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的名言名句80句(顾炎武的名言)

顾炎武的名言

1、顾炎武的名言名句爱国

(1)、节约时间,也就是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而也就等于延长了人的寿命。

(2)、居延,汉时属国,在今甘肃张掖西北,此行的目的。《后汉书·郡国志》:“凉州有张掖、居延属国。”

(3)、(鉴赏)诗人作此诗时,与他谊兼师友的名相张九龄受李林甫排斥被罢相。这是玄宗朝政治由清明转为昏庸的标志,因此,诗人在奉使慰劳战胜之军的征中,并非是一味高昂振奋的,也兼有孤寂之感。

(4)、不知道在座有没有一九九四年在昌平园校区念书的同学。那年的秋冬之际,北大启动昌平校区。我对此印象特别深刻,那是因为,那一年我负责给新同学讲课。早上五点半起床,坐上学校的班车,天还没亮的时候出城,到长城边上的昌平园校区讲课。很累,但很有意境。课程结束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叫《“萧瑟昌平路”》,里面专门引了顾炎武的《赠献陵司香贯太监宗》,其中有我特别感兴趣的诗句“清霜封殿瓦”、“空堂论往事”。在十三陵旁边讲中国现代文学,或者倚着长城读《野草》,别有一番滋味。当然,顾炎武入清后六谒明十三陵,而且特别喜欢谒其中规模小的思陵,就是崇祯皇帝的陵墓,自然是别有幽怀。清初时,从北京城里走到十三陵,路程还是相当遥远的,颇为废时废力。好在顾炎武在谒陵的同时,写了不少相关著作,包括《昌平山水记》和《京东考古录》。读这些书时,我大的感觉是,这是一个奇特的学者,既有政治抱负,又到处走动,在行走时思考学问,在著述中寄托幽怀。明亡以后,明遗民中有修心养性的,有从事著述的,也有奔走天涯,致力于反清复明的。但像顾炎武那样,把政治呀,学术呀,个人情怀呀,全都搅在一起,而且借行程把这些串起来,是一个很奇特的现象。顾炎武的朋友王弘撰对此有所概括,这就是我今天首先要讲的“以游为隐”。

(5)、汉将窦宪击破匈奴北单于,追击至燕然山,刻石纪功而回,后世用为克敌制胜的典故。这里借用之。

(6)、香烟几时有,弹之问青天。不知你我他她,口袋是何烟。我欲乘烟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点不燃。

(7)、(17)顾炎武:《仪礼郑注句读序》,《亭林文集》卷

(8)、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集思广益

(9)、赔了夫人又折兵、人逢喜事精神爽、无颜见江东父老、

(10)、上学期(2001年2-7月),我为北大中文系研究生开设“明清散文研究”专题课,北京的三联书店希望出版讲课稿,于是请学生做了录音整理,然后再由我剪裁成文。这回提供的《能文不为文人——顾炎武的为人与为文》,便是其中的一章。因出版社希望呈现课堂活跃的气氛,保留原先的闲文与穿插,不做过多的修整,故显得不够严谨与丰腴。再加上课堂讲授不同于个人著述,不能不更多考虑听众的接受能力,往往是清晰有余,而深入与厚实不足。但借助明清十五家(归有光、李贽、陈继儒、袁宏道、王思任、徐弘祖、刘侗、张岱、傅山、黄宗羲、顾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龚自珍)文章,呈现三百年间(16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中国散文发展的大致脉络,并引起学生对这一古老文体的兴趣,是本课程的主要目的。

(11)、古色古香、红墙绿瓦、金碧辉煌、气势宏伟、美轮美奂

(12)、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出口成章、语惊四座、娓娓而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

(13)、备注“亡国”与“亡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换个王帝,国号。而仁义道德得不到发扬广大,统治者虐害人民,人民之间也纷争不断,是天下将灭亡。保国这类事只需由王帝及大臣和掌握权力的人去谋划。但是“天下”的兴亡,则是低微的百姓也有责任。

