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中医药的名言名句
1、无痰不作眩,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
2、惊则气乱。(清·何梦瑶《医碥·气》)
3、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4、辨舌质,可诀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5、夫病有宜补,以泻之之道补之;病有宜泻,以补之之道泻之。
6、当今不少的人认为中药大多数源出于天然的动植物和纯中药制剂,比化学药品的药性平和而,总认为不会发生药物毒副作用。其实不然,如果任意滥用,乱役药石,同样亦会发生毒副作用。
7、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8、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9、苔黄腻热在肝胆,苔黄燥热在脾胃。
10、阴阳虚者,须培肾元,以阴阳蓄于肾也;
11、肾开窍于二阴。(《素问·金匮真言论》)
12、——〔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
13、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14、水系有形之饮;湿为无形之邪。
15、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16、上气虚者,升而举之;下气虚者,纳而归之;中气虚者,温而补之。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成寒。
17、左脉不足,补血药多于补气药。
18、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气余而盈闰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终,而天度毕矣。
19、刘力红:三分治,七分养,寒气入侵百病生
20、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祛瘀之故。
二、中医文化名言名句
1、气血虚者,须调脾胃,以气血生于脾胃也。
2、凡读古人书,应先胸有识见,引伸触类,融会贯通,当悟乎书之外,勿泥乎书之中,方为善读书人。(清顾仪卿《医中一得》)
3、夫精神志意者,静而日充者壮,躁而日耗者老。
4、舌以候元气之盛衰,苔以察病症之浅深。
5、(张景岳注云:“病浅者可以兼治,故曰并行。病甚者难容杂乱,故曰独行。”)
6、夫医学之要,莫先于明理,其次则在辩证,其次则在用药。理不明,证于何辨?证不辨,药于何用?——洛《本草从新原序》
7、胀在腹中,痞在心下,胀有形,痞无形。
8、早上头痛属气虚.晚上头痛属血虚.
9、急脱急着,胜如服药
10、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
11、千年中医,五味磐安。
12、天赐好药材,地道磐五味。
13、草木中空善治风,对枝对叶能治红。
14、人身不过表里,气血不过虚实。
15、夫医官用药,如将帅之用兵。
16、诸花皆升,唯旋复花独降。
17、癌症也很脆弱,不需要过度医疗!
18、146个民间偏方(收藏)
19、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20、1夜则恶寒,昼则安静,是阴血自旺于阴分也。
三、中医中药名言
1、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素问·三部九候论》)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素问·上古天真论》)
4、==========END==========
5、读书而不临证,不可以为医;临证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陆九芝《世补斋医书李冠仙仿寓意序》
6、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1一切火症,心急潮热,一切水症,胁硬心下怔忡。
9、医者,意也。善于用意,即为良医。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1、误区:牙痛牙肿,拔牙钻孔(牙医学中医)
12、自古无不之方,而世医不识之病。(明孙一奎《赤水玄珠序》)
13、古人云:“是药三分毒。”我国早的医学专著《内经》对如何用药十分讲究,将药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调节疾病要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14、另有当代马传胜的一首宝塔诗,巧妙地把中药四气五味,配伍以及功用尽数道来,并涵盖了李时珍、张仲景等中医名家,独具一格:
15、多思则神殆,多念则志散,多欲则损智,多事则形疲。
16、爱心相连,服务永远。
17、养心法则三句话: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
18、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细。
19、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20、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四、中医药文化名言名句
1、一事长于己者,不远千里,伏膺取决。
2、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3、知其浅而不知其深,犹未知也。知其偏而不知其全,犹未知也。
4、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素问·上古天真论》)
5、肾中阴虚则肝心之病起;肾中阳虚则脾肺之病生。
6、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7、肝胆之症,以下为主。
8、济世中药材,经典磐五味。
9、以人为本,诚心服务。
10、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素问·六节脏象论》)
11、乃知学不博而欲为医难矣。
12、大凡气香者,皆不利于气虚证;味辛者,多不利于见血证,所当慎也;
13、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素问·五藏别论》)
14、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15、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16、为什么孩子吃得越好,抵抗力反而越差?
17、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18、天赋房县灵土,一品神农本草。
19、寒之不寒无水也,热之不热无火也。
20、宜补脾阳者,虽干姜、附子转能生津;宜补脾阴者,虽石膏、知母转能开胃。
五、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名言
1、右脉不足,补气药多于补血药;
2、五脏之伤,穷必及肾。
3、学医总须多读书,多看各家书籍,自然腹中渊博,胸有准绳。(清张畹香《张畹香医案卷上》)
4、中医药五大特色:个性化的辨证论治求衡性的防治原则人性化的调节方法多样化的给药途径天然化的用药取向
5、尊古而泥古,进退皆榛芜;尊古而不泥古,无路可有路。—《北方医话》
6、不宜苦寒伐胃府,阳明无热不轻攻.
7、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9、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缓,是谓平脉。(宋·崔袁彦《脉诀》)
10、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为阴邪,易伤阳气,痰性黏滞,易阻滞气机,气滞又会导致血瘀。
11、——〔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12、——〔清〕尤在泾《静香楼医案》
13、补即补而泻即泻,热斯热而寒斯寒,抵当承气,时用回春,姜附理中,恒投起死,析理详明,勿持两可,如是者谓之胆大。
14、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15、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元·危亦林《世医得方·序》)
16、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17、古人用药立例,指引迷途耳。因例达变,在后人推广之也。—《汪石山医学全书》
18、——〔清〕吴刊安《伤寒指掌;湿症合参》
19、痛夭枉之幽厄,惜坠学之昏愚。乃博采群经。
20、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
转载请注明出处阿文说说网 » 中医文化名言名句【100句简单文案】