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申辩内容93句(苏格拉底的申辩讲了什么)

苏格拉底的申辩讲了什么

1、《苏格拉底的申辩》

(1)、苏格拉底说,他并不具备演说家的基本技能,除非演说家指的是说真话的人.

(2)、教完你怎么算命,我们再回头说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想知道神谕到底是不是对的。他先去找了一位以智慧著称的政治家,跟他交谈之后,发现此人其实一肚皮草包。他又去找了优秀的诗人、手工艺人,发现他们都一个德性,都是自己觉得出类拔萃,因为有一技之长而沾沾自喜,个个以为一切全通。终,苏格拉底想明白了,神谕讲的是对的。他说,跟别人相比,我一样一无所知,但我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我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有智慧的。

(3)、苏格拉底趁机问游叙弗伦:“那我跟你请教一下,什么是虔诚?什么是亵渎神灵?”

(4)、在辩护演讲的第二部分,苏格拉底解释了“我为什么无罪”。苏格拉底对自己的哲学生活进行了经典的辩护,表示宁可去死也不会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因为我们并不知道死亡是不是一件坏事,而停止他的哲学生活却是他知道的坏事。

(5)、苏格拉底对此感到困惑,因为他明明知道自己无知,于是他开始走访那些有智慧之名的人,试图证明神谕是错误的。经过一番检审,苏格拉底不得不相信神谕是对的,因为他发现自己是一个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在这一点上,他比其他人更加智慧。

(6)、你觉得真相是什么呢?我个人的猜测是,雅典人自己也没有想到事情的结局会是这样。这场审判的真正主使人是安匿托士,他是一个平民政治家。不过,安匿托士在政治上是温和派,他也不是宗教狂热分子。贵族政府垮台之后,安匿托士一直主张各个政治派别之间和解。他要求判苏格拉底死刑,不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真的去死,只是为了让苏格拉底知难而退,同意被流放。哪里想到苏格拉底这么倔强。这事儿后闹大了,谁也没有好下场。苏格拉底在狱中服毒自尽。雅典人民又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于是,他们为苏格拉底举行了隆重的悼念活动,那个起诉苏格拉底的青年迈雷托士被判处死刑,而安匿托士自己也遭到流放。

(7)、你看,跟第一个例子一样,我们还是没有找到什么是勇敢的标准答案。要跟苏格拉底学习,就要先破除一个迷信:重要的不是找到答案,而是从提问到寻找答案的思考过程。

(8)、所以苏格拉底认为,德尔菲的神谕其实是在借的命来说,像苏格拉底这样知道自己的知慧毫无价值的人是智慧的.

(9)、在其他苏格拉底式对话中,苏格拉底的对话者被诘问法的强光缠住。对话者的观念,尤其是伦理观念受到细究;他们对伦理观念的理解程度、他们的自我认识受到探查,而苏格拉底本人及其看法却几乎失声了。

(10)、本书包含三个部分内容,一个是北京大学吴飞教授据希腊文翻译的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并作了很多注释,对理解文本很有帮助;第二部分是吴飞教授为这个中文译本写的导言,对这个古代经典文本的背景知识,给读者一个较为总体的概念;第三部分是吴飞教授从自己的角度,对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的一个相对独立的解读和思考,特别是对《苏格拉底的申辩》中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的理解。第三部分尤其重要,是中国学者自觉地用西方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的一个尝试。

(11)、I、《伊壁鸠鲁篇》;《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篇》;《斐多篇》;

(12)、他说自己作为雅典的恩人,不但不该被判处任何刑罚,反而应该得到城邦的奖赏——让他终生享受城邦的供养。在这里苏格拉底说出了全篇经典的话,也是哲学史上经典的哲学定义之一:哲学就意味着要检审我们的人生,因为“对人来讲,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

(13)、苏格拉底知道或声称知道许多事物,例如,哪些事物与美德有关以及美德是什么,而他自称知道的这些事物是以诘问省察的方式构建起来的。但是,他的无知仅仅适用于关于美德的专门技艺-知识,这种知识等同于政治技艺,他真的缺少这种知识。实际上,他认为除了神,任何人都不可能获得这种知识。

