人的情愫依然深沉宏大,恢宏鼓荡。登台一望,虽然也是故国千里的苍凉感慨,去国怀乡的忧思浩叹,岌岌乎去日无多的绝望孤寂,但无一能遮蔽洋洋乎悲秋的天地诗心。
12、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13、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汉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 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14、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5、C.“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周瑜的成功.“羽扇纶巾”写他的服饰,突出他风度闲雅,“谈笑间”写他指挥若定的非凡胆略与才智.
16、对格律的要求,往往会限制诗意的发挥,但杜甫这首《登高》,你看不到一点刻意的地方,读起来句意浑成,诗意申畅通,还在其中探索了更为复杂的对仗技巧。
17、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18、C、第四句中的“旧时月”、“还过”,点出明月也已失去往日的光辉,但它仍留恋故都过去的豪奢繁华。
19、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
20、2019年5月26日,农历四月廿二。
五、登高这首古诗的诗意
1、while i watch the long river always rolling on.
2、跟着作家学阅读、学写作、学语文!
3、0隐语(谐音)、双关
4、在打磨七律艺术精品的理念指导下,《登高》诗谨遵格律,严守平仄,字斟句酌,无微不至。首句入韵,四联全都对仗,每个对处都很精切,还创造性地给自己增加难度然后突破之,以丰富作品的形式美感,如首联两句还句中又有对偶,即不仅以下句的“渚清沙白”对上句的“风急天高”,还各自在本句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如同胡应麟《诗薮》转述的元人所评,此诗真是“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把汉文字独特的形式审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大地满足了作者那种近乎文字游戏的“形式化冲动”和语言审美追求。
5、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6、A.《山居秋暝》是王维写的一首山水名篇,诗人在诗情画意之中寄托了自己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7、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8、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9、一个心怀天下苍生书写民众苦难的伟大诗人,必然也是一个丰富深邃的精神主体。如果“三吏三别”为代表的那些古体诗代表诗人杜甫的社会激情与民生关怀,那么《登高》这样的作品就属于作者自己的精神世界,和他对于诗歌美学的不懈追求。只有这样来定位这个作品,我们才能真正读懂这首“天下第一七律”。
10、D.诗人展开丰富的想象,着力描绘了蜀道上瑰丽惊险的山川,表现了蜀道艰险;实则是写仕途坎坷,从中透露了诗人对社会的某些忧虑与关切,这恰恰反映了诗人那种美好善良的情怀以及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一贯诗风。
11、B.“中原北望气如山”意谓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3、⑹百年:这里借指晚年。
14、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15、下列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16、⑤:指远离故乡。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17、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屡受挫折,生活窘迫,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18、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9、这是一首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20、A.“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该句表现了诗人对弹奏者的尊重,“欲语迟”三字,用语精练,直接刻画出琵琶女的持重和绝不轻浮的性格特征。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登高这首古诗的意思【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