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情感【100句简单文案】

一、七律长征表达了的情感

1、在老师心中,长征是一把火,一把永不熄灭的火。那么在你心中,长征又是什么?请拿出笔,写一写长征给你的感受。

2、尾联描述了长征后的历程,那是一幅“喜踏岷山雪”的“长征图”。此联是对首联的回应。开头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

3、指名学生讲解诗意。学生会根据相关资料的解释复制表达。

4、白话翻译: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扩展资料:写作背景

5、抓关键点,感受诗人笔下的长征。

6、三读:结合注解和预习,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7、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8、“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9、对于六年级的学生,诗词类的学习已经有了相应的模式,在预习时可以根据《预习单》和学习古诗“六步法”来层层递进。因此,在授课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体现出来:小组长可以进行合理分工,组员们积极主动相互配合,同学认真倾听全力补充。这样的学习,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果。

10、一读:读准字音。正确流利地读。校正“难”“逶迤”“乌蒙”“磅礴”等

11、(2)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12、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全诗的意思。

13、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4、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七律长征》,对诗题、诗意,作者主席、长征背景资料,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都还记得吗?那我们来一组长征知识竞赛吧,看看哪个小组记得牢,答得准。敢挑战吗?好的,抢答题,答对一题加两分。就看哪个小组强咯!

15、B11个省12座大山18条大河25000里

16、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7、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18、“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奇特的想象和夸张的写法,是诗人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19、六军团合组为二方面军。7月,四方面军共同北上,在红一方面军接应下,10月先后在甘肃省会宁县城和静宁县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至此,红军长征结束。

20、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二、《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情感

1、D金沙江葫芦河五岭六盘山夹金山

2、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3、感悟精神:的革命乐观主义和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在皎平渡附近,红军俘获了两艘敌船,奇袭对岸守敌,胜利前进到泸定县大渡河铁索桥附近,大渡河两岸全为高山峻岭,水流湍急,其险恶之状比起金沙江来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为阻止我红军前进,敌人不仅加强了对大渡河铁索桥的防守,而且毁掉了桥上所铺的木板。

5、学生交流对的了解。

6、C书法家诗人D画家文学家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作者以两种感觉互相对比,既表达了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足见红军的神勇无比。

9、译文: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10、播放爬雪山视频,身临其境体验困难。

11、朗读的针对性指导,读中悟情,每句提出相应的要求,层层递进,达到诵诗文的真正目的。

12、出自:《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诗词集》,原文:

13、(1)男生读:你们读“千里雪”“尽开颜”升降结束,让我们感受到了红军的自信喜悦。

14、七律长征中从描写巍峨的雪山,寒冷的铁桥等表达了对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品质的赞美,同时也写出长征时的艰辛。

15、在一个格律诗的条框里,诗人却写出了活力和生命力。把宏大的革命长征进行高度的凝练和概括,由二句的写面到三至七句的点,再到后一句的总,在点面、虚实中交相辉映。从"万水千山"细化到"五岭、乌蒙、金沙江、大渡河、岷山"等长征途中的具体点,给人以无穷的想象。长征的艰险和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但全诗充满着胜利的喜悦,用轻快和生动语言,把大的难和险,却"轻描淡写",正是如此,更衬托出红军的伟大和乐观。这些可谓是毛主席的神来之笔。

16、通过学习诗歌,初步感悟作者概括与典型的写法。

17、课标对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8、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拯救了免于危险。

19、设疑探究,分组自学

20、(2)播放巧渡金沙江的画面。

三、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1、你能想象红军战士翻越这些山时可能会遇到怎样艰难险阻?如果是你,你能忍受这些苦吗?

2、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3、二万五千里长征是艰苦的,但作者将强渡大渡河、勇攀乌蒙山、过雪山草地灯艰苦卓绝的经历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述说出来,充分表明了作者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4、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旨在体会文章在写场面时,既注意整体面貌的勾勒,也注意局部细节的刻画。

5、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

6、这首诗记叙了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经历,抒发了革命者的豪情壮志,赞颂了红军藐视困难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7、长征之艰辛,众所周知,用毛主席的话来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

8、“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9、小组竞赛,抢答重温

10、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1、遵义会议之后,诗兴豪迈。长征途中的千山万水和激烈壮阔的战斗,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令他的思绪自由弛骋。他多次为红军的英勇而慨叹,多次赋诗言志。1935年9月28日,在全军排以上干部大会上,即席朗诵了这首诗。

12、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13、(设计意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14、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15、长征是充满艰难险阻的,是异常悲壮的,但是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却充满积极向上的喜悦和豪迈。追问心情,补充历史背景,理解“更喜”二字的背景意义

16、一首诗衬托出了整个长征史诗,一首诗反映了长征精神,一首诗折射出长征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一首诗也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财富。

