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说的话精辟102条

伟大的马尔克斯说过

1、马尔克斯的评价

(1)、主播:晏娇,电台主持人。探索声音的温度,只愿温柔每个夜色阑珊。

(2)、说实话,这次读书用心不多,思考没有,感悟也不深。我打算放一放,找找自己的初心。一路狂奔,到头来气喘吁吁,回忆起来全是路上的奔波。倒不如走走停停,欣赏沿路风景,做个自己的朝圣者,岂不美哉!读这本书让我很痛苦,它总是逼迫我看清自己,一遍又一遍的问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这种问题问多了,会神经的。

(3)、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被加西亚•马尔克斯摘得,他凭借《百年孤独》这一巨著,直接奠定了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

(4)、如何在身体机能衰退,是自己正常生活,这是一个值得规划的问题,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5)、我们将伴随着书中少年埃米尔·辛克莱的成长,经历复杂世界的诱惑,品尝孤独、胆怯、彷徨、叛逆,渴望爱情与友谊,陷入对自我与外部世界的怀疑,直到遇见同龄人德米安。

(6)、萨尔加尔严肃地对马尔克斯说:“要拧断天鹅的脖子”(P403)萨尔加尔是很严格的导师,别人把马尔克斯当短篇小说家,他却把马尔克斯当记者,所以写新闻报道时,不应该耍花招和抒情感怀,要写真实的事情。

(7)、然而,同一个套路,马尔克斯运用了可不止一次:

(8)、这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经典开场白,其伟大之处在于他创造了一种近乎前所未有的叙述方式——站在未来的角度回忆过去。这样的句式,受到了后世许许多多作家的模仿。这个开头被文学评论家认为在小说写作中极富挑战性,好比一场足球赛,解说员一上来就告诉了观众本场比赛的结果。

(9)、马尔克斯那样细致地描写两位老人在半个多世纪之后,用瘦骨嶙峋的老人的手在暗中相互触摸,他们的吻散发着老人特有的酸味。与许多描写老人的相互理解与扶持的小说不一样,《霍乱时期的爱情》直接地描写了他们的如同新婚的年轻人一样的紧张而又激动人心的做爱:爱就是爱,它不是理解,不是同情,不是相互扶持,而是一种生命的无可替代的交流。阿里沙对于自己的性能力的骄傲来自对于生命的肯定、对于死亡和老年的挑战:

(10)、界面文化:你特别强调“救赎者”的宗教情怀,可以谈谈宗教情怀体现在哪吗?

(11)、《族长的秋天》精读第2天:马尔克斯: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将用寂寞来偿还

(12)、这个“其他女人”之就是凯瑟琳,格林笔下《恋情的终结》的原型,一位富有的农场主之妻。

(13)、“一天,胡安·德迪奥斯舅舅的火柴丢了,被她捡到了,还火柴时,她用她胜利者的俚语说道:‘我在这儿,你的火柴。’”(P68)这是一个并不明显的技巧,中国的读者可能觉得不知所云,但如果是英文版就很简单,这是一句双关语,火柴match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相配、相称”,女仆梅梅在这里尽显幽默和风情。对双关语的热爱几乎是伟大作家的一个共同特征,哪怕是俚语或土话也不惜写入小说,因为它真正体现了文学的真谛:意在言外!

(14)、汪晖无疑是当代中国学者中备受瞩目也备受争议的人物之这与他直面当代思想文化问题的研究姿态密切相关。本书即是系统展示作者这种研究姿态的代表性作品集结。

(15)、男主角尽管自己七老依然希望在船上请别人帮助自己创造和心爱之人再续前缘的机会,

(16)、“给我一个偏见,我能撬动地球”,宿命造就了一连串的离奇巧合,演变为一桩集体杀人的事件,令人感觉到巨大的无力感和孤独感。

(17)、的确,你有什么理由怀疑这个七十六岁的老人的表白呢?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期待着这个为时已晚的幸福时刻,那种种磨难、荒唐、失去童贞以至为弥补这难熬的期待而作出的无耻猎艳之举,难道比这漫长的、构成了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期待更真实么?

