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怎么来的84句(孔子教做人做事的道理)

孔子教做人做事的道理

1、孔子教会我们做人做事

(1)、《论语》中论述做人的句子俯拾皆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教给了我们好学,还要谦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宽广的胸怀,宽容的态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没有诚信,不会得到他人的认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要把学习和思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孔子在政治思想上大力宣扬“仁”的学说,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以实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高境界;孔子“忠孝礼仪”的思想,在漫长的封建王朝中起着主导地位,成为中国两千多年文化的正统。

(2)、今天,山东省兰陵县向城西北处,有一连绵的山麓,供奉着古鄫国人世代拜谒的神庙,此山被称为神峰山,山麓以北是群山连绵的季氏封地费邑。神峰山背负着鲁国的群山,面向鲁南平原。季文子灵柩就安葬在神峰山,神峰山亦被命名为鲁卿山,以此表明鄫国正式成为鲁国的附属国。鲁襄公授予季孙行父的谥号为“文”,后人又称鲁卿山为文峰山,在其墓地前建有季文子庙,并将文峰山东鄫城西面的泇河支流河叫季文子河。

(3)、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4)、△ 历史学者纪连海,知名评论家张颐武,出席毛铺中国和宴暨毛铺年份匠荞上市发布会,并参与城市文化沙龙活动。

(5)、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6)、季文子,姓季孙,名行父,谥号文,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大夫。据史料记载,季文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无金玉重器,忠于公室者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清官。但同时又有人说:“文子生平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认为他做事思虑太多,过于谨慎,容易徇一己之私。孔子听了他的事情后,说道:“做事从正反两面考虑一下就行了。”

(7)、见父母志有不从已谏之色,则又当恭敬,不敢违父母意而遂已之谏也

(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语录

(9)、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11)、有智慧的人,一听到发生的事情,马上就明白该怎么做,当即决断去完成,这样的智慧是真正的大智慧。这就是自性透出来的智慧,用思考在意识层面获得的并不是智慧,那是逻辑思维、判断分析得出的结果,往往并不是好的结果。

(12)、子路让子羔去作费地的长官。孔子说:“这简直是害人子弟。”子路说:“那个地方有老百姓,有社稷,治理百姓和祭祀神灵都是学习,难道一定要读书才算学习吗?”孔子(理屈词穷,只好)说:“所以我讨厌那种花言巧语狡辩的人。”这说明孔子根本不懂而且讨厌辩证。

(13)、本学期限拜读了高欣编着的《孔子叫我们宽容点》其中第一章《孔子做人之道》。它让我知道做人是一门大学问,书中用浅显的话语,告诉我们如何做人的道理。

(14)、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孔子认为舜这种天生的圣人,只要恭敬地坐好自己位置就可达到无为而治,所以说生而知之者,上也。

(15)、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6)、阴与阳,本体与自然,人意识与自然的顺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把人天地之间的关系,讲得很透彻。总的来说道德经是教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能和与这个世界相处,与这个世界的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寻求长生之道。如何寻找幸福快乐,延年益寿。

(17)、孔子整理了《诗》、《书),《书》就是刚才我讲的《书经》,是部重点记录历史文告的书,记载了心法的传统。后孔子自己著一部书叫《春秋》,讲春秋时候天下变乱的历史,是他记的账,只记账哦!譬如说“二零零九年,秋天,太湖大学堂跟大家聚会”,孔子只这样记,至于内容是什么,没有写。他后来的学生,根据孔子的记载加以发挥,再记下详细的内容,就有了《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这三传。

(18)、所以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要灵活运用,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因材施教。对性格急躁做事容易冲动的学生让他做事三思而后行,锻炼他的稳定性。对慢性子做事优柔寡断的学生要让他做事果断,不要三思而后行。锻炼他的果敢性,敢于自己做主的性格。

(19)、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20)、其实孔子对于宰予这样评价,并不仅仅因为宰予在白天睡觉这件事。

2、孔子说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怎么来的

(1)、季文子推行初税亩,使得被困在井田制上面的奴隶、农民们解放出来,从而让鲁国的私田日益增多。作为初税亩的首倡者的季氏以及三桓纷纷抢占这些开垦私田的“隐民”,从而让三桓的实力日益壮大。

(2)、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3)、对于“和而不同”的思想,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经在晚年总结过一个十六字箴言,叫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所谓和而不同,就是不存在谁是谁非,只有传统、处境、角度的不同,而其中的至高境界,就在于能够相互包容和相互赞赏。

(4)、<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5)、《桓公十五年》记载:“天王使家父来求车。”此为贬天子——非礼也;诸侯不贡车服,天子不求私财。

