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的结合精辟105条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

1、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唯心

(1)、②理念与事物的关系a理念是永恒不变的,它们是普遍的、的和必然的存在。个别事物始终处在生灭变化之中,它们是个别的、相对的和偶然的。b理念是知识的对象,个别事物是感觉的对象。可知的理念是可感的事物的根据和原因,可感的事物是可知的理念的派生物。

(2)、为什么说他吸收了前哲学家的思想精华?因为之前的哲学家已经在探索这个问题了。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的“数”、巴门尼德的“存在”,这些都是对现象背后的那个本质的概括,柏拉图吸收了之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走的是一条形而上学的道路,提出了伟大的理念论。

(3)、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理念是完满的,世间万物是对理念的摹仿。

(4)、答:直面。(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

(5)、钱穆先生说:“知道了中国史才算知道我们各自的自己”。

(6)、刚出洞穴时,他眼睛不能看到任何东西,后来慢慢地习惯了洞外的光线。

(7)、③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不变不动的”以及“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的观点。

(8)、那是因为我们灵魂中有桌子的理念,这个使得桌子之所以为桌子的东西就是桌子的理念。

(9)、如果激情听从欲望的安排,那么灵魂就会混乱,人的行为就不正常。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也就是因为灵魂三性的多变。

(10)、小马:嗯,那么如何理解理念和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呢?

(11)、 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的同名的理念(美之所以没是因为分有美自身);

(12)、个别的、偶然的经验重复一万次还是经验(休谟)

(13)、柏拉图:这么理解稍微有点极端,我所推崇的理性之爱,是有节制的爱。

(14)、(2)波普尔,1999年:《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1卷,陆衡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他的回答是,人被分为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灵魂具有思维功能,永恒不朽,肉体具有广延功能,有生有灭。

(16)、现实世界犹如故事中的洞穴,而在现实世界之上还有理念世界,犹如洞穴外的世界。现实世界就像是理念世界的影子。

(17)、我必须往上走,赚更多的钱,追求更高的身价。这里的“往上”,仅仅意味着数量的增加。

(18)、但柏拉图说的理念跟我们日常理解的是一个意思吗?其实不然,柏拉图说的“理念”有着更深的内涵。

(19)、可以说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就是柏拉图理念世界直观的表达。

(20)、灵魂进入肉体形成个体,而在此之前灵魂居住在理念世界中,灵魂先验的具有理念。

2、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的结合

(1)、柏拉图:这个问题很好!这就是认识论的问题了。

(2)、所以,理念这种观念不是感性直观的观念,而是理性所认识到的、具有“一”的统一性的观念。柏拉图认为,感性世界就像赫拉克利特所说的是一个不断流动的世界,不断变化的世界,所谓“万物皆流”嘛。这种讲法是对的,感性世界的所有事物既存在又不存在,即确定又不确定。我们不可能对它形成任何真理,只能形成意见。只有当我们借助于逻各斯,从这些事物上升到确定的定义,借助于逻各斯的超越,从感性的事物、感性的对象上升到定义,才能达到真理。你看到了很多很多马,然后上升到对马的定义:什么是马?有红马、白马、黄马、黑马,你给这个马下一个普遍的定义,我们才能够说有了确定的认识。也就是说,马这个定义是不变的,不管什么样的马都是马,它在所有的马里面使这些马成为了马。所以,它是更根本、更确定的,不因为感性的多种多样而发生改变,它是永恒的。

(3)、(例如智人概念的产生,源于我们在大量的经验中对我们这个生物群体的共性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差异的理解与抽象)而柏拉图所理解的理念,却不仅仅是抽象概念。

(4)、那么,被柏拉图视为一种摹仿的影像与代表真理的理念之间相隔之三层也就一目了然了。与此同时,这一结论反过来也证明了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记述的理念论并没有充分展开和论证,只有结合其“口传”的未成文学说才能真正把握其思想整体,得出正确的认识。  

(5)、在西方诗学传统中,柏拉图的理念论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正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了艺术与真理之间有“隔”的观点,从而为西方形而上学诗学的两大核心要素——摹仿和本质提供了一个逻辑起点。

(6)、当然,其其三其实差别不大,其本质在于不同的逻辑模型的不同,以及获取的不同信息量,终导致的差别,那么我们一般在谈及理念世界的时候,一般是谈及不同物类之间理念世界的不同。

