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和影响精辟129条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

1、王夫之的主要思想观点

(1)、生活在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他们继承了晚明进步的思想传统,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这些主张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

(2)、儒学兴起的背景(春秋战国——秦朝儒家思想的地位演变)

(3)、(2)变化:①倡导婚姻革命,建立人性化的婚姻制度。②批判男尊女卑观念,主张自由恋爱男女平等。③突出妇女地位,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④女子享有与男子同等的财产继承权。

(4)、③表现:吴道子是盛唐画风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被誉为“吴带当风”,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

(5)、(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6)、④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系统总结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7)、(3)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

(8)、*以下内容为完整课时的教案,对试讲10分钟起启发作用,所以同学在试讲中遇到类似材料,还必须仔细看清楚试讲要求。仔细看材料进行着重了解。做到熟悉能讲!

(9)、(1)“春秋大一统”(文化的一统有利于政治的一统);

(10)、(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11)、(4)思想影响: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12)、由于船山先生长期隐居,声名鲜为人知。但时间让先生等来了他的一群后世知音。

(13)、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围绕“传统与更新”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14)、A.率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

(15)、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形成了李贽“离经叛道”的不羁性格。

(16)、(1)含义:宋代儒家学者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建立的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17)、(4)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注重实学)。

(18)、②陆王心学:陆九渊认为“心即理也”,“发明本心”以求理;

(19)、——赵林《理性与信仰在西方启蒙运动中的张力》

(20)、②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大作用。

2、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和影响

(1)、在默默无闻、穷困潦倒的情况下,曾经官职不过八品的王夫之,于兵荒马乱之际,留下了千万字的著作,涵盖经史,字字泣血,在执拗、倔强之中,透出一股豪壮奇崛的骨气。

(2)、②用严酷的刑罚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以加强君权。

(3)、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4)、王夫之把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因明确地归结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认为“万殊之生,因乎二气”。他提出“乾坤并建”,“阴阳不孤行于天地之间”,肯定矛盾的普遍性。任何矛盾都是相反相成的,一方面“必相反而相为仇”,这是排斥关系;另一方面“相反而固会其通”,这是同一关系。这两重关系,不可分割,“合二以一者,就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5)、④认为“物欲”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6)、王夫之发展了张载的思想,对“气”范畴给以新的哲学规定,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探讨,强调气是一切变化着的物质现象的实体,是客观存在。整个宇宙除了“气”,更无他物。“气”只有聚散、往来而没有增减、生灭,所谓有无、虚实等,都是“气”的聚散、往来、屈伸的运动形态。他提出“太虚,一实者也”,“充满两间,皆一实之府”等命题。“气”是阴阳变化的实体,理乃是变化过程所呈现出的规律性。理是气之理,气外没有虚托孤立的理。他坚持“无其器则无其道”、“尽器则道在其中”,给传统“道”与“器”范畴以新的解释,认为“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器”是一般(共同本质、普遍规律)和个别(具体事物及其特殊规律)的关系,两者为“统此一物”的两个方面,是不能分离的。他提出“天下惟器而已矣”的命题,肯定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具体的存在,“道者器之道”,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终无有虚悬孤致之道”。通过论证“道”对于“器”的依存性,他得出了“据器而道存,离器而道毁”的结论,驳斥了“理在事先”、“道本器末”的观点。

(7)、近代的曾国藩、郭嵩焘、孙中山等名人对王船山推崇备至。清末的维新志士谭嗣同说:“五百年来,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万物招苏天地曙,要凭南岳一声雷。”梁启超评道:“清初诸师皆治史学,欲以为经世之用。王夫之长于史论,其读通鉴论、宋论皆有特识,其价值至今日乃大显,无俟重赞。”

(8)、①原因: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市民阶层的扩大;民间文化日益繁荣;小说成为雅俗共赏的文学读物;印刷术的发展。

(9)、②儒生,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圣贤言论,批评时政,不利于秦朝的统治。

(10)、心物(知行)之辩——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凭借感官心知,进入世界万物声色之中,去探寻知晓事物的规律,这才是认识世界的途径。也就是说,知识是后天获得的,非生而知之也。

(11)、②主张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12)、②失败后游历北方,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

(13)、(3)汉政府面临内忧(诸侯王势力)外患(周边少数民族),需要加强中央集权;

(14)、B.“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15)、(1)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16)、分析明清之际进步思潮出现的时代背景、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张、进步思潮的影响。

(17)、①特征:推崇魏晋书法风范,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

(18)、(1)认为“理”存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正统思想提出挑战。

(19)、(4)对政坛: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20)、(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

3、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及其评价是什么

(1)、  ②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1)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当时,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封建社会的危机日益加深。

(3)、气一元论,王夫之认为气是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还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决不可说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

(4)、(1)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5)、③认为仁者能化韧于无形,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孔颜之乐”

(6)、(2)战国时期:出现了用毛笔绘制在绢帛上的作品。代表作《人物龙凤图》。

(7)、①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8)、(探究一)归纳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共同点及评价

