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哲学思想
1、黑格尔哲学思想属于( )
(1)、黑格尔认为,知性消解了自我,但它发展到极点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它会意识到,一个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的东西自己也必须存在,这就是自我的存在,意识因此而进入自我意识领域。
(2)、黑格尔的逻辑学是从“纯存在”开始的。“纯存在”是没有任何规定性的“存在”,它是一个简单、贫乏、片面,然而也是一个普遍的概念。逻辑学以它为出发点,意思是想表明,“纯存在”是“理念”的潜在或萌芽,概念的自己运动自然会把它自己的丰富内容揭露出来。在他的这种唯心主义思想中包含着这样一个“合理的”思想,即认识根本上是从“无知”开始,是从无知到知,从少知到多知,从浅知到深知的转化。
(3)、他的一生没有多少重大事件。在青年时代,他热中于神秘主义,他后日的见解多少可以看成是初他以为是神秘洞察的东西的理智化。他起先在耶拿大学当Privatdozent (无俸讲师)——他曾提到他在耶拿战役开始的前一天在耶拿写成了《精神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Mind)——然后在纽伦堡大学当Privatdozent,后来又在海德堡大学作教授(1816—1818),后从1818年至逝世在柏林大学作教授,在以上各大学都讲授哲学。他晚年是一个普鲁士爱国者,是国家的忠仆,安享公认的哲学声望;但是在青年时代他却藐视普鲁士而景仰拿破仑,甚至为法军在耶拿的胜利而欢欣。
(4)、关于“本质论”的大的“三段式”是“本质(正)——现象(反)——现实(合)”的思想。
(5)、精神哲学是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第三部分,也是结束部分,它是对于“精神”在其自身发展的第三大阶段——“精神阶段”的描述。
(6)、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充分、系统地发挥了唯心主义辩证法的人,他用唯心主义观点表述了辩证法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曾说“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但综合地,有意识地,叙述辩证法一般的运动形态的,还要算他早。”(《资本论》第一卷17页)在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中包含着合理的内核——关于发展的学说。
(7)、海德堡时期(1816-1818)黑格尔开始了教授生涯,德国的教授不像今日中国教授以课题和发表论文为主业,而是以给大学生上课为主业。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给大学生讲授了哲学史、法哲学、美学、人类学、心理学、逻辑学和形而上学,他为这些课程编写出的讲课提纲,被冠之以《哲学科学百科全书概论》(一般简称为《哲学全书》)于1817年出版,后来在1827和1830年重版了两次,并作了重要修改。除了这一标志其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外,黑格尔还发表了政论文《评1815年和1816年符腾堡王国等级议会的讨论》(一般简称“等级会议”论文),坚持要从自然法立场确立君主立宪制,批评邦议员们从实证法立场要求恢复法国革命前的旧法制的错误要求。
(8)、黑格尔说:“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时才悄然起飞。”“密涅瓦”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栖落在她肩上的猫头鹰是思想和理性的象征。猫头鹰不选择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时降临,恰恰说明人的思想和理性总是自甘孤独、意味深沉的。黑格尔还说:“时代的艰苦使人对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琐屑的兴趣予以太大的重视,现实上很高的利益和为了这些利益而作的斗争,曾经大大地占据了精神上一切的能力和力量以及外在手段,因而使得人们没有自由的心情去理会那较高的内心活动和较纯洁的精神活动……”这种活动毫无疑问就是指哲学思考。
(9)、依黑格尔的意见,在好的思维中,思想变得通畅无阻,水乳交融。真和假并不像普通所想的那样,是判然分明的对立物;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假的,而•我•们能够认识的任何事物也不是完全真的。“我们能够多少有些错误地去认识”;我们将真理归于某一件孤离知识时便发生这种情况。像“凯撒是哪里出生的?”这种问题,有一个直截了当的答案,这答案从某个意义上说是真的,但是在哲学的意义上不真。按哲学讲, “真理就是全体”,任何部分事物都不•十•分真。
(10)、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批判是在唯心主义的范围内对康德哲学进行批判,主要有:
(11)、“否定之否定”的原则是构成黑格尔体系的一切部分的根本规律。所谓“否定之否定”就是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式。按照黑格尔的说法,一切发展过程,都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正题)被第二阶段(反题)所否定,第二个阶段叉被第三个阶段(合题)所否定,第三个阶段所以叫做合题,是因为它不仅推翻了前阶段,而且把前两个阶段的特点、按照新的方式在自身中结合起来。黑格尔的三段式是牵强附会地硬套在现实之上的一个公式。但是黑格尔的“否定之否定”原则却包含着关于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运动的思想,他把否定作为发展的环节,指出辩证法的否定不是一次的单纯的否定,而是通过再否定(否定之否定)以“扬弃”的方式保持了初被否定的东西,从而综合了前此发展所取得的全部积极成果。
(12)、所以在黑格尔看来,判断也并不是形式逻辑所认为的把两个现成的概念外在地联结起来而构成的主词和宾词关系,而是同一个概念的“自我划分”所形成的(“判断”的德文词Urteil即“原始剖分”之意)自身关系,因此即使在判断中被分成了主词和宾词,它们仍然具有内在的同一性。这种同一性通过判断的四种形式即“质的判新”(“这朵花是红的”)、“反思的判断”(“这朵花是有用的”)、“必然的判断”(“这朵花是植物”)、“概念的判断”(这朵花是美的”)而越来越加强,越来越显出主词和宾词的客观上必然的联系,表现出认识的内容不断深化的进程。“判断运动的目的,就是恢复,或不如说,建立概念的这种同一。”(4)但判断由于只有主词和宾词两个环节,它虽然以概念的同一性的恢复为目标,却总是不能达到完整的同一性,只有在三段论推理中,这种同一性才终恢复起来。