(7)、可以说,这是柏拉图洞穴理论的大价值,使得人类意识到我们获取的是实在的影子或可感属性,随即柏拉图提出唯理论的理念论是影子背后的实在,也就是唯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到影子背后的实在。

(8)、整套书看完,对整个中国历史有更全面系统的了解。学习历史人物的智慧、经验,要比看其他史书要更快速、直观,省时间。

(9)、工匠制造的桌子依据造物主创造的桌子的理念创造的人工摹仿品。

(10)、柏拉图的理念论重要的目的就是给知识提供根据。

(11)、其二是,理念本身表达的是具象概念和纯逻辑的抽象概念下的对象,这是理性逻辑的产物,终都可以用概念的形式来表达,但是柏拉图的理念仅仅只是在具象概念或抽象概念本身下的理念,是完全与感性经验无关,也更不可能证明或证伪的,那么究竟理性逻辑中的对象是否真实存在,我们是说不清得?

(12)、灵魂的转向就是需要从感觉经验的世界转向理念世界。

(13)、面对这种错位,作者给的建议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

(14)、(5)斯勒扎克,2009年:《读柏拉图》,程炜译,译林出版社。

(15)、上完小学,上初中;上完初中,上高中;上完高中,上大学;上了大学,……眼前突然变得雾蒙蒙的。

(16)、 这个问题的关键其实在于我们与柏拉图世界观的差异,对于我们而言理念不过就是一些抽象的概念,而柏拉图却不这么认为,或者说不仅仅是这么认为。

(17)、表象和真理的论证也就是柏拉图的“理念论”。例如,每一只猫都是不同的,但是这些不同的个体可以用同一个“猫”字来指代。无论个体猫是生是死,这一点都不会改变。这说明这个字包含着不同个体的共性。这是逻辑部分,与形而上学部分没有关联。

(18)、每一次克服现实世界的缺陷,都会带来一次进步,即“改造世界=进步”。

(19)、然而同伴们并不相信他所说的,认为他胡言乱语。他也再无法适应洞穴的生活,同伴们把他当作异类,并且要处死他。

(20)、因此,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一样,都认为数学是万物的本质。

3、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学派

(1)、柏拉图关心的是流动的事物,这说明他已经接受了“世界是流动变化的”这个事实。而之前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就提出过“世界多变”“变化无处不在”的观点,“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体现的就是流动变化。所以,柏拉图接受了前哲学家关于世界流动变化的观点。

(2)、范畴意义上的理念,如存在与非存在、静止与运动等;

(3)、“善”的理念,这是高的理念,它构成了各种理念由以派生的根据,同时也是所有理念——以及作为各种理念的“摹本”的感性事物——共同追求的高目标。一方面,“理念世界”中的各种理念构成了可感事物摹仿和分有的原型;另一方面,所有的理念又都追求着“善”这一高理念。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众多感性事物趋向于它们的理念,较低级的理念趋向于较高级的理念,所有的事物和理念都趋向于“善”的理念的秩序井然的世界模式和本体论体系。

(4)、人造物的理念,如桌子和椅子的理念,它们构成了各种人工制品摹仿的“原型”

(5)、比如日心说、时空观和相对时空观都是基于理性逻辑的概念推导而形成的理念世界。所以,无论是对世界的认识,还是对自然万物的认识,其本质都是基于不同的主观逻辑形式获取对应的可感信息来形成的不同的理念世界,而柏拉图则是直接把理性逻辑理念视为客观存在。

(6)、(4)(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69页

(7)、激情代表一个人的行为,激情如果听从理性的安排,那灵魂就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人的行为就是正常的。

(8)、就是将一些人从小关在一个山洞里面,然后用锁链锁住颈项和手脚,无法动弹也无法扭头,只能看着眼前的洞壁,然后在他们的身后有一块高地,然后这块高地上的人会扛着木头、石头等各种材料制作的各种形状的动物和人的牌子来回走动,这群走动的人背后是一堆燃烧的火,以及不远处的洞口,高地上的人会扛着这些各种形状的动物和人的牌子来回走动,于是不停运动的影子就会对应不同的回声,这就使得被锁的人误以为那个影子产生了这种声音,并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实的存在,而事实上并非是影子创造了声音,但是这些被锁的人永远是不知道的,就像现实世界通过感官去认识世界的人一样。