(18)、马尔克斯给了《族长的秋天》极高的评价:“有一天,当没有人记得《百年孤独》中的奥雷里亚诺是一个人还是一条街的时候,《族长的秋天》将使我免于被遗忘。” 

(19)、但格林仍嫉妒得发狂,他软磨硬泡,甚至拿刀架在脖子上,强迫凯瑟琳和自己结婚。

(20)、所以,马尔克斯在第一次访华结束后,放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我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独》。”

2、马尔克斯说的话

(1)、所以他的一生张扬热烈、放纵恣意,令人羡慕而佩服。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哥伦比亚,疯狂的爱情如霍乱一般横行。

(3)、这本书的爱情和其他爱情故事不同,它告诉我们:

(4)、然而,人活到100多岁时,不得不面对亲人的离世,不得不面对自己心灵走向孤寂。那么,我们要好好的,端正自己的心态,更加坚强,更加乐观,更加开放,更加释然的心态。只有我们保持这种心态,才能够坦然的接受我们的衰老,接受我们亲人的离世。

(5)、“学而优则仕,中国很多作家想通过写作成名,许多人有功利目的。可能西班牙也不例外,许多作家的写作目的并不纯粹。”赵兰振解释道。

(6)、经过了前六天的共读,故事终于在今天迎来了尾声。

(7)、罗西奥·奥维耶多,生于1955年,西班牙诗人,短篇小说家,拉美文学评论家,康普斯顿大学博导。

(8)、“白嘉轩后来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中娶过七房女人。”

(9)、克劳泽:不是所有文学都是思想的文学。文学的真实性是内在的,它与文本、小说、故事、文章、诗歌的质量有关。但如果我们谈论的是政治评论家或社会记录者,真实性则与真相有关。当马尔克斯在报告中故意捏造一些根本没有发生过的事时(他经常这样做),就不是真实的,读者一定会觉得自己遭到了背叛。当他在小说中天才般地改变现实时,就没有背叛之说。我对《族长的秋天》的批评不是因为文本的真实性问题,而是因为它的道德和政治立场:那部小说是对独裁者的真正致敬。

(10)、我一知道什么叫故事──此事大概发生在我十二岁的时候──我便明白在那场巨大的悲剧中存在着可以写一部无所不包括的小说的材料。十七岁的我曾经想写,但是幸好我很快就发觉,我自己也不相信我所讲述的东西。对我来说,重要的问题是打破真实事物同似乎令人难以置信的事物之间的界线,因为在我试图回忆的世界里,这种界线是不存在的。不过,我还需要一种富有说服力的语调。由于这种语调本身的魅力,不那么真实的事物会变得逼真,并且不破坏故事的统一。语言也是一个大难题,因为真实的事物并非仅仅由于它是真实事物而像是真实的,还要凭借表现它的形式。我生活了二十年、写了四本习作性的书才发现,解决办法还得到问题产生的根子上去找:必须像我外祖父母讲故事那样老老实实地讲述。也就是说,用一种无所畏惧的语调,用一种遇到任何情况、哪怕天塌下来也不改变的冷静态度,并且在任何时刻也不怀疑所讲述的东西,无论它是没有根据的还是可怕的东西,就仿佛那些老人知道在文学中没有比信念本身更具有说服力。

(11)、在马尔克斯的小说《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有两个意象:“没有糖味的糖”和“没有钟的钟声”,语句看似很矛盾,实则蕴含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比孤独更孤独,比悲伤更悲伤……

