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
1、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怎么读
(1)、在这里,我们可以看见,朱子对五常的理解,是与孟子在“同一档次”的。也就是说,朱子对究竟应该取“五常”还是“四常”也没有“明确”的看法与主张。换言之,朱子也根本就没有理解孔子思想体系之核心观念的能力,于是,就沿用了孟子的说法,舍掉了“信”而保留了“仁义礼智”。
(2)、事实上,从整个《论语》中,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的言论中,尤其是对君子与小人进行的对比性谈论,如:
(3)、“诚”作为“天之道”,其核心意涵是“真实无欺”,说的是“天(自然)本身”就是它本身那样——是什么样就什么样,并不像人一样有可以出现“不真实”和“有欺”的情形。
(4)、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5)、我们认为,正因为朱子与孟子处于“同一‘学术’档次”,所以,他才对孟子“赞赏有加”,进而把包括《孟子》在内的“四书”置于了“五经”之前。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讲,这都是一种不可原谅的本末倒置!
(6)、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以私车五乘从孔子。……斗甚疾。蒲人惧,谓孔子曰:“苟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
(7)、·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8)、朱熹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为:虽然是关起门来在家里制造的车子,拿出门去行路的时候,却能和车辙完全适合,这是因为有一定的规格、尺寸做标准的缘故。所以叫做“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9)、曲解:古时中国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制不够公正,所以在高官犯法之后可以不受惩罚,不受刑罚。
(10)、·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11)、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孔子说:“自己在做事时有知耻之心,出使外国各方,能够完成君主交付的使命,可以叫做士。”
(12)、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例子: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跟在她的身后哭哭啼啼吵着闹着要跟她去。曾子的妻子骗孩子说:“你快回去吧,等妈妈回来给你杀猪吃。”孩子听了妈妈的话乐颠颠地回去了。
(13)、二傻子们一听,恍然大悟,哦,原来如此。终于学到一个知识。我要记住喽,有空向别人炫耀。
(14)、——记北大荒粮油公司KA直营事业部城市经理 张代中
(15)、正确理解孔子这个命题的意义,涉及到孔子关于君子小人的判别逻辑,以及之所以做出这种结论的道德观念依据。只有将这两个方面在内在联系上加以贯通,才能准确理解孔子的真实意图。
(16)、其实“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还有下一句:“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
(17)、在明确了这个含义下,我们再回过头去看一看第一段话“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并把关于大人的定义嵌入其中,那么,这句话就变成了:
(18)、可见,在孔子的逻辑里,“士”也可以像“儒”分为“君子儒”与“小人儒”一样(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可以有“小人士”。
(19)、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shao)之人,何足算也?”
(20)、·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是什么
(1)、·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2)、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要求这么做,也用这句话来夸人。
(3)、当时,地位较高的人才能称为君,比如国君,家族中的嫡长子一系才能称之君。
(4)、孔子名言“言必信,行必果”,风行当代,不少公众场合都挂着这句话,是说言语一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
(5)、而今天所谓的“闭门造车”,却是在讥讽“出门不能合辙”的脱离实际。但如果放在古代,所谓的“闭门造车”是称赞“出门合辙”的巧妙,是不折不扣的褒义词。
(6)、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7)、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8)、孔子这句“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
(9)、如果细心研究,就会发现,《论语》中凡是直接标明“某子曰”的内容,绝大多数是对《论语》中孔子没有展开说明的问题的补充。限于篇幅,我们仅举一例说明如下。
(10)、对于不真正熟悉孔子与《论语》的大多数人而言,这实实在在是一个颠覆“三观”的论点,难道“信守诺言而且做事要有结果”这样的做人做事原则反而是小人行径吗?反过来讲,难道做人做事可以不讲信用不管结果吗?