(13)、围绕这个基本命题,黑格尔建立起令人叹为观止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主要讲述精神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14)、在谢林那里,“精神”是本身静止不动的,至少在它由于无意识的欲望活动而越出“同一”的范围以前,它是静止不动的;而在黑格尔那里,“精神”本身就是永恒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的,这是因为它本身内部就包含着矛盾,或者说它按本性来说就是矛盾的,而它自身的矛盾就推动它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
(15)、(4)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具体的,是一个过程,黑格尔就认为“真理本质上又在认识中”,因此,认识也就是一个由无知到知,由简单到复杂,由贫乏到丰富,由片面到全面的辩证发展过程。
(16)、存在论还只停留于事物的表面外观,在思维层次上属于“知性”的直接性阶段。本质论则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但本质不过是“过去了的存在”,即存在“原先”所是的东西,存在的来由、根据。“本质”一词(Wesen)在德文中正好是从“存在”(Sein)的过去时(即Gewesen)变来的。从存在进到本质其实就是对存在本身的深入,追溯其来源和真相,所以本质是存在的“真理”。但由于本质不可能直接把握,而只能像照镜子一样从它的对方身上(首先是从存在身上“反映”出来,所以本质论属于“反思”(Reflexion,又译“反映”)的间接性领域;又由于反映出来的镜像总是颠倒的,所以本质论总要通过对这镜像的再颠倒或否定才能获得正确的观点,它在思维层次上就属于“否定的理性”(或“消极的理性”)阶段。但正因为本质范畴与它的镜像具有这种互相颠倒的关系,所以这些范畴都是一对一对的(如“同一和差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全体和部分”、“和相对”、“必然与偶然”等等),理解其一必须理解其他,彼此互为理解的前提,这比起存在论中的单个出现的范畴来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后面这种范畴(如“质和量”、“存在和无”等等)的相互不可分的关系是要通过解释才显出来而不是直接显示在范畴中的。
(17)、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
(18)、(2)欲望首先是动物的欲望,它毁灭被给与的存在。
(19)、(2)认为“矛盾”就是同一中的差别发展或展开、分裂为两个对立面,它暴露出两个对立面之间这样的联系和性质:
(20)、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2、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特征
(1)、柏林时期(1818-1831),黑格尔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首府柏林大学教授。他起初看到的是一个有改革起色的普鲁士,支持他的是教育大臣、改革派人士阿尔腾斯泰因。在改革派主导下,普鲁士确实在适应世界潮流改革自身;拿破仑法国政治制度和英国经济制度,这些当时世界先进的制度,都在普鲁士有了一定的尝试与改革,所以,黑格尔改变了以往只把他家乡符藤堡的“士瓦本”视为“可爱的祖国”而厌恶普鲁士的态度,希望能在柏林这个新的政治文化中心能够同时成为科学与哲学中心,建立起一个“思想的自由王国”。当然这是改革与反改革、革命与复辟并存的时代。新世纪的曙光与旧秩序下的既得利益无时不在进行明争暗斗的较量。他到柏林后表面上的风光与实际上与普鲁士当权者的貌合神离也一直主导着他的生活。他的哲学在登上高峰之后也遭到非议,在作为“官方哲学家”的错误印记下,实质上也被告密,引起普鲁士当局的不满,甚至得到当面的和书面的警告。哲学这一自由的学问,只要还是作为官方的工具,就不可能按照其自身该是的那样发展。任何直觉不自觉试图成为官方哲学家的人,也必然承受着政治这个残酷镣铐的命运,谁也别想留给自己的只有幸运!黑格尔死后迅速被当作“死狗”,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
(2)、黑格尔提出“具体的同一”、本身包含差别的同一代替谢林的“无差别的同一”。
(3)、(2)(3)参见Martin Gessmann:Hegel,Herder,Freiburg.Basel.Wien,S.26-S.
(4)、(4)宗教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三个形态,它在彼岸世界取消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5)、黑格尔认为感性确定性是个人意识的初形式,它的对象是个别事物的存在。它的特点是表面上看它好像是丰富的知识,但实际上是抽象、贫乏的知识。
(6)、后黑格尔在与谢林的合作时期接受了谢林的同一哲学,并将其当作自己的哲学的出发点;但他又不满意于谢林把这种同一理解为“无差别的同一”,认为从这种同一性中除了凭借非理性和神秘的解释,是不可能产生出真正的冲动和欲望来的。黑格尔主张一切都要从理性和逻辑概念来理解,的宇宙精神也应当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精神;但同时这种逻辑并不仅仅是通常的形式逻辑,而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精神本质,是宇宙精神把自己能动地发展出来、实现出来的那个生命过程本身的必然规律或节奏。所以同一从开始就是“具体的同一”是包含有差异在自身之内的同正因为如此它才赋有内在的冲力,能够通过自我否定而把自己在一个过程中实现出来。自然领域(“自然哲学”)和人的领域(“先验哲学”)并不只是在包含客观性和主观性的成分方面有不同的“量”(或“因次”)的区别,而应当是整个精神从潜在(自在)到实现(自为)后达到自我意识的完成(自在自为)的历程,是在质的等级上不断上升的过程。因此“两极化”也好,“正、反、合”的进展也好,都不仅仅是把两个不同的方面组合成一个统一体,而是同一个东西在自己的一贯发展中自我否定、否定之否定的产物,因而是有机生命的成长壮大的过程。这样,黑格尔就克服了谢林的非理性主义而发展出了一种无所不包的辩证理性和辩证逻辑,它同时又是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7)、黑格尔同历来其他曾抱有稍类似的形而上学观点的人有两点区别。一点是强调逻辑:黑格尔认为,“实在”的本性从它必须不自相矛盾这个的考虑就能推演出来。另一个(与第一点密切相关的)区别特征是称作“辩证法”的三元运动。他的重要的著作是两部《逻辑学》(Logic),要想正确理解他对其它问题的见解的依据,这两部书不可不懂。
