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特征102句(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1、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1)、“蓝瘦,香菇”,本来今颠高高兴兴,泥为什莫要说这种话?蓝瘦,香菇在这里。第一翅为一个女孩纸这么香菇,蓝瘦。泥为什莫要说射种话,丢我一个人在这里。”

(2)、本期二零二主题:网络流行语的“生”与“死”

(3)、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为青少年参与社会治理,进行社会监督提供了新途径,极大地激发了青少年的社会参与热情。作为“社会舆情表达”载体的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热门事件中产生,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生活中广泛传播,对优化社会管理发挥了重要的监督作用。这类网络流行语以其明显的特质,用鲜活有趣的语言表达思想,用生动夸张的手法传递诉求,快速、有力地推动舆论发酵,形成特殊的传播效果,加速舆情事件的传播,形成了巨大的舆论监督力量,有效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

(4)、现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重要的渠道之根据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提供的数字显示:截止2016年3月底,我国有近7亿网民,每天产生信息量约300亿。随着网络的普及运用以及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及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

(5)、网络流行语这3个方面的功能不是割裂和孤立的,这3个方面的功能在每个网络流行语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按照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流变历程对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功能进行考察,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研究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辩证关系,找到利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规律引导青少年的钥匙。

(6)、网络流行语成为大众表达情感与宣泄压力的重要渠道,也折射出大众渴求新知、彰显个性、减压宣泄等复杂的社会心理。

(7)、本研究将公共事件中产生的网络流行语的流行热度作为结果变量,以流行语在特定周期内的百度指数平均值为衡量热度高低的标准。本文设定在事件结束之日之后的50天中,百度搜索指数平均值仍维持在1以上的1000则为高热度流行,不足1000M则为低热度。因为每个事件持续的时间长度不同,所以在选择时间信息搜索的起始时间时,以事件的结束时间为准,这样每个案例的取值都是从同样性质的时间点出发,使搜索结果更具合理性和可信度。

(8)、鸭梨:出处:“鸭梨”是“压力”的谐音。百度贴吧中某才子有意无意间将“压力”打成“鸭梨”,引得贴吧中无数人模仿。而“鸭梨山大”也逐渐走红。

(9)、网络流行语缩略的魅力就在于通过仿构或重构实现信息的重组(删略或紧缩),产生一系列的新词或赋予旧词以新的意义。这类新词在形式上以三字格或四字格为主,符合汉语遣词造句的规则;在韵律上比较强调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语义上展现出一定的语义复杂性,有时很难从字面推知传递的语义,往往要依托具体的语境。通观网络流行语缩略的发展,我们发现有些网络缩略语已深入人心,甚至逐渐被书面语采纳,而有些则昙花一现,这也恰恰验证了网络语言“语竞网择、适者生存”的原则。

(10)、说个段子吧:同样两个人,看到海上明月的美景,一个人会说“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另一个人只会说“卧槽”。差距就在这里。

(11)、此外,百度搜索指数可以直接提供某时间段内某关键词的平均搜索景,数据获取比较便利,而且能体现网民的搜索兴趣,数据更兵代表性。这也是本文选择其作为衡量结果变量的依据之一。本文将从事件结束之日起50天的百度搜索指数高于1000视为高热度流行,低于1000则视为低热度流行,初步的数据统计结果如下。

(12)、区别于以往宏观层面的研究,本文细化到网络流行语的微观因素层面进行了考察,通过QCA分析对公共事件流行语的传播机制进行了初步的微观探索。研究发现,公共事件中网络流行语的高热度传播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多变的条件组合。在“事件属性变量”“主体变量”“情绪变量”“主流化变量”以及“诉求变量”条件下,形成了对“公共事件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影响因素的微观理解。同时QCA分析显示,这些变量对“公共事件流行语高热度传播”的解释力为5%,具有相当高的解释力。本研究发现的三种典型的条件组合方式,即“当事人自主创造+戏谑调侃+被官方话语采纳”“政治事件+大众杜撰+戏谑调侃+不满情绪+有特定诉求”和“政治事件+大众杜撰+不满情绪+有特定诉求+纳入官方话语场”这三种路径,可以探查流行语得以高热度传播的微观机制。

(13)、(WHO)另一方面,和过往的仓颉不同的是,我们如今“造词”的方式由临摹变为戏仿式的拼贴。仓颉“始视鸟迹之文造书契”,从鸟兽的足印痕迹得到启发,发明出原始的象形文字来临摹、勾画世间万物。网民则充分展现了民间智慧,流行语的创作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谐音(神马都是浮云)、双关(压力山大)、比喻(友谊的小船)、挪用(小目标)等,甚至还有诸如“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让人不明其所起的流行语。网民化身为文本世界的游牧人和“盗猎者”,在有限的边界内开疆拓土,肆意驰骋。先选择既有的文本作为可供挖掘的富矿,再将其中内容打成碎片化的基础元素,后依照自己的逻辑、喜好进行拼贴黏合,从而创造出具有自我、群体或社会烙印的新文本。尽管相较于仓颉的“从0到1”式的开创贡献,从“1到2”的文本拼贴或许不足为外人道,但仍有助我们窥见社会的一隅。