(9)、而随后的欧几里得正是基于柏拉图的这一思绪创建了《形论》,想通过假设不变的《形论》去认识和把握纯粹的客观世界(纯逻辑当然不牵涉与经验挂钩)。

(10)、而为什么可以说是剧场假象,是因为柏拉图宇宙是一个有目的的逻辑系统,是一个有序的统一体,整体是受到普遍目的或善的理念来支配的,而这个目的在柏拉图那里就是“善”,善也就是主宰世界万物运转的逻各斯,是主宰宇宙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11)、总之,在柏拉图那里已经完全认识到,我们感官中目之所及的世界万物皆是实在的可感要素(诸如具体事物颜色、大小、形状等),而不是实在本身。

(12)、好比一条线和毛线之间的关系。线是的,只存在于我们脑海当中,毛线似乎是一条线,但是放大来看,它是一个体。

(13)、所以,我们也就更强调的是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指的是通过作为纯抽象概念、符号、形式、“点、线、面”以及数字、符号、图式等永恒不变的纯逻辑方式去创造一个永恒不变的以理性为基础的理念世界。

(14)、小马:大概理解了!那么人又是怎么去认识事物的呢?我们只能接触到世间万物,理念世界是我们触及不到的,我们又是如何获得理念的呢?

(15)、但只要一提到中国史,很多小伙伴的脑海里都想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类似这些“花一辈子也看不明白”的史书巨作。

(16)、因此,我们要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就不可以不读历史。读历史,首先要读的就是本国史。

(17)、基于“改造世界=进步”,西方人开始推崇理性。

(18)、比如说一个人看到森林里的一只苹果,但实际上所看到的“苹果”和森林无非就是森林和苹果的反射光打在人类的视网膜上,终经过一系列视觉系统的整理,形成了苹果和森林中其他物的理念的准确差别,然后才能准确去摘那个能吃的苹果。但是要知道,森林里那么多对象,都在反射不同波长的光波,是极其混乱的,这就要求人类必须建立一个快速识别对象的机制,而所谓的具象概念下的形式就是这个快速识别对象机制的产物,也唯有在这样一个简约清晰的理念下才使得人类足以把握可以作为依存对象的苹果,实现自身的稳定存在,所以理性理念相对就是人类超脱直观对非直观对象的把握。

(19)、这里不是想说什么宿命论,而是想强调人生中的许多事,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20)、这些就是柏拉图对努斯的一个改造了,是一个补充。苏格拉底诉之于神的善意,但是没有指出来神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那么柏拉图就把机械论引进来了。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创造了整个世界。造物主有善的意志,但是他的手段却是机械论的。这是第一次把机械论和目的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尝试,机械论是目的论的现实的手段。所以总的看来,他是削弱了善的道德色彩,而突出了它的生命色彩,突出了努斯精神的生命色彩。这两方面,一个是逻各斯充当一种生命的原则,努斯则作为一种生命的目的,这个目的以逻各斯作为手段来结合成一个巨大的物理系统。这样一来,就使得理念世界创造现实世界有了可能。理念世界本来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在晚期柏拉图那里,他试图把现实世界拯救出来。现实世界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就是由理念世界产生出来的,是由造物主产生出来的,通过贯彻一种努斯精神和逻各斯的手段,创造了现实的宇宙。这一点实际上已经向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过渡了。

4、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主义

(1)、理念存在的论证:①知识门类的论证,例如医学关心的不是某个人的健康,而是健康本身。②“多上之一”,某某本身在个别的某某之上,与之分离,并且是永恒的。③知识对象论证,可感的事物都处于流变中,任何处于流变中的事物都是不可知的,如果存在知识,其对象一定是不可感的,也就是理念。④巴门尼德式论证,存在知识与信念两种不同的能力;两者的对象是不同的;信念的对象是既是F又不是F的,知识的对象是F本身。

(2)、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囚徒们便认为这就是世界的全部。有一天,其中一个囚徒挣脱了枷锁,跑出了洞穴。

