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孤独经典一句话141句(尼采怎么死的)

尼采怎么死的

1、尼采因为什么死的

(1)、但出奇一致的是,他的三位著名的后辈——黑格尔、叔本华和尼采,都没有接续他的衣钵。

(2)、之后学者们深深意识到资本主义的根深蒂固和压迫,试图要去破坏瓦解它所依赖的强大发达的各种基础,于是解构主义应运而生。 

(3)、基督教里是有“上帝”的,虽然它们的上帝耶稣是在十字架上被钉死的,但在西方人看来,耶稣依然成了西方人的保护神。其实西方的很多宗教里都有“上帝”,这也是西方哲学中“唯心主义”盛行的根本原因,他们称“上帝”为“客观存在”。

(4)、而几年后,在1984年,年仅58岁的福柯因艾滋病去世,在哲学家里面,算是比较英年早逝的,去世的时候,他的后一本著作《性经验史》还没有写完。

(5)、因此,我应当降到深处去:好像夜间你走到海后边,把光明送到下面的世界去一样。啊,恩惠无边的星球啊!

(6)、LarryKagan,《RMutt2017》,2017年

(7)、尚教育的课程表里都不能没有各种形式的跳舞:用脚跳舞,用思想跳舞,用言语跳舞,不用说,还需用笔跳舞

(8)、苏格拉底在被自己同胞不公正地判处死刑之时仍大谈“遵道德、重公义、法律至宝、法制为贵”,认为人生价值莫过于此,真算得上自由精神洋溢了。苏格拉底是位英雄,他意识到道德理想的力量,并自觉、自愿去实现它,即使为此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死是个悲剧,悲剧在于冲突双方都有存在的理由,又不可调和。于是苏格拉底用自己的身躯托负起这个伟大的冲突,托负起自由人格的责任与使命。对苏格拉底而言,他的事业就是他的精神,自觉,自愿,自律从而自由的精神,通过他得到了光大。

(9)、尼采的格言警句式写作严格来说并不合乎学术写作的规范,但不管是他的处女作、还是后一部著作,都算得上是一本说理性的论著,也就是说,他是在认真地谈一些事。

(10)、福柯1926年出生于法国一个医生家庭,家庭环境还是不错的,但是他和父亲的关系并不好,说自己的父亲就是一个暴君,严格控制自己的生活,两人的关系一度差点破裂,福柯都想放弃自己的姓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也造就了福柯叛逆、忧郁的性格,但是好在福柯有很天赋,读书也刻苦,1946年,他以第四名的成绩考入法国当时的学府:“巴黎高等师范学校”,之前我们也介绍过,这所学校别看是一所师范学校,却类似我们北大清华一样的高等学府,被誉为是“法兰西思想家的摇篮”,从这里走出去了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有很多文学家、政治家和哲学家,比如之前我们介绍过的萨特、德里达就是从这里毕业的。但是福柯在大学的生活并不如意,他患有严重的忧郁症,也有同性恋倾向,曾多次想要自杀。

(11)、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12)、叔本华和尼采则是坚定的反理性主义者,只不过叔本华转而求助于印度哲学;而尼采,从古希腊悲剧中获得顿悟。

(13)、JonathanSantlofer,《PortraitofRichardMutt》,1996年

(14)、《悲剧的诞生》一出版不论是当时的古典语言学领域还是在大学内部,尼采都受到了极大的嘲讽,他也因此被大家完全孤立,而他与成为音乐界名人的瓦格纳之间的关系也急速冷却,尼采也受到了瓦格纳追捧者的诽谤和重伤,渐渐失去了在社会上的立足之地。即使成为教授,尼采的私生活也过得极不顺畅,连在社交场合自由潇洒的与女性攀谈都变成他不拿手的事情了。能够多少让尼采敞开心扉的交流者,也只有尼采的母亲和妹妹,还有少数的男性朋友而已。

(15)、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其实是在实践尼采的另外一个重要观点:一切都是视角。按照尼采“视角主义”的说法,世界不存在任何真相,一切只不过是不同视角下的产物。

(16)、黑格尔、帕斯卡尔和尼采在“上帝失落”这个问题上颇具共识。他们一般用上帝之死来表示人类处于沮丧、失望、迷惘的境地。这是因为人们失落了对超验存在的信仰,终也就失落了人类精神的安全感。克尔恺郭尔则与众不同,他坚持认为,人类之所以身处险境,乃是因为他们认识到超验存在太广阔、太遥远以至于对受难个人来说并无任们真正的意义、而不是因为超验实际上失落了。

