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名著精辟73条

孟子名篇15篇

1、孟子的名篇佳句

(1)、42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都不以互相学习为耻,紧接着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2)、(2)王维在《使至塞上》一诗中,以“蓬草”“大雁”自比,表达诗人孤独惆怅之感的两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3)苏轼《赤壁赋》中,客人面对滚滚长江,感叹自己生命短暂的句子是:“哀吾生之须臾。”

(4)、更多资源请加入 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5)、45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设想:能够顺应天地的法则,又把握好“六气”的变化,而遨游宇宙的,那么“彼且恶乎待哉”!

(6)、选自《孟子·尽心上》。佚:同“逸”。(译文)以能够让人民过上安逸生活的目的来治理民众,则民众虽然劳苦也无怨言。

(7)、47 (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如果从变化的角度观察,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接着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8)、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9)、《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

(10)、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11)、(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两句,借鸟鸣和泉流的意象,通过比喻写出音乐时而流畅而凝滞的两种意境。

(12)、22 (1)《庄子·逍遥游》指出,列子能御风而行,对于求福的事也不在意,但还是认为:“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13)、★(10)司马迁:《史记·魏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847頁.

(14)、(3)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一句,写出了“古仁人”身处朝廷,而心系百姓的情怀。

(15)、(3)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有的人为自己的孩子找老师,但自己却耻于从师,他对这种人的评论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6)、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2)韩愈在《师说》的结尾部分提到了李蟠,也交代了文本的写作目的,就是:“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8)、20 (1)在《庄子·逍遥游》中,汤和棘的对话里描写大棚鸟乘着旋风飞上高空的一句是:“抟扶摇而上者九”。

(19)、(3)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借景抒情又富于哲理,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高度自信和远大抱负的两句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高层。”

(20)、《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贵君轻)和政治行动,属儒家经典著作。

2、孟子名著

(1)、徙都原因。《史記·魏世家》載:“(梁惠王)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破之。秦用商君,東地至河,而齊趙數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10)即司馬遷認為是懼怕秦,所以魏國遷都。但上面我們已經明確遷都時間,則此種原因已經不成立了。朱右曾《竹書紀年存真》:“惠王之徙都,非畏秦也,欲與韓趙齊楚爭強也。安邑迫於中條太行之險,不如大梁平坦,四方所走集,車騎便利,易與諸侯爭衡。趙之去耿徙中牟,又徙邯鄲,志在滅中山以抗齊燕。韓之去平陽徙陽翟,又徙新鄭,志在包汝穎以抑楚魏。豈皆為避秦哉?”(11)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3)、28 (1)杜甫在《春望》一诗中,描写国都沦陷,景色依旧,但春日长安满目凄凉,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之情的两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3)在《赤壁赋》中,苏轼用“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两句,写出了曹操在乘船顺流而下时,手执长矛,对着长江饮酒、赋诗的豪迈形象。

(5)、(2)李白在《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这三句对蜀道艰难的再三感叹,仿佛也是诗人对仕途险阻的嗟叹。

(6)、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g)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wéi)之。

(7)、(2)苏轼《赤壁赋》中“舞幽壑之潜蛟”一句,用夸张手法,借写水底蛟龙的反应,侧面烘托出箫声的哀怨动人。

(8)、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9)、(2)李商隐在《锦瑟》中,借庄子的典故表达美好往事如梦,思念令人伤感的两句是:“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0)、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11)、36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起小时候,两人曾欢聚一起,说说笑笑的两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2)、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13)、12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呼吁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男人沉溺还可脱身,然而“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4)、(3)李白《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有高山阻隔,只有鸟可以飞越山顶的两句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15)、如果诸侯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国家,大夫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的城邦,士庶人只是希望有利于自己,亦即每个人都只是站在自身的立场追逐物质利益,上上下下都只是一门心思追逐各自的物质利益,那么,整个国家就会陷入危险的境地,家国同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将分崩离析。

(16)、36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回忆起小时候,两人曾欢聚一起,说说笑笑的两句是:“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7)、(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遭贬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8)、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19)、(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里房屋众多,像蜂巢紧密,像涡旋环绕,多到“矗不知其(乎)几千万落”。

(20)、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3、孟子名篇15篇短篇

(1)、(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中,从视觉和听觉来描写潼关地势险要的两句是:“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2)、接着陈岳博士强调,家门内外是中国古代思考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准,它不仅关乎私欲和公义的分别,而且也关于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之间的治理分野。与西方不同,西方社会的立足点在“私”,在西方社会,从个体到家庭,再到整个社会国家,它运行的逻辑都是个人之私,但中国不一样,我们在家庭和社会之中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3)、45 (1)庄子在《逍遥游》中设想:能够顺应天地的法则,又把握好“六气”的变化,而遨游宇宙的,那么“彼且恶乎待哉”!