(3)、柏拉图找到了,就是苹果这个普遍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理念的型相,有一个共相的东西,有一个标准的苹果的模型,但是这个模型是一种理念,而不是现象看到的事物。我们看到的千万个苹果,只不过是对这个模型的一种模仿,因为是模仿,所以模仿出来的东西就千差万别,有的红一些,有的大一些,有的圆一些,有的甜一些。

(4)、常常听到有人说:“等我实现了x,我就y。”往往事与愿违。

(5)、柏拉图认为,任何事物背后都有这么一个理念的模型。梨有梨的模型,苹果有苹果的模型,狗有狗的模型,猫有猫的模型。但这个模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是一个实体存在的事物,更不是一个可以放进博物馆让众人去欣赏的标本,而是存在于理念世界中的一个理念实体。

(6)、柏拉图对于知识的理解。①通过回忆论证,指出存在先天知识。②知识不仅内容为真,而且要对于它之所以为真给出一个合乎理性的、合乎logos的解释。知识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稳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它不能够被还原为知觉、信念。知识需要满足这些要求,不是由知识作为一种能力或心灵状态所能的,而是由它所关系到的对象来的。这就把讨论由知识论引向了关于知识对象的本体论。

(7)、除此之外,柏拉图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灵魂转世说,影响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的观念;其哲学团体也影响了柏拉图哲学王的构想。赫拉克利特对于“万物流变”的思考,一方面是对于运动变化的肯定,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柏拉图在运动变化之外,寻找那个真正可以支撑我们理解的事物。而巴门尼德则为柏拉图提供了这样一种可知的结构。

(8)、由此,他发现之前洞穴中所看到的都是假相,也不想再过黑暗的洞穴生活,同时也想救出还在受苦的同伴。于是他回到洞中,跟同伴们讲述自己所见。

(9)、②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具体事物“摹仿”数目的观点。

(10)、《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二十世纪》  挪威·   G·希尔贝克  N·伊耶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1)、这大概可以作为柏拉图理念论认识论的通俗版本。

(12)、其三则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物类,但是不同环境的人的理念是不同的。比如一个人从小在周围人都是数学家或数学爱好者的环境中长大,而另一个人是在企业家或商业的环境中长大,这两个人看待的世界必然是不同的,一个将世界万物都可以数学化,一个人则可以将世界万物都是金钱化。

(13)、由此,通过洞穴理念我们可以看到,在柏拉图那里已经意识到人类感官看到的都是实体的影子或者说是可感信息,然后把这些可感信息视为实在本身。

(14)、画家对桌子的绘制又是以人工制造的桌子为原型而创造出图画和影像。

(15)、柏拉图也是按照这个路数提出的质疑:千万个苹果之所以长成苹果,而不是其他水果,原因是什么?

(16)、柏拉图的理念论阐述了一个不可见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灵魂居于其中,真理居于其中,虽是眼不能见,却是不朽的世界。“柏拉图在他思想早期阶段,追随苏格拉底的思想,运用概念分析和概念洞见的方法;中期阶段,他尝试说明理念的独立存在;在后期阶段,他阐述了辩证的认识论”(希尔贝克)。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经历了一定阶段后的产物。

(17)、《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  美·梯利著   商务印书馆1995

(18)、自从爱利亚派塞诺芬尼、巴门尼德以来,希腊哲学就努力地要区分感性的领域和理性的领域、意见的领域和真理的领域,在认识论方面,他们要做这样一个工作。有的知识是不可靠的,比如感性和意见;有的知识是可靠的,比如理性和真理。但是,这种认识论上的区分,还是针对同一个世界,就是我们所面对的这个宇宙,我们所面临的这个现实世界。你可以从感性方面去把握它,也可以从理性方面去把握它;从感性方面得出的是意见,从理性方面得出的是真理。但是,这一切总还是针对着同一个世界。

(19)、那么我们只怎么通过意见获得知识的呢?这就是要如我恩师说的“认识你自己”。

(20)、但是,事情至此还并没有结束,三层说似乎也并不能完全代表柏拉图的观点。通过对柏拉图未成文学说的梳理,我们看到规定的“一”和无定的“二”是柏拉图存在等级的两个终本原。“一”代表纯粹的规定性,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形式因,“二”代表的无规定性,也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质料因。在这两个本原的作用之下产生了“数”,然后又产生出“理念”。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存在序列:影像-感性事物-数学对象-理念-数-终本原。根据这一序列,艺术与真理之间的间隔似乎又多出了两层。但多出的这两层并没有像摹仿论一样成为西方形而上学诗学传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诗学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也因此将其悬置。