(11)、所以,尽管孔子为《易》作了七种传,而且,周易64卦本身就是谈论阴阳五行的,但是,孔子连“五行”二字都没有提及!可见,孔子根本就不承认“五行学说”的“合法(此“法”为“天地之道”)性”。换言之,孔子认为“五行”根本就不是什么“常”,更与“信”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
(12)、如果大人的概念中不包含惟义所在,那么,这样的大人还应不应该再称为“大人”?如果不应该,那么,这样的大人是怎么拥有赤子之心(品德纯粹善良)的?
(13)、(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用于讲信用的人。
(14)、孔子:明君有三惧!勾践为此下令:知错不报断足;唐太宗为此每天寝食难安,今天每个管理者当镜鉴
(15)、明德,是我得之于天,而方寸中光明底物事。统而言之,仁义礼智。以其发见而言之,如恻隐、羞恶之类。”(《朱子语类》卷十四)
(16)、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
(17)、另一方面,由于本期内容是与上期相衔接的,所以,还必须围绕孟子进行。
(1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19)、于是有一天,我真的翻开《论语》《孟子》这些我们装帧得十分精美摆在书店里、显示我们还是中国人的书籍时,我才读到了一些当时很难理解的段落。
(20)、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言必信行必果后面是什么
(1)、子路一方面忠贞不极其尊重,但另一方面又不像颜回那样于孔子之言“无所不悦”,总取“不违”态度。只要他认为孔子的言与行有不正确的地方,总是直率地提出批评和反驳。这是子路率直、光明磊落性格的又一体现。
(2)、本篇共有30章,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有趣的是,《墨子》特别点出了许多人的言行不一:这些投奔「兼君」的人,很可能就是平时嘴巴上高喊「别」主义的人(在今天,他们也许会高呼对难民关上国门修筑高墙)呢!不过对于本文的目的来说,要关注的就是:在这里,言必信行必果同样不是《墨子》所提倡的道德品质,而是他所推崇的「兼」者和他所批评的「别」者都可以具有的特质。
(4)、《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的一个故事,可以说明以上道理。
(5)、通行的解释是: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个字(一言)可以终身行之呢?孔子答道,这个字恐怕只能是“恕”了吧。自己不愿意要的,莫将其施之于别人。
(6)、⊙你了解什么是婴灵吗?来自一个堕胎儿的悲歌!
(7)、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8)、我们认为,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之举,这种强拉硬扯,不仅没有真正维护孔子的“形象”,反而使孔子因此而“蒙羞”。
(9)、季文子遇事都要考虑三次才去行动,孔子听说后,说:“想两次就可以了。”
(10)、所以:“言必信,行必果”后面还有一句,读完你就知道,它原来是骂人的
(11)、什么意思?这段对话其实是子贡向老师孔子请教的问题,子贡想知道什么样的人称得上是“士”,孔子把它分为三等,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就是第三等。翻译如下:
(12)、“必”是一种在思想和观念两方面都必须屏弃的先天性缺点(我们在往期《记载了孔子进行宗教修行的六大证据》一文中,在对“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句的正义中,已经指出了“必”的弊端)。不仅在宗教修行这种高层次上需要去“必”,即使是在社会生活层面,同样也需要去“必”,所以,孔子只认为“不辱君命”的士才是第一等的,这样的士一定“不必”,而且知道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并能够根据情势而灵活变通地完成使命。
(13)、其第一高徒——后来被称为“亚圣”的孟子,采取了“偷换概念”的方法试图为孔子“开脱”。董仲舒、朱熹和王守仁干脆“置之不理”,仍然坚守“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说。
(14)、古代的琴师对牛弹奏美妙的音乐时,牛只顾吃草。然而当他模仿苍蝇、牛蝇、小牛的叫声演奏时,那牛不由左右观望。这故事其实表明了古人的机变,说的是和“因人而异”相似的道理。
(15)、总之,赤子之心是一种充满德性的纯粹善良之心,所以,大人“不失却他的(不失其)”赤子之心,则必然是受人尊敬(尊崇和敬仰)的人。
(16)、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7)、如果不可以,那么,为什么具有“不失却德性和纯粹善良之心的”这个大人可以“法外开恩”而搞“特殊化”,可以“言不必信,行不必果”,但却要求普通人惟义所在呢?