(14)、摘要:网络流行语具有“交流工具”“社会舆情表达”载体和个性化“表情达意”或“情感宣泄”载体的功能。它从“文字符号意义”“产生、传播过程”“产生、传播逻辑”3个维度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起着促进和消解作用。主流意识形态要通过及时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科学研判、及时疏导网络舆情,积极创新、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强化网络流行语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中的积极作用,消除消极影响。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青少年;意识形态;认同

(15)、(小包)我觉得语境的挪用不代表着死亡,反而是流行语产生后与社会相互建构的结果,无论是资本或者是民间不假思索地挪用,实际上都反映了流行语的涵义不断被建构的过程。其实这也涉及到我们怎么理解“流行语的死亡”这一问题。

(16)、这年头,不会点网络流行段子,都没法儿写社长说!(香菇!)

(17)、2014年2月9日,因央视记者曝光,东莞公安出动大批警力带头展开扫黄行动。这一新闻爆出后备受公众关注并引起了巨大争议,网上唏墟一片,“东莞不哭,东莞加油!东莞挺住!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等言论充斥网络。“东莞挺住”一度成为新浪微博热门话题并成为年度流行语。这一事件中,政府、公安系统或者说公权力成为了涉事主体。而长期以来,民意诉求的求索无门,话语权的严重失衡逐渐导致了民间舆论与公权本能的对立,这种拧巴和病态的社会情绪既有对社会良性秩序的向往,也有内心人文关怀的体恤,更有着“愤青式”的激进情绪,当这些负面情绪长期得不到疏解的时候,必然会成为强大的传导效应,终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何亮亮,2014)。网民对央视曝光东莞色情业褒贬不“东莞不哭”“东莞挺住”等微话题,则直接体现了普通网民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揶揄和反弹情绪(每经网,2014)。

(18)、除了上述词汇与句子层面的缩略语之外,汉语网络流行语中还存有少量的非典型缩略现象。一是受方言的影响,有些音节之间会连读,出现语音层面的紧缩现象。如在“表酱紫”中,“表”与“酱紫”分别代表的是“不要”和“这样子”。二是受外语,尤其英语的影响。如我们常用“厉害了,word哥”来代替“厉害了,我的哥”。这一类缩略语主要利用了语音或语义上的相似性,同时也符合网络流行语标新立异的主要特征。

(19)、(STL)我个人以为,WHO提出的这三个维度可能在继承一种韦伯诠释学的阐释思路。但是首先,这几种情况是否完成了大限度的穷举的问题?其次,这几种情况背后的理论传统和逻辑联系上似乎有一些距离,显得稍微有一些零散,彼此之间也似乎会出现重叠:比如第二点提到“仪式性反抗”,而第一点提及“碎片的社会情绪”,这一情绪本身也可能是反抗的原因,至于群体区隔则可能是一种流行语使用的呈现形态。

(20)、“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领域发挥着规范和协调各社会关系、整合和凝聚各社会集团和社会力量的功能。”主流意识形态要获得青少年的认同,就要使用对青少年具有亲和力的语言。网络流行语促进了主流文化和青少年群体亚文化的对话和融合。积极创新、合理使用网络流行语有利于拉近和青少年群体的距离,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少年群体的吸引力。

2、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特征

(1)、第一批90后已经XX;打Call;中年油腻男;小鲜肉;戏精;凉了;diss;小奶狗;绿茶婊;太皮了??

(2)、媒介产业是内容产业,它的核心产品是做内容。

(3)、网络流行语不仅是“交流工具”,还是社会文化载体,影响着青少年群体意识形态。广大青少年“在接收传媒信息和设法了解它们的过程中,在联系它们并与他人共享的过程中,人们重塑了他们经验的疆界,修正了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理解。”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具有显著的偶然性、自发性特征。因此,要加强对网络流行语的甄别,规范传播网络流行语,限制危害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流行语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传播。

(4)、    同样充满“丧”感的流行语还有很多,从没事刷旅行青蛙不悲不喜的“佛系青年”到“双十一编外人士”;从“暴花户”到“隐形贫困人口”,从这些流行语的出现,我们似乎可以窥见当代年轻人的困境与挣扎,而流行语的走红,也展现了当代青年人负面情感宣泄的出口。

(5)、李凌燕(2014).新媒体语境下流行语的生成传播机制及规范策略.《学海》,86_88.