(14)、心理学中有个ABC情感模型。A是我们经历的事实,B是我们对事情的理解,C是我们根据B产生的情绪反应,对我们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A往往无法改变,C又是由B而来。只有通过改变B,才能影响C。如此一来,苏格拉底让我们时刻审查自己的用意就出来了。生活中的例子能说明问题,为什么陌生人让你生气,你会克制,而亲密的人让你生气,你会大发雷霆或者更甚之?又比如,为什么小时候遭受过的你都不记得的痛苦,会直接导致婚姻的问题?等等等等。

(15)、Ⅲ、《巴曼尼得斯篇》;《菲力帕斯篇》;《飨宴篇》;《斐德罗篇》;

(16)、这些指控成立不成立呢?柏拉图在《苏格拉底的申辩》中,详细地记录了苏格拉底在审判过程中的辩护词。

(17)、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18)、等我们出了这里,我去死,你们去活,但无认知道谁的前程更幸福,只有神知道

(19)、大约在公元前400年的时候,有一个叫迈雷托士的年轻人起诉苏格拉底。他对苏格拉底的指控是:第苏格拉底不敬神;第苏格拉底教唆年轻人,把年轻人都带坏了。

(20)、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2、苏格拉底的申辩内容

(1)、所以,与那些我知道肯定是恶的邪恶东西相比,我绝不会害怕,也不会逃避那些我不清楚实际上究竟是不是善好的东西。

(2)、“如果我说这样的话居然就败坏了青年,那就算它有害好了;但如果有人说我讲的不是这些话,那简直是胡说八道。对此,”我倒是想说,“雅典人,无论你们是否听信安虞托斯,也无论你们是否放过我,我都绝不会以另外的方式行事,哪怕再死很多次!”

(3)、苏格拉底知道,把他告上法庭的不是这几个人,而是整个雅典对他的厌恶.

(4)、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5)、“对天上及地上的事进行考查”,这明显讲的是自然哲学.

(6)、“苏格拉底,我们这次不会听信安虞托斯,而是打算放过你,然而,须得以此为条件,那就是你不得再花时间搞你的那种研究,也不得再搞哲学,而如果你被抓住还在搞那些名堂,你就得死”——那么,如我刚才所说,如果你们以这些为条件放过我,我就会对你们说:

(7)、所以,这些政治家利用政治资源,就把苏格拉底告上法庭。

(8)、比如训马,只有训马师对马是好的,其他人都是对马不好的.

(9)、苏格拉底的辩护演讲大致分为两部分,他分别回答了“我为什么会被起诉”以及“我为什么无罪”这两个问题。

(10)、总的说来,本篇讲的是,苏格拉底在法庭上大放嘲讽技能,终求仁得仁被判处死刑的故事.

(11)、但其实苏格拉底,(至少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即反对自然哲学,又反对智者学派的.

(12)、Ⅳ、《阿奇拜得篇之一》;《阿奇拜得篇之二》;《高尔吉亚篇》;

(13)、柏拉图,苏格拉底著名的弟子,正是他早将“哲学”(philosophia)一词转变成为术语。他写作了大量对话,基本上都以苏格拉底为主人公,但并不一定都是如实记录苏格拉底的言行,很多是他自己对各种哲学问题的思考。

(14)、(1) 针对莫勒图斯等提出的死刑,苏格拉底根据什么标准提出了什么样的替代刑罚?为什么苏格拉底不选择流放等替代刑罚? 

(15)、所谓的怕死,不过就是并不智慧而自以为智慧,自以为知道自己并不知道的死亡这件事。

(16)、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17)、只有承认自己无知,把自己放空,不断去省察自己的生活,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高效、开放的终身学习者,一位更灵活自如的跨界高手,也才能更好地领悟人生幸福的真谛。

(18)、你看,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过人之处。他连神谕都敢不相信。他这么做是对的。德尔斐神谕确实很灵验,但是,神庙的祭司们每次都会叮嘱,每一个祈求者都必须对神谕作出自己的判断。你发现没有,算命的都是这么说的。他们从来都没说错过,错的是你的理解。当年,吕底亚国王克娄苏也去求神,问他能不能去打波斯人。神谕说:“如果你跟波斯人开战的话,你会毁掉一个强大的帝国。”克娄苏大喜过望,马上去打波斯人,结果惨败。他毁掉的是自己的帝国!