(17)、PabloEchaurren,《U/siamotuttiDuchamp(Weallare/useDuchamp)》,2015年

(18)、终其一生,尼采都挣扎在自己幼年丧父的重大创伤和被母亲片刻不离的教育“热情”控制的心灵的痛苦中。如果父亲是牧师,母亲是虔诚的教徒,那么“杀死上帝”在他看来,就是他为这一切找到的解释。他所有的愤怒,在“杀死上帝”的思想下,得到了宣泄……当他渴望挣脱那种使他痛苦的力量时,上帝,只是那只替罪羊而已。

(19)、弗里德里希·尼采走出卡洛阿尔贝托街6号的大门,也许是去散步,也许是去邮局拿信。离他不远处,或者实际上离他很远的地方,一个马夫正和他那倔强的马较劲,不管他怎样驱策,马就是纹丝不动。于是马车夫朱塞佩·卡洛·埃托雷不耐烦了,挥起鞭子向马抽去。

(20)、那段日子,病痛中已经恍惚的母亲,说她见到了耶稣,然而没多久,母亲还是去了,我不知道母亲是不是去了极乐世界,但她去世时很痛苦,因为我在她的眼角看到了泪水。

2、尼采孤独经典一句话

(1)、大家好,这里是小播读书,今天我们开始介绍当代著名的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哲学思想。说到福柯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他是20世纪法国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尤其在人文领域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他被誉为“被人引述多的人文科学学者”。

(2)、影片开始的尼采之死映衬着《超人学说》,整部电影可以当作是马与车夫的后续,也是对于一切苦难只会让自身不断强大(超人学说)的辩论,在相互印证神已死和神永存。

(3)、本书全面细致地描绘了尼采的一生,突出其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代表作品,令读者深层次地理解这位“狂人”,体会到这个时代的先行者是 如此的伟大和勇敢。  忠于史实,文风细腻,故事好看

(4)、RayBeldner,《Peelavie(v.2)》,2003年

(5)、以上这三方面,就是“犹太教-基督教价值观+经济民族主义+罗马-十字军团”这条能量流当前所到之处,也是大统领“美利坚人”意志的覆盖面。再加上此前所分析的,白头鹰与北极熊之间的“条顿森林防线”,其基本轮廓事实上已呼之欲出。到了如今的这个当口,大统领其实已是一个随时可以进场比赛的摔角手。只是新冠疫情乱了全知全能的大

(6)、幸好尼采只是一位哲学家,他从思想上开启了一个时代的门,并没有对社会做出实质的反抗。他宣布“上帝死了”的同时,提出人的意志论,这在工业革命之后,为西方社会的自由主义提供了一种理论依据,使得西方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从而至少在资本主义精英阶层中,人的“意志”代替了“上帝”。

(7)、解构需要突破原有的系统,打开其封闭的结构,排除其本原和中心,消除其二元对立。

(8)、KathleenGilje,《神圣的小便池》,2017年

(9)、鞋子的主人已经不再在场,鞋子并已经没有明确的归属,鞋的意义在悬置、延异、撒播的过程中不断游移,意义的不确定性被突现出来了。

(10)、第与生活际遇有关。尼采的一生受尽疾病的折磨。除了脑病,他还从父亲那儿遗传了“慢性头疼病与视力衰弱症”,又曾在普法战争时短期军中生活传染了赤痢白喉,连续几天几夜的头疼和痰阻的折磨,使尼采成了一个四分之三的盲人。忧郁、孤僻、狂妄的性格又使他离群索居,与世人格格不入。尼采的一生,漂泊无依,孤独,疾病折磨,呕心沥血著述,又不被世人理解,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发疯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11)、1982-20永不消逝的赛博朋克《银翼杀手》

(12)、在尼采那里,上帝和众神死了,取而代之的是新神——超人(Ubermensch)。超人的取胜方法极其类似于耶和华战胜太阳神(Baal):旧神经过检验,因不充分而被废黝了,新的帝王得以加冕。因此,尽管尼采反基督教,但他终也不得不求助于基督教。

(13)、上帝已死人超脱而上,我们在苦难中不断强大,不畏惧一切。

(14)、他实际上已经接近谜底,但或许存在某种神秘的力量,让他就此收手,留下空间给后人去探索。

(15)、内部而言,要点有三。通过成功提名联邦高法大法官人选,譬如戈萨奇,形成保守派大法官在联邦高法获得终表决优势。任期之内,特朗普大概率还会获得2次提名机会,将继续扩大优势。调整移民政策,反对非法移民以及限制合法移民,有利于“美利坚人”的保守成色与份额。通过中期选举和内阁清洗等洗盘方式,成功整合共和d建制派,并获得共和d一致通过支持特朗普2020年竞选连任议案。