(6)、传媒当中的互联网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发挥了相辅相成的作用。传媒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传媒对社会影响的方式、内容、效果的差异。

(7)、也有研究者基于传播学视角根据来源把网络流行语划分为源于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影视文学作品、网民个性创造和新闻事件等几种类型。杨萍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网络用语,网民自创流行甚广的网络俏皮话及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还有研究者根据流行语意义指向的不同,把其分为利益诉求类流行语、情绪宣泄类流行语、价值追求类流行语

(8)、将表6输入QCA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果(表7);

(9)、每一个事件都可以裉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以往的案例研究中对样本的分类也很常见,因此案例的事件属性是一个可采用的变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等角度是各领域常用的分类标准。本文所选案例的事件属性可以大致分为政治事件、自然事件、文化娱乐事件、社会新闻事件这四类。政治事件主要指与国家政治相关的事件,如王立军事件、微笑门、保卫钓鱼岛等,大多涉及公权力;自然事件主要是指自然灾害、天体现象或其他自然现象;文化娱乐事件主要是指娱乐圈明星各类绯闻或话题等;社会新闻事件主要是以上几种类型之外的社会话题类事件。事件属性是从比较宏观的视角对样本案例进行初步分类,是比较直观的常规性变量。比如,流行语“休假式调节”对应的“王立军案”就是很明显的政治事件,流行语“周一见”或“且行且珍惜”对应的文章出轨事件就是文化娱乐事件等等。

(10)、(WHO)确实如GN同学所言,网络流行语会成为民众情感共鸣的投射,但在此基础上,我认为流行语不仅是对社会情绪的迎合,还有对社会情绪的调节之用。网络流行语背后正是民间智慧的彰显,普通人虽然无力创造空间和规则,囿于福柯所言的无所不在的规训体系中,但仍然可以在权力创造的空间上用“策略”(tactics)去实践在日常生活领域自由创造。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流行语的创造本身可能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反抗。

(11)、李良荣,郑雯,张盛(2013).网络群体性事件爆发机理:“传播属性”与“事件属性”双重建模研究——基于195个案例的定性比较分析(QCA).《现代传播》,5-10.

(12)、2012年8月26日凌晨,陕西延安境内发生36人遇难的特大交通事故后,省安监局长杨达才的一张事故现场面带微笑的照片,引起网民的极大不满,很快被网民人肉出数张杨达才在不同场合佩戴各不相同名表的照片,由此引发了网民的质疑,杨达才被网民戏称为“表哥”。在网络反腐事件中,官员的不当言行往往成为促使网民滋生不满情绪的直接动因。有媒体指出,几张手表图片就把官员形象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源于官员财产不透明的制度。而在这些喧闹的网络现象背后是网民们对官员财产公开的强烈要求。当充满监督热情的网民们无法在制度中找到监督官员的途径时,他们会在官员身上可以看得见的地方寻找突破口,而手表、眼镜、皮带等就是这样一个突破口(人民网,2012)。

(13)、目前研究者关于网络流行语创造者有三类,王仕勇在《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分析》中指出第一类是事件的知情人或当事人第二类是论坛上的活跃分子,第三类是许多网民一起传播一个新闻中的抢眼语句。()

(14)、作为语言的一种形式,网络热词必然会不断创新、不断演变、不断发展。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网络热词也必将符合这个规律。不管网络热词是语言的一个分支,还是流行语在网络时代的变体,它都会不断地持续发展下去。

(15)、例如,将“大侠”说成“大虾”,将“版主”说成“斑竹”,将“好的”说成“好滴”。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诸如“I服了you(我服了你)”“有木有(有没有)”等网络语言。

(16)、▲《咬文嚼字》收录的 2011-2020年十大网络流行语

(17)、形象传神。网络交流中可以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符号,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表情和动作、图形,用以表达自己的心情。

(18)、——基于12例公共事件的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

(19)、语言与人、社会不可分割,网络流行语也是如此。不容否认,目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距、贫富差距、文化和教育差距,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同步,网络流行语的不断涌现与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是否相关,与转型期人们的社会心态是一种什么关系,网络流行语的存在与现实社会表达机制和话语权的分配有多大相关度,这些还需要运用量化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同时,怎样促进表达渠道畅通和社会走向公平公正,减少网络流行语对社会发展的消极功能,从而发挥积极功能,有效治理虚拟社会,这些都亟待研究。

(20)、网络流行语它一大部分只能说的现代的语言产物,但它并不是语言的进步,有些甚至可以说是现代言语中的一些糟粕。大量的使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恰好体现了我们语言表达力匮乏,也使我们的表达力下降。特别是“卧槽”这一词,我觉得它是糟糕的网络流行语之一。