(12)、可到后,却妻离子散,孤独离世,一生无爱,被世界遗忘。

(13)、李敬泽:我们几乎所有的文学作品,特别是那些伟大的文学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触及到“孤独”这样一个人类根本情境。《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中海难的孤独,某种程度上讲,我们这位水兵很无辜。没招谁没惹谁,船翻了,他就不得不孤独了。但是真正使得马尔克斯把“孤独”这个主题变成伟大的创造,恐怕还是在后来。真正的孤独不是在海上一个人没办法的孤独;而是在茫茫人海里,在这么多人里仍然感到孤独,这是马尔克斯后来真正的厉害之处。

(14)、事实上,倘若批评家不落入圈套的话,我玩的小花招是没有害处的。可惜对这些批评家来说,落入圈套要比深入了解作品的重要因素更容易,而真正的关键无疑是在作品中。比如说,许多批评家总是以不公平的态度对待阿玛兰达·布恩迪亚这个人物,甚至认为她是多余的。只有德国人欧内斯托·沃尔凯宁从她那种乱伦的决定性因素出发,给了她以正确的解释。似乎阿玛兰达真的具有心理上和道德上的能力来孕育一个使家族断子绝孙的猪尾儿。她失望的原因是每次机会她都缺乏正视自己命运的勇气。

(15)、而在《族长的秋天》中,那个被权力扭曲的统治者,不敢轻易睡觉,不敢尽情去爱,不敢出现在公众场合,极尽小心,敏感多疑,将一切威胁扼杀在摇篮里,却依旧摆脱不了女巫占卜时所寓言的死法。

(16)、之后的讨论的关键词从“马尔克斯”渐渐转向了“文学现状“中。

(17)、因为父亲是校长,格林一直被同学们欺负,被骂作“卖国贼”。逼得格林几次企图用枪自杀,还要面子地宣称是在玩“俄罗斯轮盘”。

(18)、“那天早晨,俺公爹赵甲做梦也想不到再过七天他就要死在俺的手里;死得胜过一条忠于职守的老狗。俺也想不到,一个女流之辈俺竟然能够手持利刃杀了自己的公爹。俺更想不到,这个半年前仿佛从天而降的公爹,竟然真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

(19)、这份恋情热烈而高调,甚至凯瑟琳的丈夫亨利因病卧床时,两人都敢明目张胆地调情作乐。

(20)、“世界就在一个玻璃缸里,虽说近在咫尺,可是看得见却摸不着,它跟我隔离,是用另一种材料构成;我身不由己,不停地坠落,没有晕眩,没有云雾,我在明晰精确之中堕落,仿佛吸了毒似的。”(转引自《恋人絮语》第88页)

3、马尔克斯有多伟大

(1)、“那天清晨他去了农贸市场,快活地拎回一只活鸡和一篮新鲜蔬菜。他在阳台上把鸡杀了,干得很利索,他的父母甚至没有听到那只母鸡发出任何挣扎的声音。一个礼拜之后,当人们发现他的尸体,那碗鸡血还在阳台上搁着,凝结了一层尘土,像是发了霉的变质酱油。他父亲立即把它丢进了垃圾孔,那只破碗哨一声碎在楼下了。”

(2)、比如说:“这个小偷有着坚定的文学志向,每次都全神贯注地倾听有关艺术和书的讨论”;赫尔曼·巴尔斯总是愉快地说,他不满意的画效果倒更好;在看完老马正在创作的小说初稿后,堂拉蒙忠告他:“正在创作的草稿,永远不要给别人看。”;“六十八岁的他高兴得像个孩子,虽然他身体硬朗,神志清晰,去机场送别的人却都有送他叶落归根、长眠故土之感”。

(3)、“他好像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个影子”。正是这样:他是一个没有人知道的人的影子。

(4)、在死亡面前,他们爱情的现在性,人性中的真挚性,全抛开一切杂质而迸发。

(5)、《活着为了讲述》是一本的自传,也是一堂精彩的写作课。马尔克斯用自己年轻时就会使用的写作技巧将自己的一生娓娓道来,所以尽管这是一本自传,却写得像小说一样生动。这个两岁就有了惊人的记事能力、从小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就懂得艺术加工的孩子,在青年时期经历了国家灾难,在穷困潦倒的日子里与文学相拥,用细细密密的文字创造出了一段段恢弘奇妙的故事。这篇笔记就总结和摘录了一些马尔克斯在书中使用和提及的写作技巧。