(8)、总之,黑格尔在他的唯心主义的、概念的辩证法中天才地猜测到了、不自觉地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辩证法,这就是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之所在,也是黑格尔伟大历史功续之所在。
(9)、黑格尔辨证法思想的合理内核是,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矛盾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内在源泉和根本动力,量变和质变是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则是这个发展过程的基本轨迹。
(10)、道德理性相当于以个人情感为道德基础的伦理观,它与观察的理性构成矛盾。
(11)、可以想见,在“精神”在地球上的发展中,他把高的角色指派给日耳曼人。“日耳曼精神是新世界的精神。新世界的目的是实现真理,作为自由的无限自决——以自己的形式本身作为其旨趣的•那•种自由。”这是一种无上妙品的自由。这种自由不指你可以不进集中营。这种自由不意味着民主,也不意味着出版自由,或任何通常的自由党口号,这些都是黑格尔所鄙弃的。当精神加给自己法律时,它做这事是自由的。照我们的世俗眼光看来,好像加给人法律的 “精神”由君主体现,而被加上法律的“精神”由他的臣民体现。但是从“”的观点看来,君主与臣民的区别也像其它一切区别,本是幻觉,就在君主把有自由思想的臣民投到狱里的时候,这仍旧是精神自由地决定自己。黑格尔称赞卢梭把总意志和全体人的意志区分开。据推测,君主体现总意志,而议会多数不过体现全体人的意志。真是个便当好用的学说。
(12)、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震动全欧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对德国影响之大,它迫使德国各部(包括普鲁士在内)的统治阶级不得不进行某些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3)、这个实例或许也可以用来说明辩证法,辩证法是由正题、反题与合题组成的。首先我们说:“实在是舅舅”。这是“正题”。但是存在舅舅就暗含着存在外甥。既然除 “”而外任何东西都不真存在,而我们现在又存在外甥,所以我们不得不断言 “是外甥”。这是“反题”。但是这和“”是舅舅的看法有同样的缺陷;于是我们被迫采取这个看法:“”是舅舅和外甥构成的全体。这是“合题”。但是这个合题仍旧不圆满,因为一个人必须有个姊妹作外甥的母亲,他才能当舅舅。因此,我们被迫扩大我们的宇宙,把姊妹连姊夫或妹夫都包括进去。据主张,照这种方式,仅凭逻辑力量就能不停地驱使我们从有关“”提出的任何谓语达到辩证法的后结论,那叫作“理念”。在整个这过程当中,有一个基础假定,即任何事物若不是关于整体 “实在”的,就不可能实际真确。
(14)、c.双方无论对于自己一方和对立的一方,都是又否定又肯定,都是既扬弃对方又扬弃自己的活动,从而扬弃了双方自己;互相转化;
(15)、虽然黑格尔和谢林一样认为,“精神”是在自然界和人类出现以前早已永恒存在着的某种宇宙精神,但在谢林那里,它是一种盲目的精神力量,具有非理性的性质;而在黑格尔那里则是一种逻辑思维的精神,是一种“理性的”、“逻辑的”宇宙精神。一切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现象都看作“精神”的外部表现。
(16)、由此可见黑格尔哲学的产生是和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一脉相承的,他提取和纯化了前人思想中的唯心辩证法因素,将之建构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具有严格规律性的逻辑体系;但这种规律性又不是外来强加于事物之上的,而是事物本身所蕴含并在历史发展的生命过程中展示出来的。这样,黑格尔就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实际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也只有在这种辩证的理解中才有可能统一起来,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1)精神本身是的实体,但同时本身又是能动的主体,拥有自己运动的内在根据,能够从一个的点出发把自己展示在一个扩展的系统中。这种系统的扩展初是以纯粹逻辑的方式进行的,其结果就是由全部逻辑理念即范畴按照某种确定的方法所构成的“逻辑学”体系。
(17)、黑格尔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黑格尔认为有一种永恒存在的世界精神,是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基础。一切现实事物都是从世界精神派生出来的。他把这种世界精神叫做“精神”或“观念”。黑格尔所说的“观念”,“精种”不是别的,不过是把人由客观现实中抽象得来的概念从人的头脑中独立出来,加以吹胀、夸大,变成脱离物质的神圣的物。
(18)、由于他早年对神秘主义的兴趣,他保留下来一个信念:分立性是不实在的;依他的见解,世界并不是一些各自完全自立的坚固的单元——不管是原子或灵魂——的集成体。
(19)、所以,黑格尔用强调周期性的辩证逻辑以及独断的认为精神是突显的却是极大的错误,而有用的就是留下了那个值得夸耀严谨论证下的循环往复、有限无止宇宙观模型空壳。
(20)、概念是存在和本质的真理,即通过本质而返回到了存在。概念才是本质的存在“真正的存在”。从存在到概念的进展不过是存在本身的自我深人,存在在概念中发现了自己的真正本质即自由。黑格尔所理解的概念不是偏硬的形式、现成的框架,而是“自由的原则”,是“独立存在着的实体性的力量”。回头来看,存在和本质的进展都是由于概念在背后推动,它们都是概念形成的“前史”,概念则明确表现为对历史形成的东西的能动的“抓取”(begreifen,为“概念”即Begriff一词的词根)或“综合”(由康德的“本源的综合”而来)。因而概念的运动方式不是一个范畴到另一个范畴的“过渡”(如“存在论”),也不是两个范畴的互相“反映”(如:本质论),而是三个一组辩证上升的“发展”。概念论分为“主观性”、“客观性”和“理念”三个阶段。
3、黑格尔哲学思想是什么
(1)、黑格尔哲学体系的基本概念是所谓“精神”,他来源于谢林的“”概念。但是,他对“精神”的理解和谢林是不同的,是对谢林的“”加以改造的结果。比较而言,黑格尔的“精神”有如下的特点:
(2)、不过,问题的实质并不像黑格尔说的那么复杂似的。理念是思维着纯思想的纯思想。这就是神古往今来所做的一切——真不愧是一位教授眼中的神。他接着说:“因此这种统一乃是•绝•对和•全•部•的•真•理,自己思想自己的理念。”
(3)、黑格尔认为“精神”在精神阶段的发展体现为人类历史,它比其在逻辑阶段和自然阶段,表现自己是全面、具体、复杂、真实的,因为在前两个阶段,它的发展还有片面性,因此精神的本质是自由。
(4)、存在论(正)——本质论(反)——概念论(合)