3、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作用及后果

(1)、其次,网络流行语本身显著的特点就是通过文字游戏(playwithlanguage)来体现语言的新奇性与创造性,而网络流行语缩略恰恰是这一显著特征的体现。在网络交际中,我们可以利用“我的”与英文word语音上的相似将其替换,从而出现诸如“美爆了,word姐”这样的表达。另外,我们还可以将流行元素融入缩略语,如因饶舌歌曲而兴起的skr就可以被用来替代“热死个人”中的“死个”,从而出现“热skr人”的表达。网络流行语缩略还可以赋予现有的词汇以新的意义,例如我们可以构建起《西游记》中“白骨精”与职场中白领的联系,使其具有“白领、骨干、精英”这样的双关义。简言之,网络流行语缩略通过借词、加入流行元素或赋予旧词以新意等文字游戏来实现其“吸睛”的目的。

(2)、按照拉斯韦尔线性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研究是传播过程的末端研究。

(3)、    另一个很有趣的调查结果同样可以从侧面证实这一点,根据我们的调查,52%的用户会在线下的实际生活中使用网络流行语。

(4)、黄艳(2014).模因视域下的网络流行体传播研究.安徽大学,23-31.

(5)、大V,又称网络大V、微博大V,指的是身份获认证的微博意见领袖。大V主要是一些学者、名人、明星等,由于粉丝数量较多,在微博上具有一定影响力。

(6)、(CPG)我想补充一下你说到的这个“复眼”的比喻,所谓的“复眼”,除了指观察和获取信息的渠道的多元打通之外,我想还可以联系到对于信息的处理问题——现在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信息和知识的创造者与传播者,知识和信息的所有权从精英迈向了大众。这种“知识的平民化”因此就使得从前没有展现出来的老百姓的某些情感、态度、思想观点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展现,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变化与问题。

(7)、标新立异。网络语言对已有词语的变异、使用及新词创造方面作用较大,对常规语法是一种突破。

(8)、    所谓的“人间不值得、我自闭了”则都是属于逃避型文化,青年人群在社会生活的压力下,现实的困境对青年心理形成压迫,他们聚集于网络,对自己生活所遭遇的困难和不公发声寻找共鸣。

(9)、次日,KDS宽带社将帖子以截图的形式转发至微博平台,成为故事的真正发酵点。当天下午,官方媒体《华西都市报》的微博账号转发了KDS宽带社的微博,并向网友提问:这事儿,你怎么看?成为第二个重要传播节点。

(10)、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文章252篇(剔除重复发表的1篇)。如下表。

(11)、“屌丝”初用作称呼“矮矬穷”(与“高富帅”或“白富美”相对)的人。“屌丝”显著的特征是穷,房子与车子对于屌丝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梦。相对于屌丝初的定义,如今“屌丝”已成为一种社会性的自嘲现象,“屌丝”一词与当代的现实特征实现了合拍。

(12)、如何避免对少年儿童语言学习造成误导是目前网络流行语规范使用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近年来网民年龄结构日趋低龄化,一些少年儿童在没有形成完整的语言体系之前就过早地接触到网络流行语,加之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学习能力极强,因此这些通俗、有趣的网络流行语会很容易被他们接受,但网络流行语是不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不规范语言,过早接触会造成儿童语言体系的混乱。另外网络流行语向日常生活渗透,使得日常生活中也广泛存在网络流行语的“场”,少年儿童处于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潜移默化必然会将这些流行语编制在自己的语言体系里。只有催促相关部门尽快编制网络流行语的规范使用条例,才能为少年儿童营造风清气正的语言环境。

(13)、所以我们应当反思,是否应该去开发更多语言的可能性?黑话本质上也是一种流行语(在某一圈层内部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使用某一种表达方式,这样的心理基础是什么?或许我们会说,这是由于“符号的约定俗成性”,但似乎语言的约定俗成遮蔽了很多东西。“语言只能表达思想的公约数。”独立思考是语言个性化的路径之一。

(14)、这种速朽在流水线式、工业化生产的流行语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多见于产品营销、人设包装等。此类网络流行语缺乏民间智慧的积淀,也缺少社会议题和情绪的有效支撑,沦为内涵空洞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尽管其背后的推手希望诉诸于消费者的新鲜感和稀缺性,借用了网络流行语的外壳,但始终缺少网民自发传播的后劲和民间智慧的巧劲。

(15)、传媒的传播过程从传者开始,传者安排的内容,经过传媒的传播,到达受众,取得传媒效果。传媒效果根据前期的传者的个人魅力、受者的接收程度、讯息的丰富性、渠道的多样性和强度性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决定效果的好坏,有的经久不衰有的轰动一时。