(16)、这圣哲答道:我制作颂诗而歌唱它们。当我制曲时,我笑、我哭、我低吟:我这样赞美上帝。

(17)、福柯曾效仿尼采提出“人死了”,他专注的是作为个体的人是如何在权力网络中成为他自己的,不难看出,这是对尼采“人如何成其所是”的进一步追问。

(18)、马车夫此刻已气的七窍生烟,身材魁梧,蓄着大胡子的尼采突然跳上马车甩开胳膊抱住马脖子,开始啜泣。邻居把他带回家,他在矮沙发上躺了两天,一动不动,一言不发。

(19)、之后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接触到了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的思想,将这种结构语言学的观点用于人类学的研究中,用语言学的模式去解释血亲关系、图腾禁忌、神话传说等,试图将普遍性、客观性和精确性移植到人文科学中。

(20)、但是,每天早晨,我们等候着你,我们取得了你的多余的光明,因此我们祝福你。

3、尼采死后才出生

(1)、虽然他的一生都在痛苦与文化的拉锯战中左冲右撞,但在他的大部分著作中,他一直在描绘他心目中的“伟大”。

(2)、比如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就可以算是后现代解构主义,因为其电影里的消解结构、蔑视符合符合解构的特征。

(3)、这圣哲开始笑查拉图斯特拉了,他说:那么,你尝试使他们接受你的宝物罢!他们不信任孤独者,也不信任我们是来赠与的。

(4)、什么也不要给他们罢!这圣哲说。你毋宁取去他们一点负担,而替他们掮着——只要你高兴这样,他们自然是欢喜不过了。

(5)、在18世纪末以前,人并不存在,人是一个近期的发明物,并且将来随着现代认识型的崩溃还会消失。福何的这一宣称犹如石投清潭,在静寂的学术水面上荡起层层波澜。这一惊世骇俗之言既令人耳目一新,又使人茫然失措,甚至深恶痛绝。结构主义批评家E.塞德、J.卡勒、P.考斯和巴尔特等人早已承认福柯的《词与物》和其他许多著述取得了创造性成就,而法国的存在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人道主义者都拒绝福柯的“人之死”,尤其不能容忍福柯认为人并不是具有普遍人性的认知主体和可知客体。有些人则控告福何扼杀了历史,过份强调认识型的间断性,忽略了连读性,并抹去了人的人性。许多人认为,福柯的“人之死”是新的欧洲虚无王义的产物,它从摧毁西方文明的虚无想法中衍生出颓废的快感。更有甚者,他们把福柯的虚无主义类比于纳粹希特勒的虚无主义,认为福柯的人文科学考古学拒斥了现时代的父系,并渴求回到遥远时代的母系统治的怀抱。

(6)、福柯的思想比较极端,他曾经拒绝任何标签,但他说自己是一个尼采主义者,福柯的思想受尼采的影响很大,跟尼采的思想也类似,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说“人也死了”,和尼采思想一样,福柯的思想也充满了反叛,是一位独特的哲学家。

(7)、尼采则把客观唯心主义的“上帝”论,看作是“弱者的无能创造的彼岸世界”,用实用者的话说,就是“上帝”解决不了我们吃饭的问题。尼采是把人们从虚幻的世界中拉回现实世界的那个人,他让人们看清了西方社会那种赤裸裸的“丛林法则”。这一点,尼采似乎是对的。

(8)、不怕牛鬼蛇神,就怕床底有人|韩国电影《门锁》

(9)、如果说人道主义虽热名义上倡导个人解放,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权利,弘扬人的自由,但实际上却走向反面,产生了消极的严重后果,显然,福柯是反对这种人道主义的。德里达在1968年的题为《人的终结》的讲演中指出,人们为摧毁形而上学人道主义提出了两种策略。第一种策略以海德格尔为代表,借助于返回形而上学传统的起源处,并以这个起源来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在他看来,尼采是后一位形而上学家。在尼采那里,人的终结似乎是形而上学唯意志论发展的顶峰。因此,作为纯粹意志,超人的形式重复了形而上学人道主义,第二种策略以福柯为代表,他扬言要彻底与传统决裂,并设法以间断性形式来改变传统的基础。因此,对他来说,尼采第一个与现代认识型决裂,人的终结产生于超人之嘲笑末人之死。在德里达看来,实际上,这两种策略是相辅相成的。如果我们能对各自的长处兼容并蓄,那就不难做到既改变传统基础,又返回传统的始源处。他还发现尼采的上下文不甚清晰,实际上,尼采使用了两个“人之终结(ends)”,即作为末日(eschaton)的终结和作为目的(telos)的终结。“人之终结”上的模糊表明了德里达自己的看法,即主体在哲学话语内的未可决定的位置。因此,不同于海德格尔和福柯,德里达拒绝取消主体。相反,他设法使主体在某个经验层面上、在某个哲学和科学话语的层面上获得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将寸步难行和毫无意义。实际上,福柯在后期也要求返回“主体”,当然,这里的“主体”并非先验的,而是历史的主体。