(5)、黑格尔认为,当意识关注于知觉对象,它沉浸在对象之中而忘记自我,这样就进入了知性状态。它的特点是用抽象的共相来对事物加以思考,共相被认为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一切知觉的对象。“知性”的知识对应于自然哲学。
(6)、黑格尔认为“理念”即真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真理”应当是“客观性和概念的同一”或“客观性跟概念的符合”。这虽然是唯心主义的真理观,但是由于他是从辩证法来解释这种“符合”的,所以在这里包含了他关于逻辑学、认识论、辩证法三者一致的“合理内核”。
(7)、认为人跟动物不同,主要是靠自己的劳动去加工自然的物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他肯定了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8)、费尔巴哈:哲学上高的东西是人的本质。他是德国哲学史上,第一位主动与基督教神学思想公开决裂的思想家。
(9)、并且,假若“实在”是无时间性的,也没有任何理由说这历程后来的部分要比在前的部分体现较高的范畴——除非人当真要采取这样一种亵渎不敬的假定:宇宙渐渐在学习黑格尔的哲学。
(10)、黑格尔认为,“逻辑”的起点是概念;冥顽不灵的理智、无意识的理智,是展开了的概念;自然是逻辑观念演化成精神所经过的转化阶段;然后,体现或外在化于自然中的观念,复归于自身而变成为精神——在精神中观念向自己显示自己。
(11)、黑格尔的哲学建树基于他对自己的清醒认识,他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反之,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而终归于失败。”“无知者是不自由的,因为他要面对的是一个完全黑暗的世界”。
(12)、(4)这些讲稿现在被作为《黑格尔全集》讲演录版,第10卷,中文版已经由商务印书馆2012出版。
(13)、(2)第一类的观察理性是对自然的观察,表现为自然科学知识
(14)、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15)、所以可以说走向对立面、走向否定这一实在和思想的能动方式促成了黑格尔的哲学全体。
(16)、《哲学全书》把哲学体系分为“逻辑科学”(第19节到244节)、“自然哲学”(从第245节到376节)和“精神哲学”(从第377节到577节)三大部分,这种区分是将现代哲学的“科学”要求嫁接在自斯多亚(也称之为“斯多葛”)学派以来确立的人类知识体系概念上:逻辑学、自然学和伦理学。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也接受这一科学体系概念,称逻辑学为研究人类纯粹思维规律的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质料化的科学只有两门:物理学(等同于“自然学”)和“伦理学”,前者研究自然的因果律,后者研究自由的因果律。黑格尔一直追寻哲学作为科学体系,显然也是在这一脉络之上,只是他不认为逻辑学是形式化的科学,而是规定为“纯粹理念的科学,这就是在思维的抽象要素中的理念的科学”,它是存在与虚无的逻辑学、生成变化的逻辑学、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哲学作为这样的“科学体系”,也就是整个人类的知识总体,康德所追求而从未完成的作为人类知识总体的形而上学体系,也就在黑格尔这里出现了,而且是作为“科学”而出现。在此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黑格尔哲学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完成”,也是整个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完成”。
(17)、1816年—1817年任海德堡大学教授,1817年出版了《哲学全书》(逻辑学部分称“小逻辑”)。
(18)、比如说日心说、地心说、时空观、相对时空观全部都是人类的主观逻辑,是人类基于现有信息量所建构的逻辑形式,然后通过这些逻辑形式将客观存在进行联系,从而实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万物进行把握。
(19)、(1)在黑格尔的时代,人们通常把哲学史看作是各个哲学家的个人见解的罗列,看作是历史上各种分歧意见的偶然堆积,甚至把哲学史认作是荒唐、谬误观点的陈列馆。黑格尔却认为:“全部哲学史是一有必然性的、次序的进程。”也就是说哲学是一个合乎规律的发展过程。当然在他看来,哲学史是“精神”通过人的理性、概念而认识自己的过程。这里包含的合理猜测是:哲学史就是“整个认识的历史”。
(20)、在《逻辑学》的第一部分《存在论》中,黑格尔研究了质和量的范畴及其辩证联系,阐明了质量互变规律。黑格尔批评了认为自然界中没有飞跃的形而上学观点。他说,存在的变化不是平滑进化式的,不是只有量的增减,而是通过质量的相互转化,通过飞跃进行的。逐渐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渐进性的中断”,引起根本的质变。黑格尔曾引用了不少自然科学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实说明质量转化的规律。但是,这些现实的例证只是作为他的唯心辩证法的注脚罢了。他所讲的质量互变,只是纯粹概念的逻辑推演。
4、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影响
(1)、图宾根时期(1788-1793)是学徒时期,也是其哲学和神学思想孕育时期。每一个取得助学金而进入图宾根神学院的学生,学制5年,2年哲学,3年神学。这所公爵们建立的神学院,目标当然是培养为正统宗教和公爵服务的神职人员,宗教、政治和意识形态的狭隘目标明确,因此学院实行的是严格的管理,各种清规戒律限制着理性精神的公开运用。但这毕竟是一个启蒙时代,尤其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个体自由、反对专制、发展科学、遵从理性成为不可阻挡的世界潮流。
(2)、在黑格尔看来,意识阶段是个体意识向外的阶段,它以外物为对象。它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感性确定性”、“知觉”、“知性”。
(3)、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4)、也正是通过构造这样一个意义上的辩证演进逻辑模型,就可以为万物本能趋于对立面、趋于否定自发能动性,消解其局部存在或各类存在产生的一切对立和矛盾,即整个过程中任何对立个体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将被调和,对立的矛盾概念皆被消解,本质即现象,内部即外部,精神即物体,上帝即宇宙,一切对立矛盾的概念在辩证演进论的模型中被消解。