5、柏拉图理念论是什么的理念

(1)、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是灵魂的居所。灵魂是独立与实体的存在,是与身体相对的,却又优越于身体。这就如实在与现象,理念与感觉,理智与知觉一样。他又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当灵魂遇到身体,在现实世界时就有可能迷乱,而影响其素质;但是当它后归回时,它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乃是纯洁、永恒、不朽的世界。柏拉图的这种理念,是因为他看到人生命中一些深刻的东西,比如说美善、智慧等。正是因为如此,他发展出了一套理念论。他也看到人性当中丑陋的东西,比如说邪恶、愚蠢等。他看到这个世界的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他用灵魂与身体的对立,解释这个世界善恶的问题,解释这个世界的本质问题。的确如此,有一些东西是永恒的,柏拉图说对了。但是他眼中的将身体与灵魂分开,却违背事实,而且影响了后来的基督教神学。物质并不阻碍哲学的思考,要用得其所,才能发挥它的功效。

(2)、所谓可见世界就是我们的感官所直观的世界,比如我直观到一个树,这就是可见的树。

(3)、同时,我们要知道,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可以说是基于理性逻辑整顿客体的可感属性而形成,或者说就是在表示逻辑形式指谓的理念,这与感性直观或感性逻辑的直观世界本质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为都是基于不同的逻辑形式对信息的整顿。

(4)、柏拉图接过这个思路,他的理念论就是这么产生的。这个“一”其实就是理念,“美德本身”其实就是美德的理念,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所以,他提出了理念论。所谓理念,阴性是“idea”,中性是“eidos”。这个名词源于动词,本来的意思是“看”。理念这个词原意是“看”的意思,变成名词之后就引申为“看到的相”,看到的形相。所以很多人认为,翻译为“理念”好像不对,近来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把它改一下,不是什么“理念论”,而是“相论”。但是,它的含义当然远远不是我们所看到的形相或者形状的意思,已经引申了,引申为用理性的眼睛去看,不是用肉眼去看,而是用心眼去看。这样看到的“相”就不是一种外部的形相了,我们当然可以把它翻译为“理念”,我觉得这个翻译还是勉强可以的,虽然这个翻译不能体现出它的词源,但是并不会误解柏拉图的意思。

(5)、学习是通过各种方式诱导,让人回忆起原本知道的东西。(柏拉图)

(6)、《理想国》对于灵魂内部结构的解析。柏拉图认为城邦与灵魂在结构和性质上是相似的(“城邦-灵魂”类比),通过城邦的正义来解释灵魂的正义。城邦的分工相应于灵魂的分层,城邦中的统治者就像灵魂中的理性(logos),城邦中的护卫者就像灵魂中的血气,城邦中的生产者就像灵魂中的欲求。当然,将灵魂三分也会面临一些挑战。

(7)、洞中之人只知方寸之间,而不知世界之大,流变之巨。

(8)、别看它的名字如今让人觉得陌生,事实上,这部经典著作,自问世以来,便成为许多人学习中国历史的入门读物。

(9)、客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头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致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因此,客观唯心主义同宗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客观唯心主义是宗教的一种比较精致的形式,而宗教则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一种粗俗化的形式。

(10)、小马:柏老师,您好!我是小马,听闻您老师苏老和普老的西湖之辩后,他们之间的辩论甚是有趣,后苏老认为美是之所以为美的那个东西,那么请问柏老师,这个如其所是的东西是指什么呢?

(11)、世界上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的形状都是不一样的,颜色也是有差异的,味道可能也不尽相同,但是千万个苹果的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个东西使苹果长成了苹果,而不是梨。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苹果的现象背后,是不是还有一个模型在驱使着每一个苹果都长成这个模型的样子?