(6)、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语录

(8)、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9)、大妈听了,对韩信说:我给你饭吃,是为了求你报答吗?同时还告诉韩信,年轻人要懂得脚踏实地,不要动不动就说大话。

(10)、但是却令人没有想到是,孔子随口说出的这句话,到现在还流行,甚至成为了现在很多老师教育那些不听话、学习差的学生的口头禅。

(11)、仁德是修身的关键。一个人只要立志于培养自己的仁德,那么他就不会做坏事。如果一个人去掉仁德,也就不能成为君子,君子应该时时刻刻不违背仁德。孔子认为仁德甚至比生命更宝贵:志士仁人不能因为求生损害仁德,当生命和仁德冲突时宁可杀身以成仁。

(12)、香港首富李嘉诚,总是以身作则,对自己加以约束,他的员工就会认为,嗯,我跟对了老板。

(13)、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4)、在垃圾堆里相遇的锁和钥匙,不由感叹起来:“今天我们落得如此可悲的下场,都是因为过去,我们没有看到对方的价值与付出,而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彼此斤斤计较,相互妒忌和猜疑啊!”

(15)、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6)、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7)、当一个人懂得说话分场合,什么事情该说,什么事情不该说的时候,他的身边一定会有一群朋友。

(18)、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20)、翻译: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3、孔子教人做人的名言及道理

(1)、译文:季文子主张凡事三次思考后才行动。孔子知道后说,遇事反复思考,这样好啊。

(2)、有句话说“三思而后行。”意思凡事要经过深思熟虑后方可行动,而孔子则认为做事并不需要“三思而行。”难道这不矛盾吗,为什么孔子会提出这个观点,对我们教育有何启发?

(3)、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孔子语录

(4)、季文子每做一件事都要考虑多次。孔子听到了,说:“考虑两次也就行了。”

(5)、纵观古今中外,那些大人物,哪一个不是对自己加以约束的人,他的成功不是白来的,而是长期以来对自己的约束,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又不能做。

(6)、立,很难,而立得住、不随众俯仰,更难。这种气质吃不出来,唱不出来,旅游也旅不出来。张扬的不叫个性,个性的无须张扬,一个东西一旦定住之后,也就有了自己的特色,不用去追求什么我的style,那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7)、孔子所说的话,不仅仅都是金玉良言,也有随口说了一句“脏话”,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孔子说的这句话是什么呢?是对谁说的呢?

(8)、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9)、(本文章 图/文源于网络,由十方缘整理发布,仅供学习交流)

(10)、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11)、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孔子语录

(12)、《春秋》用语十分严谨,这就是“春秋笔法”和“微言大义。”

(13)、《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

(14)、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5)、在2020年,互联网时代已经繁荣了,个性、差异化俯仰皆是,每个人都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但不得不说,这也是泯灭个性的年代,谁都感觉存在感不够,没事就想刷一波。

(16)、“君子无所争”者,言君子之人,谦卑自牧,无所竞争也

(17)、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18)、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19)、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20)、鲁君失民久矣,焉能逞其志?确实是这样,对于民众而言,“礼不下庶人”,老百姓本来就是一个被传统礼仪遗忘的阶层,因而季文子关注他们,是否能够生存或生活得更好。鲁君“失民”便是“失礼”,而季氏“得民”便是“得礼”,这也是后来孔子倡导“礼学”得以繁荣昌盛的主要原因。

4、孔子说做人的道理

(1)、四十而不惑,再加十年做人做事,“五十而知天命”,这才晓得宇宙观、晓得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人怎么会生出来?人为什么生来是男是女?为什么在同样的环境,每人的经历不同?为什么有的人一辈子很享受,有的人永远很痛苦?这里头有个道理,“五十而知天命”,换句话说,孔子讲自己到五十岁才晓得宇宙万有有个本能的因果规律的作用,都是十年十年的磨炼。