(4)、(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5)、《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孙丑》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离娄》上、下卷;《万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尽心》上、下卷。

(6)、41 (1)屈原《离骚》中“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两句,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做出世俗小人的丑态。

(7)、24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头设喻,比如木材本来很直,加工成轮子后,它的弯度可符合规矩,接着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8)、47 (1)苏轼在《赤壁赋》中指出,如果从变化的角度观察,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会停止,接着又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9)、(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用来安慰即将分手远去的朋友,道出了古往今来人们共同心声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10)、内容:《重刊宋本孟子注疏附校勘记》(藝文印書館),第9頁

(11)、★(5)司马迁:《史记·魏世家》(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1835頁.

(12)、(2)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描写草木繁茂、充满生机的两句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13)、32 (1)在《诗经·氓》中,“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两句,直接劝告女性不要和男子沉溺在爱情中,表明作者已不再相信爱情。

(14)、其体依仿《论语》,不似诸子自立篇目。大率起《齐宣王》至《滕文公》三册,记仕宦出处;《离娄》以下四册,记师弟问答杂事。迨归自梁,而孟子已老,于行文既绝少,又暮年所述,故仅与鲁事,分附诸牍末。其后门人论次遗文,分篇列目。以齐宣旧君,不可用以名篇。

(15)、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16)、(2)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本想说出隐居生活的意趣,却又不知用什么言辞,所以后直抒胸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7)、(3)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达作者渴望报效国家,急切希望朝廷能重用,于豪迈之外,稍含不满之意的两句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18)、“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19)、(2)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含蓄表达了词人对春色飘零、时光流逝的伤感和物是人非的怅惘。

(20)、我们一般可能会说打开经典,这是知、这是解;合起经本面对人事物,这是行,其实知和行它有区别吗?不是知行合是知行本来就是一。你所行的本来就是你所知的,你真正知道一定能够做到、能够落实,这也正所谓说解行相应、知行合一。解指导行,行落实解,解就是知,知就是解,这里面我们越读感受越有意思。“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受持也就是真正领纳,而后持之不失。为人演说是不是为人表演?你真正受持读诵就在为人演说,为人演说,怎么演说?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只要你活得饱满、阳光、健康、正常,你立身这样的一种行仪,他本身就是在行道,你行道就是在弘道。我们一旦有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为了弘道而学习,为了弘扬什么而努力,一旦有外在的追求的时候,往往会事与愿违。你自己真正立起来了,这个“立”操则存,在一切时处当中,所谓“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4、《孟子》著名篇目

(1)、这三个要点是逻辑依次递进、含义逐渐展开的:讲原则,就要义以为上,将道义当作高原则;讲次序,就要先义后利,将道义放在第一位,将利益放在第二位;讲目的,就要义利双成,不因道义而排斥利益,终实现道义与利益的统一

(2)、5(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好马从反面设喻来说理的两句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写百姓在外族祠庙前迎神祭祀的场面,暗示了词人对国土沦陷日久,民族耻辱渐被淡忘之忧的几句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5)、(2)《庄子·逍遥游》中指出,宋荣子能够确定自我与外物之别,又能“辩乎荣辱之境”。

(6)、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7)、而《晋书·束皙传》载:“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鳌王家,得竹书数十车。其《纪年》十三篇,记夏以来至周幽王为犬戎所灭,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鳌王之二十年。盖魏国之史书,大略与《春秋》皆多相应。”(8)可知《汲冢紀年》應為魏國史書,相較其他材料則更為可信,所以其文以“甲寅”為重要的考據證據。方诗铭、王修龄《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指出,“魏惠王六年夏正四月朔日为丙午,九日甲寅,与《水经注》所引《纪年》‘迁都条’的年月日相合”,肯定“六年说”无误。又阮刻本《孟子注疏》為“惠王齊、趙共伐我邑,於是徙都。”,其中的“二十一”的“‘二’,阮刻諸本同;閩本亦同。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9)、相傳魏國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後代,《史記·魏世家》“魏之先,畢公高之後也。畢公高與周同姓。武王之伐紂,而高封於畢,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為庶人,或在中國,或在夷狄。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5)晉獻公十六年的時候因畢萬有功“以魏封毕万,为大夫。”(6)其後人便從國名為魏氏。畢萬生武子,武子生悼,悼生嬴,嬴生獻子。

(10)、羚羊老师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视频课程中跟大家强调:

(11)、43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是项羽一把火烧毁了阿房宫的两句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2)、24 (1)荀子在《劝学》中用木头设喻,比如木材本来很直,加工成轮子后,它的弯度可符合规矩,接着说:“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13)、(3)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直抒胸臆,表示只求留下一颗忠心,永耀史册之上的一句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孟子名著精辟73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