(14)、春寒料峭、春意盎然、春暖花开、满园春色、春华秋实、春风化雨、骄阳似火、暑气蒸人、烈日炎炎、秋风送爽、秋高气爽、冰天雪地、寒冬腊月

(15)、(1)政治背景:官僚腐败;政治暴虐(或朝政混乱)。

(16)、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17)、这“早夜诵读,反复寻究”得来的十几条札记,既是学问,也是文章。一般将《日知录》作为一部专著看待,这自然没错。可这是用一则一则笔记集合而成的著作,每则札记本身,很可能也是可诵读的文章。一般人写考证文章,很容易枯燥乏味,得不好读。《日知录》不一样,可作文章读。诸位不信,可在床头置一册,得便时随意翻翻,翻到哪儿读到哪儿,不但学问上时有所得,而且对培养自己的文章趣味也有好处。

(18)、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19)、顾炎武称其晚年在关中“略仿横渠蓝田之意,以礼为教”,在社会风俗败坏、道德沦丧的时代,他注意到礼对于维系世道人心的作用,试图推行礼教,移风易俗,拨乱反正,这正是他通经致用思想的体现。他还注意到,必须让百姓获得基本生活保障,才能够推行社会教化,这说明顾氏从事经学研究,能够把握到问题的实质,并且注意到理论联系实际。

(20)、春:春暖花开、桃红柳绿、春回大地、春雨绵绵、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2、顾炎武的名言名句

(1)、欲减罗衣寒未去,不卷珠帘,人在深深处。残杏枝头花几许。啼红正恨清明雨。

(2)、平易近人、宽宏大量、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大义凛然、临危不惧、光明磊落、不屈不挠、鞠躬尽瘁、舍己为人、大公无私

(3)、夏:夏日炎炎、骄阳似火、花繁叶茂、热火朝天

(4)、第二点,汰华辞,即把那些华丽的外衣统统拿掉。看看你除掉穿靴戴帽、花拳绣腿,到底还讲了些什么。写文章,把你所要表达的意思讲清楚,这就行了。如此“辞达而已”的文章,也能产生美感。学古文献或语言学专业的同学,对文学论文的评价历来不高,他们经常说,你们的文章太多修饰语,是故意摇曳出来的东西。

(5)、(4)在中国历史上,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响着时人及后世?(2分)

(6)、全面地考证金石文字,其实宋人已经开始了,包括这篇文章里提到的欧阳修和赵明诚。顾炎武的特异之处在哪儿?在于他把田野考古的方式带进来了。前代学人只是在书斋里做碑帖的考证工作,而顾炎武是亲自到荒山野岭去寻找新的资料,印证或修正已有的结论,重新理解和阐释历史。

(7)、一九七四年,钱穆先生在台湾开讲《经学大要》,其第二十九讲中有这样一段话:

(8)、③顾炎武:《与施愚山书》,《亭林文集》卷三。

(9)、(21)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亭林文集》卷三。

(10)、    A.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11)、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12)、    材料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3)、不愧对今天的人,明天会对你微笑;丢失了今天的人,明天会给你烦恼。

(14)、杯弓蛇影、狗急跳墙、瓮中捉鳖、兵荒马乱、顺手牵羊、蝇头微利、噤若寒蝉、悬崖勒马、混水摸鱼、龙盘虎踞、包罗万象、车水马龙、老态龙钟、虎虎生威、虎头蛇尾、虎口拔牙、生龙活虎、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争虎斗、马到功成、鸡犬不宁、胆小如鼠、对牛弹琴、杀鸡儆猴、如狼似虎、守株待兔、狗急跳墙、叶公好龙、画蛇添足、鸡犬升天、人仰马翻

(15)、要开创一种新的学风,必须认真读书,批判地继承总结前人文化成果。顾炎武正是这样做的。他6岁时,便由母亲授《大学》,7岁跟老师读书,9岁学《周易》,10岁时祖父又教他读孙子、吴子诸书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11岁又读《资治通鉴》……可见,他在少年时代,就奠定了扎实的学习基础。他青年时期,又“历览二十一史以及天下郡县志书,一代名公文集及章奏文册之类”。中年之后,因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屡遭缉捕,不得不颠沛流离,南北奔走,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他依然好学不辍。到了晚年,每叹朋友之中,老而废学者十居七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君子之学,死而后已”,表示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他的学生曾说:先生“精力绝人,无他嗜好,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废书”。(潘耒《日知录序》)