(16)、”“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了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我国之所以在抗疫战中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根本的原因就是坚持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一指导准则。

(17)、例如,“粉丝”、 “顶”、“拍砖”等,网络圈子里的网友都懂,如今用在报纸、电台上,受众们也懂它们的意思,放在特定的语境里,即有上下文、前言后语,不会产生歧义,我看用用也没有什么坏处。

(18)、粗俗泛滥。网络语言有部分很粗俗,甚为轻佻。

(19)、2014年3月28日晚,《南都娱乐周刊》执行主编透露周一将有重大新闻发布,内容涉及明星出轨。随后微博各个八卦账号开始爆料矛头直指文章。第二天上午,有媒体刊出文章姚笛秘游深圳香港的照片,随后《南都娱乐周刊》的主编称与该媒体刊出照片不同的猛料将在周一曝出。至此,新浪话题“周一见”被刷上话题榜首。“周一见”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而《南都娱乐周刊》作为“文章出轨事件”的直接参与主体,是这行语的创造者。另外,在此事件中,推手公关人员引领着舆论方向,网络成了娱乐场。如今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采集和发布者,而网民的情绪走向也印证了没有比网络更好的窥私场所、娱乐场所及宣泄场所(沈爱国,2014)。文章出轨事件作为一起娱乐新闻得到了传统媒体的大量报道,如《广州日报》《新京报》《东南早报》《京华时报》《新快报》等等都有跟进,得到官方话语广泛采纳。

(20)、    如“真香”就是解困型文化的代表,大多数人都在沿着固有的一套路径和习惯生活,并且倾向于不打破它。特别是现在的互联网文化和社交网络的影响下,人更容易和持有相似观点的人抱团取暖,强化原有的认知方式、增强安全感,导致人们更容易变得“固执己见”,坚持某个路线不动摇。

4、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英语作文

(1)、“我爸是李刚”,反映了一种对权力阶层的声讨

(2)、对社会热点的评判。一是对热点事件和现象的评判。如借“一个艰难的决定”表达对企业竞争挟持消费者的不满,借“西毕生”讽刺学历造假,借“范跑跑”批判极端个人主义,借“我爸是李刚”质疑“官二代”仗势欺人。其他还有“黑哨”“楼脆脆”“正龙拍虎”“开胸验肺”“跨省抓捕”等。此外,“做人要厚道”“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不作死就不会死”“且行且珍惜”等,有劝诫意味。“秀下限”“无知者无畏”等,则是对突破底线行为的批判。二是对官方回应的质疑。借刻意突出、反复引用原话来进行反讽。比如,云南“躲猫猫”事件,网民认为在看守所这么严肃的地方,居然还有“躲猫猫”这么温馨的游戏,居然导致一个青壮年的意外死亡,实在不可思议。之后针对类似事件又出现“喝水死”“睡觉死”“大便死”等网络流行语。类似的还有“70码(欺世马)”“俯卧撑”“休假式调节”“维修性拆除”“轮流发生性关系”等。三是对“雷人雷语”的讽刺。比如“你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先谢国家”“这事儿不能说太细”“你是哪个单位的?”等等,均反映出舆论对官僚态度等的批判。近年来“雷人雷语”引发的网络流行语明显减少,显示在舆论监督压力下,领导干部和社会名人更加谨言慎行。

(3)、当你和99%的人思考着同样的问题,说着同样的语言,那就不是优越,而是平庸。每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同,也就应该有独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那么,首先就需要建立一套具有个人特点的表达方式。当你已经养成了不断思考的习惯,只把流行文化仅当成偶尔的调剂即可。

(4)、综上所述,作为社会文化的传播载体,网络流行语以其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促进了大众交流和价值观念的碰撞,加快了社会文化交锋交流融合,同时对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产生着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要感染青年,就要运用青年喜爱并且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加强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规律以及对青少年语言、思维影响研究,有效利用网络流行语的产生、传播规律,开展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作用,降低其消极影响,有助于在网络时代赢得青少年,强化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5)、网络社会控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网络、网络社会运行条件和环境的安全(技术控制、信息源控制);二是对人与人在网络社会中的相互关系和需要(包含虚拟的需求)的控制。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控制研究,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肯定网络流行语的语义创新和形式创新,肯定对于丰富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重要意义,同时因其不规范对汉语的健康发展带来不利提出引导和规范。当然也有学者认为语言有自净化能力,不必强制规范。二是从社会学、政治学等角度,基于网络流行语对社会管理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分析。姜胜洪认为,首先要关注网络流行语中反映的民生,切实解决收入分配不公;其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原则,提高政府公信力。北京邮电大学刘德良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对于培养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是大有裨益的,也是培养公民素养的一种较好方式。”也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流行语使得社会生活景观、政治图景的规约性特征式微,在悄无声息中颠覆了人们对美丑、善恶、荣辱、是非的区分,因此对它监测、引导、控制是必要的、合理的

