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
1、佛经歌
(1)、附带的,这里有两个观念请大家留意:第我们自己平常就要常常听经闻法,自求多福。不要等到死后才由别人来代劳。第经上说“三七日或七七日”,指的是从临终之日算起至二十一天或四十九天内,要尽快替死者做布施、设供、诵经、念佛号等的佛事,而不是叫你等到那时才做。
(2)、诵经可以超度新死亡灵,同样也可以追荐亡故已久的死者,只是力量小得多。因为死者可能早已转世了,不能来听经,但是替他诵经做佛事,帮他结其他众生的善缘,仍是不无帮助。
(3)、《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4)、按其所载内容来分,可以分为经、律、论三种。这三种大藏经合称为三藏,也叫大藏经。唐僧玄奘又被称为“唐三藏”,就是因为他熟知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而对他的一种尊称。
(5)、周围有很多朋友,喜欢佛学,喜欢禅,但从不读佛经,我问为什么?回答是:看不懂啊!
(6)、形容取经的过程,“路远碧天唯冷结”,形容那个道路是艰难的。现在我们去走丝绸之路,走那个新疆的,旱啊,都是沙漠地带,才知道,古代那个时候,早至1000多年,唐朝的时候,是怎么走的!没得水啊!我们坐飞机、坐汽车,那时候,一步、一步走啊!走到下雪的时候,路远。天呐,有时中午时,高温到40度,那是沙漠地带,就这样,夜间零下40度,日差就这么大,而且没有水喝啊。“路远碧天唯冷结,沙河遮日力疲殚”。风沙一来,天昏地暗,什么也看不见。这时候的人的精神啊、力量,一点也没有了,都尽了。“疲殚”殚是力尽的意思。“后贤如未按斯旨”,说后来的我们这些四众弟子,这些贤人,称赞我们学佛法的为贤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后贤如未按斯旨,往往将经轻易看”。
(7)、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偏爱《楞严经》,一生随时随地翻阅诵读;
(8)、那就是发起广大的菩提心,愿与法界众生一起得到佛法的利益,那念诵的功德,就会大到不可思议、远远超出你的想象之外。
(9)、《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10)、经是佛陀说过的话的汇编,经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的解释或阐述。其传说部分也许是为了展现佛教的神奇之处;其哲学与修行部分是值得学习与深思的道理;其将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无论是否存在都可以合理解释一些科学中无法解释的现象,达到导人向善的作用。
(11)、明太祖朱元璋痴迷《金刚经》,反复抄经多达几百遍;
(12)、《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
(13)、机缘品第七。这一品很好玩,各方的修行者过来拜访惠能,包括: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怀让、永觉等。通过跟他们的对话,解释疑问,三言两语,直指人心。包括对南岳怀让禅师的授记也在这一品:
(14)、屈师在元屯地方,遇见淦翁捕捉一条赤色鲤鱼,鱼望见屈师,跳踯挣扎,似有求救之意,屈师心中不忍,便将它买来放入河中,让它优游而去。
(15)、一般来说,我们都建议将一部和自己有缘的经典作为自己受持的经典,如《金刚经》、《药师经》、《普门品》、《楞严经》等等常见的大乘经典。然后将读诵该经典作为自己的每日功课雷打不动,如此日久功深,必定功不唐捐。
(16)、惠能之前的那些修行人,一个个都满腹经文、能说会道、仪表堂堂!惠能呢?南方人,普通话一定说不好,长得也不好看,更关键的是,他还不识字!天啊,这样的人都开悟成佛了!可以想象当时给那些修行人的冲击力有多大!
(17)、释迦牟尼佛还指出,这些小千世界有的“犹如周罗”,也就是说不仅呈圆形,还带螺旋状。现在所发现的银河系,恰是如此!
