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文案100句】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

1、

(1)、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是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岁首、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过年。

(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3)、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清明》

(5)、王安石《元日》 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春节,这个节日意味着辞旧迎新,自古以来都是盛大的一个传统节日,王安石这首《元日》可以说是描写春节经典的一首古诗词。“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传说古代有一只叫做“年”的怪兽,每隔一段固定的时间就会到人类聚集地骚扰人类,之后人们就把间隔的这段时间称为“一年”。因为怪兽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就用爆竹、春联等来驱魔辟邪,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种习俗。王安石这首诗中的爆竹声声、欢饮屠苏酒、更换桃符,都是春节的代表习俗。

(6)、中秋节,每年的农历十五日,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代。到明清时期,它已成为与春节同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自远古以来,就有习俗,例如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观赏桂花和喝桂花酒。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8)、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 关于清明节的诗 清明即事 唐代-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10)、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盛大、热闹、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1)、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

(12)、《十五夜观灯》卢照邻:锦里开芳宴,兰红艳早年。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别有千金笑,来映九枝前。

(13)、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14)、《一剪梅·中秋元月》辛弃疾:今宵楼上一尊同。

(15)、《长安寒食》邵谒:但看平地游,亦见摧辀死。

(16)、杜牧《清明》清明节名字来源于节气,在春分后第15日,一般是公历4月5号前后。在古代清明节是重大的春祭节日,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对中国传统孝道的弘扬。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诗叫《清明》,写清明雨中所见,“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其实,有一种说法,旧俗中寒食节禁火,如果在清明当天下雨,就叫“泼火雨”,杜牧诗中描写的正是这样的场景。

(17)、《青玉案·元夕》辛弃疾: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18)、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涵盖了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易理术数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不仅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先民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19)、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20)、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

(1)、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2)、《壬辰寒食》王安石: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潮。

(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4)、《端午》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5)、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中秋月·中秋月》徐有贞:月到中秋偏皎洁。

(7)、清明,节气,清明节的简称,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见《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8)、《小重山·端午》舒頔:谁家儿共女,庆端阳。

(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0)、《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11)、《寒食》赵鼎: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12)、暮色掩行迹,怀石自沉江。大夫吟唱何处,残月冷穹苍。浊浪滔滔东去,云梦沉浮辗转,楚地亦神伤。羁客赋骚体,忧患著文章。

(13)、《洞仙歌·泗州中秋作》晁补之:永夜闲阶卧桂影。

(14)、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15)、 关于端午节的诗 端午即事 宋代-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16)、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17)、《元夕》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18)、相关的诗词还有很多,这些只是其中的几首,不知道够不够~~

(19)、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20)、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社日节(农历二月初二)、寒食节(农历冬至后的105天)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冬至节(公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后一天) 等。

3、

(1)、祭祀祖先、给幼儿压岁钱、燃放烟花爆竹、换桃符、贴春联,向吉利方位出行迎喜神、接财神,拜庙,拜年贺正、耍社火等。

(2)、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3)、译文:京城一年一度又是清明,人们的心里自然就起了忧愁思念。马车声在路上繁杂地响着,东城的郊外杨柳一片青翠。花开了草都长了出来,鸟儿在飞蝴蝶成双成对在嬉戏。自己坐在空空的大堂里回忆往昔,以茶代酒,喝着聊着。

(4)、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5)、译文:五月初五那一天是端午节,你送我一枝艾草。故人看不见,新结交的知己又在之外的遥远之地。 往日能够为国尽忠的人,现在已经白发苍苍。我想要从屈原那里得到希望,岂料三湘相隔又如此遥之可及。

(6)、张耒《和端午》端午节是在每年农历五月初初人们会在这一天以龙舟竞渡的形式来祭祀龙祖,后来因为战国时期楚国著名政治家、诗人屈原,在这一天跳入汨罗江自尽身亡,以死明志,人们就将这一天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北宋诗人张耒这首《和端午》,即是在端午节表达对屈原的哀悼。

(7)、清明,节气,清明节的简称,原为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谷天"中的第五个节气,后来兼并了寒食的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见《荀子·解蔽》:"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

(8)、《他乡七夕》孟浩然: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9)、《清明》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0)、七夕节是世界上早的爱情节日。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访闺中密友、拜祭织女、祈祷姻缘、切磋女红、乞巧祈福等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七夕习俗。

(11)、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径落梅。 金吾夜不禁,玉漏莫相催。

(12)、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13)、《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每年农历七月初传说中,牛郎织女在这一天越过银河,于鹊桥相会。由此可见,七夕佳节被寄予了当时人们对自然天象的崇拜,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七夕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早的传统情人节。《迢迢牵牛星》是一首汉代的文人五言诗,诗中借助牛郎织女的故事,抒发离人相思难聚之情。“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读过诗作之后,这样深情动人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端午节

(14)、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15)、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16)、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元宵)

(17)、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8)、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

(19)、《九日寄岑参》杜甫: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20)、《端午》殷尧藩: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

(1)、关于中秋节的诗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代-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2)、《除夜》戴复古: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

(3)、花朝节,纪念百花的生日,是中国传统的民俗活动之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南等地较为流行,一般在农历二月份举行。清代诗人蔡云的《咏花朝》,“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崇拜。

(4)、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渔家傲》(端午)

(5)、每年农历正月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元宵节主要包括一系列传统的民间活动,例如赏花,吃饺子,猜灯谜和放烟花。

(6)、《七夕》权德舆: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7)、中国古俗中,上元节(天官节)﹑中元节(地官节、盂兰盆节)﹑下元节(水官节)合称三元。

(8)、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9)、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寒食》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11)、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盛大、热闹、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元宵节在古代又称元夕、上元节,在每年的农历正月是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也是新的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自古以来就备受人们关注。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词作《生查子·元夕》的时间、场景设定就在元宵之夜。词中用今夕对比的方式,来展现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相爱的人趁着月上柳梢,暗暗约定好在黄昏之后想会,情真意切。而在今年元夜,月与灯还似去年一般好,只是“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节日里,欢笑是别人的,词人只剩伤感。

(13)、端午节起源于中国,初为古代百越地区(长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带)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

(14)、关于七夕节的诗 秋夕 唐代-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15)、后因战国时期的楚国(今湖北)诗人屈原在该日抱石跳汨罗江自尽,统治者为树立忠君爱国标签将端午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部分地区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16)、《除夜》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17)、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18)、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19)、击鼍鼓,投米粽,整行装。飞舟遏浪,挥桨揎臂吼声狂。颠沛流离往昔,日丽风和此际,三闾应安详。岁月如梭逝,风义永流芳。

(20)、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5、

(1)、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

(2)、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生查子·元夕》(元宵)

(3)、《壬申七夕》李商隐: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

(4)、《途中寒食》宋之问: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5)、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6)、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

(7)、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8)、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9)、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春节)

(10)、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隆重的传统佳节。

(1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2)、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13)、.中秋节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14)、王安石《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东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英少一人

(16)、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

(17)、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

(18)、译文: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19)、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火阑珊处。

(20)、清明节,4月5日前后,春分后第15天。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盛大的节日,它是一种文化和传统节日,旨在纪念祖先。清明节的节日活动主要集中在丧葬仪式和郊游活动,如上墓祭扫、祠堂祭祀、游春戴柳等。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20首【文案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