(19)、今人总结是啊,面对无法回头的人生,我们只能做三件事:郑重的选择,争取不留下遗憾;如果遗憾了,就理智的面对它,然后争取改变;假若也不能改变,就勇敢地接受,不要后悔,继续朝前走。人生苦短,不能做到好,也要做到更好。多留无悔,少留遗憾。

(20)、你以为你是在控告阿纳克萨戈拉吗,我亲爱的美勒托斯?你如此藐视法庭中的这些(陪审)人,竟然以为他们如此没有文化,甚至不晓得克拉左美奈的阿纳克萨戈拉的大作中,满篇都是诸如此类的言论?

3、苏格拉底名言经典十句话

(1)、为了证明这个事情,他去拜访了政治家、诗人、手艺人等相对智慧的人。

(2)、苏格拉底又问:“那要是这样的话,如果不同的神有观点的分歧该怎么办?就说你的事情,你要起诉父亲杀人,可能有的神会支持你,有的神不喜欢你这样去做。按照你的标准,这件事情到底是虔诚,还是亵渎神灵呢?”

(3)、所以,雅典人,这一点我已经说得很清楚:这些事情无论大小,美勒托斯都从来“没能托思”过。不过,美勒托斯,还是要请你给我们说说,你为什么认为我败坏了青年?莫非显然就在于你写的诉状中提到的,我教他们不信城邦所信的神,而是信另外的新神灵?难道你不是说我因为教他们这些东西而败坏了他们?

(4)、后他说,他不会带自己地妻妇来这里求情,因为这样,法官们就要违反自己的誓言.

(5)、苏格拉底逼问美勒托,到底谁对青年好.后得出了“全雅典都对青年好,除了苏格拉底以外“的答案.

(6)、于是他认为,诗人的写作,来自于神赐,而非诗人智慧.

(7)、 为了把这篇对话保持在可控范围内,我竭力把《申辩篇》当作独立的著作。为了证明某个解释、充实某个理论细节或非此无法解决的某个难题等次要目的,我也参阅与苏格拉底有关的其他对话和古代著作,否则就难以达到这些目的。展开自己的论证时,我必然遇到各种有力解释中具代表性的一个。但我从未试图纵览与苏格拉底或《申辩篇》有关的、为数众多却又令人失望的二手文献。我相信,若这样做,写出的书会更厚,但绝非更好、更有用。

(8)、结果,一个学生刚走进果园,就遇到了一个又大又好的苹果,但他没有摘下。他想等着摘更好的苹果,可后来再也没有找到比它更好的苹果。另一个学生刚刚走进果园就摘下了一个自己认为好的苹果,但后来他又遇到一个更大更好的苹果,他却后悔了。所有学生都没有摘到好的苹果!“老师,让我们再选择一次吧!”其他学生不约而同地请求。

(9)、我们所有的价值观,所有的爱与恨,所有的信念,所有从原生家庭承接下来的种种习惯和喜怒哀乐,我们都没有问自己一句:“我是否应该接受呢?意义又是什么”。是的,从哲学上讲,人生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我们追寻的,根本就不是意义。意义是实现理想的副产品。有人说,努力工作赚得金钱,之后才会获得幸福;苏格拉底说当你有了幸福,才会更努力快乐地工作,赚得金钱。心理学证实了苏格拉底的说法。

(10)、对于判定他无罪的人,苏格拉底安慰他们说:死亡要么是无梦的长眠——这样会美好;要么是还有来世,那么他可以在地府里继续和那些逝去的伟人谈话,考察他们是否拥有智慧。

(11)、苏格拉底以主动求死的姿态为自己和哲学辩护,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为哲学而死的“殉道者”。

(12)、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柏拉图著作,吴飞翻译/疏的《苏格拉底的申辩》(华夏出版社,2017年)。

(13)、作为过来人,必须要和你说句掏心话,柏拉图,真的不好读,他的著作好有专业人士领着读,拆解各种典故,在纷繁复杂的对话中帮你捋清逻辑。

(14)、法庭的第一轮投票,以280对221票判处苏格拉底有罪。之后他的指控者主张死刑,而苏格拉底在回应中比之前表现得更加自愿求死。

(15)、从这个案例,能悟出一个读书的窍门。在读书的时候,不要只顾看情节,还要注意看细节。能够透露出真相的,往往在细节里面。那么,我们去哪里找细节呢?要到背景里找细节。经典著作大多是伟大的思想家为了回答那个时代的重大问题而写的,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经典著作里的微言大义。

