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100句简单文案】

一、如梦令李清照

1、了解了到这里,我又该做何选择喜欢那首呢?其实不管哪一首都是其名篇佳作,都让人难以释怀,只能说我们所在的当下,哪一首能应时应景而己。我此时在读第三首。而你呢?此时在读哪一首呢?

2、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

3、AndIstrayeddeepintothelotusonthelake.

4、尝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5、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如梦令》:李清照的一篇游记,写的是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以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原文: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大家争着划呀,船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6、(唐)贾至、王维、岑参《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7、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

8、李清照出身官宦人家、书香门第,家中藏书丰富,因此她自小便气质高雅,满腹才学,度过了安宁悠闲的少女时光。

9、“兴尽晚归舟,误入藕花深处”。接下来,用了“兴尽”一语,高度概括了整整一天的欢乐活动,而把其中的具体细微之处,全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既然已是“沉醉不知归路”,当然就会“误入藕花深处”,词中的情节发展是自然的,清澈的水面上,覆盖着丛丛密密的硕大荷叶,只粉色或白色的荷花,在绿叶的簇拥下,迎着阵阵晚风悄然绽放。一只漂流的小船,载着一位优雅的少女,就在这荷花深处的翠绿暗香之中,迷失了回家的方向。

10、13(古诗欣赏)送别诗——别董大

11、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12、《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翻译: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翻译: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大家争着划

1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4、8(古诗故事)孟浩然《宿建德江》

15、李清照和赵明诚是古代难得的一对门当户对而有才华横溢的才子佳人,据说,李清照在闺阁之中,就名动京城,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的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

16、“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意外。

17、⑵常记:长久记忆。溪亭:临水的亭台。

18、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19、20(古诗故事)泊秦淮

20、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

二、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

1、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2、30(古诗故事)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本来平平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4、译文: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玩到尽兴天却黑了,划小舟回去,却不小心进入藕花塘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一不小心却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5、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6、11(古诗欣赏)送别诗——《易水送别》

7、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怎么出去呢?怎么出去呢?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鸣鹭。扩展资料作品赏析

8、在李清照往后的人生里,年少的回忆总能让她的心头泛起阵阵涟漪,这些记忆有些如蜜糖一样甜美,有些像清酒一样回味绵长。作为婉约派的一代词宗,李清照也曾写下记录闺中生活的词作,这首《如梦令》写的便是一段美好的回忆,从中可以窥见青年李清照身上那抹明快洒脱的色彩。

9、ACiPoem(tothetuneofRuMengLing)

10、“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1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全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12、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13、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14、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15、译文: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16、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17、时常记起游溪亭的那天傍晚,太过沉醉而忘记回家的路。

18、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

19、33(古诗欣赏)滕王阁诗

20、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三、如梦令李清照

1、3(古诗欣赏)元日王安石

2、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

4、《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首词,是一篇追忆旧游之作。

5、译文: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6、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7、翻译: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8、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9、23(古诗故事)游山西村

10、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翻译:

11、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以优闲的游兴始,中经溪亭玩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后惊起鸥鹭,全词后一切都统一在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色之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词人把瞬时的神情,瞬时的动作,瞬时的音容,瞬时的景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极富立体感的生活画面。这是一个永恒的活生生的生活画面。这是画面在清新之景中渗透了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像《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样带着富贵之气,也不像《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样带着衰飒之气,而是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12、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13、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1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15、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16、怎么才能出去呢?怎么才能出去呢?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17、点击上方“桃李国学堂”可以订阅哦

18、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译文:我常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玩到太阳落山时分,喝得醉熏熏的,都找不到回去的路。天黑了,玩够了的我划着船,却划进了莲花的深处。划呀,划呀,惊得一滩水鸟,都飞起来了。(还有一说,争渡同怎渡)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译文:昨天晚上,雨下得不大,风却很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醉意并没有全消。我问卷起帘幕走进来请安的侍女,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故。知不知道?知不知道?应该是绿叶更加茂盛,而红花却已凋零。

19、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词人的早年风采。

20、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四、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1、9(古诗欣赏)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2、兴尽晚回舟,误入藉花深处。

3、zhēng dù , zhēng dù , jīng qǐ yī tān ōu lù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5、(建军节特别节目)王昌龄《出塞》

6、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7、32(古诗欣赏)《春日》朱熹

8、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

9、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10、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1、李清照是词人,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一位爱好文学的金石学家,两人常在一起读书作词。有一次,赵明诚出外做官,李清照十分想念他,就写了一首《醉花阴·重阳》寄给他,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赵明诚读了这首词,赞叹不已,觉得自己的词作没有比得上这首词的。于是他闭门三天,一鼓作气填了五十首词,心想:“这次一定有比清照写得好的词了。”于是,他将李清照的《醉花阴·重阳》放在自己的五十首词中,一起拿给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再三吟诵之后说道:“只有三句可称上传世之作。”赵明诚急切地问:“哪三句?”陆德夫吟道:“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正是李清照词中的句子,赵明诚甘拜下风。

12、这首词的每一句虽然不是特别出色,结合在一起却构成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词、一幅清新美丽的图画。其中“沉醉不知归路”一句,我们可以用来形容醉酒的程度,也可以来形容人们对某一景物或事物的沉迷。

13、21(古诗故事)侯门似海

14、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15、《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俩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

16、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7、(赏析):这是一首绝妙的大自然的赞歌。此首小令,为作者年轻时词作。写她经久不忘的一次溪亭畅游,表现其卓尔不群的情趣,豪放潇洒的风姿,活泼开朗的性格。用白描的艺术手法,创造一个具有平淡之美的艺术境界,清秀淡雅,静中有动,语言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给人以强列的美的享受。

18、.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19、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

20、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五、如梦令李清照表达了什么

1、22(古诗故事)推敲之问

2、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4、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拼音版注音:

5、cháng jì xī tíng rì mù , chén zuì bù zhī guī l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6、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7、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8、如梦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注释)①如梦令:词牌名。②雨疏风骤(zhòu):雨点稀疏,风声急骤。③浓睡:沉睡。④残酒:残余得酒意。⑤卷帘人:这里指侍女。⑥绿肥红瘦:绿叶多而红花少。(译文)昨夜雨小风急,我从沉睡中醒来,酒醉没有全消。试问卷帘的侍女,她却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应是绿叶更加茂盛,红花却已凋零。

9、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10、首.李清照有三首.三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第三首没有前两首有名: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尽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凉的我这首是在家国离乱,她的丈夫赵明诚去世后做的.

11、总共就两首,没有三首,具体如下:

12、①疏:指稀疏。②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③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④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⑤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13、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14、18(古诗欣赏)山中送别

15、《如梦令》李清照内容: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选自《漱玉集》。李清照(1084至约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市)人。宋代女词人。此词表现了作者对花事和春光的爱惜以及女性特有的关切和敏感。浓睡醒来,宿醉未消,就担心地询问经过一宵风雨,窗前的海棠花怎样了。卷帘人不免粗心,告慰说,幸好,无恙。得凭着敏感的心灵,她已感到经雨之后必然绿,叶丰润而红花憔悴了。

16、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17、怎么渡,怎么渡?(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18、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描写到的景物:小溪、亭子、夕阳、舟、藕花、鸥鹭

19、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20、“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词的开篇,用了“常记”二字,不仅表明作品是追忆往事之作,而且表明所追忆的内容,在词人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溪亭”,点出地点是溪边的亭子;“日暮”,点出时间是一天的傍晚。“沉醉”一句,出现了作品的抒情主人公,即词人自己。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