(18)、我们认为,在孟子、董子、朱子和王子几个儒家“重量级”人物中,对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理解得为“偏离”的,应该首推孟子。所以,我们的讨论就自然会围绕孟子进行。
(19)、其实在《悲惨世界》里结合上下文,大文豪雨果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心的神秘,深邃和可怕。
(20)、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4、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一句
(1)、就是说到就要做到,说过的一件事,不可只是空头支票,必须去做,而且必须得到结果。
(2)、动善时,阴符经里讲,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四季轮替,春耕夏耘,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的规律,如果你非要违背这个规律,强自为之,往往就会收获恶果,无论是为人处事的不合时宜,还是吃喝住行的生活方式,都要遵循时序。好似水一样,动则变,静则澄澈安详,动与静都需要把握,如果不能把握好,往往就会自食其果。而这些说完,后再说”夫唯不争,故无尤“如果什么事都去强出头,都自持其能,那么紧随其后的争端是必然的,无尤,可以说是没有祸端,没有争执,越是不引人注目的,往往能发挥大的作用,没有人在意阳光空气水,但这些就是生命所必需的,而道亦是如此,无人注目,却没有人能离得开。不争不是无用,而是大用却不自傲,善下之,方可久。水之至柔,以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性无常,在寒则硬,在热则升,上善之若水,故几于道。这里又要回过头来说,几于道,接近道,但并未合道,老子讲水德,以水为引阐述了很多,但是却说,这只是几于道,这并不等于道,那么什么是道呢?无可言也。不过还是要强调一次,几于道,而不是等于道哦。
(3)、“言必信,行必果”是孔子的一句名言,今天人们一般理解为做人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是一个明显的褒义成语,但其实这句话并不完整,属于断章取义,完整版的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硁硁(kēng),耿直貌,也可以理解为浅薄固执;小人,与士相对应,一般人或普通人)
(4)、但是,由于这种理解毕竟只是“理解”而不是孔子“亲口所说”的原话,所以就如实地记录下来,“以资(后人,读《论语》者)参考”。
(5)、意思是: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
(6)、言归正传。有子的解释比孟子的要合情合理而且合乎逻辑。相比之下,孟子的解释反而是越说越乱,而且,这种解释已经远远地背离了孔子的原义与原意。
(7)、我们揣测,《论语》中之所以收入了孔子一些弟子的言论,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由于是语录体文献,而孔子又没有完整地就某一个命题展开论述,所以,孔子的一些“高徒”就根据自己对孔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巧妙而不失分寸”地进行了“补充式”阐释,以使阅读《论语》的人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无解式疑问和永久性疑惑。
(8)、现在这句原话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的名言已被歪曲成赞赏见风使舵,甚至是对为虎作伥的认同,这与原意大相径庭。
(9)、那么与小人相反的「大人」该怎样做呢?孟子说得很明白:
(10)、不过,即使是已经答应他人的事情,如果事后发现这样做不符合我更重视的伦理价值,也完全可能以不履行承诺的代价来避免更大的恶,例如柏拉图很爱用的,「如果朋友精神不正常,你还把他的武器还给他吗?」的例子。
(11)、孟子的这两段话,是不需要注释和解释就都能看懂和理解的两段话。
(12)、我们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因为上期(《人性“本善、本恶、性善恶混和无善无恶”四方对立的裁决》)文章中涉及到了孟子论“四端之心”时单单剔除了“信”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期文章结构的“胖瘦不匀”问题,才单辟此文予以讨论。
(13)、宗族里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也称赞他尊敬兄长,这是中士。
(14)、⊙楼宇烈:离开“道”,中国文化就失去了它的灵魂
(15)、·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6)、于是,孔子和他们订下盟约,蒲人就从东门放走了孔子。
(17)、子贡问:“敢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称他孝,乡d称他弟(悌)。”
(18)、所谓“赤子”,按清代学者杭世骏考证,古时“尺”与“赤”通用,幼儿仅有“尺把”高,故称“尺子”,即“赤子(成人以“丈”测量,故称“丈”夫)。
(19)、千百年来,孔子这句名言被人们视为君子诚信典范,甚至成为许多人座右铭。
(20)、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不去卫国,我们就放你走。”
5、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什么怎么读
(1)、子贡又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那是小人啊。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
(2)、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3)、人无信不立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在社会上没有了信誉度得不到周围人群的认同感,你这个人就无立身之地.