(9)、论证: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贯穿了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等人借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思想,抨击教会腐败和神学世界观,要求把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其后的宗教改革强调因信称义,进一步推动了人文主义传播。启蒙运动时期,伏尔泰、卢梭等人倡导天赋人权、社会契约、独立思考,把人文主义发展到理性主义的高度,描绘了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蓝图。

(10)、地位: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影响深远。

(11)、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斎,人称石船先生,湖南衡阳人)

(12)、后,王夫之得出结论,“故道可弘也,而不用乎笃信也;德必笃信也,而不弘以执之也。”就是说,当人们在把握“道”,即把握一般的规律和原则时,应该把它看作是可以弘扬发挥的东西,而不能把它视为不可移易的教条而加以“笃信”;当人们在把握“德”时,又必须有所“笃信”,不能借口“弘道”而根本抛弃“道”。这里包含了既尊重客观规律,又不把规律当作教条去死守的思想因素。

(13)、(2)意义:韩李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14)、②《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总结了周秦到汉代的数学成就;书中记载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着我国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内容、以算筹为计算工具、运用十进制计数系统的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15)、王夫之反对“天命”、“神道”、“道统”主宰历史观,主张从历史本身去探索其固有的规律,“只在势之必然处见理”。“势”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现实过程,“理”是体现于历史现实过程中的规律性。理势相成,“理”“势”不可分,理有顺逆之别,势有可否之分。从“理成势”和“势成理”等多方面去探讨,才能阐明人类史的必然趋势和内在规律。王夫之沿用传统范畴,把“天”看作支配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但用“理势合一”来规定“天”的内涵。他把“天”直接归结为“人之所同然者”,“民心之大同者”,赋予“天”以现实的客观内容,强调必须“畏民”“重民”,“即民以见天”,意识到民心向背的巨大历史作用。

(16)、  ①在传统儒学基础上,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主张;(即“三教合一”)

(17)、都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人们的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积极影响

(18)、王夫之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都有所研究,尤精于经学、史学、文学,是明清之际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

(19)、②历史观:认为历史是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20)、④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方法—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4、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特点

(1)、李贽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2)、⑤批判地继承儒学,提倡学以致用的经世之学 (学术研究和现实结合,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3)、(1)中央: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4)、①程朱理学:“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伦理道德;把握“理”就要“格物致知”(接触万事万物才能明“理”)。

(5)、(1)唐末五代长期分裂和混战,使传统的道德规范遭到极大的破坏,不利于政治的稳定。

(6)、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7)、他抨击程朱理学,自称“异端”,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著作《焚书》。

(8)、②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9)、④仁者境界是追求精神自由和强烈的社会责任心。

(10)、①战国时期:甘德、石申的《甘石星经》是我国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书中的《石氏星表》是世界上早的星表。

(11)、激发学生学习明清进步思想家们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权、勇于斗争、敢于承担历史重任的优秀品质

(12)、反禁欲主义,提倡不能离开人欲空谈天理,天理即在人欲之中。

(13)、①特征:重视法度,表现出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主要是人物画。

(14)、答案:C解析:根据图示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传统社会治理结构图中,万民和臣子要服从君主统治,万民和臣子是君主的奴仆;在黄宗羲设想的社会治理结构图中,君臣关系应是平等,设立学校作为监察和咨询机构,有权对君主、大臣进行监督和批评,学校是培养人才且是参与国家政治的机构,故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C项正确。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而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君主制度,排除A。黄宗羲认为君臣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否定陈腐的伦理纲常,与“和谐”不符,排除B。材料强调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而不是统治者应重视对百姓的教化,排除D。

(15)、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以此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16)、③认为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其关键是“正君心”。

(17)、(3)把希望寄托于明君,为君之道和治国之道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18)、④文学方面主张“真心”,反对当时摹古文风。

(19)、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我们能见的自然物体和不能见的茫茫空间又都是些什么呢?王夫之认为,都是气。气是宇宙的本原,气是制造万物的材料。看得见的是气的凝聚,看不见的是气的消散。也就是说,看不见的是无形的气,看得见的是有形的气。气是它的本体,物是它的客形。他解释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一语说:“于太虚之中,具有而未成乎形,气自足也,聚散变化,而其本体不为之损益。日月之发敛,四时之推迁,百物之生死,与风雨露雷乘时而兴,乘时而息,一也,皆客形也。有去有来谓之客。”(《张子正蒙注·太和篇》)

(20)、(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末清初“天儒冲突”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冲突所产生的影响。

5、王夫之的思想观点

(1)、★特征一:文人画:风格奇特、艺术风貌不拘成法,与传统画风形成强烈的对比。

(2)、②继承晚明进步思想,反对民族压迫和专制主义,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意义。

(3)、①消极: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的自然欲求。

(4)、(1)特点: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实用性;研究方法上,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直接记载或对自然现象的直观描述,具有较强的经验性。在应用上,主要服务于生产和巩固统治的需要。

(5)、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发展过程,认识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6)、  ③思想文化:私学的兴盛,“学在官府”被打破,知识分子群“士”阶层活跃;