(16)、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17)、我们不可能知道所有的事情,对于我们确信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会更加谦虚,但对于我们觉得自己知道的事情,我们很可能会陷于刚愎自用。陷我们于无知的恰恰是我们的已知。

(18)、不时古希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事生产,专以教人们如何从事政治生活,而所教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辩论.

(19)、现在的社会上,好像不会有谁会对一个问题挖的如此精妙,或者说,没有时间或者精力去做这样的思考,大多在“对”与“错”,“是”与“否”的二分法之间做出选择。但是我们认为对的,是真的对吗,还是在什么条件下是对的,在另外的情况下就是不那么对的呢?这么执着的苏格拉底让我想到了一个人,阿甘正传里的阿甘。

(20)、研究柏拉图的《苏格拉底的申辩》,除了是一门古典学问,苏格拉底问题还具有普世的价值。《苏格拉底的申辩》中的苏格拉底早已化作一种思想符号,这个思想符号有着很独特的故事性,然而我们的目的并不是恢复历史上的苏格拉底,而是尝试理解这个思想符号中的哲学内涵。正如西方人自觉地用古典思想来理解现实处境,我们也可以借助西儒的经典思考,逐渐回归中国自身的问题。

4、苏格拉底是如何进行申辩的

(1)、“我去死,你们去生,我们要去做的哪个更好,除了神之外谁也不知道。”这是苏格拉底后的申辩。

(2)、他的意思是,运用辩证法时,对两种观点都存疑,不同的观点必有可取之处和缺陷之处,在修正融合之后形成自己新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3)、苏格拉底犯有多管闲事之罪,他对天上及地上的事进行考查,使较弱的论证战胜较强的论证,并唆使他人学他那样.

(4)、苏格拉底说自己的行为是听从上帝旨意的,在我看来,他的上帝,即他毕生奉为圭臬的德性。培根说:“伟大的哲学始于怀疑,终于信仰。”正是对德性忠贞不渝的信仰,苏格拉底才能在成为众矢之的的危急时刻依然坐怀不乱、所向披靡。有信仰的灵魂,是底气十足的,即使千钧一发之际,他也能谈笑风生、岿然不动。普通人在生死边缘都会流露出恐惧,但苏格拉底不会,他本无罪,他相信公平和正义的存在,所以他泰然自若地以平常口吻讲真话;他冷静敏捷、一针见血地从逻辑角度直接答驳迈雷托士的讼词;他不耻借助亲情的感化去徇私枉法;他在被判处死刑后还能满怀希望地憧憬天堂的乐土……他本来有多种途径、多次机会逃离死亡的结局,甚至于“审判官们并不一定要判他死刑,正反两面的票数相差那么少,便可见得。再忖度原告的心理,他们虽然提议死刑,其实目的在报复,报复心理痛快的是眼见对方屈服。其次,苏氏若离开雅典,他们的目的便已达到,并不一定要置他于死地。至于审判官,他们也不过以执法森严来故作威风,等你再三苦求,然后放松,以显得恩威并施。”这些小心思,这位智慧的老人当然心知肚明,可他偏偏不肯低头,让小人得志,即使代价是献出生命。他忠于的美德,是他自己心中的法度,只不过部分与城邦的利益重合,涵盖了城邦的法律。在整个申辩的过程中他未曾显露出一丝怯懦,他理直气壮,他无所畏惧,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他委托世人之事,他说:“诸位,我子长大时,以我之道还治我子之身,如果发现他们注意钱财或其他东西先于德性,没有出息而自以为有出息,责备他们如我之责备你们。”这是苏格拉底临终托孤之辞,别具一格又有其深意。

(5)、苏格拉底作为世人敬仰的哲学家,其实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本来根本无从考证,因为他从来没有留下过任何文字,所有的经典言论都是弟子记载的,这类似孔子、耶稣和佛陀。那柏拉图的这本《苏格拉底的申辩》就是认识苏格拉底的一本极好的作品。