(10)、当抨击别人的时候,尼采是悲愤的;但当阐发自己的理念的时候,尼采是快乐的。

(11)、母亲的教育方法严格,她就像时刻挥舞着手中的鞭子的调教师一样。她不允许尼采有任何例外,要求他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考虑到她极其忠于义务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教育方法也不足为奇。除此之外,姑姑们也经常用冷水浴来锻炼尼采的意志力。在这样严格的管教下,尼采成了一名举止端庄的优等学生,但谁都没有意识到,尼采为此在其他方面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12)、接下来,就让我们看看尼采是怎样挑战上帝,构建全新世界的吧。

(13)、1874 (三十岁)发表《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部《历史对人生的利弊》和第三部《教育家叔本华》。

(14)、众所周知,上帝死了是尼采著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尼采的父亲曾经是一名牧师,在尼采4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身患脑软化症的父亲度过了极为残酷的晚年,父亲不仅患有认知障碍,而且还痉挛发作、失明,据说当时父亲痛苦的叫声一直响彻屋外,即便如此尼采仍然一直很尊敬父亲。尼采的母亲也是一位虔诚的信徒,因此尼采觉得自己也应该成为一名牧师,于是他进了神学系。那么这样的尼采又为何会否定上帝的存在,并创造出与基督教对立的哲学来呢?

(15)、也因此,在与西方工业革命的同期,中国一直奉行着儒家治国思想。同样,“上帝”也成了统治者俘获民众的工具(然而对于像我母亲那样善良的人来说,上帝对于她的确起到了精神安慰作用)。尼采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只不过是站在统治者的对立面,揭露了“上帝”的本质。

(16)、那些年,元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永远别在其胸前的那枚铁十字勋章,如同纽伦堡那些飘扬的旗帜一样,如此耀眼。如果你看过莱妮·雷芬斯塔尔于1934年实景拍摄的《意志的胜利》,必定会感受到这种宏大的表现能力。 

(17)、又40年之后,苏联遭遇毁灭式的解体,直接催生的是基于华盛顿共识之上的经济全球化模式,其主体生命形态,可以称之为华尔街跨国资本集团与白左建制派共同体,或者用班农更为简练的话来说,则是“达沃斯d”。

(18)、这个G点,将壮丽如同瓦尔哈拉神殿,并将在烈火中走向诸神的黄昏。那么,当前以特朗普为主要象征符号的这股能量流和意志形态,正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

(19)、通俗地讲,结构主义属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属于后现代主义。

(20)、尼采的“上帝之死”不仅反映了宗教领域内上帝信仰的失落,还特别指出了道德领域内道德价值观念的堕落和对永恒不变真理的摈弃,这可从尼采所举的一则有关“上帝之死”的寓言中得到说明。他首先通过老教皇与查拉图斯特拉之间的对话,说上帝是“为他的爱徒们的欢喜而自己建造了地狱。……终因过多的慈悲心窒息而死”。然后尼采借丑陋人的口指出,上帝的这一死亡有时是一个犯罪行为的结果:“他的慈悲恬不知耻,他潜入我肮脏的角落。这一为稀奇古怪的、令人讨厌的、富同情心的上帝必须死。他总是洞察我的一切,我要对这样一个见证人复仇,否则我不再活了。明察一切和人类的上帝必须死工人类不能容忍这样一个见证人活着。”(《尼采全集》第6卷,第387页)后尼采借狂人之口传播了上帝之死的消息,他让狂人跳到众人中间,大声吼叫:“上帝何在,我告诉你们。我们―你和我―杀了他!我们全是他的谋杀者!……上帝死了!上帝死了!”然而,尼采认为,有关上帝之死的印证必须在人性的、太人性的人以外去找寻,即在超人中去找寻。超人不是特定时期的普通人,而是克服了人类本性的人,是由于出类拔萃而成为新价值立法者的人,是一位创造者。

4、尼采后为什么疯了

(1)、尼采在一个路边摊上,买到了一本落满尘土的旧书,这本书就是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对于别人来说,这是废纸一叠,然而尼采看到了一粒灯火、黑暗中的灯火。叔本华让人们知道这个世界有光明存在,尼采更要让这个世界沐浴在光明之中。

(2)、在尼采的理想中,未来的人都应该是“超人”。在尼采看来,“超人”是进化的必然结果,将拥有强劲的生命力和意志力,是旧有道德和价值观破碎后的产物,将拥有新的道德和旺盛创造力,是上帝的替代者。