(16)、提倡“利国富民”,希望能逐步改变百姓穷困的境遇,主张实行“藏富于民”的政策。

(17)、(《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烟”字妙在传神,将江南水乡的独特景致描绘得出神入化。---------------------------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18)、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19)、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闻鸡起舞、刻舟求剑、拔苗助长

(20)、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3、顾炎武的名言名句读万卷书

(1)、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无异于谋财害命。

(2)、昆山千灯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学家、史学家。顾炎武先生是与黄宗羲、王夫之齐名的明末清初“三大儒”之一。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他倡言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后世影响很大。人民日报将其评为中华72伟人之一。

(3)、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4)、第(3)问,突出顾炎武是儒家思想家,反对理学,主张恢复孔孟之道的目的。

(5)、还有一点,进入学界,一开始入手就编教材,很容易把“编”等同于“撰”。关于这一点,五十年代的做法,给我们留下很深的教训。让大家生集体编教材,怎么编?还不是把“旧钱”买过来,锤碎了再重新改铸。不能说里面没有年轻人新鲜的见解,包括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眼光,问题在于,这种采旧铜而后改铸新钱的论述策略,日后贻害无穷,许多当事人很可能一辈子都改不了这种读书习惯。我问过吴组缃先生和李镇淮先生,北大中文系五五级编教材的情景。据他们说,学生确实很努力,热情很高,可毕竟只是大学本科二三年级的学生,读书不多,许多大的关节,主要还是依靠老师们。学生们的优势在哪儿?在政治立场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两方面一结合,一部文学史就出来了。(笑)这当然只是时代的错误,可这种靠读文学史来编写文学史,靠读研究著作来写研究著作的风气,至今没有完全消歇。所以,我开玩笑说,第一个写文学史的人不容易,到了第十个、第一百个,写文学史其实并不难。做学问达到了一定境界,自家格局已定,为通俗起见撰写教材,便于学生接受,这是好事情。但如果一开始就从教材入手,很可能一辈子写不出像样的论文或专著,因其很可能永远逃不出铸旧钱的思路。

(6)、“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以不能免矣。……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

(7)、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8)、章太炎《文学论略》中有一段话,我怀疑是从顾炎武那里学来的。章太炎的文章古奥得很,一般人自然会以为,他肯定以先秦两汉之文为雅,到了唐宋就俗了,到了明清那就更加一发不可收拾了。可实际上不是这样,章太炎强调,每个文体有每个文体的特殊要求,符合这个要求的,就是“雅”。而不能说哪一种文体是雅,哪一种文体天生就是俗。举例来说,小说有小说的要求,合小说文体要求,就是雅。所以,章太炎会说《水浒传》是“雅”,而且主动给章回小说《洪秀全演义》写序。古人一般认为,小说不登大雅之堂;章太炎说,不过,“小说自有雅俗”。小说既然自成一体,就有其特殊的要求,合这个体的,就是雅。

(9)、思想文化上: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的习气;空疏的学风;西学东渐中近代科技开始传入,开阔了人们的眼界。

(10)、(译文)一个人如果不廉洁,就会无所不贪;一个人如果没有廉耻,就会什么下作的事情都做。

(11)、材料二 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是故有人伦,然后有风俗;有风俗,然后有政事;有政事,然后有国家。

(1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13)、无用武之地、物以稀为贵、先下手为强、小巫见大巫、

(14)、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15)、刚才的简要介绍,目的是让诸位对顾炎武的为人有初步的了解。这是一个讲求经世致用的大儒,而且身处战乱以及社会变革的年代。上节课我讲过,顾炎武认为,“亡国”和“亡天下”不一样,明亡是天崩地裂,是“亡天下”。身处这样的年代,文人的想象方式与审美趣味,自然不同于太平年代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因此,你不难理解他与后世纯粹文人不太一样的一点:那就是固执地认定文章的社会功能。《日知录》中有一则,题目就叫“文须有益于天下”。

(16)、(13)陶清:《拨乱反正回归原典——顾炎武的学术思想改造纲领》,《合肥学院学报》2005年第11期。

(17)、(3)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

(18)、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19)、时间每天得到的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和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

(20)、理学之传,自是君家弓冶。然愚独以为“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非数十年不能通也。故曰:“君子之于《春秋》,没身而已矣。”今之所谓理学,禅学也,不取之五经而但资之语录,校诸帖括之文而尤易也。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之谓不知本也。③