(12)、大史学家吕思勉说:“要前进,必先了解现状;而要了解现状,则非追溯到既往不可,现在是绝不能解释现在的”。

(13)、①内涵“理念”源于苏格拉底关于“是什么”的定义。柏拉图把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理念”是指心灵或理智所“看”到的东西,是具有“一”的统一性和“存在”的实在性的观念,是普遍的概念、共相或形式。理念是超越个别事物之外且作为其存在根据的实在。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感觉事物是多而理念是它作为其自身是永恒不变的、自我完善的整体。

(14)、通种论--后期柏拉图思想的变化--打通理念和理念之间的关系的学说

(15)、美德的讨论诉诸灵魂的结构。①灵魂有生命的意思。在荷马史诗里,灵魂(Psyche)是让人活着的“一口气”;人死亡之后,灵魂是某种依然延续的东西。②灵魂也有心灵的意思。灵魂既指一个人的心灵活动,也指进行这种活动的某个实体或能力。③公元前5世纪左右,灵魂与情感关联在了一起。当一个人能够恰当地处理情感,他就被认为拥有某种美德;而美德不在肉体之中,而在灵魂之内。

(16)、(7)先刚.柏拉图的本原学说:基于未成文学说和对话录的研究(M).北京:三联书店,2014年版,127页

(17)、面对着普遍与个别、一与多、不变不动的理念与流动变化的可感事物之间的二元分离,柏拉图并没有像巴门尼德那样简单地用前者来否定后者,而是将前者作为后者存在的根据,用自身同一的理念来说明形态各异的具体事物。在他看来,可感事物正是通过“摹仿”或“分有”理念而获得其实在性的。正如同木匠做床一样,具体的床是对木匠头脑中床的理念进行摹仿的结果,每一张床在形态上固然互不相同,但是它们都或多或少地分有了“床”的理念。惟有如此,它们才能成其为床。其他事物的情况也是这样,柏拉图说道:“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不管它是怎样出现的或者是怎样被‘分有’的……美的东西是由美本身使它成为美的。”“一个东西之所以存在,除掉是由于‘分有’它所‘分有’的特殊的实体之外,还会由于什么别的途径……凡事物要成为就必须‘分有“二’,要成为一就必须‘分有’‘一’。”由于可感事物是对理念的摹仿和分有,因此它永远也不如理念那样,正如摹本不如原作一样。任何具体事物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而理念本身却是无瑕的,因此理念不仅是可感事物的根据或原型,而且也是它们追求的目标。

(18)、又收获了一条观察世界的底层逻辑——2000多年前柏拉图的理念论。

(19)、自然物的理念,如石头、马的理念,这是低层次的理念

(20)、如果用现代科学的理念去解释,你也许会说,这很简单,苹果和梨之所以不同,是因为苹果树和梨树不同,种子不同,基因不同,当然长出来的东西就不同了,这还需要质疑?但我们要知道,当时的古希腊哲学家们研究的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问题,是从精神的领域去探索的。

(1)、柏拉图“口传”的未成文学说主要包括“柏拉图嫡系学生的记载”和“学园派和逍遥学派的转述”两部分,其中亚里士多德的记载为丰富,也为重要。根据亚里士多德,“除了感性事物和理念之外,他(柏拉图)认为还有一类数学对象存在于二者之间:它们和前者的区别在于,它们是永恒的和不动的,而它们和后者的区别在于,存在着多个的同样一个数学对象,而每个理念却只有的一个(TP22A)。”(8)这不仅意味着感性事物和理念之间存在着对话录中并未集中讨论的“数学对象”,也意味着《理想国》中的“线喻”可以从认识论上升为本体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存在等级序列:影像(艺术)-感性世界-数学对象-理念(真理),前两者为可见世界,后两者为可思维世界。

(2)、可以说,这部书是国人读史的入门级读物,文化家庭必要藏一套。

(3)、④理念论的派生方式a“分有”,具体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们分有同名的理念。b“摹仿”,造物主根据理念为原型创造具体事物,事物因摹仿理念而存在。

(4)、苏格拉底当然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的对话录作为一种哲学写作方式,本身就是对苏格拉底诘问法的继承。对话录中双方处于平等地位,采取问答的方式推进哲学思考,而不是传授现成的智慧。对话之所以是一种恰当的哲学思考方式,就在于它能够让一个听者在他的灵魂内部,以内在对话的方式把哲学思考延续下去。

(5)、理性加上商业规则,构筑了一套外部评价体系——追求数量的增长,追求金钱的获得,追求成功,我们不得不去工作。但我们内心却不认同这是人生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什么的结合精辟105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