(18)、再来看现代天文学的发现,包括地球在内的众多星球构成太阳系。又有无数个太阳系一样的星系构成银河系,一个银河系里包含了约4000亿颗恒星和大量的星团、星云等等。把人类的观察放得更远更远,银河系在宇宙中又只是沧海一粟。现代天文学实证的这些,与佛经中的描述何其相似。
(19)、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楞严经包括:序分、三番破识、十番显见、剖妄出真、会通四科、圆彰七大、审除细惑、从根解结、二十五圣圆通章、四种清净明诲、楞严神咒、十二类生、历位修证、七趣、五十阴魔。
(20)、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
2、佛经诵读
(1)、正像以一个“武侠小说迷”的读者,突然去读康德与黑格尔的著作,你也同样地不得其门而入。
(2)、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3)、为什么要学戒啊?戒的开源很多啊,你不学不知道啊。一开口,犯业了,又一来,又犯戒了,没那么容易!犯戒也不容易啊。要五缘、或者六缘、或者七缘,几缘成犯。如果大家看看弘一法师的戒相表,专有一个求戒的受戒的,什么样才算犯。因为这个时候,忏悔的方法不一样。光是心念,自己跟佛菩萨说说就行;如果这个时候,必须得对首忏。我对着另一个法师,或者对着另一个师傅,合着给我作见证忏。那个说好后,答:“散”、“耳”,答这两个字就行了。你对我忏悔了,这个事情就没了,照着自己不再犯。
(4)、行由品第一。主要介绍了惠能求法的背景和过程,本文前面讲的故事就是从这一品来的。“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的故事,也来自这里。
(5)、因为这些众生得到法益,使得亡者有了功德;毕竟“经”是为他诵的。所以《梵网经》提到,如果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灭亡之日,及三七日、乃至七七日,亦应读诵、解说大乘经律。能够使得死者及无形的众生同沾法益,发菩提心,将来共成佛道。
(6)、当然,在自己能力允许的范围内,能够读诵越长的时间越好,多多益善。
(7)、凡是佛经,或其他佛书,我们都要恭恭敬敬。恭敬经典,应像恭敬佛那么恭敬。所以,如果不恭敬经典,也就是不恭敬佛,也就是毁谤三宝。
(8)、为了研习佛教文化,他留学德国汉堡大学印度与西藏历史文化学系。
(9)、所以在佛经之中有著许多互相出入、矛盾乃至时间倒置的记载,尤其关于论典的部分(佛教有经律论等三藏,经律的性质相似基督教的《新约》《旧约》,论典的性质相当于基督教的神学书),因为多半是出于各派论师的撰著,不同的见解更多。
(10)、2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丽藏本,繁体注音)
(11)、另外,因为修学的需要,也可以在短期内受持一部经典。比如说,如果近数年在学习《法华经》,那就可以定《法华经》为这数年内受持的经典。
(12)、当时某个和尚把佛像劈了当柴烧。有人指责他不恭敬佛祖。他说:“人人皆是佛,我是真佛,木头是假佛,烧假佛供真佛,有何不可?”说得多有道理,对方也只好无语。
(13)、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
(14)、佛教的大小乘经典,之多。至于佛经之有大规模的文字结集记载,是在佛灭度后数百年间的事。虽从律部中可以看到,佛陀时代已有了成文的经卷,例如《根本说一切有部律》卷四卷四《杂事》卷《药事》卷已有读经写经的记载,唯其为数很少。
(15)、为亡者诵经的作用是什么?简单地说,是运用佛力,将已逝的人召回,让他来听经闻法,进而得以解脱。如若亡者已往生他界或已转生,也无妨。因为在我们诵经时,自己便在修行,即有功德;并且常有许多肉眼不见的无形众生在旁听闻,获得法益。
(16)、话说五祖忍大师安排惠能去后院打杂,之后也没有特别的传授,连剃度都没有,所以惠能当时不算是真和尚,平时也不跟其他和尚一起上早课晚课的。
(17)、“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18)、《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适合现代人读。
(19)、我记得义净三藏法师到印度去取经。唐朝那个时候,早是法显法师,其次是玄奘法师,后是义净三藏法师。他写了两首诗,就形容不尊重法的人。他说:“晋宋齐梁唐代间,高僧求法离长安。”那个时候,去印度求法的人很多,“去人成百归无十”,去一百个人,十个人回来也没有,“后者焉知前者难”。说后来的,我们的四众道友啊,读经的,不知道这个经怎么来的。前人啊,为了翻这个经,他经过好多的苦难,用生命去换来的!所以他说,在晋宋齐梁唐代那个时候,一般的、发大心的菩萨、高僧,离开长安到印度去求经,去一百个人,回来的不见几个。我们所知道的是法显、玄奘、义净,剩下的,或者去了没学成,回来也贡献不大;或者在半路上就死了。后来读佛经的人,你哪知道前人那时的辛苦啊!“后者焉知前者难”!