(3)、福柯的《词与物》考察了另外两个论题:语言的本性和人的消解。他认为,尼采是当代认识型的先驱,当代认识型必须解开复杂的语言之谜。正是尼采这位杰出的语文学家才第一个把哲学任务与语言反思联系起来了,并且就语言的存在问题仍是当代认识型所面临的重要的问题而言,福柯在尼采那里追溯到了当代认识型的理论根源。①

(4)、当然,当然福柯的思想也极具颠覆性和反叛性,在他的第一本代表作《疯癫与文明》开篇第一句话,他就借用哲学家帕斯卡的名言说:“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狂也只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疯癫。”福柯一生赞扬非理性,而反对理性和任何形式的教条,包括传统的道德和规则。

(5)、那些年,他一个人在战斗,可资发挥的,只有他个人的主体生命力。肉体虽然殒落,但超人的意志仍在无尽飘荡。在他死去的30年之后,飘荡的超人意志,终于又找到新的土壤,新的宿主——德意志日耳曼民族。

(6)、文艺复兴弘扬了人文主义,反对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在近代科学家和思想家的理性之光照耀下,曾经至高无上的神学教条黯然失色。笛卡尔的“怀疑一切”不仅把人的注意力从上帝那儿拉到人自己身上,而且干脆把人确立为主体。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论》(1859年)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说明了物种的可变性和遗传性,从而摧毁了各种唯心主义的神造论、目的论,沉重打击了有神论。

(7)、意大利文艺复兴所建立的西方艺术传统,用写实方式即用二维的物质材料来构筑三维的视觉图象,

(8)、1880 (三十六岁)发表《漂泊者及其影子》,后来作为《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部下半部出版。

(9)、苏格拉底热爱雅典城邦,他更不容许神圣的理想有丝毫的被亵渎,因此,他毅然选择死亡。他并非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他更注重自己的灵魂,他相信神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万事万物都是神有意识有目的的巧妙的安排。他没有背叛神,既然如此,死亡也就是神对他的召唤,他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也许人们笑他,笑他天真,笑他顽固,执迷不悟,但是惟有那些真正洞察了他内心世界的人,才会为他的智慧与忠诚所折服:智慧是他看到并一直紧紧关注着的众人未曾察觉的美德,忠诚的是于他自己热爱的城邦,于他一生遵从的法律,于他永恒不变的理想追求。

(10)、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11)、永恒在瞬间中存在——论尼采永恒轮回学说的实存论意义

(12)、对于内核不稳的人来说,读尼采有点危险,因为他会让你在感动之余,想要采取(盲目的)行动。

(13)、这份超人意志的主体呈现形式,或曰第三帝国,或曰纳粹,或曰元首。这些名称其实无所谓,因为根本就是一回事。元首所言的,“一个领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是他的自我身份认同,也是新一轮超人意志的实体形式。

(14)、德里达批判西方形而上学传统思维方式,认为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事物根本就没有固定的本体和本质,它无处可寻,意义漂浮不定,不停地在变动,只有解释者的解释行为才具有意义。

(15)、我一直有套心法是“先自知、而后爱人、而后愤世嫉俗”,尼采同样符合这个路径。

(16)、可是,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在他的《快乐的科学》一书中提出“上帝死了”,尼采也因此被认为是他那个时代的疯子。尼采写这本书的时候是1882年,我们知道,18世纪,西方社会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8世纪到19世纪,西方爆发了一次思想大革命,比如黑格尔、马克思,也包括尼采等一大批世界哲学家,都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巨人。

(17)、 许多东西被我抛却,故而被诸君视为傲慢;若从外溢的酒杯里豪饮,难免洒落许多佳酿,故不要怀疑酒的质量。

(18)、从理论上说,距离这个周期的结束,留给当前各方的时间已不足10年。如果,特朗普能够胜选20那么,本周期内所有的一切冲突,以及冲突的结果,都将发生在他的任期之内。

(19)、再次,“人之死”这个断语表明,当代西方知识方向发生的深刻变化,已经颠覆了人和主体曾经占据、作为现代思想关键焦点的中心地位。尽管马克思的经济分析与尼采的道德谱系学都发见了“人”这一范畴的不充分性,但是,福柯认为,正是人文科学的真正发展才证明了现代人道主义不仅充满局限性,而且是昙花一现,会像画在沙滩上的面谱一样消失。这是因为少、文科学所导致的精神分析学、结构人类学和语言学探究了为人和人类学创造基本条件的个体和文化意识,从而威胁了“人”这个形象,破坏并“消解了‘人’”。

(20)、随着美墨加协定(USMCA)落定,以F7为标志事件进行整体科技切割,以及25%关税大棒的飞舞,如今已没有谁具备能力阻挡特朗普所谓“单边主义”的行径了。除非瓜众们真的做好吃草的准备,还是请别想多了。

5、为什么尼采的书要少看

(1)、外部而言,关键词是以色列。特朗普分别于2017年戴上犹太人白帽站到耶路撒冷哭墙面前祈祷,2018年决定将大使馆从特拉维夫迁往耶路撒冷,2019年正式承认以色列拥有戈兰高地主权,“犹太教-基督教价值观”这顶帽就戴定了。

(2)、不存在神,上帝已死;可人后的归宿终将是孤寂的逝去。

(3)、《都灵之马》是一部存粹的电影,作为终曲的它是反思还是批判,亦或者嘲讽,更或者只是阐述?