1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8、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19、它具有以下的内涵,一是状写红军因江水咆哮翻滚,汹涌澎湃,水石相击,浪花飞溅,水雾蒸腾而产生的江水沸腾的感觉;二是表现红军因征服了金沙江天险而产生的欢乐心情,表现红军万众欢腾,高呼胜利的热烈情景。

20、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四、《七律长征》表达情感

1、(3)明确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结合文中注释和课前查阅的资料,探究学习毛主席为什么选取这些作为万水千山的代表呢?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交流:

2、《长征》是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编排了《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四篇课文。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革命者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首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4、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5、(1)紧扣关键词“逶迤”和“磅礴”,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6、师(引读):1935年10月,同志亲笔写下了这首诗,并且亲自在八千战士面前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齐读全诗。下面请大家对比阅读,感悟精神

7、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红军不怕困难牺牲的精神

8、借助材料,感受诗句意象,理解颈联“暖”和“寒”的情感含义,体会红军战士长征途中的革命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9、寒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艰难险阻,让人心惊胆战不寒而栗。暖写出了五月份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景象。暖和寒相对照,突出了红军战士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敬佩之情

10、七律·长征中心思想:这首七言诗通过对举世闻名的长征的生动描写,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1、过渡:是啊,每当回忆起飞夺泸定桥的场面时,感到的是胆战心惊,是寒彻透骨的悲痛。每当回忆起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的场面时,感到的是庆幸乘船渡河后的痛击敌人,取得了历史意义的伟大胜利,怎能不让人心里暖呢?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男女生分读,体会诗人不费一兵一卒就取得胜利的喜悦和感受诗人的痛心。

12、同桌互说全诗的意思,教师巡视,让每一个同学都能正确理解全诗意思。

13、《七律·长征》仅用56个字,便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通过生动典型的事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难,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14、长征是艰苦的,但作者将强渡大渡河、勇攀乌蒙山、过雪山草地灯艰苦卓绝的经历通过短短的几句话述说出来,充分表明了作者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5、白话文释义:红军不怕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16、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而在毛主席的诗中则将这一切的困难用“万水千山”四个字来形容,紧接着用“只等闲”二字回应。

17、是人通过描述红军长征中经历的各种困难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18、“大渡桥横铁索寒”。由于执行了正确的民族政策,红军顺利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接着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雪的夹金山。6月中旬,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

19、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20、“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五、七律长征,表达的感情

1、颈联两句虽然只是写江之险,写桥之险,没有从正面具体描绘红军是如何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但红军坚韧不拔,英勇顽强,所挡者破,所击者败的英雄形象,却从侧面得到了表现。

2、“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3、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该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4、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5、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935年10月(译诗)红军岂畏惧远征的艰辛,千山万水化区区小事不足道来。五座大山蜿蜒荡起细小的波浪,高峻的乌蒙山也如脚下流动的泥丸。金沙江的水波拍打着温暖的悬崖,大渡河上横跨了寒冷的铁索桥。是欢喜岷山的千里白雪,三军将士过了此处都笑逐颜开。

6、C普渡河清水江五岭大娄山乌蒙山

7、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8、极目,将整个的五岭、整个的乌蒙山纳入眼帘,视野是如此的开阔,境界是如此的浩大,气势是如此的雄浑,情感是如此的豪放。本来是红军在沿着五岭、乌蒙山攀登前进,本来是红军在翻越,在动,而五岭、乌蒙山是处于静止状态的。

9、“腾”和“走”的动态化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既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反衬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0、(设计说明:紧扣“千里雪”“尽开颜”“更喜”,想象画面,并借助翻越雪山视频,直观感受红军战士面对一切困难,不害怕不退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1、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12、“铁索寒”之“寒”不止是形容铁索的冰冷,它重在渲染,重在烘托,既烘托出了大渡河铁索桥凌空高悬,下临无地,令懦夫心寒的艰险之状,又渲染了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浴血奋战,飞夺泸定桥的惊险而激烈的战斗气氛。

13、通过描述红军长征中经历的各种困难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14、总是超乎于山水之外,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来寄托对祖国壮美山河的深情眷恋,来抒发自己跋山涉水的壮怀雅趣,来表达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崇高理想,来展现不惧艰险攻坚克难的雄心壮志和战斗豪情。

15、(知诗人),字润之,湖南湘潭人,是我国第一代核心,是我国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

16、(1)讲述“巧渡金沙江”故事。

17、“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18、巧引激疑,直奔重点

19、B.“难”遇红军,恰是什么?学生交流:“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等

20、一首诗,读懂了红军战士,读懂了长征精神。但我们知道,长征故事永远读不完,长征故事也永远学不尽。俗话说得好:“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播放长征途中红军战士啃树皮充饥、陷入沼泽地失去生命等画面,伴随着悲壮的音乐,教师动情描述。)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七律长征》表达了什么情感【100句简单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