(20)、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3、佛经图片
(1)、过了两天惠能出来放风,看见有人在围观诵这首偈诗,一听就知道写得水平还不到位,问明了是怎么回事后说:
(2)、 1佛说大乘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如来陀罗尼经
(3)、坐禅品第五。告诉大家什么是坐禅,如何坐禅。并指出了坐禅的一些误区,通俗易懂,文字优美。何为禅定?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
(4)、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他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
(5)、经,一般被认为是佛说过的话的汇编,它是佛教教义的基本依据。
(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有个法师说:中国佛教史就像大片儿一样,情节大起大落,很有意思!为什么这么讲?
(8)、参加过共修的同学就会知道,如果大家在一个场合里面共同修行,功德辗转增上,是殊胜的。
(9)、在佛教中,“色”一般不是指颜色或女色,而是代表着物质。但色界享受的不是物质,而是禅悦的喜乐,是精神方面的。如果我们能布施并受持五戒十善,将自己拥有的钱财、掌握的技术、具有的能力施舍给他人,再以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德行,可以升到欲界六天。但要到层次更高色界天的就不够了,还必须修习禅定。
(10)、大家还记得西游记中,孙猴子拜菩提老祖学艺的场景吧?那就是从这里借鉴过去的。
(11)、如果不能说出佛教的信仰优胜于其他宗教的信仰,岂能使人心悦诚服地信仰佛教?所以,一个理想的佛教徒,应该要具备若干程度的异教知识。
(12)、一般我们建议在清晨读诵佛经,因为一日之计在于晨,如果能够在早晨读诵经典,那接下来一整天都可以用经典加持自己,其中的利益自不待言。
(13)、这种方式愈演愈烈,那些修禅的人几乎人手一本《碧岩录》了。赞成的人买了这本书研究学习,不赞成的人买了书为了批评。修行人又开始执著文字,这时出现了另外一个人,大慧宗杲禅师,他是圆悟克勤的得意弟子,其祖庭就在杭州径山禅寺。宗杲禅师修行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后来也成了一代宗师。宗杲禅师发现弟子们过于执著于文字,于是一把火把《碧岩录》烧了。敢把自己恩师呕心沥血的著作一把火烧了,这定不是个平常人。不看文字了,怎么修啊?宗杲禅师创立了新的禅修方法:参话头。别说话,就参话头:念佛是谁?一直参下去!当时还有曹洞宗的默照禅,也是不说话,一直观念头.......
(14)、1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嘉兴藏流通本)
(15)、律是佛教组织为教徒或信众制定的纪律或行为规范,它的基本原则一般被认为是佛所确定的,而系统化的佛教戒律是后来才逐步形成的。
(16)、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可物。以物非物,则物非物。
(17)、2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弘化社民国版)
(18)、“这个偈子写得好,你们好好念,依照这个修行有大利益。”
(19)、护法品第九。记叙了两任皇帝邀请惠能到京城修养,都被惠能以有病为由推脱。惠能回答了一些使者带过来的一些问题,类似于记者采访。指出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20)、“哈哈,你这个獦獠之人,又不识字,也要写偈子,真是稀有啊!”