(4)、1882 (三十八岁)5月《快乐的科学》出版。并开始构思《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

(5)、比如中国的龙的形象就是将现实世界里的很多动物的形象比如进行解构删减,只将其寓意势的、美好的部分重构在一起。

(6)、主要著作有《权力意志》、《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论道德的谱系》等。

(7)、不要到人群里去,留在森林里罢!毋宁回到兽群里去罢!熊归熊群,鸟归鸟群,——你为什么不愿意和我一样呢?

(8)、大岛渚《青春残酷物语》|残酷的年代里他们恰逢青春

(9)、尼采到底为什么发疯呢?在翻阅了《尼采传:上帝死了!》之后,发现大概有三个原因。

(10)、其次,人杀死上帝,是为了取而代之。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如果上帝从超感觉世界的地位上消失,那么这一地位总是仍然被保留着……而且,空位需要被重新占据,现在被驱逐的上帝需要被别的某物取代。”(海德格尔:《尼采的话“上帝死了”》,载于由w.络维特译的《追问技术和其他论文》,哈珀和罗,1977年,第69页)在《快乐的知识》中,尼采明确指出:“我们岂不是必须自己成为上帝。”因此,对现代人的批判实际上是对另一个上帝的概念化进行批判。笛卡尔哲学标志着主体的崛起,“我思”的发现实际上表明了上帝在中世纪具有的作为世界之源的功能已经让与人了,“我思”成了“我在”。但是,在康德和黑格尔完成了这一让与以及尼采宣告这是一个文化事实以后,正是福柯才体悟到上帝之死必定蕴含着起作用角色的人的死亡。

(11)、1872 (二十八岁)1月,《悲剧的诞生》出版。2月至3月在巴塞尔作题为《德国教育设施的未来》的讲演(去逝后作为遗著初次出版)。4月瓦格纳家迁离特里伯辛。5月在贝鲁特祝祭剧场的奠基典礼上,与瓦格纳重晤。

(12)、尼采说“上帝死了”,福柯说“人也死了”,为什么福柯如此独特?

(13)、全名叫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哲学家、文化评论家、诗人、作曲家、思想家。

(14)、CarloMariaMariani,《Composition2》,1988年

(15)、他没能够走到所设定的“超人--人类--野兽”生存链条之巅(完整体现在其《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书中),终于在“超人--人类”之间的反复冲突中,被彻底撕裂。尼采之死,是一种肉体的殒落,就如同在瓦尔哈拉神殿中被熊熊烈火吞没的齐格弗里德与布伦希尔德一样,完全是一种宿命论式的自我毁灭。

(16)、面对这个提问,大约会导致两种性质相反的疑惑反应,一是,“这难道是一个问题吗?”二是,“这难道不是一个问题吗?”

(17)、尼采大无畏地反对哲学形而上学及其在认识论方面的优势;反对千百年来哲学以纯理性观察宇宙、运用逻辑推理程序建立的以理性为中心的庞大思辩体系;他热爱生命,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肯定人世间的价值,并且视自然界为的真实世界,给欧洲古典哲学注入新鲜血液并开辟了古典语言学的崭新时代。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哲学史可以以尼采前和尼采后来划分。在尼采之后,传统的哲学体系解体了,哲学由非存在转变为存在,从天上回到了地上,由神奇莫测、玄而又玄转变为引起亿万人心灵的无限共鸣。

(18)、康德就像一个地图,一个比肩亚里士多德的地图,后代哲学家,要么赞同他、要么反对他,别无他途。

(19)、看过《都灵之马》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它都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直到看见梵高的《吃马铃薯的人》,才发现原来相描述的何其相似又何其不同。

(20)、但另一方面,福柯的思想也极具启发性,比如几年前的欧洲难民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张“死在沙滩上的难民婴儿”的照片,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其实,造成欧洲难民潮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对西亚,北非局势的蛮横干涉,造成了这一地区局势发生了大规模动荡。

(1)、解构作为解构主义美学的核心观念,在近几十年里才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本体论意义上或者说在解构还没有被命名的时候它就一直存在。 

(2)、有意思的是,如果专门去研究尼采,终却不能真正了解尼采思想。因为,按照尼采的观点,任何说自己真正了解尼采的人,都没有了解他。尼采说:

(3)、1968年, 法国爆发学生抗议运动——“五月风暴”,

(4)、其首先是这样一个四棱体式的体貌特征组合:民族血缘:日耳曼族裔;信仰形态:耶稣基督;权利身份:美利坚公民;四政治色彩:共和d保守右翼。

(5)、尼采说:“上帝死了”,人们说:“尼采疯了”。

(6)、尼采后来回忆说,其实在我的幼年时代和少年时代没有什么回忆是快乐的……然而无论如何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尼采作为学费全免的免费生进入了名门学校开始了他的寄宿生活。在这所学校,尼采成绩第还会写诗、作曲是当时的神童,可他完全无法适应满是规章的学校生活。不管他尝试用多强的意志力去适应这样的生活,他的身体从来不听使唤。据学校残留的病历记载,尼采经常反复头疼,患上风湿病或粘膜炎,而且尼采从小被噩梦困扰。另外尼采还经常受幻听和幻视之苦,尼采的所有症状都是一种他内心的创伤和所承受的巨大痛苦的哀嚎。

(7)、在人类思想史上,“上帝之死”有四种含义。一是指犹太神为了使自己的儿子不依赖于他和犹太人民而杀死了儿子。凭着杀死一位名叫圣子(Son)的上帝,犹太意识使上帝成了一切人的上帝。这是犹太上帝的死。二是指基督教上帝的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不再是一个犹太人,而且,死去的是旧上帝,诞生的是新上帝。圣父死了,圣子为我们创造了另一个上帝。三是圣?保罗对基督教上帝之死的理解。他认为,上帝为我们的罪孽而死。圣父不再为了使自己的儿子独立而杀死儿子,而是为了我们、出于爱而把自己的儿子放在十字架上,而我们则对圣子的死表示内疚,并因此谴责自己。这样,虽然圣子的生命死了,但它又作为反应性的生命(reactive)而再生。第四种含义是指上帝因对反应性生命的热爱而窒息致死,因他深爱着的却又忘恩负义的人而窒息致死。人类不再信仰上帝,从而杀死了上帝。

(8)、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自己有用的真理和智慧。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9)、黑格尔没有继续去做调和的尝试,而是将理性继续推进;

(10)、看呵,这杯儿又会变成空的,查拉图斯特拉又会再做人了。——查拉图斯特拉之下山如是开始。

(11)、 真正的思想家向往的是闲暇。与此相比平凡的学者却回避它,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处理闲暇,而此时安慰他的是书籍。

(12)、当某种能量逐渐归附于德意志日耳曼民族作为主体的生命之后,其意志所过之处,必然要摧毁魏玛共和国,退出《凡尔赛条约;必然要收复但泽走廊(也称为波兰走廊),合并奥地利;也必然要向西跨越法兰西的马其诺防线,向东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在这个过程里,除了对自身行为策略进行调整与修改之外,对于外界,没有可供讨价还价的任何空间。

(13)、即今你想赠与,别给他们多于赏给乞丐的布施;并且让他们向你请求罢。

(14)、解构后的碎片和拼贴不会是真正的艺术,哗众取宠的噱头也不能糊弄真正艺术的眼睛,解构只是艺术实现的第一步,被零散化的艺术需要重新建构,新的审美标准需要确立。 

(15)、对于自己的生平和创作,尼采无疑是自信的,自传开篇就不惮使用“我为什么如此智慧”、“我为什么如此聪明”、“我为什么能写出如此好书”这样的标题吹响战斗的号角。

(16)、在作品中将自然形象解构,重新组织画面结构,建构一种非写实的全新的艺术形象,解构可以满足艺术家的创造欲望,使艺术家自由创造。

(17)、他生命的后11年是与家人一起度过的,他的爱很隐蔽,但正如“都灵之马”这个故事所暗示的,他的爱赤诚。

(18)、首先,坦西要“审判”艺术传统,然后再对审判的行为进行审判。

(19)、福柯为自己设问:那么,在《词与物》中,为何要使用作者的名字呢?为什么对它们的使用方式不作限定呢?福柯回答说,当我们研究历史时,相对于作者及其作品的稳定和基本作用而言,这些问题只居次要地位。诚如贝克特所说:谁在讲话有什么关系呢。因为今日写作摆脱r“表达”的必然性,写作的本质基础并不是与写作行为相关的崇高情感,也并非把某个主体塞入语言中,而是主要关注着创造一个开端,在这个开端处,写作主体不断消失。在写作与死亡之间的关系上,福柯认为,哪里作品有责任创造不朽,哪里作品就获得了杀死作者的权利,成了作者的谋杀者。