(2)、一个真正的君子,从来都是做事认真、积极,很是勤奋,而不是逞口舌之快,说话严谨、郑重。

(3)、公元前601年到前568年,季文子总共在鲁国执掌国政33年,先后辅佐鲁宣公、鲁成公、鲁襄公三代君主,为稳定鲁国的政局,曾经驱逐公孙归父出境。他执掌着鲁国朝政和财富,大权在握,一心安社稷。《史记·鲁世家》记载:季文子当政时,“家无衣帛之妾,厩无食粟之马,府无金玉”。他以此来收揽人心,并招纳人才,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国语·鲁语》说:季文子身居位高权重的鲁国上卿大夫,掌握国政和统兵之权,有自己的田邑,但是他的妻子儿女却没有一个人穿绸缎衣裳;他家里的马匹,只喂青草不喂粟米。孟献子的儿子仲孙很瞧不起季文子这种做法,于是就问季文子:“你身为鲁国之正卿大夫,可是你的妻子不穿丝绸衣服,你的马匹不用粟米饲养。难道你不怕国中百官耻笑你吝啬吗?难道你不顾及与诸侯交往时会影响鲁国的声誉吗?”季文子回答:“我当然也愿意穿绸衣、骑良马,可是,我看到国内老百姓吃粗粮穿破衣的还很多,我不能让全国父老姐妹粗饭破衣,而我家里的妻子儿女却过分讲究衣着饮食。我只听说人们具有高尚品德才是国家大的荣誉,没听说过炫耀自己的美妾良马会给国家争光。”

(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名句

(5)、再加十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得道了。你们现在教孩子们读古书,看看孔子几十年的修养,到七十以后,他真正的大彻大悟了,是这么一个过程。

(6)、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7)、但是在宰予走了之后,孔子却对其他学生说:“宰予不仁啊。”

(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9)、据《论语》记载,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季文子做事总是考虑再三后再采取行动。孔子听了这件事后,说:“思考两次就可以了。”

(10)、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1)、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孔子名言

(1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3)、其实,这位季孙行父执掌鲁国朝政三十多年,能够厉行节俭,改革税收政策,始开初税亩,促进了鲁国的改革发展。季孙行父上承其祖成季之遗风,下启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政治。因为他的努力,鲁国三桓才得以顺利成长,从而成为日后凌驾于鲁君之上的强势卿家势力。

(14)、“坚持正道原则,即使对国君有所冒犯,也不能放弃正道原则;臣子事君,其实不是为了给君做事,而只是在国君之下做事,是为国为民做事,归根结底则是为了行仁义,辅助国君推行仁政;对待任何人都不要有厌倦之心,一律以真诚相待,自己言行首先要遵守并坚持道义;发现君子就加以举荐,发现小人就使他远离国君;去掉你的邪恶之心,而真诚的依据礼义与国君相处。做事需要机敏,谨言慎行,按照礼义修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15)、从社会需求来看,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又红又专”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能力。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随着社会发展,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更会成为选人用人的核心原则。

(16)、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17)、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於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18)、他对音乐的热爱从来是难以掩饰的,《论语》里说他“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一起唱,还承包各种副歌部分。而至于诗歌方面,他的贡献也是,整理了著名的《诗经》,大量收录了民间音乐人的作品。其中在评价《关雎》这首歌时,他的那句“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透露出上乘的品位,一张嘴就是老乐评人。

(19)、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0)、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孔子教做人做事的道理和启示

(1)、做为教师,我们既要依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区分学生不同的性格类型,又要像孔子那样,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临事决断的能力。要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重视自己的第一的感觉,只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情,就要坚定不移地认真去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有时候,人的第一感觉往往是正确的,比如在考场上,考卷做完后,如果还有时间,很多老师都倡导学生回头再检查一遍,这种做法对于胆质汁和多血质的学生可能是好事,可以迅速发现自己粗心大意做错的题目;但对于粘液质和抑郁质的学生来说,可能不是好事,对于拿不准的题目,由于他们思考过多,可能会把已经做对的改成错误的。在科学发明和艺术创作活动中,第一感觉往往以“灵感”的形式呈现出来,灵感稍纵即失,如果抓不住,可能造成终生的遗憾。

(2)、这季氏家族还真不是孔子能抗衡的实权人物啊。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身处政治斗争旋涡之中的季文子能够做到清廉节俭,关键在于能够“三思而后行”。孔子的评论说:“再,斯可矣”这句意思有点含糊的话,成为后人对季文子或褒或贬的重要依据。给《论语》作过注疏的郑玄、何晏、邢昺、刘宝楠等的解释是基本一致的。孔子设坛讲学的过程中,敢于以孔文子、子产、臧文仲等享誉一时的时代人物说事论世,季文子也在其中。很显然,孔子以这些人物的事迹来教导自己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像季文子等人那样,在历史上留下各自的品行和功业,进而实现孔子自己未曾实现的政治抱负。

(3)、有句古话“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我们都知道很多成绩并不是经过长期的思考而取得的,而是靠长期实践过程中去不断改良。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三思但一定要行,放下自己顾虑,马上去做好自己的事。

(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孔子名句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孔子说的做人做事的道理是怎么来的84句(孔子教做人做事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