(6)、本文选自《中的苏格拉底》,C. D.C. 里夫/文

(7)、你让我太高兴啦,因为你终于开口回答,尽管太勉强,而且也是被这些(陪审)人所迫。——好哇,你说我相信并且传授有关神灵的事情,且不管这种神灵实际上是新的还是古老的,那么,根据你的说法,无论如何我都相信神灵之事吧——你在诉状中还庄严起誓承认过这一点。而如果我相信神灵之事,那么我当然就必定相信神灵喽!难道不是这样?肯定是这样嘛!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视为你同意了。难道我们不都认为神灵要么就是神明,要么是神明的子嗣?你说是不是?

(8)、为什么要读柏拉图的经典著作?简言之,为了从更高的理想,关照我们的现实。《理想国》的理想或许不是我们想要的,但它的结论不是答案,答案在于我们参与了这样的对话和思考,从而能更深地理解我们的处境,探索我们的出路,认识真正的自我。一如布鲁姆所言:“经典不会使人变好或变坏,也不会使公民变得更有用或更有害。心灵的对话本质上不是一种社会现实。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

(9)、那么,诸位,请你们跟我一起来考察,他的话在我看来何以就是那个意思。而你,美勒托斯,回答我们!正如我一开始就请求过你们的,即便我以自己惯常的方式作出论证,也请你们一直都记住,不要对我起哄。

(10)、(3)   简单回顾上期内容。(10分钟)

(11)、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很多人都会挂在嘴上。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 但很多能背诵苏格拉底金句的人,恰恰是要被苏格拉底狠狠地批评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2)、首先,我来就苏格拉底这个人的特点来聊聊吧。苏格拉底喜欢找人辩论,这是源于一件事情。一次他的朋友去阿波罗神庙求神谕,也就像我们去庙里算命一样。问通神的祭司:世上有比苏格拉底更智慧的人吗?神回答:没有。苏格拉底的朋友回来告诉他这件事,苏格拉底表示惊讶:“无所知而仅知其无所知者会被谶语宣称为智的人?”。意思是他认为自己无知,神怎么会认为我是智慧的人呢?会不会是神的话出错了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决定去城里找那些看起来的聪明人,来证明神说的话其实不对。他去找了政治家、艺术家、数学家等等,还包括普通的商贩甚至奴隶。后发现,他们看起来都是聪明人,但是却自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因为一技之长觉得自己出类拔萃而沾沾自喜,实则无知。这时他知道神没有说错,自己虽然也是无知,但是我自己明白自己的无知。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方为智者。

(13)、在战争期间,他遵守将军的话,而非不怕牺牲;

(14)、本书的第一个目的是:对柏拉图的《申辩篇》给出细致的解释,以飨具有不同背景和兴趣的读者——他们面对并试图解决由这个简洁却具迷惑性的文本所激发的、既有分析性又有历史性的诸多问题。随之而来的第二个目的是:按照《申辩篇》中的样子理解苏格拉底本人。

(15)、后他又找到匠人.匠人确实知道苏格拉底的不知道的知识.但匠人还误以为对于他知道他专业以外的知识,但他其实不知道.

(16)、为你还原苏格拉底申辩的现场,并且解释了三个问题:第苏格拉底为什么会被起诉;第苏格拉底为什么认为自己无罪;第苏格拉底为什么用一种自寻死路的方式为自己辩护,同时他面对死亡为什么会如此淡然。

(17)、来自主导西方柏拉图研究的G.弗拉斯托斯流派的解读,揭开苏格拉底的真实面孔及死亡之谜

(18)、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大的,但把眼前的那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实实在在的。

(19)、(1)找出一个看似不证自明、天经地义的观念;(2)假设这一观念是不对的,试着找到一个例子,证明这一观念存在逻辑上的破绽;(3)修改原有的观念,使之能够包含我们刚刚找到的例外,接着,我们再反复使用这三个步骤,步步紧逼,把原本似是而非的观念逐步澄清。苏格拉底的“反问法”看似招数简单,其实威力强大。

(20)、游叙弗伦想了想,说:“做神喜欢的事情就是虔诚,做神不喜欢的事情就是不虔诚。”

5、一生必读的十本哲学书

(1)、苏格拉底于是问自己,自己是想和他一样,还是即没有他的知慧,也没有他的愚蠢.