(6)、这句至理名言为他们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达萨对于棋友自杀的不可思议的理解已经证明:她对常规或常情之外的事情有着天然的洞察和理解,在连她自己也未知的精神深处,她不属于她所生活的阶级和世界。她和医生的“幸福”生活不过是一种自欺的、方便的、不真实的幻觉。尽管那时她早已忘记那个可怜的电报员助手,但投入他的怀抱不过是一个必将来临的现实:他们都涌动着越出常轨的激情。

(7)、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可以算作是一部文学巨作。但作者马尔克斯为何会说出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百年孤独》呢?

(8)、他就像那个穿着“新衣”招摇过市的皇帝,可惜没有人敢当那个揭露真相的小孩。

(9)、其实版权问题在文学或者音乐领域一直都是一个比较重要热议的话题,因为之前尤其是在当时流行音乐比较受欢迎的时候,盗版现象一度猖獗。后来我们对于版权的意识越来越强了,大家也开始愿意为维护版权提供更多的支持。

(10)、《霍乱时期的爱情》是马尔克斯的一本长篇小说,讲述了一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

(11)、他是去年首届写作营的作家之一:“孙哈哈,哈维尔,除了自己写小说的妻子丹尼拉,他”还带来了一位重量级作家,学者——罗西奥·奥维耶多,与写作营诸位中国作家展开了足足数小时的唇枪舌剑。

(12)、美国著名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说到人性的终点是孤寂!那么活到100多岁,也是一个孤苦伶仃晚年。

(13)、将军所看到的恶棍投降、爱情战胜死亡等一个个合他心意的情节,是完全依照他的喜好编排好的、只有他一个人能看到的画面。

(14)、社会矛盾激化,人们麻木、自私、封闭、冷漠、孤独

(15)、格林是任性的。喜欢旅行,就到处闯荡,无惧飞流激湍、战火遍野;喜欢写作,就笔耕不辍,哪管环境恶劣、处境艰难。

(16)、爱情本身就是一副拼贴图,不会有一气呵成的。

(17)、可叹的是,乌尔比诺永远不会有同样严肃的理由和决心,他只能不断想起爱情受挫的命运。在他所生存的世界里,“爱情受挫”并不是不可忍受的事情,对他更重要的是,他迫切地要在妻子身上找到好像是他公共生活支撑点的保险。所以当达萨绝望已极地喊道:“难道你没有发现我不幸福吗?”他不动声色,用一句话就把他那种不可忍受的智慧的重负架到了她的肩上:

(18)、马尔克斯分别从三个人的角度来描述这段跨世纪之恋,描述了弗洛伦蒂诺·阿里萨与费尔明娜·达萨两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爱情。

(19)、还有一位批评家从下面的发现中受到启发:加夫列尔(我的小说中的一个人物,人们总认为就是我)把拉伯雷的作品全集带到了巴黎。这位批评家说,这便是对一种影响的承认。只有这种影响才能解释奥雷利亚诺二世的反常的性行为和兽欲、何塞·阿长迪奥的不同一般的阴茎、所有人物的大量暴行以及异乎寻常的风格。看到他写的这些话,我感到很有趣儿,因为实际上,加夫列尔带到巴黎的那本书是丹尼尔·迪福的《瘟疫年纪事》。为了使批评家们上当,我玩了个小花招:把书名换了。

(20)、雷打不动的姿势,那个战战兢兢、不安颤抖的族长,仿佛就在我们面前。

4、马尔克斯为什么伟大

(1)、没有谁比加布里埃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更有资格占据威廉·福克纳曾占据的讲坛,正是在同一个讲坛上,马尔克斯重申了他的这位导师在三十余年前发出的激动人心的宣言:

(2)、尽管这是一部半完成式的小说,但是马尔克斯却留给我们一个完满的结尾,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一个月不回信,我就定居欧洲。”“回到酒店,我看见了回信。”

(3)、“在我们相爱的日子里,我老是试图让她实话说得少一点——说我们的恋情永远不会结束,说有一天我们会结婚。”

(4)、《族长的秋天》精读第5天:这个年轻时美丽、销魂的女人,死后却被人做成标本

(5)、“请你永远记住,一桩好婚姻中,重要的不是幸福,而是稳固。”

(6)、《霍乱时期的爱情》被誉为文学史上伟大的爱情小说,它几乎包含了爱情中各种可能性:

(7)、……她答,又一反常情地说,“我太爱他了。”

(8)、而他自己都认为难写的一本书《族长的秋天》,历时八年,恐怕早吸掉了不下三万支烟吧!

(9)、在这个过程里,族长是那样孤独,一个人孤零零地待在一座母牛到处乱闯、麻风病人聚集的权力宫殿里。

(10)、——巴尔加斯·略萨评价《一个海难幸存者的故事》

(11)、阿来:马尔克斯在得诺贝尔奖的时候,其实还说到整个大陆的孤独。拉丁美洲在摆脱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寻找自己的发展之路时,拉丁美洲作家是要自己找到这个大陆独特的声音。过去可能并不存在这个问题,但在这个时候他发现,世界并不打算按照拉丁美洲本来的样子理解拉丁美洲,欧美世界发达的国家习惯把自己的那一套模式和观念强加给别人,所以在姿态上他们对这种东西也是有反抗的,这层意思在马尔克斯的授奖辞中也讲得清楚。

(12)、如果有一天格林安定下来,不再落拓不羁、玩世不恭了,那一定不是他老了玩不动了,而是他玩够了,腻烦了。

(13)、《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作者创造的“一种与这种乌托邦相反的现实”。如果说《百年孤独》由于描写了拉丁美洲残酷的真实而显现的魔幻的、似真非真的特点,那么,这本描写爱情的奇书却因为描写一个存在于未来或幻想中的世界而显现了朴实的、确实无疑的品质。当缺乏洞察力的评论者把小说的简朴明晰的叙事方式看作是传统现实主义的胜利的时候,你能说他读懂了这本描写爱情的书么?

(14)、克劳泽:切要求为革命事业牺牲,他以身作则,为拉美几代青年的牺牲和死亡负起责任,他曾自称为"无情的杀人机器"。他的乌托邦思想具有明显的破坏性——确切的说,他有的不是想法,而是激情,仇恨是其中之一。巴斯孔塞洛斯在墨西哥公共教育部时(1921-1924年)并没有要求这样的牺牲,而是领导了一项影响深远的文化和教育工作,但1929年,他在竞选总统时要求年轻人为自己牺牲,许多人为他而死。如果他想要从将军们手里夺得权力,他就必须建立一个政d,但他没有。他在政治上不负责任,要为那些年轻人的死担责。

(15)、克劳泽: “68一代”的学生运动肩负着改变墨西哥政治制度的使命。我积极地参加了那场运动,并在其他书籍里讲述了我的经历。当时主要有两种志向:一个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不同的派别和潮流中),一个是民主。我一直在为后者奋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许多同辈人渐渐地放弃了革命理想,并变成我这样的改革派。但在今天的墨西哥,试图效仿卡斯特罗或是切·格瓦拉的革命思想依然存在。

(16)、因为在乎,所以容易受伤,所以容易纠结,因此也就容易痛苦。

(17)、死亡的现实:只有面对死亡,生命的现在性才呈现出来;面对死亡,生命的杂质荡然无存,爱变得更加浓醇;面对死亡,世俗的观念不再能囿限那纯净的、永恒的爱情:实现爱情也就是对生命的执着。老人的爱是这样的纯净,但并不是因为他们远离了性的诱惑,而是由于他们越过了无数道德的、世俗的偏见而直接与自己的生命对话。