4、顾炎武的名言名句国家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生豪杰,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2)、注:本文引文凡未注明出处的,均见顾炎武的《日知录》和《顾亭林诗文集》。

(3)、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凯勒

(4)、(15)钱穆:《顾亭林学述》,见《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卷8),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打破沙锅问到底、各人自扫门前雪、横挑鼻子竖挑眼、

(6)、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易卜生

(7)、后四句,写诗人在“胡天”见到了大漠的奇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如此宏壮之景感召了诗人,使他渐摆脱了孤寂的心绪,生出了豪壮之情,引发了克敌建功、燕然刻石的爱国热忱。这首诗尤值得一提的是第六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8)、清末民初,推崇顾炎武的章太炎讲了一句话,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顾文特色。他说,写文章好出于名家,而不要出于纵横家。名家讲逻辑,步步为营,没有花把式;而纵横家才气横溢,中间有很多本该直接面对的关卡,竟用瞒天过海的手法,一跃而过。他认为,这不是写文章的好办法。章氏甚至主张,“以疏证之法,施于一切文辞”。以注疏考证这样的笔法来写一切文章,方能做到一笔也不苟简,这自然是把事情推到极端的说法。文人多少总有点才气,写文章自然喜欢摇曳,章太炎主张将这些做作的东西去掉,有新意,汰华辞,并且不枝不蔓,这才可能呈现理想的大文字。

(9)、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要着急。不管发生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

(10)、有的人抽着,他已经戒了;有的人戒了,他还抽着。顾炎武名言诗句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日知录》

(11)、材料三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12)、从这一立场推演开去,顾炎武强调,“纪政事”、“察民隐”这样的好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益;假如你写的是“怪力乱神”、“无稽之言”,或是阿谀奉承,那么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损。为文不但无益,而且有损,这可是对于喜欢舞文弄墨者的严正警告。

(13)、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4)、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现象,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状态下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

(15)、这两段文字之所以让我大发感慨,除文章风格外,更重要的是顾炎武治学的路数,以及他所追求的学术境界。至于《金石文字记序》和《与友人论学书》,或许更能体现其述学之文的风格和趣味。《金石文字记序》前半部分所写,主要是“喜”,即二十年间周游天下,看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而“喜不自寐”。后半部分则突出“难”,以一布衣走天下,“踯躅于山林猿鸟之间”。讲清楚了这访求古人金石之文的“喜”与“难”,再把欧阳修的《集古录》和赵明诚的《金石录》带进来,说明自己的学术承传与发展路径,思路明确。既是介绍写作过程以及学术源流,同时也表达作者的心境与趣味。

(16)、去年太岁田间土,明日香烟壁下尘。马上新人红又紫,眼前歌妓送还迎。钗头燕,胜金紃。燕歌赵舞动南人。遗民植杖唐巾起,闲伴儿童看立春。

(17)、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

(18)、明清易代之际,出现了许多慷慨赴义的仁人志士,为这些人写墓志、行状,容易成就激动人心的“大文章”。如傅山的《汾二子传》、黄宗羲的《思旧录》以及全祖望撰写的诸多神道碑等,都是这一类文字。本来,伟大的人格放在那里,只要你能体会、善描摹,不难写出大文章。顾炎武这方面的文字也有,如《吴同初行状》,但并不是他所擅长的,这跟他做学问讲究“实事求是”有关。他做的不是思辩性的哲学,而主要是实证性的史学,尤其是典章制度、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等。因此,他的文章风格内敛,很少锋芒毕露,也不太热情洋溢,再激动人心的事,到他笔下,都是点到为止。我想,如果标点顾炎武的文章,好只用逗号和句号,而不要滥用感叹号。黄宗羲的文章不一样,可以多用感叹号,他的激情澎湃和顾炎武的深思熟虑,就是不一样。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概括顾炎武的文章风格,我想,那就是:干净利落。有古朴之风,而无轻佻之病,这可是典型的中年文字。黄宗羲到老,笔下依旧有青春和激情;而顾炎武写文章,始终显得很冷静。

(19)、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顾炎武《顾炎武诗选》

(20)、2001年5月讲授,2001年10月29日整理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顾炎武的名言名句80句(顾炎武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