(5)、首先,什么是呢?就是不容质疑的、根本的、本质的、也是基础的,它的对立面是“相对”,相对的就是可以质疑的、不确定的、变化的、本身没有存在的理由,有开始也有结束,比如我们所见的万事万物,包括人类都是相对的。人的生命有起点和终点,只存在于历史时间长河的一个相对时间里。如果说,所以相对是短暂的,有限的,那么“”就是永恒的和无限的,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上讲。
(6)、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体系是他哲学的保守的反动的一面;不过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中,也贯穿着一种极有价值的东西,这就是辩证法。黑格尔哲学之所以有辩证法这一重大成就,不仅是因为它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进步要求,而且也由于黑格尔拥有的自然科学材料比他的前辈要多得多。
(7)、1808年—1816年在纽伦堡埃吉丁高级中学当校长,1811年与玛丽•冯•图切尔结婚,1812年—1816年分三册出版了《逻辑学》(“大逻辑”)。
(8)、黑格尔认为纯粹概念是经过漫长的过程才产生和形成起来的,而这个过程是同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即人类“克服”自然界的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9)、他认为自我意识包含的主要发展环节是“欲望”、“主奴关系意识”、“自由意识”。
(10)、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11)、黑格尔的哲学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12)、他声称,宇宙是一个演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目标或目的,即宇宙理性的目的。而在这个过程中,矛盾是一切生命和运动的根源。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矛盾的原则统治世界——这就是黑格尔由低到高、不断发展、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
(13)、b.双方离开了自己否定的一方即无自己一方的存在,互相依存;
(14)、创作好内容很难,创造优质的文章更是难上加难
(15)、同时,辩证演进方式在黑格尔看来可以有效的消解“知”和“在”的分离,因为在黑格尔的方法下,其“知”的方式是直接针对“在”本身的,也就是辩证演进的逻辑不仅是人类思想本身的主观逻辑模型,而且在黑格尔看来也是宇宙万物本身的演进逻辑。
(16)、(1)自律理性是把自律的理性即普遍规律引入道德领域的伦理观。
(17)、(2)由于真理是全面的,因而它就是具体的,是“对立面的具体的同一”。因此真理本身就包含矛盾,理念本身即辩证法。
(18)、黑格尔认为,真实的东西、真理,或者说,表现真理的概念只能是“正”与“反”两个对立面或对立规定的“具体统一”,而不是片面的“正”或“反”。但是,这样“对立统一”的“具体概念”是一个发展过程的产物,是概念从“潜在”变成“现实”这样一个过程的结果。
(19)、黑格尔认为,“精神”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处于运动、发展之中的。精神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即逻辑阶段,自然阶段和精神阶段。初,“精神”完全处在自身之中,以纯粹抽象概念的形式完成了自身的逻辑的发展;然后,它
(20)、黑格尔的哲学艰深,我想在所有大哲学家当中他可说是难懂的了。在开始详细讨论以前,对他的哲学先作一个一般勾画,或许有些帮助。
5、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1)、(4)黑格尔是英雄史观者,但是,与主观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不同的是,他认为英雄人物的行动之所以能带来巨大的历时事变,其根据主要不在于他们个人的性格、兴趣,而在于他们的意志与“世界精神”相联系。
(2)、使自己“异化”,即向外转化为与自己不同的物质性的东西——自然界,在这个阶段上,“精神”没有意识到自己;后,“精神”在人的身上达到了自我意识,于是它就摆脱了“弄化”的形式,而回到了自己本来的形式——精种的形式。因此,“精神”的发展,就是“精神”自己认识自己的过程。黑格尔哲学的整个体系也就是按照“精神”的发展阶段而分为三个部分:“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3)、黑格尔认为谢林的这种做法是“对感性事物行使暴力”,是夺去了辩证法形式的“生命和灵魂”,从而只能使它丧失威信。他对谢林的“”加以辩证的改造,把它从非理性的宇宙精神改变成为逻辑的宇宙精神,从它逻辑地系统地推演出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历史在内的宇宙万事万物来。
(4)、叔本华是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它是哲学史上第一个公开反对理性主义哲学的人,也是非理性主义哲学的先驱。它也是意志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它认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运作的力量。虽然叔本华不公平地将他在哲学和学术道路上的失败归咎于黑格尔的做法,但他的仇恨是因为他认为黑格尔是一个伪哲学家,他将追求个人利益的提升置于真理的推动之上。
(5)、总之,黑格尔的“精神”既是实体又是主体,一方面,他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实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基础,它构成宇宙万物的内在本质和灵魂;另一方面,它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作为主体辩证发展着的,宇宙万物,无论是自然的、社会的以及人类思维的现象,都是“精神”实现自己、认识自己的辩证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都是“精神”自己产生和创造的。
(6)、现实:实体和偶性——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
(7)、(3)在欧洲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明确地把质量互变作为一条普遍的规律提出来。
(8)、“知性和自觉意志作用的世界,并没有委给偶然,而是必定表现为自知的理念的样子。”