(4)、“道德”是“仁义”高原则,“信”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用“道德”来衡量这件事情应不应该去承诺守信。
(5)、子贡说:“现在的执政者,您看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哪里能数得上呢?”
(6)、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7)、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解释。在《论语》中,此语的上一句话就是“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若将两句话;联系起来读,下面这句话的意思大概就是:子贡问,有没有说了一句话便终身行之的人呢?孔子答,对待这件事要以“恕”对之。即使他做不到,也要宽恕。自己做不到,别要求别人做到。
(8)、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9)、这句话,一直被翻译为: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句话被认为是孔子提倡愚民的理论根据。
(10)、这段话从总体上看,不存在什么疑难难解之处。弄清硁硁(硁音kēng。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然,浅薄固执貌)和斗筲(筲音shāo,盛饭竹器。一斗为十升,一筲为五升)的含义后,可大概翻译如下:
(11)、在孔子那里,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不过是个犟种,是一头不懂转圜的倔驴,不值得推崇;不能全盘否定犟种,他们有他们的价值,也算一种小小的美德吧,所以可以列在孝悌之后。
(12)、这里所说的“孟子为什么走上了歧途”中的“孟子”,实际上包含了像孟子一样没能真正理解孔子思想体系和精髓的“所有人”。这个“所有人”,包括大众和所谓的“学者(古代称为大儒)”在内。
(13)、由此可知,断章取义是不对的,就这句话,把我们骗了多少年啊。
(14)、子贡问:“敢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出言必定守信,做事必有结果。这是像石头一样固执的小人啊!但也算是次一等的士吧!”
(15)、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16)、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
(17)、至于「言必信」中的言,指的不仅是对他人的承诺,也包括自己说过的任何话(莽撞的气话、吹牛的大话、违心的假话也属于「言」)。总之,只要我说过我要做,我就会做。这里要指出的是,发言人也是在同样的意义上用「言必信」这个说法的:我国要制裁相关美国企业,这件事不需要别国配合,也不是向别国做的任何承诺,纯粹是我们自己对自己未来行动的宣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必」字。「必」使得「言」成为了对于行动的决定性因素,只要说过的,都要做;去做的,要做成。显然,这已经不再关乎是否讲信用的问题,而变成了「人的行动取决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话,而不是取决于别的原则」。
(18)、所以,只有符合义的标准,这个诺言才应该而且能够被践行,否则,就完全可以弃之不顾。
(19)、子贡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算是一个「士」呢?在春秋时代,「士」还不像后代是泛指一切知识分子,也可以指贵族中低于大夫的阶层。因此孔子从他们的职业使命和社会地位,描绘了高的和次高水平的士。当子贡又问「那比这更差的呢?」孔子便说,这类人呢,说过的事就肯定将它实现,想做的事就非要做成,这是一副小人的样子。至于比这更差的,孔子只能「噫」了。
(20)、这个“者……也”句式是古人标准化的“定义式”语句,可以理解成是对大人这一概念作出的定义,即“大人就是不失却赤子之心的人”。
(1)、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2)、子贡后问:“那么,夫子,现在的执政者,又怎么样呢?”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言必信行必果后面两句是什么精辟102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