(7)、(1)东汉末年以后,由于道教、佛教等思想的传播,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8)、 ②陆九渊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9)、很明显,恩格斯在这里所说的循环,实际上就是被朱子所讥的张载、王夫之主张的大轮回,只是说得更加具体,更加具有鲜明辩证思想和科学性。恩格斯首先肯定物质运动是“一个永恒的循环”,是“无限时间内的永远重复的连续更替”。只是这个循环的周期是十分漫长的,漫长得连地球存在的年代都不足以作为量度单位的时间来计算。这样,不仅不存在释氏的“个个各自轮回”,恐怕也不是朱熹指出的“横渠是一发和了,依旧一大轮回”了。由此可见,朱熹的讥评是一针见血的,王夫之的辩白是多馀的,而早于恩格斯818年的张载有与恩格斯相似的宇宙观,是十分可贵的,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伟大。

(10)、相传入清后,隐居衡阳的王夫之深居简出,偶尔外出,无论天晴下雨,都是手打雨伞,脚履木屐,意为“头不顶清朝的天,脚不踏清朝的地”,充分表现了前朝遗民的气节,就连前来捉他的亲王都十分钦佩,不敢进屋。

(11)、  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的开端;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12)、B.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观念

(13)、(1)地位: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14)、秦朝:国家完成统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巩固统必须加强思想控制

(15)、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治学思想,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16)、(1)“大一统”局面形成,专制主义整体大体定型;

(17)、孔子曰:“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由此看来,船山先生的精神已臻圣域!

(18)、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鼓励百姓关心国家大事。

(19)、①特征:开始出现凸显个性的文人画,主要是人物画,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

(20)、(3)汉朝:赋。是吸收了先秦《诗经》和楚辞表现手法的带韵散文;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代表: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1)、第王夫之提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实体,不是“心外无物”。王夫之指出,天地间存在着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实物,一般原理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具体事物依存于一般原理。王夫之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虽有上下之名,但不意味着上下之间有界限可以分割开来。王夫之认为有”是无限的,的,而“无”是有限的,相对的,“动而成象则静”,“静者静动,非不动也”,“动而趋行者动,动而赴止者静”。王夫之的这些观点阐释:静止里包含着运动,静止是运动在局部上的趋于稳定而成形象的暂时状态,所以静止的东西不是凝固的,而是生动灵活的。

(2)、另一方面儒学再次受到批判,正统地位再次面临冲击。

(3)、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李贽进步思想的评价)

(4)、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对理学的反思,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5)、③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6)、 ③社会政治理论: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

(7)、③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8)、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特点、内容、影响。

(9)、(2)演变趋势:由繁到简;逐渐个性化、平民化。

(10)、王夫之在这里举出了各种不同因气聚而成形的物:动植飞潜,人禽草木,以及霜雪露雷等等。既然同是气的聚散,为什么会有动植飞潜、人禽草木的区别呢?这是由于不同的气按照不同的条理、时值依类成形的。比如人,人是怎样成为人的呢?“人者动物,得天之秀者也,其体愈灵,其用愈广。”(《张子正蒙注·动物篇》)所谓“秀”,说的是气的秀,秀之气才能成为动物。但成为动物又不一定能成为人,要想成为人,还得有别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时位相得”。“时位相得则为人,为上知;不相得,则为禽兽,为下愚。”(《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什么叫“时位相得”呢?王夫之没有解释,无非是秀的阴阳二气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特殊会合。其实这是蛋白体的组合问题,是的学科,以今日高度发达的科学尚且不得解其迷,自然不是三百年前的王夫之所能说得清楚了。

(11)、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迹。

(12)、  ①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13)、(1)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14)、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魏晋时期、盛唐、宋代、明清出现不同绘画特征的原因及其表现。

(15)、李贽的生活经历三步:年少时的求学经历,中年时的做官经历,晚年的入狱迫害致死经历。而前两点经历都直接影响着李贽“离经叛道”性格的形成。

(16)、揭示“名”、“辞”、推的辩证性质。王夫之提出“克念”,就是说人能够进行正确的思维。王夫之把概念看作一个过程,既不可执着概念而使之僵化,也不可把概念的运动看作是刹那生灭,迹。

(17)、B.宣称儒家的仁义是高的道,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18)、  ①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管理学校;

(19)、①思想核心:“仁”和“礼”,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

(20)、①批判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1)、(2)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和官场的欺诈。

(2)、反对理学和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求个性解放;

(3)、理势合一的历史观。王夫之提出“理势合一”,并在其著作《读通鉴论》对前人所提出的“复古论历史观”、“循环论历史观”等历史形式进行全面的批判和反思。

(4)、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天理就在自己心中,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5)、(1)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政:横征暴敛。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根源。

(6)、思想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7)、船山先生对宋明理学乃至中国古代经史学既进行了系统的批判总结,又有大胆的创新,对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8)、①重视手工业、商业,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9)、  ③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王夫之的思想主张和影响精辟129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