(6)、另一方面,网络流行语的多样化,同样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和愿望,每个人总有其社会基础,总能引起一定的共鸣,共鸣越广泛,言语就越流行。比如“内卷”,难道没有内卷的说法,就没有内卷的现实了吗?当然不是。而为什么“内卷”此刻才被发现,或者说发明呢?是因为过去没有表达现在情境的语言存在,这是因为现在的情境是新的矛盾,内卷,简单来说,就是新的矛盾激化的产物,或许从一方面来说,内卷就是恶性竞争这一社会矛盾激化的产物,人早就在心理上感到这种情境,却没有语言表达思想,直到这种情境的发展、矛盾的激化,思想成熟了,“内卷”才诞生了。

(7)、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有网民38亿。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攀升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推进,网络社会迅速崛起。2004年,猫扑网和天涯网联合举办“十大网络流行用语”评选活动后,很多门户网站和论坛都会举行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近年来,我国网络流行语不断涌现并发生流变,其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相当部分涉及特定社会事件,加之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之间特定互动关系的存在,其对公民社会构建、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8)、(WHO)如索绪尔所言,语言状态始终是历史因素的产物。而早期的网络流行语更多遵循“语言经济原则”(languageeconomicprinciples),在有效沟通的前提下,讲求语言表达的效率、简洁和省力,多表现为缩写形式,如:GG(哥哥)、MM(妹妹)、omg(ohmygod)、lol(laughingoutloud)。而伴随线上与线下空间的交织愈发密切,网络流行语逐渐发展为社会议题折射的象征,主要原则由经济省力性逐步让位于公共社会性,其背后往往彰显了网民对当下社会议题的认知与态度。“躲猫猫”是对司法公正的隐忧与叩问,“996”和“打工人”呼吁的是劳工合法权益的归位,“PUA”则反映了职场或亲密关系中的霸凌行为。

(9)、我们更应该学习和吸收的,是那些长期的、有生命力的、不容易过时的东西。比起关注变化,我们更应该去思考:什么才是不容易变化的?

(10)、网络词汇是近几年出现于网络,人们称为“网络语言”。

(11)、在网络世界中,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语言容易吸引眼球,引起网民关注。为了能够“迅速传播”而“盛行一时”,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往往追求个性化表达,遵循“差异化”的逻辑。然而,当“差异化”作为网络流行语创造和传播逻辑被青少年遵循的时候,大量主流意识形态话语被重新编码和重新语境化,主流意识形态倡导的传统美德、社会秩序随时可能被解构和抛弃,主流意识形态随时可能被践踏和颠覆,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随时可能出现被消解的危险。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是统一严整的逻辑体系。网络流行语“差异化”的产生、传播逻辑,给青少年提供着可以颠覆、传统可以抛弃的心理暗示。网络为青少年情感宣泄提供了空间,在匿名的网络世界里,青少年可以尽情调侃、戏谑传统,而不用担心现实后果。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又给青少年的“离经叛道”找到了产生土壤、传播载体和认同对象,从而进一步强化了青少年创造、传播网络流行语的“差异化”逻辑,弱化了青少年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青少年创造、传播网络流行语的过程是寻找“认同者”的群体社会文化的互动过程。在网络社会文化高频互动之中,无论哪位青少年,持有哪种人生态度,采用哪种方式,表达哪种观点,宣泄什么情绪,总能找到大批认同者,从而获得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在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的推动之下,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意识和“叛逆心理”被强化,理性思考和自我批判精神被弱化,叛逆主流、颠覆传统的言语、行为受到褒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受到消极影响。

(12)、洪荒之力,撩妹,友谊的小船,套路,一言不合,葛优躺,吃瓜群众,小目标??