(18)、爱情是一件珍贵的奢侈品,需要真情投入,经受风雨侵蚀、波折历练,也需要有甘露滋润。

(19)、而族长自始至终都被蒙在鼓里,他们的欺骗,显得那样轻车熟路,轻而易举。

(20)、潜伏是一件艰难的事,更何况潜伏地点在鸟不拉屎的非洲。与蚊蝇、蟑螂为伍,同秃鹫、老鼠作伴的日子很难熬,但格林熬了过来。

5、马尔克斯 名言

(1)、的确,他们追求的、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正是这种爱的变态、爱的偶像化才使得真实的、独特的、本应成为情偶的人成了“爱情”之梦的破坏者。难道你有充分的权利责备达萨么?

(2)、为了摆脱孤独,族长笨拙地向贫民区的皇后示爱,对方却永远消失在了日全食那天的黑暗中;

(3)、也许这个故事能体现魔幻现实的意义。“魔幻现实主义诞生于哥伦比亚是有原因的。”美剧《毒枭》开篇就扔下这样一句话,因为古怪的事情总是在关键时刻突然爆发,所以我们错把不可理解的现实认作不可能发生的奇事,而马尔克斯的一生又何尝不充满惊奇,不可一世的年轻作家第一篇小说就遭遇当头一棒的退稿信,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烟鬼却能活蹦乱跳,多次被置于性命堪虞的境地却都死里逃生,因此才活成如今的马尔克斯,我们要感谢命运对他的眷顾,更要感谢命运对他的摧残,如此马尔克斯才算真正拥有了描述孤独和魔幻的能力。

(4)、在此之后我买了好几个版本的《百年孤独》,就好像纪念一样,仿佛重新回到那个小学校,然后再从此出发看整个世界。对于我,《百年孤独》是一段特别奇妙的旅程的开始。

(5)、赵兰振作为曾经的文学刊物编辑,向在场的西班牙作家介绍道:“在中国写小说写诗歌的人很多,文学刊物的自然来稿数量也很庞大。中国作家的成功途径一般是先在刊物发表作品,然后再出版图书作品,但能够在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作者并不多,尤其是初开始写作的作者想被刊物先中更难。”几位西班牙作家都很惊讶地连连点头。赵兰振继续补充:“热爱写作的人不在少数,但能成名的却极其少,成名作家也有体制内作家和非体制内的作家,而非体制内作家面临的问题更多,尤其是生存问题,比如我们这次同行的作家中就有靠写影视剧本才能维持的生存的。

(6)、麦家说:“人生是个圆,有的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画出的圆圈,他就是不知道,圆上的每一个点都有一条腾飞的切线。”

(7)、直到2008年,陈明俊总编辑给马尔克斯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当年您在巴黎隔街深情喊着“大师!”向您的偶像海明威致敬一样,我们正隔着太平洋竭尽全力高喊着“大师”向您致敬。我们相信,如果您听到了,您一定会像海明威一样挥一挥手,大声喊道:“你好,朋友!”

(8)、梁鸿:每一种文体,可能都有它的界限。但是不管怎样,写作者本身一定拥有某种权力的。非虚构写作也是,作者需要在哪种意义上使用自己的权力。100多小时的记录肯定要删掉很多,哪些东西删掉,哪些东西留下,这就是马尔克斯的权力。写作的时候,你要意识到你的权力限度,而不是无限地觉得自己拥有真理。到底在哪种意义上使用自己的权力,怎么样尽可能和所写的人物之间有一种对视、凝视的关系,或者某种同在的关系,这一点可能重要。

(9)、“……他们从容不迫和健康正常地做爱了。这是白发苍苍的祖父母在做爱,它必将成为这次疯狂的旅行中美好的记忆留在脑海中。他们不再是新认识的恋人了。他们仿佛越过了夫妻生活的千辛万苦,直接到达了爱的真谛。……”