(20)、而尼采的自诩太阳,超人强力意志,”重新评定一切”等学说在哲学界存在比较大的争议,部分学者哲学家认为他的学说是在利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搞虚无主义,完全颠覆了西方思想,是将西方经过上千年建立起来的价值观进行推到重新树立,是开历史的倒车的行为,同时部分学者认为其思想理论是以后一大批极端分子出现的罪魁祸首。希特勒正是尼采的崇拜者,尼采的一些理论成为希特勒推动战争机器的理论基础。

(1)、直到后喃喃道出他此生的后一句话:“妈妈,我真傻。”在母亲和妹妹的照顾下,尼采继续活了10年。脾气温和,神志不清,至于那匹马,我们一无所知。

(2)、然而我们会发现,那种破坏背后的有序: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形象还是背景,都被分解为带角的几何块面。 

(3)、1962年,结构主义的奠基人列维·施特劳斯在《野性的思维》猛烈抨击萨特的存在主义,人们开始发现隐藏在社会表象下的错综复杂的结构。

(4)、曾经作出如此激烈呼喊的尼采,于1900年的夏天死了,悲壮地带着无与伦比的超人意志,走向属于自己的诸神的黄昏。

(5)、苏格拉底还认为,法律同城邦一样,都来源于神,是神定的原则。法律初体现为自然法,自然法也就是自然规律,它纯粹是一种神的意志或神有意的安排。后来城邦颁布的法律称为人定法。虽然人定法不像自然法那样具有普遍性,而具有易变性,但是,由于人定法来源于自然法,人们接受和服从人定法的指导就意味着人们接受和服从自然法的约束,也就是服从神的意志。一个城邦的理想状态必须是人人从内心守法的状态,这既是苏格拉底一生的理想和信仰,也是他后慷慨以身殉法的内在动力。

(6)、我用歌唱、哭、笑和低吟,赞美我的上帝。可是你带了什么礼物给我们呢?

(7)、德里达发现,这双鞋子该是属于两只左脚。鞋子既然不能成双,它们的意义便无从谈起。鞋带的松开状态昭示着或许曾经发生过走路和站立这回事,但我们无从确认。

(8)、艺术作品的真理性来自艺术家自身的真实体验,而不是存在者之自我显现。

(9)、1876 (三十二岁)7月《不合时宜的考察》第四部《理查·瓦格纳在拜罗伊特》出版。8月贝鲁特剧场演出第一次祝祭剧。9月,与心理学家保尔·勒埃(Raul Ree)的友谊开始。病情恶化。10月,因病向巴塞尔大学请假休课。同勒埃和迈森布克一起在索伦特过冬。10月至11月在索特林与瓦格纳作后的会见.撰印《人性的,太人性的》初备忘录。

(10)、尼采征服了全世界;他献给人类的不只是一种新的哲学,也不仅仅是一首诗或一段警句,而且还是一种新的信仰、新的希望、新的宗教。很可惜,尼采的生命历程太短暂,阅历太简单,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片面真理发展成智慧。如果他能活得更长一些,如果他能再多得到一些鼓励,也许他会把自己那粗糙混乱的观念梳理成和谐优美的哲学。

(11)、不错,我认出这是查拉图斯特拉。他的眼睛是纯洁的,他的双唇不显露什么厌恶。他不是正像一个跳舞者似地前进着吗?

(12)、当前仍呈现出某种微妙形态的地方,我以为,是美联储。

(13)、冗长、压抑的《都灵之马》里留有足够思考的余地,去思考活着的意义,在生与灭间人赋予精神意义不是去创造上帝与“超人”,而是重回人的本质。

(14)、任何一个没有偏见的人拿起尼采的著作,都会发觉它们才气横溢、光彩夺目、豪气冲天。在这些著作中,尼采以非凡的勇气和惊人的洞察力轻而易举地颠倒了各种公认的观念,奚落了一切美德,赞扬了所有的邪恶。

(15)、19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谁要是挑战上帝,他就会被认为大逆不道。这一点,东西方社会是一样的,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传统或者某种固定的东西,都是“上帝”。

(16)、祝福这将溢的杯儿罢!使这水呈金色流泛出来,把你的祝福的回光送到任何地方去罢!

(17)、看啊!我像积蜜太多的蜂儿一样,对于我的智慧已经厌倦了;我需要伸出来领受这智慧的手。

(18)、1886 (四十二岁)5月至6月在莱比锡与埃尔温·罗德后一次会面。7月《善恶的彼岸》出版。

(19)、相反,如弗洛伊德所言,他比古往今来任何一位哲学家都要有“自知之明”,包括早强调“认识你自己”的苏格拉底。

(20)、《溺水小刀》山茶花的红终究抵不过大海深处的群青

(1)、艺术需要突围,需要面对新的语境,需要有新的表现方式,新的历史时代也需要艺术来表达。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尼采孤独经典一句话141句(尼采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