(13)、陈阳(2015).《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4)、网络流行语主要的特征就是简洁,不必要信息往往会被省略。网络流行语缩略可以是句法层面的,也可以是词法层面的,但与印欧语言的形态缩略不同的是,由于特有的书写系统,汉语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相应地分为两字格、三字格、四字格与非典型缩略四种形式。

(15)、(WHO)确实如此,语言本身就是一条不断流淌奔涌的大河,其生命活力就来源于兼容并蓄,但当一个词牢牢锚定住某种社会现象、情绪、语境时,挪用语境是否相当于抽走其根基呢?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其接近于“死亡”。此处的“新生”、“成长”、“死亡”都是以人来类比网络流行语,但一切类比都是不当类比,或许可以用更为贴切具体的“造词”、“成因及扩散”、“沉寂”来替换。

(16)、如果说,2008年以前,人们使用网络流行语是基于“提高沟通效率,节约交流成本”的话,2008年以后,随着自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与热门事件结合,在演绎热门网络事件的同时,释放出强大的传播力,表达着网民的态度。网络流行语由初的网民交流用语逐渐演变为反映社会重大舆情的流行语言。从“躲猫猫”到“我爸是李刚”,这种产生于热门事件的网络流行语成为人们进行舆情表达和社会参与的重要载体,生动地表达着社会集体意志。

(17)、如:“蓝瘦香菇”这类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屡见不鲜,“不过”蓝瘦香菇”注定会和“贾君鹏”“叶良辰”“犀利哥”等谈资一样,落入“偶然创造—突然流行—日益淡化—渐被遗忘”的窠臼。其讯息的意义只不过是切中大众的笑点,契合当代年轻人求异娱乐的心理,长期效果会逐渐减退甚至是消失。

(18)、喻国明在《传播的语法革命和传媒竞争力的构建》中就指出传媒的内容是一个复杂生产过程运作的结果,是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相互作用产生出来的特别的与众不同的终产物。

(19)、在本文中,“文章出轨事件”和“吕新华发言”等事件代表了这一条件组合,产生了“周一见”“你懂的”等网络流行语。对其微观传播路径分析如下。

(20)、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并非偶然,某一词句能成为网络流行语除了简单形象、生动有趣外,往往还反映了某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揭露了某种普遍的社会现实。小编通过盘点近十年的网络流行语,梳理出了网络流行语的四大内容来源。

5、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包括

(1)、我们很多人都是电脑控,我也不例外。对于网络流行词的看法我不左倾也不右倾。有些网络流行词,创新意义较强,或表示一个新事物,或表达一个新内涵,既有不可替代性,又表达得特简洁、生动,为民众喜闻乐见,那么它就可能活下来。

(2)、解释变量的设计主要考虑研究主题中“公共事件”和“流行语”这两大关键词来设定,本文基于前人文献和相关经验观察,确立了事件属性、流行语创造主体、流行语表达方式、是否被纳入官方话语场、情感内容、是否有特定诉求类型等6个变量。需要说明的是,之前的研究并没有采用这种细分化的指标设计来研究流行语,因此本文的变量设计属于开创性设计。具体说明如下:

(3)、这些可都是去年热门的网络流行语。但如果今天再拿出来,我想,你只会感到满满的尴尬。甚至都不用追溯到那么远,就拿年初的:佛系、戏精、diss、油腻之类的词,现在还有多少人在用?

(4)、注释:ARIMA模型是指将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化为平稳时间序列,然后将因变量仅对它的滞后值以及随机误差项的现值和滞后值进行回归所建立的模型。其基本思想是: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个序列。这个模型一旦被识别后就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

(5)、   而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了解途径情况,有36%的用户获知网络流行语的途径是通过线下面对面的聊天而非网络平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流行语早已不只是网络平台的狂欢了,他的影响力足以蔓延至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情景下,脱离了网络空间每个人之间屏幕的阻隔,群体压力的表现就更加明显,即便是自己不会使用,当面交流时,大部分人也不会刻意阻止他人使用流行语表达,因为在面对面交流时,表达信息的要务更加突出,如果阻止别人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争执进而影响沟通效率。

(6)、   圈层内的不同表达方式给年轻人提供了表现自己的机会,满足他们被尊重、被认可的心理诉求。信息互动模式的不断创新,为圈层文化的爆发提供了更为多样性的转化。圈层文化呈现抱团成群,快速黏合,信息自由,圈圈传递的特点。

(7)、(WHO)此处想借用三个或不太严谨的类比来切入,借以阐述网络流行语与社会及个体的关系。

(8)、作为“交流工具”的网络流行语在文字符号意义上影响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9)、逆行者:2020年,“逆行者”成为对在新冠疫情阻击战中涌现出的先进个人和集体的称呼。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广大医务工作者、疾控工作人员、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科技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等等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均被称为“逆行者”。

(10)、曹杰,杨晓光,汪寿阳(2007).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中的重要科学问题.《公共管理学报》,⑷,84-85.