(9)、但“存在”既然只是这样一个空洞的“决心”,它还什么都没有规定,所以从内容上看它就是“无”(Nichts)。或者说,我们对于这样的存在什么都不能说,只能说“存在着一个无”。所以存在范畴由于其本身的内容(或无内容)的展示,就直接否定自身而过渡到自己的对立面去了,纯存在就成了纯无。但这个纯无毕竟是依托着纯存在而得以建立(得以存在)起来的,否则它根本就不可能出现(没有“无”)也不可能谈论它。所以无中本身即已包含着存在的概念了,即无就是一种基本的存在。正如存在并非一个现成的什么东西、而是一种活动一样,无也不是一个现成的无(“没有”)而是一种否定的活动即“不”的活动。既然存在自我否定为无,无也否定自身而为存在,所以这种否定或否定之否定就形成了第二个范畴,即“变易”(Werden)。变易是存在和无的动态的统也就是产生(从无到存在)和消灭(从存在到无)的统一。在这种统一中,变易成为了第一个“具体概念”即有了自己的具体内容,它把存在和无都变成了自身概念内部的两个环节,并由此使存在和无成为了特定的存在(“定在”)和特定的无,从而具有了“质”的规定性。
(10)、黑格尔哲学,是从康德开始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和结束阶段。黑格尔完成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康德、费希特、谢林从思维引出存在的唯心主义原则,并把它发展到了尽头;另一方面是他继承了他们哲学中的唯心辩证法的因素,把它系统化了。但是,黑格尔又是在批判康德等人的哲学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体系的。
(11)、(2)认为“实践理念”是实践的或意志的活动,是广义的认识活动的组成部分,它是主观性进一步否定客观性的片面性的活动,力图把主观性内部的合理的必然性或规定性,输入到客观世界的偶然性现象中去,以消除客观性的片面性。
(12)、比如老子说的“道”,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道”指的就是自然规律;再比如《物演通论》中的递弱代偿法则,皆可以理解为逻各斯。正是因为有了递弱代偿法则才逐步有了后衍的感性逻辑、知性逻辑、辩证逻辑、理性逻辑。
(13)、黑格尔认为对精神的认识是一个过程,在达到精神的知识之前,它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主要的环节有意识、自我意识、理性、精神等阶段,而每一个主要阶段又包含有下一个层次的环节。
(14)、(1)观察的理性是实验科学的知识,它是从外到内的发展过程。
(15)、(3)怀疑派的自由观是自由意识的第二个形态,它否定现实的不自由。
(16)、康德:人为自然立法。其学说主要表达——有两样东西,我们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和无限敬畏——那就是头上灿烂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令。
(17)、简单说,就是一个正题转变为一个反题,然后正题和反题又被一个合题综合,而这个合题就是所谓的高阶正题,然后这个高阶正题又会转变为一个高阶反题,于是又会出现一个高阶合题来综合高阶正题和高阶反题,然后不断循环,永无止境。
(18)、黑格尔说:“理性即对全部实在这种有意识的确信。”这并不是说分立的人是全部实在;就他的分立性来说,他不是十分实在的,但是他的实在处在于他参与整体的“实在”。随着我们变得日益理性,这种参与也相应地增大。
(19)、宇宙的本质是什么?万事万物是如何而来的,这是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所追求的目标,黑格尔在《哲学史演讲录》的后说:“自泰勒斯以来,西方哲学2500年艰苦的精神劳作是朝着一个目标的”,而黑格尔暗示说,这个目标就是:“精神”。
(20)、认为殖民地的建立和扩展是必然的,但是殖民地人民的解放也是必然的。
(1)、以上的议论黑格尔并没有明白叙述,而是隐含在他的体系之中,同样也隐含在其他许多形而上学家的体系中。
(2)、(“主观概念”)主要是要把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深入到其辩证逻辑的根基,使其获得辩证法的理解。首先,黑格尔认为概念本身不能像形式逻辑那样理解为抽象的形式框架,而应从内容理解为“具体概念”,即“不同规定的统一”。任何概念都是由普遍、特殊和个别所构成的内容丰富的概念统一体,其中,“普遍的东西是自由的威力”它要成为真正普遍的东西就必须把特殊的东西包括在自身之内,否则它就只是和特殊相分离、相对立,不具有涵盖特殊东西的普遍性,而只是与特殊相外在的另一种特殊的东西。而含有特殊东西的普遍性则具有了把自己实现出来和贯彻下去的手段,因而具有了自我超越并将自己扩展和推广开来的现实力量,所以必然凝聚而体现为个别性、“这一个”。其中,普遍性和特殊性都成为了个别性的两个环节,个别性则能动地突向外部世界,从而否定自身并跃进到另一个更高的普遍概念。具体概念由于这种自我分裂而建立起了两个概念的关系,这就是“判断”。
(3)、在柏林大学,黑格尔还开设了“宗教哲学”课程。在他去世后,后人按照其口授内容编辑出版了《宗教哲学讲演录》。我们上文已经减少了黑格尔早期从康德启蒙主义的道德宗教出发对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批判。黑格尔后来形成了他自己以爱的原则、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来阐释基督教的宗教哲学思想。而在柏林时期,黑格尔对基督教的批判大大减弱。他与《精神现象学》中把艺术、宗教和哲学作为精神发展的三阶段相适应,强调哲学与宗教的和解,认为它们都是精神的表达,只是宗教以启示和信仰来表达,艺术以表象来表达,而哲学只是以概念理性思辨地表达。在这一对精神的“表达”中,宗教高于艺术,却低于哲学。这一“高低”的标准是“认识论的”,宗教也是一种认识方式,即以“表象”认识“精神”,以“思维”把握“神”。他排除人格神,反对对神的盲目崇拜和施莱尔马赫强调的宗教是对上帝的依赖感。因此,黑格尔不把宗教归结为教士的欺骗,而把它看作是历史和当代深刻矛盾冲突的表现及其解决。他的宗教哲学确实也确立了一种不同于康德、施莱尔马赫的现代宗教观,影响十分远大,同时在他死后,也是促成黑格尔学派分裂为左派和右派的一个重要原因。
(4)、逻辑照黑格尔的理解,他明确地说和形而上学是一回事;那是一种跟普通所说的逻辑完全不同的东西。他的看法是:任何平常的谓语,如果把它认作是限定“实在”全体的,结果它就是自相矛盾的。我们不妨举巴门尼德的学说:实在的“太一”是球状的,作为一个粗浅的实例。任何东西如果没有边界便不会是球状的,而除非它外部有什么(至少有虚空间),它才可能有边界。因此,假定整个宇宙是球状的,便自相矛盾。(如果把非欧几里得几何抬出来,对这个议论未尝不可以有异议,但是这议论作为一个说明例子,也算可用了。)
(5)、(2)黑格尔肯定谢林把费希特的“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形式用于自然和精神是一个功绩,但是,他尖锐地批判谢林把辩证法的形式当作“无生命的图式”外加于事物的形式主义倾向。
(6)、“国家”的环节:国家法——国际法——世界历史
(7)、然后黑格尔认为,无论是从宇宙、自然、世界、历史,再到人类的自我意识的逻各斯,还是思辨理性本身都是遵循这样一个基本的辩证演进模型,终在黑格尔的精神的辩证演进论中达成同一。