4、佛经
(1)、优陀那,此译自说或无问自说经,凡无请问者佛自宣说之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
(2)、玄奘被称为唐三藏法师。什么叫三藏?指的是经、论、律。“律”主要指戒律,“论”主要指一些菩萨、大德写的论著,“经”指佛说的或者佛印证过的。佛教是从印度传入中国,释迦摩尼佛是印度人,所以绝大部分佛经,都是外国人写了再翻译过来的。但有一部经,也只有一部佛经是由中国人写的,那就是《六祖坛经》。这就是我今天要跟你介绍的内容。
(3)、1984年,已经73岁高龄的季羡林,在北大重开了梵文巴利文专业。
(4)、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5)、我哥只有初中文化,我送了他一本《六祖坛经》,他看得不亦乐乎,说很好懂。
(6)、那么试问:这样情形的佛典,应该要它呢还是不要呢?除非你仅是一个下层文化中的成员,否则你当不致说一个“不”字。
(7)、六道中的天道指的是欲界六天,福报极大。第一层四天王天,再往上分别是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和他化自在天。身处六道之中,虽然所处环境不同、福报不同,虽然层次越高欲望越淡泊,但即使是高的他化自在天,只要身处欲界,总还是会有欲望的困扰。
(8)、在我们看来,有许多对佛提持心印的经文的解读文章,大多是从义理到义理的东西,可能会误人子弟。怪不得声闻乘的人要讲,不提倡读经书,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即可。
(9)、《楞严经》是佛教的一部极为重要的经典。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
(10)、同时,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应当也是一个佛法的传布者,对于弘扬佛法的技术来说,为了使得异教徒们改信佛教,或者为了摄化那些正在徘徊于佛教及异教信仰之间的人们来皈依佛教,对于宗教比较学的知识,乃是重要的。
(11)、“佛经到底说的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归零也只能浅浅的说一说自己的理解,有不当之处还请见谅、指正,谢谢。
(12)、大方广佛华严经|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魔十种魔业十种舍离魔业
(13)、整个《六祖坛经》大概讲的就是这么个故事,不到两万字,分成了十品,就像一本小说的十章一样。一方面是讲故事,另一方面把佛法道理融入其中。
(14)、这里简单把十品的内容做个介绍,方便你对这部佛经有整体的印象:
(15)、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龙藏本)
(16)、神秀当时已经五十多岁了,比五祖忍大师也只小了几岁,比惠能要大三十二岁。别人可以不写偈子,神秀得写啊!神秀写了一首偈诗,又不敢直接呈给五祖,担心写好了怕别人说他谋求祖位,写差了又觉得没面子。于是他半夜把偈诗抄在墙壁上:
(17)、但在茫茫宇宙中,这些只是一粒尘埃。看过这些,对于我们司空见惯的星空、习以为常的生活、所追逐的一些事物,对于生命的意义......你是否觉得有必要重新思考一下了呢?
(18)、《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
(19)、当然,我说的好懂,是指经文描述很接近现在的白话文,容易看懂,而且故事性强、原汁原味,没有翻译过,没有其它经典的中提到的类似“须弥山”、“三藐三菩提”等名词。经文容易看懂,并不意味着经义简单。《六祖坛经》称为经,包含的智慧可不简单。这正是这部经典珍贵之处:既能让初学者容易入门,又可为修行人指点迷津。
(20)、本文仅作通俗性及一般性的皮相介绍,至于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导,不是本文的范围了。
5、佛经大全音乐
(1)、第一次结集——佛灭后三月,迦叶尊者,得摩竭陀国阿阁世王的赞助,召请阿罗汉千人,集于王舍城外,七叶岩窟中,然后在千人中,再选出五百人,担任结集三藏事宜,派阿难陀负责经藏,优波离负责律藏,是即所谓上座部结集,亦称为五百结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佛经诵读81句(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