(10)、对于脱离常轨、进入爱情世界的人来说,不是死亡而是生活才是永无止境的。

(11)、一个没有人类史依据的“乌托邦式的现实,没有存在的理由”。让我们来共同创造那个摆脱了孤独、暴力和残杀的幸福的现实吧。

(12)、“比利时人再也下不了象棋了。”(P82)这是马尔克斯幼年初次展现文学天赋时的一个创造性的句子。简简单单一句话,老马认为这是“他文学生涯中的第一个成就”。这句话之所以精妙,是因为形象化,用一个动作传达出比利时人已死的状态。比利时人逝去,老马不会说“比利时人去世了”,他用一个“生者的动作”来表达比利时人已死的事实,这个句子将生死、动静结合,模糊了生死的边界,道出了怀念的悲伤。真正的写作不是叙述,而是能够在读者的眼中展现你想呈现的画面。

(13)、《百年孤独》写了时代的孤独,社会的孤独,家族的孤独。在孤独的社会与家族之中,人与人,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都像是孤岛,没有沟通,没有交流,没有了解,没有理解,没有信任…

(14)、尽管马尔克斯将孤独描写地深刻,但从自传里你可以看出,他根本就是个耐不住寂寞的人。狐朋狗友和命中贵人层出不穷,他们一起吃喝嫖赌,一起创办杂志,一起谈论诗歌和文学,令人羡慕不已。年少的马尔克斯从家人那里获得关爱,贫穷的马尔克斯从朋友那里获得书籍,失意的马尔克斯从老师那里获得鼓励,迷茫的马尔克斯从文学大师那里获得方向···马尔克斯不是孤独的,无论是他的家人还是朋友,亦或是老师、上司,谦逊的马尔克斯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他的敬意,好好讲述正是马尔克斯给予他们大的回报。

(15)、近日,英国的《每日电讯报》评出了20世纪杰出的20部间谍小说,格雷厄姆·格林榜上有名。

(16)、这次要独自面对真实的自己。以前总是在等待别人的答案,然而答案只能回答问题,不能解决问题,一个答案也许会会牵扯下一个问题,结束也是开始。春天到了,经过一冬的休养生息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知道怎么走了,坚定走下去,总有一天会得到自己预想的,甚至有时候觉得是上天的故意整你,却发现是特意扶你一把。慢慢懂了许多,喜欢上经过时间沉淀的老物件,不再着急的想跳过等待的日子,自己独处也不觉得委屈。

(17)、马尔克斯的文字背后,常常裹挟的巨大的孤独感和宿命感。

(18)、如果说“死亡”主题表现了二十世纪人类的普遍焦虑,如果说现代虚无主义已经为这一主题提供了几乎无法规避的形而上意味,如果说这种对于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导致“痛苦,死亡,爱的本质都不再是明朗的了”(海德格尔《诗人何为》),那么,马尔克斯笔下的死亡却具有另一种性质:死亡作为一种明确的事实,它构成了对人的生命的威胁,却使得生命的含义——痛苦、爱情、幸福……变得明朗而清晰。

(19)、终,阿里萨和费尔米娜则以爱情来结束他们的生命形式。

(20)、可以说,“孤独”的思想贯穿于他的整个创作过程,乃至他的一生。

(1)、这两句话连起来,能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短短两句话,就交代了母亲人生的开端和结局,这是马尔克斯一贯的风格——从生中看到死,从死中看到生。同时,第二句话既承接一段又像是老马新书的开头,在读者毫不察觉的情况下,老马将倒叙转为了顺叙。

(2)、这对我们的写作同样也有启发,比起华而不实的文章,我们更加愿意看到的是朴实无华的文字,比起矫揉造作之风,我们需要让文学更接地气,因此,我们要“拧断天鹅的脖子”,写真正有灵魂的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马尔克斯说的话精辟1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