(8)、而这也就是存在整体本身的理性观念在不同矛盾事物的具体表达。于是,通过这种方式黑格尔消解了观念和存在之间的对立,显示出了事物真正的本质。
(9)、第二个主要特点就是彻底的理性主义和逻辑主义。
(10)、复杂万状的全体,黑格尔称之为“”。“”是精神的;斯宾诺莎认为全体不仅有思维属性而且有广延属性的见解被摈弃了。
(11)、唯襟怀闲远,则可化刻为厚。理解得越多,就越痛苦。
(12)、黑格尔将宇宙万物视为一个有机动态的辩证演进过程,所谓辩证演进论即指的是正反合螺旋上升的的辩证演进逻辑模型。
(13)、因为黑格尔所处的时期有包括1705年出生从事生物分类的林奈,1707年出生布丰,他是先表达出进化思想的生物学家,再有就是1744年的拉马克。
(14)、在《逻辑学》的第二部分《本质论》中,黑格尔考察了同一和差异、本质和现象、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等等对立范畴的关系,提出了对立统矛盾是发展动力的思想。黑格尔批评了否认矛盾的形而上学的“抽象同一性”观点。他说,同一是“具体的”,即包含着内在的差异和矛盾的。例如上述的每一对范畴就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内在矛盾是概念所固有的,因此概念才表现出自己的活动,才有发展。用黑格尔的话说:矛盾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当然,黑格尔讲的矛盾也不是现实的矛盾,并且不需要用现实的力量去加以解决,在他看来,一切矛盾到了“观念”发展的高阶段,就自然地趋于的同和谐地自相调解了。
(15)、德国哲学在开始进入“后康德时代”时,费希特、谢林、施莱尔马赫、黑格尔个个天赋异禀,奋发向上,把纯粹哲学推上一个个新的台阶。这时虽然康德依然健在,保持其旺盛的影响力,但后生们却在后面迅猛追赶,以超越他为目标与快感。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之间既保持密切的往来,同时又在相互激励。暂时住在耶拿的荷尔德林告诉黑格尔他听费希特知识学课程的狂热,谢林源源不断地把新出版的著作邮寄给黑格尔,这都像鞭子一样刺激着远在伯尔尼做无聊的家庭教师的黑格尔。他倍感孤独,并把这段时间视为悲惨的经历。
(16)、认识作为整体看,具有三元运动。认识始于感官知觉,感官知觉中只有对客体的意识。然后,通过对感觉的怀疑批判,认识成为纯主体的。后,它达到自认识阶段,在此阶段主体和客体不再有区别。所以自意识是认识的高形态。当然,在黑格尔的体系中必得如此,因为高一种的认识一定要是“”所具有的认识,既然“”是 “全体”,所以在它自身之外再没有任何东西要它认识了。
(17)、辩证演进论可以从逻各斯和“逻辑”的方向来理解,也就是黑格尔的辩证演进逻辑既指的是自然律的逻各斯,又指的是自然律逻各斯演化出来在人类表达的“逻辑”。
(18)、《精神现象学》(1807年)(马克思称此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起源和秘密”)《逻辑学》(大逻辑)(1812—1816年)(列宁对此书的评价是:“在黑格尔的这部唯心的著作中,唯心主义少,唯物主义多。‘矛盾’,然而是事实!”)《哲学全书》(1817年)《法哲学原理》(1821年)《历史哲学讲演录》、《美学或艺术哲学讲演录》、《哲学史讲演录》、《宗教哲学讲演录》、《书信集》(均为在死后被整理出版)。
(19)、黑格尔在柏林时期公开出版的著作只有《法哲学原理》,它的主标题本来是法哲学课程的名称:“自然法与国家学”。这门课程已经在海德堡大学讲过两次,黑格尔到达柏林后几乎每年都讲授它。他在柏林第一次讲授法哲学是1818/1819的冬季学期,而《法哲学原理》第一次出版是在1820年10月,虽然出版扉页上写着1821年。这本来也是为了“自然法与国家学”课程而发给学生的课本。由于黑格尔是国王任命的教授,到柏林后的第一部著作当然备受瞩目,但是,1819年春普鲁士发生了所谓大学生“政治谋杀”的问题,前校长著名神学家施莱尔马赫和黑格尔都被作为大学生的精神领袖参加了大学生的集会,因而受到牵连和怀疑。政府颁布了“卡尔斯巴德法令”对新闻出版进行严格的审查,使得《法哲学》的出版一度推迟。
(20)、据黑格尔说,时间历程按伦理和逻辑双方面的意义来讲,都是从较不完善到较完善。确实,这两种意义在他看来并不是真正区别得开的,因为逻辑的完善性就在于是一个密致的全体,不带高低不平的边缘、没有独立的部分,而是像人体一样,或者说更像有理性的精神一样,结成一个各部分互相依存、都一同趋向单一目标的有机体;这也就构成伦理的完善性。引几段原文可以说明黑格尔的理论: “理念正如同灵魂向导默久里神,真正是各民族和世界的领袖;而精神,即这位向导的理性的、必然的意志,是世界历史的种种事件的指导者,而且一向就是。按精神的这种指导职能来认识精神,便是我们当前的工作的目的。”
(1)、有机性阶段是机械性阶段和物理性阶段的统一的统在这个阶段上研究的对象是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出现的理念了。它大的发展环节有:
(2)、他是用正,反,合三方面来分析事物的。举几个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的实例,也许可以使这方法容易理解一些。他在他的逻辑的议论开头先假定“是纯有”;我们假定它就•是纯有,而不加给它任何质。但是不具有任何质的纯有是无;于是我们达到反题:“即是无”。从这种正题和反题转入合题:“有”与“非有”的合一是“变易”,所以说“是变易”。这当然也不行,因为变易必得有什么东西变易。这样,我们对“实在”的见解通过不断改正以前的错误而发展,所有这些错误都是由于把有限的或有界限的某物当成好像可以是全体,从这种不适当的抽象化产生的。“有限物的界限不单是从外界来的;它自身的本性就是它被扬弃的原因,它借本身的作用转变成它的对立面。”
(3)、黑格尔的哲学就是这种处于特殊矛盾地位的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德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进步和反动相互交织的特征,在黑格尔哲学上的反映就是他的唯心主义体系和辩证方法的矛盾。
(4)、黑格尔的哲学是康德所开创的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完成,他在这一思想运动中,承前启后既对前人作出了批判性的总结同时又把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构筑了一个无所不包、空前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这个体系为了彻底解决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这一根本性的矛盾,而大大发展了通过康德、费希特和谢林一步步酝酿成熟的唯心辩证法思想,并将它贯彻到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的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可以说,黑格尔对整个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就在于他所创立的唯心辩证法,这个唯心辩证法是他通过对康德等人的再批判而发展出来的。