(2)、与它们相比,《申辩篇》中的苏格拉底试图描绘自己,解释其独有智慧的独特本性,并为自己的做法(modusoperandi)辩护。这就是他对自己及自身行为的理解。这就是他的自我认识——我们所拥有的丰满的、的苏格拉底自画像。《申辩篇》将苏格拉底置于特定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下,对此背景,我们有相当多的相互独立的知识。而且这种知识,无论是关于雅典法律、德尔斐神谕、希腊宗教,还是关于公元前399年的雅典政治状况,为我们把握苏格拉底提供了某种切入点;若非如此,我们将缺少这种切入点。细致入微的自画像与历史背景的有力结合,使得《申辩篇》成为深刻理解苏格拉底的丰富的原材料。

(3)、在信仰面前,生死不过一场时空的穿梭,坚守信仰慷慨赴死,死而无憾;违背信仰苟且偷生,生而受罪。追随信仰而活,是灵魂的朝圣,是自我的救赎。我们生而不,就是为了有机会亲手成就理想状态下更好的自己。

(4)、雅典作为后世西方世界想象中原初的“民主”社会,竟将死刑判给一名自由表述其自身无知并声称所有追求都比不过美德及人类优越的人,这是令人震惊的。其原因或许能在当时特殊的背景中找到,更重要的是引发一种对正义的思考,对政体的思考,对民主的思考。正如这场争辩中苏格拉底提出的那个核心问题,我们要用什么来教育未来公民及雅典城的政治家?

(5)、而他自己就是神馈赠给人们的那只“马虻”,他一生的使命就是不断提醒人们“未经检审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只有不断地检审自己和别人,才能实现哲学的本质——爱智慧(philo-sophia)。

(6)、相信通过读这本书,大家能够更深入的了解到苏格拉底的“申辩”——“他一无所知却自以为知道什么,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看来我在这一小点上要比他智慧,就是以不知为不知。”

(7)、他说,神的这个决定是对的.因为像他这样一直保持一致的人参于政治,早就丧命了.

(8)、讨论中每个人每次发言不超过1分钟,请大家发言时尽量言简意赅,表达自己核心思想,这也是一种锻炼哈!

(9)、(1)   简洁的自我介绍,包括姓名和专业/工作背景。(5分钟)

(10)、这城邦就如同一匹高头大马,因为大就很懒,需要一只马虻来警醒,神就派我到这个城邦来当这样一个马虻,警醒、劝说、责备你们每一个人。

(11)、另一个方面,也看到大众是哲学家的对手,因为创新者开始总是被质疑着,总是苦心孤诣。所以,创新者要经得住寂寞和不理解。

(12)、拉凯斯先说,勇敢就是在战场上往前冲。苏格拉底说,那如果为了消灭敌人,先撤退,再包抄,算不算勇敢?拉凯斯说,当然算了,骑兵经常采取这样的战术。苏格拉底说,那既然勇敢不是在战场上往前冲,我们是不是应该重新定义什么是勇敢呢?拉凯斯说,勇敢就是坚韧不拔。苏格拉底说,这个定义很好啊,不过,如果坚韧就是勇敢,那做一千个俯卧撑,也很坚韧,这是不是勇敢呢?拉凯斯说,这不算勇敢。我说的是明智的坚韧。苏格拉底又问:那什么叫明智的坚韧?如果有一个人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这样做是因为早就知道援军很快就会来了,另一个人也坚持守在阵地上,但他根本不知道会不会有援军。这两个士兵,哪一个更勇敢呢?拉凯斯说,那应该是后一位士兵。不计风险的人才是勇敢的。苏格拉底说:如果不计风险就是勇敢,那么,一个不习水性的人贸然跳进水里,而另一个受过跳水训练的人跳进水里,哪一个算勇敢?拉凯斯说:那我可能说得又不对了。没有经过训练,直接跳进水里是很愚蠢的。

(13)、关键就是,我们是怎么看这个世界的,怎么和世界融合或是隔离,怎么照料自己的灵魂。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苏格拉底的申辩内容93句(苏格拉底的申辩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