(11)、    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产生于网络社会中的交流互动的语言的狂欢。巴赫金指出:“狂欢是人们逃避日常限制、颠倒权力日常关系的时刻,狂欢让人们暂时从普遍真理和既定秩序中解放出来。”互联网特定的狂欢化语境为狂欢体验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其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与社会控制力减弱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思想、宣泄情感。其当下的传播语境下网络流行语共通的意义空间,意义的模糊性和多样化的特征。其新媒体的匿名性传播使得人们在摆脱现实的社会身份的束缚同时,也获得了畅所欲言的渠道。人们在网络空间中的书写也不需要在乎身份的限制及利益的追遂,是一种完全自由自在的自我表达。网络流行语的组合和形式便不再收到原有语意主流文化的约束。

(12)、研究者基于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将其归纳为五个方面:语言因素、媒体因素、网民因素、技术因素、政治因素。王仕勇在《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成因探析》一文中提出: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主要是指基于特定背景,伴随现实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与特定新闻事件及网络事件相联系的一类网络流行语。

(13)、法国作家勒宠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一书中写到:聚集成群的人们,感情和思想会转到同一个方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其心理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和易躁,易受暗示,易于轻信,情绪夸张而单纯,也会出现偏执、专横、保守的倾向。

(14)、《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马中红

(15)、这一变量主要考虑流行语创造主体,即流行语是由当事人自主创造还是由网民杜撰产生。在进行舆情研究时,舆情事件的主体和客体往往是基本的参考变量(陈璟浩,2014)。流行语是本文的研究关键词之那么流行语的出处即创造主体也是一个比较直观的可选变量。在一个公共事件中流行起来的流行语到底是事件当事人创造的,还是网民杜撰的或者是沿袭旧有语句发展而来的,这在每个案例中都可以做出比较明确的判断。比如“23动车事件”中的流行语“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就是事件当事人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在新闻发布会上说的话,随后被网友频繁引用成为“铁道体”流行语。而“杨达才事件”中产生的流行语“表哥”就是由网民杜撰又广泛传播的流行语。

(16)、2008-2010:社会热点类流行语暴增,网民自创词句明显增多。正如有学者所说的,网络流行语经历了“从文字游戏到个个有故事的发展过程”,2008年开始特别明显。如“躲猫猫”“俯卧撑”“打酱油”“欺世马(70码)”“范跑跑”“被自杀”“西毕生”“楼脆脆”“小白菜”“开胸验肺”“跨省抓捕”“我爸是李刚”“3Q”“一个艰难的决定”“豆你玩”“姜你军”等。互联网反映和影响舆情热点的时政功能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究其原因,或与社会矛盾多发、网民参与意愿增强、微博等社交媒体活跃等有关。同时,自2008年开始,网民自创词明显增多,其中既有老字词被赋予新含义,如“囧”“槑”“雷人”“山寨”“霹雳”“杯具”“围脖”“鸭梨”“浮云”“给力”,也有基于热点事件或社会现象的再创作,如“做人不要太CNN”的名词动用,如“正龙拍虎”“秋雨含泪”“兆山羡鬼”等“新成语”,还有“凡客体”“梨花体”“艰难体”“羊羔体”“让XX飞”等各种模仿创作,显示网络空间的语言创造能力明显提升。

(17)、黄碧云(2011).新生代网络流行语的符号学解柝《新闻与传播研究》,(2),17-44.

(18)、   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我们认知能力有限时,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也许和所持有的意见或者先前的理解并不相符,因此就会产生认知层面的“失调”,这种失调是“由于产生了心理上的不舒服,而这种不舒服会促使人试图减轻这种不和谐感,以达到和谐。”认知失调理论中有趣之处是对信息的寻求与躲避,通常称之为选择性接触和选择性注意。有些研究者提出,个人一般不会选择或拒绝全部信息(即选择性接触),因为我们无法事先就知道消息的内容。所以说,我们在信息的选择和使用上也存在一个“舒适区”大家更加倾向于选择与自己已有认知体系中信息相和谐的部分,这样往往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下图···

(19)、与新闻、评论等舆情载体相比,网络流行语有以下特征:

(20)、这一变量主要考察某流行语是否被纳入官方话语场,即有无被主流媒体所采用。在中国的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报道一般代表了主流媒体的观点,可以说传统媒体参与报道意味着某议题被纳入了官方话语体系,这一因素也可能影响流行语的传播程度。但本文并未以是否被传统主流媒体采纳作为某流行语是否被纳入官方话语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只要是有广泛影响的公共事件,重要的主流媒体一般都会提及,只不过有的是正面采用,有的是负面批判,因此主流媒体是否报道并非明显而确切的判断依据。本文所采取的依据是,对于那些受到主流媒体负面批判的流行语则视为未被纳入官方话语场。数据显示,这十二个公共事件中的流行语33%被纳入了官方话语场,而67%的流行语受到了主流媒体的批判。

(1)、作为“社会舆情表达”载体的网络流行语产生、传播过程影响青少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2)、可在下方留言,说出你印象深或常用的网络流行语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特征102句(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