(5)、也就是说,黑格尔所谓的上帝、理念、精神、宇宙理性均指的是客观存在演化的逻各斯,而这逻各斯同样也是指他主观的辩证演进逻辑模型。
(6)、所谓走向对立面、走向否定的辩证转化只是适用于个类范畴,因为其强调的是横向视角下的周期性转化,所以不适用于整个奇点到人类的整体范畴。
(7)、黑格尔认为,既然批判考察认识能力本身就是一种认识活动,它就只能在认识的过程中才能进行;因此,我们必须在认识的过程中,将思维形式的活动和对于思维形式的批判,结合在一起。我们必须对于思维形式的本质及其整个发展,加以考察。他把这种考察方式称为“辩证法”。
(8)、(1)第一个特点是他的能动的辩证法思想,这是他突出的特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主要是一种能动性思想,也就是《精神现象学》导言里所讲的:重要的就是要把实体理解为主体。实体就是同常讲的实在的东西,主体就是通常讲的这个东西的能动性。实体的精神性或观念性使之成为主体,主体的客观性或存在性使之成为实体。实体是辩证运动的主体,它的特点在于能动性:它自己设定自身,并在克服矛盾对立面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实现自身,完善自身。
(9)、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10)、《黑格尔著作集 逻辑学》∙ (德)黑格尔著/先刚译
(11)、有限事物外观上的自立性,在他看来是幻觉;他主张,除全体而外任何东西都不是根本完全实在的。但是他不把全体想象成单纯的实体,而想象成一个我们应该称之为有机体的那类的复合体系,在这点上他与巴门尼德和斯宾诺莎是不同的。看来好像构成为世界的那些貌似分立的东西,并不单纯是一种幻觉;它们或多或少各有一定程度的实在性,因为真正看起来便知道各是全体的一个方面,而它的实在性也就在于这个方面。随着这种看法,当然就不相信时间与空间本身的实在性,因为时间和空间如果认为是完全实在的,必然要有分立性和多重性。所有这一切,初想必都是在他心里产生的神秘的“洞察”;他的书中提出来的理智精制品一定是后来才有的。
(12)、(3)人的欲望是指向另一个存在的欲望,它是一种占有欲,以他人的承认为前提,因此自我意识与他人意识并存。
(13)、1770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城的一个政府公务员家庭。
(14)、在精神的历史发展中,曾经有三个主要阶段:东方人、希腊人与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世界历史就是对无约束的天然意志的训练,使它服从于普遍的原则,并且赋予它主观自由。
(15)、现在来谈黑格尔哲学的一个奇妙特色,这是他的哲学与柏拉图或普罗提诺或斯宾诺莎的哲学的区别。虽然实在是无时间性的,而且时间无非是由于我们没能力看到 “全体”而产生的一种幻觉,可是时间过程却跟纯逻辑的辩证法过程有密切关系。事实上,世界历史一向就是历经从中国的“纯有”(关于中国,黑格尔除知道有它而外毫无所知)到“理念”的各范畴而进展的,理念看来在普鲁士国家即便没有完全实现,也接近实现了。根据黑格尔自己的形而上学,我不能了解世界历史反复辩证法的各个转变这一看法有什么理由,然而这却是他在《历史哲学》(Philosophy of HisA tory)中所发挥的论点。这是一个有趣的论点,它使人间事务的种种变革获得了统一性和意义。这论点也和其它历史理论一样,如果要想说来似乎有道理,需要对事实作一些歪曲,而且相当无知。黑格尔同他以后的马克思和施朋格勒一样,这两样资格都具备。奇怪的是,一种被说成是宇宙性的历程竟然全部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而且大部分是在地中海附近。
(16)、照黑格尔讲,过程对理解结果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辩证法的每个在后的阶段仿佛在溶液里似的包含着在前的所有阶段;这些阶段没有一个被•完•全取代,而是作为全体中的一个因素而赋予它适当的位置。所以不历经辩证法的所有阶段,便不可能到达真理。
(17)、由于社会历史的主角是人,因此黑格尔讲的精神是人的精神,讲精神的本质是自由就是说人是自由的。
(18)、黑格尔说:“全部哲学史这样就成了一个战场,堆满着死人的骨骼。”在黑格尔看来,哲学总在自我批判和自我否定中发展。否定与否定之否定构成了整个思想发展史,也构成了整个哲学。新时代的哲学必然要通过对旧时代哲学的批判而获得统治地位,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厮杀的战场”。整部哲学史充满着哲学家们互相批判、互相推翻、互相取代的斗争。
(19)、黑格尔法兰克福时期大的成就,就是在宗教哲学上对康德道德神学的超越。总体上,黑格尔这时所写的《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依然像是从前那样基于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是从道德上论证宗教的在理性上的可理解性和必要性。但黑格尔推进了在此之前所有他自己的“早期神学”思想,学术界把黑格尔这时的宗教思想概括为三个原则的确立,即爱的原则、生命原则和精神原则这三大原则都预示着黑格尔对康德道德宗教观的超越和对他早年提出的“民众宗教”的超越:“他自己不得不承认,以他民众宗教的建议真正的问题不可能被解决。基督宗教、尤其是在其由康德所启蒙的版本中,不可能从根本同生活世界和历史从根本上做出所要求的调和”这三个原则也就是其早期探索,尤其是其宗教的总结了。
(20)、在谢林哲学之前,各种哲学包括康德哲学在理论与实践、科学与道德、自然与社会、真理与历史之间设置了不少的隔阂,谢林则作出了意识历史与自然历史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的猜测,试图把这两个被分割开的领域结合在一起。黑格尔继承并彻底贯彻了谢林的做法,把本体论、认识论、自然哲学、道德哲学、艺术哲学、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等各门学科结合成一以贯之的体系。辩证法则是贯穿在所有这些领域的原则、规律和过程。因此黑格尔哲学是第一次使辩证法、历史和认识论达到统一的体系。
(1)、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语: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常缩写为G.W.F.Hegel;公元1770年8月27日—公元1831年11月14日),德国哲学家。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黑格尔哲学思想的特征141句(黑格尔哲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